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1. 引言:安全风险一直是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安全风险,建立一个全面的、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
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将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分级管控中,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种分级管理的方式有助于企业或组织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简到繁地探讨不同级别的风险,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关键点。
3. 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在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潜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可以预防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在隐患排查治理中,要注重从源头上消灭隐患,提高安全控制的可靠性。
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排查治理的方法和工具,保持对隐患的高度警觉性。
通过逐步深入地探讨隐患排查治理的各个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预防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4. 双重预防体系的重要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构建一个双重预防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双重预防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或组织的安全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可以明确不同级别风险的风险源和可能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指导。
而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消除,从根本上降低风险。
5. 观点和理解:在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时,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5.1 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风险的管控要求和程序。
只有有条不紊地执行这些制度,才能真正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双重预防体系风险分级管控要求

双重预防体系风险分级管控要求1.管控原则1.1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1.2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1.3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时,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
2.确定风险分级按照风险分级准则确定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3.重大风险判定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为重大风险的情况外,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10人及以上的;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建设项目试生产和化工装置开停车;一级及以上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IV级高处作业、一级吊装作业等;易产生硫化氢的作业场所。
4.对符合直接判定重大风险条件的风险,无论其评价级别是何种等级,应直接确定管控级别为重大风险,用红色进行标识,管控层级是企业最高级。
5.评价级别为1级或A级风险的重大风险,应立即增加(调整)管控措施并有效落实,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相关过程应建立记录文件。
如不能立即增加(调整)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应立即停止相关生产作业活动。
6.较大风险直接判定企业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为较大风险的情况外,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较大风险:涉重点部位、关键装置的;二级动火作业、Ⅲ级高处作业;涉可燃有毒介质的盲板抽堵作业。
7.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危险源辨识完成后,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风险评价等级,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 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一、引言在各个领域,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无论是企业、学校、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和应对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 风险分级的概念风险分级是指将不同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控。
通过对风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风险的性质和影响,从而有效地分配资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风险分级的重要性风险分级在安全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风险进行分类,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将重点放在对高风险的管控上,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风险分级还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全面的风险感知机制,增强对风险的预判能力。
3. 风险分级的实施步骤(1)风险辨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和筛查,了解其性质和影响。
(2)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分类: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管控。
(4)风险管控: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1. 隐患排查的概念隐患排查是指通过对潜在风险和隐患的主动排查,发现并及时处理存在的安全问题,以预防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通过隐患排查,可以有效地减少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2. 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隐患排查治理在安全管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员工和资产的安全。
隐患排查治理还能够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增强组织对安全的重视。
3. 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施步骤(1)隐患排查:通过定期巡查、自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记录。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建立一个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风险的发生,公司制定了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公司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
二、风险分级管理的原则1.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分级应在系统实施前进行,以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应急响应方案。
2.安全风险应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级,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3.安全风险的分级应该定期复核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威胁变化。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程序1.安全风险评估:公司应委派专业的安全评估团队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硬件、软件、网络和人员等方面的评估,评估结果将成为安全风险分级的依据。
2.安全风险分级:根据评估结果,将安全风险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高风险等级:指可能造成公司核心资产损失或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如核心服务器遭受黑客攻击、重要业务系统瘫痪等。
(2)中风险等级:指可能对公司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影响的风险,如网络设备故障、病毒感染等。
(3)低风险等级:指可能对公司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轻微影响的风险,如密码泄露、系统权限问题等。
3.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物理控制等方面的措施。
(1)高风险等级:要求采用高级加密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设立紧急响应小组进行风险处理等。
(2)中风险等级:要求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监控体系,进行定期的安全演练和培训。
(3)低风险等级:要求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
4.安全风险复核与调整:公司应定期对安全风险的分级进行复核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威胁变化。
四、机构设置与职责1.安全风险评估团队:主要负责对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目的风险分级管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确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隐患排查的重要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要求的深化。
