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5. 教学卡片。

6.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b.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填写学习卡片,记录自己的感受。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b.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感悟分享(5分钟)a.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b.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书有感的重要性。

b.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5分钟)b.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推荐语。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并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七、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感悟。

八、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对书籍的深情厚意。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熹的《观书有感》诗意,感受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追求。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意象。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读书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

二、作者简介1.介绍朱熹:朱熹,字元晦,号嗨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理趣见长,善于运用哲理来阐述人生哲理。

2.分析诗题:观书有感,即读书后的感想。

三、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分析诗歌意象1.分析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即半亩大小的池塘,比喻书籍;一鉴开,即打开镜子,比喻读书的过程。

2.分析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知识;共徘徊,即在天光云影中徘徊,比喻读书的过程。

3.分析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即水渠,比喻书籍;清如许,即清澈透明,比喻书中的知识。

4.分析第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比喻知识的源泉;来,即源源不断,比喻知识的积累。

五、感悟诗情1.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等意象,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领悟了诗人的人生哲理。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热爱读书,不断积累知识,成为有源头活水的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意象和情感。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二、深入分析诗歌1.分析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读书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心中的世界。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5.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课文。

(2)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电影和阅读相关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电影和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思考电影和文本中的主题和意义;3.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电视或投影仪;2.电影《哈利·波特》或其他相关电影;3.相关文本材料,如小说《哈利·波特》或相关的绘本或读物;4.学生的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看电影1.调整学生的情绪,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和目标。

2.播放电影《哈利·波特》的片段,长度约为20分钟。

3.学生观看电影片段时,注意观察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

4.片段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片段中的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阅读文本1.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本材料,如小说《哈利·波特》或相关的绘本或读物,告诉学生今天的阅读内容。

2.学生阅读文本,注意观察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描写。

3.学生可以在读过的部分进行标记和批注,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

4.结束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分析与思考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电影和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思考电影和文本中的主题和意义,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第四课时:写作和表达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观看电影和阅读文本的感受的作文。

2.引导学生用几个要点来组织自己的文章,如电影和文本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感动。

3.学生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写作,然后修改和编辑,最后将作文抄写到笔记本上。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观看电影和阅读文本时的表现,包括专注程度、思考深度和参与度。

2.收集学生的笔记本作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半江瑟瑟半江红”、“春水初生”等。

(3)把握课文的大意,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寓意。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诗文的意象和寓意。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意象和寓意的把握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观书有感》。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朱熹。

3. 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后作业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懂得珍惜光阴。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寓意。

2.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领会。

3. 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有关诗歌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7. 布置作业:(1)背诵《观书有感》。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刻寓意以及主题思想?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能否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5. 反思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七、学生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同学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说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日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畅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同学读诗。

3、检查预习状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详细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美丽了。

你的眼前涌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沟通。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亮漂亮的池塘前,你肯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亮?你知道吗?活水生说缘由〔板书:池塘--------清亮〕,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争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争论〔2〕指名沟通〔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敏捷〕〔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六年级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六年级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六年级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如何写六年级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我在那一刻怔住了,心里不停地想:“怎么办,怎么办?公车又不向出租车,还可以到家再付钱,可,这是公交车呀,究竟该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呀?”我本想下车,不行就走回家,反正也不太远,可是我的身后的排队人有许多,压根就下不去了。

我肯定怔了好长时间,司机不耐烦地说:“你抓紧的,快上车,别耽搁我!”这时,我的心像被烫了一样,有些为难,还很焦急。

突然,站在我左面的一个阿姨轻轻地对我说:“你是没带钱吧!”我看了看她,点了点头,司机听了,骂了一句,说:“你没钱坐什么车,下去得了!”那阿姨不满地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小孩呢?我帮她付吧,不就一元钱嘛。

”她拿出了一个公交卡,帮了刷了一下,又对我笑了一下。

我立即说:“太感谢你了,阿姨。

”她微笑了一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会,她到站了,从车上走下去。

车开动了,我望着她远去的影子,心里暖暖的,这就是被人关爱的感觉吧!关爱作文六年级400字2 人人都说父亲是我们的支柱,他支撑了全部的负担,父亲也是我们的朋友在我们难过难受的时候,是父亲鼓舞劝慰这我父亲是雄雄燃烧的火焰;为什么‘为什么要去;我就是不想去;你必需去,父亲的脸上泛起了一丝无奈,泪水已从眼角流下,如水珠般大,我看了一下父亲,心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

事情是这样的我把别人打了父亲要我去赔礼我不去。

父亲也静了下来,他用那嘶哑的声音对我说;这是你的错你应当去赔礼,我大声的喊起;那是他活该。

父亲的脸庞抽动了一下。

啪父亲举起了他那高大的手打了我一巴掌。

也就在那一瞬间父亲苦痛了起来,衣角已湿了一大片,同时我也大哭起来,由于那是父亲第一次打我打的是那样的痛。

父亲一把抱住我说对不起,这时我已没有哭声了,我站起来说对不起爸爸是我的错我应当去赔礼。

后来父亲问我;你当时为什么要去赔礼,我看了看父亲说;由于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您的良苦专心明白了你对我的爱。

现在父亲是我们的支柱,将来我们是父亲的支柱。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诗文。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 讲解:讲解《观书有感》的诗文背景、作者简介、诗句意义等。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诗文,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与背诵: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感受其意境,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有所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合作:在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观书有感》的原文及其注释版,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文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1课时2. 阅读与讨论:1课时3. 欣赏与背诵:1课时4. 写作练习:1课时5. 教学反思:0.5课时九、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意境和哲理的领会。

2. 古代诗歌欣赏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朱熹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哲理和意境。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读书感受的诗文,如《读书有三到》、《读书破万卷》等,进行对比学习。

(2)学生分析不同诗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2.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描写读书的诗文,进行朗读和赏析。

《观书有感》教案参考

《观书有感》教案参考

《观书有感》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主旨。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会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时间和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书有感》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主旨。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书籍的看法,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

(2)介绍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旨和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2)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自己阅读心得的文章,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和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总结,升华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学习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文本。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课文翻译:略3. 重点词语解析:略4. 句子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句子。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练习。

(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创新:(1)尝试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和背景。

(2)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书籍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书籍,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以及阅读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观书有感》2.相关知识点: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意义,阅读策略等等。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无法理解文中的某些词汇、语句以及篇章结构等等。

2.学生无法找出文中的主题思想,无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举例以及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篇章。

2.通过小组讨论、听写、语文网站阅读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本课要学习的课文,并简要介绍一下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

2.阅读(2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本文。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学生也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理解文中的内容。

3.讨论(1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被文章中哪些语句或词汇所吸引?2.你认为阅读对你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3.你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4.你觉得阅读对于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可以相互讨论,老师可以选择提问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4.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10分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本书进行阅读,然后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分享给老师或者班级里的同学。

六、板书设计1.本课要学习的课文2.阅读的重要性3.阅读的意义4.阅读策略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学生阅读文献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对于老师来讲,这样的教学也是一种积累经验,有助于老师更好地掌握教学技巧。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023年精选《观书有感》教案4篇

2023年精选《观书有感》教案4篇

2023年精选《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三、品——还原诗情(一)、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照。

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观书有感》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Plan of "Feeling of Watching Book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观书有感》教案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

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

【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
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

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

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

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

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

(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

(课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
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