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199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199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4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力拼搏、开拓前进。

一年来,财税、金融、外资等改革措施进展顺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继续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新的改善。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6亿元,按可出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23.5%。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工业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较重,生产经营困难;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一、农业199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在确保完成国家合同定购任务的前提下,根据高层需要,继续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56.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业值25.0亿元,下降1.6%;牧业产值10.9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13.9亿元,增长28.7%。

“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肉、禽、菜、果和水产品等品种增多、质量提高、产量增加,但由于气候影响等原因,部分农副产品产量有所下降。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1994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劳力2800万工日,比上年增长7.0%,完成土石方2642万立方米,增长7.4%;全年有效灌溉面积186千公顷。

横山、黄坛水库除险、加固、扩容和姚江流域治理一期,大目涂围垦等工程全面竣工并发挥效益。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03.01【实施日期】2005.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日)2004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国家“瓶颈”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项目带动效应凸现,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07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47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3亿元,增长13.4%。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6%提高到37.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5:45.3:35.2调整为18.7:49.1:32.2,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平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

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8.8%和4.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保持稳定或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两个周期内的中国——1990年代初以来经济社会与思想简评

两个周期内的中国——1990年代初以来经济社会与思想简评

两个周期内的中国——1990年代初以来经济社会与思想简评作者:祝东力来源:《文化纵横》 2014年第4期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又一个重要起点。

从那时以来的经济社会乃至思想状况,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也构成了本文的论述框架。

祝东力两个周期描述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又一个重要起点。

从那时以来的经济社会乃至思想状况,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也构成了本文的论述框架。

从1991年迄今的二十多年,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可以说是由两个经济周期作为基础的。

1991年的经济增长率达9.2%,对比1989年的4.1%、1990年的3.8%,呈现了明显的复苏势头。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后,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

主要由于投资拉动,1992年经济增长率跃升至14.2%,达到本轮周期的最高点。

之后缓慢下滑,到1998年以后陷入所谓“七上八下”的局面(1998年7.8%,1999年7.6%,2000年8.4%,2001年8.3%)。

经济全面紧缩,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稍后波及中国,加剧了这一进程。

与最高点14.2%相比,这种落差是明显的。

但客观地讲,“七上八下”仍是相当高的增长率,所以有人怀疑这些数据,要求和同期的发电量进行比对,因为一般认为,发电量与经济总量高度正相关。

但是,与历年不同,在1998年以后,国家统计局连续几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恰好缺少发电量的数据。

[1]与本轮经济周期重叠的是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造。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使国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随着本轮经济周期进入衰退期,大批国企陷于困境,1997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达39.1%。

在国企改革中,大批中小企业关停并转,造成数千万职工下岗,仅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总数即超过1000万,占全部职工的近8%。

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一、背景介绍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类是我国统一制定和管理的国家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

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在此标准基础上制定的,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注释。

二、分类原则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依据以下原则进行划分:1. 产业划分原则:按照产业的主要经济活动进行划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

2. 统一性原则:对同一行业下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统一分类,以确保统计数据的规范和准确。

3. 明确性原则:各类行业的分类必须明确具体,以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和数据的比较分析。

三、行业分类根据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国的行业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 农、林、牧、渔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2. 采矿业包括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

3. 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和服装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

4.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以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等。

5. 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活动等。

6. 批发和零售业包括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批发和零售。

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仓储业以及邮政业等。

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电信、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服务等。

9. 金融业包括货币金融、保险业、资本市场服务等。

10. 房地产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中介服务。

1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等。

1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工程和技术研究、地质勘查等。

1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包括水利管理、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管理等。

1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

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2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11-15 16: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3年2月18日1992年,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空前高涨,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我国经济在九十年代再上新台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623亿元,增长9.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

一、农业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1992年,全国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

全年农业增加值58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2%。

农作物结构有所调整,优质粮比重提高。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44258万吨,比上年增产740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棉花生产受干旱、虫害的严重影响,减产较多;油料产量基本持平;甘蔗、烤烟产量创新纪录;蔬菜、水果生产再获丰收。

