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背后的人生哲学
论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论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它不仅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和丰富的寓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准则始终贯穿全书,突出展现了“仁者爱人”和“为人正直”的价值观。
从孙悟空的为人正直、忠诚不二,到唐僧的仁慈和孝顺,再到猪八戒的真诚和博爱,这些主要角色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伦理道德品质。
他们不仅是众生的救星,更是人格修养的楷模。
西游记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保持真诚、仁慈和宽容的态度,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友谊。
其次,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主要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展开。
以唐僧为代表的师徒四人带着使命踏上了取经之路,他们不仅是一群修炼有成的人物,更是具备了深厚的人生智慧。
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诱惑,但却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对正义的追求,化解了层层阻碍。
这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告诉我们只有经历各种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此外,西游记中还强调了个人修炼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有了很大的成长和变化。
他们不仅从最初的粗鲁和顽劣变得聪明和谦卑,还通过自我反思、忍耐和付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念,即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反省来改变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超越。
最后,虽然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局限于中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和文化所接受和理解。
人们普遍认同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追求,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西游记中所传递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丰富个人的人生体验。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
通过探讨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正直、仁慈、宽容、自我超越等方面的启示。
从西游记中获得人生智慧

从西游记中获得人生智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鲜明的形象、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研读《西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其中的仙魔奇幻世界,还可以获得一些珍贵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西游记》中的几个经典人物和故事情节中分析获得的人生智慧。
1. 孙悟空:永葆初心,不断超越自我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他身怀绝世武功,智勇双全,但他不因自己的“大圣”身份而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他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最终成为了斩妖除魔的大力士。
这告诉我们,永葆初心,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2. 唐僧:坚持信念,追求真理作为取经团队的领袖,唐僧是一个极具信念的人物。
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艰苦之旅,始终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西天经书,更是真理与教义。
他的坚持和追求给我们上了一堂品德和信仰的课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3. 猪八戒:调整心态,不妄自菲薄虽然猪八戒在外貌和品德上都不算出色,但他从不妄自菲薄。
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都充满了自信。
同时,他善于自嘲,能够幽默地化解尴尬和困难。
我们可以从猪八戒身上学到,不妄自菲薄,调整心态,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才能真正活出自信和自尊。
4. 沙僧:默默奉献,诚实守信沙僧是取经团队中默默无闻的一员,他不像孙悟空那样英俊潇洒,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幽默可爱,但他却默默地为团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取经的过程中,沙僧一直以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的态度感染着周围的人。
这告诉我们,默默奉献,诚实守信的品质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5. 女儿国:不要轻易相信虚伪的外表《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往往被表面的美好所蒙蔽,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女儿国,男子被当作礼物养着,表面看似美好,实质却隐藏着危险和诱惑。
孙悟空的人生哲学:《西游记》中智慧的生命观

孙悟空的人生哲学:《西游记》中智慧的生命观《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它以妙趣横生的情节、丰富多彩的神仙世界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部小说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与智慧的生命观。
本文将探讨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于生命的深刻见解。
一、勇往直前的信念孙悟空从小被封在花果山下的石头中,千年后被唐僧释放出来,成为保护唐僧的护法。
孙悟空具有激情、勇敢和不屈不挠的信念,他坚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善于利用变化云行雨施的本领,战胜了一次次危险。
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妖魔鬼怪的阻挠,他都坚定地向前,不畏艰险。
这种勇往直前的信念不仅是孙悟空战胜困难的动力,也让我们深思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信念。
二、悟道求真的智慧孙悟空自小受道家仙人的教育,对修行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深明在人生的追求中,要不断地悟道、求真。
在《西游记》中,他多次遇到善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情节,例如他喝光蟠桃园的寿酒以备万一;他用智慧绕过黄风怪,以拯救师父;他借火眼金睛找到了火焰山的真正原因。
孙悟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上,更体现在他对生命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三、修身养性的人生追求孙悟空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曾在东海龙宫学艺三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
