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PPT课件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PPT课件
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 子说:“仁者爱人”。他要求统治者实行“仁 政德治”,父子兄弟要孝悌,人与人要讲诚 信……
【畅想天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 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 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 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书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
——《孟子·尽心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治于人者食(饲)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3)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治国,反对 统治者好大喜功。
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最后的结果)?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庄子
《庄子》书影
战国时期人。提倡人应乐天知命,顺应自然,追
求精神自由,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庄子代表没落的奴
隶主贵族利益。幻想返回原始时代,思想比老子消极。
韩非
《韩非子》书影
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的教育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 墨子战国初年思想家——最早“和谐社会” 的提出者! 一、教育作用 •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社会政治 理想,建设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 会(教育作为权利) • 2、人性——“染丝说”人性平等的立场认 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培养“兼士”、“贤士”
•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 “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所谓“人伦”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 友五对关系。孟子要求做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曾被人们 普遍接受。在“五伦”中孟子尤其重视父子关系和兄弟关 系,即“孝悌”之道,把二者做为人伦社会关系的基础, 并以二者为核心,建立了伦理道德体系--“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 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 稳定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之上, 这显然具有很强的 道德至上主义。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 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得民心则得民,得民则得天 下,这是孟子的逻辑。孟子就是通过教育实现“明人伦”、 “王天下”的目的。孟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中国教育二千多 年,使中国教育成为典型的伦理教育。
三、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 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 名分、宗法、井田、仁义等,其创始人是孔子, 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称 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 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 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己为人、 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 在劳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 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弟子必须 绝对服从首领(称为“钜ju子”),如有违 背,必依法处罚。该派在自然科学如数学、 光学、力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 成就。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ppt课件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ppt课件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的发展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
的影响 3.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
系 4.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2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 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 “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文 教政策,是封建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 然反映,结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 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7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31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规模、数量、区域胜过南朝。 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天文学、医学等。 儒学教育主要受汉儒影响,很少受玄学
来学宫游学 3. 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
待遇,吸引各方人才
5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 汉代的文教政策 • 黄老之学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P68
无为而治;“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 • 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之学的同时,允 许其他诸子的存在与发展
6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罢绌百家,独尊儒
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设学 校。州、县两级设有学校
18
宋代地方官学的特色: • 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 实行三舍法 • 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夏商周春秋战国》PPT课件

《夏商周春秋战国》PPT课件
三国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两晋 西晋:265——316年 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304——439年
南朝: 宋:420—479年 齐:479—502年 梁:502—557年 陈:557—589年
北魏:386——534年(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年 北朝: 西魏:535——557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政治特征: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家天下”制度开始
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 关系
保护私有制、剥削阶级的国家 戴冠冕的夏禹 机器产生
三、 商 朝(约BC1600—BC1046年)
王朝兴衰:汤建 600年左右 亡于周武王 政治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
孔子 春秋
孟子
儒家
荀子
战国
老子 周末-春
道家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要思想
“仁”和“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会的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
(2)私田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变现为铁犁牛耕的出现。
(3)从公田到私田演变的过程实质是封建 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的 过程。它事实上宣告了井田制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形成新的阶 级对立即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同时,奴隶制走 向崩溃。
分封制
1、目的: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封 建亲戚,以藩屏周)
2、对象: 王族(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权利:获得土地、人民,封地世袭统治 3、内容
义务:述职、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
•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贤人”为目标, 所以提倡“学而优则仕”。
• 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 仁第四》)
•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 吾从先进。”
• 鲁哀公问:“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
