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论文 -

合集下载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 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诸如人口膨胀、能源耗费、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 这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从而推动了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使生态学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迅速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不仅是被看作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不仅引起当代各学科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使生态学形成若干新增长点, 同时, 也被各国政治领袖和社会舆论所称道, 生态学学科正以其旺盛的生机在发展, 并肩负着解决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定义生态: 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具体来讲,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首次提出并定义的。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的两项基本原则之上。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书2~6页)1、生态学萌芽时期(十七世纪以前)2、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时期(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①E.Warming 《以植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②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3、生态学的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二十世纪10到30年代)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4.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40到60年代)☐ 5.人类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60世纪末到现在)☐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主流2.生态学研究由定性向定量研究发展3.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6)研究对象: 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可以说所有的生命层次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在于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1]。

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学科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然而在本科生教学中,课堂上主要以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实践为辅,而事实上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和理论学习出现了严重脱节,因此出现了生态失平衡,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出发,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全新途径。

1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的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应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使其能够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这些未来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体系要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务必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潜力[2]。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的多元角色定位,同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教学活动,二者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学生个体、整个班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各个因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动往往都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对整体的教学结果产生影响。

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定性因子定律原理”[3]:在教育生态环境中,近乎全部的生态因子均可能成为限制的因素。

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分析每一种限制因子[4]。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地大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地大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XX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XXXXXX班摘要恢复生态学是当前科学界乃至各国政府关注的前沿学科,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从而得出生态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统一性,用过生态学的观点讨论并得出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结论。

关键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可持续引言当今,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散失, 如水土流失、森林消减、土地荒漠化、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等, 使人类陷于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 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

因此,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

正文一、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第一, 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生态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描述性科学, 只有个体生态学对有机体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容易进行室内和野外的定量实验, 而群体生态学大部分是描述性的,难以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但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使生态学者能够开辟新的领域,对群体生态学也可进行科学实验。

诸如受控生态系统、微宇宙、人工模拟实验室等; 利用电子仪器和生物遥控技术, 在不破坏动物种群的情况下, 对它们取样和测量,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追踪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转移途径, 并判断其时间和范围等。

这说明生态学已从过去主要为描述性时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实验时期[ 2] ( P27- 33) 。

第二, 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

早期的生态学在受到达尔文生存竞争学说的刺激下,主要发展的是自然历史或博物学, 诸如动物的繁殖、食性、迁移、生活史等。

到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动物生态学,则把种群的数量变动问题作为中心。

近几十年来,在迫切要求解决环境、自然保护、资源管理、害虫控制等实践问题的影响下, 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迅速发展;在整体观和系统观等思想的指导下,宏观的生物系统结构、功能和调控,甚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研究已成为最时髦的领域[ 3] ( P1- 17) 。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京津冀雾霾危害及对策摘要: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

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其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给民众交通出行和健康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

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统计,自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

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通过本次对雾霾相关的调查,加深大家对雾霾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警觉性,与政府一起建设蓝天而努力。

关键词:雾霾,污染来源,PM2.5,PM10,雾霾危害,治理对策一、雾霾的概念在气象学上,“雾”和“霾”是两个气象概念,两种天气现象。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雾的气象学定义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km。

雾的存在使能见度恶化,降低空气透明度。

如果是因为水汽使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即为雾,形成“雾”时的大气湿度应该是接近饱和或饱和的。

[2018年整理]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2018年整理]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题目: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 院 电信学院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年 级 2012学 号姓 名 刘昊宁2016年1月10日装订线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城市的原有形态和功能被改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平衡、生态环境被破坏,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的危机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为了使城市能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从生态学视角来保护和重建城市人居环境。

本文旨在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关于生态学理论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人居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 引言近几年,随着气候变化、雾霾频发、水体污染、交通堵塞及社会分异等城市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加剧,环境与人类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2]。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科技化的迅猛发展,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剧,世界已进入了所谓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

