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2024年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范文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资源调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湿地的演变历程、当前面临的保护与管理问题,并就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鄱阳湖湿地演变历程鄱阳湖湿地历经数千年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其湿地类型、面积及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自然演变受气候变迁、地质运动及水文条件的影响,鄱阳湖湿地的面积与类型呈现出动态变化。
历史上,鄱阳湖区域经历了多次洪水与干旱的交替,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选择与演替中逐渐形成现今的格局。
(二)人类活动影响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状态。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及问题(一)保护现状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等,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二)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鄱阳湖湿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严峻;其次,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最后,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
四、鄱阳湖湿地管理研究(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同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二)科学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加强湿地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广生态友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徐卫明;段明【摘要】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charging runoff variation feathe rs of Poyang Lake are stated. The feathers of the channel scour and silting and lower water level of Poyang Lake in recent yeaers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lower water level variation of Poyang Lake is introduced. At last,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are proposed.%阐述了鄱阳湖水位基本特征和出湖径流变化特点,分析了近年来河道冲淤和鄱阳湖区低枯水位特点,阐明了鄱阳湖区低枯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江西水利科技》【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61-163)【关键词】鄱阳湖;低枯水位;成因分析【作者】徐卫明;段明【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南昌 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82.9;P33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以下简称“五河”)及博阳河等支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湖泊,也是长江中下游洪水的重要调蓄场所。
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集中体现在长江干流九江河段和鄱阳湖的蓄泄、冲淤变化。
水文情势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区的防洪治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科学认知长江鄱阳湖间的水文情势,研究采取合适的对策措施,是维护健康长江、建设秀美鄱湖的关键和核心。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
以下是鄱阳湖的特点:
1.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湖面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差异很大,枯水期时,湖面缩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洪水期时,湖面扩大,碧波荡漾。
鄱阳湖的水位和容积也随季节变化,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
2.地貌特征:鄱阳湖地势平坦,微地形复杂,高程一般由17米降至湖口约-1米,最低处在屏峰山附近,高程在-20米。
湖盆由河道、碟形湖、圩堤、岛屿、洲滩、汊港组成。
3.生态环境:鄱阳湖是过水型湖泊,对长江干流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等。
同时,鄱阳湖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超过10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总的来说,鄱阳湖具有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
III
总磷、总氮
IV
总磷
IV
总磷
2008
III
总磷、总氮
IV
总磷、总氮
V
总磷
IV
总磷
鄱阳湖监测点位水质状况
年份
评价面积/km2
达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面积比例/%
达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面积比例/%
劣于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面积比例/%
富营养化评分值
富营养化程度
1999年
2184
85.9
19.9
27.24
32.91
293.95
2008年
189.67
47.49
24.42
25.58
28.07
35.81
351.04
鄱阳湖湖区水资源现状
分区名称
平原丘陵地区
湖区水面水量(亿m3)
水资源总量(亿m3)
地表水资源(亿m3)
地下水资源(亿m3)
重复水量(亿m3)
水资源量(亿m3)
湖东北区
13.35
3.92
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出现水问题
水资源评价结果
鄱阳湖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准则层
指标层
参照值
2008年实际
赣江流域
抚河流域
信江流域
饶河流域
修河流域
鄱阳湖区
外河流域
水资源条件
人均水资源量(m3)
>1700
2908
3535
2980
4304
4831
2654
1871
产水模数(104m3/km2)
>80
75.77
81.73
面源污染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02 水位受长江和周边河流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明 显。
02 湖泊形态呈南北狭长状,湖岸线曲折复杂。
生态系统
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包括鱼类、贝类、水生植 物等。
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 的影响。
是候鸟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前来越 冬。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 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 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应对策略
01
02
03
强化水质监测
加强鄱阳湖的水质监测力 度,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为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 据。
推进生态修复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湖泊湿地功能,提高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严格环境执法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污 染源进行严格监管,严厉 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湖泊保护合作,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03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公众能够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决
策中来。
05
未来展望
预期变化
水质改善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治理 措施的落实,鄱阳湖的水质有望 得到改善,减少污染负荷,恢复
湖泊生态功能。
生态恢复
通过湖泊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 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和 恢复,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未来发展趋 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鄱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研究,探讨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原 因和修复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
研究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 高,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污染
水环境问题成因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等 因素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水环 境容量下降,加剧了水环境问题的发 生。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 药等污染物排入鄱阳湖,导致水质受 到严重污染。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政策建议与决策支持
基于研究成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有关鄱阳湖水资源与 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推动了湖泊科学研究 的成果应用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04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 环境管理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01
制定严格的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 境保护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企 业的责任与义务。
02
完善水资源与水环境执法监督机 制,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加强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研究,建立完善的水环境质量监 测网络和评估体系,为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目标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应致 力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保障水资源安全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 鄱阳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
鄱阳湖水位变化
1.4 季节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1.4.1 1—3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鄱阳湖 1959—2009 年 1—3 月入湖总水量 年代距平见表 2. 从表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80、90 年代入湖总水量距平为正,说 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多,但是距平百分率只有 0.08%和0.030%,表明入湖总水量接近 正常值,增长趋势缓和。虽然,20 世纪 60、7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入湖总水量距平 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并且目前处于湖总水量偏少时期。 但是,从它们 的距平百分率看,入湖总水量接近正常值。