在学艺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技术,但并不舍弃自己的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懂得修炼自己,在逐渐强大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宽容。
他救了百姓,消除了妖怪,在修炼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不让自己变得冷酷和残忍的原则。
这种修身养性的人生追求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四、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操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无私地帮助唐僧,克服重重困难。
他十分勇敢并且细心,时刻保护唐僧的安全。
他敢于与强大的妖怪战斗,并在关键时刻为大家化解危机。
他无私地为别人做出贡献,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但他从不计较自己的付出。
这种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操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帮助他人。
小论《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修订版)

小论《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南昌大学康祖恩【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古怪鲜明的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一个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神话世界。
小说在浓郁的浪幔主义色彩背后所透射出的正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西游记浪漫主义人生哲理别林斯基说:“浪漫主义艺术把地上的东西搬到天上,它的追求总是朝向现实和生活的彼岸。
”[1]。
《西游记》就是把地上的东西搬到了天上,赋予了浪漫主义神话色彩,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文学巨作,在儿童眼里,它是一部趣味横生的童话;在成人眼里,它是一部具有超凡想象力,将现实生活与神话故事巧妙融合的文化经典,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吴圣昔先生在他的《西游新解》中阐释道:“真正能够概括《西游记》风格特征的不是大而无当的浪漫主义标签,而是有机结合着的传奇性、诙谐性和哲理性”。
[2]《西游记》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应,是因为它将故事人物作了神怪化、动物化的处理。
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赋予哲理性的思想内涵,使吴承恩这部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为什么让无本事的唐僧去受尽千辛万苦,来完成取经的重任,而不让有本事的孙悟空去呢?如来佛祖至善至尊,唐僧有德有行,为什么不把经书直接传给唐僧呢?天庭之上为什么也有胆大妄为,私自下凡的仙童、侍者?佛堂之上公然受礼;妖魔鬼怪也有儿女情长……带着这些疑虑,然我们重新翻开《西游记》,仔细解读其中深藏的人生哲理。
一经历磨难取真经——人世沧桑的写照方胜先生说过,“《西游记》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
”它“涵括了人生道路上可能遭遇和经历的一切有关的问题”[3]。
孙悟空从大闹天空到被如来佛祖压至五行山下,再到后来取经路上历经搏杀,最后修成正果。
这反映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及最终归宿。
西行路上,孙悟空共降灭妖怪55名,无名鼠辈不计其数,其中被打死的有36名,被降服的妖魔1 9名,为了铲除这些妖魔,孙悟空曾经被黑熊怪打瞎眼睛;唐僧也险些成为那些妖怪的下酒菜。
西游记中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

西游记中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的经典小说。
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不仅深受读者喜爱,更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许多人生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索《西游记》中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
第一、“缘”“缘”是佛教常用的一个词汇,表达了一种缘分、积累、必然的感觉。
《西游记》中展现出来的“缘”论可谓是这种哲学思想的极致表现。
在小说中,弥勒菩萨曾说过:“凡夫因果,深浅不一,各各有劫。
”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因果关系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各有不同,命运也各不相同。
因此,《西游记》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缘分,每次相遇相知,都是因为有着一段劫缘。
第二、“心”在《西游记》中,“心”这一词汇出现得十分频繁。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孙悟空的“心经”。
孙悟空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不仅是“心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孔子《论语》中的名言。
在小说中,师徒四人的诸多经历中,都与“心”这一概念息息相关。
比如,唐僧因为怜悯女儿国的百姓而警惕儿女之情;八戒因为胃口而陷入魔性等等。
这些故事都是在借助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证明“心”对于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第三、修行在传统的佛教文化中,“修行”十分重要。
《西游记》中许多情节都与修行息息相关,而前期师徒四人的修行正是支撑了后面的故事。
比如,唐僧的遭受艰辛和磨难,最终也是因为他无私的为人和恒心不懈的修行。
孙悟空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修为,也是因为他在不断地修行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众人拥戴的“斗战胜佛”。
第四、人性在《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这部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本描写人性的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不仅有着外部的形象,还有着深层次的内心。
比如,白骨精作为“恶人”,其内心却是孤独和渴望爱情的;而唐僧则是代表着“善人”,其内心却有着对佛法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涉及到缘分、心智、修行和人性等多方面的方面,但其核心却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人情”和探索人性的“人心”。
西游记孙悟空人生感悟50字

西游记孙悟空人生感悟50字1.不管是修行还是生活,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收获。
2.悟空的人生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要充满勇气和坚持。
3.人生的路途充满了挫折和考验,但悟空的坚持和毅力向我们展示了希望的力量。
4.悟空教会了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5.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不仅要团结一心,更要互相包容。
6.悟空的人生教导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7.信心和坚持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悟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
8.悟空用他无畏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9.悟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境,都要拥有希望和勇气。
