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第一篇: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就我个人读书的体悟来说,东西方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很对西方文学都有女人出轨的描写,似乎一个贵妇人有情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很多书都有这方面的描写,福楼拜最喜爱的角色包法利夫人也是因为出轨而香消玉损,就连“纯洁”的茶花女也是一个被包养的高级妓女。
当然,这些女性的丈夫也是有很多情妇的。
但是对比中国,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女性一旦出轨便是十恶不赦,潘金莲、阎婆惜等有外遇的女性几乎是遗臭万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低,这可以解释一切,因为地位低,所以受约束,无法独立,受压迫,性格懦弱。
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只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几字可以概括的,这篇文章以我的能力只能浅谈几个方面了。
其实中国文学对于女性真善美的赞美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女子是被人赞美的,比如秦香莲,至今,我们也是偏爱淑女的。
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女子已把男权文化观念积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进而把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意识, 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终于在男权文化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
“ 她们”就是中外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 淑女”形象。
我们中国没有歌德,没有他所创造的“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没有但丁的《神曲》里引导他上天堂的理想的恋人贝亚德丽采,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起来,总量上对女性的表现力超过西方。
对于表现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
写男女爱情的诗歌更多了,西方的带有女性主义倾向作品比唐代传奇的《莺莺传》、《红拂传》晚好多年才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能塑造莺莺这个形象是很了不起的。
《红拂传》写私奔,写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刻画了一位聪明机智豪爽的女子。
经后人一再改编成剧本,又被画家们画了又画。
唐代传奇就是这样的了,更不用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中西文化对比 杜十娘和茶花女
1. 生活遭遇 2.悲剧结局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命运的分析对比: 1.生活遭遇
杜十娘幼年时被卖入春楼,沦为妓女,受尽 欺压凌辱。
茶花女来自农村,出身贫寒,只身到巴 黎谋生,不幸堕入风尘。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命运的分析对比: 1.生活遭遇
杜十娘爱上李甲最终遭受背叛
茶花女爱上阿芒却遭受误解后病亡
政治思想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 ♥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 ♥商品经济开始新兴 ♥思想依然处在封建伦理思想的禁锢之下 ♥男婚女嫁必须遵从宗法礼教、门第观念 ♥已是重要筹码的金钱仍然要依附着封建势力发生作用。
政治思想
♥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自 由的人权 ♥法国社会等级观念森严,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同样轻视糟践 ♥在形式上妓女还是有人身自由的,不会在老鸨的胁迫下去接客 卖淫;
1. 生活背景 2.生活态度 3.抗争精神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1. 生活背景
明代万历年间
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宗法礼教;门第观念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1. 生活背景
法国七月王朝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有人身自由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2. 生活态度
积极乐观
追求自由的爱情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2. 生活态度 奢靡放荡
自暴自弃
生活态度消极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3. 抗争精神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怒沉百宝箱投江自杀
强烈控诉封建礼教和制度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3. 抗争精神 反抗精神不足
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比较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和亲女和妓女类的悲剧女性的比较,反映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西悲剧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 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出现的、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 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刘兰芝、杜十娘等。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同时,从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弃妇形象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六百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同样地位地下,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
而且,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生育男性后代是他们婚姻的目的和基础。
这一点在二人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
刘兰芝因为没有孩子被驱遣,美狄亚虽然生了两个儿子却被丈夫抛弃,因为跟愤怒、委屈。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
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
而刘兰芝则不同。
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最终由丈夫决定命运的结局。
