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层序

合集下载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浅海地区的海泛面平整,地势起伏小,海泛面
上富集碳酸盐矿物、磷灰石或海绿石。 (3)海泛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和沉积厚度变化大。层组 的叠加样式有明显变化。 (4)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 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在野外露头和岩心资料上, 有时可以观察到海泛滞留沉积。
海泛滞留沉积厚度较薄(<1m),一般由侵蚀早期沉积物组成, 多呈不连续状态分布在陆棚海泛面的顶部。 与陆棚地区海泛作用相关的滞留沉积物包括4种沉积类型:
3. 准层序的识别地区
准层序边界是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因此在没有水深突然变 化证据的沉积环境中是识别不了准层序的。
4. 准层序沉积特征
根据准层序的定义,准层序的边界是能够分隔新
老地层的海泛面。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准层序都必 须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否则我 们就不能根据海泛面来划分确定准层序。 所有的准层序都是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钻测井和岩心资料加以识别
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准层序组,也可以包含几
个准层序组。
在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均高的地区,一个体系域中常包含几个准 层序组。
2、准层序组类型 考虑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之间
的关系,根据准层序垂向堆砌结构特征,可以
将准层序组划分成三个典型类型, 即进积式、退积式和加积式准层序组
谢谢! 请批评指导
大多数准层序都是向上粒度变粗的序列
三角洲沉积环境
滨岸沉积环境,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6. 准层序厚度的影响因素
一个准层序沉积的厚度(1-50m)主要受控于岸线推进
的水体深度。 影响因素: 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 准层1°、准层序空间相变关系 1)垂向变化特征 准层序的空间相变关系是向上砂泥比值加 大、砂岩沉积厚度加厚,沉积物粒度变粗、 沉积水体变浅 2)横向变化特征 侧向存在变化,可减薄和尖灭; 准层序常常是不完整的; 横向是可以对比的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剖析课件

层序地层学剖析课件
构造地质研究
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层序地层学为研究板块构造、断裂活动和地壳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和方法。
05
层序地层学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3D打印技术
用于制作层序地层学模型,提高研究效率和可视化效果。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应用于层序地层学数据分析和预测,提高研究精度和预测能力。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
古生物分析
生物化石鉴定
通过化石的形态、属种等特征,确定其生活环境和时代。例如,珊瑚化石通常指 示热带浅海环境,而恐龙蛋则表明恐龙生活在陆地环境。
生物群落分析
通过对化石群落的研究,了解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进一步推断古地理环 境和气候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通过分析地层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推断沉积环境的化学特 征和物质来源。例如,海相地层中高含量的氯、溴和锶可能 指示海水的影响。
结合多学科方法,深入揭示层序地层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完善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深入研究层序地层学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和基本原理,不断完善 理论体系。
层序地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加强与其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拓 展研究领域和思路。
层序地层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结合全球变化背景,深入探讨层序地层学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 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体系域层序
由海进和海退过程形成的层序地层,具有明显的 海侵和海退边界。
基准面层序
以基准面升降变化为依据形成的层序地层,具有 明显的基准面变化边界。
03
层序地层的分析方法
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环境识别
通过地层岩性、颜色、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判断地层的沉积环境。例如,深海 沉积通常含有大量生物化石和泥质矿物,而河流沉积则可能含有砾石和砂粒。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
相当于Sloss 层序,平均时限60—120Ma,Wang和 Shi(1996)对我国三大克拉通台地(华北、扬子、 塔里木)中的一级层序做了详细的结论。认为它是 克拉通热流旋回形成,为重大的不整合面。
2) 二级层序:mesosequence(中层序)
该层序代表地球一个中等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由太阳学穿越银道面周期发生的,其时限,据Innanen (1978)计算为67Ma,即太阳系两次穿越银道面的间 隔时间为33.5Ma,Stothers(1985)提出了(31±3)Ma和 (33±3)Ma两个值;Wang and shi(1996)认为最短时 间段为35—36Ma,史晓颖把35Ma称为地质历史上一个 重要的自然临界周期。二级层序不仅表现在全球海平 面变化、生物群绝灭、构造强动幕、岩浆活动、古气 侯、古地磁侧转等,而且还表现在古地理的演化上。
2. 李勇等(1994)提出3种岩石地层结构:进积型、加积型和 退积型,陆相地层均决于冲积体系进积、加积、退积的 演化过程。
3. 魏家庸等(1991)提出韵律结构(Rhythmic texture)、旋 回 结 构 ( Cyclic textare ) 、 均 一 结 构 ( Homogeneous texture)、加积结构(Aggradational textune)、退积结构 ( Retrogradational texture ) 和 进积 结 构 ( Progradational texture)
(二) 岩石地层结构的构成单元
(1) 岩层(bed); (2) 岩层组(bed sets); (3) 基本层序(essential sequence); (4) 基本层序组(essential sequence set相当于
Parasequenc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