• 子夏回答:“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
第10页,共85页。
• 据传他曾跟师襄学过琴,跟苌弘学过乐,向老聃问 过礼,向郯子问过官制。
• 孔鲤。
• “委吏”、“乘田”
• 颜路、曾点、子路、冉有
•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中都宰、司寇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见,来者犹可
追……”
• “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
第11页,共85页。
• 3.私学造就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出 现了一些教育专著
• 孔丘、墨翟、孟轲、荀况、韩非
• 《论语》、《中庸》、《墨子》、《孟子》、《韩非子》、 《管子》、《吕氏春秋》
• 教育专著有《大学》、《学记》、《劝学》、《礼记》
第6页,共85页。
• 4.私学的产生使中国古代教育步入了专门化、独立 化的阶段
•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 “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第4页,共85页。
4.书写工具有了新发展
• 战国时,甲骨文、金文已经很少见,简书、 帛书开始流行
第5页,共85页。
(二)私学的兴起在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 用
• 1.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兴起了自由讲 学之风
• 2.扩大了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 孔子的这些贡献,当然也有弟子们的功劳。 • 他最早而又有影响的学生主要有:颜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士横议时代的终结。然而,稷下学宫以其宏富的
学术造诣出色的人才培养,给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
的发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h
12
兴衰轨迹
齐桓公时期 (前374-前357)
齐威王时期 (前356-前321)
齐宣王时期 (前320-前302)
齐湣王时期 (前301-前284)
齐襄王时期 (前284-前263)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 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的基本历程
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约在前370-前360年间)。 这时稷下学宫属于初创阶段,学宫的规模也就不会 太大。
发展于齐威王时期。齐威王任用邹忌实行法治,也 注意发展文化教育,招徕和培养人才。各国学者愿 来稷下著书讲学者皆礼遇之,因此各国学者来稷下 游学者络绎不绝。稷下学宫初盛,成为闻名于各国 的文化、教育、学术中心。
h
16
其三是育才。
稷下先生在完成自己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和实现 自己政治抱负的同时,为了使自己及其学派的学 说能够发扬光大,永传世间,于是广收门徒,授 业解惑,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和造就了 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的优秀人才。如 颇有名气的稷下先生田骈,学生众多,据载有“徒 百人”,而田骈本人也是稷下先生彭蒙的弟子。如 在稷下学宫享受上大夫俸禄的孟子,学生很多, 每次参加活动,都是几十辆车,后面跟着数百名 学生。善于出谋划策、排难解纷的鲁仲连,博采 众家之说的荀况等,都是稷下培养的出色人才。
h
10
兴盛于齐宣王时期。
齐宣王想与魏秦争霸,更广泛罗致各国人才,扩 建学宫,开府第以居学士,兼容各家,鼓励争鸣。 这一时期被赐予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人,稷下 学宫达到鼎盛。
中衰于齐湣王时期。
到其执政后期,无论学宫还是齐国都呈现颓势, 荀子等一批稷下先生纷纷离去。公元前284年齐 国被燕赵韩魏秦联军打败,临淄失陷,学宫遭到 破坏,停顿。
h
2
二、百家争鸣
1、”九流十家“ 2、各家概况
儒分为八 黄老之道 法家崛起 名家辨术 阴阳五行 农家耕食 3、百家争鸣的实质及意义
实质:争夺思想文化界的统治地位 意义: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繁荣与发展
h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稷下学宫在整体上又带有若干私学性质。
齐国统治者只是为稷下的学术活动创造了物质条 件,各学派在学术上均为自主发展,所以才会有 百家之学的存在。
h
14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 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首先是讲学。
稷下学宫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讲 学活动兴盛。各学派云集一地,学者可以跨 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此外, 稷下还有定期的学术集会。“谈说之士,期 会于稷下”。其讲学活动已然制度化,超出 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体现了高等学府讲学 的特色。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h
1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诸侯国之间,一国之内公室和私门的争斗愈演愈 烈,因而养士之风大盛。(孟尝君、春申君、平 原君、信陵君)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了人们择业的 对象,学习做士成为社会风气。
养士之风的盛行,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条 件。“士无定主”,士的思想束缚很少,能够在 思想学术、文化教育领域内纵横驰骋。
庄子与孟子同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反世, 对一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虚无主义和超现实的绝对 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极端的唯心论。
h
8
4.法家私学
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魏), 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法家人物中, 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 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文候所尊师的 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子夏的教育活 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用。
孟子,据《史记》记载,是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体系。
荀子的师承关系不详,但从《荀子》书中,可以看 到他对诸子学说都有批判,独盛赞孔子和子弓。
h
5
6
7
3.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 为稷下黄老学派;一派未到过稷下,以庄子为代表。 他们都是继承和发挥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老子的 思想。稷下黄老学派的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 向唯物主义方向发展,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倡耕战, 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说 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 采用。他们扬弃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家的阶 级调和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出严重的 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h
9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h
11
中兴于齐襄王时期。
恢复稷下学宫,召回和招聘了一批稷下先生,使学 宫仍成为学术争鸣和传播场所。荀子是当时的德高 望重者,三次被尊为祭酒。
衰亡于齐王健、秦灭齐时期。
齐王健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也使稷下学宫缺乏生气。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入临淄,齐王健投降,齐国 亡,稷下学宫终。
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稷下学宫的结束,标志着一个
h
15
其次是著述。
这一方面表现为各学派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 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例如已见诸史书著录的《慎子》12篇、《田子》25 篇、《捷子》2篇、环渊《上下篇》、《邹子》49篇、 《邹子终始》56篇、《邹奭子》12篇、《宋子》18篇 、《尹文子》l篇、《孟子》7篇、《孙卿子》33篇、 《鲁仲连子》14篇,另外《黄老帛书》《管子》《吕 氏春秋》《晏子春秋》《六韬》《考工记》《司马法 》《易传》《春秋公羊传》等,或全部,或部分篇章 ,也都是稷下先生汇编而成,堪称宏富,从另一方面 展现了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
上大夫76人 学生万人
荀子三为祭酒
创立时期
发展时期 鼎盛时期
h
衰落时期
13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 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它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 齐宣王曾说“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墨翟 孟轲 荀况 庄周 李悝 商鞅 韩非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张仪 苏秦兵家孙膑 源自起农家许行杂家
吕不韦 h
4
三、私学发展
1.儒家私学
孔子之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 “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的教 育影响最为显著。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而又各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