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
美狄亚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伊阿宋的身上,而当她发现这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时,她就变成一头狂怒的狮子,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报复行动。
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知书达理,温柔善良,被焦母驱谴以后,兰芝就回家。
但被兄长逼婚时,她却毅然选择了以死求全。
以上这些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 男权文化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
学士学位论文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窦雅娟运城学院2015年6月毕业论文题目: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窦雅娟指导教师:张皎玲运城学院2015年6月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摘要: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和解释,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最初形式和源头之一。
同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显著代表,中、希两国先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通过对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平行对比来分析中希神话中女性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与母爱悲剧,进而了解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而且通过分析其一系列导致悲剧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以及文化原因,从而得出神话中女性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
这些神话中的女性遭遇正是当时社会中众多妇女命运的真实镜像。
文章从现代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神话中的女性,透过她们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和对传统道德的抗争,从而对当下社会中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视角;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Modern Greek myth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female tragedyAbstract:the myth is an accumul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reflects the early human imagination to the various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phenomenon and explanation, to become a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source. The same as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wo countries ancients sages left a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 human be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myth and Greek myth of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to analyze the female's love tragedy in Greek mythology, the marriage tragedy and a mother's love tragedy, to underst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 in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social cause of the tragedy, its reasons and cultural reasons, calculated the myth in subsidiary position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encounter in these myths it is the fate of many women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real image. Articles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to re-examine the mythical female, through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of rebellion and struggle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the outlook on life, the values of the women in the society, etc.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Keywords: modern; Greek mythology; female tragedy; in comparison引言 (1)文献综述 (1)一、神话中女性悲剧的表现 (3)(一)爱情悲剧 (3)(二) 婚姻悲剧 (4)(三)母爱悲剧 (5)二、神话中女性悲剧的成因 (7)(一)社会原因 (7)(二)个人原因 (8)(三)文化原因 (9)三、现代视角下的女性悲剧 (10)(一)对男权社会的叛逆 (10)(二)对传统道德的抗争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和解释,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最初形式和源头之一。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风 华 正 茂 ,姿 色 过 人 的 女 子 ,但 由于 命 苦 嫁 给 了 武 大 郎 。 武 大 郎
是 一 个 黑 不 溜 秋 的 “ 寸 矮 树 三 皮 ” 按 伦 理 观 念 以 为 “ 鸡 随 。 嫁
鸡 、嫁 狗 随 狗 ” 。的 确 ,在 一 开 始
的 时 候 ,潘 金 莲 一 直 守 着 自己 的 妇 道 。 丈 夫 出 f , 自家 在 家 做 饭 - j 菜 、补衣 服 等 丈 夫 回来 。 回来 后 , 两 口子 虽 说 不 上 什 么 恩 恩 爱 爱 ,
是 如 果 我 们 回 头 去 想 想 潘 金 莲 与 武 大 郎 ,两 人 既 非 “ 才 女 貌 ” 男 , 又 非 “ 当户 对 ” 门 ,像 这 样 的爱 情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王丽华 ( 1 9 8 1 一) ,女 ,山西永文人 ,讲师 ,研 究方 向:英语语 言教 学研 究。
・ 6 6・
( 三 )主体 的 自觉性和被动性