绪论一.基本概念.1、含油气沉积盆地组成(Sedementary Basin )1. 概念: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并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实体。

2. 组成要素(示意图)3. 研究内容● 时间单元充填序列→地层学(古生物)→层序体 ● 物质组成→沉积物→单元 ● 空间展布→构造地质学● 资源分布→油气地质/煤田地质学4. 沉积层序特征 组成的基本规律● 成层性是指不同时期沉积物(岩)呈现层层叠置组成盆地盖层体。

成层性具有尺度规模之分,大致盆地→纹层 ● 旋回性是指不同尺度的层序体内部结构具有方向性,称层序旋回性。

● 类型:⎪⎩⎪⎨⎧水动力控制旋回沉积环境控制旋回构造控制旋回● 旋回识别—6. 层序及层序体(Sequence and Sequence body )① 层序室指一套成因上相关的,相对整合的,连续的地层序列,以不整合或不整合相应的整合为界。

由成因地层界面控制的地质实体称层序体。

7. 沉积相、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域 ①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es )●s 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总和。

沉积环境是指在物理上、化学上、生物上分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物理上:介质动力(水、气、冰川等) 化学上:介质PH 、EH 、盐度) 生物上:动植物分布 ●s 相带类型:相—亚相—微相—微微相② 沉积体系(Sedimentary System )Fisher(1967) 定义:在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方面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③ 沉积体系域(System tract)Fisher(1967): 是指有内在联系的周期性沉积体系组合,每一个体系域都与特定的海平面升降曲线有关。

2.沉积可容空间是指可供潜在沉积堆积的空间或系指沉积物充填到海湖平面为止的盆地可容的多少沉积物。

基准面是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译者:王立群层序地层学是试尝关联相对海平面变化到沉积层的一门地质学方面的相对较新的分支。

该方法的基础是根据等时界面的识别进行地层作图(例如:地下不整合面、最大洪泛面),因此其基本点是放在年代地层框架上。

层序地层学是校正只强调岩性特征相似性而没有时间意义的岩性地层学方法的最好选择。

名称中的“层序”涉及旋回沉积,而术语中的“地层学”涉及如下地质过程:1、沉积物形成的地质过程。

2、透过地球表面的时空,这些沉积物如何变化的过程。

目录:1、重要的界面1—1、层序界面1—2、准层序界面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3、地质时期的海平面4、经济意义5、参考文献1、重要的界面1—1、层序界面层序边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界面。

