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25000)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工作内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技术方法及要求、综合评价、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以及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

本标准适用于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DZ/T0017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07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73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82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28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8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HJ493水质水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SL166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下水系统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

3.2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

3.3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4包气带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范文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范文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范文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一、前期准备阶段2022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

预填图不是1:20万水文地质图的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⑥做好经费预算;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

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一)水文地质测绘1、技术要求调查路线与观测点密度按《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0282-2022)执行,完成了规范要求的工作量定额。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0000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理解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理解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解读一、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编制的必要性1、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便于项目管理、验收。

3、规范1:5万水文地质调查行为,提高成果质量。

二、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主要内容1、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2、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3、设计书编审4、调查内容5、技术方法6、综合评价7、成果编制与验收等。

说明:对规范七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解读前三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见相应授课课件。

三、对几个重要术语和定义的理解含水层:能赋存、传输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

含水岩组:地层层序相连、含水特征相似、水力联系密切的可渗透岩层(体)组合。

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

通常用规定口径、规定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流量来表征。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描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而设定的最小含水岩组单位。

可根据不同工作目的、比例尺要求设定。

水文地质调查点: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环境地质调查点:描述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现象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采矿沉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荒漠化、石漠化、冷浸田等。

地质地貌调查点:描述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地质地貌因素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层、岩石、构造、化石等地质露头,分水岭、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扇间洼地等地形地貌,以及溶蚀、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点:为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而设置的调查统计点。

包括单井开采量、水源地开采量、生活用水开采量、灌溉用水开采量、工业用水开采量等。

上述术语和定义,有的术语是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基础上,对其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使含义更清楚易懂,如含水层、含水岩组;有的术语是延伸其含义,如水文地质调查点、含水层富水性。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1 ∶ 50000 )( GB 958 )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0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 50000)(DZ/T 0001-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100000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 0247-2006)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51-199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5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 14497-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198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 ~1∶1000000)(DZ/T0095-199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 ~ 1 ∶ 200000)(DZ/T0096-19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1∶50000)(DZ/T0097-19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 ~1∶500000)(DZ/T0059-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0-1993)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1-199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2-199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 0227-200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目录浏览】:《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书籍详细目录:第一篇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工作指南(24项)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冲刷总则(DD2004-02)3、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D2004-03)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4)5、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1)6、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第二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与工作细则(18项)1、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6、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第三篇固体矿产调查技术要求与勘查标准(34项)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规程(GB/T17229-1998)4、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5、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6、铜、铅、锌、银、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第四篇水工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实施细则(37项)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第五篇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标准规程(25项)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词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4、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5、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第六篇遥感技术方法与规定(9项)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5、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6、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篇三: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行业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1994)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2.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1993)2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地球化学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行业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2.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6.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1991)遥感技术方法国家标准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行业标准1.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2.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 3.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 4.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报告编写提纲、调查表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报告编写提纲、调查表

附录A(规范性)设计编写提纲第一章前言一、项目概况:项目来源、任务书编号、工作起止时间,协作单位及分工等。

二、目的任务:项目的目的、任务、意义。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工作区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的行政区划、流域、图幅及编号、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

五、工作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工作区产业结构、主要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情况。

第二章以往工作程度一、以往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矿产地质勘查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二、以往水工环地质工作:总结以往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分析调查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已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和进一步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等。

第三章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一、地质概况:包括地层、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等。

二、水文地质概况:包括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结构、岩性和分布埋藏特征、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水位及水化学动态特征、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等。

三、工作区存在的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第四章工作部署一、工作部署原则与工作重点。

二、具体工作部署:详细阐明各工作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工作区及工作量的确定依据。

三、年度工作计划与时间安排。

第五章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一、技术路线:包括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工作方法:简述调查评价工作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对资料收集与二次开发、水文地质测绘、物探、水文地质钻探、野外试验、水土岩样采集与测试、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与地质环境问题评价、数据库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预期成果项目拟提交的报告、图件、数据库及其它附件。

