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文学常识:元代文学

合集下载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学常识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学常识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鞠躬尽瘁”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

D.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项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采用的是“号”而非“字”。

9.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9.CA.《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所以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资治通鉴》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是他的悲剧作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B.《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资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东周内史大夫、孔子之师苌弘,西周谏议大夫、辞赋鼻祖王褒,东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董钧就出生在这里。

D.明清科举考试的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元明清时期文学常识及答案

元明清时期文学常识及答案

元明清时期文学常识及答案
必备元明清时期文学常识及答案
元明清时期
1、元曲四大家指()、()、()、()
答案: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有一个姓“郑”的人骑着一匹“白”“马”去闯“关”)
2、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的'《》
答案:吴敬梓《儒林外史》
3、()有“曲状元”之美誉。

答案:马致远
4、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

答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5、“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是老舍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它的作者是()
答案:《聊斋志异》(《聊斋》)蒲松龄
6、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

答案:《西游记》。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100条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100条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100条第一部分(一)春秋时代1、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所学课文《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

2、左丘明,鲁国史官。

所学课文《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所学课文《曹刿论战》。

(二)战国时代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所学课文《孟子》2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

所学课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诸子哲理散文。

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5、庄子。

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所学课文《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所学课文《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共160篇。

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所学课文:《穿井得一人》。

7、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所学课文《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元代文学诸论知识点罗列

元代文学诸论知识点罗列

元代文学诸论知识点罗列一、元朝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零六年至一二三四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蒙古王朝灭金、统一中国北方。

第二阶段,一二三四年至一二七六年,蒙古统治中国北方的时期:由灭金再到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第三阶段,一二七六至一三六八年,蒙古统治整个中国:由灭南宋至明王朝的建立。

元代文学主要指的是后两个阶段的130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事的文学创作。

二、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民族压迫与融合(一方面,汉族受到外族的压迫,一方面外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合流),都市的繁荣,培养出思想活跃的文学。

三、民族压迫与融合在元朝,人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蒙古人第二等级为色目人,西夏人西北各族,各种西域的商人第三等级为汉人,长江以北原来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人等第四等级为南人,原南宋的汉人四、由于民族的压迫,所造就了读书人的不幸1元朝建立后近八十年中,几乎停止科举考试。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重新恢复了科举考试。

三年一次,但50年中只考了7次2儒生地位下降,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3结识并认同了同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艺人(即杂剧演员),组成了书会——书会里的文人便被称为“书会才人”五、叙事文学尽管在民族矛盾上没有化解,但是在叙事文学上仍然兴盛,逐渐让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叙事文学的兴盛的原因:1话本小说的兴盛2戏剧的繁荣3戏剧的演出和体制4北方戏剧圈5南方戏剧圈六、元代文学常态1元杂剧的兴盛,作品(存目):600余种;作品(有剧本流传): 162种2元散曲的繁荣,别集流传:张养浩、乔吉、张可久、汤式隋树森《全元散曲》: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3诗文创作丰富,《全元文》:作者3200余人,作品35000多篇,字数2800万左右。

《全元诗》中收录的诗人有4000多个,收集的诗约12万首。

为何繁荣;叙事文学杂剧引领元代文学发展,抒情文学诗词文退居二线。

元代文学史常识

元代文学史常识

元代文学史常识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从公元一二七九年至一三六八年,元王朝统治中国约九十年。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不在传统诗文而在“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成就的光辉代表,它的形成和发展繁荣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曲元曲:元代新形的一种韵文文体,是从曲辞角度而言的。

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文体,应分为散曲和剧曲两大类。

剧曲有宾白、曲文和科介,三者结合成杂剧,这是元代出现的新歌剧。

散曲是一种配乐的歌辞,没有宾白和科介,不是戏曲。

散曲散曲:元代在北方出现的新诗体。

与诗词一样,用于叙事、写景、抒情。

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它是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形式短小,通常以一支曲子(用一个曲牌)为一首,运用比较灵便自由。

套数又称散套、套曲、大令。

由属于同一宫调的多种曲牌连缀而成。

套数的成组普通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一般要有首有尾合成一套;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须首尾一韵。

北曲北曲: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南曲”相对,大多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民间曲调,也吸收了部分金元曲调。

盛行于元代。

南曲南曲: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北曲相对”。

在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发展而成。

盛行于元明。

杂剧杂剧:戏曲名词。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

唐代已有“杂剧”,但表演方式不详;宋杂剧是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形式;元杂剧才是比较成熟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以北曲演唱,以成套的北曲唱词配合宾白、科介和各种歌舞技艺表演来表现故事。