层序边界被定义为不整合面或与其相关的整合面。

多期河流砂岩体常常充填与层序边界相关联的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深切河谷。

层序边界上的深切河谷在侧向上可与河间地区,形成于深切河谷边缘的古土壤相对比。

河谷充填在成因上与先期形成的下覆沉积系统无关。

根据多期砂岩沉积的其它类型有四种区别深切河谷充填的标准:1、比河谷内单河道侵蚀面分布更广泛的高侵面,在区域上可广泛对比。

2、在与下覆地层单元相对比时,相组合反映出盆地在岩相上向前移动。

3、河谷侵蚀面侵蚀掉前期形成的体系域并且在海岸产生时间间隔。

4、增加的河道充填和向上变细的剖面或反映增加可容空间的河流系统特征的变化。

和深切河谷相关的砂岩体是良好的储集层。

目前在这些岩体的对比和分布研究上还存在问题。

层序地层学原理和重要界面的识别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1—2、准层序界面次要的界面是准层序界面,不过也有人建议描述准层序边界的洪泛面与层序边界相比在侧向上分布更为广泛。

这是因为海岸平原与内陆架相比其倾斜度低的原因。

准层序边界可以用界面上的物理和化学属性的差别相区别,它们是:地层水的含盐度、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孔隙度、压缩速率和矿物学特征。

准层序边界不阻止油气的聚集,但是它可以抑制储层垂向上的联系。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

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

地层层序律是对沉积物单纯纵向堆积作用而言。

但实际上还存在侧向堆积作用,而绝大部分沉积岩层是侧向进积和纵向加积两种作用的结果。

因此,地层层序律对局部或单个地层剖面是适宜的,而对较大范围的区域就不一定适宜了。

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

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体系域概念 体系域概念 ★体系域分类 体系域分类 低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陆棚边缘体系域
体系域(System 体系域(System tract):
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体系域类型: 体系域类型:
1 低水位体系域 2 陆棚边缘体系域 3 海侵体系域 4 高水位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域。
3.海泛面 3.海泛面
surface) (Marine flooding surface)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常常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
是平整的,仅有米级地形起伏, 是平整的,仅有米级地形起伏,但穿过该 界面时有证据表明水深会突然增加。 界面时有证据表明水深会突然增加。 ★海泛面常伴随小规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 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除非海泛面与层序边界重合,否则海泛 除非海泛面与层序边界重合, 面上不会发生大规模陆上侵蚀作用, 面上不会发生大规模陆上侵蚀作用,无海 岸上超的向下迁移或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岸上超的向下迁移或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C、测井识 别标志
• 在测井曲线 上主要利用 准层序组的 变化来划分 和识别层序 边界。 边界。 • 一般在进积 或加积准层 序组的底界 通常有一个 层序边界。 层序边界。
利用测井 曲线中准 层序变化 来识别层 序界面
第一章 层 序
一、概念及有关术语 二、层序的基本类型 三、层序的边界特征及识别标志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五、层序级别划分
4.可容空间和凝缩层 4.可容空间和凝缩层 凝缩层(Condensed 凝缩层(Condensed section): 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到最大、 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 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 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 地相沉积的沉积物。 地相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沉积速率很慢的(10一般由沉积速率很慢的(10100mm/万)、厚度很薄的 厚度很薄的、 100mm/万)、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 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 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

地层层序律名词解释

地层层序律名词解释

地层层序律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本规律。

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根据岩层空间几何位置的上下叠置关系,可以判定岩层形成时间的早晚。

地层层序律是丹麦地质学家N.斯泰诺通过对意大利托斯卡纳地质构
造的观察,于1669年首先提出的。

地层层序律:a.叠层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b.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

这就是丹麦地质学家斯泰诺著名的“地层三定律”。

层序地层学原理

层序地层学原理

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呀,就像是地球给我们留下的一本超级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藏着好多秘密呢。

咱先来说说啥是层序地层学。

简单来讲,它就是研究地层的一门学问,不过这个研究可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只是看看地层有几层、是什么石头组成的这么简单。

它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要把地层里隐藏的时间、环境变化等各种线索都找出来。

你看,地层一层一层地叠在那儿,就像是地球历史的千层饼。

每一层都像是一个时间胶囊,记录着当时地球上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有的层里可能有好多贝壳化石,那就说明当时这个地方可能是海洋环境,而且这些贝壳还能告诉我们当时海洋里的生态情况,是不是超级酷?层序地层学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层序。

