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工程设计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技术工程设计书
1.1工程概况
********二期项目位于***省****县*****内,南临****路、西至****线、北至***路、东至****线、西北面为地税局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工程分为2A、2B期。2A期包含19~20栋、21~22栋、26~27栋、28~29栋、30~31栋共10栋高层住宅,1栋会所,室外工程及其他有关配套工程;2B期包含15~16栋、17~18栋、23~25栋、32栋共7栋高层住宅、地下车库、室外工程及其他有关配套工程。****二期总建筑面积184337.38㎡。
该工程地下室为15~16#、17~18#、19~20#、21~22#、23~25#、26~27#、28~29#、32#栋塔楼的地下一层的联结体,面积28230㎡。
1.2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7)
3、由***市****县城市规划局提供的二个高程控制点Ⅱ30237、Ⅰ90007
4、由**********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项目施工图纸
5、***********沉降点分布施工图、总说明图、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技术约定等
2沉降观测的设备配备及组织机构
2.1仪器设备
根据工程的需要,本项目需配备下列仪器设备。
拟投入本项目的仪器设备一览表
查、保养、并不好记录。
2.2人员配备
测量工程师2人(****、****)、施测配合人员2人(****、****)、资料员1人(****);(具体人员配备已满足工程要求为准)
加入人员表格
3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周期
3.1监测内容
本次安排的监测项目、监测内容、监测数量及相关的监测目的和监测方法如下表所列,沉降点位均布置在单体一层结构墙、柱+50cm以上。
监测项目一览表
3.2监测方法及周期
3.2.1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观测次数与时间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本工程在建建筑观测周期为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封顶后1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如果出现长时间连续降雨、基础四周大量积水等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入逐日观测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2.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除特殊要求外,每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如果最后2个观测周期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d,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d,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稳定为止。
4建筑物沉降观测
4.1采用高程系统
采用黄海高程系统,以基准点Ⅱ30237的绝对标高为51.370m,Ⅰ90007的绝对标高为50.630m,(基准控制点、及基准点布置图如下)
附施工场地附件控制点图(由甲方提供的)
4.2基准点布设原则
1) 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即在施工场地周围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位置布设点位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编号为BM1—BM3。工作基点布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并每半年校核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2) 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3) 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
4.3基准点的埋设、保护及测量
1) 沉降观测基准点采用闭合水准测量测设,并埋设3个高程基准控制点。(基准控制点标示图、保护示意图及水准线路图如下)
基准控制点标示图:
基准控制点保护示意图:
基准点闭合水准路线示意图:
2) 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使用DINI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附近已做好的3个高程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3个高程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附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下表规定。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
4.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点采用隐蔽式沉降变形观测点,采用后植筋式钻孔并用结构胶植入砼柱(墙)中;
埋点方法: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沉降观测点埋设构造图如下所示: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以****沉降点分布施工图为准:
1)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2)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3)观测点均进行统一编号,第一次沉降观测应该全面,随着施工进度的发展,有些沉降观测点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从而失去观测价值,因此需要不断对沉降观测点位进行维护,观测点位的选择和保护对观测工作的连续性和正确性至关重要。
4)如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位置处或尽量靠近原测点处补设,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5)在每个沉降变形观测点附近应该有该点的醒目标记,便于沉降观测点保护(如下示意图所示)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沉降变形观测点的保护,严禁撞击沉降变形观测点,严禁在沉降变形观测点上堆放重物等。
如果变形观测点遭到破坏或由于各种因素而无法继续观测时,测量人员应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