但无论是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还是年 平均水位,进入21世纪以来均呈下降趋势,相对 于55年的总体(直线)趋势而言,以年最高水位 的下降最剧烈,其次是年最低水位,年平均水位 的下降相对较为平缓。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 星子站最高、最低、平均水位均呈显著下降变化 趋势,大洪水明显减少、严重枯水明显增多,水 情朝偏枯方向快速发展。近9年(2000~2008年) 来鄱阳湖枯水位有下降且维持时间延长的趋势, 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创新低, 枯水期不断延长。
1.1资料与方法
1.1.1资料
资料简介
采用鄱阳湖1959—2009年日入湖总水量序列资 料,经过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年入湖总水量序列和 月入湖总水量序列和 1月—3 月和4月—6 月和7 月—9 月和10 月—12 月,4个季节入湖总水量序列。 为了反映年入湖总水量的总体趋势,应用 MannKendal秩相关检验和5点滑动平均对其变化趋势进行 分析。为研究方便,对基本资料进行距平处理,然 后对相应的距平值进行莫莱( Morlet) 连续小波变 换,分析鄱阳湖入湖总水量的周期规律。
1.4.2 4—6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由表 2 可以得出,20 世纪 70、90 年代入湖 总水量距平为正,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多,而 20 世纪 60、8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入湖 总水量距平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且目前处于入湖总水量偏少期; 但是它们的 距平百分比都很小,表明入湖总水量与正常值相接近. 1.4.3 7—9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由表 2 可知,20 世纪 60—80 年代入湖总水 量距平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入湖总水量距平为正, 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多,且目前处于入湖总水量偏多期; 除 20 世纪 60 年代和 90 年 代的距平百分比相对较大,其它年代距平百分比绝对值仅为 0.07%,都基本上接近正常 值. 1.4.4 10—12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由表 2 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的入湖总水 量距平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其它年代的入湖总水量距平值均为正,说明其间 入湖总水量偏多,目前处于入湖总水量偏多期; 距平百分率较小,表明入湖总水量接近正 常值,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入湖总水量年代距平百分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2024年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范文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水环境特征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
本文将重点对鄱阳湖的水环境特征进行阐述,并探讨其演化趋势。
二、鄱阳湖水环境特征(一)水体质量鄱阳湖的水质主要以II至III类水质为主,属于中等污染程度。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逐渐显现,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
(二)水动力条件鄱阳湖的水动力条件受季节性影响显著。
在枯水期,湖面缩小,水流缓慢;在丰水期,湖面扩大,水流加快。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湖内生物群落、水体自净能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三)湖泊生态鄱阳湖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如白鹤、东方白鹳等。
湖泊的生态多样性丰富,水生植物、鱼类、浮游生物等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鄱阳湖的演化趋势(一)水体质量变化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鄱阳湖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尤其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日益加剧。
此外,湖泊的水位变化也对水体质量产生影响,需关注极端气候条件下湖泊水体的变化趋势。
(二)生态演化趋势随着湖泊污染问题的加剧,湖泊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同时,湖泊的生态平衡也在逐渐被打破,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一)加强水污染治理针对鄱阳湖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例如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严格控制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等。
同时,加大对水环境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体的污染情况。
(二)恢复生态平衡为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生态平衡。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等,以保护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湖泊水位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为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变化做好准备。
鄱阳湖水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鄱阳湖水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西省中部。
然而,近年来,鄱阳湖的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湖泊生态系统和周边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鄱阳湖水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鄱阳湖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面源污染。
鄱阳湖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养殖废弃物、粪尿等都会通过径流、渗漏等途径进入湖泊,导致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
此外,过度的农田灌溉也导致湖泊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湖泊的富营养化。
第二,工业废水排放。
鄱阳湖周边地区工业发达,许多企业的废水排放未经过有效的处理,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排入湖泊,导致鄱阳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气的排放也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降落到湖泊水体中,加剧了湖泊的污染程度。
第三,城市生活污水排放。
鄱阳湖周边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带来的废水、污水也大量排放到湖泊中,对水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物和微生物等,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富氧化,极大地损害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针对鄱阳湖水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治理策略是必要的: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明确污染排放的标准和限制,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机制。
第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
第三,加强工业污水治理。
对鄱阳湖周边地区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强制实施废水处理设施,建立健全监测系统,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减少有害物质对湖泊的污染。
第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力度,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确保城市污水经过科学有效的处理后再排放,减少城市生活污水对湖泊的污染。
近40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Mann-KendallmutationanalysisandPettittmutationtestwereusedtoanalyzetheareachangeofPoyang Lakeduringthedryseason,andthedoublemasscurvemethodwasusedtoquantifytheeffectsofthediffer-
鄱阳湖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摘要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
鄱阳湖贵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并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鄱阳湖当前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湿地植被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AbstractIn December 12, 2009,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approved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Planning",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has become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Jiangxi province first rose to national strateg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Poyang Lake is China's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has long attracted continuous attention internationally.Poyang Lake is one of China's announc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key wetland protection, and in 1992 was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bear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but Poyang Lake now faces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vegetation cover, biodiversity, land use, water potential and sedi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ointed out the existence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wetland vegetation degradation, soil erosion is severe,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de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 starting from the long-term strategic and global perspective, the overall layou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ational plann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rat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1研究区概况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了下文论述的需要,后文全部简称为“鄱阳湖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