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农业用地被占用过多,农业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2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4258 万吨 1.7棉花 452.8 万吨 -20.2油料 1640 万吨 0.1其中:油菜籽 765.3 万吨 2.9甘蔗 7252 万吨 6.8甜菜 1501 万吨 -7.9黄红麻 61.9 万吨 20.7烤烟 314.2 万吨 17.8蚕茧 67.3 万吨 15.2茶叶 55.9 万吨 3.1水果 2400 万吨 10.3林业生产建设和绿化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02.28【实施日期】2005.02.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5年2月28日)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表1: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统计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1989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社会需求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有效供给继续增长,社会总供求之间的矛盾趋缓,物价涨势逐月回落,主要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外汇储备增加,整个国民经济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
【总页数】12页(P75-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3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J],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J],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2年2月28日) [J],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J],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5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09-01 16: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6年3月1日1995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继续贯彻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积极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所进展,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65亿元,增长4. 5%;第二产业增加值2827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94亿元,增长8%。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物价总水平涨幅仍然偏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

一、农业种植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年除茶叶减产外,粮食、油料、棉花、糖料、麻类、烤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均有增产,对稳定经济、保障市场供应起了积极作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5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6500 万吨 4.5其中:谷物 41700 万吨 5.9油料 2250 万吨 13.1其中:花生 1024 万吨 5.8油菜籽 976 万吨 30.2棉花 450 万吨 3.7黄红麻 40 万吨 12.7甘蔗 6440 万吨 5.7甜菜 1360 万吨 8.5烤烟 210 万吨 8.2茶叶 58 万吨-0.8水果 4190 万吨 19.7林业生产健康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50万公顷,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进展显著,群众造林活动广泛开展,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造林项目超额完成规划任务;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工作有新进展;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保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13.92%。

畜牧业全面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4]2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4]2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1994年2月24日国办发[1994]27号)《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根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3〕25号),国家统计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一、职能转变国家统计局应建设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强有力的国家统计监督机构和重要的咨询机构。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统计工作必须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科学地剖析宏观经济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咨询,并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督。

加强的职能主要有:从主要为产品经济、直接管理服务转到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服务,从偏重反映物质生产活动转变为全面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全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计设计向国际标准靠拢;强化决府统计部门集中统一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部门统计工作,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从根本上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由过分依赖全面报表、层层汇总、机构求全转到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上来;进一步加强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强化决策支持的职能;加速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建立和健全国家统计数据库体系,实现统计信息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服务市场,做好全国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咨询服务行业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加强立法,完善统计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强化对统计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及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全面、及时上报。

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5年2月28日1994年,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我国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流通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3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259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4310亿元,增长8.7%。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过高;农业发展滞后;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

一、农业农业生产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取得较好收成。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有所减产,棉花生产扭转减产趋势呈恢复性增长,油料生产创历史新纪录,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糖料、麻类和烤烟产量下降。

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相比,农业生产发展滞后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4450 万吨 -2.5其中:谷物 39397 万吨 -2.8油料 1984 万吨 10.0其中:花生 964 万吨 14.4油菜籽 746 万吨 7.5棉花 425 万吨 13.6黄红麻 38 万吨 -44.1甘蔗 6086 万吨 -5.2甜菜 1253 万吨 4.0烤烟 195 万吨 -35.2茶叶 58 万吨-2.9水果 3478 万吨 15.5林业生产建设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900千公顷,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9%。

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增加。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肉类 4300 万吨 11.9其中:猪牛羊肉 3670 万吨 13.8牛奶 530 万吨 6.2绵羊毛 26 万吨 6.2蚕茧 83 万吨 10.2猪年末存栏数 41218 万头 4.9羊年末存栏数 23959 万只 10.2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5032 万头7.5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199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是我市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政方针,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5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全省3.9个百分点。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23%、全省的20%,整体综合实力增强。

一、二、三产业稳定、协调发展,一产业增长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4%;二产业增长20%,占45%;三产业增长13.5%,占41%。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前进中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物价涨幅过高;部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业生产中潜伏着较多的不稳定因素;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一、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

