自闭症综述汇编
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一
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一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一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一郭延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副教授今天我与自闭症儿童家长、专业人员交流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关注的几个话题二是ABA理论在训练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第一个就是病因。
我先做一个调查。
在座的家长最近两年内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有多少多数家长举手两年以上的有多少看来在座的大多数家长的孩子是最近一两年内被诊断为自闭症的。
我也可以想象今天参加培训的家长你们的孩子大概都在三到五岁之间。
家长在为孩子看病时一是要关注诊断第二就要问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因为门诊的时间有限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给你讲解这个病跟哪一个基因的多态性有关联。
就是讲了你也听不懂。
所以大家听到的就是病因不太明确。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点病因都不了解只是很难把我们所掌握的关于病因方面的研究进展用浅显易懂的话传达给大家。
事实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在自闭症病因方面的研究上不断有新的成果最近几年在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都是关于自闭症的遗传学、基因学和脑神经生化方面的研究。
但是我们的了解、研究很难把它变成通俗的语言。
第二现阶段这些研究在自闭症的某些方面有了新的发现这对于我们医学研究部门的项目立项是一个积累。
但是真正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闭症孩子身上那现有的这些发现还不足以指导临床。
第三大家不要把眼光局限在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上。
因为临床上说不清楚。
这样有些家长就会猜有很多的猜测。
一个就是遗传。
上个星期我做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检查诊断诊断时我问了一些关于家庭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妈妈说我没有问题他有问题。
直接指他的爱人。
他小时侯说话就不好他异常。
这样的话语常被妈妈说。
所以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好象自闭症的遗传大多数都由父亲来决定。
父亲往往内向不善言谈交往障碍等等。
而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研究自闭症跟父母的性别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的。
第二环境问题。
很多家长关心环境问题这就牵扯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摘要】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儿童孤独症主要特征为语言与言语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其他如多动或注意力分散与情绪不稳定等行为。
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治疗、行为矫正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特殊教育训练及药物治疗。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等神经精神障碍的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越来越高。
提供更多儿童活动交往的机会,促进社会各界对孤独症的了解、关怀与包容对儿童孤独症的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神经精神障碍;康复治疗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由于患儿与外界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言行刻板,沟通困难,如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故又称自闭症[1]。
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国内目前已有约100~400万孤独症儿童[2]。
患儿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偶见4~5岁儿童,且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比例约为4:1[3]。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遗传学障碍[4]。
本文就儿童孤独症的特征与康复现状做一综述,现总结如下:1 临床特征1.1 语言与言语障碍孤独症患儿首诊主诉以言语障碍为主,约占4/5以上[5]。
就诊时,大多数患儿言语发育延迟、不会讲话、咬字不清、自语不知所云、模仿或重复语言多见,该类表现最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
1.1.1 鹦鹉学舌现象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问题较为复杂,且每一个患儿都有不同的语言障碍。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育明显迟缓于正常同龄儿童,同时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其言语形式与运用表现异常[6]。
正常儿童多偏好言语性声音,而儿童孤独症患者则常表现为不会自己组织语言,机械重复别人的话语或自说自话,部分患儿表现为语言过度,但缺乏交流性质,无法正常与之沟通。
而部分患儿言语沟通异常则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7]。
儿童自闭症及其游戏治疗综述
儿童自闭症及其游戏治疗综述摘要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弥漫性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期。
此类儿童具有社会交往的障碍、语言交往的障碍和异常的行为与兴趣。
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一直是自闭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游戏治疗是孤独症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有着广泛的临床适应性和应用前景。
文章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病因、行为表现、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依据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游戏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积极作用等,以促进自闭症儿童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游戏治疗一﹑儿童自闭症及其行为表现1.1儿童自闭症儿童自闭症(autism)又称儿童孤独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弥漫性发育障碍,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突变引起的综合症,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
它是一种终生的发展障碍,影响到自闭症人群的社会交往。
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障碍有三个:社会交往的障碍、言语交流的障碍和兴趣狭窄、行为刻板。
因此这三个障碍也被公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诊断评估也主要以这三个障碍为判断标准。
1943年,美国学者里敖·堪纳(kanner)首先将自闭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
他认为患有此症的儿童具有“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行为刻板、缺乏想象”的特征,因此人们将此症状又称为“kanner”三联症。
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认为自闭症儿童具有的特征是:社会交往有质的缺损,言语交流有质的缺损,重复刻板有限的行为、兴趣和活动。