第八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一、项目负责人概况:包括姓名、年龄、技术职称、专业及已取得主要成果等。

二、项目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称、专业、项目中分工,附项目参加人员表。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11页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11页

8.3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用以判断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区域规划和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8.3.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8.3.1.1基本查明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破碎情况及其变化、水位、富水性、水的化学成份,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8.3.1.2基本查明泉的类型、流量、水化学成分、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确定其实际价值与开发前景。

8.3.1.3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动态的一般规律。

8.3.1.4调查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分析含水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富水性、分布和埋藏条件、边界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

8.3.1.5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做出初步评价。

8.3.1.6掌握区内现有地下水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和开采前后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咸水入侵等)、成因及演化趋势。

8.3.2水文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8.3.2.1测绘工作的基础、比例尺要求1、新一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全国基本完成首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工作应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了区内已有各类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

2、工作底图应采用1:10万或1:2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

几图幅同时开展工作时,必须事先进行充分协商,采用相同的投影系统,以免接图发生困难。

8.3.2.2水文地质测绘基本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精度与技术要求、工作量定额。

1、基本工作方法是路线穿越——地质点法,必要时辅以界线追索法。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法1.2本果提交1.3 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参照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其开发利用与保护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控制和改造的学科题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3.7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取出的地下水水量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评价两个方面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一组数学关系式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参数识别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质资料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4.1.4 为水文地质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资源开采潜力4.2.5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度策建议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 等技术方法取样测试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发利用发利用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源前景的含水层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用前景综合确定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地形平缓地下水补给题2地形起伏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较大变化3地形破碎分布不稳定问题突出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2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3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5.2.4.3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1和全面的资料收集2较高的高级或中级地区查工作量3务为目标4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5.2.4.4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1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1执行2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表 1 主要技术定额地 区 类 别观测路线 km/100km 2 观测点 个/100km 2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勘探钻孔数 个/100km 2 水质分析 组/100km 2 简单地区1040 520 40600.10.5 210 中等地区 2050 1030 0.10.7 515 平原地区复杂地区3060 2050 0.2 1 1020 简单530 520 2040 00.2 110 山 区复杂2050 1030 0.10.4 515 简单520 210 2050 0.10.3 1 5 戈壁平原复杂 1030 520 0.20.4 510 简单2050 1030 3050 0.20.4 515 干旱内陆 盆地区细土平原复杂2560 1550 0.30.6 1025 黄土丘陵2050 1540 2040 0.20.8 515 黄土塬区 1040 1030 3050 0.10.6 1015 黄土地区河谷平原 1545 1535 4060 0.4 1 1530 滨海平原2060 2050 4060 0.2 2 520 丘陵台地 1550 1540 2040 0.11515 滨海地区岛 屿 3080 2060 2040 不定 515 河谷平原2060 2035 4060 0.2 1 520 复杂山区 1550 1530 2040 0.10.5 210 丘陵山地区简单山区 1530 520 2040 00.3 1 5 裸 露 区4080 3050 4060 0 1 520 覆 盖 区 1060 530 3070 05 3115 岩溶地区埋 藏 区10505202070 00.515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2030%定1: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2050%1020%5.2.5 按区域地下水系统开展调查的项目外应有必要的物探下水的交换条件5.2.6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周期一般以23年为宜5.3 调查工作阶段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主要问题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6.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6.1.1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查区地质确定技术路线布置合理6.1.2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6.1.3 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工作6.1.4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1236.1.5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6.1.6 各类地区的主要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6.1.7 设计书中有关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及属性文件格式6.2 设计书内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费预算6.2.1 设计书文字大纲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划工业第二章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力模型第三章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题布置的实物工作量第四章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要求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发与环境效应评价第五章经费预算按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保证措施第七章预期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6.2.2 