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道教的的生命观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其生死观与轮回观是道教重要的理论与信仰基础。
下面是一些道教经典中关于生死观与轮回观的语录:1. 无常观生死“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于生死观的一种理解,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延续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无常的环境,不固执于自己的存在形式。
生死只是一种变化,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死。
2. 存在即为不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这句话揭示了道教对于生命短暂和转瞬即逝的看法。
人生犹如马驹穿过狭小的隙缝,转瞬即逝。
道教认为,生命的流转本身是一种永恒存在,即使肉体逝去,灵魂也会继续存在。
3. 轮回观与因果报应“人死之后,灵魂会经历轮回,根据善恶受到相应的报应。
”——《道教经典》道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经历轮回,即不断重生和转世的过程。
通过轮回,人们能够修行积德,善恶有报。
好人会得到好报,恶人会受到恶报。
4. 追求长生不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渴望。
道教倡导人们通过修炼道德和身体的方法,寻求超越人类本身的存在,追求与道相合,实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结:道教对于生死观与轮回观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道教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转变,灵魂会经历轮回,受到因果报应,追求长生不老是每个信徒的共同愿望。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以及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态度。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1. 引言1.1 道家生死观的概述道家生死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对于人类生死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哲学观点。
道家认为生死是宇宙间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命运。
道家生死观强调生死循环,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的,生是死的前提,死是生的归宿。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抗拒生死的命运,而是在生死轮回中找到一种永恒真理。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应天道,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心境安宁,泰然处之的境界。
道家生死观的概述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接受生死,追求心灵平静。
在当下社会,道家生死观给予人们对待生死问题更为深刻的思考,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2. 正文2.1 道家生死观的核心观念在道家生死观中,核心观念是认为生死是自然界法则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道家认为生死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
道家强调生死是一个整体,生死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存在。
道家主张要对生死持平常心,不应当执著于生,也不应当畏惧于死。
道家认为,只有放下对生死的执念,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轮回之旅。
道家生死观的核心观念是以自然、循环、整体为主要特征。
道家认为,生死只是万事万物无法抗拒的规律之一,应该接受并平静面对,而不是恐惧或逃避。
从道家的角度看,生死都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过程,无法分割开来,应该理性对待。
道家的生死观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理性、超然,不被外界干扰,达到心境的超然和平和,从容面对一切变故。
这样的核心观念,对于现代人应该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2.2 道家生死观对现代人的启示道家生死观强调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提倡顺应自然、守正以养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本质,沉溺于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
道家生死观提醒现代人要珍惜当下,顺势而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世俗所迷惑。
道家生死观还教人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困难,坦然接受生死的自然规律。
道家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道家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道家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道家认为生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的目的或固定的模式。
生命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外在的目标而存在,而是顺应自然的流动,遵循天道的规律。
在道家的观念中,生命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内在的自足。
道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是“道”的体现。
“道”是一种无形无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它永恒不变,却又无处不在。
生命在“道”的怀抱中诞生、成长和消逝,就如同四季的更替,自然而然,无需刻意。
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顺应“道”的运行,不强求,不妄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理念在看待生命意义时也有着重要的体现。
“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做,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做。
对于生命而言,就是不要过度地追逐功名利禄,不要被世俗的欲望所驱使。
当我们能够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本真。
在道家看来,生命的意义还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常常让人心神不宁,迷失自我。
道家倡导人们回归内心,通过修炼和自我反省,去除内心的杂念和烦恼。
当内心达到宁静的状态,我们就能更好地洞察生命的真谛,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和虚荣,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道家重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生命不应受到过多的束缚和限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种自由并非是为所欲为,而是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天性,实现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使命,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他人,而应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道家对于生死也有着豁达的态度。