本制度用于规范和指导本公司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通过识别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生产活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存在的风险,强化源头管理,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避免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以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二、引用标准及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变更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规范化管理制度通用规范化管理制度》(AQ3013)《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危险化学品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工作指南(试行)》本制度规定了公司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目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及职责、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主要内容等相关事宜。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成员包括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车间)负责人的工作领导小组,对公司安全生产及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全面负责,指导、协调组织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建立、运行和评审工作,负责确定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负责协调和配合建设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平台。
公司安全环保部是安全风险管控归口管理部门,督促检查、指导各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安全评价分析、编制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报告。
其他各部门负责公司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组织、协调、督促工作。
四、术语和定义(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单位或组织的安全生产,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通过对各种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以及对潜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使企业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风险评估:对企业、单位或组织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优先级。
2.风险管控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重点监管:对高风险的项目、设备或工艺进行重点监管,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其安全运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风险评估与改进:定期对已经进行的风险评估进行评估与改进,及时调整和优化风险管控措施,确保其持续有效。
二、隐患排查治理2.隐患治理: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和时间表,并组织实施,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
3.隐患整改复查:对已经治理的安全隐患进行复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及时修正和改进,防止问题再次出现。
4.隐患通报与追责:对发现的重大隐患进行通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强事故预防和责任意识。
三、双重预防机制1.事前预防:通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2.事中预防: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事后预防: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寻找事故原因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四、管理制度1.建立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分工明确,确保责任到人。
2.完善制度文档:建立相关制度和规章,明确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流程,并在组织内进行宣传和培训。
双重预防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辨识、管控安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结合项目部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XX项目所属各部门及班组。
项目部是本项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项目领导班子、各部门经理、相关岗位人员下设各个班组、各班组下设本班组作业人员。
第一条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分管安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第二条工作职责(一)项目经理是本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面负责。
(二)分管安全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监督、管理、考核。
(三)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协调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四)各班组负责人具体负责本班组的安全风险管控,负责辨识本班组各风险点并汇总至分管安全负责人,班组负责实施本班组各风险点的安全风险管控。
(五)班组作业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对本岗位的风险点负责辨识并汇总至班组负责人。
第三章安全风险辨识(一)由项目部每季度组织安全、技术、生产、设备等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本项目施工场所、施工环境、施工机具、施工作业过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二)安全风险辨识过程要突出遏制较大以上事故,主要对基坑开挖、模板工程、脚手架安除、塔机安拆、施工升降机、施工用电防护工程等重点作业过程进行辨识评估分析。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安全生产风险,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
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1.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2. 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方案,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
3. 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考虑外部环境、人为因素和设备设施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4. 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
5. 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确保评估结果得到有效落实,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隐患排查治理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员,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够发现和排查隐患。
2. 隐患排查应根据风险等级确定排查频次和深度,并将排查结果及时整理上报企业领导。
3. 针对发现的隐患,应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并设定整改期限,确保隐患能够及时得到治理。
4. 隐患治理应注重预防为主的原则,避免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5.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定期进行,持续改进,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双重预防机制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双重预防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从源头上消除隐患,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2. 风险分级管控注重预防措施的建立和落实,降低风险等级,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隐患排查治理注重整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避免事故发生。
4. 双重预防机制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预防措施的贯彻落实。
5. 双重预防机制要求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一、制度背景为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稳定,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岗位和人员。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一)风险评估1.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2. 根据危险源严重程度、频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将危险源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3. 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
(二)风险管控1. 高风险:采取防范性措施,如加强监测、提高设备可靠性等;同时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2. 中风险:采取整改性措施,如改进工艺流程、完善设备维护保养等;3. 低风险:采取预防性措施,如加强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
(三)风险监测和评估1. 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查和评估;2. 对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3.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对已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并跟踪督促整改情况。