具体来说,其主要症状表现在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
他们的行为重复、刻板、拒绝变化,当日常生活出现改变,他们会强烈抵制。
儿童自闭症的干预与治疗方法研究综述
儿童自闭症的干预与治疗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搜集了2007年至2012年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与治疗方向的文献共34篇并加以整理,笔者试从概念、国外研究进展、国内研究进展反映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情况,并提出了对此项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1概念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Kanner在《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1943)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
儿童自闭症是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三联征为特点的精神类疾病,其成因较为复杂,现有研究从现行研究从遗传、孕期及围产期、神经生物与生理学、社会心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探寻,但尚无明确结论。
早期研究估计,儿童自闭症患病率为2 ~ 5 ‱,近年来, 该估计数据有所变化,在0. 7 ~ 21. 1‱,甚至可能高达60‱。
[1]在自闭症的干预和治疗上, 研究者做了大量的探索。
由于致病原因不明,研究人员只能从相关原因入手,进行探索性、实验性的研究。
虽然儿童自闭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者也在积极努力。
他们认为,通过正确的治疗,自闭症症状可得以改善, 自闭症患者可逐渐适应正常生活。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2]两大类,互相配合,以特殊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根据药理不同,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5 - HT拮抗剂,以维思通为代表);选择性5 - HT再摄取抑制剂,以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为代表;阿片受体拮抗剂,以纳屈酮为代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以氟哌啶醇为代表)等。
这些药物对改善自闭症患者的情绪症状(如暴怒、兴奋、抑郁)和行为(如重复刻板动作、攻击、睡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但需要指出的是,服用这些药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恶心、腹泻、血压升高等。
特殊教育以训练为主要教育方式,对语功能、精细动作、躯体运动、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逐个学习和培训,目的在于掌握及增强这些方面的能力,改正不当的行为方式;而行为矫正则是采用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当行为特征进行矫正,同时增强正确行为学习的效果。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综述-特殊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综述-特殊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综述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对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沟通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教育干预和支持系统。
一、教育干预教育干预是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下面将分别阐述两种主要的教育干预方法。
1. 应用行为分析应用行为分析(ABA)是一种基于行为理论的教育干预方法,广泛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教育领域。
ABA注重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通过正反馈和强化的方法,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交技巧。
2. 社交互动疗法社交互动疗法(SIT)是一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育干预方法,侧重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SIT通过模仿、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等方式,促进自闭症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方法注重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进行干预,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
二、支持系统除了教育干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支持系统。
1. 家庭支持家庭是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参与康复教育活动、提供情感支持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教育和社交环境。
2. 学校支持学校是自闭症儿童日常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教育资源、特殊教育师资和个别辅导,以满足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求。
3. 社区支持社区支持是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机构,如社区中心、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康复资源和社交机会。
三、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国内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研究综述
国内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研究综述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之一,如何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是特殊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针对自闭症沟通行为的改善,探讨近年来国内关于自闭症沟通行为研究的内容,分析了关于自闭症沟通行为研究的问题,并提出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干预的方法如下:AAC辅助沟通系统、游戏治疗、体育教学干预。
我国自闭症沟通行为的发展应以循证实践为导向,利用已被证实有效的干预方法;增加研究数量,扩大被试范围;结合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发展。
标签:特殊教育;自闭症;沟通行为;文献综述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讯息、意念、感受、需求与渴望的过程,它包含了讯息的传递者、讯息的接受者、共有的意图及共有的沟通方式[1]。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限制性的兴趣或重复性行为,而在社会交流障碍中,沟通障碍又是最核心的障碍之一。
沟通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而对于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来说,这种能力又是最为缺乏的,这使得他们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恰当的沟通行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其他能力,如学习能力的发展。
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和能力,使其适应正常生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探讨了我国对于自闭症沟通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自闭症教育的发展提供启发与参考。