1994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设了一批粮油高产、高效,优质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

粮食生产在遭受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呈刚性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397.3万吨,基本保持上年水平。

多种经营稳步发展,油料生产在连续两年减产情况下增产11%。

养殖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80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农业增加值7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

主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和牧畜头数如下:单位1994年比上年±%粮食万吨397.3-0.06其中:稻谷万吨245.8-2.07小麦万吨99.125.78油料万吨15.710.95蔬菜万吨271.35.11水果万吨24.714.31生猪出栏数万头617.946.24肉类总产量万吨49.458.59其中:猪肉万吨39.495.59家禽万吨8.1918.70牛奶总产量万吨3.944.51禽蛋总产量万吨10.3612.6水产品产量万吨3.2710.85年末生猪存栏数万头532.872.37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199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199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hi1995年,是实施“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明显的成就,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为“八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12173元;全市财政收入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

4%;五个县(市)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综合经济实力又有新的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经济增长中结构和效益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物价涨幅依然较高;部分市民生活尚有不少困难。

一、第一产业全市农村经济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发展,农村投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粮田规模经营进展加快。

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7亿元,比去年增长7.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

4%。

“一优两高”农业有新的发展,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林畜牧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全市农林畜牧业总产值67.1亿元,比去年增长16.8%,其中种植业产值27亿元,增长7.8%;;林业产值2.2亿元,增长15.2%;牧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8%;渔业产值19.7亿元,增长41.2%。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
7 1 994
占 农 村 经 济 的 比重 上 升 到
,
工 业 经 济 效 益 有 所 好 转 但 仍 不 够理 想 0 4
0
.

9
%

年 全 省乡及 乡 以 上独 立核算工 业 利税 总额 达
二 工 业 和 建 筑业


7 亿元
全 省 农 村工 业 建筑
、 、
化肥 (折 1 0 0 % ) 1 5 6 6 4 万 吨
化学农药 化学纤维
6
.
现 了产 值 销 售 利 税 全面 增 长
经 济 比上 年 增 长 2 6
84
. .
7 8
.
万吨
73
69
业 运翰 业 和 批 发 零 售 贸 易 业 餐 饮 业 等 非 农 产 业
6%
,
万吨
4
.
1 6
.
8%
,
大 中 型 拖 拉机
.
2
.
5 万 台 增长 1
,
.
。 9
% ; 小型 和
.
纯喊 烧喊 发 电设备
(5 0 0 千 瓦 以 上 )
61 0
万吨
.
4 9 8 万 台 增 长 2 。% , 农 用 载重 汽 车 手扶 拖 拉 机 7 2 1 9 万辆 增 长 2 1 。% , 农 用 排 灌 动 力 机 械 5 67 “
13
4 9 5 8。Biblioteka ,19 94.
年 全省 国 内生 产 总值
,
,
4 05 0
亿元 比上 年 增
1 219
,
29 1
.
6 3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

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一、农业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

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

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如下:1990年比上年增长%棉花447 万吨18.1 油料1615 万吨24.7 其中:油菜籽693 万吨27.5 甘蔗5727 万吨17.4 甜菜1453 万吨57.2 黄红麻72 万吨9.5 烤烟226 万吨-6.2 蚕茧53 万吨9.4 茶叶53 万吨-0.3 水果1876 万吨2.4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及相关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及相关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