设计书附图与附件123456.3 设计书审批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书7 调查内容与要求7.1 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7.1.1 基础地质调查7.1.1.1 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地貌类型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7.1.1.2 地层岩性岩相调查12统或亚统分分3岩性4生物化石等7.1.1.3 地质构造调查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质意义1储水构造类型2水理性质3储存和运动的关系47.1.2 地下水调查7.1.2.1 地下水类型1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率及地表植被状况2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3水量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4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7.1.2.2 地下水补给1分带规律和流向水之间水力联系2史347.1.2.3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7.1.2.4 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调查已建的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7.1.2.5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1234567内容包括状况渠道有效利用系数额7.1.3 气象水文调查7.1.3.1 气象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7.1.3.2 水文调查地表水系水质及水温资料7.1.4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7.1.4.1 一般要求调查近20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及其与地下水开发及环境影响的关系从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括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衰减化7.1.4.2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调查1漏斗形成的原因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应在丰水期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程度和原因347.1.4.3 水质污染1污染发展趋势2发展趋势7.1.4.4 地方病调查调查地方病类型7.1.4.5 盐渍化调查土壤盐渍化关系7.1.4.6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1调查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和发展趋势27.1.4.7 岩溶塌陷调查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的范围度7.1.4.8 生态环境恶化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绿洲与湿地消失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7.2.1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7.1条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外7.2.2 平原地区7.2.2.1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分布7.2.2.2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的类型7.2.2.3 山前冲洪积平原区a.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b. 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c. 古河道分布d. 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水埋藏条件规律7.2.2.4 冲积平原区a. 区域地势貌的形态特征b. 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分布范围c. 划分含水层的补给条件d. 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律e.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条件7.2.2.5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与补给层位历史7.2.2.6 宜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范围7.2.3 岩溶地区7.2.3.1 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可划分为裸露型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7.2.3.2 调查岩溶地貌系露位置流速谷7.2.3.3 调查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特征的岩层7.2.3.4 调查区域构造格局与主要构造形迹的性质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7.2.3.5 调查地下河特征统7.2.3.6 划分含水层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富集规律地下水补给来源7.2.3.7 调查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人类活动引起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范围7.2.3.8 调查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7.2.4 黄土地区7.2.4.1 根据黄土地区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平原区三类地区7.2.4.2 黄土丘陵区1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2过民井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3其排泄状态456系7.2.4.3 黄土塬地区1因2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3量457.2.4.4 河谷平原地区1结构类型规律2形成的控制作用3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补给4发展趋势57.2.4.5 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7.2.8条要求进行7.2.5 干旱内陆盆地区7.2.5.1 干旱内陆盆地可分为山前戈壁平原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7.2.5.2 山前戈壁平原区1地层时代用234出山口的径流量5件和可调节库容量7.2.5.3 山前细土平原区1地质特征234有元素和盐矿567.2.5.4 沙漠盐漠盐湖区1质与古地理环境23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457.2.5.5 内陆盆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6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1冻土和岛状冻土的分布2与冰雪融水调查3的埋藏与分布规律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围露头的冰锥5确定气体的成份与成因6成的地质构造条件7.2.7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7.2.7.1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包括滨海平原围及分区界线7.2.7.2 滨海平原1三角洲的范围2陆相含水层3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4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567降地表水恢复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途径和经验7.2.7.3 沿海岛屿重点调查淡水透镜体的分布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7.4 丘陵台地与平原下伏基岩地下水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8 丘陵山地地区7.2.8.1 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态特征7.2.8.2 调查山地和丘陵的成因模7.2.8.3 调查含水层火成岩和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7.2.8.4 碎屑岩地区12单井出水能力7.2.8.5 火成岩地区1碎程度2火山的调查并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井出水能力变类型7.2.8.6 调查山间河谷平原度7.2.8.7 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和分布7.2.8.8 调查矿坑水的来源疏干8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8.1 资料搜集8.1.1 目的1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2质量的目标8.