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成因及早涝规律
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成因及早涝规律
鄱阳湖流域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流域内淡水汛高不稳定,历史长久,水
文变化复杂多变。
针对鄱阳湖流域的水文变化特征,容积流量曲线平缓、低洼凹形,早涝突出,有强烈的季节性和湖流互动现象。
有关水文变化的成因可以归纳为环境气侯因素、土地覆盖、水源利用、水文设施以及人类干预等方面。
首先,环境气侯因素是影响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特
别是降雨量的影响,一旦受到辐射太阳能的影响,会使得出降雨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流量的大小,从而影响汛高的水平。
其次,流域内的土地覆盖也会直接影响鄱阳湖的水文变化特征。
土地覆盖较大的流域,地表植被种植在草地和耕地上,以减少地表径流,使得分流减少,植被对水土流失也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变汛高的增加趋势。
此外,水源利用和水文设施也是水库水文变化的重要成因,水质水利行政部门的宏观调节,使得水文变化的不稳定性减少,进而促进湖泊水文变化的优化。
最后,水文变化也多少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为开发利用水源,从而极大地破坏了湖泊水环境和湖泊水文状况,导致湖泊面积及流量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持续改变湖泊水汛高和水文变化特征。
总而言之,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受到气侯因素、土地覆盖、水源利用、水
文设施以及人类干预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湖泊面积及流量的变化,使得湖泊的早涝复杂多变以及汛高的振动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从科学的角度有助于深入研究,以促进湖泊水文的可持续利用,为合理调节水资源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鄱阳湖水文与水资源
1、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河流的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过水性,吞吐型湖泊,其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约16.9km,最宽处约74km,最狭处约2.8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东)、北(西)两部分,南西湖面宽阔,为一主湖区,北部湖面狭长,为湖水入江水道区[1]。
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万km2 ,占长江汉域面积的9.0%,平均年径流量1450亿m3 占长江流域的15.2%,水量非常丰富。
鄱阳湖区包括沿湖12个县(区),即隶属于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隶属于九江市的永修县、庐山区、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及共青城和隶属于上饶市的余干县、波阳县,土地面积为19910.4km2 ,截至2000年底,鄱阳湖区人口为646.6万人[2] 。
2、鄱阳湖水资源2.1地表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74.6mm,年径深719.0mm,年蒸发量1080mm。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总量610.3亿m3 ,产水量为278.2亿m3 。
2.2地下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年总量为47.0亿m3 ,约为本区地表径流量的16.9%。
但分布不均,可供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可开采地下水资料总量为23.6亿%。
2.3 入湖、入江水量鄱阳湖多年平均由湖口入长江的水量145.7亿m3 ,赣、抚、信、饶、修5条河入湖水量126.6亿m3 ,占入长江水量的86.8%。
入湖、入江水量的变化系数分别为0.26和0.27。
一般每年的2~6月份,5条河入湖水量大于入江水量,是鄱阳湖的蓄水期,总蓄水量17.8亿m3,7月至次年1月均为鄱阳湖主要排水期,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
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7月,入江最大流量在6~9月。
3 水文鄱阳湖区的九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3.1 水位鄱阳湖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最高,以1月最低,12月次之。
鄱阳湖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鄱阳湖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鄱阳湖陆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其地理位置低洼,地处江西省
与湖南省之间,地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其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水文地貌特征
鄱阳湖的地貌特点大多低洼,水面覆盖率较高,岸线条件较为复杂,
水位和水量变化较大,形成一个“水文地貌”的特殊格局。
二、自然资源差异
鄱阳湖的自然资源分布也较为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矿产
资源等方面,主要位于湖南、安徽长江流域地区,地形梯度较大,自然资
源分布相对稀疏。
三、人口分布
鄱阳湖的人口分布较为不均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湖南、江西两省,周
边的安徽、河南等省的人口数量较少。
四、经济分布
湖南和江西两省沿湖经济发展较快,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工业和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
五、文化差异
鄱阳湖两边地区文化差异较大,湖南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较少,江
西以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文化千差万别。
鄱阳湖概况【全】
【前言】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描绘的鄱阳湖美景让人记忆犹新。
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秋冬季长江、鄱阳湖低枯水位呈常态化趋势,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难以长期保持昔日的风采,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考验。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殷切嘱托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及温总理的指示,切实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规划的批准与实施,使江西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将为鄱阳湖的治理保护探索新路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
江西省对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出了以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即“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
【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
2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
2%。
1、区域概况⑴自然地理鄱阳湖南北长173km,东西最宽处约74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宽度约2. 8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一般由12m(吴淞高程,下同)降至湖口约1m。
鄱阳湖湖底平坦,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 2~17m之间,最深处高程约—10m。
鄱阳湖环湖区水文气候特征
鄱阳湖环湖区水文气候特征胡魁德,何友礼,罗嗣林(江西省水文局,江西南昌330002)摘要:本文简介了鄱阳湖环湖区的形态和特征,概括了鄱阳湖环湖区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水文气象特征,为研究、开发和整治鄱阳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环湖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特征值;水环境1 鄱阳湖环湖区概况鄱阳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115°49′~116°46′E、28°24′~29°46′N之间。
流域面积为162225km2,其中156743km2位于江西省境内,占全流域的96.6%;其余5482km2分属闽、浙、皖、湘等省,占全流域的3.4%。
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水系以及博阳河、东河和西河诸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
五河中赣江最大,外洲水文站集水面积为80948 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49.9%;抚河李家渡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811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7%;信江梅港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535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6%;饶河石镇街、古县渡水文(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218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8.8%;修河永修水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539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0%。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划分,鄱阳湖环湖区(以下简称湖区)范围为:赣江从外洲水文站以下、抚河李家渡水文站以下、信江梅港水文站以下、乐安河石镇街水文站以下、昌江古县渡水文站以下、修水永修水位站以下至湖口县的湖口水文站。
集水面积约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13%,为21174km2。
其中江西省内面积为20190km2,安徽省东至县流入湖区面积为984km2。
共辖有南昌市区(县)、新建、进贤、永修、德安、星子、九江市(县)、湖口、都昌、彭泽、余干、波阳、万年、樟树等县(市)。
鄱阳湖水位变化
以出现在12~1月的最多,占70.9%(12月和1月分
别为34.5%和36.4%);其次是2月,占23.6%;出
现在3月的较少,只占5.5%。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在
1953~2007年55年中总的变化趋势为上升,平均
升高速度为每十年0.12m;年平均水位在1953~
2007年中总体变化趋势为稍下降,平均下降速度
星子站年最高水位16.00~22.52m,其多年
平均值19.14m;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5~9月,
出现在5月的仅占3.6%,出现在6~7月的占78.2%,
以出现在7月的最多,占58.2%,出现在8月和9月
的分别为10.9%和7.3%。年最低水位7.11~9.44m,
其多年平均值8.04m,一般出现在12月~次年3月,
1.2 年入湖总水量变化趋势 1.3 年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1.4 季节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2. 分析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
2.1 五河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 2.2 采砂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 2.3 退田还湖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
3. 鄱阳湖不同水位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3.1 对钉螺的影响 3.2 对植被的影响 3.3 对候鸟的影响
13.08-12.08m 高程地带的钉 螺最为密集,15.88m 以上和 11.03m 以下高程地带 未发现钉螺,属无螺区(表 4.4)。利用 Excel 软件对湖区 8
列 yt,使原序列光滑化,即滑动平均法. 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n 为序列长度; m 的取值决定了滑动平均所取前期值和后期值的个数,例如,当 m =2 时为 5 点滑动平均.
