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3844e7c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d.png)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灭蚊方法:使用灭蚊剂、灭 蚊灯等设备,减少蚊虫数量,
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定期为猪只接种 疫苗,提高猪只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04
空气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空气 传播,如飞沫、 尘埃等。
接触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接触 感染猪的粪便、 分泌物等传播。
垂直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母猪 胎盘传播给胎 儿。
易感猪群
猪的年龄:各年 龄段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幼猪和
成年猪为主
猪的品种:各种 品种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本地猪
和杂交猪为主
猪的性别:公猪 和母猪均可感染,
但以母猪为主
猪的健康状况: 健康猪和病猪均 可感染,但以健
康猪为主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0-42℃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转圈、震颤、麻痹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皮肤症状:红斑、丘疹等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
05 注意事项:疫苗保存、接种剂量、接种后观察
加强饲养管理
01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
02
定期消毒,减少病原 体传播
03
合理搭配饲料,保证 营养均衡
04
加强猪群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05
提高猪群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消毒与灭蚊
消毒方法:使用消毒剂对猪 舍、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
防止病毒传播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录
01. 特点 02. 症状 03. 综合防治方法
病原体
01
《流行乙型脑炎》课件
![《流行乙型脑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1b34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5.png)
05
流行乙型脑炎的科研进展
科研现状
疫苗研发
目前已有针对乙型脑炎的疫苗, 并广泛应用于预防接种。
病毒基因组研究
对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 深入研究,发现病毒基因变异与
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诊断技术
建立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包括病毒分离、抗原和抗体检测
等。
研究热点与趋势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研究病毒如何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在疾 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流行乙型脑炎
目录
• 流行乙型脑炎概述 • 流行乙型脑炎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乙型脑炎的治疗 • 流行乙型脑炎的案例分析 • 流行乙型脑炎的科研进展
01
流行乙型脑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 种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 播。
特点
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和 人群易感性,可引起高热、头痛 、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 时可导致死亡。
呼吸支持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可给予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
循环支持
对于循环衰竭的患者,可给予 强心、利尿等循环支持措施。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益气固脱等中药方剂进行 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04
流行乙型脑炎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
患者李某因未接种流行乙型脑炎疫苗,缺乏免疫力,在接触 病毒后发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经积 极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患者最 终康复。
案例二分析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405152150b4e767f5acfce25.png)
3.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516ced084431b90d6c85c795.png)
4. 后遗症期
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 5% ~ 20% 的重
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
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
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乙脑恢复期患儿智力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分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IgM 抗体一般在病
后3~4d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 天测到,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轻、中
型乙脑病人检出率高( 95.4% ),重型和极
重型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发生率约 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
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
死率可高达 20% ~ 50%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
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 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昏迷病人要注意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要注意进行
功能训练 (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
锻炼),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
高压氧治疗等对恢复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53261a47be1e650e52ea992e.png)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 诊断依据
⒈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
⒉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锥体束征:正常生理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五、临床表现
⒍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如延髓受累可发生球 有眼球震颤、瞳孔变化。锥体束及 基底核受损后,巴氏征阳性,有不自主运动、面瘫、 肌颤与木僵等。植物神经受累有面红、多汗、偏侧 出汗、皮肤过敏及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亦可有肢 体瘫痪,其特点为同时必有意识障碍,全瘫、偏瘫 较单瘫多见,肌张力大都增高,非对称性。腹壁反 射和提睾反射通常减弱或消失,膝、跟腱反射则先 亢进后消失。一般浅反射消失先于深反射消失。乙 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在病程第1周内达高峰,第2周后 极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
六、实验室检查
㈠ 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20)109/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增至80%以上,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儿血象始终正常。约60% 患儿血沉增快。
㈡ CSF 压力↑,外观透明或微浊,白细胞数多 在(50~500) 106/L,但少数可达1109/L以上。 白细胞的多少与病情轻重无关。病初2~3日以中 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轻度增多,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在病程 1~2周内脑脊液GOT活性增高,提示脑组织有 较严重损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有1%~5%的 患儿CSF正常。