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8.1.2.1 基础地质123458.1.2.2 水文地质12345678.1.2.3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包括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电法8.1.2.4 气象水文全面收集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及冻结深度资料量8.1.2.5 环境地质开发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裂缝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发展趋势8.1.2.6 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8.1.2.7 国民经济现状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8.1.2.8 其它有关资料8.1.3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8.1.3.1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分类整编8.1.3.2 编制实际材料图图件草图8.1.3.3 把搜集的钻孔素测试8.2 遥感解译8.2.1 遥感解译目的提高地质工作预见性工作量8.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8.2.2.1 应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时8.2.2.2 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收集综合解译三个步骤8.2.2.3 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8.2.2.4 有条件时可根据影像信息盖类型8.2.2.5 对地质的动态解译分析8.2.2.6 各种地质8.2.2.7 遥感RS GPS GIS 实现地质8.2.3 遥感解译内容1特征与地质构造23节理裂隙密集带4湿地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规律5渍化的演变68.2.4 成果资料12348.3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8.3.1 基本任务8.3.1.1 调查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埋藏深度转化量8.3.1.2 调查泉的类型8.3.1.3 调查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系统8.3.1.4 调查地形地貌集规律8.3.1.5 调查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8.3.1.6 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势8.3.1.7 调查生态群落的适存水位以及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 测绘工作的基础与比例尺8.3.2.1 12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或更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应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8.3.2.2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100000或1:250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8.3.3 工作方法与要求8.3.3.1 基本工作方法为路线穿越—观测点法(岩体)和构造线走向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带井(如暗河出入口)和地表水体等有地质不应平均布置8.3.3.2 应采用数码摄影pH值率Eh值等应在现场实测8.3.3.3 精度要求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2GPS定位性点可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图定位3500m或面积大于0.25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41要求8.3.4 工作程序8.3.4.1 准备工作对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8.3.4.2 野外调查探井8.3.4.3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8.4 水文地质物探8.4.1 地面物探8.4.1.1 地面物探布置原则1步探测的地段2测线和测点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8.4.1.2 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1确定地质构造剖面23456透镜体的分布78.4.1.4 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1: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测对象有一定规模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2交通等工作条件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3试验工作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区或调查工作程度较高有钻孔控制点的剖面上42表2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表探测主要目的常用物探方法地质构造剖面电测深含水层厚度浅埋区电测深深埋区电测深古河床电测深浅埋区电测深法基岩埋深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隐伏地质构造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岩溶发育带深埋区电测深法地下水矿化度电测深法冻土层下限电测深法注300500m划分5算机进行数据处理6的专门章节7和记录8.4.1.5 物探资料解释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12348.4.2 水文测井8.4.2.1 基本要求123井温等流体测量4DZ/T 0181—1997 8.4.2.2 测井的任务123456788.4.2.5 资料与成果测井钻孔应提交测井数据8.5 水文地质钻探8.5.1 目的与任务12,测定岩土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3458.5.2 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1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探资料238.5.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钻孔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表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孔深钻孔深度应钻穿主要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孔径终孔直径Ф200mmФ190mm 备外径大Ф50mm钻进冲洗介质根据地层性质为钻探冲洗介质岩芯17060砂砾岩40303m 对取心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 m)卵砾石层一般不超过5m8m2号34,岩芯按设计书要求进行处理取样按设计书要求采取地下水孔位勘探钻孔应测量坐标和孔口高程止水分层或分段抽水试验钻孔项目技术要求洗孔与试抽水文地质试验孔均应进行洗孔与试抽对比根据含水层岩性与水文地质条件而定0.5h不少于2h10沉淀物0.1孔试抽之后出水量达到预计出水量要求或与附近水井出水量相一致时孔深与孔斜1100米和钻进至主要含水层及终孔时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二2100米和终孔时100米不得超过1°井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必须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12 348.5.4 钻孔处理钻探取样用的钻孔应进行封孔8.5.5 钻探成果所有钻孔钻探试验结束后12345678910111213Q—t及s—t关系曲线Q=f s q=f s141516171819208.6 抽水试验8.6.1 抽水试验的任务12K T a等3458.6.2 一般规定1抽水试验工作23米45质垂向分带的厚层含水层6抽水试验观测孔时78.6.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3.1 抽水试验一般应进行3次水位降深备能力确定2次降深值宜分别为最大降深值的1/3和2/3后小8.6.3.2 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定的范围内波动1238.6.3.3 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18h216h324h4中8h8.6.3.4 抽水试验时12357 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测一次30min测一次8.6.3.5 水温2h观测一次0.58.6.3.6 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结束后8.6.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4.1 每个试段一般宜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或停抽现象8.6.4.2 抽水试验延续时间1s h2—1gt关系曲线有拐点时s为动水位下降值h=H-s H为含水层厚度h2=H2-h22s h2—lgt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用最远观测孔的s h2—lgt关系曲线确定8.6.4.3 抽水试验时12357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30min观测一次8.6.5 恢复水位观测每一降深抽水试验结束时8.7.3.3要求进行8.6.6 原始资料与成果12s-lgt lgs-lgt曲线s-lgr曲线3参数48.7 地下水均衡试验8.7.1 地下水均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工作区地下水均衡要素取降水入渗补给系数8.7.2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的位置应选择在具水文地质代表性8.7.3 试验方法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和试验条件选用地中渗透仪法或零通量面法8.8 同位素水文地质8.8.1 用同位素方法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12348.8.2 方法与样品采集8.8.2.1 方法选择1233H/3He研究水的形成时间43H测定年龄53H CFC方法614C测定年龄36Cl等方法测定年龄8.8.2.2 取样点布置1需要解决的问题部署取样点2析问题背景值文地质边界附近宜多投入工作量38.8.2.3 采样方法及送样要求见附录B8.8.3 资料与成果123458.9 地下水动态监测8.9.1 目的与任务123458.9.2 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8.9.2.