这个层序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划分的。

它是根据地层中的一些特定的界面和组合来确定的。

就好比我们把这个千层饼按照不同的图案或者馅料来分成一块一块的。

这些层序的界面呢,有的可能是因为海平面突然上升或者下降形成的。

想象一下,海平面下降的时候,原本在海底的地方可能就会暴露出来,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地层界面。

这就像是大海突然退潮,沙滩上会露出一些之前在水下的东西一样。

那层序地层学是怎么知道地球过去的环境变化的呢?这就涉及到地层里的岩石类型和化石啦。

比如说,如果地层里有很厚的砂岩,那可能说明当时是河流比较活跃的时期,河流把沙子带到这里堆积起来。

要是有石灰岩呢,很大概率当时是在浅海环境,因为石灰岩常常是在海里由生物的骨骼和一些化学沉淀形成的。

而化石就更有趣了,就像前面提到的贝壳化石。

如果发现了一些热带地区特有的化石出现在现在比较寒冷的地方,那就说明这个地方过去的气候和现在可不一样,可能曾经是很温暖的呢。

层序地层学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找石油等资源哦。

石油都喜欢藏在一些特定的地层里。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我们就能知道哪些地层可能有石油的“藏身之处”。

就像是我们知道了宝藏的地图一样。

科学家们根据地层的层序、岩石的特性等,在那些可能的地方进行勘探,说不定就能找到大油田呢。

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表
深灰色生物灰岩夹泥质灰岩及硅质层 深灰、灰色页岩、砂岩夹煤层,盆地北部和东部石灰岩逐渐发育 乳白色至浅灰色石灰岩,含藻,局部具鲕粒和角砾 浅灰色白云岩夹薄层石膏 深灰色石灰岩与膏盐层夹石膏,横向上侧变为白云岩,针孔发育 灰色泥质白云岩与石膏互层 深灰色泥质、石膏质白云岩夹页岩、石膏,底部有一层“硅钙硼石”,俗称“绿豆岩” 深灰带褐灰色石膏质白云岩、鲕状灰岩夹石膏层 厚层石膏夹岩盐、灰褐色白云岩及石灰岩 深灰色石灰岩,顶部褐上部为白云岩 石膏与白云岩互层夹石灰岩,局部有蓝灰色泥岩 灰至深灰色泥晶灰岩,顶部含鲕、生物碎屑丰富 暗紫红色页岩夹紫灰、灰绿色泥灰岩、与灰至深灰色灰岩、鲕状灰岩间互层
灯二 灯一
浅灰色白云岩,中部富含藻,具葡萄状及花斑状结构,靠顶 部夹有一层蓝灰色泥岩,可作区域对比标准层
640-1000

喇叭岗组 下统 前震旦系 南陀组 莲沱组
Z2dn1 Z2l Z1nt Z1nt Anz
浅灰色白云质砂岩 冰啧层及深灰、灰色砂岩 紫灰、灰绿色砂岩,有时夹凝灰岩,底部砂岩含砾石 一套受不同变质作用的板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大理岩及 火山岩,并伴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基性岩侵入
0-330 250-450 280-450 60-105 85-115 130-160 140-210 130-170 90-160 80-260 气 气 气 气 气 气 400-600 气 气 气 50-200 50-200 气 气
第 2 页,共 4 页 二叠系
茅四 茅口组 下统 栖霞组 梁山组 石炭系 泥盆系 上统 志留系 中统 下统 古 生 界 回星哨组 韩家店组 小河坝组 龙马溪组 五峰组 临湘组 宝塔组 中统 奥陶系 庙坡组 牯牛潭组 湄潭组 下统 红花园组 分乡组 南津关组 上统 下统 黄龙组 河洲组 茅三 茅二 茅一 栖二 栖一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 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 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 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 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 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 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 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 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 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