城市作为生产空间的载体和人类生活的聚居地,日益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作为主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城市人居环境的过度建设,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空气污染、空间拥挤等影响人类生活的问题[3]。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的重要追求。

人们因为生态环境影响到自己的居住质量甚至健康,从而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后代人的权益,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学者已经认识到生态城市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3]。

生态学理论论文

生态学理论论文

关注全球变暖摘要:本文主要谈到了全球变暖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并针对减缓全球变暖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发生了局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全球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进行展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而这正是我们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变暖的部分现状如下:一、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二、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0.75℃。

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

三、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

四、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五、最近12年中有11年被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

六、近50年平均线性增暖速率(每10年0.13℃)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相对于1850-1899年,2001-2005年总的温度增加为0.76℃。

七、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退缩,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退缩已对1993~2003年间的海平面上升贡献了0.41(0.06至0.76)毫米/年。

八、在1961~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1.8 毫米/年。

还有一些现状是我们平时就能接触到的,比如: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等。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生态学概论论文

生态学概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O3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热带雨林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有毒、有害垃圾生态文学人类中心主义科学技术
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如果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将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批评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思想家沃斯特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生态批评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反对简单地将生态问题还原成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技术或经济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打破基于二元论、机械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
臭氧层损耗对植物的危害的机制目前尚不如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清楚,但研究表明,在已经研究过的植物品种中,超过50%的植物有来自UV-B的负影响,比如豆类、瓜类等作物,另外某些作物如土豆、番茄、甜菜等的质量将会下降;
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UV-B辐射的影响,甚至与当前阳光中UV-B辐射的量有关。植物也具有一些缓解和修补这些影响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适应UV-B辐射的变化。不管怎样,植物的生长直接受UV-B辐射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甚至同一种类不同栽培品种的植物对UV-B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生产中,就需要种植耐受UV-B辐射的品种,并同时培养新品种。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一):谈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论文摘要:高职数学课堂的质量根本上影响了数学教育程度,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来帮助找到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平衡,本文以研究高职数学课堂为例,审视在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目前高职课堂教学的问题和解决研究方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堂;生态平衡;教育策略引言教育与所处的生态环境之中有着可循的作用和规律,正是为教育生态学。

我们研究现阶段下高职数学课堂下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之中的关系,利用教学的内容、资源来分析目前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失衡的缘由,再去探知高职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高职课堂中教学现状1.1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时英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提出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它是指: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功能将处于平衡协调的动态化之中。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中我们把教育比作一个系统,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系统里的子系统,系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失衡的情况。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方式和场所,思考在高职数学的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主体去形成生态平衡,促进各个主体和谐发展,教育中构建生态课堂是利用教学实践来形成教育生态学[1]。

1.2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传统的教学只有课堂一个方式和场所,所有的失衡、冲突、共生等都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课堂中无效且“霸王”式的的教学生态环境,是不能促成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

再加上学生作为生态主体,数量并未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接纳的范围内,活动空间受限,固定座位的方式也是缺乏考虑的编排制度,这类半封闭或者说全封闭的教育方式,脱离社会实际、能量流严重,呈现一种单向流动,信息输入和输出程度大量阻塞,缺乏活力与生机,所以导致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环境失去平衡[2]。

1.3课堂生态主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主体上一直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已经不能适应区域里生态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大量生态危机反复出现,是实打实的“瓶颈”期,虽说现在区域政府对待职业教育的方针出现了倾斜,但是社会和大众对于此还是缺乏重视,还是认为高职教育不算主流教育,在作为生态主体的高职授课教师方面,很容易失去了对教育的热情和自信,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平衡。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概论的学习心得和综述摘要:生态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在其研究领域的时空跨度;它不仅有着雄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能够有机地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通识教育课程之一。