元杂剧以一宫调中的一套曲子为一折,通常每本杂剧为四折,必要时可在每本前或折与折间加“楔子”。

演员角色有末、旦、净等。

每剧规定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剧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南戏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1、元曲包括“杂剧”和“ 散曲”。

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 临川派”和“ 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9、“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10、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1、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12、《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3、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4、《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5、《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6、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7、《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18、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20、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21、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22、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3、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4、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25、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6、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27、《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8、《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
以下是 6 条关于元代文学常识的内容:
1. 咱来说说元代的杂剧呀,那可是超级精彩呢!就像现在的大明星在舞台上尽情表演一样,马致远的《汉宫秋》不就是个典型嘛!那剧情,那表演,简直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你们说,这元代杂剧是不是厉害得很呀!
2. 嘿,元代的散曲你们可不能小瞧哦!它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关汉卿的一些散曲作品,那真真是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啊,这难道不比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更有韵味吗?
3. 元代文学里还有诗词呀!虽然可能没有唐诗宋词那么出名,但也是有它独特魅力的哟!想象一下,那一首首诗词就像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萨都剌的诗不就很不错嘛,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一番吗?
4. 哇塞,元代的文学大家们可真是牛掰啊!他们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照亮了那个时代。

王冕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呀,他的画作和诗作都超赞的!这元代的文学天空,多么令人向往啊,不是吗?
5. 你们知道吗,元代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好多方面呢!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像《窦娥冤》,那可是把社会的不公展现得极为深刻呀,我们能不被震撼到吗?
6. 元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那也是不可小觑的呀!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小小的翅膀扇动,带来了大大的波澜。

它为后面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呢,这是多么了不起呀!总之,元代文学真的是太重要啦!
我的观点结论:元代文学常识丰富多彩,杂剧、散曲、诗词等都各具特色和价值,文学大家们的成就斐然,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味。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元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元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元代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元代文学常识大全导语:统观元代文学,传统的诗词虽然也产生了一些优秀或较好的作品,但整个说来,成就不高。

而戏曲出现了伟大作家和许多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元代的文学常识,欢迎阅读!一、元代文学代表一、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二、王实甫,主要作品有《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二、元代文学常识赏析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

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到元亡,则为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体栽是戏曲。

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由于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北曲。

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多本色语。

后期有乔吉、张可久、睢景臣、张养浩及刘时中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

杂剧最初流行在山西河北一带,今山西地区还保留金元时代的杂剧壁画和戏台。

元初发展到其他地区,元灭南宋后又流入杭州等地。

这个剧种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剧本的科白部分承袭院本体制,曲辞的组合则主要受到诸宫调的启示,基本上是歌舞剧。

元代散文和小说,基本只是继承宋代创作的成就,很少创新。

古代文学常识 6、元

古代文学常识    6、元

郑光祖 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 ,字德辉,汉族,元代
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 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杭州),成为南方戏剧 圈中的巨擘bò。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元·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 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 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 风月》、《倩女离魂》、《无塩yán破连环》、《伊尹扶汤》、 《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 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 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白朴 (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 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后徙 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 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 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 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 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 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少受家学,尝 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 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 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 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 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王实甫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 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 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 详。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 《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 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 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王实甫 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 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 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唐宋元明文学初中三年语文重要知识点要点汇总

唐宋元明文学初中三年语文重要知识点要点汇总

唐宋元明文学初中三年语文重要知识点要点汇总唐宋元明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时期,涵盖了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文学作品。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唐宋元明文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对其重要知识点进行要点汇总。

一、唐朝文学1. 唐诗: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以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为代表的诗人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诗派,如李杜诗派、王之涣的豪放派等。

2. 唐传奇:唐代的传奇小说是独具风格的短篇小说形式,代表作品有《玉真公主》、《杨令公》等,多以恢弘的历史背景和动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3. 唐赋:唐代的赋以描写风景和抒发情感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牧的《秋夕》等。

二、宋朝文学1. 宋词:宋朝是词的鼎盛时期,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词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如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2. 宋元话本:话本是一种以说书方式流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有《金刚经》、《七修续新话》等,它们具有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和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

3. 宋元杂剧:杂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代表作品有金朝的《汤显祖的《莺莺传》等,宋元杂剧以喜剧和悲剧交织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的风貌。