一、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的作用与意义沟通是一个人在社会参与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而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能否表现出适当的沟通行为是他们能否适应正常生活的重要条件。
(一)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大部分研究结果证明,改善沟通行为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的社会交往。
马蓉蓉在研究中发现,在运用辅助沟通技术恢复自闭症沟通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自闭症说话与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其进行更有效的社会交往[2]。
魏寿洪也发现,通过使用自然环境教学干预自闭症幼儿的主动沟通行为是有效的[3],沟通行为改变后,自闭幼儿能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促进个体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在社会交往中,也能够发展出多样的沟通方式促进与完善社会交往。
毕业论文(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专业:[心理学]学生姓名:[刘洋]指导教师:[吴岩]完成时间:2013年11月4日目录一、前言二、自闭症的概述1、自闭症的认识2、自闭症的病因3、诊断与诊断鉴别4、疾病治疗三、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研究发展1、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视2、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体系中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关注3、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方面的教育与训练手段4、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1)、语言发展的特征(2)、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相关研究5、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发展研究(1)、共同注意能力障碍(2)、情绪表达与调节能力的障碍(3)、要求社会互动能力的障碍四、结语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2009级心理系刘洋/1013409004摘要:自闭症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外界环境的改变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出现一定的抵制反抗的不适现象。
其封闭于自我的一个固定领域,与周围环境无法正常地进行交流沟通,本文旨在从自闭症研究的社会关注,以及相关理论入手,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自闭症情感交流障碍语言发展非语言发展一、前言情感交流障碍是自闭症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情感交流障碍则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障碍和非语言交流障碍方面。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治疗研究受到了社会以及很多教育机构的普遍关注。
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交流障碍研究问题成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交流障碍研究,本文试着综述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自闭症的概述1、自闭症的认识1911年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首次提出了“自闭症”的概念,之后美国临床医学家 Leo Kanner通过对11名儿童的临床观察,于1943年发表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一文,第一次对自闭症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描述,1944 年澳大利亚医生 H ansAsperger也单独发表了关于儿童期的自闭性心理病的研究论文。
孤独症文献综述(内容参考)
关于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孤独症是发生于童年早期(3岁之前)的一种发育性障碍。
其发生率为万分之四至五,男和女的比例约为1.4—4比1。
A·坎纳最早对本症进行了研究,曾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利用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来进行治疗,有着其独特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孤独症音乐治疗作用前言:孤独症是发生于童年早期(3岁之前)的一种发育性障碍[1]。
其发生率为万分之四至五,男和女的比例约为1.4—4比1。
A·坎纳最早对本症进行了研究,曾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以后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并改称“孤独症”,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本症和起病于童年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一回事的观点。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社交困难。
患儿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情感,与人无情感联系,不和人交往;对陌生人没有怯生之感;没有和人眼对眼的对视,不会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要。
②言语发展迟滞并伴有某种特殊的言语异常,特别是难于使用言词与人进行交往。
言语理解力差,偶而有模仿性言语和刻板性言语,有时有代词错用等。
这种患儿约有半数终生不能掌握有用的语言。
③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
持续刻板的游戏形式,缺少变化,缺乏想象力。
环境的极平常变化也会使患儿感到心烦意乱。
对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于脑的器质性和机能性障碍;有人认为是由于感知和言语的障碍而导致与人接触的障碍;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母子关系的障碍。
近年来人们多认为本症是特殊的发育障碍,既有遗传和脑机能障碍的原因,也有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原因。
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Temple大学教授布鲁夏对音乐治疗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2024年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将就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国内研究现状1. 康复方法国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方法主要包括教育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其中,教育干预和心理治疗是主要手段,包括结构化教育、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近年来,中医康复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
2. 研究进展国内学者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者们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强调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行为疗法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国外研究现状1. 康复方法国外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康复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神经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也逐渐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
2. 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