萍 乡学 典悲剧 中的女性 并非等 同于弱 小的、最底 层女 性 。中国古典 悲剧 中的女性在社会 中确确 实实 处于弱 小、低层人群 。这些女性不但在社会 中处于最低层 ,而 且受上层人物的迫害、排 挤。此外 ,同阶层男性也会压 迫这些女性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悲剧 中的女性是真正
剧 中女主人 公所遭 遇的困境大都表现为琐碎小事 ( 夫妻
感情 、儿女情长等 ) ,在宏大主题方面较为 匮乏。例如 : 高 明创作 的 《 琵琶记 》中的赵五娘 ,其面临的困境为被 丈夫抛弃 , 赡养父母 的责任全 都落在 其一人身上 。 赵五
娘 的悲剧是其无怨无悔承 受困难 。 中国古典悲剧 中这种
、
中西古典 悲剧 中女性形象 的差异
桐雨》 ) 。中 国悲剧主题更具 民间性 、世俗性 ,人们更会 同情世俗女性 的遭遇 , 这与 中国人 审美爱好 、审美追求
相符合 。
( 一 )悲剧主人 公的高贵与平凡 就西方古典悲剧来讲 , 其 塑造 的主人公往往 “ 模仿
( 二 )困境形式 的重大与琐碎 中西方古典悲剧塑造 的女主 出身存有很大 的区别 , 其所 遭遇的困境形式 自然也不 同。 西方古典悲剧 中女性 多担 负着伟业责任 。 例如 : 安提戈涅负责维持及保护传 统法 ,其须做 出艰难选 择;美狄亚 勇敢反抗 ,以维护女
戏剧 开端 ,安提 戈涅 便决心冒死埋 葬兄长,以履行人伦
道德责任 ,其对 个人行动结果进行了意料,不管结果如 何,其都要克服此困境 ; 美狄亚依靠主体 自觉性开展疯 狂的复仇行动 。复仇过程 中,美狄亚具备主动优势 。中 国古典悲剧塑造 的女性 , 其 自觉意识较为薄弱 , 是被抑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现代社会,大多数女性都是青春靓丽、美丽动力、婀娜多姿等形象示人,但是古代社会的女性因为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束缚都以端庄娴熟、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等形象示人,不同的是,在西方大部分国家的女性都以的自立、自尊、自强不息的形象示人,她们勇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对于自己想要的从来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
在中外文学史中所打造出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各色各异、形形色色,由于所打造的性格不同、并没有限制这些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人生完美的追求。
一、中西文学史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女性对于爱情的表现极为矜持、不自主,而在西方的情况就恰恰相反,她们表现得非常大胆直接、有主见,当然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民族差异在爱情的追求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下面举例说一下西方女性是怎么样主动、热情的追逐她的爱情的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作品《简 ?爱》中是这个描绘女主人公简 ?爱是一个命运很坎坷的女性,由于命运的坎坷塑造出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知识女生形象,虽然她的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过在那时的社会制度中,这样的女性是没有相等的社会地位的,凭着她的知识与智谋与生活做着抵抗,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爱恨纠葛的情感历尽风雨。
从这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就应当持有独立,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不要把自己过多的情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对于小说中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刻画中,一个女人一生都要对一个人始终如一、至死不渝,“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相夫教子” 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编制来说,对于婚姻,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来说是悲惨的,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生的不幸,不管怎样都是伴着配偶过一生。
这是不幸的。
二、中西女性的爱情观差别国外女性形象特色具有开放、前卫、她们并没有受到礼教管束,甚至不以议论性爱为羞,是比较随性的,她们个性坚强、独立、还有极强的忍耐力、对人对事有独立的思维,在很多事情上都敢于大胆尝试,在事业上也不甘落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独揽一而、可谓足女人撑起半边天了,在西方女性中认为做女人很好,充分感受身为女人的喜悦。
中西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重读《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 痛 苦 和 折 磨 ,表 现 更 为 勇 敢 的 抗 争 精 神 和 更 完 美 的 性格
特 征 。 祝 英 台和 朱 丽 叶 都 是 以 惊 人 的勇 气 反 抗 封 建 道 德 和
二 、四 个 人物 的性 格 表 现 彰 显 时代 和 文 化 特 点
地 理 环 境 对 社 会 意 识 的 形 成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内 陆 偏 见 的 约 束 ,追 求 自由和 爱情 。 他 们 的 爱 情 最 终 不 能成 眷 型 的地 理环 境 和 农 本 思 想 使 中 国形 成 了 稳 定 的 社 会 观 念 , 属 , 加 深 了作 品 的悲 剧 性 ,深 化 了 主 题 。再 者 ,从 题 目既 思 想 保 守 ,对 不 同 的 事 物 往 往 采 取 容 忍 的态 度 , 即 忍 耐 精 可 以看 出 , 男 性 处 于 社 会 的上 层 , 是 男 权 社 会 的统 治 者 ,
疾 而 身 亡 。 马 家 迎 亲 之 日 ,花 轿 途 经 梁 山伯 墓 ,英 台 到 墓 求 婚 ,拖 延 时 间 。不 明 真 相 的 凯 普 莱特 一 家 人 信 以 为 真 ,
前 哭 祭 , 墓 穴 为 之 裂 开 ,英 台 随 即 跃 八 穴 中 , 与 梁 山伯 双 伤 心 地 为 朱 丽 叶 送 葬 。 这 时 罗 峦 欧 悄 悄 地 潜 了 维 洛 那
还 有 很 多 相 似 的 地 方 , 比如 在 主 要 情 节 上 ,两 个 主 人 公 的 与 你 ,随 了你 ,我 的 夫君 , 走 遍 天 涯 海 角 。 ”无 论面 对 什
遭 遇 有 很 多 相 同之 处 :都 是 以 当 时 的 生 活 为 背 景 ,都 是 以 么 样 的 压 力 ,他 们 都 坚 持 着 自 己的 爱 情 。 当 爱情 和 家 族 声 爱 情 为 题 材 , 表 现 自由 的爱 情 与封 建 势 力 、 家 族 势 力 的矛 誉 、 社 会 道 德 标 准 冲 突 时 ,他 们 总 是 选 择 前 者 , 因 为在 他 盾 冲 突 ,热 情 歌 颂 男 女主 人 公 坚 贞 的 爱 情 及 不 屈 的 反抗 精 们 看来 ,追 求 个 人 幸福 是天 经 地 义 的 事情 。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悲剧这一概念的使用,是近代王国维从西方美学范畴的引入和借用。
在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相同的,如在古希腊悲剧中从天国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类的幸福,勇于自我牺牲。
自由与和谐———中西方古典悲剧中女性形像解读