10.与其追求权力和地位,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11.悟空的人生教导我们,心无旁骛,才能达到心中的目标。
12.追求自由和平等,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
13.悟空的人生启示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4.心怀梦想,勇敢追逐,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5.悟空的人生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16.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化险为夷。
17.悟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积极面对生活,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18.悟空的人生教会我们,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抓住未来的机会。
19.悟空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只有坚守初心,才能不迷失自我。
20.悟空的人生启示我们,要善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1.旅途中,悟空碰到了种种挑战和敌人,但他从不放弃,坚持继续前行。
22.悟空的人生教会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23.他在面对困境时,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我们困难只是暂时的。
24.他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一个个难关,让我们懂得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25.悟空懂得倾听,他明白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个人成长。
26.他对待敌人从不恶意报复,而是选择宽容和包容,这让我们学会宽容待人。
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学意蕴

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学意蕴摘要:孙悟空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是吴承恩笔下一个性格鲜明,具有一定哲学意义的人物形象。
说到《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只可敬可爱、滑稽诙谐、勇敢顽强、机敏睿智、乐观进取的猴子孙悟空。
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上述特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对于这个形象的文化哲学寓意,则自《西游记》印行以来,便有种种不同的认识和体察。
但话说回来,探究孙悟空形象的寓意,又必须在充分估计他的丰富性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体察,以得出至少在现在看来是合乎情理的解释。
虽说孙悟空身上包蕴了释、道、巫术宗教文化和儒家思想,但若真从纯宗教、纯哲学的角度说,他的思想又哪派也不属,甚至谈不上是互补。
跟《西游记》一样,孙悟空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其实亦只是一种世俗眼光中的宗教,一种由作者随意地将儒释道巫等宗教文化糅合于一起,或者是民间早已糅合于一起的世俗宗教文化——一种混合文化而已。
这从孙悟空师父的非僧非道、亦僧亦道,既“静坐讲《黄庭》”,称仙称道;又名叫“须菩提祖师”,徒弟的法名也是“广、大、智、慧、觉、悟”亦可窥见端倪:《黄庭》者,道经也;“须菩提”者,佛之十大弟子之一也。
但我要说,这又正是吴承恩的聪明处:他乃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决不会对“三教”不通到屡犯常识性错误,就算他不能准确地弄明白佛、道间的哲学界限,难道还真不明白末回他所列某些经书目录的无稽?很显然,他是有意让他的小说和他所塑造的人物处在这样一个世俗态层面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好反映现实,好随时揶揄、随时发牢骚。
假若孙悟空真的远离了尘世,又假若孙悟空真的成了儒、释、道三教哲学命题的图解或纯宗教的人物,那么这个形象最多便也只能像中国小说史上的那批纯宗教小说,如《达摩出身传灯传》《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萨真人咒枣记》《吕祖全传》等中的人物一样,他也就没有了意趣,失去了生命力。
既然孙悟空形象的文化蕴含属于世俗态层面而非纯宗教哲学的,那么这个形象的寓意便也该从世俗态层面中去寻找。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四位主角为中心,讲述了他们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生智慧,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的智慧。
1. 孙悟空(齐天大圣):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他聪明、机智、勇敢,具有极高的智慧。
他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悟道求真: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不断修炼,追求道的真谛。
他通过修行和修炼,最终成为了斩妖除魔的神仙。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b. 机智应对:孙悟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妖魔时,总能够机智应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他善于变化形态,化解危机,解决问题。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c. 忠诚友善:孙悟空对师父唐僧忠诚无比,始终保护他的安全。
他也与猪八戒、沙僧等伙伴友善相处,互相帮助。
这告诉我们,忠诚和友善是人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他人和睦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2. 猪八戒(天蓬元帅):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搞笑角色,但他也有自己的人生智慧。
a. 乐观积极:猪八戒性格开朗,乐观向上。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能笑对生活,积极面对。
这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b. 坚持不懈:猪八戒虽然有时懒散,但在取经的路上,他始终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这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c. 谦虚谨慎:猪八戒虽然有时自负,但他也能够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告诉我们,谦虚谨慎是人生智慧的重要品质,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3. 沙僧(悟净):沙僧是《西游记》中的沉默寡言的角色,他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勤奋努力:沙僧在取经路上默默无闻,默默付出。
他勤奋努力,始终坚持自己的责任。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这部神话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寓意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四位主角师徒的奇幻故事,西游记传递着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使我们深思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首先,西游记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抗邪恶力量的决心。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代表着机智、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孙悟空在面对各种困境和恶势力时,始终保持着正义感和对抗邪恶的决心。