四、隐患排查治理(一)隐患排查和整改1. 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2.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隐患进行识别、分类和整改,并建立台账;3. 对已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确保及时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二)隐患督导和考核1. 建立健全隐患督导机制,对各部门的隐患排查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2. 对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隐患信息公开和报告1. 对已发现的隐患进行登记、记录和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2. 建立健全隐患信息公开机制,对已整改的隐患进行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五、制度执行和监督(一)责任落实1. 各部门要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2. 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各种行业中,安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个组织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
本文将介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管理制度,以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安全风险的定义安全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潜在危险因素。
在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中,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安全风险,如火灾、爆炸、坍塌等。
因此,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是非常重要的。
2、安全风险分级根据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安全风险进行分级。
一般来说,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重大风险。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3、安全风险管控对于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明确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进行安全演练和模拟演练,定期检查和评估安全状况,及时进行安全隐患整改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各类安全风险,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
三、隐患排查治理1、隐患的定义隐患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潜在问题或缺陷。
隐患可能存在于设备、工艺、人员、环境等方面,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隐患排查和治理是预防事故的重要环节。
2、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指对企业、单位或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做出记录和分类。
通过对设备设施、工作环境、作业程序等方面进行细致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危险源,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3、隐患治理一旦发现隐患,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予以整改。
治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修复设备设施,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培训,完善作业程序,加强监督和管理等。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导言安全风险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日益依赖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有效地防范安全风险,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双重预防体系这份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双重预防体系。
它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1. 风险评估。
通过对系统、业务、数据等方面的评估,确定安全风险等级,以便为下一步的管控措施提供指导。
2. 风险管控。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加强安全开发、加强运维管理、加强监控等手段,全面防范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在双重预防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对安全风险进行了分类和划分。
具体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企业情况进行调整,但总体的思路是:对整个IT系统内的所有基础设施、业务系统、数据存储设备进行全覆盖评估,准确识别安全问题,将安全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种。
安全管理措施为了全面覆盖安全风险,我们的安全管理措施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1. 建立完整的安全开发管理制度,确保安全嵌入业务系统和应用程序设计中。
2.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在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传输等方面做好安全保障。
3. 建立完善的安全运营管理制度,保障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4. 加强用户身份鉴别和权限管控,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结语该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是基于双重预防体系的一套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旨在确保IT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可控。
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份制度,确保它能始终在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将安全风险按照其危害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种分级管控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安全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常见的安全风险分级包括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不同等级的风险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控制。
隐患排查治理是指对工作场所、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全面的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及时的整改和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的目的是消除和减少潜在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并确保工作环境和生产设备的安全可靠。
对于已经排查出的隐患,在整改和治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跟踪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隐患的彻底消除。
双重预防制度是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有机结合,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双重预防。
通过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可以将控制措施更精确地针对高危风险点,确保其得到集中有效的管控,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则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场所和生产设备中的隐患问题,从根源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这种双重预防的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架构和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协同运行。
2.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确保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的准确评估。
3.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人员培训等,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4.隐患排查和整改:建立全面的隐患排查机制,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问题,确保隐患的消除。
5.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价:建立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价机制,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生产安全风险,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防控能力,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使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项目部各部门及各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三、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 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GB/T 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33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DB41/T 1646-2018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河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四、术语和定义(1)风险(危险)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X严重性。
“风险”与“危险”为同义词。
意思相同,可以通用互用。
(2)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可接受风险指预期的风险事故的最大损失程度在单位或个人经济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大限度之内。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和(或)环境破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5)风险辨识识别系统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风险特性的过程。
风险类型常用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表达。
例如:火灾风险、爆炸风险等。
