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用地分类》解读-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教育科研用地: 体现教育设施的完备程度
A3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科研事业单
教育科研用地
位等用地,包括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
生活用地
A31 高等院校用地
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电视大学、党校、 干部学校及其附属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地
A32
中等专业学校 用地
“文化艺术团体用地” 以及“广播电视用地”中各级广播电 视台用地等 其他商务设施用地(B29): 包括原标准中“贸易咨询用地” 、 “行政办公用地”中企业管理机构办公用地(如企业总部等)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原公共设施用地分类 C1行政办公用地 C2商业金融业用地
C3文化娱乐用地
C4体育用地
C5医疗卫生用地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C7文物古迹用地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党政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办 非事业单位的企业管理机构等办公用地 公设施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 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
A33 中小学用地
中学、小学用地
A34 特殊教育用地 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A35 科研用地
科研事业单位用地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体育用地: 体现社会生活水平
A4
体育用地
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 机构专用的体育设施用地
便于用地总量的调控 便于各类统计的统一
1.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 建设用地小类划分
H2 H21 H22 H23 H24 H25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铁路用地 公路用地 港口用地 机场用地
2.2.1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今日上步——华强北商业中心
上步区平整土地(1982)
上步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
1978年的“莲塘”是碧绿的农田、宁静 的村庄,今天已是高楼林立的繁华工业
深圳的今昔对比
深圳的今昔对比
深圳的今昔对比
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思考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在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 3、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城市化
城市化概述
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展水平
推力
世界城市化 的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S”形曲线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市和镇。
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比例来表示。
(1)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 50—100 万为大城市;(3) 20—50 万为中等城市;(4)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1) 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惟独商业和手工业;(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产生;(3)后工业时期: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尚未终止。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目的是彻底吻合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惟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在《城市规划办法》中则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者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
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一、概述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是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用地空间的布局、定位、容量、结构、功能、形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组织,使城市能够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1.城市规划的目的(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市空间效益最大化。
(2)保障城市安全。
加强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水资源等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3)提高城市品质。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形态美观,功能齐全,居住条件优越,公共服务完善,提高城市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愿望。
2.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唯物史观和人本主义。
唯物史观主张要反映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人类社会时间的发展要求,体现历史的矛盾和冲突。
人本主义强调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人们的需求、意见和意愿,关注社会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方便。
三、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是指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根据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社会进步、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和条件,制定城市未来发展路线的总体性规划。
1.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1)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从服务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经济实力,鼓励创新,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2)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注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交通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服务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2.城市发展战略的策略(1)注重城市队伍建设。
要注重引进和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的城市人才,搭建城市创新平台,培养人才储备。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为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概念及发展历程1.1城市规划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是一个涵盖广泛、内涵丰富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设计、组织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
自古以来,人们便开始关注生活环境质量。
从古代文明中出现了一些早期形式的城镇规划开始,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城、古罗马的罗马城等,这些古城规划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规划开始引入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知识,使其更加综合、系统。
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经验,注重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逐渐重视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
(3)转型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等要素,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问题不断深入认识和解决的过程。
在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与时俱进,为构建美好城市生活贡献力量。
二、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挑战2.1 全球城市规划的现状在全球范围内,城市规划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论文7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论文7篇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论文综述1. 引言城市规划与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综述了7篇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旨在梳理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2. 城市规划理论2.1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张晓刚(2018)在论文《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的融合与发展》中提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其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2.2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李鹏飞(2019)在论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研究》中强调,城市规划应关注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城市规划实践3.1 城市发展战略王丽丽(2017)在论文《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实践研究》中,以某为例,探讨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认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应结合区域发展背景,明确城市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3.2 城市更新与改造陈思源(2016)在论文《城市更新与改造实践探讨》中,以某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与改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 城市交通规划4.1 公共交通规划刘婷婷(2019)在论文《公共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中指出,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2 智慧交通与城市规划杨帆(2018)在论文《智慧交通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中提出,智慧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将智慧交通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5.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5.1 生态规划与城市发展赵晓光(2017)在论文《生态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中强调,生态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2014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七单元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1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杭州模拟)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
A.1996年之前,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B.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郊区城市化为主C.1996年之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D.1997年之后,建成区的平均绿地面积在减少2.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议很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土地利用率高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1997年以后,城市数目没有增加,但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较快,说明平均每个城市面积都增大了,则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郊区城市化。
第2题,一般而言,大城市产业密集而土地利用率高,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但环境质量较差;而小城市产业活动较分散,人口较少,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但环境质量较好。
答案 1.B 2.D(2013·石家庄模拟)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
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3~4题。
3.A.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逐渐缩小,到2004年可基本协调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4.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有()。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B.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D.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析第3题,表中信息显示山东省I/U的比值一直明显大于0.5,说明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即工业化快速发展而城市化发展较慢。
