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震概论——第4章 地震机制-弹性回跳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地震概论答疑集录
地震概论答疑集录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向右就是右旋或者说,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是右旋,逆时针是左旋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正如第8章课件上说的,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较大.所以,汶川的高建筑倒塌的少,低矮的建筑夷为平地.北京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时面波很强啊,高层建筑对面波本来就敏感阿.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第四章震源辐射图案很简单的,因为两盘相对错动了,所以断层面和其垂面把地球分为四个区域,两个是挤压区,初动方向向上冲,用黑色记;另两个是舒张区,初动向下凹用白色记。
图案就像bea chball.上学期试卷填空题第2题.看懂书61页的图和那段话1,先画两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r,R2,画出小圆的一条半径3, 做出此半径在小圆圆周那一点的切线4,小于180度的那个小圆的圆心角记为sita (约等于103度)5,应用三角函数关系搞定6,结果为r=R*cos(sita / 2)地震仪记录的是位移,也就是地面运动量,这个量是矢量,相当于三维空间里面的一个矢量。
三分量记录是指地震仪分别记录了三个垂直方向上的地面运动量的投影,即东西分量,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
解答这道题需要些空间思维,但是不难,相信你可以搞定。
1.下面这句话问什么是错的?“1989年10月17日17时4分旧金山(西八区)附近发生里氏6.9级地震,位于东三区的地震台发布的报告说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0月16日4时4分。
”2.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是否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分离型、汇聚型、平错型』,一种是『扩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么?1,东三区当时的时间是10月18日4时4分因为西八区和东三区差11个时区,即11个小时再因为东区在前(左西右东),因此时间早一些即17 + 11 - 24 = 4时但天数多了一天~~得证。
地震概论1
一、名词解释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叫震相。
弹性回跳: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
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
地震的一种,由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
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很大。
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地震预测:人们用科学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判断和理论研究,对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做出估计。
地震预报:政府根据科学家的地震预测,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向社会正式发布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
地震预警: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拉或抗剪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地质构造烈度:地震引起地骂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震中:震源到地面的投影二1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纬度、震源深度、地震大小2、走/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达观测点所需的时间3、发震时刻,走时差发震时刻是指震源体开始破裂的时刻,常可表示为O或者T。
是指地震纵波和地震横波从震源传到观测点时间先后相差的数值(用分、秒计算)4、地球主要界面名称、发现者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诺维齐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发现者,第二,古登堡是地幔和地核分界面的发现者,第三是莱曼是外核和内核分界面的发现者。
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反演问题 反演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探索的历史
• 在古代,地心被神化地描绘成地狱之火。 • 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球形大地的观点,埃拉托 色尼则第一个用几何方法给出了地球赤道的长度。 •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才 宣告确立。 • 1666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对地球认识的新阶段的开始。 牛顿和惠更斯同时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圆的理论,牛 顿的重力原理也提供了测定地球密度的一种途径。把整个地球内部的平 均性质与已知岩石的密度比较,可以得到对地球组成情况的初步近似估 计。 •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什勋爵确定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45,比普通岩石 的密度大一倍。差异如此之大,表明在地球内部决没有空洞,那里的物 质必定是非常致密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另外一个有关地球内部状态的重要线索是由日月引力 造成的海洋潮汐提供的。如果地球内部差不多都是液体的 话,地球的岩石表面将像大洋潮汐一样涨落,其结果是在 海岸边会看不到潮的涨落。1887年一个优秀的地球物理学 家乔治· 达尔文从主要海港的潮的高度得出结论:“认为 地球内部是流体的假说不可取”。他推理地球深部的总体 刚度虽然不像钢那样大,但仍是相当可观的。 经过进一步精心推敲,地球物理学家们作出了简单曲 线,估计从地表到地心巨增的压力对密度的影响。1897年 维歇特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地球内部可能由围绕着一个铁 核的硅酸盐地幔组成。
