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美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美

66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赵 婷从《雪国》看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美【作者简介】赵 婷,女,陕西石泉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学、日语语言学研究。

《雪国》是川端康成自《伊豆的舞女》《纯粹的声音》后又一经典力作,前后历经十余年才完成创作。

川端康成在《雪国》之前,作品多以表现日本女性传统美为主,而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始关注人物内在的情感,即更加注重气韵与意境。

1969年,日本导演大庭秀雄首次将《雪国》搬上银幕,并邀请岩下志麻、木村功、万代峰子等实力派演员担任主演。

电影一上映,即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川端研究的热潮。

电影《雪国》的成功,不在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它能激发人的内在情感,进而产生“共情”。

日本学者将这种“共情”称为“物哀”。

电影《雪国》通过徒劳哀伤的爱情美、素雅幽静的色彩美、超凡脱俗的女性美以及悠远空寂的精神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孤独、哀愁、虚无的情感画面,让人产生难以抑制的哀感。

一、 何为“物哀”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产生于平安时代,其中以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为典型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高超的手法将人物的忧愁、悲哀、苦闷等情感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源氏物语》作为“物哀”美的始祖,完成了从“哀感”到“物哀”的演变,开创了日本文学新的表现形式。

但是紫式部并没有准确指出“物哀”的实质,在日本文学界,人们一致认为,“物哀”一词是由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创立,最早见于其《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一书中。

本居宣长在书中首次将“物哀”作为一种文学理念提出。

他认为,凡是能将看到或听到的事物放置内心之中来品味,即是懂得事物的情致,也就是懂得“物之哀”。

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分为五种类别,即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及哀感,其中以“哀感”最能体现“物哀”之美。

[1]当然,“物哀”不仅表现在“哀”的层面,如悲喜交集、爱慕追思之情、生离死别、悠然自得之感等情感元素,皆可谓“物哀”。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雪国》的物哀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雪国》的物哀

《雪国》的物哀
1968年10月17日,一位须发皓白的精瘦老者,身穿和服,走进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现场。

凭借《雪国》、《古都》、《千纸鹤》等作品,他成功摘取了亚洲第二顶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评委会的颁奖词中,称他的作品是“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这个人就是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有幸读了《雪国》,这部小说主要是写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雪国》是以白雪的世界为背景的。

雪是世界上最干净、圣洁,同时也是飘渺近似虚幻的东西。

整篇文章都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平淡、苦闷、悲哀的情绪。

这也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出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并不能清晰地明白,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需要我多次阅读、慢慢品味。

整篇文章大部分是以一种平淡、悲情的语气来叙述,偶尔有比较激烈的语气。

在我看来,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了。

小说以叶子的出现开场,以叶子的死收尾。

在结局中,出乎我们意料,作者安排了一场意外的火灾,叶子在大火中丧生,驹子变得疯癫,岛村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痛,相反却认为叶子的死是获取自由的,表现出一副平静的模样。

结局给人一种悲伤绝望的凄美感,三人的结局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

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

”“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

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独特的美丽与哀愁——论《雪国》的“物哀”之美

独特的美丽与哀愁——论《雪国》的“物哀”之美
文化 、 自然 环 境 、 教 形 态 影 响 , 形 成 与 众 不 同 的 审 美 心 宗 会
重 , 求轻薄短 小 的风格 。他们主 动追求 瞬 间美 , 图在 这 追 企
美 的 瞬 间求 得 永 恒 的静 寂 。 日本 文 学 中 的 “ 哀 ” 识 并 不 是 自然 形 成 的 , 渭 渠 物 意 叶
仅 限 于 悲 哀 。而 无 论 是 对 于 自然 风 物 还 是 对 于 世 事 变 迁 , 只
要是有 感而发就是体 会到 了物哀 美。 二 、雪 国》 《 中的“ 物哀 ” 之美 《 国》 雪 写于 13 - 1 3 年 , 9 5 9 7 定稿于 14 年 。这 时期 的川 98 端康 成在 吸收西方 文学理念 的 同时 ,将 眼光转 向 了 日本传 统 的文化底 蕴 , 望在作 品 中实现二 者 的协 调 。此 时 , 的 希 他
多 , 有 了 更 为 明 显 的 文 学 意 识 。 日本 学 者 的 解 说 ,哀 ” 具 据 “ 从