(6)风险分析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7)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制度1. 引言安全风险是任何组织都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为了保障员工和资产的安全,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并规范公司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制度,以确保公司在日常经营中能够及时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安全风险。
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2.1 安全风险分级根据安全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频率,我们将安全风险分为四个级别:高、中、低和可忽略。
每个级别都对应相应的管控措施和预警机制。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高风险:对员工、资产或者业务的安全性造成重大威胁,可能造成严重事故、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 中风险:对员工、资产或业务的安全性造成一定威胁,可能造成一般事故或一定经济损失;- 低风险:对员工、资产或业务的安全性存在较小威胁,可能造成轻微事故或经济损失;- 可忽略:对员工、资产或业务的安全性不构成实质威胁。
2.2 管控措施和预警机制针对每个安全风险级别,制订相应的管控措施和预警机制,确保风险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和解决。
具体措施和机制如下:- 高风险: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完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预案,每季度进行安全演练和风险评估;- 中风险: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控;- 低风险: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并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加强安全意识;- 可忽略:依据实际情况,无需额外的管控措施和预警机制。
3.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3.1 隐患排查流程建立一套隐患排查的规范流程,以确保隐患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隐患排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隐患:通过巡检、检查、调查等方式,识别潜在隐患;2. 分级评估:对识别出的隐患进行分级评估,判断其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3. 制订整改计划:根据分级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时间表;4. 实施整改: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工作,并记录整改情况;5. 审核验收:对整改工作进行审核,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1、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安全风险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安全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破坏等不利后果发生的概率。
各个企业单位都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管控和预防,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和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安全风险,各企业单位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该制度包括安全风险的识别、分级管控、隐患排查与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旨在确保企业运营过程中风险可控、安全可靠。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分级识别和评估,帮助企业单位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从而保障企业运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安全风险识别首先,企业单位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梳理。
安全风险来源于多方面,可能包括设备设施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排查,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点,并进行分类和归纳。
(2)安全风险评估在识别安全风险的基础上,企业单位需要对各种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程度和频率。
评估指标可能包括风险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帮助企业单位理清安全风险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3)安全风险分级在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企业单位需要对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
对于高风险的安全隐患,需要采取更为严格和全面的管控措施,确保其不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实质性影响。
对于低风险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措施,保证企业安全稳定。
(4)安全风险管控最后,企业单位需要结合各种安全风险的特点和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设备设施维护和维修、员工安全培训、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
通过全面落实这些措施,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可控,安全可靠。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定义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指通过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并按照事先确定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综合管控。
这一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以预防为主,通过分级管理来降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确保组织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二、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原理1.风险评估: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威胁分析、漏洞评估、风险等级划分等,以便全面了解系统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潜在威胁。
2.风险分类:将评估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3.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和措施,包括防火墙配置、权限设置、漏洞修复等,以便最小化安全风险带来的影响。
4.风险监控:对组织信息系统实施持续的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
三、双重预防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实施过程1.风险评估:组织内部对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系统架构、网络拓扑、安全策略、应用系统等。
2.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将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
3.控制策略制定: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物理控制等多个方面。
4.管控措施实施:按照制定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对组织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实施,包括配置防火墙、加强权限管理、加固系统漏洞等。
5.风险监控:对系统实施持续的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
四、双重预防体系安全分级管控制度的价值1.有效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能够较为精确地识别和评估组织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指的是企业或组织为了保障员工和财产安全,根据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控,同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强对潜在风险的检查和处理,以实现安全风险的双重预防。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1.制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根据企业或组织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确定一套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定义,以便进行有效的管控。
2.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划分:通过对各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分级管控。
3.制定风险管控策略: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和措施,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风险监控与反馈: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管控措施的检查与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风险不断得到控制。
1.隐患排查机制: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制度,明确责任人和排查频次,定期对全面或重点隐患进行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
2.隐患整改措施:在排查出隐患后,根据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时间表,并明确责任人,确保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
3.隐患整改跟踪与检查:对已整改的隐患进行复查和检测,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及时反馈结果,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进行强化督查和处理。
4.预防与教育:除了对已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外,还应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从源头上减少隐患的发生。