(3)小波分析方法连续小波变换定义为[王文圣,丁 晶,李跃清. ] 水文小波分析
式中,Wf( a,b) 为小波变换系数; φ( t) 为基本小波或母小波; a 为尺度伸缩 因子,b 为时间平移因子; t 为时间; φ( a,b) 为由 φ( t) 伸缩和平移而成 的一族函数
鄱阳湖流域大型湖库水生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柘林湖为例
鄱阳湖流域大型湖库水生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柘林湖为例刘慧丽;戴国飞;张伟;廖兵【摘要】鄱阳湖流域内湖库资源众多,柘林湖作为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湖库,是鄱阳湖流域内最大的调节湖库,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有一定的影响,在鄱阳湖的入湖流量中占重要地位.本文以鄱阳湖流域内纳入水质良好湖泊的柘林湖为例,通过对柘林湖的形成及湖泊水系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探讨,分析近30年来该湖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力因子.综合研究表明:柘林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水质有先变差后改善的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流域内入口数量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长、滨湖区生态安全屏障受人为破坏以及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只有处理好“人湖”和谐、“三次飞跃”和“四大转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集成研究和综合治理,才能行之有效地改善柘林湖水生生态环境,并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应,从而保障鄱阳湖入湖“一湖清水”.【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5(027)002【总页数】9页(P266-274)【关键词】鄱阳湖;柘林湖;水生生态环境;驱动力分析【作者】刘慧丽;戴国飞;张伟;廖兵【作者单位】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9;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9;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正文语种】中文湖泊水库是人类当前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发挥着正常的供水、灌溉、渔业、景观、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重生态功能[1],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湖库生态安全则是支撑和保障湖库流域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990s以来,随着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过度侵占湖泊资源等一系列人类干扰活动的加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等问题凸显,湖库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3].“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巨资治理“三江”、“三湖”,但成效不是很明显.“十二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作思路,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目光投向气候、环境、地质、生态各异的全国五大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和东北平原-山地湖区),并编制了《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于2013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纳入规划的良好湖泊共365个,水面面积共计7.37×104km2[27].此外,财政部、环保部联合印发《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788号),实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2013年底将地下水、地表水其他专项并入设立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于2011、2012、2013、2014年分别在9、25、45和64个湖泊连续开展了4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专项资金支持额度也从9亿、15亿、16亿增至95亿,带动地方资金约200亿元.良好湖泊保护不同于我们长期进行的污染治理思路,而是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自然修复”的理念构建良好湖泊生态安全格局,鼓励探索实施“一湖一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以增量(优质湖泊)来带动和优化存量(非优质湖泊)的源头保护思维,与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理念有了根本性变化[4].鄱阳湖是中国东部平原湖区中典型的通江湖泊[5],流域内湖库资源众多,常年水面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86个,水面总面积3802km2;其中面积为1000km2以上的湖泊1个,即鄱阳湖(星子水位黄海高程为14.68m时,水面总面积为2978km2,最大水深为29.19m,平均水深为5.1m,蓄水量为149.6×108 m3.当星子水位黄海高程为20.66m时,水面总面积为5156km2);面积为100km2以上的湖泊2个,水面总面积3142km2;面积为10km2以上的湖泊15个,水面总面积3593km2;水库10819座,总库容320.81×108 m3.其中大型水库30座,中型水库263座,小型水库10526座,大型水库库容占全部水库的59.2%[6].柘林湖(水域面积308km2)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重要前置库之一,其流量调度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有一定影响,能在枯水期补充鄱阳湖流量,在丰水期起流量削峰的作用,为鄱阳湖输送一湖清水,且为鄱阳湖西部地区(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生态地位突出.柘林湖现状水质类别和水质目标均为Ⅱ~Ⅲ类,属于良好湖泊范畴,既是九江市武宁县、德安县、共青城市及周边沿湖百万居民的主要水源地,又是流域城乡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的主要纳污水体,主要入湖河流有修河上游、罗坪水、烟港水、瓜源水、沙田水和罗溪水等13条.柘林湖作为江西省良好湖泊的代表,被列入第二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由于之前对柘林湖流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其水生生态情况、营养盐输入、形态特征及相关污染控制等研究相对较少,2011年开始着手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问题诊断,并开展水生生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研究.本文在分析鄱阳湖流域内大型湖库水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柘林湖的形成及湖泊水系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探讨,分析近3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该湖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此研究对全国其他大型深水湖库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也为下一步实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1 采样点设置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基线调查(主要包括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等),水质监测每月1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每季度1次,水生植物和鱼类为半年1次.