三、元朝文学1. 元曲:元朝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时期,元曲是元朝戏曲的代表形式,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类,代表作品有郑光祖的《窦娥冤》、关汉卿的《汉宫秋》等。

2. 赵秉文的诗歌:元朝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要特点,赵秉文是元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青门十六小》以及《青门曲》等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明朝文学1. 明传奇:明代的传奇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南戏、北曲两大流派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2. 明代戏剧:明代的戏剧以文戏和武戏为主要形式,文戏讲究唱、念、做、打的全面表现,武戏则以擂鼓、武艺等形式展示,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高一历史《元代的文学创作》知识点清单

高一历史《元代的文学创作》知识点清单

高一历史《元代的文学创作》知识点清单元代的文学创作知识点清单1. 元代的文学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人,对汉族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元代实行“胡服骑射”政策,促使传统文人阶层文化和蒙古文化的融合。

- 元代文学承袭了宋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有创新和变革,形成独特的元代文学风格。

2. 元代的文学流派- 会稽派:代表作家辛弃疾、陆游等,以豪放激昂的作品风格著称,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元曲:代表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等,采用音乐表演形式,结合对话、歌唱和舞蹈等艺术手段,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百态。

- 红学:以红楼梦为代表,对于元代文人豪放的爱情观进行了探讨,形成红学研究的重要流派。

3. 元代的重要作品-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讲述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旅,展示了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冲突和人性的成长之路。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描绘了封建社会官宦家族的荣衰兴衰及其中充满爱恨情仇的人生百态。

-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以骆驼祥子为主人公,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屈斗争和人性的挣扎。

4. 元代文学的特点- 确立了以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地位,宋代以来的文言诗成为元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 以现实主义为主,强调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真实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疾苦。

- 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元曲的音乐表演、对话和舞蹈等,使元代文学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5. 元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文学充实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元曲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后来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辽西夏金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元朝的历史地位积极面:元朝的大统一和民族融合;元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活跃的中外关系。

消极面:经济破坏;落后生产关系注入;民族压迫与歧视。

二、元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一)、元代社会风尚的变迁饮食风俗服饰风俗婚姻风俗语言风俗(二)、元代的政治、文化制度第二节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贵浅不贵深杂剧散曲南戏话本诗文元杂剧的形成与兴盛元杂剧的来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北宋宣和(1119一1125)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正式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1)化妆演唱。

(2)要用第一人称来演唱。

(3)高度故事性。

中国古代戏曲晚熟原因:一、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晚出。

二、中国古代独特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制约。

(一)、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诗教”传统的束缚。

(二)、神话的过早失落,历史意识史官文化的过早觉醒。

(三)、叙事文学特别是早期史诗的不发达。

三、中国古代戏曲特有的综合性复杂性。

一、上古时代的歌舞,周秦时代发展成为节日或祭祀时的演出活动。

二、汉代角抵(牴)戏三、南北朝大面钵头踏摇娘四、唐代参军戏五、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大曲鼓子词元杂剧的形成“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陶宗仪《辍耕录》卷25 )北宋杂剧的表演体制:艳段正杂剧杂扮。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二、元代政治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的作用。

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关键。

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与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互为因果。

元杂剧的分期王国维认为应分为三个时期:蒙古时代,一统时代和至正时代。

卢前的《中国戏剧概论》、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孟瑶的《中国戏曲史》、李修生的《元杂剧史》等皆认同“三期”说。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1、在宋代说话以故事题材划分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是即兴的滑稽伎艺;小说是脂粉灵怪、传奇公案;讲史又称平话,是讲述前代历史、兴废征战之事。

后两者都属于是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2、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3、元代杂剧和南戏的区别:这两个剧种的剧本虽然也都包括曲调、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

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

1)体制上,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以分为末、旦、净三类;题目在末尾;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2)音乐上,杂剧的唱腔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和中原传统曲调结合而成。

乐器伴奏以弦乐的为主,曲调多高亢刚劲。

3)内容上,多为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

南戏流传于东南沿海。

1)体制上,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曲辞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

题目在最前面。

篇幅长短自由,视剧情的需要而定。

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合唱、轮唱,形式灵活多样,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2)音乐上,用南方方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和南方曲调演唱。

南戏的曲调则是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的融合。

南戏的乐器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曲调温柔婉转。

3)内容上,多为婚姻爱情和家庭纠纷的题材为主。

4、散曲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体。

它具有两点特性:一是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形式,加以铺陈、叙述。

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俗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之元代文学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之元代文学要点归纳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幻灯片4元代文学概况●元曲●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幻灯片5●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幻灯片6●关于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