他们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循环,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终结。
生命如同一场旅行,死亡只是旅程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不必对死亡过度恐惧和悲哀,而应以坦然的心态面对。
这种对生死的超脱观念,让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更加珍惜当下,不过分忧虑未来,也不沉迷于过去。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理解。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生死问题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
生命和死亡的统一:道家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生命和死亡是统一的整体。
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必然结果,两者密切相连,相互依赖。
自然流转的观念:道家强调自然的流转和变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遵循自然的规律。
生命如同天地一样,有起有落,有生有死,没有绝对的始终。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逆流而行,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生死问题上,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不恐惧死亡,顺应生命的自然流转。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与道合一,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法则。
生命的起源与结束都是由道决定的,相信生死都包含在道的运行之中。
相对平等的态度:道家不强调个体的永恒性或个人的特殊性,对于生命和死亡持有相对平等的态度。
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个体在宇宙间只是短暂的存在。
总的来说,道家生死观强调生命与死亡的统一,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态度。
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追寻与宇宙共生共存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
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
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
只要人在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服务,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可以安详自在、无愧无悔了。
儒家重视生命生前的价值,有轻于鸿毛,也有重于泰山。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数受其影响,因而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活着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把生命的价值作为对社会、国家的奉献,所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这种思想,和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相结合,成为社会主流生死观,受官方认证。
如张思德、雷锋等虽然离开人世,因其生前的奉献。
达到精神的永存和不朽。
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
他们将生和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
老子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
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
道家重视活着这种状态,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长久、活得顺心,活的和自然相和谐。
更多的是把生命融入自然,回归自然,讲究返璞归真。
对于个人生命的延续,也就是养生,有很多借鉴之处,也能使人生贴近自然,享受生命的寂静与安宁。
国学天地道教的生命观
国学天地道教的生命观一般道教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老子有“长生久视”之说,因此我们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思想归结为“长生久视”之道。
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贯穿在整个道教历史中。
从先秦的方术士开始,就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主要目的。
再到后来方仙道糅合阴阳家形成神仙家一派,更是以追求不死的神仙境界为首务。
老庄以及关尹子、文子、列子等笔下的真人、神人也是典型的长生不死的象征。
黄老道盛行之时,则形成好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风气。
道教希冀长生,道教内丹派也是借炼丹的方法与途径,希冀通过祛病无病而健康长寿,由无病难老而不老,由不老而长生。
道教外丹旨在通过炼五金八石得外药,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这一派长生的目的并没达到,却为中国古代化学开了先河。
在今天看来,道教外丹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做法,与现代医学通过分析病理和研制新药以延长人的寿命的科学方法并不矛盾。
道教内丹旨在通过炼精气神以得内药,以内修、内养、内炼为内证,以预防和延缓生命的衰老,促进生命自身技能的生生不已,使人返老还童,永葆青春,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内丹学通过内炼生命而追求长生久视,萧天石称之为“生命重生学”或“人类长生学”。
但事实上,长生久视意义上的“长生”和“不死”,从道教内丹的理论方面分析,是有根本区别的。
“长生”只是就“有形肉体”而言,是相对的,有限的,没有真正超脱生死的;“不死”则只能是就精神而言,必须超脱生死的对立,达到永恒超越之境。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
道教在看待人的生命问题时,一方面认为人的形体有生有死,而神性则无生不灭。
修道就是要证破生死。
也就是说,修道的落脚点在于修神性,反对执着于形骸;另一方面,受道家重生思想的影响,道教又强调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道教内修应形神兼俱。
这样在涉及到终极超越问题时总摆脱不了肉体的拖累。
因此,道教一方面把形体斥为“臭皮囊”,认为是得到成真的障碍;一方面又坚持神不离形,离形神无着落,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标,被佛教讥讽为“守尸鬼”。
道家的自然哲学与生命观
道家的自然哲学与生命观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观源于先秦时期,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神秘而又神圣的,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教师和启示者。
自然是道在道家看来,自然是道,道是自然。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而这个规律,正是道的表现。
因此,道就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体现。
在道家的自然哲学中,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自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自然界的美是道的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美妙之处,这种美妙与道是不可分割的。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美是一种超越人类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