总结起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是企业或组织保障员工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和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和分类管控,有效地控制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严重性;通过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和整改措施,保证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只有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才能保障企业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身心健康。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

目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1)第一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1)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评估制度 (1)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5)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警示报告管理制度 (17)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公示与报告制度 (20)五、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结果应用制度 (21)六、安全风险分级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 (23)七、《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制度 (24)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例会制度 (27)九、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制定制度 (28)十、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29)第二节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30)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检查和监督管理制度 (30)二、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33)三、事故隐患的分级 (36)四、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37)五、事故隐患验收销号制度 (39)六、事故隐患公示监督制度 (40)七、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41)八、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 (44)九、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管理制度 (46)第三节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相关制度 (49)一、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责任落实管理制度 (49)二、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管理制度 (50)三、双重预防机制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51)四、双重预防机制检查考核制度 (54)五、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改进制度 (59)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第一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评估制度一、安全风险辨识的原则安全风险辨识工作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全员性、信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性原则。
依据生产活动开展的范围、性质和时间安排,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能预先、充分辨识风险。
2.全面性原则。
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覆盖、全系统、全过程辨识。
3.动态性原则。
根据作业工序和作业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辨识。
4.科学性原则。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双重预防机制的原理和要求1.双重预防机制的原理是"防范为主,预防与救援相结合"。
即在事前采取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事故发生;在事中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减少事故损失。
2.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是全员参与,层层落实。
即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各级负责人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1.根据工作中的各项要素和风险程度,将安全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2.高风险工作要立即停工,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风险,直到不存在安全隐患后恢复工作。
3.中风险工作要加强监控和控制措施,增加检查频率和力度,确保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4.低风险工作要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通过培训、宣传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双重预防机制的落实措施1.加强安全培训。
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2.建立安全督查制度。
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岗位,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
3.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
明确工作流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4.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演练。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5.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以上是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该制度要求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实现全员安全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安全风险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双重预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概率,将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控制。
安全风险的评估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前提和基础。
评估安全风险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确定安全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等级。
在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时,需要根据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安全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和控制措施,确保安全风险不会发生;对于中等风险等级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对于低风险等级的安全风险,则可以采取常规的管理措施来加以控制。
另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流程,明确责任人和实施细则,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二、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指对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治理,以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
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隐患排查治理,才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隐患排查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的时间、范围和责任部门,确保隐患排查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2.开展隐患排查。
企业应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各个部门和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确定隐患的类型、数量和影响程度。
3.制定隐患治理方案。
根据隐患排查结果,制定相应的隐患治理方案,明确隐患的治理目标、责任人和时间计划,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治理。
4.实施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治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隐患进行治理,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安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平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目的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强化源头管理,规范和指导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术语和定义2.1风险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R)=可能性(L) ×后果(C)。
2.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2.3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2.4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5风险评估/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2.6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根据河南省有关文件及标准,我公司风险定为“Ⅰ、Ⅱ、Ⅲ、Ⅳ”四级。