“ 哀 ” 形 成 及 对 “ 哀 ” 美 的 理 解 物 的 物 之
据《 古事记 》 记载 : 神代 之初 , 伊邪那 岐 和伊 邪那 美男女
两 神造 出 日本 诸 岛 , 山川草 木 , 以及支 配万 物 的天 照大 神 、 八百 万神。 他们彼 此之间和 和气 气 , 没有争 夺和战争 。因此 , 日本 民族很少 有抗争激 烈 的英 雄神话 , 即使有 , 也是 悲剧英 雄 的挽歌 。从神话 传说的流传情况 来看 , 日本民族 自古便 与 这类 哀伤的情调有关 联了 。
要用作 同情之意 , 表悲悯之情 。物哀 ” 是“ 专 “ 就 真情 流 露 ” 是 , 人 心 接 触 外 部 世 界 时 心 为 之 所 动 ,有 所 感 触 时 自然 涌 审美心理 的最终 形成也 起到 了 很 大作用 。 日本 气候 温润适 宜 , 四季变化 缓慢 而有规 律 , 植 被覆 盖较广 。绿 韵悠悠 , 上 山林 中时 常弥漫 的雾气 , 加 使其 原 本静美 的风物又增 添 了几 分飘忽 变幻 的朦胧 之美 。空 间 狭 小美景众 多 . 然灾害频发 , 日本人 对 自然美及 四季 的变 使 换更 为敏感 。 多少 年来他们看 到的美往往很难 久存 。 他们认

《雪国》中“雪”的物哀美

《雪国》中“雪”的物哀美

《雪国》中“雪”的物哀美作者:李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物哀”代表着日本文论和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精髓,也是理解大和民族传统文化和整体气质的关键。

“物”指客观事物,“哀”指主观情感,“物哀”是审美主体在体验客观对象时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包括怜惜、壮美、喜悦、感激等任何对外在世界产生的细腻的、真实的、感动的情绪,最典型的物哀思想是一种哀怜、忧愁的感伤情绪。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需要靠直觉、靠心来感受。

最典型的是基于哀怜之情产生的悲美、哀美;还表现为触动人心的生命美、色彩美等,体现了广义的物哀思想。

《雪国》中最能体现物哀美的是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它有着洁白明净的颜色美,稍纵即逝的瞬间美,真挚徒劳的悲剧美和热烈悲壮的生命美等等,是人在体悟外在自然时所产生的独特情感体验。

一、雪的洁白——颜色美“雪”的颜色象征纯洁和光明。

小说中用来形容“雪”的词语有“柔和的乳白色”、“皑皑”、“熠熠生辉”、“鲜明”、“莹白”等。

“雪”的色彩不仅是洁白的,还具有光明、圣洁的美。

“雪”具有清除污秽、净化心灵的作用。

首先,岛村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僻静的雪村,目的是要“唤回对自然和自己容易失去的真挚感情”,“雪”正是使岛村焕然新生的催化剂,其次,“雪”能唤醒主人公内心的道德自觉。

岛村在火车上一直窥视着叶子的迷人身姿,当他走人雪中,“迎面扑来一阵寒气,他立即对自己在火车上那种非礼行为感到羞愧”,他只觉得“鼻涕簌簌地流个不停,好像把脏东西都给冲了出来。

”此外,当岛村看到在太阳下闪耀的绚丽的雪和白色的绉纱时,“觉得好像夏日的污秽都被一扫而光,自己也经过了曝晒似的,身心变得舒畅了。

”“雪”透露出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对生命的热爱。

二、冒的消逝——瞬间美日本人追求生命的瞬间美。

日本人偏爱消亡的美丽事物,一方面,他们认为生命的瞬间闪光是人生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生命的柔弱、人生的无常感到哀怜、叹惋。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特色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特色

于寻找现代 主义与 日本传统 文学创 作的完美契合
哀实质上就是主体在见到 、听到或接触到某一外在
事 物 时 ,因 内心 受到 感动 而发 出的叹 息或 感叹 的情 感 ,亦 或是 在接 触某 一事 物 时所感 受 到 的美好 与 和 谐, 以及对 此所 持续 的情 感状 态 。在本 居 宣长 看来 , 文 学 巨著 《 源 氏物语 》本 质 上就 是要抒 发 一种 “ 哀
点, 力图使 1 3 本传统文学生命力得 以延续 , 并焕发现
代 新质 ,为世界 读 者尤其 是 西方读 者 呈现 一个 不 同 凡响 的东 方 文学 阅读 盛 宴 。 1 9 3 5年 , 川 端康 成 在 历 经长达 1 4年 断断续 续 的创作 后 , 完成 了晶莹剔 透 的
长篇小说《 雪国》 。如果说《 伊豆的舞女》 是川端康成 的成名作 , 那么《 雪国》 可 以算得上是作者在历经现 代文 明 的洗礼 后 , 对 日本传 统文 化 的一 次现代 转 化 , 小说 在创 作 理念 、创 作技 巧等 方面 均表 现 出独特 的 造诣 ,小 说 所表 现 出的对 日本 传统 物哀 的继 承 和发 展尤其值得称赞 。 “ 为 了新 1 3本 , 必须维护 日本古老 的美与个 j 生。” 【 l 1
1 9 6 8 年, 川端康成凭借《 雪 国》 《 古都》 和《 千只 鹤》 三部作 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成 为 日本第 一位 、 继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瑞 典 皇 家评 选 委员 会 在 授 给他 的颁 奖词 中特 别 指 出 :
川 端康 成 “ 忠实地 立 足于 日本 的古典 文学 , 维 护 和继 承 纯粹 的 1 3本传 统 的文学 模式 ” 。 川端 康成一 生 致力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