震源机制解ppt课件
面波震级:
M s log10 ( A20s ) 1.656log10 () 1.818
地震矩震级: M s [log10(M0 ) /1.5] 10.73
A 的单位微米( 106 m )
5
地震震源
弹性回跳理论(Elastic Rebound Theory):
第4章 地震机制
第三节 震源机制解
1
Epicenter distance
震中距
hypocenter
2
Location of Epicenter
Ts
Tp
Ts
Tp
X Vs
X V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Vp Vs VsVp
3
地震震级 (Magnitude):
体波震级(Richter Scale):
6677在海滨地区跨圣安德烈斯断裂的篱笆在1906年旧金山地震时错动了26米远处的土地向右移动889910101111faultblockdiagram12121313aerialviewsanandreasfault1414enechelonfracturesalongimperialfault1515offsetwoodpilealongimperialfault1616offsetplowedfield1717offsetcementlinedditchguatemala1818deformation1976earthquake1919treebisectedguatemala2020莫哈维沙漠中沿埃莫森断层256千米宽的地区的一对卫星影像2121埃莫森断裂崖的新鲜断面显示1992年兰德斯地震后的滑移称之为擦痕2222232343震源机制解习惯指断层方位位移和应力释放模式以及产生地震波的动力学过程2424431431震源辐射图案震源辐射图案radiationpatternradiationpattern构造地震震源
地震概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地震:是复杂的地质现象,根据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离、3、地震波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所需的时间4、地震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成果综合地震前兆监测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现代减灾科学。
故称其为地震综合预测。
5、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7、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8、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构造应力作用使地壳地质构造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地下岩石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震。
9、断层:地壳岩石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控或拉剪程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或强线性流变带称为断层。
10、弹性回跳理论:由里德提出,此学说认为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发生的,来源于断层面。
11、零级地震: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
论述题1、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地震概论整理
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Pluto是矮行星绪论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课程完美课程课件总结
地学发展简史:水火不相容(火成论,水成论)-均变与质变-固定轮与活动论;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因此,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天文单位,AU)霍金的宇宙:无边界有限宇宙马克思的宇宙:时空无限天体He丰度为宇宙成分的26%星系出现1亿年太阳系出现10亿年首批生命12亿年宏观生命形式的进化15亿年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形、同向性、共面性;行星运动三大定律: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期中一个焦点上;2、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方成正比。
太阳:色球层(耀斑)-光球层(太阳黑子)-对流层-辐射层-核心恒星结局:红巨星——小于3个太阳先白矮星后黑矮星——3-10个太阳超新星——大于十个黑洞;木星卫星63颗彗星:彗核、彗发固体C、冰冻水|CH4NH3;彗尾CO+N2+CO2+原始大气:一氧化碳、氢、水后全部或大部溢出地球。
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之为地震灾害.唐山大地震7.8级死亡24万人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最具破坏力的地震20世纪大地震死亡人数近80万人土耳其地震创地震损失经济之最地震灾害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大约50%的财产损失是由地震的次生灾害造成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构成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时地球物理学的主要部分,研究地震的发生、传播、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最早赘述记载公元前1831年山东“秦山震”1679年三河地震时北京附近最大的地震。
古代各国对地震说法:中国阴阳说,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1910美国地震学家里德弹性回调理论地震波与其它波动现象(如,光波、电磁波)一样,有反射、透射、衍射、散射等现象;也满足:惠更斯原理(Huygens’Principle) 和费尔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地震对科学方法论方面贡献•反演理论及方法•(弹性波)波动理论•成像方法•复杂性科学地震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宵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根据地震台风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三、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