这种美妙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它本身就是道的表现。
因此,道家强调现象本身的美,不追求外在的形式,追求内在的气质和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到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到道的精髓。
天地万物皆有灵在道家的生命观中,天地万物皆有灵。
这种灵并不是人类所认同的精神或灵魂,而是一种深层的力量和本质。
这种力量能够使得万物生长茁壮,同时也能够保护着它们不受破坏和伤害。
因此,道家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无论它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
对于这些生命的存在,人类应该尊重它们,并与之和谐相处。
生命是一个过程道家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生命体都会经历成长、衰老、死亡等不同的阶段。
因此,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在道家的生命观中,人类并不是像现代社会那样追求永生不死的存在。
相反,人类应该接受生命的变化和终结,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深刻含义。
结语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观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突出生命的过程性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实践这种思想,塑造出更为美好的未来。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道家生死观认为,生命是无常的,应该超越生死而追求长生不老。
生死只是无常变化
的一种,不能过于执着,要放下执念,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整个宇宙都是无限而神秘的,人的一生只是其中的一瞬间,人应该从宇宙的长远角度来看待生命,超越痛苦和死亡,追
求生命的真谛。
道家生死观对现代有很多启示意义。
首先,对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生迷茫、焦虑
和压力等问题,道家生死观告诉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不要把自己局限
在眼前的问题中,要超越眼前的痛苦,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道家生死观强调放下执念,超越生死,反映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人们容易沉迷于追求物质欲望的过程中,从而失去内心的平静和修养。
人应该学会放
下执念,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
再次,道家生死观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和宇宙,不要试图去改变和突破自然的规律。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去改变和控制自然,往往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和
破坏。
道家生死观告诉我们,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的真谛。
综上所述,道家生死观不仅是一种宏观的生态思想,也是一种深刻的人性思想。
它强
调人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存在,超越眼前的苦痛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超脱。
这种思想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1. 引言1.1 道家生死观的重要性道家生死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死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道家生死观强调“生死一体”,强调生死是一个统一整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对立。
这种观念使人们对生死不再害怕,而是接受它们作为自然发生的事情,从而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使人们更能够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变化和挑战。
道家生死观也提倡“无为”,主张顺应自然、随顺心性,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执着于私欲,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对生死的困惑和恐惧而感到迷茫和不安,因此道家生死观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深入理解和借鉴道家生死观,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心灵的宁静和从容,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1.2 现代人对生死的困惑现代人对生死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生死的探索需求。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物质生活丰富,但人们对内心的追求和存在的意义却总是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惑。
生死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议题,但现代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回避和恐惧。
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减少,但与此现代人对死亡的认知也变得模糊和混乱。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忽略对生命的思考,只关注表面的物质享受,忽视内心的沉淀和修炼。
这种现象导致许多人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虚无,对生死的观念也变得混乱和模糊。
现代人对生死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探索和对死亡的理解上。
人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审视死亡,接受它的存在并正视它带来的影响。
只有当人们能够从内心平静地面对生死,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生命的意义。
2. 正文2.1 道家生死观的特点1. 道家强调生死为自然规律。
归根复命, 死而不亡者寿, 道教的生死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一、生死自然而然就像一株大树,在自然的状态下,花叶凋零,果实落地,最后都是复归于泥土,滋养大树的根系。
《道德经》所言的“归根”,就是一种归宿。
根,是创造我们生命的本源。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注定为一个归宿——归根。
所有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都要复归其本源。
归根曰静——归根是一种绝然的静,又是一种超然的“无”。
静曰复命——陈腐在静中消亡,新生在静中萌动。
我们的生命,从万籁俱寂的“静”中来,从了无生息的“无”中来。
从无中生有,从静中萌动。
归根之后,我们又由动转静,由有化无。
这就是生与死、动与静、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大道之中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自然的生命观,反映了生命的自然。
没有衰老与死亡,就没有新生与成长。
不推陈出新,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
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未来,生命永远不会消亡,永远在“归根”中获得“复命”。
二、重视生亦笑对死《度人经》讲:“仙道贵生”。