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

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

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1993 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3 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1994年2月28日1993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6245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8485亿元增长9.3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高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过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一农业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农林牧渔业持续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6650亿元比上年增长4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油料产量创历史最好纪录蔬菜水果生产再获丰收但棉花糖料产量下降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3年 比上年增长粮食 45644 万吨 3.1其中谷物 40956 万吨 2.0油料 1761 万吨 7.3其中花生 801 万吨 34.6油菜籽 695 万吨 -9.2棉花 376 万吨 -16.6黄红麻 65 万吨 4.5甘蔗 6413 万吨 -12.2甜菜 1210 万吨 -19.7烤烟 308 万吨 -1.2蚕茧 76 万吨 9.6茶叶 60 万吨 6.8水果 2988 万吨 22.5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1993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8833万亩造林质量提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显著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的目标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禽蛋奶等畜产品和牲畜存栏数继续增加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1993年 比上年增长肉类 3780 万吨 10.2其中猪牛羊肉 3224 万吨 9.7禽肉 516 万吨 13.7牛奶 498 万吨 - 1.0绵羊毛 24 万吨 持平猪年末存栏数 39087 万头 1.7羊年末存栏数 21832 万只 5.3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3803 万头 2.4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1785万吨比上年增长14.6其中淡水产品产量741万吨增长18.9海水产品产量1044万吨增长11.9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1993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3.18亿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8大中型拖拉机72万台下降5.3小型和手扶拖拉机784万台增长4.4农用载重汽车68万辆增长6.3排灌动力机械7545万千瓦增长2.8农村用电量1253亿千瓦小时增长13.2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87万亩但滥占耕地现象依然突出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二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在全部工业中国有企业增长6.4集体企业增长28.6其中乡办工业增长41.3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增长46.2大中型企业增长141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轻重工业全面发展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受市场需求变动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1993年 比上年增长化学纤维 221.5 万吨 3.9纱 502 万吨 0.1布 191 亿米 0.2机制纸及纸板 1820 万吨 5.5糖 744.6 万吨 -10.4原盐 2953 万吨 4.1卷烟 3367 万箱 2.5合成洗涤剂 176.5 万吨 5.9彩色电视机 1387 万部 4.1家用洗衣机 876 3 万台 23.8家用电冰箱 622 万台 8.0能源生产总量(折标准燃料)10.61 亿吨 2.2原煤 1141 亿吨 2.2原油 1.44 亿吨 1.3发电量 8200 亿千瓦时 8.8钢 8868 万吨 9.6钢 材 7600 万吨 13.5十种有色金属 3298 万吨 10.2水泥 3.6 亿吨 16.8木材 6100 万立方米 -1.2硫酸 1314 万吨 -6.7纯碱 530 万吨 16.5化肥(折100) 2016 万吨 -1.6化学农药(折100) 24.9 万吨 -11.3发电设备 1534 万千瓦 18.3金属切削机床 26.2 万台 14.5汽车 131 万辆 22.8拖拉机 3.7 万台 -35.3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93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上年的89.5提高到96.6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由95.5提高到96.4资金利税率由10.1提高到10.6成本费用利润率由4.2提高到4.7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1.66次加快到1.71次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9.8但工业增加值率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亏损面由26.4上升到30.3亏损额增加建筑业生产经营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3.05亿平方米增长17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8.5人均创利税达到900元增长4地质勘查取得新成果1993年新发现或新证实为工业矿床的主要矿产地166处取得重大新发现的勘查矿区90处有30种矿产新增加了探明储量其中煤矿7.63亿吨铁矿1.45亿吨铜矿258万吨(金属量)铝土矿7586万吨地质勘查行业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750万米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5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2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8321亿元增长57.8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092亿元增长53.9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416亿元增长15.8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647亿元增长54.2更新改造投资2192亿元增长50.1商品房建设投资1138亿元增长124.9其他投资344亿元增长17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年末国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计划总投资达232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5扣除已完工程年末未完工程工作量达13200亿元增长60国有单位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投资比重由2.8下降到2.2第二产业投资3850亿元增长37.1投资比重由589下降到53.6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比重由39.5下降到35.6第三产业投资3175亿元增长73.7投资比重由38.3上升为44.2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增加较多所占比重由14.7上升为202但高消费的楼堂馆所高级别墅度假村游乐场项目上得过多全年全部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33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128个建成投产的重大工程主要有发电机组容量100万千瓦的山西神头二电厂发电机组容量70万千瓦的无锡利港电力有限公司兰新铁路复线新增正线铺轨里程309.7公里浙赣铁路复线新增正线铺轨里程143.9公里吞吐能力1500万吨的青岛前湾港区一期工程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年加工原油500万吨的洛阳石油化工总厂年产水泥66万吨的长春双阳水泥厂1993年全国通过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80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1438万千瓦石油开采1542万吨天然气开采10亿立方米(石油开采和天然气开采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炼铁100万吨木材采运235万立方米水泥192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274公里增建铁路复线交付运营里程553公里电气化铁路交付运营里程192公里新扩建港口吞吐能力3752万吨新建公路3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3公里四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但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矛盾依然突出车皮保证率进一步下降1993年 比上年增长货物周转量30405 亿吨公里 4.1铁路 11936 亿吨公里 3.1公路 4175 亿吨公里 11.2水运 13672 亿吨公里 3.1其中远洋 9324 亿吨公里 3.2民航 16 亿吨公里 22.4管道 606 亿吨公里 -1.8旅客周转量 7807 亿人公里 12.4铁路 3505 亿人公里 11.2公路 3582 亿人公里 12.2水运 205 亿人公里 3.5民航 515 亿人公里 26.9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6.7 亿吨 10.1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55邮电业务总量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8.9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增幅均在1倍以上电话已成为一些居民家庭新的消费对象到1993年末住宅电话用户达782.