语|文|世|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6期/2月(下)—74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朱文君(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1201)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川端康成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

通过赏析《雪国》中的物哀美及其形成原因,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川端康成这样一位继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伟大艺术家。

关键词雪国物哀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 1物哀是什么物哀一词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原是表达感情的普通词语。

和汉语中所说的“情”非常相似。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物哀”的:“物哀”有时会因眼见、耳闻的事而产生深切的情趣和无常的哀愁。

是由充满苦恼的王朝女性内心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理想、美学理念。

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

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物哀”多达一千多次。

紫氏部将“物与哀”主客观合一了。

至此在日本也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2川端康成及其作品《雪国》的物哀表现川端幼年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相依为命的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继病故,历尽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造就了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文学的底色。

少年时代的川端很早就广泛地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爱不释手,以至于他一生的很多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正是这种对日本传统审美的独特理解,使得川端的文学创作,总给人一种悲美的感动。

《雪国》等著作都沿袭了这一特色。

试析《雪国》中的物哀

试析《雪国》中的物哀

试析《雪国》中的物哀作者:蒋博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雪国》体现了他对这种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挖掘《雪国》中体现的传统物哀精神,并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对物哀理论新的发展:不同于本居宣长的观念,川端康成的“哀”有时会脱离“物”,“心”成了审美主体;他的物哀又向佛教走了一步,“心”进入“无”之境。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悲哀美虚无川端康成淡化小说情节,着重于对人物内心情致的辨清,沿着感知“物之心”、“事之心”这两层面传达物哀,而且更侧重于对悲哀的表现,在这一层情感中又弥漫同情的意味。

在实践物哀理论时,他在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碰撞中找到结合点,深入表现内心世界,睁开“心眼”。

然后,他向佛教走进了一步,在物哀中增加了虚无感。

(一)对传统物哀的呼应“物哀”是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他在《紫文要领》中写道“每当有所见所闻,心即有所动。

看到、听到那些稀罕的事物、奇怪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可怕的事物、悲痛的事物、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动,还想与别人交流与共享。

” [1]31-32,从文学理论上来说,这是在讲作者创作的动机,作者旨在分享内心的感动,没有教诲读者的功利目的。

所以不能过多的从道德方面来拷问人物,认为岛村没有用同等的爱来对待驹子。

这一点非常不同于我国的“物感”;对于接受的读者来说,他们的任务是“知物哀”。

知物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知物之心”,一个是“知事之心”。

看到别人悲伤,能够体味到他人的悲伤,就是能“知事之心”。

体味别人的悲伤心中也有悲伤,就是物哀。

如果对照传统物哀理论来看,岛村这一人物形象有一颗知物哀的慧心。

在“知物之心”方面,当岛村看到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他不由得感慨“真是美得令人惊叹”,在火灾的现场他还能停下脚步,心灵为美的出现而震颤。

他常常能被美的纤丝细缕打动,看到窗上的飞蛾,哀叹一句,“多么美啊”,这种感慨、悲叹、心有所动,就是知物哀。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学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学

外国文学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学赵艺瞳 辽宁师范大学摘要:1968年,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作品《雪国》中,作者以水墨画般笔法风格将日民族“物哀”理念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通过对作品《雪国》的分析与理解,探求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物哀”意识与“虚无”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虚无一、无常若逝樱:日民族“物哀”意识的起源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

”“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一种民族文化的诞生,必与其民族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物哀”意识出现于日民族,就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岛国)有很大关系。

日本诸岛从古以来就常为雾霭所笼罩,朦胧淡雅,变幻莫测。

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的地域能将世间如雪山、山涧、温泉、瀑布等诸多美景一举收入囊中,既有林木葱郁,雾雪迷离,又有竹林流水,庭院幽雅;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就被地震、雪灾、海啸、飓风等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光临。

千百年来日民族常看到的是眼前的美转瞬即逝,须臾间便极有可能化为乌有的玄幻与哀伤——而这一切使他们相信,往往美好的事物背后,皆隐匿着“无常”。

而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日民族文化中这种“无常”的虚无意识则更为强化了,可以说,佛教所揭示的万物流转的无常观以及人生的虚幻感更加速了日民族朦胧模糊的“物哀”意识的最终形成。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反反复复地细致描绘雪夜、落日、星空与山峦,所展现出的也都是这般“寂静”的虚无。