乙脑病毒最早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称日本乙 型脑炎。1940年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脑组织中分 离出乙脑病毒而证实本病存在,但到解放后才正 式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原学
乙脑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个型,属黄病毒属的披 盖病毒(togavirus),呈球形,20~30nm,核心 为单股RNA,外层有脂蛋白套膜,其表面有含血凝 素刺突,能凝集鸡、鸽等红细胞。乙脑病毒的抗原 性比较稳定,人和动物受感染后均可产生血凝抑制 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5d90b6eff8c75fbfc77db28b.png)
(二)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脊髓病变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1、神经细胞病变: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细 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病变 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室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小结。 小结。 3、血管病变: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形成 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 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 塞。 4、软化灶形成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 细胞内出现空泡。 细胞内出现空泡。
(四)流行特征 流行特征
1、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 严格的季节性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三月,约占全年的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 三月, 三月 80-90%。 2、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 高度散在性:因隐性感染多 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2 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3、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 年龄结构变化: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80% 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10岁以下儿童为主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近来发现发病年龄结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4、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传播媒介 传播环境复杂: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间流行。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与病理解剖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7c90b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7.png)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率高,患者一旦感染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情严重,致死率也相对较高。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目前,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可以有效增强人体对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防止感染。
一般来说,接种疫苗需要提前几个月,所以在前往疫情地区前就应该接种疫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脑炎的侵害。
2. 避免蚊虫叮咬蚊子是传播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媒介,因此避免蚊虫叮咬也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
在疫情地区,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蚊虫叮咬:穿长袖衣物和长裤,涂抹驱蚊液,关闭门窗,使用蚊帐等。
3. 注意食品卫生乙型脑炎病毒不仅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还可以通过食物传播。
尤其是在乙型脑炎疫情地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生鱼、生肉和生蔬菜,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4.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也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经常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干净,使用干净的餐具和饮用水等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
二、治疗措施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乙型脑炎的症状,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就应该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对症治疗在治疗乙型脑炎患者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止吐、止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住院治疗。
3. 注意休息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4. 营养支持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营养,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f656b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1.png)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全科)课件
![流行性乙型脑炎(全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6d52d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0.png)
参与社区防控
全科医生应积极参与社区 防控工作,指导居民做好 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平均12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查阅专业医 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 确的信息。
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 遗症,如智力减退、瘫痪等。
前驱期:起病急,常有发热、头痛、恶 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 障碍、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 衰竭、休克等。
告知患者家属
全科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家 属病情,并指导家属如何照 顾患者。
抗病毒治疗
对于确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者,全科医生应及时启动 抗病毒治疗,以减轻症状和 缩短病程。
研究展望
疫苗接种
抗病毒药物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针对流行 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提高接
种覆盖率。
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 ,以更有效地治疗流行性乙
0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等。
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患 者近期与蚊虫叮咬史。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以 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 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血 清学检测显示特异性IgM抗体阳
性。
鉴别诊断
疫苗接种后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降低感染和发病风险。
0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例
发病前1周有发热、头痛、恶心等 症状,随后出现意识障碍、抽搐 等表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d0b4ed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4.png)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常见于夏秋季节,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