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8.9.2.2 观测点应沿地下水区域径流方向布置8.9.2.3 为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8.9.2.4 为调查垂直方向各含水层8.9.2.5 为调查咸水与淡水分界面的动态特征近应加密观测点8.9.2.6 对大型集中开采地段漏斗之外8.9.2.7 为了满足数值法模拟的要求8.9.2.8 为获取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8.9.2.9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1L/s的大泉测点8.9.2.10 对主要地表水体应设置观测点8.9.2.11 观测孔的深度必须达到所要观测的含水层内般不应小于108mm8.9.2.12 环境地质监测资料应以收集为主与地下水动态相应的环境地质监测8.9.2.13 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1个水文年8.9.2.14 项目结束后8.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当研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关系时8.9.3.1 地下水水位观测必须测量其静水位10d10日20日末月必须有一次静水位观测数据8.9.3.2 地下水水量监测包括观测泉水流量1测法时h2时间及开采量的技术档案8.9.3.3 地下水水温观测可每月进行一次0.5测气温8.9.3.4 地下水水质监测频率宜为每年两次以后可做简分析8.9.3.5 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的地下水观测同步8.9.3.6 区域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孔宜安装水位水温自动记录仪器8.9.3.7 环境地质监测环境地质监测包括与地下水有关的水环境问题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质监测8.9.4 资料整编与成果8.9.4.1 资料整编12温3次458.9.4.2 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与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234567891011128.10 水8.10.1 水质分析8.10.1.1 目的与任务1价提供依据2因3价污染程度和危害情况48.10.1.2 采样范围与要求11030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2345下水污染区应增加采集专项成分分析水样8.10.1.3 水质分析1Eh 值pH 值Ca 2+Mg 2+Na ++K ++4NH Cl-−24SO −3HCO −23CO −2NO −3NO F-味Eh 值pH 值应在采样现场实测2Fe 2+Fe 3+Cr 6+Mn 2+Hg +Al 3+Sr 2+溶性SiO 2COD CO 23射性高背景值或高异常地区可能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镇化肥等有关的有害微量元素分析下热水水质评价要求增加有关组分和微量元素分析引起的水质恶化应适当增加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定 8.10.2 岩 8.10.2.1 目的与任务1基础资料2 3源量以及评价有关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参数4 8.10.2.2 土样的鉴定1 2 3 4 5份和含量6石14C 等样品 8.10.2.3 岩石实验及化学分析1定岩石的有效孔隙度2Ca 2+Mg 2+Na ++K +−24SO CL-−23CO −3NO R 2O 3SiO 2S 等3研究设计中规定 8.10.3 其它专题研究样品的采集测试求9 地下水资源评价9.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要求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9.1.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水均衡理论为指导9.1.1.2 地下水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9.1.1.3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并遵循生态良性循环9.1.1.4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按地下水盆地或地下水系统进行以及县9.1.1.5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力做出评价水作出分质评价9.1.1.6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文地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9.1.1.7 可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应根据勘查任务的要求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信息系统9.1.2 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需资料1参数23459.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9.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要求9.2.1.1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9.2.1.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比9.2.1.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宜选择数值法和水均衡法9.2.1.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应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数据操作优势GIS技术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9.2.2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确定9.2.2.1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计算总补给量时重复的项目相加9.2.2.2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时均补给量及特征年份9.2.2.3 天然补给量计算12入渗补给为主时或有限差分法计算3。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 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 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 改为按国际1:250000 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 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 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 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 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 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设计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并参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经审查认定后的设计书(附有审查认定) 是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任务完成状况和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1:250000区调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1:250000区调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查明区内地层、古生物、岩石(含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混杂岩等)、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普查,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勘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国际地学前缘学科发展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性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区域地质信息。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各地也不尽相同,要在有限的资金保证和统一质量要求下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对1:250000区调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对当前安排的1:250000区调工作分为三类:(一)对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中、大比例尺填图空白区或对原仅进行过中比例尺填图,但原填图资料已显陈旧(指迄今约二、三十年前的填图成果)的地区,为实测区;(二)对80年代所完成的1:200000区调,或己有部分大比例尺(主要指1:50000)填图成果(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3以上1:50000填图面积)的地区,为修测区;(三)对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3/4以上1:50000填图面积,并作过1:50000片区总结工作的地区,在片区总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图幅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片区——修测。