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告诉读者,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最终必能战胜邪恶。
其次,西游记传达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唐僧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之旅,实质上是一种内心的修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他们通过修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过去的行为,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升华。
这种修行的理念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不断地修正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西游记也传递了对友谊和团结的重视。
在西方的旅途中,师徒四人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困境和考验,但通过彼此的互助和团结,他们成功地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团结一致地迎接了挑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西游记还融入了对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那些腐败、欺骗和邪恶行为的批判。
譬如,猪八戒代表着贪婪和愚蠢,沉迷于享乐而忘却了自己的使命;白骨精则代表着邪恶和欺骗,她利用美貌迷惑了别人。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西游记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虚伪、邪恶和自私的行为,要秉持诚实、善良和高尚的品德。
总之,西游记以其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无论是孙悟空代表的正义勇敢,还是唐僧师徒四人修行的心路历程,亦或是友谊和团结的力量,它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寓言。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西游记》中的哲学隐喻丰富而深刻,涵盖了人性、修行、道教思想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隐喻:1.心性哲学:孙悟空的经历象征着心性的修炼。
《西游记》强调修行必须解决心性问题。
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被放出来时,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六个毛贼,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分别代表了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孙悟空打死他们后被唐僧批评,因为心将他们全部打死,心也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控制自己的六根,不被六尘所困,是修行的重要一环。
2.佛法修行:佛家将人的意识归纳为六根,对应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接触六尘后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它们总称“十八界”,是成佛的道路,也是成佛最难破的阻力。
《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的六个賊,离“十八界”全破还远,但也颇不容易了。
“眼听喜”,即只愿看好的,看不到其他;耳听怒,即听不进去不合意的话;鼻嗅爱,只闻爱闻的;舌尝思,只尝爱吃的;身本忧,即苦于身体的生老病死;意见欲,即精神被生理欲望捆绑。
孙悟空打死他们被唐僧批评,因为他们本就是人心的一部分,打死了,心也死了。
修行者要学会克制他们,又与他们相处。
因为六根是成佛的阻力,也是成佛的道路。
3.人性的欲望:白骨精象征人皮面具,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使人迷失自己的内心。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难以逃脱。
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钱财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
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
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这些形象都反映了人性的欲望和困扰。
4.人生道路的抉择: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困境。
他必须平衡自己的欲望、保护他的队友、以及尊重他的师傅唐僧的意愿。
这些选择反映了人生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问题。
西游记读后感悟空的人生哲学

西游记读后感悟空的人生哲学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之一就是孙悟空,他的人生哲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追求和成长,以及悟空这个形象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努力奋斗、反抗命运的精神。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勇气,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悟空的成长历程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悟空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孙悟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猴王,悟空受到了压抑和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断克服困难,为自己和其他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益。
悟空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悟空的反抗命运的精神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在整个西游记的故事中,悟空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他在取经的路上,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悟空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面对命运的挑战和限制,我们不能屈服和放弃,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孙悟空的人生哲学,并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悟空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和平等,人生的追求应当富有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意志,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
最后,我们应当学习悟空的人生哲学,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西游记》背后的道教哲学

《西游记》背后的道教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教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西游记》背后的道教哲学。
一、虚无与无为的思想道家哲学主张虚无而无为,这一思想体现在《西游记》中的“空灵”和“无为而治”的表现上。
在小说中,孙悟空穿梭于各个神仙之间,他身上虽然具备强大的超能力,却不被天界束缚,自由自在。
这种自由无拘束的生活态度,正是道家追求虚无的境界。