长生久视的理想是道教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
但道教并非一味的追求生而畏惧死。
道教对生命的态度讲究自然,就是说对待生我们要自然,对待死也要自然,这才是道教对生命的态度。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
”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他认为死和生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必然发生的,无一人可以幸免。
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身体会消亡,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
庄子丧妻时,从开始的“我独何能无慨然”到后来的的“鼓盆而歌”,正是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亦能坦然面对死亡的通达洒脱。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一个永恒的循环。
道家认为生命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就像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一样,生者死也,死者生也。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执着于生命,不惧怕死亡。
他们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逆之则反,逝去的生命会转化为新的能量,这就是大道回归。
道家生死观与现代的生死观有着相似之处,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家生死观与现代医疗伦理有关。
现代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可以治疗许多原本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延长患者的寿命。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医疗伦理和道德问题。
对于临终病患,医生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不应该将治疗延长到无意义的阶段。
从道家的角度看,人应该顺其自然,任由自然而然的生死规律发生。
这就意味着,代替患者做出决定,以及将治疗延长到无意义的阶段都是不妥的。
道家生死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大自然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机,土地、水资源受到污染。
从道家的角度看,自然是生死循环的一部分,为了保护人类和整个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的利用它。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道家生死观与个人心态有关。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经常会让人感到压力、焦虑。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不执着于生命,放下执念,顺自然而行,保持心灵平静。
当我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循环时,我们就可以抛开常人视角,将短暂的人生看作一段旅程来体验,无需过于忧虑,享受每个瞬间。
总的来说,道家生死观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生死规律的哲学思维,它引导我们不必恐惧生命的终结,而是应将生死看作永恒的循环。
对于现代社会,道家生死观的思想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死,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个人心态的和谐。
道教生命观的哲学阐释
道教生命观的哲学阐释道教生命观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生命结构上的“形神相依互持”论,其典型表述为“形者,宅也;神者,主也”;生命本质上的“道生气化”论,即生命形态万千殊异,本质上却都是禀道受气的结果;生命能级上的可化论,就是说,生命存在以气为基础,气是生命能级的标识,而气本身是可以变化乃至升华的,提升气的层级,就意味着升华生命能级,当下形态的“人”可变化气质而迁化成“仙”,“仙”就是化气合道而“长生久视”的“人”,是“人”应然的生命境界。
“笃志至信”是道教修炼不可或缺的生命信仰。
在道教信仰中有一基本观念,那就是“道不远人、身中蕴道”,这是修道合真、不死成仙的基本前提。
如《老子河上公章句》强调“善行道者,求之于身”,告诫人们“善保身中之道”。
道教将生命的现存视为道的具象,认为长生不死的可能性和基础存在于人的自身生命之中。
“身中有道”是道教根本性的生命信仰之一,没有对此的“笃志至信”,生命修为便无从谈起。
元代道士陈致虚撰写《金丹大要》,进一步从方法论上提出生命修炼的原则——顺则成人,逆则成丹。
所谓顺,即“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所谓逆,即“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成神,炼神为虚,金丹乃成”。
要言之,顺乃大道生人的路径,逆乃返道成仙的程序,而且逆返尤为重要,它是道教结丹证道的必由之路,也只有丹成道了,生命方可不朽。
“长生久视”的仙,突破了凡人的生命极限,实现了生与道的合一,他们“登虚蹑景,云轝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1](P52),出入于不死的生命境域,获得了真正的逍遥自由。
仙界胜境既有殷实的物质享受,又有精神的逍遥自由,而且神仙生活不在人生彼岸,亦不在生命尽头,就在当下生命之内,是生命修为之正果。
生命诚可贵,贵在生命单程,生命真乃重,重在生命之操行,所谓“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1](P15)。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不应受到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修炼道法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长生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长生不老的理念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相传,道教的创始人是具有传世之道的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与“道”相关的思想,将“道”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长寿。
二、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强调“道”的实践与修养,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身体上的长寿。
其中,长生不老便是道教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道教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使得人的身体得以净化,达到长生的效果。
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教中追求长生的一种修炼方式。
内丹指的是人体内的“丹田”,通过打坐、吐纳、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律等方法来调养身体。
修炼者相信将体内的精气转化为丹田中的“丹”,就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2. 服食仙药除了修炼内丹外,道教徒还相信通过服食仙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道教士人常常寻找各种珍贵药物,如灵芝、丹参等,以期延长寿命。
尽管这些仙药的存在性令人质疑,但其背后的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却一直贯穿着道教文化。
三、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不仅在道教文化中有所体现,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1. 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一部分是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强调保持阴阳平衡、调理体内气血,并注重饮食、运动和精神修养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有一定的关联。