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世纪晚期即已提出,认为地层的顶、底界是不整合的单位。

但第一次明确提出层序一词,并用于北美大陆古生代地层划分的是斯洛斯。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学家韦尔等,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了第一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北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划分,引起了石油地质界的重视,并于1977年出版了《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一书。

它标志着地震地层学的诞生和层序地层学的奠基。

1987年,美国哈克、韦尔、哈登博尔等,在总结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并系统地提出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出版了《层序地层学原理》,它标志着层序地层学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概括了地震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综合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成果。

其基本原理是构造运动、全球绝对海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地层记录,也可称作地层信号。

这些记录反映了上述诸作用的规模、强弱、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

其中,构造作用与海平面变化的结合,引起了全球性相对海平面变化,它控制了沉积物形成的潜在空间。

构造作用与气候变化的结合,控制了沉积物的类型和沉积数量,以及可容纳空间中被沉积物充填的比例。

而河流和海洋环境中的沉积作用,又由于水流与地形和水深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不同的岩相分布。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历史和地质结构的学科,也被称为地层学。

它研究地球表面各个层次的形成、演变、叠置、形态、性质性质和含矿条件等问题。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通过对地质历史进行层序分析,揭示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构造变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史、指导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层序地层学的详细介绍。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及其下部岩石的垂直柱状截面(地层柱)、水平展布面(地层露头)、空间分布(地层相)和时空演化过程。

它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岩性、结构、古生物化石、古地理和特征地质事件等方面的特征,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层位,随着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层序分析、盆地地层学、海相地层学、非海相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等。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与古生物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正确的地图解读和理解,建立真实的地质模型。

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

地球历史是地层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层次系统对地球历史进行分段和分类,对过去地球环境的演化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出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化史的重要信息。

2. 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矿产赋存环境、古地理环境和矿床类型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分布规律和含矿性质的特征,从而提高矿床的勘探效果和开采利用效率。

3. 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

地层信息可以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工程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为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人类生存提供保障。

三、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1. 地层地层是以一定标志为界限所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广泛垂直分布的自然地质单元。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所限定的三维沉积组合体。

体系域;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基准面:分割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理论均衡面。

“在该面之上,沉积物不能停留;在该面之下,可以发生沉积作用和埋藏作用”。

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全球海面变化增量+盆地沉降增量+沉积压实增量)最大海泛面;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密集段:指在极缓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沉积于陆架、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

其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并且能够与下超面相对应。

2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准层序;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

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准层序组;由成因上相关的若干小层序所组成的序列,其垂向上构成一个特征的叠加型式。

准层序组内的各小层序的叠加型式有前积、退积和加积三种。

不整合:一个分开新老地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Ⅰ型不整合;发育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更迅速的构造沉降期。

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的发育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水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层序地层学是一种研究地层堆积规律的学科,它通过分析和解释地层中不同岩性、沉积体系和古地理环境的特征,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变和沉积作用的原理。

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应用在油气勘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层序地层学主要包括沉积相、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体系等原理。

1. 沉积相原理:不同沉积相的岩性和沉积特征可以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层中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从而推测地层的堆积规律和古地理演化。

2. 海平面变化原理:根据全球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以及沉积序列中的海侵和海退相特征,可以推测地层的相对时代和地层联系。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海平面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确认地层的对应关系。

3. 沉积体系原理:沉积体系是指在特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岩性组合的沉积单元。

通过对沉积体系的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沉积作用的机制,进而推测地层的层序关系。

二、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层序地层学在下面几个方面有重要的应用:1. 油气勘探:层序地层学可以揭示不同沉积体系的油气储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通过对沉积相、海平面变化和沉积体系的分析,可以确定含油气层的位置、分布范围和储集类型,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水文地质:层序地层学可以揭示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可以确定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供水能力,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工程地质:层序地层学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层的稳定性和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4. 环境地质:层序地层学可以揭示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的历史。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过去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层序地层学通过分析和解释地层中不同岩性、沉积体系和古地理环境的特征,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变和沉积作用的原理。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一.层序层序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V ail,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依据层序单元底部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I型层序和II型层序。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大多数地层发育的是I型层序,国外的海相层序也是如此。

