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红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水两届县委的建立和革命活动
1929年2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贯彻“六大”会议精神,制定《关于农村斗争战术的指示》。1929年9月,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五师进驻彭水、黔江。在省临委和省军委的指示下,“军支”与中共彭水特支取得了联系,军运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省临委再次派遣霍恂来彭水之后,又指派中共四川省临委委员向希平及王柱臣到彭水具体协助和领导彭水的军运和武装起义。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彭水特支请示省临委同意,于1930年初成立了中共彭水县第一届县委会,直属省临委领导。中共彭水县第一届委员会成员是:县委书记向希平、军委书记霍恂、县委常委王柱臣、组织委员刘伯容、宣传委员孙瑞华。全县共有党员88人,其中知识分子35人,农民30人,工人18人,其它5人。县委成立后,即与驻军军支负责人交换了工作进展情况,并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初步方案。为慎重起见,军支方面派吴敌(军支成员、黔江驻军副团长),彭水地方党组织派霍恂、冉隆华到重庆向省临委、省军委汇报。省军委书记李鸣珂作了详细周密的指示。根据省临委、省军委的指示,军支和彭水县委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总指挥霍恂、副总指挥孙瑞华。军支负责驻军的调配和内应;霍恂、刘伯容负责工农武装的组织;向希平、孙瑞华负责策动地方武装。1930年3月30日晨,收编匪部王卓之诱杀了霍恂、孙瑞华、向希平三位同志,制造了震动彭水的“三·三O”惨案,之后,军支成员吴敌在返回黔江的当日被枪杀牺牲。刘伯容、邹隐樵、庹易之等逃离县城转移到农村。彭水武装起义告于失败。四月上旬,县内大多数中共党员陆续集中到普子马家营一带,刘伯容、邹隐樵、庹易之、陈信之、李大林、冉隆华、王仲和、陈知宇等商议,决定一边派人向上级联系请示,一边建立新一届县委。五月,彭水第二届县委会建立,刘伯容任县委书记。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一、清理组织,重新和省委取得联系,报告彭水武装起义失败的经过、原因及经验教训;二、派人前往丰都联络四川二路红军,以策应彭水的革命斗争;三、积极发动地方民团武装和联英会,把向成杰部赶出彭水;四、确定以太原、马武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争取与涪、丰、石、鄂西苏区连成一片。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初,中共彭水地方党组织发动和领导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前后持续八年,这些斗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之干部和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大多失败了。但是,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军阀、地方反动势力的反动统治,表现了中共彭水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中共彭水地方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红三军在彭水的斗争
民国23年(1934)5月7日,贺龙、关向应、夏曦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000余人,从黔江水车坪出发,经桐木溪、青蒲垭到桑柘坪,将县政府派去催收粮赋的张其俊和乡长窦敬之处决。当夜三更,冒雨出发,在猪头箐、大堰塘、三肩坡等地打败国民政府军的阻截,次日上午九时,抵彭水县城。敌驻军鲜少华营从统境关败退,全营被歼,俘敌近400人,营长鲜少华以木梯渡江时死亡。县长何本根慌忙中带卫队渡郁江逃跑。红三军入城后,司令部设在天主教堂,将何本根家财产分给穷人,打开监狱,释放受害群众,接受商会慰劳,印发传单。根据4月14日十字路鄂西中央分局会议的决议,攻占彭水后,即向黔江、酉阳、秀山方面游击,把川东与鄂西连成一片,但夏曦(中央代表)认为,彭水背山面水,易攻难守,于是决定转入贵州,开辟黔东根据地。县城失守后,刘湘非常惊恐,忙调川军第二、第三师、直属第二旅和保安团,从三面包围彭水,企图将红三军扼杀在川黔边境。10日,红三军从南渡沱渡过乌江,到黄家坝休整。将征收局长王泽、财政局长童雨时、团务局长宁连城、督练长许维新、乡长龚泽高押走。14日,从黄家坝出发,经鸡公岭、凉风垭山口,进入贵州省沿河县。