2. 文学与艺术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常常以长生不老为主题进行创作。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自然景物与长生不老的愿望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描写仙人飞升与长寿的诗歌和画作。
道家的生死观八个字
道家的生死观八个字道家的生死观:虚无主义与自然观道家生死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自然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且生死的本质是一体的,无有区别。
道家生死观强调人应该超脱尘世的烦扰,追求永恒与不朽的道。
“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生死观的基本理念。
道家认为,万物的生成与消亡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即由一生而二,由二生而三,由三生而万物。
道家的生死观认为,生死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生与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不过是生生之间有个变化的过程而已。
生与死是一个循环,是辩证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生死对于道家而言并不可怕,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道家的生死观来看,生与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生到死再到生的循环过程。
“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万物生成的过程,也说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生死只是一个变化的形式,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一种方式。
道家生死观的核心观点是虚无主义,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一个万物变化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或价值,因此不应太过于追求或忧虑。
道家追求的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无欲无求状态,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自在。
道家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
道家生死观也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人应该以心为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寂静。
只有摆脱对生死的执着和追求,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幸福。
人的内心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
只有人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在和满足。
道家生死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然观。
道家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遵循着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变化过程之一,人不能逃避也不能抗拒。
道家的生命观
道家的生命观
道家的生命观从全面、宏观、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道家认为,生命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自然宇宙中生命链中的一环,每个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生命来源于天地自然,具有神秘而奇妙的意义。
道家认为,天地的运作和万物的生长,是由天地之间的道力所赋
予的,而且这种道力无处不在,在人的生命中也同样贯穿着。
道家生命观提倡健康、自然、淡泊和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保持身
心的平衡和健康,通过修炼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
修炼通常被
理解为饮食、行藏、思想和气功等多种方面的调整,需要个人不断地
努力和修行。
从道家的角度看,生命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每个
人都有不同的生命领域和方向需要去探索、成长和发展,不管是精神、生理、社会、经济,还是人际交往和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需要不
断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道家强调奉行天人合一之道,即要认识和尊重自然之道,秉承天
人一体之思想,始终保持一颗谦虚、敬畏的心态,与世界与人民共同
成长和发展。
总之,道家的生命观是从整体角度关注生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一体化,强调个人的修炼和成长,力求达到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和谐统一,是对我们人类拓宽视野、提升个人素质、指导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思想观念。
论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
论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命观是其重要的体系。
这个生命观融合了古代道家和周易学说中诸多生命哲学思想,拥有独特而深刻的内涵。
道教的生命观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以及宇宙的生命等多个层面,呈现了一种全面、综合的生命伦理学。
本文将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来论述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并列举5个例子进行分析。
一、宏观角度:宇宙生命共鸣道教认为,人类生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自然界、宇宙以及物质世界都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所谓的宇宙生命共鸣。
道教的这种思想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共振和场论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
在道教思想里,宇宙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能量。
这种能量在宇宙中四处传递,呈现为一种波动的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全息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而且存在于人类的生命之中。
因此,一切生命行动都在影响着宇宙能量的传递,所有的生命都在共生联络中相互影响,形成共振场。
这种共振,使得宇宙本质上是一个整体。
在微观层面,同样是基于场的能量现象,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有足够的结构物理尺度支持的。
如今,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量子场论的观念,而道教的宇宙生命共鸣思想不仅是对于传统生命观的巨大启示,同时也揭示了新型的生命科学思想。