1.1 I型层序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型层序边界(图1-1)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转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超伴生的陆上暴漏及同时发生的陆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作为岩相向盆地方向转移的结果,非海相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砂岩,可能直接盖在界面以下的较深水海相岩层。

如下临滨砂岩或者陆架泥岩之上,而没有穿插着在中间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岩石。

I型层序界面经解释为全球海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即海面相对下降超过推覆坡折点后形成的层序。

图1-1 I型层序1.2 II型层序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I型层序边界(图1-2)的特征沉积滨岸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的水上和暴露和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然而,它既没有与河道回春所用伴生的陆上侵蚀,也没有岩相的朝盆地方向转移。

沉积滨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上覆地层的上超,也是II型层序边界的特征。

II型层序边界是全球海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图1-2 II型不整合二、体系域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systems tract)。

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所组成的地层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的划分

一、地层层位的划分

二、特殊岩性的电性特征 三、古生界地层主要标志层
一、地质层位的划分
界 系 统 上白垩统 (K2) 泾川组 (z6) 白垩系 (K) 中 上侏罗统 (J3) 生 界 侏罗系 (J) 中侏罗统 (J2) 下侏罗统 (J1) 上三叠统 (T3) 三叠系 (T) 中三叠统 (T2) 下三叠统 (T1) 上二叠统 (P3) 上 古 生 界 石炭系 (C) 泥盆系 (D) 志留系 (S) 奥陶系 (O) 寒武系 (E) 上石炭统 (C3) 中石炭统 (C2) 下石炭统 (C1) D3、D2、D1 S3、S2、S1 上奥陶统 (O2) 下奥陶统 (O1) 马家沟组 (m) 马 1-马 10 (一般未钻探到) (缺失) (缺失) 本溪组 (b) 二叠系 (P) 中二叠统(P2) 下二叠统(P1) 下白垩统 (K1) 罗汉洞组 (z5) 环河组 (z4) 华池组 (z3) 洛河宜君组 (z2+1) 芬芳河组 (f) 安定组(a) 直罗组 (z) 延安组 (y) 富县组 (f) 延长组 (y) 纸坊组 (z) 和尚沟组 (h) 刘家沟组 (l) 石千峰组 (q) 石盒子组 (h) 山西组 (s) 太原组 (t) 盒 1-盒 8 山 1-山 2 长 1-长 10 延 1-延 10 (少见) 组 小组 备注
K6:该层位于马 五2下部,岩性为 褐灰色、浅棕灰色 细粉晶云岩,岩性 纯,厚3.2——6米。 具残余鲕粒结构。 岩心出筒常呈薄饼 状,水平层理十分 发育。并见大量毫 米级条板状石膏假 晶(已被方解石交 代),部分云岩见 灰化斑点。
K7:位于马五41 底部,岩性为灰绿 色、浅绿色泥灰岩, 间夹深灰色云质泥 岩,厚0.8——1.4 米,一般1.0米。 该段凝灰岩较硬, 岩屑呈长条状。镜 下鉴定为流纹质玻 屑凝灰岩,见拉长 状气孔。火山碎屑 含量较K5标志层 凝灰岩含量高,碳 酸盐化作用强,呈 中性。这有别于 K5标志层。