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67.2万户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199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城市7176亿元增长312农村5061亿元增长195各类消费品销量中吃的商品有增有减其中食用植物油增长7.1水产品增长5酒增长4粮食猪肉鲜蛋食糖等销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穿的商品中棉布销量与上年持平各种服装销量增长161呢绒绸缎分别下降36和4.4耐用消费品中除电风扇黑白电视机自行车销量比上年减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彩色电视机增长174录音机增长89录像机增长6照相机增长6.5洗衣机增长221电冰箱增长239生产资料市场活跃1993年全国县及县以上物资供销企业购进生产资料7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销售7796亿元增长323但全年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35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78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1993年国家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电力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提高了原油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对改变基础产品价格和基础设施收费标准长期偏低状况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价格总水平涨幅高特别是大中城市涨幅更高服务项目价格涨势较猛1993年各类价格比上年上涨幅度():1居民生活费用价格 14.7其中城镇 16.135个大中城市 19.6农村 13.72零售物价 13.0其中食品类 14.3粮食 27.7食用植物油 16.2衣着类 6.2日用品类 7.9文化娱乐用品类 1.6书报杂志类 7.1药及医疗用品类 9.2建筑装璜材料类 28.8燃料类 35.03服务项目价格 27.9其中城镇 30.835个大中城市 38.6农村 25.74工业品出厂价格 24.05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 14.16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13.8六对外经济进出口规模扩大据海关统计1993年出口总额9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进口总额1040亿美元增长29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出口中机电产品比重由上年的23上升到24.7传统初级产品减少较多进口中国内紧缺的原材料及机械运输设备类明显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大幅度上升全年出口额252.4亿美元增长45.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0.4提高到27.5扣除不收付外汇的货物全年出口大于进口46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高速增长1993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7实际使用外资367.7亿美元增长9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1109亿美元实际投资257.6亿美元分别增长90.7和1.3倍到1993年末已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6.7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31万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较大发展1993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6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完成营业额45.2亿美元增长48.2国际旅游业取得好成绩1993年来我国旅游访问从事商务以及各项活动的外国台湾港澳和华侨旅游者达41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旅游外汇收入46.8亿美元增长18.7七金融和保险业1993年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精神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纠正金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抑制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较高的货币投放以及保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大力组织存款及时增加信贷投入调整结构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收购等合理资金需要缓解了一些重点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3年末国家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232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39亿元增长2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76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55.9亿元增长12.6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47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19亿元增长27.9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64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46亿元增长22.4其中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18689亿元增长19.5固定资产贷款余额为5171亿元增长31.7到1993年末市场现金流通量为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当年现金发行量为1529亿元广义货币M2比上年增长24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993年末国家现汇结存为212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银行外汇存款)比年初增加17.6亿美元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1993年全国财产险承保总额51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国有77.6万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 1.3亿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有 2.5亿人次参加了人身保险保险公司共处理国内财产险赔案690.3万件支付赔款137亿元为664万人次支付人身保险金91亿元八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科技队伍扩大1993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5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全国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5852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30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02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4.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37.3万人科技经费投入增加1993年全国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563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96亿元增长16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62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国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3万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781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7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41项国家星火奖113项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7.7万件授权专利6.