它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

综述本书及参考文献,阐述生态学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未来前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学发展生态学发展趋势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自从学了这门课后,了解了《生态学概论》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首先对生态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形成过程、生态学发展现状,以及学习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以形成对生态学学习的兴趣;重点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主要是系统论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生态学基本原理,关键是构建自己从生态系统高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了解目前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科学防治的路径,进而强化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了解生态经济形态构成、运行机制及运作效果优于传统经济基础上,初步掌握用生态学理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进而在言行上自觉融入生态文化,并努力成为生态文化的推荐人;生态社会部分主要介绍生态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生态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群。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指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设计、形成、存储的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资源.作为高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这些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成本和实际效益要有效契合,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积极提升信息素养,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时并没有考虑两者的有效契合点和适切度,在应用时产生了一定的误区,使用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甚至出现“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存在认识上的盲区,没有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在生态课堂和有效课堂构建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从生态学视角出发,研究多媒体教学资源成本效益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必须要解决好其有效利用、有效管理和节约建设的问题.尝试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尝试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的科学模型,以期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评价提供一些参考.1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1.1资源配置偏重外延发展而忽视内涵的深化现阶段,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重点支持硬件建设和规模扩张,注重提高普及率.在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并未实现配套跟进.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期目标来看,这种重视硬件建设和规模扩张的建设思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当教育信息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考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也应由过去的硬件规模达标建设转向教育质量、内涵的全面提升,以往注重外延扩张的资源配置方式已明显不适应教育内涵深化发展的基本要求.1.2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缺少成熟的评价体系就目前情况来看,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仍然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倾向.教育行政主体关注较多的是资源投入去向、投入数量,对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注度稍显不够.目前,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缺乏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结果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主体的投入预期与资源使用者的成本效益观念始终处于不对称状态.这也导致资源配置主体并不能直接掌握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益,当然也就无法对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施加有效干预,教学监督和管理也时而处于缺位或信息不对称状态.1.3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上很多学校都下了足够的功夫,但涉及到具体应用和实际效益产出层面,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现状还差强人意.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效率是教学资源配置追求的两大核心目标.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软件资源)本身属于稀缺性资源,其使用效率和成本效益是投资主体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资源的配置必须要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干预机制,通过合理的分配、有效的激励以及科学的评价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总体而言,要达到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不断提升其实际效益的目标,仍需兼顾、协调好多方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2生态学视野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2.1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教育生态学属于教育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劳伦斯•克雷明教授提出.该学科主要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机理.教育生态系统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部分,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较明显迁移),微观上则表现为潜流(不明显迁移).研究所涉及的教育生态主要把焦点放在“技术、人以及相关实践活动间的联系上”.就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本身而言,是一个促进教育发展持续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涉及诸多要素,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引入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以系统和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影响及其生态内涵,对解决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特殊性体现较为明显.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教育资源必须要能够进行转化和分配,而且要具备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交换的基础,包括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交换.要形成一个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就必须保证各子系统间的合理调配.在当前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已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如何按照实际需求,合理调配已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益是保证教育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关键.