•K1:该标志层 位于上石盒子 组顶部,录井 岩性为紫红色 泥岩,厚1—— 4米。测井曲线 为高GR段,与 上下岩层差异 幅度明显。经 追踪对比,盆 地中东部剖面 几乎都有此段 分布。
•K2:该层处于下 石盒子组顶部,岩 性为红色页岩(即 桃花页岩),厚 1——4米。测井曲 线为高GR段。该 标志层位于石盒子 组中部,其下主要 为河流相沉积,砂 体发育;其上为干 旱气候条件下湖泊 相泥质沉积。因此 在整个剖面序列中 易于辨认,相对可 靠。
时差曲线呈锯齿状~尖峰状起伏。井径曲线不规则,普遍扩径。
统xx石盒子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电阻率小齿 状 - 齿 状起伏
声波曲线锯 齿 - 尖 峰起伏
底砂岩
榆xx石盒子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石千峰组(P3q)
石千峰组厚度300米左右。电阻率值界于刘家沟组和石盒 子组之间,电阻率曲线上部呈箱状,中下部呈斜坡状,从上到 下电阻率值逐渐降低;声波时差曲线呈小锯齿~斜坡状;自然 伽马在箱状背景上发育锯齿状或斜坡状特征,砂泥岩特征明显 与岩性对应较好;自然电位起伏不大;井径曲线不规则,普遍 扩径。石千峰组与上覆的刘家沟组测井曲线特征明显不同,刘 家沟组砂泥岩特征不明显,自然伽马呈小锯齿状,值较低。
西xx井延10曲线响应特征图
煤层密集
西xx井延9曲线响应特征图
直罗组(J2z)
直罗组以大井眼为主要特征,底部常有底砂岩。
安定组(J2a)
安定组以顶部泥灰岩为主要特征。
特殊岩性电性特征
储集层的岩性评价是确定储集层岩石所属岩石类别,计算岩石
主要矿物和泥质含量。 岩石类别
地质上把储集层岩石分为:碎屑岩、碳酸岩、其它岩。测井上
2.87 2.71 2.65 2.98 2.33 2.03 1.57 2.61 4.09 5.00 - - -
- 高 - 高 高 高 高 - - 低 低 高 低
3.14 5.08 1.81 5.06 3.42 4.17 0.16 1.49 266.8 16.97 - - -
一些特殊岩性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长2:砂层发育,顶部有K8、 K9凝灰岩为标志。
长1:高伽马是该层的主要特征。
K5
地xx-xx井测井综合图
延安组(J1Y)
Y10:电性特征:自然电位多呈箱状。 Y9:电性特征:以煤层为标志,泥质段,井径多为扩径,自然伽马值 较高且纯,声波时差值较高,呈现锯齿状;电阻率值较低。 Y6:在其砂体顶部发育一个煤层,厚度2-4米。 Y4+5:中上部表现为一段电阻率高的块状泥岩,部分井含有煤层,厚 度1-2米。
1.煤:低伽马,高电阻,高时差 2.凝灰岩:高伽马,低电阻,高时差 3.油页岩:高伽马,高电阻,高时差 4.黄铁矿:高密度(5.0),高PE(16.9),低电阻 5.石膏:高密度(2.98),高PE(5.06),高电阻
6.盐岩:低密度(2.03),高PE(4.65),低中子(可能为负),高电阻
白云岩
分为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石膏、盐岩等(表)。
岩石矿物物理性质表
物质 声波时差 密度 g/cm
3
补偿中子 % 1-3 0 2-4 -0.7 57.6 -1.8 41.4 45.1 0.20 -1.9 - - -
电阻率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 b/eV
s/m
白云岩 石灰岩 砂岩 硬石膏 石膏 盐岩 煤 高岭石 重晶石 黄铁矿 铜 油页岩 凝灰岩 143 156 182 177 174 220 344 695 226 128 187 高 高
伽马值明显 抬高
分界煤层
榆xx山西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石盒子组(P2h)
石盒子组厚度300米左右。顶部和石千峰组分界以电阻率和 自然伽马特征最为明显。石千峰组底部都有底砂岩,从石千峰组
到石盒子组自然伽马值略高出一个台阶,电阻率值低一个台阶。
上石盒子组泥岩段电阻率值在10-20Ω· m之间,从上石盒子组到 下石盒子组电阻率值逐渐升高,曲线呈细小锯齿状~齿状。声波
第五段T3y5
长1 长 21
70-90
K9