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幻灯片7●南北方戏剧圈:●(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

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幻灯片8●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一、元代社会特点一、疆域辽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二、蒙古人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三、一度废除科举,使儒生失去仕进机会,有的沦为书会才人,与艺人相倚为生.四、各种教派之发展.传统的儒家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得到了发展.程朱理学首次成为官学.五、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二、元代文学特点是中古文学的第三期,叙事文学第一次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作者与受者出现互动.诗歌创作承前与启后;散文重视经世致用;小说与戏曲成就辉煌.第一节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早在金代,征服了汉人的就女真人率先汉化,而忽必烈灭宋之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1271年,他以“元”为国号,取易经“乾元”之义,表明了他对汉族文明的推崇.忽必烈深知,要巩固元朝的统治,必须用汉法以治汉人.为此,他任用许衡、姚枢等儒生,以宽容和尊礼的态度对待佛教、道教.结果,统治得以稳定.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蒙古统治者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习气,提高了文化素质.元代文学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继唐诗,宋词的时代辉煌后,元曲则最能表现元代时代精神.元有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个组成部分,作为叙事文学来讲,元杂剧为其要,另话本这种叙事文学,与元杂剧并称为姐妹艺术迅速地繁盛起来.概论一、元代叙事文学的发展繁盛.所谓文学的发展,应是指在原有文学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元代叙事文学的两个主要种类,元曲和话本小说,都是前代戏曲,说话的延续和发展,比之前代都有创新和突破.元杂剧就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臻于成熟.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耀眼的奇葩.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都城纪胜说:“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可见话本的作者和艺人,已能运用虚构,提炼等技巧,把复杂的历史画龙点睛地加以叙述.所谓文学的“繁盛”,主要是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质量高,二是数量多.元代的杂剧和话本完全代表了这两个特点,从而体现了它的繁盛面貌.元代创作剧本的数量.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杂剧有五百三十多种,南戏有二百一十多种,可惜大部分均已散失.至于当时投身于剧本创作的作家,现在已无法准确统计.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所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无闻者不及录”,估计还有许多遗漏.剧作家们有很高的创作热情,有人专门为伶工写作演出的底本,有人“躬践排场”参加演出,一些名色才人还在大都组成“玉京书会”、相互切磋.许多剧作家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像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擅长戏曲的写作.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驾驭了世俗喜闻乐见的叙事体裁,便腕挟风雷,笔底生花,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为文坛揭开了新的一页.当时,剧作家们适应观众的需要,或擅文采,或重本色,争妍斗艳,使剧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元代“说话”盛行,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话本,以讲史为多.像〈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当然,和明清两代的小说相比,宋元话本还显粗糙,但作者已注意到情节安排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至于元代一些文言小说,像娇红纪,描写娇娘和申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追求,深刻细腻,其成就也不可忽视.二、元代叙事文学繁盛的原因1、元代政治对叙事文学繁盛的影响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元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因此,社会一直激烈动荡.元杂剧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这正是在火与血交并的时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2、经济发展对叙事文学繁盛的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元代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繁盛的必要条件.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些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给说书、杂耍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侧重于表现作者个人意趣胸襟的诗词,已不适合市民的需要.为了满足市民群众,特别是戏曲艺术,在勾栏瓦肆中迅速发展起来,演述故事的说话、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曲艺术,它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观赏.