二、微观角度:人的身心结合在道教的生命观里面,心与身是一体的,意识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这种思想在哲学上被称为“唯心论”,它强调了思想、精神、情感和身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样是颇具现代感的,我们现代人已经认识到身体和心理之间、身体和社会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随着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它已被证实。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阴阳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宇宙万物中包含了一种叫做“阴阳”的极端对立性质。
在人类生命中,阴阳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
在道教的思想里,人的身体和心情之间、工作和休息之间等都存在着阴阳之别,人类需要在这种极端对立性质中找到协调促进的平衡点。
道家生命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借鉴
01
珍惜身体
道家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 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避免 不必要的伤害和浪费。
尊重他人
02
03
珍视情感
道家强调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和尊 严,反对侵犯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
道家认为情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 部分,应该珍视亲情、友情和爱 情等情感关系。
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寻找生命意义
01
道家认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环境,寻找生命的意
会中,创新能力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修身养性,可以激发人
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03
促进人际和谐
修身养性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冲突和矛盾,促进人际和谐。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通过修身养性可以学会更好地沟通
和理解他人,达到和谐相处的效果。
04
道家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方法
遵循自然规律
在实践中,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不使用过度的农药和化肥。
保护生态环境
道家主张保护生态环境,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应该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例如保护森林、水源、 土壤等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意义
道家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在修身养性 过程中,不要刻意去追求,而是要顺应当下的环境和心境 ,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
自然无为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即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本性。在修 身养性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本性,不要过度干预 和强制改变。
修身养性的实践方法
冥想
自我反省
遵循自然规律
培养良好习惯
通过欣赏道家文化艺术,如山水画、古琴曲 等,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人们能够 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的生命观道教是“重人贵生”的宗教,其论涉“生命”的义理极为丰富多彩,是道教学中最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成就,是人类“生命学”园地的奇葩。
从道祖老子著《道德经》,揭示宇宙生存论及长生久视之道,尔后历代道教祖师,皆宗仰而阐发之,成就了道教“重人贵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生命学体系,或曰养生文化。
代代传承发扬,成为有东方智慧之光的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道教如何认识生命,亦即何谓生命?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体,而仅指人体生命。
据我所知,历来“对生命”的解释,有着不少说法。
如:具有肉体、精神、灵魂三大要素,谓为生命;神识与先天之气的合一,谓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谐合一,谓为生命;有径谓“性命”即生命;有谓生机与形体俱具为生命。
道教对人体生命的解释,也有很精彩的论述。
如吴筠《元气论》认为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气来人身谓之生”,“从道受生谓之命”,即气为生机之源,气人形体,从道受生,谓为生命;《太平经·令人寿平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更说神乘气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为治于一体,是谓生命。
我以为道教强调以气为本,精、气、神三者和谐于一体的“生命说”(或谓生命三义论),还是富有哲理和比较贴切的,也是同道教的养生文化紧密关联一致的。
这是道教生命观的特征之一。
二、道教对人体生命的本原与形质的认识《道生旨》中说:《西升经》云“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则茫茫然罔测道之来矣。
欲求长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晓耶?”(《云笈七签》卷八十八)这就是说,修道者知道了构成生命的要素,进而务必认识人体生命的由来本原及其形体结构的生态性质。
在这个问题上,儒、释、道自来看法不同。
关于生命的本原,孔子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儒家认为生命的由来本原在于天命。
佛家认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情形体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偶然的、短暂的聚合体,刹那依缘而生灭,“六大”、“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幻的,所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辽塔偈语)。
认为生命形体根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本体,生命无本原,身体形质,也都是空幻虚无的。
道教既反对儒家天命说,也反对佛家空幻说,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气”。
只有在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才产生了人体生命,它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
“形者气之聚也”(《云笈七签》卷九十七《七部语要》),故而道教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元气”。
远在春秋时代,老子著《道德经》便揭示了宇宙生成论。
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揭示宇宙发生的本原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有之“物”,并不是虚无的。
而一般所说的“无”,不过是指其微妙到无可感觉触摸,实际是“有”。
关于宇宙的发展,则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所谓“一”即“元气”,“二”即混元一气运化出天地阴阳,“三”即清轻上浮为天的阳气与浊重下降为地的阴气相交感运化而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聚而成人,“阴”、“阳”、“中和”共为三气,三气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气分判,万化禀生”(《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