但是,也应该看到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短时间失调”现象,这是教育效果滞后效应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些结果往往又是隐性存在,难以直接反馈、表示出来的.要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教育生态平衡,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借助平衡原理和科学检测等手段主动去分析和研究,能动地加以适当调节,否则,将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2.2教育生态观对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的启示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现实情况总是滞后于期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分关注技术本身,而不注重如何应用的趋势造成的.所以,在教育生态观的指导下,“应用导向设计”应该是突破当前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瓶颈,深层次推进课程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教育生态观的观点,评价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就是从以促进“硬件建设”为核心的低级教育生态向以“人本”为核心的高级教育信息生态转变.评价思想也应由“以硬件建设评价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效果评价为核心”.这一评价思想的转变将更有利于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目前,评价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大多也由“绩效评估”取代了过去的“水平评估”;评估对象也从过去的“学校个体”转向了“区域整体”;评价的目的也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均衡考察”;在评价方法上也一改以往“单一量化考核”做法,采用“量化考核”和“质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多样;评价结果也更理性和客观.受教育系统生态观的启发,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适当关注各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以“关注人的发展,注重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综合考虑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配置,使得各子系统能够在稳定、平衡的状态中向纵深发展.3生态学视野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构建3.1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对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进行评价是需要纵观全局、系统规划和理性思考的系统工程.这其中,需要合理区分基础设施投入、软件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应用服务、管理机制体制变革、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等多方面的关系.受教育生态学观念的启发,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要着眼于人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着眼于教学资源配置和深层次应用.如果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出于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架构考虑,课堂教学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评价的模型构建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内部特征分析,准确把握系统的总体特征,所遴选的指标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此,试图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启示,从“硬件设施、内涵建设、管理评价”三个维度,构建一个动态反映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3.2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的维度阐述3.2.1硬件设施维度该维度对应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网络平台以及资源建设三部分.其中,基础设施主要观测点定位于多媒体基础设施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设备管理运行状态的考量;网络平台主要观测点定位于软件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资源管理服务性、开放性和模块化层面;软件资源的建设侧重衡量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否具有丰富、共享,可持续发展潜力是否与教育教学实现有效契合.3.2.2内涵发展维度该维度包括了观念意识、技术氛围以及使用水平,对应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观念意识主要考察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行政主体、使用群体(教学团队负责人、任课教师等)的信息化发展意识;技术氛围的主要观测点定位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环境氛围,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氛围评价;使用水平的主要观测点定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程度,包括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的水平以及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程度.3.2.3管理评价维度该维度对应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多媒体教学资源保障这三类评估指标.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的主要观测点在于人、财、物的实际投入量和所占比重,投入的差异性、连续性、阶段性和成本效益也在观测范围之内;相关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等的考量则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评价的范畴;多媒体教学资源保障不仅包括对制度文件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侧重考察学校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应对措施评价.3.3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适用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模型中强调的是对系统中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考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针对“硬件投入、软件建设、应用水平”的考量,该模型是一个立体、动态、开放的三维空间模型,是注重在系统观、生态观指导下的过程性评估.建议使用的评价方法:除采取听取资源配置情况汇报,现场查阅资料等方法外,还要加入质性研究,可以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考察和随机听课等方式进行.此外,还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获取隐性的信息,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给出比较科学、客观及合理的评价结论.综上所述,教育生态系统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建设、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情境等基础因子构成了一个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其中的限制因子,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建立和完善基于生态学视野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坚持适时、适度原则,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使教育生态系统充满活力与动力.作者:刁海军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生态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摘要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对策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重视家庭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需要从大学生、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相互配合,共同促进。