自由与和谐———中西方古典悲剧中女性形像解读摘要: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向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塑造了一批典型古典悲剧女性形象。
通过对剧中中西女性活动的比较分析,探寻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传统女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异同,进而对中西双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古典悲剧女性形像中西文化差异性中西古典悲剧是在两个不同文化系统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们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欧洲文明的源头,它歌颂的是个性解放和张扬,崇拜英雄,提倡民主。
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宣扬着“温良恭俭让”的礼教思想。
这两种不同传统思想成就了中西方人士各自的行为准则。
古典悲剧是西方古代文学基石,中国古典悲剧虽产生较晚,但也映射和吸纳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
女性形象在东西方古典悲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对中西古典悲剧女性人物的比较,探询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女性展现的各自特色和共性,领略中西文化各自的风采,进而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西古典悲剧女性人物比较1、悲剧女主人公社会阶层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从西方观众的审美角度看,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均是以有着高贵血统和英雄人物为主角,平民化人物只能出现在喜剧中。
西方古典悲剧作为高雅艺术,被推崇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辅助手段。
所以,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女性主人公也不例外的有着高贵的出身,或具有某些神性。
如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安担戈涅是一国的公主,是维护神权而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是有着高贵出身的科尔咯斯国的公主,是半人半神英雄伊阿宋的妻子,同时又具有些神性因子会施魔法;莎士比亚描写的苔丝德蒙娜则是一位年轻貌美、出身高贵的威尼斯元老的独生女儿。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汤因比、伯恩斯等都曾有过关于“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是影响人类群体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的论述。
中西方弃妇形象比较
中西方弃妇形象比较《美狄亚》和《秦香莲》是西方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二者都有男子为了权势高攀而抛妻弃子的情节,结局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二者在相同中又有着诸多的不同。
美狄亚面对抛弃选择了亲自杀子报复负心的丈夫,疯狂的复仇展示了古希腊文化中较为感性的民族性格,而秦香莲周旋求官式的复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理性的民族性格;《美狄亚》侧重于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尤其是对其杀子前后的心理有着深入细腻的描写,而后者对秦香莲心理描写则较少且粗疏,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标签:美狄亚;秦香莲;弃妇形象;复仇;文化“随意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绝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确性’1”2《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大师之一欧里庇得斯的代表性戏剧,亦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其成书于公元前四三一年,与中国的《诗经》成书时间相近。
《秦香莲》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
虽然两部作品相隔时间久远,但相比较却能从中得出一些相似点,根据这些相似点二者则进一步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在这个比较过程中,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传统的某些文学差异和特点,包括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就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从而窥见中西方文学的许多异同之处。
一、相同之处首先,两部作品都是悲剧。
美狄亚和秦香莲作为女主人公,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本来和谐美满的家庭却因为丈夫不顾妻儿的高攀,导致家庭破裂。
其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都同为父权社会,男性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女性的反抗成功都象征着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一定程度上女性意识的觉醒。
戏剧中的负心汉都因权力和年轻貌美的公主而变心,剧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仅没有过上梦想中荣华富贵的生活,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戏剧,形象,女性]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摘要:中国明朝的汤显祖与伊丽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堪称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曲大师。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分别是两位大师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两位女主角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女性形象《牡丹亭》《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初刊于1600年,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1598年,两部喜剧均是以梦幻手法表现爱情题材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的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而其中的女性人物更是作品的灵魂和艺术魅力所在。
杜丽娘与赫米娅,都是处于恋情中对爱坚贞不屈的少女,本文将从二人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一、杜丽娘与赫米娅的身世遭遇《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