二、命途寂如雪:《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一)徒劳的爱情中结局的预示“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白茫茫一片,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雪国》中的“物哀”

《雪国》中的“物哀”

收 稿 日期 : 2 0 1 4—0 3—2 3 作者简介 : 郑 谖谖 , 女, 福建龙岩人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 日本语言文化与 日本文学研究 。

81 ・
第 3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 科学版 )
第3 3卷
幸 。后期 一些 作 品写 了近亲 之间 、 甚至 老人 的变态
要 审美理 论 , 在一 定 的范 围内引起 了理论 研究 者们

关于川端康成和《 雪国》
1 . 川端康 成 的生平
的重 视 , 并 且 发表 了专 门的研 究论 文 与一 些颇 有见 地 的论 述 。在 叶 渭 渠 、 唐 月梅 合著 的《 物 哀 与 幽
《 雪 国》 的作者是川端康成, 日本 小 说 家。
哀” 论 的本 质与 特 征 , 为 日本 文化 的独 特性 做 出 了
川端康成 ( 1 8 9 9 -1 9 7 2 ) 是 日本首位获得诺贝
尔 文学 奖 的作 家 , 也 是 亚洲 继泰 戈 尔之后 第 二位 获 得 这项殊 荣 的作 家 。他 一 生 共 创作 了 1 2 0多 篇 小 小说 , 包 括 近百 篇短 篇 小说 , 以及 二 三 十部 中 、 长 篇
情爱 心理 , 表 现 出颓 废 的 一 面 。 l 3 I l 川 端 康 成 因 写
玄—— 1 3本人的美意识》 一 书中, 探讨 了作 为审美
范畴 的 “ 物哀” 的产 生 , 及其在 1 3本 文 学 文 化 领 域 的影 响 与表 现 , 是 一本 有 助 于 了解 作 为审 美意 识 的
“ 物哀 ” 论 的深人浅出的著作 。 l 2 纵观这些研究 , 可
下层女性作 为小说 的主人公 , 写她们 的纯洁和不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雪国》:一切感情终归是徒劳的虚无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雪国》:一切感情终归是徒劳的虚无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雪国》:一切感情终归是徒劳的虚无“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

”短短数十字,《雪国》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是著名的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笔下的中篇小说,也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岛村的男子,三次从东京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和一位叫叶子的少女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岛村是一个研究舞蹈的学者,他有家室、有地位而且还有钱,但他整日无所事事,只是偶尔用一些现有的文字资料和毫无作用的照片来与人讨论舞蹈。

他本是来雪国进行修养,却在这里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美丽的外表与单纯的心灵所吸引,觉得她非常的美丽动人,并深深地被她迷住,后来又两度前往雪国和驹子相会。

故事的开始,就是岛村第二次前往雪国的路上,他从东京出发,正好遇见了叶子和驹子师傅的儿子行男。

坐在对面的岛村透过车窗欣赏着雪国的雪景,却看倒映在车窗上美丽的叶子的身影,不禁喜欢上了这个女孩。

所以他和驹子、叶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

驹子爱着他,而他又喜欢着叶子。

《雪国》由川端康成于1935年至1948年间断断续续的发表于各种杂志上,最开始只是几个关联不大的短篇小说,直到1948年才进行整合修改并以《雪国》命名。

而就是这篇不长的小说,所蕴含的是日本文化的缩影。

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正在亚洲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而对军国主义有所不满的川端康成并没有敢正面反抗,而是通过一些隐秘的方法,《雪国》正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书中那个看似无关的小村庄,却蕴藏着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的不满。

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而川端康成的一切作为都是因为源于日本文化的主体--物哀文学观念。

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以“真实”为基础,形成了一种“哀”,并继而形成物哀、空寂和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在文学中发展成一种死与美相融的体系。

悲与悯之歌——试析《雪国》中的“物哀”美

悲与悯之歌——试析《雪国》中的“物哀”美

007文艺评论赵佳玲一、引言《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受推崇之作,被认为有精纯的珠玉之美,堪称绝唱,引起了学界研究日本文学的热潮。

国外对《雪国》的研究,有关其“描写方面”的著述较多,比如客观的自然景物和隐藏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作品中提到的“抒情的咏叹”,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国内关于川端康成作品的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已开始,1981年正式出版《雪国》的单行本中文译本后,诸多学者加入研究行列,涉及外国文学的杂志上不断出现围绕《雪国》进行争论的文章,长期以来,大致形成了分别以李芒和叶渭渠为首的两个流派。

两个流派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文学“内转向”的发展,对作品的研读更倾向于内心和情感,本文正是基于叶渭渠先生的研究成果,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对《雪国》中的“物哀”美进行探析。