初中地理教案: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初中地理教案: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一、引言本节课将会介绍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城市规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够意识到良好的城市规划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知识概述1. 城市化:•定义: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等过程。
•成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影响: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问题等。
2. 城市规划:•定义:指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的行动。
•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等。
•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运输规划、住宅区规划等。
三、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定义、成因和影响。
2.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目的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掌握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阶段性任务。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引入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主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所居住的城市为什么会越来越繁华?我们如何保证未来的城市能更好地发展?步骤二:知识讲解(30分钟)详细介绍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概念、成因、影响以及目标。
通过图表和案例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你认为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包含哪些方面?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
步骤四:扩展活动(20分钟)提供一些与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相关的材料,例如新闻报道或图片等。
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资料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程度。
2.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
3.学生在扩展活动中的思考和回答问题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城市进行研究,并写一份简短报告,回答以下问题:该城市的发展背景、主要城市规划项目和目标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7-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7-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选择题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曲线是()。
A.M1B.M2C.N1D.N2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大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小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第1题,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快,读图可知M2曲线与此特征相吻合,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曲线;M1表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曲线。
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N1为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N2为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比重曲线。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曲线相交,说明两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基本持平。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城市总人口在不断增加。
答案 1.B 2.D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
一些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图。
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现负相关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为20%,下水道普及率为40%;2008年时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则2008年的径流量约为2000年时的()。
A.1倍B.2倍C.3倍D.4倍解析第3题,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示,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与径流量呈正相关。
第4题,读图可知,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2,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6。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一、引言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和措施的总称。
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此在制定地区发展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地区发展模式应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平衡发展,避免牺牲环境和社会公正性。
2.因地制宜原则:地区发展模式应根据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3.创新驱动原则:地区发展模式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地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协同发展原则:地区发展模式应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经济合作。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1.产业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产业发展,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2.城市化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应注重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3.农业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应注重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碳经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5.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应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四、地区发展模式的评估指标1.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等。
2.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等。
3.环境指标: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水资源利用等。
4.创新指标: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等。
五、地区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位于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在制定地区发展模式时,该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了以下发展模式:1.产业发展模式:该地区发展渔业和旅游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渔业养殖和捕捞的效益,打造特色海产品品牌。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
图解世界城市化进程
起步早;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市化水平高:20世纪年代,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
现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市基础设
逐步完善。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加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起步晚,发展快
市化水平低: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
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城
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
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本)
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
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原因
影响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表现
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
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景观特征,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信息,
通,文化,观念等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化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城市化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一、城市化的现象及原因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潮流日益强劲。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现象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多种原因所致。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革。
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1. 居住方式的转变城市化催生了大量高层建筑和公寓住宅的兴建,人们生活空间变得相对狭小,从而整体居住方式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庭院住宅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居住在层高较高的多层住宅中。
同时,随着房价的上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合租或共享住所,社区居住方式也悄然兴起。
2. 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交通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传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私家汽车、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共享单车等。
人们在城市中的出行更加便捷,交通速度与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与此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3. 工作方式的变化城市化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作需求。
随着企业总部和办公楼的增多,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九到五的固定工作时间逐渐减少,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和自由职业成为新兴趋势。
人们不再被办公室所局限,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4. 娱乐消费形式的改变城市化效应下,休闲娱乐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量购物中心、电影院、餐饮场所等商业设施迅速兴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
线上购物、在线娱乐等互联网娱乐方式也得到了普及,人们的娱乐体验不再局限于有形的场所之中。
三、城市化与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影响1. 群体关系变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个人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人际关系更加匿名化和疏离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
社区居住形态下,邻里之间的互动也减少,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的破裂成为现实。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以第一产业为主体
•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产业 结构有什么差别? • 联系生活实践,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其他差别?
一、城市的特征 • 1、密集(人口、建筑、产业活动、交通、 信息、资金、文化) • 2、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 3、高效率、高效益 • 4、多功能、动态性
城市的起源:
①灌溉农业 发展地区
印度河谷地
思考:1、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方有何共同之处?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2、这些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适宜的气候等
三、城市的发展 • 1、城市发展的内容 • 2、城市发展的动力——经济增长
思考: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和后期,城市的产 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有什么区别?