杜丽娘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充满着浓郁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而母亲甄氏则是一个夫唱妇随、贤妻良母型的女子。
他们对杜丽娘的爱带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然而杜丽娘作为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无奈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是雅典城邦中伊吉斯的女儿,是一位上流社会中的年轻女性。
她的父亲决定将她嫁给狄米特律斯,而她遵从自己的心意,钟情于拉山德。
在面对父亲与忒休斯的强说时,她勇敢地说:我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
她宁愿为着自己的爱恋,而做一只孤独地自开自谢的玫瑰,宁愿披上尼姑的道服,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暗淡的圣歌,做一个孤寂的修道女了此一生。
她的勇敢和叛逆令无数读者动容。
二、杜丽娘与赫米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两位花季少女,本应是天真自然、开朗活泼的姿态,而封建礼教却将其生命本真的活力一点一点从她们身上剥离,再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锁。
中西方弃妇比较
中西方弃妇比较《孔雀东南飞》与《美狄亚》是中西方文学史上描写弃妇形象的典型作品,它们细致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谴责了封建家长制和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
在艺术表现上,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的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
美狄亚和刘兰芝都具有一种抗争精神,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即使最后的命运很悲惨,但她们都抗争、争取过了。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
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
而刘兰芝则不同。
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
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
美狄亚是通过疯狂、残忍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报复丈夫的目的。
而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她就选择了中国妇女最传统的反抗方式——自杀,以死求全。
再次,人物性格也不同。
美狄亚不是俯首听命的弱女子,而是具有聪明才智,懂得巫术,拥有力量,拥有太阳的热情、活力,又有着太阳的残忍与毒辣的刚烈女子。
而刘兰芝作为封建社会的传统女性,柔弱是其主要性格。
同时,她也是一位美丽勤劳的女子。
她具有外在的美,又有内在的美。
此外,兰芝也是一个蔑视荣利,忠于爱情,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人。
可以说兰芝是封建社会妇女最典型性格的代表。
最后,二者被抛弃后的处境也是不同的。
美狄亚被抛弃后,可以说是众叛亲离,无处可去。
相比之,刘兰芝还要幸运些,虽然被抛弃了,但还有丈夫的爱支撑她,她也可以回娘家。
但是,娘家并不能长住,被兄长逼婚时,她内心的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可见,弃妇的命运是很悲惨的。
总的来说,美狄亚和刘兰芝这两个可爱又可悲的异国姐妹,在那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都成了弃妇。
虽然他们抗争过,但最后还是被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可谓悲惨。
东西方文学中女性性格和命运的比较——从林黛玉到劳伦斯笔下的安妮
摘要: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学界有多种解释, 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
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5请买票6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 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 林黛玉; 安妮; 性格; 命运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学界有多种解释, 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
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5请买票6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 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一、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同女性性格典型的东方女性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在5红楼梦6中的林黛玉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是感性、安静、愿意表露弱点、害羞。
此外, 她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即爱哭、多愁善感、孤傲自负, 甚至有些尖酸刻薄。
对于爱情, 黛玉心里其实非常害羞也有强烈的负罪感, 对宝玉不断地发脾气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
她爱宝玉, 但又顾虑宝玉知道了她的爱情反而看轻她、玩弄和辜负她。
这种羞耻感让她的爱欲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而当心仪已久的男人对自己表达爱慕之情时, 她/ 不觉带腮连耳通红, 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 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 薄面含嗔, 生气地指着宝玉说: -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
. [ 1 ] 这种态度着实让我们深感诧异: 明明是爱对方的, 为什么又羞于接受这份爱呢? 这还得回顾一下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大众心理。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权社会, 讲求男尊女卑。
妇女要尊崇/三从四德, 她们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要受到极大的限制。
妇女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也没有什么社会出路, 不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服务于社会, 以求得经济上的独立, 进而达到人格上的独立, 实现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妇女是被当做男人的附属物而存在的[ 2] 。
两个中外女性文学形象的比较
两个中外女性文学形象的比较【摘要】若把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相比较,她们在其各自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二人如“前赴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人物的长廊之中,发人深思,引人探究。