并依据有关技术指南[28]进行调查.监测点位如图1所示.1) 水质监测点位:湖区例行监测点位4个,2012年补充2个;入湖河流例行监测点位2个,2012年补充16个.水质监测时间为2000年1月到2013年11月,2000年之前是水质定性评价结果,2013年8月之后为水质例行监测结果(监测频率为两月1次).2)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监测点位16个,监测时间为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3) 水生植物和鱼类调查监测范围为全湖区,监测时间为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1.2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水质监测指标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常规指标及湖库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如: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铵态氮-N)、透明度(SD)、悬浮质(SS)、叶绿素a(Chl.a)等,各指标均采用国标法进行采样、测定和评价.现场测定水温和透明度,采集表层水(0~0.5m)与底层水(距底部0~0.5m)混合水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同时采集1L水样用鲁哥试剂(浓度约1.5%)固定浓缩后,定容至30ml用于浮游植物定量测定;采20L水样经浮游动物网浓缩到30ml用于浮游动物鉴定;部分蓝藻较多区域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进行了测定:原水用0.45μm滤膜过滤后于-20℃保存,72 h内用ELISA法直接测定,具体操作参考文献[7-8].浮游生物计数鉴定采用血球计数板法,鉴定方法参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9]和《淡水微型生物图谱》[10].优势种由Mcnaughton指数Y确定,Y=(ni/N)fi,ni为第i种藻类的细胞数,N为样品中所有藻类的总细胞数,fi为第i种藻类在各样点出现的频率,取优势度指数Y>0.02的藻类定为优势种[11].底栖动物采用1/16m2彼得森采泥器或0.09m2索伯网,多处采集,综合计算的方式;采用D形手抄网等工具在岸边草丛和大石块底质表面进行定性采集,折合成1~12m2不等的采样面积.现场将底栖动物样本活体挑出,放入样本瓶,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和保存,在实验室分类、鉴定和计数,用千分之一分析天平称量标本重量,然后折算成每平方米的密度和生物量.使用Wright生物指数(每平方米颤蚓科的数量)对柘林湖进行水质评价.采用水生植物采集器(镰式采草器)对河内和湖库内分布的水生植物进行采样,每样点采集面积0.4m2,鉴定水生植物种类,记录其群落组成特征,并称量其鲜重,计量群落生物量.根据鱼类区系研究方法,对调查范围内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一般采用电捕捞、刺网(1指~4指网目不等)等捕捞方式,湖库采用大船围捕的方式;再结合在渔船集中停靠码头处、集贸市场调查统计、渔民询问统计和历史资料收集等.取样时随机选择优势鱼类每种20尾进行详细测量(体长、全长、体重等).鱼类鉴定依据文献[29].取自一个采样点的样品鱼,按鱼类种类统计其尾数和总重量,同时统计总渔获量.2.1 柘林湖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柘林湖于1958年7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历经3个时期至1983年6月全面竣工,因位于亚洲第一大水电土坝拦河工程所在地——柘林镇而得名.自柘林湖建成蓄水后,汇水区域面积9340km2,占修河全流域面积(14797km2)的63.5%,范围涉及武宁县、修水县和永修县,湖泊面积308km2,南北宽15.53km,东西长44km,湖区平均水深18.59m,最大水深45m,多年平均流量255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0.6×108m3.水库正常蓄水位65.0m,相应库容50.17×108m3;设计洪水位70.13m,相应库容67.71×108m3;校核洪水位73.01m,相应库容79.2×108 m3(总库容),其中兴利库容34.7×108m3,调洪库容32×108m3.库容系数为42.7%,径流利用系数为93.4%,补给系数为32.06.柘林湖湖区风景秀丽,素有江西“千岛湖”之称,被誉为“庐山西海”,是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江西省最大的一座秀美壮观的人工湖、省级地质公园[12].水库建成30年,成为集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库,发育成熟后受流域影响更显著,具有空间异质性与季节变动性,其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13].2.2 社会经济发展2.2.1 历年人口变化趋势 2013年,柘林湖流域人口123.92万(图2a),其中农业人口105.07万,占流域人口总数的84.88%,非农业人口18.72万,占流域人口总数的15.12%,城镇化率为14.3%,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为153人/km2,比1980s年(132人/km2)增加了15.91%,远低于九江市(253人/km2)和全省(269人/km2),从1980s至2013年全流域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约8‰.流域人口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而流域以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总体呈现山区人口密度较小、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丘陵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征[14].2.2.2 历年经济变化趋势 2013年,柘林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90.57亿元[14](当年价,下同)(图2b),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9%,人均生产总值1.15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7%,流域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9.1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98.40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63.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28%、51.64%、33.08%,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s年的“一、三、二”转变为“二、三、一”结构模式,虽然年均增长率为15.61%,区域经济仍比较落后,流域范围内人均生产总值不均衡.流域内的修水县(国家级贫困县)和武宁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至今尚有26万人未能脱贫,占两县总人口比率高达21.6%.柘林湖流域经济以农业、林业、旅游业、矿业为主.其中修水县以矿产、陶瓷、建材、缫丝、水电、食品等为主导产业;武宁县以矿产、节能电器和绿色能源为支柱产业;庐山西海管委会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至今,年接待游客自53.27万人增至122.31万人,游客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旅游年总收入也从7.2亿元增长至13亿元.3.1 湖区水质现状及历年变化趋势1980s-1990s,由水质定性评价结果可知,柘林湖总体水质为Ⅰ类,上游来水和滨湖水质稳定在Ⅱ类,清洁水体指示物种——桃花水母在湖中大规模出现.