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
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①主震型:通常包括主震和大量的余震。
有些地震序列还包括一系列前震。
若地震序列中,特别大的地震只有一次,则称之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中、小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大量较小地震叫余震。
•②震群型: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着若干个震级相差不多的地震,而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时,称之为震群。
在中国几个主要地震区都有震群发生,但其规模较小。
天然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天然地震称为浅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
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震。
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
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
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
3)中强震:4.5<M<6的地震。
4)强震:M≥的地震。
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概论周四班 地震概论 2018秋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周四地震概论资料来源:16国关神秘男子一、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一共有6次,其中中国有4次。
2、1556年,明朝嘉定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
3、浅源地震:L<60km;中源地震:L:60km-300km;深源地震:L>300km4、日本:鲶鱼说,用要石压住鲶鱼。
56、71、2、3456、地震波:地震震源发出,地球内部传播7、地球内部P和S地震波速一般是随深度而增加的;8、波的周期越大,其渗透深度越大;9、重点差异:(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垂直;(3)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三、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是短波近似,也就是高频近似(波长小于研究尺度)2、光学费马原理: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地震学中的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高频情况下)四、地球内部的结构1、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概念才宣告成立。
2、地球平均密度5.45g/cm³,岩石约为2.5g/cm³,水为1g/cm³。
3、为什么地壳不是最硬的部分:(1)一般而言,地壳只是地球外边的一层硬壳,并非刚度较硬的含义,其实地球大部分介质比地壳硬;(2)从地壳的发现可以知道地幔顶部的速度,高于地壳底部的速度,可以推断地幔的刚度(硬度)比地壳要大。
4、(1)1909年莫霍洛维奇研究首播发现了地壳;(2)1906年奥尔德姆通过研究空区发现了外核;(3)1936年莱曼研究空区有信号发现了内核。
5、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山区较厚。
6、地幔:<410km,为上地幔410-670,为过渡层>670km,为下地幔7、外核深度>900km五、地震机制1、地震破裂扩展速率不会超过P波的速率;2、地震效率7.5%-15%;3、弹性回跳是一个理论模型,而非真实过程;4、大陆地壳40亿年;海洋地壳<2亿年;5、板块:地壳+地幔上p;6、洋中脊:正断层;海沟处:逆断层;(洋中脊)转换区:走滑断层7、环太平洋:80%的浅震,90%的中震,全部的深震;8、断层调整就是余震;六、地震仪及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1、1880-1990年,访日英国人约翰·米尔恩等人研制第一台实用地震仪;2、地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惯性”;3、利用地震仪定位,最初使用方位角法,后来使用几何作图法和地球投影法;4、震级可能是负的5、Ms震级(面波震级)不能用于深源地震,因为深源地震不能激发显著的面波;6、震级测量误差:0.3左右七、地震预报1、北极地震多于南极;2、体积和强度大,则地震也越大;3、岩石强度越弱,地震频率越高;4、空区的定义:①有地震的倾向;②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例如日本东京)。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5.分类: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
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第二节地震波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课程完美课程课件总结
薁1pc=360 X 60 X 60/2PI X 1 天文单位=206265 天文单位38568 亿 公 里1.29pc ( 4.22 光年)。
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膇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冥蚃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形、同向性、共面性;肀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期中一个焦点上; 2、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方 成正比。
袀太阳:色球层(耀斑) -光球层(太阳黑子) -对流层 -辐射层 -核心 芅恒星结局:红巨星——小于 3 个太阳先白矮星后黑矮星—— 3-10 个太阳超新星——大 于十个黑洞;膃木星卫星63颗 彗星:彗核、彗发固体 C 、冰冻水|CH4NH3 ;彗尾CO+N2+CO2+螁原始大气:一氧化碳、氢、水后全部或大部溢出地球。