例如,针对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表明,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社交互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疗法和神经调控技术也在研究中,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国内外研究对比及发展趋势1. 对比分析国内外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研究上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研究注重综合治疗和家庭参与,强调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综合作用;而国外研究则更注重个体化治疗和新技术应用,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神经反馈疗法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研究方向逐渐趋同,都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
2. 发展趋势未来,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研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结合,即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疗法、神经调控技术等将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更多可能性;三是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将得到更多关注,家庭和社会支持将成为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新恩启云课堂自闭症上岗培训答题汇编
最新恩启云课堂自闭症上岗培训答题汇编结果:第二个选项有问题,应该是“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孤独症康复教育人员的工作职责”。
改写后:1、作为孤独症康复教育人员,以下哪些方式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进行支持帮助?()A、帮助家庭面对孩子患有孤独症的现实,告诉家长让孩子进行有效的康复干预才是目前对孩子最有益的事情。
B、让家长认清,孤独症不会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就可以自行康复。
C、告诉家长,在帮助孩子康复的同时也要帮助自己,不要忽视自己,记得放松心情。
D、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埋怨并不能有效的改善孤独症孩子目前的状况,而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孤独症的症状。
结果:正确。
2、以下描述符合孤独症康复教育人员的工作职责的有:()A、纸质记录学生每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B、课前全面了解学生当日的具体训练目标,并为学生准备好合适的教具。
C、正确执行上级的对孤独症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同时客观中肯地记录。
D、了解回合试验教学,对其他的康复教育方法简单了解。
结果:正确。
1、以下关于孤独症的描述正确的有:()A、孤独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
B、孤独症孩子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
C、孤独症孩子具有社交、沟通、语言、行为方面困难的问题。
D、孤独症孩子小时候被诊断,长大以后可能不再被诊断为孤独症。
结果:正确。
2、以下关于孤独症的历史描述正确的有:()A、XXX医生1942年首次提出“早期孤独症”一词。
B、XXX医生是通过对11位有孤独症倾向儿童观察后,首次对孤独症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的。
C、XXX教授在80年代首次报告中国的4例孤独症。
D、XXX医生对孤独症的四个标志性特征的最初形容一直影响着现今人们对孤独症的了解与诊断。
结果:正确。
1、以下关于孤独症的描述不正确的有:()A、孤独症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基因、大脑结构异常有关。
B、孤独症的发病率男孩多于女孩,患有孤独症的女孩通常比男孩的病情严重。
C、目前孤独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国孤独症发病率未知。
自闭症论文
自闭症及其干预与治疗【摘要】: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本文章主要对自闭症发生的原因、症状和干预措施及治疗方法进行说明。
【关键词】:自闭症、精神疾病、干预措施、治疗方法1 引言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起于婴幼儿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狭窄、行为刻板为特征,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
自闭症一般随着智力障碍,一些调查研究报告了自闭症群体中大约3/4的人伴有智力障碍,G.I.Goldstein&ncy于1985年指出自闭症儿童的平均智商是50,但其分布与正常儿童一样呈现出正态分布。
近半数的自闭症儿童属于重度到极重度的智力低下。
部分儿童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
2 自闭症诱发的因素自从此病报道后被报道后,各国学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假说,大都涉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家庭因素三方面。
2.1 自闭症诱发的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①遗传因素。
目前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对双生子研究发现,本病同卵双生子的共患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②神经机能过障碍。
额叶、顶叶、内侧颞叶及小脑机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某类型自闭症的原因之一。
③生化因素。
有人发现自闭症患者血小板中5-羟色胺浓度显著升高,而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其他氨基酸显著下降,认为这些氨基酸的下降可能是代表与自闭症发生有关的一种生物化学指标;也有人认为患儿的多动、刻板行为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亢进的结果。
④免疫因素、代谢异常及母孕期及围产期因素。
2.2 自闭症诱发的心理因素①心理理论缺失。
1987年莱斯利(Leslie)和弗瑞(Frith)提出了自闭症的心理理论缺失说,发现自闭症个体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处错误信念以外,学者们还发现自闭症个体难以通过欺任务,不能利用声音语调或者人们的眼部照片来辨别心理状态。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文献综述
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校心理辅导论文:唐砚筠学号:1016413005成绩: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文献综述摘要:自1978年起,我国就有了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本文依据2000~2102年484篇文献,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容进展分析,在此根底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文献综述正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开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是以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缺陷以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的【1】。
我国3.亿儿童中,有40万~50 万儿童患有孤独症【2】。
目前,孤独症的病因并不明确,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1.1 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数量情况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KI〕为检索数据源,以“儿童孤独症〞为关键词,出版年限定在2000~2012 年〔剔除误检以及重复的文献〕,检索出12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儿童孤独症研究文献共484篇,其中2000年16篇,2001篇23篇,2002年21篇,2003年29篇,2004年31篇,2005年47篇,2006年41篇,2007年40篇,2009年32篇,2010年61篇,2011年54篇,2012年49篇。
