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编辑短评《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能成功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可供作文教学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Download tips: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plans and plans. Generally,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郭沫若在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在尖锐的剧情冲突中,塑造了主张爱国的屈原这个悲剧典型,正如作者所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屈原的时代象征着我们当前的时代”。

文章通过大声呼唤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电,把屈原内心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排山倒海的万钧力量疏泄、显现了出来。

自然界的风、雷、电都化成他手中的长剑、心中的利器,他要把统治楚国的黑暗全部驱散,全部消灭。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5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5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1、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睥睨(pìnì)波澜(lán )鞺鞳(tāng tà)罪孽(niè)眩目(xuàn )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雷霆(tíng )忏悔(chàn )徘徊(páihuái )郢(yǐng )稽首(qǐ)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3、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
明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明确:这段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写靳尚和郑詹尹密谋陷害屈原以及屈原充满奇特想象、火一般炽烈的独白,展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者和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鞭挞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和陷害忠良的反动派,塑造了屈原追求光明、横扫一切黑暗邪恶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分析点拨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1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很熟悉屈原这个名字,可是我们是否具体地了解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怎样的语言表现出人物形象的?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课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明确:(1)反复、呼告。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热切的呼告表现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渴望,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句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拟人、比喻、排比。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文本的记述人物饱含感情倾向的艺术特点。

3. 体会屈原的正直爱国,不屈身于邪恶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怎样理解“有人说司马迁表面上写屈原,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这句话。

学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

屈原是楚国贵族之后,曾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才华横溢,治国有方,因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后又遭到流放,但是屈原对楚王仍是一腔赤诚,其爱国忠君之志令人感动。

屈原最终怀沙投江,以死明志,其高风亮节更是彪炳千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屈原事迹的视频)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对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在屈原爱国爱民、英勇无畏的背后,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随着郭沫若走进屈原的内心。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蔡文姬》《武则天》《高渐离》《南冠草》等。

2.写作背景《屈原》1942年写于重庆。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诵读屈原的代表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3、分析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1)解读屈原作品中较为晦涩的词句和复杂的意象。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相联系,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屈原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情感。

2、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将屈原的作品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视频,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屈原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政治生涯、流放经历等。

2、讲解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三)作品诵读1、教师范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作品赏析1、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解读《离骚》中的诗句,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追求。

3、比较《离骚》与《九歌》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五)探究屈原的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高尚人格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作品、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

(七)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离骚》中的一段经典诗句。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一、主题/标题《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2、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九歌》的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九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离骚》,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3、比较法:通过比较《离骚》和《九歌》,引导学生理解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4、互动讨论法: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屈原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讲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15分钟)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包括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3、诵读《离骚》(15分钟)选取一段《离骚》,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4、比较《离骚》和《九歌》(15分钟)通过比较《离骚》和《九歌》,引导学生理解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课堂互动讨论(20分钟)就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背诵《离骚》、写一篇关于屈原诗歌创作的短文等。

六、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是否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是否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了《九歌》的艺术特色。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屈原的塑造,表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与屈原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屈原的生平事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 介绍课文节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三、课文朗读与解析(2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橘颂”、“受诬”等。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领会(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或者是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运用想像、夸张的手法表现磊落起伏、瑰丽奇特的思想感情。

2、了解楚辞的韵律,领略楚辞的抒情艺术。

3、认识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高强的朗读能力。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对字词句的理解。

3、学习和了解楚辞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屈原及楚辞。

2、补充注释。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重音、语调。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大意:(1)划出文中押韵的字。

(2)理出思考题,把握文意。

a.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人?b.文中哪些内容是现实?哪些内容是想象?c.本文结构有什么特点?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d.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应如何朗读?4、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女生分读),把握文意。

6、学生分组表演(有人读有人演)。

7、学生评价。

8、学生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9、学生讨论:本文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你如何看待屈原的愤世嫉俗?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高洁自奉?你如何看待屈原至死不悟的爱国主义精神?你如何看待屈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的心态?你如何看待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格精神?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逃隐和以死殉志?等等。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学生讨论:你对屈原及楚辞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可以互相交流。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记叙、议论、抒情等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本文选词炼句的精简含蕴、峭健挺拔的特风格,提高学生研读史传文学的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5、体会课文涉及的重要语句,透彻理解作者在议论中穿插史实的巧妙构思,领悟其用意。

6、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现实,思考自己如何发扬爱国精神,做时代的主流。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XXX《屈原》(节选)导学案【研究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XXX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XXX(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XXX。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XXX,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XXX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XXX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XXX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

XXX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XXX(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膜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划分层次并扼要归纳综合。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召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巨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屈原》》的教学设计