而观音菩萨、如来佛祖也经常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不主动干涉凡人的尘世事务,在《西游记》中也得到具体的体现。
二、人性的改造与修行《西游记》中的四位主角,唐僧、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各自代表着人性的不同方面。
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弱点,但通过经历西天取经之路,他们逐渐修炼改造自己的人性,并通过各种磨难和考验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就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通过修行来改造人性。
例如,孙悟空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最终成为了斩妖除魔的大神仙。
他通过修行,改变了自己一开始顽劣的本性,成为正真有益于人类的存在。
这种改造和修行的思想,与道家所主张的“行到无行,言到无言”相一致。
通过正法修身,使自己的人性得以完善,最终实现超凡脱俗的境界。
三、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道家哲学追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理想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唐僧带领着三位徒弟,一路经历各种艰险,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取得真经,使得人间可以开启修炼成仙之途。
这种思想也与道家哲学的长生不老相契合。
在西方极乐世界中,观音菩萨招待无数神仙,他们都是通过修行得到长生不老的机缘,并获得了超越尘俗生活的境界。
这充分反映了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总结起来,《西游记》背后的道教哲学体现在虚无与无为的思想、人性的改造与修行,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这些道家思想的体现,使得《西游记》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分析其中的道教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作品,并从中得到启示。
西游记中各种哲学隐喻

西游记中各种哲学隐喻《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神话传奇,更是一部充满着深刻哲学内涵的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吴承恩巧妙地融入了各种哲学隐喻,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层意义。
首先,孙悟空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他象征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孙悟空本是石猴,后经修炼成为了大圣,代表了人类的潜能和成长。
他在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体现了人生的奋斗与成长之路。
孙悟空的个性叛逆、桀骜不驯,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叛逆和追求自由的欲望。
其次,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包含了许多哲学意味。
唐僧代表了人的本性和正义之心,他的修行过程是人类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猪八戒和沙和尚则分别代表了人的贪欲和愚痴,他们的种种错误行为和经历,揭示了人类的种种缺陷和困境。
而孙悟空的陪伴和帮助,也暗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另外,三藏经的取经过程也是一种启蒙之旅,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信仰。
三藏经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文,更是一种智慧和道德的指引。
师徒四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难后,最终取得了真经,体现了人类的信仰和执着的力量。
这也寓意着人类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坚持信仰和追求真理,才能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西游记》中的妖精、妖怪和魔王,也代表了人类内心的恶念和邪恶的势力。
这些妖魔在小说中扮演了种种角色,阻碍了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体现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矛盾。
只有通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化解这些妖魔的邪恶,体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正义的力量。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各种哲学隐喻,不仅仅是一部神话传奇,更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哲学著作。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反映了人类的成长和奋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信仰。
西游记的经典之处,正是在于它的深刻哲学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绘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四位主要角色的奋斗和成长,传递了许多人生智慧和哲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1. 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勇敢、机智的角色。
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是与妖怪搏斗,还是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难点,孙悟空都能勇敢面对,积极应对。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要勇敢面对难点和挑战,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2. 团结合作,共同克难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是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
他们互相匡助,共同克服了许多难点。
唐僧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始终保持着对师徒的信任和尊重,鼓励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克难。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惟独团结一心,才干共同面对难点,取得胜利。
3.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个喜欢吃懒做的角色,但他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猪八戒虽然有些愚蠢,但他却非常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他时刻保持着对师父的尊重和敬畏,虽然时常受到讥笑和谴责,但他从未抛却对自己的要求。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物,他希翼通过取经来拯救世人。
他不仅关心自己的修行,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他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不断努力为人民谋福利。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要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其社会做出贡献。
5. 修心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物,他希翼通过取经来拯救世人。