【关键词】安娜;繁漪;相比较“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绝没料到,他笔下的安娜与中国作家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有较为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不幸的婚姻却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她们呐喊过、搏击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
从呐喊到追求,再到幻灭,这两个文学形象“前赴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人物长廊中,引发人们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由她们不幸的婚姻拉开序幕的。
17岁,这正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青春年华,但安娜与繁漪却在没有爱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就因为门当户对,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给了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丈夫。
从此,她们便被缠缚在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罗网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安娜与繁漪都充满美和魅力:都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充沛而旺盛的生命力,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激情。
而她们的丈夫呢,却都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体面人物”。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酷、空洞、死板,是一架枯燥僵化冷血的官僚机器;繁漪的丈夫周朴园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粗暴的魔王。
卡列宁委身与政治,只关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把安娜仅仅作为一个有家室的标志。
于是安娜便如同一个机器附件般经受着八年多的摧残与压抑。
杜十娘与茶花女形象比较
杜十娘与茶花女的形象比较《茶花女》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女人的故事。
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而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
这两处无疑是当时最具有诱惑力的地方,当时风流云集,车马喧嚣,即使一切的罪恶和虚伪在背地里泛滥成灾,繁华掩盖过处依然是歌舞升平,一派富贵温柔景象。
我们的女主人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粉墨登场,悲剧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之所以在众多的塑造女性形象为主的故事里选择这两位作比较是因为她们身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她们的身份都是社会底层的妓女,她们貌美出众,她们是富人贵公子猎艳的对象,她们都过着与下等身份极不相称的奢侈而又如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们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在她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一旦她们遇上了心仪的男子,她们便会毫不眷念地离开这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将爱情写满整个生命。
然而,在二人看似相同的命运背后,我们又分明体味出不同的人生滋味,一种悲壮,一种凄美,一种是绝望掀起的震撼,一种是宽恕带来的感动。
一、对爱情的向往。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久话题。
爱情让人痴、让人狂。
正如"黑格尔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也就是说爱情对于女性来说,要比男性更显重要的多,女性把爱情等同于她的生命意义,爱情往往成为女性生活的重要支柱力量。
也难怪会有人会说:“爱情让女人变的美丽,更让女人变的坚强。
”爱情、爱无疑是主动付出,而情是这所付出情感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体味,无论付出的情感有没有得到回报,对情的自我认定就是心灵的一种慰藉。
玛格丽特和杜十娘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但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真正所向往的生活。
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
她以疯狂的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内心去厌恶这种空虚的生活,是一个依旧保持天真性情的沦落女子,她对阿尔芒说:“您可能会感到奇怪吧,我的朋友。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
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
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
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
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
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
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
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结构设计方面,西方多把结局作为最后的高潮,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常在中期,这就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不同,一个中期高潮,后半期缓解,直至最后团圆时结局将之前的审美感受或思想触动完全消解;而另一方则是将高潮和震撼留至最后,给读者深深痛感和审美体验,直至剧情结束还不能迅速脱解,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范本模板】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西方悲剧中的女性主要体现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中国悲剧中的女性所塑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关键词:《美狄亚》《窦娥冤》女性形象自我意识
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
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悲剧这一概念的使用,是近代王国维从西方美学范畴的引入和借用。