螇地学发展简史:水火不相容(火成论,水成论)-均变与质变 -固定轮与活动论;数值螄霍金的宇宙:无边界有限宇宙 马克思的宇宙:时空无限芄天体 He 丰度为宇宙成分的26%芀星系出现 1 亿年太阳系出现10 亿年首批生命 12 亿年宏观生命形式的进化15 亿年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因此,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螈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之为地震灾害螆唐山大地震7.8 级死亡24 万人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最具破坏力的地震20 世纪大地震死亡人数近80 万人土耳其地震创地震损失经济之最芆地震灾害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大约50%的财产损失是由地震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芁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构成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时地球物理学的主要部分,研究地震的发生、传播、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螀最早赘述记载公元前1831 年山东“秦山震” 1679 年三河地震时北京附近最大的地震。
古代各国对地震说法:中国阴阳说,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袄1910 美国地震学家里德弹性回调理论蚅肂地震波与其它波动现象(如,光波、电磁波)一样,有反射、透射、衍射、散射等现象;也满足: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和费尔马原理(Fermat 's Principle)。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一、简答题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
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
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
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
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A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一、填空题1、密度,弹性性质2、一致,垂直3、逆进椭圆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二、选择题1、C;2、B;3、C;4、A;5、A第4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震基本参数有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震级。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作业及答案(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
弹性波在介面上的反、透射
P1
V1 V2
S1
θβ1 θα1
θβ2 θα 2
P2 S2
第二题:
利用费尔马原理证明存在波型转换 时的Snell 定律。
sin(θα1) = sin(θβ1) = sin(θα 2) = sin(θβ 2)
Vα1
Vβ1
Vα 2
Vβ 2
练习二:
直达波走时:
T1 =
X v1
,
Vβ 1
Fermat 原 理 Snell 定 律 ( 1 ), 只 需 将 走 时 改 为
第二个等号和第三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 Fermat 原理 Snell 定律(2),注意 P 波速度在
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为Vα1 和Vα 2 ,S 波速度在第二层为Vβ 2 。
首波走时:
= T2
X − 2h tanθc + 2h / cosθc ,(其中 h 为第一层的厚度),
v2
v1
本题要证明的是:存在 X m ,当 X ≥ X m 时,T1 ≥ T2 ,也即T1 − T2 ≥ 0 。
练习三: 第一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
=t
h2 + x2 + r2 + (L − x)2
Vα1
第一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fermat原理snell定律1只需将走时改为第二个等号和第三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fermat原理snell定律2注意p波速度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为
学号:
作业二
姓名:
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
成绩:
第一题:
XM
证明:当震中距(X)大
于一定值( X M )时,首波
将最先到达;并求出 X M 。
地震概述(四)
地震概述(四)2月3日00时05分,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发生5.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VI度(对照文末的表格,Ⅵ就是说震中附近人人有感)。
前面震级指的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可以用断层位移来衡量,是地震的固有性质;烈度则是距离的函数,烈度表附在文末。
该地震发生于龙泉山断裂带上,注意不要和龙门山逆冲断裂带混淆。
关于四川地区的地震参见地震概述(三)。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首先,我们来讨论关于地震发生的机理。
考虑最简单的构造地震的发震过程,不难发现,巨大岩石体弹性势能的积累是地震能量的主要来源。
上面的图片说明了弹性回跳理论的基本模型。
基本知识参考地震概述(一)地震需要裂隙!我们前面也提到,地震的弹性回跳理论说明,地震需要断层的应力集中,这样一来,在连续体中(这里说的是岩石内部没有裂隙和空洞的理想情况),如果要积累足够的能量,岩石的中心可以截取一个圆盘,受到一个扭转力矩的作用,断层面上会较为均匀的出现岩石的破裂和应力的释放。
但是,断层面之间存在巨大的摩擦阻尼,类似力学中的过阻尼运动,这使得岩石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产生大的加速度运动。
上面的分析说明,连续体不能在局部集中释放能量,我们猜测,孕震区应当存在空洞或一定程度的裂缝。
此次地震的地质基础上面的图片是震中地区的卫星图,可以看到,震中位于龙泉山断裂带,而经过简单的资料查询,该山区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低了近100米,充分说明,这里的东部山地具有一定的应力,为地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那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首先,不只有大板块边缘才会发生大地震。
