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著作家。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内科医学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讲述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

一、金匮要略的历史意义金匮要略是中国一部内科、妇科医学著作,它奠定了中医学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医学著作流传至今,除了学术价值,更是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所涉及的疾病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慢性疾病,如头痛、咳嗽、腹痛等疾病。

而且本书的诊疗思路和方法简明扼要,容易辨证、易于实施。

二、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1. 瘟疫部分:金匮要略的瘟疫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其中有“胃病伤寒论”、“温病条辨”、“淋证多虚论”、“疟疾论”、“腰椎肾病论”等关于瘟疫的专门论述。

瘟疫是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对于保护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学习金匮要略中关于瘟疫的知识,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基本常识的重要途径。

2. “伤寒论”部分:金匮要略中的“伤寒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它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内容涉及伤寒的病因、病症、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中病机、治法论述较为系统的篇章之一。

学习“伤寒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高诊疗技能。

3. “温病条辨”部分:金匮要略的“温病”是指暑热、湿热、流感等疾病,也是一种急性病。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各类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等,进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腰椎肾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腰椎肾病”篇章主要讲述了腰背部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中医学中针对腰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诊疗方法,有助于缓解各类慢性疼痛有关的症状。

5. “妇人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妇人病”篇章主要讲述了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如温热针灸、敷药等。

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精髓!《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精髓!《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精髓!《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痉病:因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

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宜葛根汤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强,脉沉迟,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宜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

基本治法:发汗(微微发汗);利小便。

①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

宣泄寒湿药物塞入鼻中治疗(瓜蒂散)②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宜用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③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本证风湿有化热倾向,宜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④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

宜用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化湿⑤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宜用桂枝附子汤助解有以散风湿。

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用白术附子汤通阳利水化湿;表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宜用甘草附子汤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暍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伤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治宜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生津。

伤暑湿盛:身热疼重,脉微弱,治宜一物瓜蒂汤行散暑湿。

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不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烁阴液而成。

病初(意欲饮食复不食,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属心肺阴虚内热,宜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金匮要略重点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1.治未病(已病防传)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14.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百合孤或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名百合病①★ 概念: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俱受其累。

百脉---泛指全身血脉一宗---宗于心肺症状: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治法:润养心肺,滋阴清热方药:百合地黄汤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4.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6.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7.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蒌牡蛎散主之。

狐病10. 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开,卧起不安,蚀於喉为,蚀於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於上部则声暍,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 11.蚀於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2.蚀於肛则,雄黄熏之。

酿脓证治13。

病者脓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阴阳毒病14.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5.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1. 伤寒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怎么理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的形成与阳虚有关,饮邪阴凝又最易伤人阳气,温药则可温复阳气。

同时,饮邪为阴邪,得阳则能运化,得温则行,饮亦自除,故当以温和要调之。

另一方面,温和药具有振奋心阳、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

所有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

“和之”指用温药不能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宜用温运温化为主,寓调和治本的原则。

2. 请分析“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指明黄疸的形成关键,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是强调黄疸的发生于湿热由气分进入血分有关。

3. 虚劳的治法有哪些?为何重视脾肾两脏?为何侧重甘温除阳?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但侧重于甘温除阳。

重视脾肾: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之所寄,脾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衰弱则必影响气血的生成,气血不足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主要原因,脾胃的正常功能又常靠肾阳的温煦,因而补益脾肾,是虚劳的治本之法。

侧重甘温除阳:虚劳病证情较复杂,不论始为阳虚或阴虚,最终皆可导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阴阳失调。

故重点应调理脾胃,建立中气得以四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甘温者,建中也。

若用甘温之小建中汤治阴阳两虚,治虚劳,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建立中气,使阴阳平调,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

4. 妊娠腹痛如何分证论治?阳虚寒盛---- 附子汤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冲任亏虚---- 胶艾汤5. 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治疗外湿当发汗,但发汗的要旨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

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

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不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6. 中风与痹证的区别中风: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脏腑(正虚为主)半身不遂,口眼涡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痹症:风寒湿杂至,留著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7. 肠痈与淋证鉴别鉴别关键在于小便是否通利,病位在肠,不在膀胱,故小便正常,按之有如淋痛之状,实非淋病。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1、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