自1990s末以来的近10年,受上游来水和滨湖区开发的影响,特别是对2000-2013年柘林湖4个例行监测点位(ZLH1~ZLH4)年平均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表明[15],除TP和TN在Ⅲ类水平,其它指标都能维持在Ⅱ类水平.从近13年以来的CODMn数据来看,总体保持在Ⅱ类,2004年以后由Ⅰ类下降至Ⅱ类,2013年稳定在Ⅱ类;从-N数据来看,一直稳定在Ⅰ、Ⅱ类;从TN数据来看,2004年以后呈下降趋势,2006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目前维持稳定在Ⅲ类水平;从TP数据来看,稳定在Ⅲ类水平.此外,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湖区(出水区)水质优于西部湖区(进水区)水质.TP浓度大小为:ZLH4<ZLH3<ZLH2<ZLH1;TN浓度为:ZLH4<ZLH3<ZLH1<ZLH2.坝上(出水区)水质最好,达到Ⅱ类.主要原因为柘林湖流域地势西高东低,上游修河来水从西部入湖,且修水和武宁县城处在西部和西南部,入湖河流污染物浓度由西至东逐渐衰减,因此目前总体上湖区水质稳定在Ⅲ类,但-N和TP浓度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图3).综上所述,从1980s至2013年湖区水质变化趋势从Ⅰ类至Ⅱ类、Ⅱ类至Ⅲ类,最终稳中又有变好的趋势.影响水质类别的制约性因素为TP和TN,氮、磷浓度的升高势必导致藻类增殖和水华暴发风险增加,影响供水安全,因此需重点加强柘林湖水环境及水生生态保护.3.2 湖区营养化状态及历年变化趋势2008年之前由于缺少透明度等监测指标,不能进行营养状态评价,但是相关文献[30]显示,1990s柘林湖透明度高达11m以上,定性评价为贫营养型湖泊;2008-2013年间柘林湖富营养化状态评分值在33~47之间(图4),透明度由1m以上又改善至4m左右,总体维持在中营养水平.ZLH1和ZLH2点位的评分值最高,营养化程度最重;ZLH4和ZLH3点位评分值最低,营养化程度最轻;湖心区和出水区水体营养化程度维持稳定并有转好的趋势.3.3 入湖河流水质现状及历年变化趋势入湖支流例行监测断面仅设置在修河干流,2000-2007年修河设置2个点位,2008年后设置了4个点位,2012年设置了18个点位(SW1~SW18).由近12年来的监测结果可知,2007年之前SW12和SW15断面在2004年和2006年TN有超IV类和劣V类现象,2008年之后TN达Ⅲ类,若TN不参与评价,总体来说近年来入湖河流水质有所改善,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2012年入湖河口每个断面年均值全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若TN参与河流评价,则除SW7、SW12、SW13Ⅱ类以外,其它入湖河流均达Ⅲ类.由于TP在总体上达到Ⅱ类,对18个点位进行月值分析,SW5在9月达Ⅲ类,其它点位基本为Ⅱ类.部分监测点位TP监测数据接近Ⅲ类,也进一步说明入湖支流(源口水、沙田水及罗溪水等小流域范围)存在的城镇化、工矿企业开发建设及农村生产活动对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它点位水质情况呈现由差逐渐变好的趋势,主要与近年来流域实施的生态整治和污染治理有关,包括流域内退耕还林、关闭上游钨矿、分批取缔网箱养殖、迁移污染型企业等一系列饮用水源地治理与保护措施.4.1 浮游生物变化趋势柘林湖浮游生物目前尚没有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肖秀兰等[16]对江西武宁县柘林湖的浮游生物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湖在7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为66.88×10-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33mg/L.柘林湖浮游藻类组成以绿藻和硅藻为主,柘林湖网箱养殖区内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3属23种,其中绿藻门8种,占34.78%.浮游生物优势种为腔球藻(Coelosphaerium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p.)、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桡足类的无节幼体、象鼻溞(Bosmina sp.)、剑水蚤(Cyclops sp.)等. 2012-2013年对16个监测点位进行为期一年的水生生物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全湖藻类演替规律以蓝藻-硅藻交替为主,夏季湖区藻类主要以鱼腥藻(Anabaena sp.)和微囊藻为优势种,冬季以直链藻(Melosir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针杆藻(Synedra sp.)占优.从浮游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组成看,在夏、秋季东渡取水口浮游植物丰度较高,达到107数量级,生物量为12.7mg/L;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季节是夏季,总量达8.08mg/L;其次是秋季,为2.32mg/L;最少的是冬季和春季,为0.17mg/L.从时空变化格局看,在夏、秋季污水处理厂排口、宋溪湾和东渡取水口发生了藻类水华现象,主要为鱼腥藻(夹杂着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水华,其次为轻度微囊藻水华,蓝藻优势度均在90%以上,仅占全湖水面面积的2.5‰.浮游动物中的耐污种如螺形龟甲轮虫大量出现,成为优势种之一;因此,从历年趋势可知,湖区的浮游植物类群从绿藻门占优势演替为当前局部湖区蓝藻门占优势,柘林湖局部湖区水生态安全有逐步退化的迹象.4.2 底栖生物变化趋势之前对柘林湖底栖生物没有开展相关研究,2012-2013年底栖监测结果表明清洁的采样点10个,轻污染的采样点4个,中污染和重污染的采样点各1个,分布在官莲湾和坝上.入湖河口等采样点寡毛类密度较低,如巾口码头和罗坪河口均出现了Wright生物指数为0的结果,表明采样点水质清洁.库湾及坝上等采样点寡毛类密度较高,官莲湾和坝上采样点的Wright生物指数分别为1855和6125,污染相对较重.4.3 鱼类资源变化趋势柘林湖上游湿地是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种群的栖息地,更发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1975年柘林湖建成后,水产部门对柘林湖进行过一次鱼类调查[17],结果显示柘林湖拥有鱼类73种,分属9目23科,以鲤形目鱼类最多,计48种,占65.8%;其次为鲈形目10种,占13.7%;鲇形目5种,占6.8%;鳗鲡目和鲑形目各2种,各占2.7%;颌针鱼目、刺鳅目、鳢形目、合鳃目各1种,各占1.4%;还有网箱养殖逃逸的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和鲟(Acipenser sp.)等.通过2012年度鱼类资源调查,获悉近年来柘林湖湖区鱼类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群落结构单一化的趋势,生物多样性降低,非养殖性捕捞渔获量日趋减少,平均渔获量从1990s的200kg/(d·船)降到目前的20kg/(d·船)以下,捕捞到的野杂鱼数量也明显减少,部分以前常见的鱼类濒临绝迹,虽然设置了常年、季节性休渔区及休渔时间(4-6月),还设置了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鳜鱼(Siniperca sp.)及银鱼(Salanx sp.)保护区,但鱼类仍呈小型化、低龄化等趋势.2012年共收集和记录鱼类50种,分别隶属7目14科38属,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种数的58.0%,其次为鮨科8%,鲿科和鲇科各占6.0%,鳅科4.0%,鳀科、银鱼科、鳗鲡科、鰕虎鱼科、太阳鱼科、合鳃鱼科和鳢科等各占2.0%.4.4 水生植物变化趋势根据资料记载及实地的植物资源考察[18],柘林湖流域天然湿地面积较小,仅为136.09km2,大部分为人工和河流湿地,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武宁大桥以上修河流域范围,以野生湿地植物为主,共有野生湿地维管植物81科209属328种.受人为及自然条件影响,柘林湖流域湿地功能呈退化趋势,2012年度调查共发现柘林湖湖区范围内有水生(湿生)植物18科25属30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中常见的有禾本科、水鳖科、金鱼藻科、菱科、茨藻科和菊科等.真性水生植物16种,其中浮叶植物5种,分别是莲(Nelumbo sp.)