他不仅关心自己的修行,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他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不断努力为人民谋福利。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要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其社会做出贡献。
从心性的全新认识理解西游记的哲学内涵

从心性的全新认识理解西游记的哲学内涵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富有冒险和惊险的故事,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于主要人物的心性描写和其所经历的种种困境,西游记展现了人性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心性的角度出发,探讨西游记中所体现的哲学内涵。
首先,从心性的角度来看,孙悟空是整部小说中最鲜明的形象之一。
作为一个形象形象鲜明、性格倔强的猴子,孙悟空具有不可忽视的心性特点。
他孤独、顽皮、桀骜不驯,但他也是勇敢和善良的,他的心性深处包含着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他追求自由的内心动力,表现出对囚禁和束缚的厌恶。
正是因为这种心性,他带领乌鸦打开了天宫的囚笼,并在压抑的天界里注入了活力。
这种追求自由的心性也体现在他与唐僧的相处中,他虽然恶作剧,但始终无私地保护着师父,在他心里,自由的灵魂是无比珍贵的。
其次,心性的全新认识也体现在唐僧身上。
作为少见的唐僧面对种种善恶人物的时候,他内心的善良和原则性使他始终保持着慈悲和宽容的心态。
他无私地为众生负责,尽管面对种种困境和考验,他依然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不受外界诱惑。
唐僧身上的这种心性无疑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性理解,他所代表的慈悲和宽容,是对于人性内核的领悟。
而正是因为他这种纯洁的心性,最终使他成功地取得了真经,成为了一位修行者。
此外,心性的全新认识还可以从其他角色身上找到。
例如,猪八戒个性懒散贪玩,看上去并不起眼,但他也为唐僧的安全保驾护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心性内核是追求享乐,他一直在为此而努力,但在追求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了责任和勇气。
这个转变是他内心心性的觉醒,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认知。
另外,沙僧虽然在整个故事中相对低调,但他的冷静和稳重是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理性认识,他在行动中一直保持冷静和稳定,为取回佛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心性的全新认识来理解西游记的哲学内涵,不仅能够深入解读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也能够捕捉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论孙悟空形象的猴性与人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猴性与人性前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广为人知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只猴子,孙悟空具有独立、顽皮、聪明等猴性特征,但与此同时,他也具有很多人性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孙悟空形象独特的猴性和人性,并分析这种形象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孙悟空的猴性孙悟空作为一只具有猴性的角色,他身上也有很多猴子特有的特点和习性。
比如,他很喜欢爬树、跳跃和攀爬,这是典型的猴子活动。
他还喜欢玩弄工具和器械,如棍子和火把等,这些都是猴子具有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表现。
孙悟空也非常喜欢吃水果,这也是猴子的习惯之一。
此外,孙悟空还具有猴子的顽皮和任性。
他不喜欢受到束缚和限制,经常做出胡闹和不顺从的行为,这也是猴子天性中不可避免的一面。
他在与其他角色交往中也经常做出蛮横和鲁莽的行为,这也是猴子所表现出来的粗鲁和野性。
孙悟空的人性虽然孙悟空是一只猴子,但同时也具有很多人性的品质和特征。
他非常勇敢、机智和聪明,凭借这些品质他在《西游记》中多次帮助唐僧一行人度过险境。
他也十分重视友谊和情感,与其他角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与八戒的兄弟情谊、与白骨精的友情等等。
此外,孙悟空还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一直尽全力守护唐僧和前往西天取经的使命。
除此之外,孙悟空还有很多人性的表现,如他在武艺方面的追求、对于人生的追问、对于武学哲学的深刻理解等等。
这些特质使他不再是单纯的猴子,而是一个富有人性和智慧的角色。
孙悟空形象的重要性孙悟空这一形象无疑是《西游记》中最为重要和经典的角色之一。
他既有猴子的可爱和机智,又有人性的坚毅和智慧,正是这种形象特质使得他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孙悟空这一形象在文化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西游记》被广泛传播和引用,而孙悟空这一形象也非常成功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与熊猫、龙等一起被人们所铭记。
这些符号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妙的感受,而且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游记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西游记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叙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取西经的奇幻小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冒险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中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角色。
他勇敢、乐观,对任何困难都充满信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克服困难。
无论是面对妖魔鬼怪还是人类的误解和诽谤,他从不气馁,总是怀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去克服困难。
孙悟空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人生的挑战。
其次,西游记中传达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生价值观。
主要角色们的旅途是为了取得佛经,这代表着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他们面对诸多诱惑和困难,从未迷失方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西游记所传达的价值观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以及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西游记一直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此外,西游记中也探讨了人性与善恶的关系。
小说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他们或恶作剧、或作恶多端,或怀有恶意。
然而,孙悟空等人对待这些妖魔鬼怪时却常常采取宽容与仁慈的态度,试图以正义和善良感化他们。
这反映出西游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虽然人性复杂,但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好的行为和善良的心态有着化解恶意和困难的力量。
最后,西游记中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四位主要角色各具特点和能力,但他们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完成取经任务。