为了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病毒监测和报告: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乙型脑炎病毒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疫情信息,提供给公众。
2. 蚊虫控制:蚊虫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防止蚊虫滋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居民应保持环境清洁,清除积水源,定期清理灭蚊剂喷洒。
3. 疫苗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应根据疫情和流行程度,对疫区人群和高风险人群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4. 个人防护: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个人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受蚊叮咬的可能性。
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
5. 教育宣传: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册、媒体等途径对公众进行教育。
提供关于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6.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疑似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7. 医学观察和隔离:对病例和疫情暴发地区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控制疾病的传播。
8. 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强化病媒生物监测,落实防蚊措施和蚊虫灭除工作。
9. 加强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在发生疫情时能够做出快速和科学的应急响应。
10.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乙型脑炎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乙型脑炎的发病和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8ce92de819e8b8f67c1cb976.png)
并发症
COMPLICATION
支气管肺炎 其他
褥疮、败血症、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LAB STUDIES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均明显增高;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微混、白细胞数、
蛋白质、糖和氯 化物、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
四、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概述
OUTLINE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 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 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经蚊虫叮咬传播,好发于夏秋季,其临床 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及脑膜刺激 征,重者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本病的病 死率高,部分存活者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 遗症。自实施乙脑疫苗接种及医疗条件的 改善,乙脑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农村城市; 高度分散性;
隐性病例﹥显性病例。
发病机理
PATHOPHYSIOLGY
感染乙脑病毒蚊子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决 定因素:
病猪
叮咬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血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病理
PATHOLOGY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泛,以大脑皮质、间脑、 中脑最严重。
1. 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坏死, 核溶解+尼氏小体消失→形成脑软化灶;
市级医院。病中患儿有轻微咳嗽,间歇性头痛,
无腹泻、呕吐,食欲下降。患儿家居农村,环境
卫生差,蚊子多,1月前当地流行“猪瘟”。无 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史。否认高热惊厥史。家里无
类似病人。入院体检:T 39.5℃神清、神萎,呈 嗜睡状,呼之能应,心肺(-)颈直(+),克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科普文章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科普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7078fc5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e.png)
认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守护健康防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乙脑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牛等家畜体内,蚊虫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
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高峰期密切相关。
二、症状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 - 14天。
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儿童和老年人是乙脑的易感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三、预防措施(一)防蚊灭蚊这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驱蚊液等驱蚊产品。
2.清除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地。
3. 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
(二)疫苗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如果未曾接种过乙脑疫苗,也可以咨询医生进行补种。
(三)加强家畜管理做好猪、牛等家畜的饲养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蚊虫滋生的机会。
同时,对家畜进行乙脑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四、治疗方法一旦确诊乙脑,应立即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1.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发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烧药、镇静药、呼吸兴奋剂等。
2.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3c25b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d.png)
1、 对症治疗 〔1〕高热 〔2〕惊厥或抽 〔3〕呼吸衰竭 〔4〕颅内压增高
2、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3、其他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1、 体温过高 2、 意识障碍 3、有受伤的危险 4、潜在并发症
病毒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 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广泛炎症损害.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典型的 临床经过分为3个期,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及并发症.
1、血常现 2、脑脊液 3、血清学检查 4、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内科护理教研室 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 热,对乙醚、酸等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1、传染源: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https://img.taocdn.com/s3/m/e530cbb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0.png)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为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儿童患病率高于成年人,尤以10岁以下儿童为多。
此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为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
病因及传染途径乙型脑炎病毒为RNA病毒,其传播媒介为蚊。
带病毒的蚊叮人吸血时,病毒可侵入人体,先在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繁殖,入血后引起短暂性毒血症。