、菱(Trapa bispinosa)、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冠菱(Trapa litwinowii)、格菱(Trapa pseudoincisa)、田字萍(Marsilea quadrifolia)等;漂浮植物4种,分别是满江红(Azoila imbricate)、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和浮萍(Lemna minor);沉水植物7种,分别是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细金鱼藻(Ceratophyllum submers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大茨藻(Najas marina L.)、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其他伴生种有禾本科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糠稷(Panicum bisulcatum Thunb.)、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 Linn.)、葛(Pueraria lobata),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等.纵观柘林湖近30年来的水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水质总体从Ⅰ类下降为Ⅲ类,湖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呈降低趋势.经分析,水环境质量主要限制性因子为TP和TN,其主要驱动力因子除与自然因素(气温、水温、光照、降雨量以及风速等)有关外,更受到人类活动因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直接影响[19-20].5.1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入湖污染负荷呈逐年增长趋势1980s年,流域内基本无大型工业,水产养殖业也仅为天然放养模式,200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的格局和方式有所改变,且随着流域人口数量及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流域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呈总体增加趋势,工业、生活、农田灌溉等用水量大幅增加,从2.56×108 m3增至5.63×108 m3,增长达2倍,同时对供水保证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域人均GDP在近30年内从530元/人增至15378元/人,翻了近30翻,当地居民增收需求以及用水量的增加推动废水量及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长.5.2 湖区非点源污染是影响水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据调查,非点源由于输入途径和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城镇径流和农业面源径流量与当年水文条件有关,畜禽养殖污染与养殖量有关,负荷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没有一定规律,但近30年来非点源负荷总体呈增大趋势.1980s至2013年,TN负荷从0.0001t/(hm2·a)增加至0.0028 t/(hm2·a),TP负荷从0.00001t/(hm2·a)增加至0.0002t/(hm2·a).非点源负荷中以水产养殖污染为入湖磷的主要来源,2000年以来柘林湖曾大力发展网箱养殖活动,据水产部门统计,共有22000余箱网箱,345座养鱼库湾,柘林湖湖区网箱养殖面积共65.93km2,养殖面积占湖区面积的20%,为了提高养殖水域的浮游生物产量,大量投入化肥用于肥水,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污染系数按每公顷网箱养殖面积年产生CODCr、TN和TP分别为74.5、101和11kg计算[21],则65.93km2网箱养殖向柘林湖水体排放的CODCr、TN、TP 分别为491.19、665.89和72.53t/a.但近3年流域内开始实施柘林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网箱养殖逐渐取缔,水产养殖直接入湖污染负荷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此外农村种植业流失源次之,沿湖100多公里建设了很多农田,湖区的农药用量以年均11.0%的速度增长,而农药施用后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体里.流域历年化肥农药平均施用量为367kg/hm2,远高于280kg/hm2的生态乡镇标准,是世界平均施用量的1.8倍,而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进入环境.5.3 近湖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高,污染治理设施落后目前沿湖所在3县人口从1980s年的105.95万增加至2013年的123.92万(图2),农村人口从58.42万增加至105.07万,农村生活污水量也从1706.08×104t/a增至3235.89×104t/a,TN和TP污染物入湖量分别由371.65、17.81t/a增至582.87、27.98t/a;在空间上,滨湖乡镇较近的空间距离和较高的污染基数与柘林湖非点源入湖负荷密切相关,因此滨湖乡镇成为湖泊非点源污染的重点控制区.虽然在当地财政有限的财力下将80%的资金投入在江河治理与生态保育中,对修河、大田水、澧溪河等中小流域实施了一系列江河治理工程和源头水源涵养林工程,并在流域内加大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几乎没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附近受纳水体,最终随地表径流进入柘林湖.此外目前仅有10%~20%的自然村建有垃圾收集房以及配有垃圾桶,农民习惯于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以及水体附近,入湖水系沿岸成为主要垃圾堆放场所.5.4 滨湖区生态安全屏障受人为活动破坏,负荷削减能力减弱2000年以来随着湖泊资源观光价值日益提升,沿湖岸边人为侵占湖泊湿地资源问题严重,如宾馆设施(柘林湖宾馆、北戴河宾馆、清水山庄等)、居民楼及住宅小区沿湖而建等现象明显增加;部分湖区因苦草和菱分布面积较大,周边居民大肆采集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利用现象,导致部分湖区(如武宁大桥旁)生态安全屏障受到破坏,进一步削弱了湖泊生态屏障对入湖污染源的阻隔效应.此外作为生态操控最好的鱼类资源也受到人为干扰,栖息地和产卵场减少,特别是。
星子——湖口相关分析
星子——湖口相关分析作者:王昭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1期摘 ; 要:湖口乃鄱阳湖出湖口,分析其水位的变化规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鄱阳湖面积、容积变化,更好的分析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
关键词:鄱阳湖;星子;湖口;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P3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255-04一、鄱阳湖基本概况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5?觷49'-114?觷46',北纬28?觷24'-29?觷46'。
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对长江洪水起一定的调蓄作用。
鄱阳湖汇集江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河流来水来沙,形成一个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湖口控制流域面积为162225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域面积的97%。
五河控制流域面积为136726平方千米,区间面积25499平方千米。
五河以赣江为最大,为水系流域面积的49.9%,其次,抚河占9.8%,信江占9.6%,修河占8.0%,饶河占7.0%,区间占流域面积的15.7%。
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