他们相互支持、宽容理解,经过一起的冒险和挑战,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紧密。
这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携手面对挑战,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人生价值观。
它通过对人性与善恶的探讨以及对团结合作的强调,向读者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珍视正义与友情的宝贵价值观。
西游记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启示录,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游记》故事背后的人生智慧

西游记:人生智慧之旅《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个故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西游记》不仅仅是一个神奇的冒险故事,它还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生与智慧的深刻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索《西游记》故事背后蕴含的人生智慧。
1. 奋斗与坚持主角孙悟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五行山囚禁等艰苦磨砺,最终成为斩妖除魔的伟大英雄。
他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奋斗并坚持目标,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个人成长,我们都需要勇气和毅力来面对挑战,并保持不懈努力。
2. 团队合作与信任孙悟空与师傅唐僧及其他三位徒弟患难与共,相互信任,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团队合作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团队的支持和相互帮助,很难面对各种挑战和解决问题。
3. 智慧与仁爱孙悟空化解了无数的邪恶妖魔,但他也展现了智慧和仁爱之心。
他在面对敌人时不仅使用武力斗争,而是通过机智和智慧来攻克问题。
同时,他也被描绘成一个仁爱之心的角色,对待身边的伙伴关心体贴,并且愿意替别人付出。
4. 自我认知与修行唐僧、猪八戒、沙僧等徒弟们在取经路上都历经了种种考验和修行。
每个角色都通过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欲望,逐渐提升并超越自我。
这提示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并努力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5. 谦虚与谨言慎行在取经路上,唐僧作为师傅常常提醒徒弟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他告诉他们,只有谦虚才能学到更多新知识,并通过谨言慎行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在人生中要保持心胸开阔、虚心向学,并且需要审慎思考自己的言行。
6. 知足与感恩在《西游记》中,唐僧一直秉持着对救世之事的使命感,并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始终保持乐观和知足。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感恩并善待身边的人和事物。
在《西游记》这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和成长之旅。
通过他们的冒险经历,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关于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的启示。
西游记中所涉及的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

西游记中所涉及的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它描绘了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旅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吴承恩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
本文将从命运与自由、生死观的转变以及人生追求的主题等方面来探讨西游记中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
首先,西游记通过各个角色的命运和自由的斗争,探讨了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
在小说中,孙悟空作为一个没有命定的猴子,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最终成为了“齐天大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并非是注定的,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让人们对生死有了不同的理解,认为生死并非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来改变。
其次,西游记中的人物也经历了生死观的转变。
在小说的开头,孙悟空追求长生不老,对生命的追求一度盲目。
然而,随着他的成长和经历,他逐渐认识到生死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开始接受生老病死的现实。
在他与牛魔王的战斗中,他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进一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
这种转变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日子,更加深刻地思考生死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
此外,西游记还探讨了人生追求的主题。
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的旅行,小说呈现了一种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他们经历了许多险阻和困难,但他们始终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取经,更代表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们在旅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通过这些经历,他们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命运与自由、生死观的转变以及人生追求的主题等方面的讨论,提供了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的启示。
它让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追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通过西游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死的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西游记忍耐与坚持的人生哲学

西游记忍耐与坚持的人生哲学《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归来的故事。
在这个史诗般的旅程中,西游者们的忍耐与坚持成为了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人生哲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游记》中的忍耐与坚持。
首先,忍耐与坚持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路上最为重要的品质。
在旅途中,他们面临了无数的考验和困难。
比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七十二变帮助他们度过了火焰山;猪八戒的贪睡差点被铁扇公主所害;沙僧和唐僧则在沙漠中体验了风沙的残酷。
然而,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师徒四人都没有放弃,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这种忍耐和坚持的品质使他们克服了重重难关,最终取得了真经。