城市发展初期:产业以工业为主,城市中心 为工业区 城市发展后期: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 中心的工业用地让位于商业用地和市政用 地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我国的城市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城市发展历史久远,但城市化水平低 (2002年为39.1%),落后于社会经济发 展,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比中西部快。
②农业生产技 术得以创新
③出现劳动分工, ④集市逐渐 演变为城市 开始出现集市
农 业 生 产 技 术 新
剩 余 产 品 商 品 生 产
乡 村
大优 河越 冲地 积理 平环 原境
集 市
大优 河越 冲地 积理 平环 原境
城 市
殷 尼罗河谷地
城市化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城市化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城市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特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1. 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这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也在不断崛起,但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
2. 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资源配置不合理:传统制造业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2)环境污染严重:部分传统制造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环境。
(3)低附加值产业比重高:大量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仍然占据了城市产业结构的重要位置,限制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与升级。
1.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了提升城市产业结构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这包括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努力,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通过推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方式,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3. 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组织,是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
高中地理总复习第8章检测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
第八章检测城市与城市化(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广西南宁二模)地铁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区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中的8个站点及其周边土地主要用途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枢纽站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辐射范围B.周边用地类型C.交通换乘D.距市中心远近2.与一般站相比,中心站周边多为()A.住宅区B.商业区C.工业区D.生态区3.端头站周边城市化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①换乘最便利②服务业发展快③地价高④城市化起点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2江苏南通段考)下图为2010—2016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时期城市功能用地面积明显增加的是()A.住宅用地B.商业服务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D.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5.2010—2016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A.空间形态变化不大B.中心城区逐渐萎缩C.公共管理相对滞后D.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
据此完成第6~7题。
6.影响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公路B.铁路C.航空D.水运7.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有()①缓解交通拥堵②优化空间结构③引发人口集聚④“摊大饼”式扩张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下图示意沈阳市浑南新城规划建设的“十字架”结构,其由南北轴和东西轴构成。
据此完成第8~9题。
8.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的功能区规划较为合理的是()A.文化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科技中心B.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务中心C.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D.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9.浑南新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需大量建设的是()A.综合性商厦B.幼儿园C.大型医院D.公安分局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镇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卷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2.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图中分布在b1、b2两地的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等食品丰富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光照条件优越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等值线的数据(单位:元/m2)有1 000、1 500、2 000、2 500。
其中数据为2 000元/m2的等值线是()A. ①线B. ①线C. ①线D. ①线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①、①、①、①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回答下列各题。
5.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A. aB. bC. cD. d继朝阳路之后,北京第二条潮汐车道——紫竹院路车道沟桥西端至四季青桥路口东侧之间的潮汐车道于2014年9月30日6:00启用。
该车道每天6:1~13:00为进城方向使用,其他时段为出城方向使用(如下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 程和特点。
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什么是城市?
☆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 的地方,是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包括城和镇。按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 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功能扩展,成为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二战以后:发展迅猛,出现特大城 市、城市群和城市带。还出现科学城、 大学城、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 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有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 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环境问题 --污染严重,地面下沉
①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和汽车等产生 余热较多,导致城市温度高于郊区,这种 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②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辐合上 升,尘埃杂质提供了凝结核,城市降水比 郊区略多。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环境问题 --污染严重,地面下沉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农业发展,社会分工,社会 组织出现。
●城市的起源
两河流域 黄河流域
墨西哥高原
尼罗河谷地 印度河流域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都是人类文明的 发祥地,多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上,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发展缓慢,数量少, 规模小,功能单一,消费型。
●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从自然条件看,城市带主要分布在 平原地区,且多在中低纬的沿海地区, 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形成城市带的 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 一般城市化水平较低。②发展中国家内部 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拉丁美洲国家 城市化水平较高,接近发达国家,亚洲和 非洲国家一般较低。
2.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事故频发 3.城市居住问题 --住房紧张,房价上涨 4.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无限制占用耕地; 2.不能为保护耕 地而影响城市发 展; 3.在保护中发展, 以发展促保护。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化进程 ①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城 镇人口增加缓慢。
②加速阶段,城市 化水平加速提高。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 水平一般达到70%以 上,增长缓慢。
●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①世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②世界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