关键字::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对策前言在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自己的的生存,无节制开发自然资源,一方面使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不断减少,导致资源危机,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又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居住、饮食及生命健康已受到严重威胁,地球生物每年也有数千种消失。

这些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应该大力增强他们的环境道德意识与环境法律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大学生将来无论是进入政府部门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承担着上一辈人环境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其环境行为又将决定下一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大学生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甚至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不管是大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也必须意识到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让环境意识普及大学校园,深入大学生心中。

1.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理状环境保护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构成之一,是指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

它包括公民对于污染,公共卫生等的环保意识,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程度,对于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认知程度等。

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环保素养不高,有关环保的基础知识匮乏。

关于生态工程学概论结业论文.doc

关于生态工程学概论结业论文.doc

关于生态工程学概论结业论文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各国都在力求获得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开展。

作为开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将经济开展放在首位,但是,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开展的同时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和谐开展,甚至社会开展的挑战比经济的挑战更加严峻。

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指出:“我们不能回避那些实证主义者轻蔑地称做‘价值判断’的问题。

“开展”必然是个标准性的概念,几乎同改良是同义词。

如果佯装不知,那么正好是隐瞒自己的价值判定。

“开展”本质上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离开了这一价值维度,那么开展本身就变得难以理解。

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处理自然环境、经济开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实现文明进步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展,农业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日益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如何更好的开展农业的问题上。

确实,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作为一个拥有九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开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的成败。

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讲,在开展农业的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诸如高消耗、低产出、与环境伦理相悖的开展理念等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就此而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系统就成为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攻关工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在我国更好的开展生态农业以及怎样看待生态农业在我国开展的现状呢?本文拟对此类问题作以浅显的考察。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承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根底上。

生态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论文范文生态学论文范文随着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开展、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当今生态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下面是为大家的生态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所谓鸟击指的是,航空器与鸟类发生相撞事故。

在飞机开展历程中,鸟击事件一直存在,给航空运输埋下了极大的平安隐患,轻那么导致航班延误,重那么导致机毁人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鸟击事件出如今飞机的起降环节,所以,重视和做好机场鸟击防范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963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鸟击会议,相当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是,音响设备是防范鸟击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学因素及其方法,因此成效并不显著。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兴旺国家开场重视生态学知识在鸟击防范中的应用,且获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

我国鸟击防范工作尽管起步偏晚,然而国家民航总局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的态度国内大中型机场均先后启动了鸟类生态学和鸟击防范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安康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谓生态管理技术指的是,在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的根底上,制定和施行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其构造与功能进展适当调整,以符合人类的普遍期望,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开展,管理策略强调立足于措施所对应的阶段性结果,同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对管理方案的及时、有效调整。

机场对鸟类的吸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食物链上,机场及周边的土壤、草坪中生存着大量的小型动物,在鸟类食物链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可能是鸟类的直接食物,也可能是鸟类的间接食物。

在整条食物链中,蚯蚓等昆虫会成为鸟类的直接或者间接食物;开花结籽植物可以为植食性以及杂食性鸟类提供大量食物;小体型的鸟类那么是老鹰等猛禽的目的。

机场及周边水体可以对鸟类形成较大吸引力,使其前来觅食或者栖息,特别是鸭类等游禽,假设这些鸟类聚居在机场附近,那么将会大幅提升鸟击事件的.发生概率。

生存于排水沟或者水塘中的鱼虾将会吸引鸭类飞鸟前来觅食;夏天飞行区那些较低洼处的积水为水生昆虫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也可能吸引一些鸟类前来觅食。

生态方面论文15篇

生态方面论文15篇

生态方面论文15篇生态方面论文:商业银行金融生态环境论文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成因的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贷款资产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资产业务,其运动是一种以“两权分别、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别价值运动。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银行的信贷活动,会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银行贷款资金有患病损失大事发生的可能性。

主要表现为贷款到期不能按时收回和贷款的贬值等,这样就产生了贷款风险。

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现状看,形势较为严峻。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除了自身经营管理缘由外,从外部环境来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金融生态优劣。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预银行贷款,扩大了银行贷款风险根据经济进展的客观要求,银行应当是资金配置的主体,政府职能应只限于宏观调控。

然而实际状况是,政府作为资金配置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并未淡化,往往造成部份项目投资效益不高,形成贷款沉淀。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也激化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微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产的平安据统计,去年某省国有、乡镇集体企业中困难企业面达到55%,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50.8%,其结果必定会相应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

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也是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一个直接缘由。

(三)金融体系的滞后性制约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扩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市场融资机制进展缓慢。

其次,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缺乏。

我国现阶段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束缚了银行业务分散化的力量,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第三,金融监管有待加强,银行同业间无序竞争,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是银行贷款风险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尤其是企业的保障制度方面存在,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因而银行贷款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概论论文课程:生态学概论题目:雾霾的成因和防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雾霾的成因和防治中央电视台《新闻1+1》1月15日报道,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

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

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不仅如此,在多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一个对比,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

雾霾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了如此恶劣的影响,使得民众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那么究竟什么是雾霾,雾霾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呢?其实“雾”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两个概念“雾”和“霾”的统称。