在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时,病毒可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
病理变化病变可累及整个脑灰质,以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重。
小脑皮质、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常仅限于颈段脊髓。
流行性乙型脑炎:切面可见粟粒或针尖大软化灶肉眼观,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宽、脑沟窄;切面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半透明软化灶,弥散或聚集分布。
镜下,可出现如下病变:1.血管套袖现象: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
灶性炎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袖现象,其炎细胞以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为主。
早期可有少数嗜中性粒细胞。
2.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神经细胞变形坏死,周围被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称为卫星现象,如神经细胞坏死,被胶质细胞吞噬,称为嗜神经细胞现象。
3.软化灶形成: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筛网状软化灶。
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4.小胶质细胞结节: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
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左图炎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袖现象右图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筛网状软化灶临床病理联系昏迷和嗜睡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此为神经细胞受累所致。
如颅神经受损则导致相应的麻痹症状。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血流淤滞、内皮细胞受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头痛、呕吐。
严重者出现脑疝,其中小脑扁桃体疝可以致死。
因脑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s://img.taocdn.com/s3/m/acab9251be23482fb4da4c7b.png)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人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巨噬细 胞内繁殖 进入血流 病毒血症。病毒 若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呈隐性感染或轻 型病例。仅在少数情况下,当机体防御功 能减弱,病毒 血脑屏障 中枢神 经系统而发生脑炎。
有报道注射百日咳菌苗后,或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 等,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乙脑发生。
3、惊厥或抽搐 发生率40%~60%,可由于 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 第2~5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 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可为单肢或双肢, 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 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伴有意识障碍。频繁 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
惊厥或抽搐
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 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 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叮咬史。
(二)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急、高热、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
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七、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 10~20×109/L,N80%以 上,E减少。 2.CSF: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 混,WBC多在50~500×106/L,个别可高达 1000×106/L以上,分类早期以N稍多,氯 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少数病例病初 脑脊液检查正常。
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高热。Βιβλιοθήκη 3)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
五、临床表现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2)呼吸道痰阻、蛔虫阻塞喉部
3)并发肺部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介简称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
重症者可周身高烧、抽痉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
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
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有效地降低乙脑发病率。
人体接种疫苗可提高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对预防乙脑也有良好效果。
乙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早期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本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因此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JBE)。
1950年以来,中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与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中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乙脑病毒为球形,直径40nm,内有衣壳蛋白(C)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M),参与病毒的装配。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细胞浆内直接起mRNA作用,翻译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胞浆粗面内质网装配成熟,出芽释放。
(二)敏感动物与细胞乳鼠是常用的敏感动物,脑内接种乙脑病毒后3~4天发病,一周左右死亡,脑组织内含大量感染性病毒,是分离病毒、大量制备抗原的可靠方法。
BHK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CPE。
在培养上清中含有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可检出特异性抗原。
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简便易行,已取代动物培养用物制备疫苗、诊断抗原,以及研究病毒复制机理、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抗原特性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变异。
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在感染与免疫中重要作用。
用单克隆抗体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证实E糖蛋白上有与黄病毒属成员广泛并叉的属特异性抗原,也有仅与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罗脑炎病毒交叉的亚组物异性抗原,以及仅乙脑病毒具有的种特异性抗原。
不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用于研究乙脑病毒抗原结构与功能以及鉴定新分离的毒株,解决了常规免疫血清特异性低的问题。
乙脑病毒囊膜糖白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鸽、雏鸡红细胞,在pH6.2~6.4条件下凝集滴度高。
病毒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是不可逆的,但这种病毒与红细胞形成的复合物仍有感染性,加入特异性抗体可抑制这种血凝现象。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乙脑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30分钟灭活,故应在-70℃条件下保存毒株。
若将感染病毒的脑组织加入50%甘油缓冲盐水中贮存在4℃,其病毒活力可维持数月。
乙醚、1:1000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适宜pH8.5~9.0。
3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性中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