元代商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叙事文学的发展3、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因素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忽必烈制定的纲领是:“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元史·世祖本纪他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近人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载:元军兵锋西指,西域归附,驿路畅通,方便了商贾往来,回回纷来沓至.据至元初年统计,在中都路的回回人数,近三千户之多.民族杂处,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和交流,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诸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刺回族人擅长诗词散曲.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擅长戏曲创作,其中李直夫所着杂剧,有虎头牌等11种.这一批来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调.各民族文化交流,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如元杂剧中常提到“烧埋”,这说明一向习惯土葬的汉族人袭用了蒙族火葬的风尚‘西厢记提到“赤腾腾点着袄庙火”,争报恩和倩女离魂,也有“我今夜着他个火烧袄庙”,“则待教袄庙火刮刮匝匝烈焰生”的说法,可见从波斯传入的拜火教已深入到民间生活中,成为元杂剧新的内容成份.杂剧本来就是多种文学样式交融的产物,元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元杂剧题材内容的交融,从这种特定的意义来说,元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叙事文学的繁盛.4、叙事文学的繁盛与元代思想相对自由有关着名戏曲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曾说过“科举中断,杂剧大兴”.科举“中断”不仅是元杂剧繁盛的原因,也是说话艺术繁盛的原因.科举是左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科举的关系,诗文一直奉为文学正统,蒙族入主中原时科举曾一度被废除,直至延佑,才重新恢复,这期间,叙事文学如巨石重压下的树苗,迅猛地成长起来,成为繁盛的态势,而成为参天大树.5、叙事文学的繁盛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元杂剧之前有金之诸官周和宋院本以及唐之参军戏等,这些文学样式恰到元代社会特殊条件下融合起来,发展成为元杂剧,话本亦然,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所致.6、元代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元代统治者喜爱叙事文学杂剧和说话这两种文学,甚至在战争中也带着戏班子.前面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后面设置戏剧舞台,战斗一结束,演出就开始,且不要说“说话”了.元统治者对叙事文学的喜爱,促进了它们的发展.7、受北方音乐的刺激在文艺创作方面,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像唐歹合、拙音速、风流体、阿忽合等曲牌,已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徐渭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度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南词叙录北曲包括蒙族女真族人的乐曲.它们流入中原,为民间接受,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胸襟.第二节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的抒情文学包括两种主要文学样式,一是散曲,二是传统诗词.元代散曲是一种新的诗歌种类,可以说就是元人的流行歌曲.元代的传统诗词具有兼融唐,宋的特点.并具有上承唐宋开启明清的作用.一、元代的散曲散曲是诗歌发展到元代形成的一种新的种类,就形式而言,可分为套数也称大令,小令和带过曲三种.套数是相对小令而言的成套的散曲,且有内容有尾声;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带过曲是介于套数大令和小令之间的两参支曲子.,散曲的表现方式特点为雅俗交融,既有传统诗词的雅致,又有民间曲词表现的俗情;在语言方面既有一定的格律,又可以增加衬字即格律以外适合演唱的字;既有近乎传统诗词和赋体的铺陈叙述的表现方式,又有口语化,俚俗化的特点.散曲就风格而言,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一为本色豪放,一为斑斓婉丽;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兼融状态.2、元代诗歌元诗之前有唐诗和宋诗两座高峰,唐诗的自然真情为世人所推崇,宋诗以议论论诗,另辟蹊径,元诗在唐宋诗面前采英撷宝,兼融唐,宋诗之优长,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元代诗歌的创新,还在于回溯源头,追寻诗三百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方式,元末诗歌受散曲和古代歌谣的影响,具有雅俗交融的特点,杨维桢的乐府诗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元代诗人理学家居多,受理学的影响,元诗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方式还具情理相融的特点,很少艳体诗出现.此外,就题材来讲,元诗多故国之痛,家园之念,其哀伤的情感一直延续到元末.元代绘画发达,受绘画影响,题画诗多,受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表现为逸诗多酬唱诗多的特点.很多诗人,大雅之堂去作诗,构栏瓦肆,去赋散曲,因而艳情诗少,为表现胸中块垒,怀古诗多,咏史诗少.更有一种传统诗词与古代歌谣交融的新体乐府出现.如上所述,元末杨维桢的“铁崖体”为其中代表.元诗的这些特点表现了元代的时代精神,唐诗偏情,宋诗重于理;元诗则情理兼融.元诗的性灵表现影响了明诗,元诗的多元兼融的表现方式影响了清诗;元诗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中介作用.。