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971993年新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到1993年末我国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4万家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进一步完善1993年全国共有产品质量监测机构15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3个全年制定修订各类国家标准1411个全国共建立了超短波天气警报服务系统发射台1874个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4.6万份成交金额20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374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1993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2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在学研究生10.7万人增加1.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92.4万人增长22.5在校学生253.6万人增加35.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1993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762.3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73.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419万人的53.7基础教育稳步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新进展1993年全国初中在校学生408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4亿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79.7提高到81.8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7.1和2.3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蓬勃开展199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包括电大函授及夜大招生的普通班学员)86.3万人比上年增长45.8在校学生186.3万人增长26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06.8万人增加32.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5342万人次成人中小学在校学生856.3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548.2万人文化事业稳步发展199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23个文化馆2897个公共图书馆2585个博物馆1116个档案馆3585个广播电台98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25座电视台683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85座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1.3万个1993年生产电影故事片154部发行各种新片(长片)222部有30部(次)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99亿份各类杂志出版243亿册图书出版641亿册(张)卫生事业继续发展1993年末全国医院共有病床279.5万张比上年末增长1.9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17万人增长1.1其中医生183.2万人(含中西医师137.3万人)增长1.3护师护士105.6万人增长1.6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在1993年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在18个项目中获得103个世界冠军38人7队124次创57项世界纪录81人3队242次创81项亚洲纪录176人16队368次创173项全国纪录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近89的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86的学生达到合格标准九人口与人民生活199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8.09‰死亡率为 6.64‰自然增长率为11.45‰1993年末全国人口为1185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6万人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337元比上年增长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1无比上年增长1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劳动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快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1993年各级职业介绍所发展到1.3万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国家还为12.8万失业职工提供了生活救济劳动合同制有了较大进展国有单位合同制职工达2330万人占城镇国有单位全部职工的21年末全国职工人数为150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8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116万人增加278万人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1993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47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职工平均工资3236元增长19.4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1993年城镇新建住宅2.66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5.7亿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1993年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95.4万张收养70.6万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4051万人次全国已有31.5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镇社会服务网络也有较快发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7万个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面继续扩大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1993年末全国环境保护系统人员共有8.1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2290个环境监测人员3.3万人全国自然保护区中有10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7个到1993年末制定的各类环境保护标准已达313项在全国472个城市中建成了293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0492平方公里在363个城市中建成了177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3689平方公里1993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5737个总投资254亿元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未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地区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03/31/2002。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1年2月26日)200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大力扶持潜力产品,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加强管理,积极推进“五项创新”,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使全省经济运行初步摆脱了前几年持续减速运行的局面,出现了积极趋好的变化,实现了“九五”时期国民经济持续保持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国民经济运行出现重要转机。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40.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扭转了1996年以来增幅逐年回落的局面。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835.7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636.4亿元,增长7.4%。