(完整版)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完整版)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第一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概述§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一、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制定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或为某项专门任务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条件,水量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范围:较大,几百、几千或上万平方公里。

比例尺:一般小于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或为开展地下水某方面的专项研究所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进行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

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时间:有长有短。

监测项目:水位、水量、水质等。

§3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主要针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原因主要是,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的,而项目的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精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水文地质调查也应划分为相应的阶段来进行。

1_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1_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二 О О 一 年 三 月 二 十 日前 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 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 次前 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资料整理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资料整理
2、承压自流水的形成条件、分布、埋藏规律和上下含水层间的 水力联系。
3、盐咸化土壤的分布、成因、水化学类型与潜水水化学成份关 系.
4、盐沼地带高矿化卤水的成因、分布规律、水化学在水平、垂 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5、溢出带是地下水开采的主要地区,应注意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情况。
(三)沙漠、盐湖、盐湖区调查内容
2、岩性: 1)砾石类。砾石的成分、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 选性、磨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表面擦 痕、风化程度等。
2)砂类 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级配、压密程度 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情况。 3)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成因土的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 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质含量等)。
(二) 野外岩性的定名
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质的观察描述内 容包括: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与构造特征、特 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点所处的地貌 部位等。 • 目前对第四纪岩性定名分为两种:一是工程定名;另 一种是复合定名(也称为二元命名)。 • 另外还有三元定名。 三元命名以砂砾组(0.5— 2mm)、粉砂粒组()、粘土组(<)的含量(100%)。在 砾石含量低于5%—10%的细粒碎屑沉积物中常采用这种全名
4)必须充分注意调查下伏基岩地下水及河谷冲积层潜水。
梁、峁地形
黄土区沟谷内硝沟、碱沟
黄土区沟谷内底部石膏层
2、黄土塬区
1)塬面的大小、形状、高程变化,注意黄土岩溶地貌的 观察,沟谷的分布及其切割程度。
2)组成塬体的黄土类土和古土壤夹层的岩性、厚度及其 分层。
3)塬区黄土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含水层岩 组的划分及其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同时注意 调查塬侧沟谷泉水出露特征及总排泄量。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二 О О 一 年 三 月 二 十 日前 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 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 次前 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最新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汇总