抗战时期彭水积极开展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
1934年5月,由贺龙、关向应、夏曦率领的红三军经黔江到彭水,沿途播撒抗日和革命火种,提升了彭水人民的抗日斗争激情。1936年11月,县内开始抵制日货。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彭水成立“隶清仇货委员会”,查禁日货。至此,县内无日货及日货经营商人。8月成立“抗敌后援分会”,进一步在全县宣传抵制日货和捐款支援前线抗日。10月,县立女子小学及汉葭镇第一小学开展“一分捐”活动,师生除在广场集会宣传募捐外,还走遍县城大街小巷,共捐得银圆261.02元,交送前线作伤兵被服之用。1938年春,华北学生抗日宣传队抵彭水。接着“四川省动员委员会”也派员到彭水协助宣传工作。当时县内各地学校皆组织了宣传队,逢场天即上街演讲、演出、办壁报、举行宣誓、组织国事报告等各种宣传活动。从此县内抗日宣传如火如荼。1938年10月,县政府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立于县城十字街西。为了使民众不忘国耻,坚决树立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1943年12月,将彭水县城14条主街更名为沦陷区地名,如天津路、太原路、大同路、南京路、杭州路、苏州路、凇沪路、辽宁路、吉林路、济南路、青岛路、北平路、芦宛路、沈阳路等。
彭水抗战时期彭水积极预防日军空袭
为了防止日机空袭,1938年1月,彭水被划入重庆防空司令部管辖范围。2月,彭水在县城高家台设立防空哨,并配德国望远镜一架。5月彭水县防空哨奉命改为“四川第二十三
监视哨”。7月,彭水成立防空支会,在全县宣传防空知识,并组建消防队、救护队。每日凌晨必集合训练,从无间断。10月扩充组织,将“监视哨”改为“四川省第四十四防空队”,同时设汉葭镇监视直属部队,负责县城防空监视工作,以大铁钟长短缓急不同的敲击声音,作为报告敌机“空袭警报”、“紧急警报”或“解除警报”的信号。同时,在县内郁山镇、保家楼、桑柘坪、龙门峡、黄家坝、弹子岍(今下岩西)、张家坝(今龙射镇)、普子镇等九地设立防空监视班,每班配监视员10名,八倍望远镜一架。11月,彭水县政府成立专门防空机构“防护团”,团长由县长兼任,副团长由四川省防空协会委任,下设总干事、副总干事。组建低空防御部队步枪高射组(保安步枪高射组、国民兵团自卫队步枪高射组)、警备班、报警班、抢救班、救护班、消防班、消毒班、配给班、工务班、避难班、挖埋班、交通班、灯火班,成员达257人。此后各乡镇相继成立“防护分团”,设分团长1人,由乡镇长担任。副分团长1-2人,由乡镇中心校长或保长兼任。为了加强防空工作,1939年9月,彭水县成立了与防护团并列的机构“县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主任委员由县长兼任,副主任委员由县政府成员兼任,下设总干事、总务组、抚济组、稽核组、救护组、调查组、医疗组,成员达28人。并创办哨兵训练班,经培训的38人全部分配到各监视所服务。1942年7月,彭水县城汉葭镇开始修建防空洞,至1943年完工,共用去资金2960元,在无力修建防空洞的其他乡镇,则依靠山区自然地形地物作隐蔽掩体,同时,每家每户都准备好沙袋水桶等防空器材。这样,全民防空格局在全县基本形成。
抗战时期彭水全力搞好军运工作
彭水城位于川湘公路上,又处于乌郁两江汇合处,抗战时期是川渝等后方抗日部队及军需物资出川的必经通道,路经彭水的军运特别频繁紧忙。1935年秋,彭水县成立“军运夫车船舶代办所”,专办征集民夫与车船事宜。同年11月起两次奉命征调民工33000人修筑开工建设的“川湘公路”(今国道319线)。1938年1-3月,中央军校第十三、十四两期学员过境,彭水县政府采购大米300石,招募民夫1000余人,木船10余只参与接送。5-6月,二十一军和三十六军过境出川抗日,彭水县招募民夫700余人,木船30余只运送军需物资。1939年4-5月,湖北警卫总队自鄂转渝。军委会战干第一团自湖南到綦江以及八十八军出川赴湘,三次路经彭水时,由彭水县共招募民夫800余人,木船20余只运送。加之其他差务,1942年总征用劳工达24200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1938年6月,彭水县奉命征集骡马,经两次到区乡艰难征集到5匹,送至时驻湖南的军委会后方勤务部第二十五兵站分监部。据《彭水县志》(1998年4月版)记载,仅1939年-1942年三年间,我县由“抗敌后援分会”为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