故曰“元气”为生命之宗。
关于人体结构的生态性质问题,道教认为,万物之中,人最灵最贵。
人的形体结构具有物质形态真实性。
这在道教许多关涉养生学的经籍中讲得十分具体而清楚。
《太上老君内观经》谈人体性命、形质的定义说:“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动以营身谓之魂,静以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驮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
”其中并无虚幻之语。
吴筠《元气论》中讲:元气始萌,形气始端,形成有质,结胚象卵,气圆则形备。
“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又说:“人之生也,禀天地元气,为神为形。
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
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故帝一回风之道,溯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
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中藏经》说:“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养成之道,循环无穷。
肺生肾,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
……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之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这均表明道教在认识生命本源与形质以及对自我生命规律和追求长生久视之道方面,是以《元气论》为基础而开拓的,是具有朴素而实际的蕴含的。
人体“生命”本原于“元气”,人体“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这是道教生命观的又一特征。
三、道教对待人生的态度与“我命由我”、“仙道贵生”的教义人类社会在对待“人生”的意义与态度方面颇多分歧。
我们明确认识了人生价值与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从而也才能树立珍惜人生、热爱生命的观念,坚定地践行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与方法。
儒家认为人生的一切皆取决于“天命”,人的生命形体,有生必有灭,只有在精神方面的道德风范与功业有可能留传后世,人的一生就只能是维持天命大限内的生活,即使是修道德、创功业,最终也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天由命。
佛家认为人生世间一切都是空幻的,而且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挣扎,既无“生”的意趣,也没有“生”的价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觉,涅槃寂静。
道教与儒释两家在对待人生态度上大相径庭,提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见《西升经》)、“仙道贵生”(见《度人经》),弘扬“重人贵生”(见《太平经》)的教义。
诚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所说,道教是要与“天命”和“自然”抗争,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开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长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为人类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续直至永生,使人生获得最美满、最和谐的生命幸福(见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
《太平经》说:“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
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
死命,重事也。
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卷七十二《不用大言无效诀》)又说:“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
”(卷四十九《急学真法》)。
又说:“天下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
” (卷九十三《国不可胜数诀》)葛洪《抱朴子·对俗》认为:“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
”还认为:“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
若幸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道教以无畏的气概高唱“我命由我”、“重人贵生”,并且坚定地践行炼养之道,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间的幸福生活。
这反映了古代“贵生”的倡导者们勇敢、坚强的信念与意志。
这又是道教生命观内容中最为显明、突出的特征。
四、道教的生道合一论与性命双修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与“仙道贵生”的教义,宣扬对“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为可贵的是,道教因之同时建构了能够实证达到“长生住世”理想的理论与践行方法的体系,这就是“生道合一”论及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多种类炼养方术。
《道德经》说:“出生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意在告诉世人,维持生命并非轻易的事情,人生有着许多危机,要加意防护。
“生道合一”的理论与“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术,便是道教为人类养生所创设的道路与明灯。
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要常养神,勿失生道。
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
”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
'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
'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
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形有生死。
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
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积极有效的办法便是进行自身炼养,以求自我完善。
因此道教在创建之初便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黄老道的大量神仙方技,尔后又融摄了诸子百家及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逐渐营构成了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养生文化体系。
显示其理论与方术并茂,延寿与登仙可期。
如内外丹道、服气、导引、炼气、行踬、吐纳、胎息、休粮、坐忘、内家武功等等。
在持行中有关阴阳、顺逆、性命、有无、情性、动静、神气、火候、境界诸方面的指导性理论,也都包含有精湛的哲理与实践经验。
五、“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协合观与修持境界论道教除弘阐上述生命观基本思想观点与方术外,还强调持行者务必审慎对待宇宙万物及关注在修养上的三种境界。
即:树立“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
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天、地、人三才相生、相养、相成亦相克,是自然大道的法则,只有三才无损,各安其任,个人也才能无伤无损、守道延生。
这就是说,人不能孤立看待自身的炼养,要认识与宇宙万物的密切关系。
在整体协合观念下,妥善处理自身同社会及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