蚊感染病毒后,中肠细胞为最初复制部位,经病毒血症侵犯唾液腺和神经组织,并再次复制,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成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在热带和亚热带,蚊终年存在,蚊和动物宿主之间构成病毒持久循环。
在温带,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贮存宿主。
病毒每年或通过候鸟的迁栖而传入,或病毒在流行区存活过冬。
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蚊—鸟循环;②病毒可在鸟、哺乳动物、节肢动物体潜伏越冬。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传给蝙蝠,受染蝙蝠在10℃,不产生病毒血症,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之外,当蝙蝠返回室温环境3天后,出现病毒血症,构成蚊—蝙蝠—蚊的循环;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蛙、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循环家畜和家禽在流行季节感染乙脑病毒,一般为隐性感染,但病毒在其体内可增殖,侵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成为乙脑病毒的暂时贮存宿主,经蚊叮咬反复传播,成为人类的传染源。
特别是当年生仔猪最为重要,对乙脑病毒易感,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故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病毒血症和蚊带毒率,可预测当年人群的流行程度,并通过猪的免疫预防,可控制本病在猪及人群中的流行。
当带毒雌蚊叮咬人时,病毒随蚊虫唾液传入人体皮下。
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等处的细胞中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成为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或只发生轻微的前驱症状。
约经4~7日潜伏期后,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成为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即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但少数患者(0.1%)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发炎,造成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栓塞、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出现局灶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
临床上表现为高烧、意识障碍、抽搐、颅内压升高以及脑膜刺激症。
重症患者可能死于呼吸循环衰竭,部分患者病后遗留失语、强直性痉挛、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二)免疫性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01%),这与病毒的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
流行区成人大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持一年左右。
补体给合抗体在发病2~3周后方可检出,约存在半年。
中和抗体约在病后1周出现,于5年内维持高水平,甚至维持终生。
流行区人群每年不断受到带病毒的蚊叮咬,逐渐增强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常随年龄而增高,例如北京市20岁以上成年人90%血清中含有中和抗体。
因此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近些年来乙脑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值得重视。
4微生物学诊断乙脑早期快速诊断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lgM ,也可做RT—PCR 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个小时内可初步报告结果。
常规血清学试验,(H1、CF、NT)需取双份血清,同时做对比试验,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 4倍时,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回顾性诊断。
由于乙脑患者病毒血症期短,直接检出病毒抗原或分离病毒阳性率低,较少用于诊断试验。
(一)特异性lgM检测乙脑病毒感染发病早期即产生特异性lgM ,病后2~3周达到高峰,故单份血清可做出早期诊断。
可使用:① lgM 捕捉ELISA法(见23章);②2ME—NI法,血凝抑制抗体存在于lgM及lgG中,将早期单份血清分成二份,一份用2巯基乙醇(2ME)处理,以破坏lgM ,另一份不处理,然后同时做HI试验,若处理血清抗体滴度比未处理的下降≥4倍,则为lgM 阳性;③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法,用荧光素标记的抗u链血清,检测已与细胞抗原片结合的lgM,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判断血清标本中的lgM存在。
(二)常规血清学试验1.血凝抑制试验对乙脑诊断而言,本法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高,简便易行。
常用于病毒的初步鉴定,确定有无乙脑病毒存在。
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I抗体,多采用2ME—HI法。
乙脑的临床症状与病毒相应抗体的关系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仅存在于lgG 中,病后出现迟,消失快,适用于诊断近期感染。
3.中和试验抗体存在于lgG、 lgM中,出现早,维持久。
中和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但操作繁杂,需用大量动物或组织培养管,需时较久,不适于临床诊断常规使用,而在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鉴定上有价值。
(三)病毒分离与鉴定取病尸脑组织研磨成10%悬液,接种1-3日龄乳鼠脑内,待发病频死时,取脑悬液,用单克隆抗体做中和试验鉴定病毒。
也可接种敏感细胞(如C6/36细胞系)分离病毒。
5特异防治(一)特异预防现用的乙脑灭活疫苗是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增殖,甲醛灭活制成,初次免疫时,皮下注射2~3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免疫力维持半年左右,保护率达66-90%。
中国已筛选出乙脑病毒减毒株,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制成减毒活疫苗,只需皮下注射一次,安全有效,目前正作现场观察。
疫苗接种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来自非疫区的军民。
流行区当年饲养的仔猪接种乙脑疫苗,以杜绝传染来源,也可使猪健康成长。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二)特异治疗目前乙脑治疗仍采用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有报道用病毒唑、干扰素、恢复期血清等治疗,可能减轻病势,但已出现脑炎症状者,则无治疗效果。
中国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中和活性乙脑单克隆抗体,经系统动物实验治疗证明安全有效,95年经卫生部批准进入Ⅰ、Ⅱ 期临床试验,是一种特异免疫治疗制剂。
6防治原则防蚊、灭蚊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蚊、灭蚊和动物接种通过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开展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方式控制蚊虫等传播媒介的数量。
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主要是在蚊—猪循环中进行,人是偶发感染宿主。
所以在流行季节前,通过提前对猪等家畜进行疫苗接种,中止病毒的自然传播循环,可有效降低人群的发病率。
预防接种中国主要使用由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P3株灭活疫苗。
通常在病毒感染开始流行前1个月进行疫苗接种,重点接种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来自非流行区的易感人群;主要采用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次年加强注射1次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后人群保护率可以达到76%~90%。
但是,由于死疫苗诱导产生抗体的持续时间短、需要多次接种等缺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受到重视。
目前,主要根据病毒吸附和形成蚀斑能力的差异来选育有效的减毒活疫苗,中国已经选育出的SA14-14-2和SA14-2-8株减毒活疫苗,对易感人群以及猪和马等家畜进行免疫接种后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抗体产生的持续时间较长。
7监测乙脑的流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尚无理想的监测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监测方法提供参考(一)媒介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定期、定地点、定时间、定量捕捉蚊子,特别是定地点最好在牲畜棚(特别是猪圈)内,定时间最好是黄昏7-8点蚊子吸血高峰时,观察三带喙库蚊的出现时间及其在蚊中所占比例。
(二)猪抗体的监测:猪群抗体阳性率调查及猪抗体50%阳转日出现时间(提前或后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带喙库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