二、“物哀”的产生及发展“物哀”是日本文学最别具一格的特色,可以说,不懂“物哀”,也就不懂日本文学乃至于整个日本文化。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物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艺术美的形态。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的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哀”的美学理念便已产生,到《万叶集》时更是深入其里,后经过10世纪和11世纪相继问世的《伊世物语》和《源氏物语》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物哀”这一美学的基本理念。

《源氏物语》中“哀”字的出现频率多达1044次,其中半数甚至多半与同情相通。

①因此,紫式部笔下的“哀”是要完全表达一种对人生世相的哀愁及对女性的同情哀感,其中的爱恋尤其是不伦之恋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情感。

到了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一文中第一次从对“哀”的种种感动和体验中去捕捉美的意义,明确地归纳出“物哀”这一日本文艺美的基本理念。

虚实真幻中的无常“物哀”

虚实真幻中的无常“物哀”

虚实真幻中的无常“物哀”【摘要】《雪国》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盈着哀伤的风景人物画,还体现出了作者对日本以及东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日本传统的“物哀”观的表现。

本文将从以自然和人为对象的感怀中阐释“物哀”。

【关键词】物哀;生命之感;无常“物哀”是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

它起初表示一种感叹,对象是人或自然,是由“物”触动而生发出的感叹。

之后,发展为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情绪。

这种情绪不再仅是感叹,而加入了哀伤、同情,怜悯、赞颂、爱怜、共鸣等因素。

表现在《雪国》中,物哀之感,是漫天白雪、冷月、银河等自然物触动的生命之感;是勇敢纯真又爱之不能的驹子引发的同情、怜悯的情绪;以及统照这两种物哀之感的对世间万物真实的无常感,即极致的物哀。

产生于自然中的“物哀”之感日本人对自然充满热爱和亲近之感,他们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母体和根源,因而产生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的意识。

他们于自然的草木、山峦、雪月中与自然交融,获取美感,进而生发出纤细的哀愁;从自然四季的交替变化中获取生命之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和轮回。

《雪国》中,自然从岛村的视角和感官中呈现,展现出了深邃又多彩的美,以及缠绕在美感中感物触怀的忧伤。

贯通全文的自然印象,是白雪覆盖的冰雪世界。

在日本的文化观念中,雪不仅象征纯洁,又因为易消融,从而被赋予了无常的哀感,“可以从薄雪中感受和把握寂寥至极的人生,体味物哀,风雅的洗练的美”。

①因而,这自然冬日真实的状态,映照岛村内心的空虚、孤寂之感,更唤起了心灵深处于人于事于生的哀感。

由雪的白,过度到单纯的白色。

在文中,可以看到多处关于白色的描写。

黑夜,尽管山峦是黑压压的,但岛村却觉得看上去像茫茫的白色;在看到漫山的白花之时,他顿时觉得白花好像倾斜在山上的秋阳。

日本人对于白色格外钟爱,在他们的观念中,白色不仅象征纯洁,还代表生命的力量和律动。

对应到岛村的心绪中,纯洁的白色触动了他内心的生命之感,从而生发出了感怀、哀叹的情绪,这情绪映照于山峦和白花之上,呈现出的是透明和冰凉,这便是物哀之感。

论《雪国》里的“物哀”

论《雪国》里的“物哀”

论《雪国》里的“物哀”作者:李润洁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5期(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真实”,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衍生出物哀,幽玄和风雅的精神。

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化里的“物哀”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洞察自然界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他对“物哀”的理解构成了唯美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川端的小说里不乏关于“死亡”的描写,在他看来,死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是美的体现。

本文试图通过《雪国》来探寻川端文学里的“物哀”的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物哀;死亡川端在日本传统美的影响下,将《源氏物语》中流露出来的“物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对“物哀”的理解同时也成为了他的美的意识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雪国》来探寻川端文学里的“物哀”美。

一、自然描写中流露出来的“传统美”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友。

他们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并从中创造出文学的美。

川端也不例外。

他极力追求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雪国在夜空下白茫茫的一片,山上映出白花和杉树。

在雪国,月色也凸显的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

”“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

” i在对自然的描写中,浸透着的是岛村的主观情绪,从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哀愁。

这便是与物哀的相通之处,物哀不是我们通过直观能够感受的到的,它需要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雪国给人的感觉总有一种寂静清冷,无论是地上的皑皑白雪还是山上的层峦叠嶂,在川端的笔下都流露出静谧,悠远的氛围。