由此可见,儿童孤独症越来越得到国学者的重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研究逐年增多。
1.2儿童孤独症的文献分布情况根据搜集到的文献,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主要涉及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评估以及治疗四大方面。
学科分布情况,大局部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文献属于精神病学和儿科学,占全部文献的75.6%,而心理学的研究只有14篇,占全部文献的0.02%。
中医学、临床医学和神经病学也有涉及。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儿童孤独症认识的深入,儿童孤独症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2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2.1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遗传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遗传因素是孤独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自闭症综述汇编
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历代医学界把小儿自闭症描述为“语迟”、“呆病”、“无慧”、“胎弱”等。
历史发展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
1943年,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
当年的一篇文章首先提到他,宣布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种复杂的神经紊乱症”(如今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ASD)。
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
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
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
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
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
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
关于自闭症的文献汇报
关于自闭症的文献汇报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社会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特征。
以下是一些关于自闭症的文献汇报的论文摘要:1. Crrger, L. B., Dawson, G., & Webb, S. J. (2007). Brief report: Reliability of the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in toddl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7), 1382-1388.这项研究评估了早期诊断自闭症的工具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ADOS)在幼儿中的可靠性。
研究表明,ADOS在评估幼儿自闭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Lord, C., Risi, S., Lambrecht, L., Cook Jr, E. H., Leventhal, B. L., DiLavore, P. C., ... & Rutter, M. (2000). The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 A standard measure of social and communication deficits associated with the spectrum of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0(3), 205-223.这项研究介绍了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它是一种用于评估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和沟通缺陷的标准测量工具。
文章详细描述了该量表的设计、特点和应用范围,并评估了其在自闭症诊断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用文库汇编之自闭症终身不可治愈,四岁之前是最佳干预期
*作者:风骤起*作品编号:31005C58G01599625487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孤独症需得到广泛重视,四岁之前是最佳干预期4月1日,可容纳上千人的首都师范大学活动中心进行了一场世界孤独症日公益展演,当天很多孤独症患者和他们的家长也来到了现场。
在这场三个多小时的活动中,会场一直嘈杂声不断,甚至突然会出现尖叫声。
尖叫声一直持续,寻着声音,会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忘我地吼叫,身边一位略微驼背的中年人一边安抚着年轻人、一边尽快地推着他离开会场。
会场大门关闭的过程中,还能听到尖叫声在楼道里的回音。
这些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孤独症患者,他们往往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懂“外界”的行为规则,“外界”也因为不了解而无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
看似“怪异”,甚至有些攻击性和破坏力的行为,也常常让孤独症患者被人们疏远、歧视。
目前,尚无药物可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是一种无法治愈且伴随终生的疾病。
那位孤独症患者在被请离会场的时候,一位孤独症患者的妈妈正在台上发言,她说:“从孤独症患者的生命全程来看,在婴幼儿时期,他们会因为正规康复机构的缺乏,贻误最佳康复的时期;到学龄期则会因融合教育学校的缺失,被学校拒绝或者是劝退。
”“进入大龄以后,由于大龄机构和支持性就业、庇护性就业的缺乏,许多孩子被迫退居家中;特别是伴随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者年纪的增长,他们的父母也因年老体衰,逐渐失去了照料的能力,而现在我国孤独症的养护机构和可以收容他们的养老院机构几乎是空白。
”我国关于孤独症的流行病调查还是在2001年,发病率大约是千分之一。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贾美香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此次筛查只是把典型的孤独症患者列入其中,大量的疑似孤独症患者并未统计其中。
而根据贾美香的临床经验,近几年来就诊的孤独症患者在不断增加,除去大家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她认为,孤独症在我国的发病率确实增长了很多。
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我国,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并体现在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问题、适应行为、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梳理中发现我国研究者们在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方面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浮现出一些问题:本土化测量工具的缺乏、质性研究有所欠缺、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研究不足,建议加强测量工具的研发、注重质性研究、加强对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等。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文献综述1.问题提出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广泛性发展障碍,其核心障碍是社会互动与沟通缺陷,以及刻板性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1]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不仅对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发展、品格形成以及三观的建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具有直观重要的影响。