虽然历史上很多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但是,在大板块内部存在很多小板块,之间的应力也足以达到破化力极大的水平。
例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几条次级断裂带的交会处,形成的菱形块体较不稳定。
参见地震概述(二)另外,某些特殊的地形暗示可能存在断裂带,虽然大多数断裂带并不活跃。
因此,大可不必断章取义,危言耸听。
秦岭北麓的华山巍峨耸立,如此高峻的缘由便在于,华山山前断裂使得这块花岗岩体大幅抬升,不过自元朝起这条断裂带就没有大的活动了。
地震九讲-第 4 章 地震的产生
回首页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造成的新鲜断崖背后是斯皮塔克城地震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人们完全了解了地震波被激发的机制。
在上个世纪末,一位地震学者评述地震时写道:“地震的原因还仍隐匿于朦胧之中,可能是永恒之谜,因为这些强烈震动发生的处所,远距人类观察领域之下。
”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人认为,火山作用是地震的首要原因,而另一些人倾向于地震源于高大山脉造成的巨大重力差。
在20世纪初地震台网建立之后,完成了地震活动的全球性监测,人们发现许多大地震发生之处远离火山和山脉。
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把破坏性地震的野外考察作为他们的任务。
地面断裂之大常常使他们震惊,这些断层可以从地形沿线状系统变形而被识别。
上世纪末科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一般的地震与造成地球表层广泛变形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这些变形也创造了山脉、裂谷、洋脊和海沟。
地质学家推测,地表岩石的大规模迅速错动是强烈地动的原因。
他们的推断很快发展成信心十足的论述,大多数地震发生的机制已经被发现。
今天认为天然浅震几乎都有同样成因。
地球深成构造力造成地球外层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
沿地质断裂的突然滑移则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4.1 地质断层在实验室里岩石受压能使之以不同方式“破裂”和“破坏”。
在有的突发破裂中,断裂把岩石切开,两侧岩石相对滑动,多条裂纹把岩石裂成碎块。
如果岩石破碎的碎块能再拼合起来,这种破坏类型称之为脆性破坏。
另外一种岩石破坏中,标本的两侧不突然滑移,而是缓慢地碾磨,沿着一个倾斜断面仍粘合在一起。
这种岩石的破坏不能像脆性破坏那样快速释放储存的弹性能量。
在自然界,大规模的破裂面被称为地质断层。
像在实验室中见到的那样,一条断层的两侧可以逐渐地并难以察觉地互相滑过;也可以突然破裂,以地震形式释放能量。
在后一情况下,断裂两侧向相反方向错动,以致一度横过断裂排列的岩石会发生变位。
许多断裂非常长,有的可在地表追踪几千米。
断裂展示的特性形形色色。
它们可能是仅具有很小的可见位错的清晰的裂面(图4.1),也可能是岩石的扩展破碎带,几十或几百米宽,这是沿断裂带不时重复运动的结果。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为什么会发生地震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的,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发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因。
全球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正是因为处在大板块之间从而形成的。
除此之外,地震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火山爆发会引起能量冲击,可能会产生地震。
地层陷落,陨石坠落都有可能导致地震。
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大水库蓄水,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2弹性回跳假说是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是根据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时发现圣安德列斯断层产生水平移动而提出的一种假说。
弹性回跳假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
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
然而,弹性回跳假说也存在着局限性,虽然它能够较好地解释浅源地震的成因,但对于中、深源地震则不好解释。
因为在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的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3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中的剪切应力大约在 10-100MPa 断层附近区域的剪切应力有降低的趋势,San Andreas 断层附近的平均剪切应力为100-200巴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应力
压力是应力(正应力)的一个例子. 地球内部什么深度的压力最大? 深海潜艇能做得很大吗 ??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蠕动的断层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断层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止断层两边相互运动的应力。 运动的板块把弹性应变能储存在断层周围 的岩石中。应变的岩石把应力施加在断层 上。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地震能
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应变能转化为热能(克 服摩擦力而消耗掉了),只有百分之几的应 变能转化为地震波。 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 量 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 地震能 1 ∆σ 1 30 = = = 7.5 ~ 15% 2 σ 2 100 ~ 200 热流佯谬-观测热流值比理论值小十倍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弹性能
当介质发生弹性形变时,介质中就 储存了能量(具有做工的本领)。 一旦有机会,弹性介质就能释放储 存的能量。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地震与应变能
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 能的灾变性释放。 能量从哪里来呢?