P2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3、治未病:P23(1)定义: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上工”怎样“治未病”,并举例: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湿病的治法:(1)利小便;(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P34水气病的治法:(1)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3)攻下逐水。

P194痰饮(1)治则:“当以温药和之”;(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5、日晡所:即申时,指下午3~5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6、百合病(1)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内热)。

P457、缓中补虚: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8、虚劳的治疗特点:P90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金匮名词解释:1.客气邪风:外至为客,不正为邪。

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

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

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

清谷,完谷不化。

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

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即伤暑。

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

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

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

此引申为留滞之意。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

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

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

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

金匮要略考试条文归纳(便于记忆看了不后悔)

金匮要略考试条文归纳(便于记忆看了不后悔)

金匮要略考试条文归纳(便于记忆看了不后悔)一、《金匮》的性质和沿革二、《金匮》内容概况、编写体例和在中医学的地位三、《金匮》学术思想 1.渊源于《内》、《难》二经2.整体观念3.恒动观念4.预防学思想5.脏腑经络学说是本书的立论依据6.辨病和辨证相结合7.创立了病因学四、《金匮》的论治特点1.治未病的思想2.治病求本3.重视正气,治疗中保护正气4.根据病位,因势利导5.标本先后,治有缓急6.同病异治,异病同治7.用药特点五、《金匮》的学习方法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发病、病因1、发病与预防(2)一类病机及预防2、病因(8)二类3、病机(10)二类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一类2、表里同病(14)一类二、★论治3、痼疾加卒病(15)一类4、审因论治(17)二类5、饮食与调护(16)二类1、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界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的整体观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2)整体观念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2)人体内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的整体观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1)2、病因: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千般M难,不越三条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2)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3、病机:阴阳失衡――有阳无阴――厥阳独行(10)4、诊法:5、预防医学:四季脾旺不受邪(1)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2)治未病之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2)未病先防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2)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2)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2)治未病之脏腑――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2)有病早治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2)6、治则:① 虚实当异治:“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意也(1)肝实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以肝病为例肝虚证――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1)② 表里分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14)③ 新久有先后;先治卒病,后治痼疾(15)④ 审因论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17)⑤ 饮食与调护,根据病人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进行护理。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

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

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

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

其特点: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XXX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XXX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XXX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

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要做到未病先防,XXX指出要“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

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

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

《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金匮要略 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 重点总结

┌肝着┬概念: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并“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五││病因病机:肝脏受邪,疏泄失职,则影响肝的经脉,以致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临床特征:“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07)│└证治: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07)脏│肾着┬概念:寒湿之邪痹着于肾之外府腰部而得名,以腰痛、腰冷、││腰重、“形如水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阳气不行病││临床特征: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证治:甘姜苓术汤(肾着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16)│脾约┬概念:因胃强脾弱所致小便数,大便坚,趺阳脉浮而涩举││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困病机:脾的转输功能被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致肠道失濡。

│└证治:麻子仁丸泄──热润燥,缓通大便(15)例│心伤┬病因病机:因情志、劳倦耗伤了心气心血,阴火上浮而清气下陷(10)│└临床特征: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而自烦,发热,脉弦│邪哭┬概念:指因血气虚少所致,以无故悲伤哭泣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病因病机:“人的精神魂魄统主于心”因血虚则肝不藏魂,气少││则肺不藏魄,血气虚少,则心神不足,致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甚则发生癫狂。

(12)┌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三│热在中焦──大便坚焦│热在下焦┬小便┬尿血病││└淋秘不通症││大肠┬有寒──鹜溏举││└有热──便肠垢例││小肠┬有寒──下重便血└└└有热──必痔积┌积───有形之邪,病在脏,痛有定处,推之不移,病位深,聚│在血分,难治。

䅽│聚───无形之气,病在腑,痛无定处,推之则移,病位较浅,气│在气分,较易治。

(20)鉴│䅽气──䅽气壅塞脾胃,肝气郁结而胁下痛,为无形之邪,别└按之痛暂缓,气复结而痛再作,必消其䅽气以根治。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 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元真:元气或真气厥阳:阳气上逆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