最新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汇总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8.3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用以判断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区域规划和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8.3.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8.3.1.1基本查明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破碎情况及其变化、水位、富水性、水的化学成份,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8.3.1.2基本查明泉的类型、流量、水化学成分、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确定其实际价值与开发前景。

8.3.1.3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动态的一般规律。

8.3.1.4调查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分析含水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富水性、分布和埋藏条件、边界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

8.3.1.5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做出初步评价。

8.3.1.6掌握区内现有地下水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和开采前后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咸水入侵等)、成因及演化趋势。

8.3.2水文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8.3.2.1测绘工作的基础、比例尺要求1、新一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全国基本完成首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工作应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了区内已有各类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

2、工作底图应采用1:10万或1:2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

几图幅同时开展工作时,必须事先进行充分协商,采用相同的投影系统,以免接图发生困难。

8.3.2.2水文地质测绘基本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精度与技术要求、工作量定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研究原生环境下地下水与环境及对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称为第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与环境的影响问题称为第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其质与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

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以各种形式补给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特征,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一般可用各项补给量的总和或各项排泄量的总和表征。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不至于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从含水层中取出的地下水水量。

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

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量扩大的可能性及可采资源量扩大的数量。

超采区或已出现严重环境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

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两个方面。

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包括固有脆弱性评价和特殊脆弱性评价。

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储存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渗透性质、水力特征和补给、排泄等条件概化为便于进行数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

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运动特征和各种渗透要素的一组数学关系式。

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

主要包括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

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对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选择正确参数(即参数识别),校正已建数值模型和边界条件的计算过程。

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选用不同计算时段的资料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所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检验数值模型的正确性。

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给定模型的初始、边界条件,预报设计开发利用方案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水利、港口、铁路、输油输气管线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城镇、工矿供水勘查,农业与生态用水勘查、环境地质勘查等各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4.1.4 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系统或蓄水构造的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等。

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地下水的年龄及更新能力。

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形成条件、产生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初步评价地下水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优化方案。

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结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优先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急需的地区,以及自然因素或人类作用下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

调查范围一般按照区域地下水系统确定。

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系统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方法,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释、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取样测试、模拟分析、综合研究等手段。

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要充分收集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研究,重视资料的再开发利用。

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研究,始终贯彻野外工作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对与区域地下水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条件、同位素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开展专题研究。

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

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加强地下水的资源、生态与环境功能的评价,提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为目标。

勘探深度应达到有开发前景的含水层(组)底板。

除计算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外,还应结合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计算有开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为便于使用,可将区域水资源量按行政区分配到县(市)。

应对地下热水、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

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综合确定。

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简单地区(Ⅰ类)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系统结构简单、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质类型单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2)中等地区(Ⅱ类)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变化明显。

地下水系统结构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地下水形成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3)复杂地区(Ⅲ类)地形破碎、沟谷切深大、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研究程度高的地区(高级)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大部分地区进行过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或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丰富的地区。

(2)研究程度中等地区(中级)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其它水文地质工作较少的地区。

(3)研究程度低的地区(低级)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或只进行过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

5.2.4.3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