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九五”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全省34户优势企业已全部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有80%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

全省列入国家债转股的25户企业,有23户与金融资产公司签订了协议,当年有天龙集团、神州股份、西山煤电、太化股份4户企业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

全年全省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实施配股及增发新股,实现证券融资71.98亿元。

81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脱困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继续实施“四长”攻坚责任制,采取兼并破产、债转股、封闭贷款、剥离不良资产、治乱减负等多项措施,使70%以上的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了扭亏消亏,圆满完成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

结构调整成功起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1978年-1998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1978年-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9%;税金总额308亿元,增长13.4%。

施工面积13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8705万平方米,减少3539万平方米。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房地产开发投资3580亿元,增长12.6%。

房地产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较快。

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791亿元,竣工面积5506万平方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

全年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为16.03‰;死亡人口807万人,死亡率为6.50‰;全年净增人口1184万人,自然增长率9.53‰,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86868万人,占69.6%。

0-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7%,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

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63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

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1亿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

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5年1月22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4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目标,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新的提高。

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10.0亿元,增长14.7%;第二产业37.3亿元,增长30.9%;第三产业30.7亿元,增长4.4%。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居高不下,整体经济效益较低,部分企业资金不足,生产经营困难。

一、农业1994年,呼市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年农业增加值(当年价)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

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8.9亿元,增长14.1%。

全年粮、油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粮豆产量达48.5万吨,油料产量6.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l0.6%。

蔬菜产量28.0万吨;提供商品菜21.0万吨,增长6.0%;甜菜产量14.0万吨。

畜牧业生产发展加快,“菜篮子”工程见到实效。

全年家畜存栏头数达80.3万头,比上年增加7.3万头。

其中:大牲畜12.1万头,增加0.7万头;小牲畜45.2万只,增加2,7万只;生猪23.0万头,增加3.8万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11-02 09: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5年2月28日1994年,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我国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流通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3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259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4310亿元,增长8.7%。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过高;农业发展滞后;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

一、农业农业生产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取得较好收成。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有所减产,棉花生产扭转减产趋势呈恢复性增长,油料生产创历史新纪录,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糖料、麻类和烤烟产量下降。

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相比,农业生产发展滞后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4450 万吨 -2.5其中:谷物 39397 万吨 -2.8油料 1984 万吨 10.0其中:花生 964 万吨 14.4油菜籽 746 万吨 7.5棉花 425 万吨 13.6黄红麻 38 万吨 -44.1甘蔗 6086 万吨 -5.2甜菜 1253 万吨 4.0烤烟 195 万吨 -35.2茶叶 58 万吨-2.9水果 3478 万吨 15.5林业生产建设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900千公顷,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9%。

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增加。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肉类 4300 万吨 11.9其中:猪牛羊肉 3670 万吨 13.8牛奶 530 万吨 6.2绵羊毛 26 万吨 6.2蚕茧 83 万吨 10.2猪年末存栏数 41218 万头 4.9羊年末存栏数 23959 万只 10.2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5032 万头7.5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098万吨,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淡水产品产量890万吨,增长19.1%;海水产品产量1208万吨,增长12.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3368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9%;大中型拖拉机69万台,减少4.6%;小型和手扶拖拉机821万台,增长4.1%;农用载重汽车76万辆,增长9.9%;化肥施用量(折纯)3313万吨,增长 5.1%;农村用电量1511亿千瓦小时,增长21.4%。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

二、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在全部工业中,国有企业增长5.5%(如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8%);集体企业增长21.4%,其中乡办企业增长27.3%;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增长28%。

大中型企业增长12%,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

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691亿元,增长16.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化学纤维 269 万吨 13.3纱 470 万吨 -6.3布 200 亿米 -1.5机制纸及纸板 2000 万吨 4.5糖 581.9 万吨 -24.6原盐 2974.6 万吨 1.1卷烟 3421.3 万箱 1.4合成洗涤剂 196.4 万吨 4.3彩色电视机 1689.5 万部 17.7家用洗衣机 1096.4 万台 22.4家用电冰箱 764.5 万台 28.1能源生产总量 11.2 亿吨 4.7(折标准燃料)原煤 12.1 亿吨 5.3原油 1.46 亿吨 1.0发电量 9200 亿千瓦时 9.6钢 9153.2 万吨 2.2钢材 8003.6 万吨 3.7十种有色金属 375.2 万吨 7.5水泥 4.05 亿吨 10.1木材 6100 万立方米 -4.5硫酸 1494.7 万吨 11.8纯碱 568.4 万吨 6.3化肥(折100%) 2276 万吨 16.3化学农药(折100%) 26.8 万吨 4.4发电设备 1706.9 万千瓦15.9金属切削机床 19.2 万台 -26.8汽车 140.2 万辆 8.0拖拉机 4.6 万台 21.8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7.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但工业产品库存积压增多,企业亏损面较大,相互拖欠较严重,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筑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国有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3.7亿平方米,增长15.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1.2亿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968元,实际提高21.5%;人均创利税超过1660元,但亏损面略有上升。