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一:脏腑经络先后 :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版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版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版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1、五邪中(zhὸ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0)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金匮要略原着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着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厥阳:阳气上逆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痹阻阳气不行。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一:脏腑经络先后: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二:①痉病:因外感风寒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

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发热无汗恶寒葛根汤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柔痉:发热汗出不恶寒栝蒌桂枝汤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金贵要略》期末考重点整理

《金贵要略》期末考重点整理
2.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白术)
7.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xx方:
泽泻、猪苓、茯苓、白术、xx
xx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xx芍药知母xx: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2.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栝楼xx方:
栝楼根、xx、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xxxx: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xx、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5.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xx加石膏xx: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6.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xx、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1.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元真:元气或真气厥阳:阳气上逆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

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一:脏腑经络先后: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仲景之三因致病:以客气邪风为主因;以病变位置分内、外因;区别于陈无择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二:①痉病:因外感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

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无汗葛根汤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2柔痉:汗出栝蒌桂枝汤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②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

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基本治法:发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利小便。

2寒湿在表:身烦疼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3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4风湿兼气虚:身重,脉浮,汗出,恶风益气固表,祛风化湿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表阳虚,风重于湿助阳解表,以散风湿白术附子汤表阳虚,湿重于风通阳利水化湿甘草附子汤表里阳虚温阳补中,散风除湿三:①百合病: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

病初:百合地黄汤误汗后:百合知母汤误下后:滑石代赭石汤误吐后:百合鸡子汤口渴仍不解:栝蒌牡蛎散变发热:百合滑石散②狐惑病可治疗寒热错杂。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③阴阳毒:阳毒热毒壅盛于血分,面红,升麻鳖甲汤阴毒疫毒侵犯血脉,面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疟母鳖甲煎丸方四:①中风:脉微而数区别于痹证脉涩②历节:疼痛遍历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1风湿历节病机: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2寒湿历节:乌头汤病机:寒湿痹阻治则: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五:①血痹:麻木不仁重证:寸口、关上脉微,尺中脉小紧黄芪桂枝五物汤治则:助阳合营,益气祛风②虚劳病: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虚劳失精证: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则:调和阴阳,潜阳固涩2虚劳里急证:小建中汤3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一气贯阴阳)4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治则:邪正兼顾而偏重于扶正,寓祛邪于扶正之中5虚劳不寐:酸枣仁汤治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6虚劳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蛰虫丸治则:祛瘀生新六:①肺痿: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寸口脉数,咳唾涎沫虚热肺痿:上气,咽喉不利。

麦门冬汤治则: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虚寒肺痿:上虚不能制下甘草干姜汤治则:温肺复气,温阳散寒②肺痈苇茎汤③咳嗽上气1.寒饮郁肺射干麻黄汤2.饮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脉浮大3.寒饮夹热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病位偏上,表)小青龙加石膏汤(心下有水)七:①胸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1主证:栝蒌薤白白酒汤治则:通阳宣痹2重证: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治则:通阳宣痹,消痰逐饮3虚实异治:偏于实者:治则:以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枳实薤白桂枝汤偏于虚者:治则:当以扶正为急,治以补气助阳人参汤4轻证:胸中气塞,短气饮邪偏盛:治则:宣肺化饮茯苓杏仁甘草汤气滞偏重:治则:行气散结橘枳姜汤5急证:治则:温阳通痹止痛以缓急薏苡附子散②心痛: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治则:温阳逐寒,止痛救逆八:腹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硬,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虚寒证:土虚木贼寒气充斥中焦趺阳脉微弦脾虚寒盛证,治宜温阳建中,祛寒止痛,方用大建中汤。

2实热证里实兼表寒证:表里双解,行气除满,疏表散寒,厚朴七物汤里实兼少阳证:和解攻里,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大柴胡汤;3寒实证:脉象紧弦而数,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积九:五脏病1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主症胸胁胀满,局部喜叩击,常欲饮热行气活血、通络散结旋覆花汤。