在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相同的,如在古希腊悲剧中从天国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类的幸福,勇于自我牺牲。
中华民族也不发这样的英雄人物,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等,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强烈的反抗精神。
然而在悲剧文学随后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的悲剧文学、悲剧精神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西方的悲剧角色更具有人的特征,有着清醒的存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中国的悲剧角色往往更多的是表现为较弱的个体自主意识,人物性格单一化、绝对化,从而使中国的悲剧精神缺少一种张力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表现出委婉含蓄隐而不露的民族特色。
二、女性角色的塑造
中西方悲剧中,对于女性角色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莉叶》中的茱莉叶和《奥赛罗》中的苔丝狄梦娜都是贵族千金,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也出身于名门。
而中国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大多表现中下层人物居多,如《娇红记》中的王娇娘,《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地位低下的女子。
这种差别由中西方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止一次强调只有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人物的痛苦或毁灭,才更容易唤起主体的悲剧情感,更能实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所以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崇高伟大的上层人物,男性悲剧主角大多是国王、将军、大臣、贵族等,而女性悲剧角色也大多是公主或贵族。
这些悲剧主人公因其崇高,当他们遭受不幸时,就会深深的震撼观众的心灵,会“激起怜悯和恐惧之情”。
中国的悲剧目的不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是为了取得道德教化作用,以至善至美的伦理美德来感化观众。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下层,对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了解较深,所以作家更容易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
再加上封建社会的文字狱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直接描写帝王、王子、公主和贵族。
中国古代悲剧在唤起审美主体崇高情感过程中,不是依靠人物显赫的地位和高估的身份,而是凭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内容的美与善。
所以中国悲剧中女主角多是普通人且地位并不高,但是她们完美的品格和情操使她们成为某种伦理美德的化身。
观众为她们的美德说打动,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
这就是中西悲剧中女性角色塑造不同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悲剧中的女性意识
《美狄亚》中的主人公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的公主,她为了爱人阿伊宋不惜背叛父亲,杀死亲兄弟,但最终还是被爱人背叛,最终她采取了残忍的报复手法杀死了仇人,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然后逃亡雅典,留下伊阿宋孤独的生活。
窦娥是中国出名的悲剧人物之一,自小卖身当童养媳,丈夫死后为了自己的婆婆不受恶人的迫害,自己含冤而死。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以证其冤屈。
后来果然应验了三桩誓愿。
两位悲剧女主角对待命运的不同反应,反映了中西方女性不同的女性意识。
美狄亚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反抗阻挡她的“男权力量”,她杀子的行为则是当时的社会形态的产物。
古希腊父权制社会下的观念认为,父亲是真正的生育者,儿女的出生完全与母亲无关。
美狄亚要宣泄心中的仇恨,只有亲手杀死伊阿宋的子女才能对他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偏重个体尊严及其人格价值。
美狄亚的报复实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和男性道德观的反叛,强调了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人必须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奋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伦理道德大不相同。
窦娥的反抗也是惨烈的,尤其是刑场的许愿,很是悲壮。
她听到要拷打财婆婆,
便立刻屈招了冤案。
这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中国的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窦娥被卖当童养媳到被迫成婚,是因为“父母之命”,深受“烈女不从二夫”的观念影响,坚决不从张驴,最终因为孝道而被斩法场都是受到封建制度的毒害。
与西方女性为了个人主义奋斗完全不同,中国悲剧女主角更多的是通过伦理道德来博得读者的同情。
当然中西悲剧中也有一些相似,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苔丝狄梦娜与中国悲剧人物秦香莲都是中西悲剧中著名的女主人公。
她们都具有纯正善良、忠贞的性格。
中西方父权制度赋予女性忠贞、无私、顺从,要求女性奉献自我,顺应男权社会的一切结果。
她们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注定她们成了男性社会的牺牲品。
四、总结
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在塑造形象时有所不同,西方悲剧中的女主角的身份地位都比较高贵,这是因为悲剧主人公因其崇高,当她们遭受不幸时,就会深深的震撼观众的心灵。
而中国悲剧中女主角多是无辜的普通人,不是依靠悲剧人物显赫的地位和高贵的身份,而是凭借悲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伦理的美与善。
此外,中西悲剧中反映出的不同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西方社会追求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与中国的重“孝”和“礼”,重伦理道德完全大相庭径,这与中西民族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文化传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罗念生译.美狄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宝斗.透过悲剧看中西方女性与命运的抗争[J]. 昌吉学院学报,2002(4).
[4]吴晓群.《美狄亚》与女性历史地位的再思索[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5]杨晓莲.美狄亚与窦氏[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