1.研究方法以“自闭症”“孤独症”“教养方式”“养育方式”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0年2月-2020年1月,并手动删除会议报道、报纸等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献,通过整理得到高度相关文献18篇,其中期刊文献8篇,硕士论文10篇。
1.自闭症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1.家长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心理理论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许有云采用“思想泡”技术探明了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其认为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环境会拉大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心理理论方面的差距。
[2]汪亚男通过实验法探究了自闭症幼儿情绪识别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家长应采取温暖教导/自主鼓励的教养方式来帮助自闭症幼儿发展情绪识别能力的教育建议。
1.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问题有研究者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的影响,认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往能力。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综述-特殊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综述-特殊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有人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引起的发展障碍,对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都会带来显著影响,限制性重复行为模式明显,抵抗环境变化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这些症状通常在3岁之前发生。
自闭症的病因仍不明确,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康复,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康复就是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1].教育康复里的教育是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还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康复机构的教育等。
教育康复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的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2].随着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干预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针对自闭症儿童某一特定障碍的专项干预方法外,还出现了很多针对自闭症儿童多重障碍的整体康复方式。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尝试从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及限制性重复行为模式三大核心症状角度归纳已有的教育干预研究,总结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成果,推广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成功经验,反思教育康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关于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教育康复的研究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与他人交往时缺少回报式的社交反应;(2)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3)长时间既没有和他人玩也没有事情做;(4)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情绪反应,无法适当地表达情绪;(5)很难和他人建立友谊,在社交场合做出不恰当或怪异的行为[3].查阅近10年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文献发现,社交障碍的教育康复研究约占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的24%.总结发现,研究者提出的教育干预方法主要有:回合式训练法(Discrete TrialTeaching,DTT)、核心反应训练法(Pivotal Responce Treatment,PRT)、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心智理论教学法、同伴介入法、社会故事法和艺术教育法等。
自闭症儿童认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自闭症儿童认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一、自闭症儿童认知特点
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精神障碍,其特征表现为语言沟通、认知及社会
等多方面出现的障碍。
自闭症认知特征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模式,广泛发生
在自闭症儿童,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认知与学习能力受损,以及记
忆力减退等。
起先,认知功能在自闭症儿童也是相对低于同龄儿童的,而且也有双
重性和多元性的表现。
在认知层面,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波动性明显增强,他们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常常受到情绪、备忘提醒、以及动手动脑活动
的影响,而且很难定位和集中注意力;计算能力和运算能力也受损;记忆
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较大的情感波动,以及语言认知受限,等等,均影
响到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
另外,自闭症儿童在情绪表现方面,除自尊心低、低调内向外,更经
常表现出抑郁、急躁、焦虑、易激惹等情绪行为,有时还会出现无故大哭
或是长时间的沉默不语的情况,这个也会影响到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表现。
二、影响因素
1、环境和学习经验
环境因素是影响自闭症儿童认知特征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自闭症
儿童有着不良的社交环境,家庭环境的缺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历代医学界把小儿自闭症描述为“语迟”、“呆病”、“无慧”、“胎弱”等。
历史发展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
1943年,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
当年的一篇文章首先提到他,宣布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种复杂的神经紊乱症”(如今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ASD)。
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
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
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
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
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
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
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
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