2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散寒化湿,甘姜苓术汤。

十:痰饮篇名之“痰饮”属广义,包括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类。

1饮停心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温药的代表方剂治则:温阳化饮,健脾利水2饮及脾肾:脾阳不运者,治在中焦——苓桂术甘汤肾阳不化者,治在下焦——肾气丸3下焦饮逆:脐下有水,吐涎沫而颠眩。

五苓散治则:温化下焦,通利水道,使水饮从小便而去4饮逆致呕:心下有水,先渴后呕。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则:降逆止呕,引水下行支饮:胸膈咳逆倚息(咳、肿、眩、悸、满)支饮呕吐:呕家支饮不渴小半夏汤治则:散寒化饮,降逆止呕膈间有水,呕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则:蠲饮降逆,宁心镇悸十一:①消渴:上消脉证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清热益气,生津止渴下消脉证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助阳滋阴②小便不利1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有水气,渴栝楼瞿麦丸。

治则:润燥生津,温阳利水2湿热夹瘀,脾肾亏虚: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十二:水气病:因水停而导致浮肿证候的疾病。

(无形)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治法的体现。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瘦。

病人腹水,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①风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

病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表中之表、1风水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治则:益气固表,利水除湿2风水夹热:脉浮,汗出,无大热。

治则:发汗利水,兼清郁热②皮水:脉浮,不恶风,肢体浮肿,按之没指,腹如故。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表中之里1皮水夹热:脉沉,身面肿,小便不利。

越婢加术汤治则:发汗散水除湿,兼清郁热2皮水表实:有郁热:越婢加术汤3气虚阳郁: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防己茯苓汤治则:益气通阳,化气利水,表里分消③正水:脉沉迟,腹满而喘。

少阴肾水脉沉麻黄附子汤治则:温经助阳发汗④黄汗:气虚湿盛阳郁:桂枝加黄芪汤治则:调和营卫,益气除湿⑤气分:脾虚气滞: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十三:黄疸:谷疸:食谷即眩、心烦不安、腹满、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酒疸:心中懊蜡而热,栀子大黄汤黄疸:1热盛里实: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大黄硝石汤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于热)纳呆。

苔白腻,脉浮缓利湿大黄硝石汤(黄疸热盛里实)腹满便硬,小便短赤通腑泄热栀子大黄汤(酒疸,热重于湿)心中懊恼,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泄热除烦茵陈蒿汤(谷疸,湿热并重)寒热不食,食谷即眩清利湿热十四:①惊悸: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治疗:惊宜镇惊安神,悸宜补虚定悸。

1火邪致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温通心阳,镇惊安神2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蠲饮通阳,降逆定悸。

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②吐衄下血1虚寒吐血:柏叶汤温中止血(少佐寒凉之品,防止火性上炎)2热盛吐衄清热泻火而止血。

3虚寒便血:先便后血,舌淡脉细——病由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而血渗于下所致。

方用黄土汤治则:温脾摄血4湿热便血:先血后便,苔黄腻脉数——湿热壅于大肠,灼伤阴络,迫血外溢所致。

赤小豆当归散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十五:①呕吐寒证呕吐:1肝胃虚寒:呕而胸满,或干呕、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温寒降逆2虚寒胃反:胃反呕吐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热证呕吐:1热郁少阳:呕而发热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2胃肠实热: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泻热通便寒热错杂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寒饮:1寒饮呕吐: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②哕:1胃寒气逆干呕,手足厥橘皮汤2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

)十六:肠痈脓未成的大黄牡丹汤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汗出恶寒。

脉多迟紧攻下通腑,荡热逐瘀,消肿排脓脓已成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清热解毒,排脓解毒,散结消肿十七:妇人妊娠癥病:桂枝茯苓丸腹痛:1.阳虚寒盛附子汤2.肝脾失调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朮)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芎归胶艾汤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十八:妇人产后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产后腹痛:1.血虚里寒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生姜羊肉汤2.气血郁滞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3.淤血内结下瘀血汤产后中风:1阳虚中风竹叶汤2虚热烦呕竹皮大丸方十九:妇人杂病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崩漏虚寒夹淤温经汤(吴茉萸当归芎藭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门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