其次,忍耐与坚持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
在《西游记》中,佛教的影响贯穿始终。
唐僧作为佛教信徒,具有顽强的忍耐与坚持意志。
他始终秉持着佛教的教义,不为外物所动,不受诱惑,忍受艰辛。
除此之外,师徒四人也通过修行,培养了内心的坚持和无尽的耐心。
正是由于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和体验,他们才能够在艰难险阻之中坚持下来。
此外,忍耐与坚持也是西游者们心中的追求和目标。
他们的目的是取得真经,使众生得到救赎。
然而,这个目标却需要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忍耐。
唐僧师徒四人面临着妖魔鬼怪的诱惑,却始终保持着对真经的渴望和向往。
他们付出了长时间的奋斗,耗尽了所有精力和智慧,才能够最终达到目标。
正是这种不断坚持和忍耐的精神,使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起来,忍耐与坚持是《西游记》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无论是唐僧师徒四人的旅程,还是对佛教思想的追求,都展现了忍耐与坚持的重要性。
这种品质不仅在西游者们的故事中有所体现,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引导意义。
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学会忍耐与坚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才能够走出人生的迷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悟空背后的人生哲学
主题词:孙悟空,正果,感悟
参考文献:《西游记》吴承恩著,《漫话西游记》林庚著,《孙悟空形象演变与人的社会化》杨子彦。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育,在经过一系列磨砺之后终于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他率真、勇敢、无畏、机智敏捷、伸张正义、耿直且坚强,富有斗争精神。
而一般认为其大闹天宫将其斗争精神发挥到极致,也是其所代表的精神与封建势力的斗争达到顶峰。
而我从其身上感悟到的不只是孙悟空的这些优秀品质,我认为我们最应该了解的还是其成长历程,以及在其成长历程中由一些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本质和一般性规律。
因为他教给了我们许多人应该如何在人生这段路途上走下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现实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所以,要了解孙悟空背后的人生哲学是十分必要的。
历来的学者对孙悟空的评价不一,各家也是见仁见智。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林庚教授认为孙悟空代表的是中国古代的侠客,其所作所为体现了一种侠客精神。
还有人认为孙悟空是明代新兴市民阶层的象征。
(注:吕晴飞《〈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但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孙悟空不是很“友好”。
如在《正果是怎样修成的》一文中作者说:所谓“修
成正果”,其实是强权统治者对暴力不合作的驯化和奴化的过程,孙悟空修成正果的同时,也意味着他完全站到了他所反抗的集权制度的一边,成为他们镇压新的暴力不合作者的工具。
在此额外说一句,这种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而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萨孟武先生则这样评价孙悟空的失败:……孙行者虽然名注齐天,官封大圣,然而未立大威于仙界,又未树奇功于西天,只因蟠桃大会未被邀请,冲冠一怒,……其觊觎帝位,终归失败,可以说是理之当然。
我虽然不完全赞同先生的说法,但也能从先生的这般评价中找到一些共鸣。
我认为之所以对孙悟空产生不同评价,其原因在于一个争论:“闹天宫”的故事与后面篇幅汗漫的取经历程是否产生矛盾?一方面人们歌颂孙悟空勇于反抗的精神,而另一方面他又被如来降服,成为唐僧的“保卫部长”,以致让一些人觉得孙悟空有些“失节”。
这是作者的失误,亦或是孙悟空是《西游记》版的宋江,接受招安,奋力拼搏,只不过比宋江的下场要好得多的一个形象吗?这两种猜测我是不赞同的,吴承恩先生才高八斗,文笔出众,不可能会犯如此低级的一个错误。
再者,我几乎可以肯定,吴承恩先生绝不想把孙悟空写成“宋江”,宋江的悲剧所写的篇幅不如前面多,而孙悟空的大部分事件是在大闹天宫之后的,所以,孙悟空绝不是《西游记》版的宋江。
那么,作者这样写,他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这就是隐藏在孙悟空背后的秘密。
所以,我认为实际上孙悟空代表我们当中的一种人,这种人从古到
今都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寄托了作者对于社会大众的期盼,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政治清明,人尽其才的社会理想。
孙悟空在成形之后历经各种经历,终于修成太乙散仙,之前天真的悟空逐渐变得成熟,变得有自尊,而天宫的一些不合理制度让他有了反抗精神,让他嫉恶如仇,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天庭似乎从未看得起这个“野猴子”,而天庭之后对他的惩罚也把他彻底激怒了,他决定反抗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起了一些波澜,想取玉帝而代之。
这时候的悟空恐怕不那么可爱和单纯了吧。
悟空大闹天空错了吗?当然没有,他令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此。
如果说他错了,也许就在那称帝的一念之间。
本来想要惩奸除恶,打击“坏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了坏人,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深思吗?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有责任心的人多,大多数罪犯最初并不是想成为一个罪犯而当人的,而大多数贪官也并非想成为一个贪官而当官的,他们多有自己的梦想啊!并都为自己的梦想拼搏过,但也许就在那一念之间做了愧对于心的事,之后边愈陷愈深,以致自己认为难以回头或顺理成章。
亦或是自己本想伸张正义,惩奸除恶,为民造福,却在惩办坏人的过程中方法不当或陷入思想误区而自己成为坏人。
而这并没有结束,悟空被如来降服,并接受惩罚,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里,悟空似乎想了许多,也懂了许多,并被唐僧救出。
之后,悟空变了,他又没变,变的是他更能分清是非善恶,知道如何用这个自己曾
经认为不合理的天庭来打妖除魔,为民造福,知道什么是自己该走的路,并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即使路上有各种艰难,各种诱惑,各种被误解的委屈。
而不变的是他的执著,他的嫉恶如仇,他的无畏,他的勇敢,并最终修成金身正果。
像悟空这样一个犯了如此大错的人在惩罚后都可以改过自新并修成金身正果,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呢?正如佛教里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那么那些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身陷囹圄的人为什么不能从新为社会,为百姓造福呢?那些刚刚有不良之念的人为什么不能以人为镜,重归本心呢?这样,即使不能像是悟空一样修成金身正果,也可以无愧于心。
对于吴承恩这样一个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的人在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在清醒地、深沉地思考社会人生的问题之后,摆脱的是青年时代的狂傲不羁,轻世傲物,而成长为对国家,对百姓有高度责任心的一个人。
而作为他晚年的作品《西游记》,其人物孙悟空是他送给国家,送给百姓,也是留给后世最有深意的礼物。
总结:为惩治坏人而变成坏人,这看似多么矛盾,可细细想来又真切的发生在我们周围,而若因此而有不好的结果,那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孙悟空闹天宫时是英雄,保护唐僧取经时也是英雄,而两个英雄之间却有着一丝可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孙悟
空在人们心中高大的形象,而我们从中是否也应该有所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