元代文学(讲义)

元代文学(讲义)

元代文学概述(一)戏曲1、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认为戏剧起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远古时代的歌舞,如《尚书·舜典》、《吕氏春秋·古乐》、《论语·乡党》等的记载,即为节庆或祭祀时,用于娱神或娱人的歌舞,后来发展为傩戏。

一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歌舞的结合,由叙事体变化为代言体,即产生戏剧。

汉代,开始出现带故事性的表演,如角抵戏中的《东海黄公》。

到南北朝和隋代,民间开始出现带故事性的歌舞,如“大面”、“拨头”、“踏摇娘”等,已经具备一定的戏剧因素。

唐代,歌舞故事结合滑稽、嘲讽的“参军戏”的出现,对戏剧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从汉魏“大曲”发展而来的“诸宫调”则更具备了戏剧的众多因素,并决定了中国戏剧集音乐、舞蹈、剧情为一体的综合形式,但仍是叙述形式的说唱样式。

宋金时期结合各种表演伎艺形成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则标志了中国戏剧雏形的形成。

2、杂剧和南戏(1)杂剧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其体例是:一本四折,楔子,四角色(旦、末、净、泥),每折由主角一唱到底,不能更改宫调和韵脚。

杂剧兴盛的原因: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统治者的喜爱,三是文人的参与,四是经济的繁荣。

杂剧的分期:以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南戏南戏,又称戏文或南曲戏文。

源于地方小戏“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体例是杂剧的发展:分出演出,以人物上下场分若干场次,第一出通常不是正剧,为“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宫调、套曲运用比较灵活,有七个角色(生、旦、净、丑、外、末、贴),凡出场者均可演唱。

较早的南戏剧目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孙屠》)。

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

(二)、散曲和诗文1、散曲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源于戏曲的演唱部分,不具备表演的性质,小令近于词,套数使用戏曲结构方式。

随杂剧的南移,散曲也多变化,主要表现为文人化的特点突出。

主要作家,前期多剧作家,如关、王、白、马等,后期有剧作家作散曲,多为文人创作,如乔、张等。

中考分年代文学常识合集:元明清时期

中考分年代文学常识合集:元明清时期

中考分年代文学常识合集:元明清时期中考语文的试卷中,最不该失分的地方就是文学常识了。

接下来中小学教育网将按年代给大家整理中考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起到帮助,祝您考取高分!1,马致远:元朝戏曲家,著有演绎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等。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2,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朝家。

1958年被评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代表作品:《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南吕?四块玉?闲适》。

3,《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是一部神话小说,书中记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精彩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尤其为人所熟知。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他勇敢机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却也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大战流沙河;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中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他举止文雅、性情和善,崇信佛法,佛经造诣极高、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

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元代 文学常识

元代  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一、元散曲1.我国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是一种(配上乐曲演唱的唱词),创作大略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著名的散曲家大多是杂剧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睢景臣、张养浩)等人。

后期散曲作家有(张可久、乔吉)等人。

3. 元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马致远28字的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在独特的画面中展示出独具的意缊,被誉为(“秋思之祖”)。

关汉卿多以深刻细腻的笔触写男女情爱和离愁别恨。

白朴的作品以抒情写景的小令尤为出色。

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诙谐的语言嘲弄了至高无上的皇帝。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借怀古为题,揭示出不论兴废存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这一深刻的见解。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5.元散曲作家按其创作风格可分(豪放与清丽)两派。

豪放为正宗,清丽为别体。

一般认为,元散曲前期以豪放为主,清丽为辅;后期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

豪放派以(马致远)为代表,清丽派以(张可久)为代表。

二、元杂剧1.(元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高峰。

它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

元杂剧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2.元代杂剧的发展大致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市)。

著名的剧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等。

元杂剧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一带。

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秦简夫)等人。

3.关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的奠基人),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开拓者,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作品流传很广。

关汉卿写的悲剧血泪斑斑,写的喜剧诙谐辛辣,写的史剧激昂慷慨。

他尤其擅长描写妇女形象,同情她们在封建制度下的不幸遭遇,歌颂她们的不屈斗争。

(《窦娥冤》)是他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作品,也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元代文学概述.doc

元代文学概述.doc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叙事性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而传统的抒情文学退居其次。

由此,文学的受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在元代,戏剧、散曲,话本等俗文学空前兴盛,而诗歌,散文则相对衰落。

这一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元朝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政治方面。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全国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汉族人处于最低贱的地位,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汉族文人儒士同样遭受歧视压迫,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处于“九儒十丐”的卑贱地位。

元代又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

其中一部分文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

(二)社会经济方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元代出现了许多商贾云集,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

畸形的都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戏剧繁荣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思想文化方面。

元朝统治者为麻痹人民,巩固统治,提倡各种宗教,尤尊佛道。

儒理之学虽也提倡,但其影响已大不如前。

过去被轻视的戏剧、散曲、小说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元蒙贵族不好文词,却嗜好戏曲乐舞,高官显宦和上层文人也都乐于欣赏和提倡。

这是元代各种通俗文学蓬勃兴盛而诗文却相对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元代文学发展概貌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其次,南戏和话本小说也有新的发展。

而诗文创作由于种种原因成就不高,呈现衰落状态。

(一)元杂剧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标志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2017年中考文学常识:元代文学
本文是关于2017年中考文学常识:元代文学,感谢您的阅读!
2017年中考文学常识: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

《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