整部作品充溢着唯美的阴凉感。

作者用大篇幅来描绘冬景。

雪国,顾名思义,是一个以雪著称的地方,而偏偏在这皑皑白雪之中,却又萦绕着一丝春天的气息,这或许是读者对岛村与驹子共度的短暂春日印象深刻的缘故吧。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笔下的“物哀”之美-2019年文档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笔下的“物哀”之美-2019年文档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笔下的“物哀”之美一、《雪国》里的“物哀”渊源首先,从川端康成的恋爱经历来看,无疑,叶子成了他未完美的爱情的代替品,22岁时川端康成遇到了伊藤初代,从恋爱订婚到毁约,这段爱情在川端康成心中不可取代,而初代成了他记忆中深刻的痛,她像叶子又像驹子,美丽而不得,使人热切过也绝望过,作者给叶子的结局是死亡,这似乎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对于作者而言,那曾美丽而令人叹息的东西最终是要被放生的,给那些记忆自由,也就是给自己自由。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作者自我内心中的一种释怀,对爱的释怀,对恨的释怀。

我们说,一个人难得把过往看得透,看得清,要是真做到了,那么该是庆幸还是悲哀呢,川端康成是做到了,但是这种做到或者说释然,该是有多么美丽与哀愁呢。

其次,从整个文章的氛围来说,不得不承认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一种或轻或重,或远或近的气质,无论是细致的情绪表达,还是优美独特的风景描写,都似乎在给人传达一种淡淡的美丽与哀愁,无疑这与作家本身的气质是相投的,川端康成自幼就失去父母,后来又经历了姐姐和祖父母相继离世的悲惨境遇。

他的童年少年几乎都是在亲人的一场场葬礼中度过的,因此我们相信川端康成对于死亡的概念比同龄人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参悟,过早的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对于其后来的写作有了最本质的影响,他的字里行间的疏离感、缺失感以及敏感细致入微无不体现着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

最后,“物哀”是日本文学特有主题,它可以向上追溯到奈良时代,直至今日,尽管日本社会及文化同以往相比有了巨大变化,我们仍然可以从相对“新潮”文学作品中看到“物哀”的影子。

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从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到室町时代、江户时代,物哀的内容趋于完备,成为一种有自足性的社会文化元素及文学主题。

最早我们能看到“物哀”二字的文学作品当属《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部作品中的神话、歌谣等文学样式都是表达对自然神的感动。

相对较晚的《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这两部作品中的“物哀”基本形成其初态。

哀寂与忧愁的雅趣——浅析川端康成《雪国》的“物哀”思想

哀寂与忧愁的雅趣——浅析川端康成《雪国》的“物哀”思想

哀寂与忧愁的雅趣——浅析川端康成《雪国》的“物哀”思想作者:许昊楠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由于幼年时期曾受《源氏物语》等日本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川端康成创作时便会流露出感物的哀愁与深沉的幽思。

他擅长用凄美空灵的笔调描绘出虚幻的情感世界,物与人、是与非以及悲与怨流动在文本之上。

本文将以《雪国》为质料,从人心对客观外物的感受、哀郁的人世交游以及自然无缚的人情抒现这三个维度来探究隐含于《雪国》之中的“物哀”思想。

关键词:物哀感受人世人情“物哀”是日本古典文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由日本传统文学观念孕育演变而来,大多代表思恋、哀怨、悲伤等心理情绪。

历史上,早期日本文化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尤其在江户时期幕府政权的推行之下,儒学曾作为官学流行于日本社会之中。

然而,由于受到同一时期的明朝衰败局面的影响,日本文人团体兴起了自证优越的“国学”活动。

随之而渐趋成熟的“物哀”等观念,即是日本文学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化依附性的有力尝试。

实际上,“物哀”观念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某些思想仍有共通之处。

例如,钟嵘《诗品序》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物与情在“感应”的黏结中进行了融合,感物之于感情,映射内与外的交流。

相较之下,“物哀”的具体阐释众说纷纭,但仍以“情感的外现”为基础,以“物映于心”的形式为线索,虽然与钟嵘所谈“物情”的具体含义与情感倾向不尽相同,但对于事物与情感关系的把握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对“物哀”可以进行多样的审美文化解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对“物哀”思想进行体系的建构。

首先,“物哀”是主体对客体在现实中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思考而产生的感觉,如果将其类比于人的观察行为,就表现为人对环境事物的敏锐直觉,例如观察四季气候、风景等。

其次,“哀”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部分组成可从人际处世关系中激发形成条件,人事的处理可以成为“哀”情产生的重要一环。

复次,“物哀”是专属于人的繁杂情感,具有丰富的内涵,感情的层次变化对理解“物哀”也具有重要意义。

《雪国》:日本物哀文化之“悲美”交融

《雪国》:日本物哀文化之“悲美”交融

《雪国》:日本物哀文化之“悲美”交融
陈伊婷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29
【摘要】历时十几年雕琢完成的中篇小说《雪国》,既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也是凝结了其民族的文学思想、美学价值等方面里程碑式的作品。

研究作者生平可发现,日本传统文学《源氏物语》和“物哀”文化对作者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雪国》这一作品显然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