地质勘查取得新成果。

全年新发现或新证实为工业矿床的主要矿产地150 处;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勘查矿区58处;提供可供建设利用的重要地质报告790份,有 30种矿产新增加了探明储量,其中:煤矿82亿吨,铜矿120万吨,硫铁矿5330 万吨,磷矿9061万吨;投入地质勘查工作费用159亿元;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384万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一定控制。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回落30.8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单位(包括国有单位与境外合资、联营及股份制投资,下同)投资11354亿元,增长34.2%;集体经济项目投资2758亿元,增长23.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814亿元,增长22.9%。

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287亿元,增长35.3%;更新改造投资2842亿元,增长29.6%;房地产投资1796亿元,增长41.3%;其他投资429亿元,增长24.8%。

中央项目完成投资3544亿元,增长30.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5亿元,增长34.5%。

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开工5万元以上项目76492个,比上年减少1768个,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仍然偏大,年末在建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为305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国有单位投资中,能源工业投资所占比重由20.7%上升到21.8%;原材料工业投资所占比重为11.9%,与上年持平;邮电通信业投资所占比重由4%上升到5.3%;但农业投资比重继续下降,仅占1.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运输业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6.2%下降到15.4%。

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列入国家计划的151个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051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其中有72个项目和单项工程建成投产。

全国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37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244个。

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477万吨,发电机组容量1527万千瓦, 石油开采1545万吨、天然气开采11. 34亿立方米(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炼铁81万吨,汽车制造9.22万辆,化肥48万吨,木材采运 14.8万立方米,新建铁路正线交付运营里程278.6公里,增建铁路复线交付运营里程1342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2580万吨,市内电话机装机容量1622万门,长途光缆3万延长公里,新建微波电路1万公里,新建高速公路493公里等。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增长。

全年完成增加值2247亿元,比上年增长6%。

但运输能力与需求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

1994年比上年增长%货物周转量 33275 亿吨公里 9.1铁路 12462 亿吨公里 4.4公路 4481 亿吨公里10.1水运 15704 亿吨公里 13.9民航 19.5 亿吨公里17.4管道 608 亿吨公里持平旅客周转量 8492 亿人公里 8.1铁路 3637 亿人公里 4.4公路 4147 亿人公里12.0水运 175 亿人公里-10.8民航 533 亿人公里11.6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7.3 亿吨 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 2.7 亿吨 11.1邮电通信业保持高速增长。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93亿元,增长50.2%;新发展城乡电话用户突破1000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3.2%。

公众通信能力继续增强,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4878万门,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220万路端。

全网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80%,市话交换程控化比重达97%。

分组交换网,公共数字数据网,已具备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所需要的通信能力。

新增邮路2.9万公里,邮政业务计算机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其中城市9555亿元,增长33.2%;农村6498亿元,增长28.4%。

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商业更为活跃,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上年的60.3%上升到66.3%,而国有商业则由上年的39.7%下降到33.7%。

生产资料市场平稳。

全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22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

由于前两年社会需求增长过快、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滞后影响,部分农产品因灾减产,加上国家政策性调价和一些影响物价的宏观改革措施出台,使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各类价格比上年上涨幅度(%)1、居民消费价格 24.1其中:城市 25.035个大中城市 24.8农村23.4其中:食品 31.8粮食 50.7肉禽及其制品 41.6食用植物油64.1蛋品 15.0水产品20.3鲜菜 38.2衣着 17.1家庭设备及用品12.0医疗保健用品11.7交通和通讯工具7.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12.5居住商品21.3服务项目25.72、商品零售价格 21.7其中:城市 20.935个大中城市 20.7农村 22.9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 21.64、农产品收购价格 39.95、工业品出厂价格19.5六、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据海关统计,全年出口总额12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9%;进口总额1157亿美元,增长11.2%。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出口中机电产品比重由上年的24.7%上升到26.4%;国内紧缺的原材料及机械运输设备类进口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