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22aadeeff9aef8941e06e8.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文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3)背诵课文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出节奏、读出积累、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读后拓展(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三、说教法理解阅读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
(师板书:读好。
)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我们已经读了文章,现在谁能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过一会儿要给予评价指一生读,读完指一生评师:你很会评价,说明你听得很认真,而且一直在思考,听与思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那位同学尽管读错了两个字,但是其他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她却读对了,如“傅说”中的“说”、“曾益”中的“曾”,她都读对了,真不简单!让我们把这些易错的字词再读上几遍,加深印象。
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1-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
![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1-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1b0767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e.png)
《孟子》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2.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感受文章的气势。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句和文言词汇。
2.难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从此,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为什么鹿群会“死而复生”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预习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忧患.(huà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②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一词多义]①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显露、流露)②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③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古今异义]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指在国内。
今义:进入)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指在国外。
今义:出去)[词类活用]①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②动词作状语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③名词作动词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三、新知授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1e8a3d54b35eefdc9d3332c.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砺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四)教学难点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二、说教法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难点因此根据该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特征,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教学和多媒体运用相结合三、说学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及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问题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2)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a0003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c.png)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37638ca469eae009591bec57.png)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锅里也煮着水,不同的是,水没煮开,青蛙觉得挺舒M: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青蛙被煮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sh £1 n) 孙叔敖(d o) 吠亩(qu a n) 傅说(yu e )鬲@0)奚(xl)拂士(bi)2 •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起,指被任用。
吠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恒过:常常犯错误。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3.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通“弼”,辅佐4 •词类活用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使 ............. 惊动,使动用法;使 .............. 坚韧,使动用法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5. 一词多义国国恒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去国怀乡(国都)拂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死于安乐(在)发舜发于吠亩之中发于声(显现,显露)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 的气势和美感。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交流点拨】・(1)舜/发于/吠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073a27dfd0a79563d1e7273.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真切地讲述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解除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c5c8a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3.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f61b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e.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2、反复诵读,感知文意,在研读、品味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3、积累名言警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灭亡的道理。
能学以致用,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灭亡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标题,作者)设计意图:吸引学生,以动情解说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听读学生活动:听读文本,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与字音,在文中标记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活动:范读课件出示,学生补充笔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学生朗读,对比节奏。
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3.学生接力读,教师酌情进行朗读指导三、译读课文,加深理解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口译全文;2.小组合作,标注难点;3.全班交流,释疑解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d539cb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e.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难点解析: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从课文中提炼出哲理,感悟人生,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在难点解析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中论证方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接下来,我打算在课堂上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这些论证方法。同时,我还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他们在理解上的困难给予具体指导。
难点解析:学生需深入理解两种人生观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从而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982640b7360b4c2e3f64c8.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0cd438a6c30c2259019e4c.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教学课时: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二、孟子其人其书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5576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9.png)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难点:理清论证的方法,感受论辩艺术,品味语言风格。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思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 人们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 宁”环境中鹿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降落,不久便有疾病在 鹿群中流行,许多鹿病死。不得己人们又把狼“请”回来,不久 鹿群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二)赏读入境品言语
3.聚焦修辞,体会铺排的雄辩气势 →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具有辩论气势的句子并朗读。
明确: 开篇:排比 → 六位圣贤的成功经历,营造生于忧患的浓厚氛围; 随后:铺排 → 人面对生活磨难的痛苦状态,点明成功来之不易; 接着:排比 → 圣贤面对忧患的态度与方法。 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同学们有何感想?那么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二)赏读入境品言语
1.分析结构,感受层层推动的论证
→“忧患”和“安乐”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明确:
第一层:通过人才的造就,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外因: 客观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内因: 主观意志对于人才的影响。 →道理论证
逆境---生
谢 谢!
小结:通篇采用铺陈排比的方式,既论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造成一种 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三)研读入心悟人生
1.寻同 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舜、傅说、胶鬲
这些人被发现,如果他们只老老实实、安于现状在底层生活,还 会有后面的大作为吗?他们六位有什么共同之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bfd73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d.png)
-教学重点中,例如在学习“患”字时,可以引用文章中的句子“生于忧患”,并解释“患”在这里指的是困难、挑战,通过实际语境帮助学生合文章中的例子(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讨论为何经历困难和磨难对个人成长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5.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结合实际生活,学会以辨证的眼光看待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7.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通过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我也观察到一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不够积极。为了鼓励全员参与,我可能会在下次活动中设置明确的角色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或许,我可以尝试一些快速反馈的方法,比如提问或小测验,以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辩证思维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倒装句、典故运用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面对挑战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游戏。这个游戏将帮助学生体验在困境中如何发挥潜能,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982640b7360b4c2e3f64c8.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ttps://img.taocdn.com/s3/m/8f99a5b5195f312b3169a5ec.png)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240dd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c.png)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 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议论文的经典,这 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 我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 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 在文体把握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 色; 情感目标: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 树立忧患意识。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六位圣君贤相(事例)
出身微贱 地位高贵(共同点)
个人与国家 (对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主旨)
七、预期效果
1.本堂课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评读、齐读、 配乐泛读等情势,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突出“反复品 读,体会作者思想”教学重点,重视“听说读写”的 训练,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五、教法学法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 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教师适时启示 诱导,充分体现“学练评讲”教学法要领。
前
舜
畎亩
后 君主
傅说 版筑
相
胶鬲 鱼盐
辅佐武王
管夷吾 士
相
孙叔敖 海
令尹
百里奚 市
大夫
共同点: 出身贫贱, 经受艰苦 磨炼,成 绩不平凡 事业
孟子观点:人才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成绩大业需经历哪些磨砺
思想上
苦其心志
生活上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里的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
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
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
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4)品味其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四)教学难点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二、说教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难点因此根据该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特征,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三、说学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及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问题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2)虚词:于;而(3)一词多义:拂;发(4)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5)特殊句式:倒装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结构示意图:论点论据明确:连用六个排比,说明“逆境中造就人才”,并由个人类推到国家,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韵味,与同学分享你最欣赏的是本文的哪一方面语言上: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运用大量排比,读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结构上:结构紧凑,严密,浑然一体思想上:孟子的政治见解(五)展读课文,飞扬思绪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孟子》二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汹汹,善于说理,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我们今天写议论文非常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教益(七)布置作业1、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把自己对“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人道理的看法形成书面文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总结:这节课以朗读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文言课。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