)2.7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2.8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2.9重大风险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2.10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主要包括:风险点确认、危险源辨识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等关键控制环节。
公司应针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4.风险点识别方法4.1 风险点识别范围的划分要求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涵盖公司施工活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风险点识别范围以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以生产作业、办公区域或现场进行划分。
其中生产单位将每个工段按照作业区域或者作业步骤等不同进行进一步划分,确保风险点识别全覆盖。
4.2 风险点识别方法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它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4.3风险点排查4.3.1风险点排查内容风险点排查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风险管控的重点;二是明确政府监管企业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对象。
施工区域应对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以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等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作业空间、作业行为、管理情况等进行排查。
风险点排查应包括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工程、模板工程、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点。
4.3.2 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公司应根据企业资质情况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实现“一企一册”;项目部应根据承包工程情况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实现“一项目一册”。
台账信息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位置、风险点范围、潜在事故类型、事故危害程度、风险点风险等级、管控层级、管控措施、应急处置要求等信息。
4.3.3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公司应根据承包工程的类别等级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规定、以往经验等排查企业施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场地情况、施工环境、施工阶段、分部分项工程,以及设备、设施、装置、作业活动、管理情况等进行风险点排查。
5.危险源辨识5.1事故类型依据参照GB6441《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5.2危险源识别的内容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施工现场所有的作业活动,包括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以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
2、危险源识别状态与时态,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3、危险源辨识还应考虑常规和非常规施工作业活动等。
4、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和管理的缺陷等因素。
5.3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应采取询问交谈、现场观察、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法,从事故发生的根源、状态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分析,以确保充分、全面、无遗漏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
即先把整个施工作业活动划分成多个施工工序,将每个施工工序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
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施工;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施工现场及周边构筑物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
5.4危险源识别的步骤1、施工作业人员应将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危险源向班组负责人汇报。
2、施工作业班组负责组织对施工范围内可能的危险源和施工作业人员上报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填写《危险源清单》,及时上报项目部。
3、项目部负责组织应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等可能或已经造成安全风险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清单》,报公司安全生产处。
4、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对项目部上报的《危险源清单》进行汇总,编制《企业危险源清单》。
5、危险源的识别应在建筑工程材料设备进场、施工、验收等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及时补充发现的新的危险源。
6.风险评价6.1风险评价基本要求风险评价应满足以下要求,以确保其科学合理性:1、在危险源充分辨识的基础上,对其危害程度即风险进行评价;2、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3、风险评价应为确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和运行控制提供信息,为管控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4、风险评价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企业建立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为持续改进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提供衡量的基准。
6.2风险等级的划分根据风险危险程度,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Ⅰ、Ⅱ、Ⅲ、Ⅳ等四个风险级别,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
(1)Ⅰ级风险,即重大风险/红色风险,意指现场的作业条件或作业环境非常危险,现场的危险源多且难以控制,如继续施工,极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Ⅱ级风险,即较大风险/橙色风险,意指现场的施工条件或作业环境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现场的危险源较多且管控难度较大,如继续施工,极易引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3)Ⅲ级风险,即一般风险/黄色风险,意指现场的风险基本可控,但依然存在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诱因,如继续施工,可能会引发人员伤亡事故,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Ⅳ级风险,即低风险/蓝色风险,意指现场所存在的风险基本可控,如继续施工,可能会导致人员伤害,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对于现场所存在的低风险,虽不需要增加另外的控制措施,但需要在工作中逐步加以改进。
6.3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头脑风暴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风险程度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风险矩阵分析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
6.3.1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LEC)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辨识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D=LEC式中: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4、风险分级(D)6.3.2作业风险分析法(风险矩阵)作业风险分析方法(风险矩阵)是识别出每个作业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并判定这种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及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二者相乘,得出所确定危害的风险。
然后进行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
其中: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取值2、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S)取值3、风险矩阵根据R的值的大小将风险级别分为以下五级:R=L×S=17~25:关键风险(Ⅰ级),需要立即停止作业;R=L×S=13~16:重要风险(Ⅱ级),需要消减的风险;R=L×S=8~12:中度风险(Ⅲ级),需要特别控制的风险;R=L×S=4~7:低度风险(Ⅳ级),需要关注的风险;R=L×S=1~3:轻微风险(Ⅴ级),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
表6.3.2-3 风险矩阵(R)6.3.2-4 风险分级6.4风险等级的确定根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特点,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可以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直接判定,也可以按照风险程度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等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等级评定。
1、对于列入《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的分部分项工程应作为一、二级风险,其中列入《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附件二的可作为一级风险,列入附件一的可作为二级风险;2、未列入管理办法附件但列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的作为三、四级风险,其中属于保证项目的可作为三级风险,其他可作为四级风险;3、凡列入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条款的,应作一级风险,未列入强制性条款的二级风险,列入推荐性标准的视情况可作为二级或三级风险;4、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的应作一级风险,违反国家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应作二级风险,违反省、市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应作三级风险,其他违反规定的可作为四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