加之作者具有强大的意境塑造能力,半虚半实的雪国世界弥漫着朦胧的哀伤,“悲”与“美”在此中交融,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可挖掘性。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陈伊婷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雪国》中"雪"的物哀美
2.从川端康成的《雪国》窥探日本文化的哀美
3.从川端康成的《雪国》窥探日本文化的哀美
4.传统文学悲与美的震撼-以《雪国》传承的"物哀"美为中心
5.从川端康成的《雪国》看日本文化的哀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一.文章概述:《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著名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1899~1972)于1935年先后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上的中篇小说。

同时,这部作品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在其后根据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同名影视剧。

在这篇文章中,将结合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物哀的思想,根据川端康成全集中川端康成本人所留下的话语,从文章搜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很多写作方式及其艺术技巧,再现作者内心中最为柔软的深沉情感。

二.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源氏物语》三.正文: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1899年6月出生在日本大阪。

自幼父母双亡,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母回到老家。

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可入我幼小心灵里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惧。

”7岁祖母死去,10岁唯一的姐姐也离开了人世,16岁那年他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了人世。

少年时代的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和他日后作品的悲凉格调。

他自幼喜欢读书,入中学后更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

后来将自作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还频频向报刊投稿。

1917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读英文系后,他依然热爱阅读,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受其热爱。

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东大期间,他热衷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

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

1924年春天,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月,他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文艺时代》于1927年5月停刊。

其后,他又先后加入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疯狂侵略什么是“物哀”(もののあはれ)?大体上说,在日本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产生和发展起来,可以说二者都具有久远的历史。

如果说日本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是从“真”和“真实”演变而来的,那么日本的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则是从“哀”和“哀物”演变而来的。

早在日本古代人的原始信仰中,在《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万叶集》的时代,“哀”就作为感动的一种形式出现了。

如果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里用“哀”所表示的感动还具有国家的性质和原始的色彩,那么到《万叶集》里用“哀”所表示的感动则逐步有国家的性质向个人的性质演化,即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怀。

也就是说,这些典籍开始抒发“哀”的感情,开始产生“哀”的意识。

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可以从这些典籍里找出许多使用“哀”的实例。

如在《万叶集》中,既用“哀”表示对人的感动(如面临生离死别时的种种不同表现),也用“哀”表示对物的感动(如面临自然景物变化时的种种不同反应)。

而从“哀”向“物哀”的转化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其中起过一定推动作用的有藤原道纲母和清少纳言等人。

藤原道纲母的《浮游日记》虽然强调写真实,写真事和真情,但在其真情中自然就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体验在内。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虽然都是事实的记录,但这些事实也都是经过自己选择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其中的“随想”部分,就是表述作者关于自然和人生种种感受的。

这就是说,在她们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真实”和“物哀”两个方面,已经表现出“真实”和“物哀”两种倾向,只不过她们强调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罢了。

而最终使“哀”向“物哀”转化的完成者则是紫式部。

在《源氏物语》里,她的内容比较简单,浅显的“哀”转化为内容比较复杂、深刻的“物哀”,并且由此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自己作品的内容。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标志着以“物哀”为核心的古典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一步步趋向成熟。

这时“物哀”的内容更加成熟,不再限于感叹、悲哀、同情、共鸣,还可以包括快乐、怜悯等感情,并且产生感动的对象也更加多样化了,既有人,也有自然景物,还有社会状况等。

“物哀”是一个日语词,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很难用一个汉语词翻译它。

大意是指微妙而深沉的感触、细微而复杂的感情、无名的伤感情绪、感人的幽深情趣以及因物生情、感悟兴叹、多愁善感等意思。

具体地说,“物哀”中的“物”是指客观对象,包括人、自然景物和社会状况等方面;“哀”是指主观感情,包括悲哀、同情、快乐和怜悯等方面;“物哀”是指二者调和一致时所产生的情趣境界。

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概念,“物哀”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根基。

《源氏物语》被公认为表现“物哀”最充分、最出色的小说。

研究者发现,这部小说多次直接使用“物哀”这个词,场合各有不同,对象也各有不同。

如有的是对人的感动,其中最多的是对异性的感情,是在男女恋爱关系方面的感情;有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动,其中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有对季节轮换的感怀;还有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动,其中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有对季节轮换的感怀;还有的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动,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感触,有对人事无常的慨叹等。

由于川端康成受到《源氏物语》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其作品中,“物哀”的感觉最为浓厚。

《雪国》刻画出日本古典主义中女性美的特色,从表面上来看,作品是以男性形象——岛村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的。

通篇都是通过岛村的感觉与眼观展示女性形象——驹子和叶子的。

从川端康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

例如:我认为与其说以岛村为中心把驹子和叶子放在两边,仿佛不如说以驹子为中心把岛村和叶子放在两边好。

对于处在两边的岛村和叶子,我采用了不同的写法,但哪个都没有写得很明白(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33卷,390,391页。