《屈原》》的教学设计

《屈原》》的教学设计主题:屈原的教学设计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屈原》的情节和主题,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并理解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屈原》进行深入地解读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呈现《屈原》的封面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屈原》是什么吗?它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二、欣赏与分析(30分钟)1.请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的材料,仔细阅读《屈原》的相关片段,并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2. 学生分组讨论《屈原》中的情节和主题,并把讨论结果提供给全班分享。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比如屈原的命运、爱国情怀等。

三、文学批评与写作(50分钟)1. 学生学习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象征主义,隐喻等。

2.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审视《屈原》中的象征和隐喻。

3. 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结合文学批评的角度,深入分析《屈原》中的主题与情感。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鼓励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并互相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屈原》的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屈原》有什么新的认识?”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或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朗诵或表演。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的短文,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评估方式:1. 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了解学生对《屈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师通过学生撰写的读后感和分析文章,评估学生对于《屈原》的评价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资源:1. 《屈原》的文本和相关解读材料。

2. 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3.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屈原》的情节和主题,还能通过文学批评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屈原》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朗读和演绎,把握人物情感及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全文。

2. 屈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楚辞的特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屈原的生平事迹的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二、作者简介(10分钟)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橘颂”象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雷电颂”象征屈原的坚定信念等。

四、朗读和演绎(15分钟)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演绎中把握人物性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和演绎,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屈原生平事迹介绍不够详细,对楚辞特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形式特点.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鉴赏重要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楚辞》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洁﹑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2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找出文中的意象,并且分析其作用【导入】欣赏影片,初步走进屈原的生活。

【板书】题目作者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学案,齐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是应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2﹑学生齐声诵读《离骚》,了解“楚辞”形式特点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二、合作探究:1、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再读文章,根据意思了解文意,并叙故事四、精讲解疑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参考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学习屈原的代表作品,如《离骚》,理解其主题、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教学难点(1)对屈原作品中复杂的意象和隐晦的表达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对屈原有初步的了解。

2、诵读法通过诵读屈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韵律之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意象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屈原。

(二)屈原生平简介1、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画像,简单介绍屈原的出生年代、籍贯和家庭背景。

2、讲述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生涯,包括他的官职、政治主张以及遭受的排挤和流放。

(三)屈原的文学成就1、介绍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

2、重点讲解《离骚》(1)让学生诵读《离骚》的片段,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分析《离骚》的主题,如爱国忧民、追求理想、批判现实等。

(3)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如丰富的想象、象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句式等。

(四)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1、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分析他的爱国表现,如对楚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等。

2、探讨屈原的高尚品质,如坚持真理、不畏权贵、洁身自好等。

(五)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2)如何看待屈原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行为?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可以从介绍屈原导入,也可从历史剧的特点导入。

2.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掌握学情。

主要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通读情况,以确定后面的教学环节。

3.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成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屈原》剧情简介。

教师借助投影或板书,对《屈原》全剧内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剧情,有效学习课文节选内容。

5. 《屈原》写作背景简介。

适当介绍本剧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创作意图。

以上各环节介绍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有重点地做些笔记,以便学习课文时随时翻阅,帮助理解课文。

6. 初读课文,明确生字词读音。

说明:边读边勾画,不认识的字可以由同桌合作解决,教师抽查明确。

读不准的字音,学生自行查阅工具书。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本课除了课后的“读读写写”外,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明确读音和词义。

7. 布置课后任务: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
1. 课前检测。

检测本课生字词的读音,听写本课的部分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为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教师巡视,倾听,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注意:课文较长,一定给够阅读思考时间。

3. 梳理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课文层次结构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做些引导。

4.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雷电颂”。

随文学习这部分出现的生字词。

问题一: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仔细阅读,说说这两个层次分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层,呼唤与歌颂;第二层,怒斥和愤懑。

问题二:阅读第一层,具体说说诗人呼唤与歌颂的是什么,各种事物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诗人呼唤________,希望__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

5. 朗读第一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问题:阅读第二层,具体说说诗人怒斥和愤懑的是什么,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用“屈原斥责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6. 朗读第二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7. 布置课后任务: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第三课时
1. 课前检测。

抽测本课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2. 情境体验,走近作品中的人物。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重点关注舞台说明,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状况等。

如:故事发生在夜晚的东皇太一庙中,室内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靳尚等人密谋要毒死屈原,而屈原却不知情;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系有长链。

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危险境地,感受此时令人压抑的气氛。

3. 师生共读课文,把握诗人情感。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

重点朗读“雷电颂”部分。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诗人的强烈情感。

说明:利用学过的文学作品的朗读方法,结合对文本的体验进行朗读实践。

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课文部分段落,以亲身体验告诉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带着真切的体验朗读。

4. 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

分角色时,“雷电颂”部分可以分给若干同学读。

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带着动作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

朗读后进行评价,让学生交流朗读的感受。

5.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品一品,说一说好在哪里。

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长短句运用等方面加以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