40-45 40-45 45-50
K8

长2
第四段T3y4
长 22 长 23
K7 K6
上 底
三 叠 系
上 统
延 长 组
第三段 T3y3 长6
长 61 长 62 长 63 长7
25-35

100-120
K1
中上
长10:以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为主要特征,和下覆的纸坊组以自然电位 最大结束为界 长9: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 长8:盆地绝大部分区域由上、下两套巨厚层河流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浅 灰色灰质中砂岩-细砂岩韵律层组成,层理构造发育,中间夹薄层泥Βιβλιοθήκη 下 古 生 界地层划分
采用标志层控制、邻井追踪及旋回对比等方法,充分运用基本标志 层、辅助标志层及邻井厚度变化、电性特征。
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以白云岩、灰岩、泥岩、石膏、盐岩等复杂岩性为主要特征。
马家沟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本溪组(C2b)
本溪组本溪组直接平行不整合于下古生界地层之上。和上覆的太 原组以9号煤层的顶为界,厚度从20-30米到60-70米不等。本溪组主 要以煤和铁铝岩层为主要特征,多见灰岩,黄铁矿。9号煤层厚6-9米, 是上古生界最厚的煤层,测井曲线以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低自然 伽马为特征。铁铝岩层以高自然伽马、声波时差、PE,低电阻率为特 征。
侏 罗系
下 统
富县组
0-150
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 煤层 灰绿色块状中、细砂岩夹灰色泥岩 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色泥岩 灰、浅灰色中、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浅灰色、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3 120-135 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线夹薄层粉-细砂岩。 4+5上 长4+5 4+5下 45-50 35-45 20-30 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绿灰、灰绿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浅灰绿色粉-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夹薄 层凝灰岩 暗色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 K4 K3 K2 顶 底 45-50 K5 中
召xx石千峰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箱状电阻 曲线
箱状,坡 状伽马 曲线
锯齿-斜坡状声 波曲线
榆xx石千峰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
以薄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要特征。
延长组(T3Y)
标志层 系 统 组 段 油层组 小层 厚度(m) 岩性特征 名称 厚层块状砂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 位置
•此外,马五5为22——29米灰黑、深灰色泥晶灰岩、质纯、 泥质含量1——3%,岩性单一,区域分布稳定,电性特征 明显(声速158μs/m左右)。该层是盆地马家沟组地层划 分的区域标志层。中部气田区马五5位于奥陶系风化面 50——60米以下,为气层的底板,亦是风化壳小层划分 的重要标志层。
凝灰岩
石膏
灰岩
X井不同岩性电性特征
煤:低伽马,高电阻,高时差
X井测井综合图
油页岩:高伽马,高电阻,高时差
X井测井综合图
古生界的主要标志层
观察邻区地面剖面、钻井岩心以及分析测井曲线 形态和电性特征的基础上,确认7个标志层,其中上古 4个(K1、K2、K3、K4),下古3个(K5、K6、K7) 和马五5黑色灰岩控制段。这些标志层的共同特点是岩 性特殊、对比等时、区域分布、厚度稳定、岩性特征 明显。以标志层为依据,按地层成因单元及其共生组 合序列划分了储层段或小层。
榆75本溪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太原组(P1t)
太原组主要以灰岩为主要特征,厚约40米左右,偶见煤层。和上覆的山 西组以灰岩顶为界。
榆xx太原组曲线响应特征图
山西组(P1s)
山西组厚度80-120米。一般分为山1、山2两段,都为砂泥岩 剖面,山2夹有3-4层煤。山2又可分山21、山22、山23三个层,以煤 层为分界,米脂气田石英砂岩储层为山23储层。山西组和上覆的 石盒子组界线不是很明显,划分地层可依据两点:1)依据厚度; 2)依据测井曲线特征。绝大多数井,石盒子组底部都有底砂岩。 3)自然伽马值从石盒子组到山西组明显高出一个台阶;电阻率值 逐渐升到100Ω· m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