)又如:作者深深进入到作品人物——驹子之中,对岛村则仅仅是稍予理睬。

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我是岛村,不如说我是驹子把。

我有意识她尽可能把岛村和自己分开来写。

(同上书,388页。

)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巧妙地架设在男女主人公之间,虚中有实,前后呼应,具有别具一格朦胧之美。

他所描写的女性美、颓废美和虚无美都是反衬出自身对世界细腻的沉思与感悟。

注重主观感受、具有理想色彩、重视性格刻画和以朦胧为手段,是川端康成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第一个突出特点。

他的小说往往以主观感受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基础,往往以主观感受作为从事小说写作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起点。

主观感受浅深结合,强弱协调,从更加深入的描写人物心灵的种种风情,提倡看世界不仅仅用眼,耳朵等感觉器官,更提倡用心灵去感受的“物哀”精神。

看过、听过只是一种表面的经验之谈,为看过的事与物去爱,去恨,去同情,如鲁迅所说的“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鲁迅全集》,第三卷,3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必须体验过某种感情”(【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1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雪国》是川端康成在自己强烈的艺术感受下进行创作而成的,即用作者自身的世界观进行人物塑造。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说,《雪国》里驹子的感情就是作者的痛苦与寂寞,作者在写作同时,与主人公之间仿佛没有了时空的障碍,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思考,描写驹子的动作行为,然后通过主人公岛村的口中向人们倾诉自己的悲哀与痛苦。

这些写作特色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理想色彩,这也与作者极力倡导“新感觉派文学”分不开。

在阅读有关《雪国》的评论后,一段令人心醉的话出现在眼前。

“雪月花时最怀友”体现出日本文化的精神。

川端康成曾经描述过:“以研究波提·切利尼而闻名于世的矢代幸雄博士,对于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

他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即四季时令的美而有所感触时,当由于这种美而获得愉悦时,便会热切思念知心友人,愿与他们共享此乐。

这就是说,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友人的怀恋之情。

这个‘友’,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人’。

‘雪’‘月’‘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感情的美在内,这是日本的传统。

日本的茶道也是以‘雪月花时最怀友’为基本精神的,所谓茶会就是‘欢会’,是良辰美景亲朋好友的欢聚。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28卷,347、348页)这段话说明川端康成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特别注重将自然与人情融合,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也是“物哀”中,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雪国》中,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雪国四季不同的景致。

根据时间的不同,描写夏绿满山,冬雪皑皑,春暖花开以及秋高气爽的景色。

不仅限于此,我们从小说开篇的一句话: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位姑娘从对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岛村座位前的玻璃窗打开。

一股冷空气卷袭进来。

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一个把围巾缠到鼻子上、帽耳聋拉在耳朵边的男子,手拎提灯,踏着雪缓步走了过来。

白茫茫的夜空,初夏夜晚卷入车窗的冷空气,雪国这个初夏的夜晚一切是那么的宁静,与作者的心境保持一致。

这段话对后世的影响很深。

往往开篇的景物为全篇作品奠定了一个稳定的感情基调。

因为要表现作者的“物哀”,所以安静的环境才能给读者以思考与理解的空间。

川端康成的小说一直追求着纯粹的美,甚至极端下的美。

作者不仅仅充分表现雪国自然环境的种种形态,而且生动地展示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与这种环境交织在一起的人物的种种景况。

小说结尾对火灾的描写更是对“物哀”美的一种最深沉的阐释:啊,银河!岛村也仰头赞叹,自己的身体仿佛随即飘入银河之中。

银河的光亮近在咫尺,好像要把岛村托起来。

四处旅行的八角,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所见的银河,大约便是如此辽阔和瑰丽吧。

明亮的银河沉沉下垂,似乎要用她赤裸的身躯拥抱夜色笼罩下的大地,美得令人惊叹不已。

岛村觉得自己的微小身影,反而从地上映入了银河。

缀满银河的星星一一可见,就连天光云影中点点银沙也历历在目,明亮清澈。

而且,银河那无底的深邃把他的实现吸引住了。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10卷,132页)火花向银河里边扩散开去,岛村又觉得自己仿佛被银河轻轻托起似的。

浓烟冲向银河,而银河却倾泻下来。

水龙头没有对准屋顶,喷出的水柱摇摇晃晃,形成一股白蒙蒙的烟雾,好像映射着银河的光芒。

围观的人们突然发出“哎呀”一声,倒抽一口凉气,只见一个女人落了下来。

……一条水龙对着火焰的余烬喷出弧形的水柱。

但在水柱前面,忽然浮现出一个女人的身体,正往下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