但是很多的民众可能不知道——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

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明确一下这两者的概念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

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两者的区别: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组成成分:虽然“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但是它们的一些组成成分确实极为相近的,起污染物质的来源也具有极大的重合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

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

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

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

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工业排放出的废气也是一大要素,在2012年全世界燃烧的70万亿吨标准煤中,中国就烧了36万亿吨,占了51%,排放出的废气可想而知。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的来源)雾的成因: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

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霾的成因: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

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据《南方周末》4月22日的最新报道,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

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中国不少地区把雾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实际上,除了上述的一些主要成员外,家庭装修中,室内粉尘弥漫,也会产生粉尘“雾霾”,给业主和装修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解决方案:对于雾霾天气该如何根治,这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中国巨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减排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单一减排手段也绝难奏效,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立即采用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方有成功可能。

减少或消除雾霾天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

笔者结合各类文献报道及一些自身的见解,总结出了以下几条仅供参考:1.加快能源结构调整(1)大力气搞好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近70%,短期难以大幅改变。

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为重中之重。

(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各地制定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

(3)加快清洁能源发展。

大力发展水电、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大管输天然气、LNG 等进口。

(4)继续控制煤化工发展。

煤化工属于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其产生的废水(COD很高)和炉渣极难处理。

2.关键是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1)强制要求所有燃煤电厂、燃煤锅炉、煤化工装置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

在现有大部分独立火电厂已安装脱硫设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要求所有独立火电厂、自建火电厂、燃煤锅炉以及煤化工装置尽快安装脱硫设施。

同时,还将要求所有大型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及煤化工装置安装脱硝和除尘设施。

(2)加快出台火力发电、炼焦、建材、燃煤锅炉等燃煤设施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增设污染物排放指标,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限值。

同时,通过在线监测大力加强污染物达标排放检查。

(3)加强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运行检查,确保相关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起到应有作用。

3.加强钢铁、炼油等排放管理加强钢铁、炼油等行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督检查。

强制要求钢铁行业烧结机、炼油行业燃煤/燃焦锅炉及催化裂化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源加快建设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

4.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1)尽快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和提前实施下一阶段国家油品质量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落实《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

2013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 车用柴油。

(2)严格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车用油品的行为。

(3)加快新车排放标准实施进程。

实施国家第IV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适时颁布实施国家第V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提前实施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大幅降低新入市汽车尾气排放。

未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得生产、销售。

2015年前全面淘汰黄标车。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城市道路拥挤,降低尾气排放。

5.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工作(1)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必须作为,切实担负起严格的环保监管职能,特别是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密切监管。

(2)修订环保法规相关处罚条款,大幅提高惩罚力度,彻底改变过去环保处罚无关痛痒的局面。

对于敢于违反相关环保法规的行为,果断加大惩罚力度,大幅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不敢再犯,直至取消经营资质或追究刑事责任。

(3)狠抓环保大案、要案、典型案例。

深深刺激和触动违规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企业的神经,促使其加快环保治理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达标排放。

(4)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场所扬尘。

如,施工现场必须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作业区、生活区必须进行地面硬化;市区施工工地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杜绝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等。

(5)控制道路扬尘污染。

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切实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减少道路开挖面积,缩短裸露时间;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减少裸露地面;所有城市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运输等。

(6)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重点企业,必须在2014年前向环保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将明确允许排放污染物的名称、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治理措施及监测要求,作为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排放污染物。

(7)加快推动排污权交易。

针对电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建立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用市场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

自我防护:虽然我们在短期内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雾霾天气,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学会一些小知识、小技巧来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一下是笔者浏览各大雾霾天气防护文章归纳总结出来的相关tips:1、雾霾天气少开窗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2、外出戴口罩如果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

口罩以棉质口罩最好,因为一些人对无纺布过敏,而棉质口罩一般人都不过敏,而且易清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