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驱动着板块运动.
2008.3.24
Reid 的地震循环过程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地震
由于构造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锁住的断层 受到应力的作用 断层附近的介质发生变形,并蓄积着应变能 。较弱的地方开始发生微破裂(地震前兆) 当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断层开始破裂并 释放应力。这就是主地震。 断层调整(余震)。
剪切应变 体积应变
应变是无量纲量。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应变
例子:
取一段5cm长的胶带,拉长到6cm ,则 应变为:
应变=(6cm-5 cm) / 5 cm = 0.20 or 20%
应变无量纲。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应变
有些介质在施加很小的应力时就能产生 很大的应变,而另一些介质在施加很大 的应力时却产生很小的应变。 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反映了介质的本征性 质。 在线性弹性介质中,表达应力应变关系 的是胡克定律。
地震概论 第四章 地震机制
第二节 弹性回跳理论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应力和应变
理解地震与地震波的两个重要物理概念
应力 应变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 应力 = 力 /面积
应力在面元法线方向的投影叫正应力 应力在面元切平面上的投影叫剪切应力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应力
牛顿定律 力=质量 ×加速度 因此,应力的单位为: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弹性回跳模型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发生 后,美国地球物理学家 H. F. Reid根据野外调查和测量 提出了解释地震发生机制的 弹性回跳假设。 弹性回跳模型包含了应变建 立和释放的全过程周期图像 。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弹性回跳模型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应力
摩天大楼的设计都允许其上部能够作一 定程度的来回摆动。 为什么呢?从物理学的角度说,这种方 案对不对? 当然是对的!如果不允许高楼作弹性摆 动,一旦遇到强风或地震,可能的选择 就只有断裂了。
北京大学质受应力后介质产生的形
变。 应变有两种基本类型
断层强度和介质结构的变化 断层相互作用
地震的观测是间接的,各种因素相互耦 合并交织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 kg )( m/s2 )](1/m2) = N/m2 = Pa ( pascal ,帕 )
应力的另一个常用单位是bar(巴)
1 bar = 105 Pa 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百帕(毫巴)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地球中的应力
深度(km) 深度 0-24 24-400 400-670 670-2891 2891-5150 5150-6371 区域 地壳 上地幔 过渡区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压力(GPa) 压力 0-0.6 0.6-13.4 13.4-23.8 23.8-135.8 135.8-328.9 328.9-363.9
应力
当物质受到应力作用时,其反应有不同的形式:
变形(改变形状和体积)- 弹性行为。应力撤销
时介质恢复到初始状态 (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到初始 状态). ).
流动 - 粘滞行为。 应力撤销时,介质不能恢复
到先前的状态,从而产生永久形变。
断裂 - 脆性行为。 介质不能恢复到先前的状态
,从而产生永久形变。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地震
当断层周围的介质释放储藏的弹性能的 时候,断层介质作断裂回跳。 弹性回跳不是一次性全面完成的,未完 成回跳的地方应力继续增加。 陆续完成的回跳和调整形成一系列余震 。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2008.3.24
地震更为复杂
弹性回跳理论只是一个理论模型,真实 的地震过程可能相当的复杂。 许多复杂因素使得形变循环的过程不可 预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