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受到重视:进入1990年代早期以来,自闭症患者激增,平均每110个孩子中就有1个表现出自闭症症状。
随着统计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这一疾病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正视。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2010年,著名演员李连杰和文章主演了讲述自闭症家庭故事的电影《海洋天堂》,更进一步地唤起了普通民众对于自闭症群体的关注。
患病率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儿童孤独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
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有资料显示,在全国3.8亿儿童中,约有40至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这些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承受着痛苦和不幸,需要社会的关怀、支持和帮助。
据了解,很多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生活空间狭小,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较少;家长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多。
有的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在公共场所却“胆小如鼠”,注意力不集中或动作拖拉。
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不是“淘气”或“笨”,而是由于儿童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孤独症。
目前儿童孤独症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广泛注意,北京已初步建立了三家比较先进的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医生也在不断地增多,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让孤独的孩子走进精彩温暖的世界。
分类《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
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
孤独症儿童被大家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些儿童分为两类:其中的一类孩子在教育时进步发展非常快,可以理解别人的语言,也可以表达自己,我们将他们称作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孩子。
另一类孩子不能模仿语言,也不能表达,但可以通过形像语言,比如阅读和写作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
病因病理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
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儿童孤独症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
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
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
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
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
如47、XYY以及45、X/46、XY嵌合体等。
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4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15q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道。
近年来新报道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 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lC、Pax6。
另有研究报道,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2.感染与免疫因素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怀孕期间)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
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
目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3.环境因素(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而且人们的居住环境约束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很多孩子都被家长过分的保护这无形中导致孩子会有自闭症的倾向,另外来自外界大刺激也会成为自闭症的威胁。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
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 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
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刺激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刺激,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特征。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失调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
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是根本原因。
5.围产期因素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6.脑伤: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都增加自闭症的机会. 发病特点1、各项功能停留在2~3岁左右。
一部分患儿虽然没有明显的功能退化,但是其能力发育,从2~3岁开始就没有进步,思维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停滞不前。
以上两种特征都是其他疾病所没有的。
2、出现退化现象。
有许多患儿两岁以内发育正常,到30~36月时出现功能倒退,即原先有的功能突然很快消失(尤其是语言退化最明显,其次是大小便的功能退化。
这时家长应该意识到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能力却没有进步?)从此可以看出,儿童孤独症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好转,这仅仅只是一些家长的美好愿望而已。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出现社交障碍、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言语发育迟缓等时,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机构诊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表现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其主要症状为: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迟缓,说话内容、速度和音调等都有异常,对语言的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并且非常欠缺口语沟通表达的能力。
患者往往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与人缺乏目光接触,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并且自闭症患者想象力较差,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或活动。
1.语言障碍(终日言语较少)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十分常见和严重),这是最早也是最容易引起父母注意的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首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