南部宽阔,为主湖区;北部狭窄,较深,为入江水道。
形似葫芦,南北长度173千米,东西平均宽度16.9千米,最宽处70千米,北部最窄处仅3千米。
其自然地理特征是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高水(星子水位22米)时,湖面积达4300平方千米,容积313亿立方米,低水位(星子水位9米)时,湖面积仅200平方千米,容积约7亿立方米。
二、测站基本概况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及区间(五河控制水文站以下至湖口之间的区域,含湖区直接入湖河流)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构成以鄱阳湖为汇集中心的完整辐聚水系。
星子水位站地处星子县南康镇,鄱阳湖湖口水道上游左岸,是鄱阳湖重要出口,位于东经116?觷02'36",北纬29?觷26'45",于1934年建站,观测项目有:水位、降水量、蒸发量、水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4, 3, 465-472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jwrr/10.12677/jwrr.2014.36057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Inflow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Zhongwen Yu, Guoliang Tan, Guowen LiHydrology Bureau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Email: 441279953@Received: Sep. 1st, 2014; revised: Nov. 5th, 2014; accepted: Nov. 10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Poyang Lake basin accounts for 97.2% of total land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9% of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chang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oyang Lake significantly affects Yangtze River drainage area. In this study, the inter-annual, intra-annu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rules of each element were obtained through analyzing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other element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Meanwhile, the Mann-Kendall (MK)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nd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variation trend of annual inflow in each station.KeywordsPoyang Lake, Water Resources, Inflow Runoff, Trend Analysis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喻中文,谭国良,李国文江西省水文局,南昌Email: 441279953@收稿日期:2014年9月1日;修回日期:2014年11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10日作者简介:喻中文(197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分析、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摘要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国土总面积的97.2%,占长江控制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长江流域有着显著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鄱阳湖流域降水、径流等水文水资源要素,得出了各要素的年际、年内及地域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同时,采用Mann-Kendall (MK)方法,分析鄱阳湖流域隆水量以及各站年入湖径流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鄱阳湖,水资源量,入湖径流,变化趋势1. 引言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庐山东南麓,江西省北部,为中国最大淡水湖。
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及区间(五河控制水文站以下至湖口之间的区域,含湖区直接入湖河流)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构成以鄱阳湖为汇集中心的完整辐聚水系。
鄱阳湖流域由五大水系流域和鄱阳湖区构成,总面积162,225 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2%。
五大水系控制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137,143 km2,占鄱阳湖流域总面积的84.5%,控制站以下至湖口的区间面积25,082 km2,占15.5%。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近年来,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
近年来,有关鄱阳湖的研究相对较多,陈静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1],罗蔚等对近50年鄱阳湖流域入湖总水量变化与旱涝急转规律进行了分析[2],严蜜和刘健对鄱阳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3],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鄱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洪水、干旱等特性的分析,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特征以及入湖径流变化的研究较少。
为更好的研究鄱阳湖,本文应用近50年鄱阳湖流域实测水文资料,对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进行了分析,利用Mann-Kendall (MK)方法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
2. 降水2.1. 降水特征鄱阳湖流域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流域降水具有雨量丰沛、时段集中、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
鄱阳湖流域降水量丰沛,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其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西部的南海,其次是东海和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一般每年的4月前后,暖湿的夏季风开始盛行,雨量逐渐增加。
由于5~6月冷暖气流交绥于江南地带,且经常出现于流域内,降水量猛增。
7~9月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除有地方性雷阵雨及偶有台风雨外,全流域雨水稀少,而在冬春季节,受来自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的干冷气团影响,降水较少。
2.2. 降水年内分布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的特点是季节分配不均,汛期暴雨多,强度大。
历年各月降水量,一般从1月份的4%左右开始逐月上升,至5、6月份达17%~19%为全年最高,自7月份开始逐月下降,至11月、12月为全年最小值,约占全年的3%。
最大月降水量出现的月份全流域比较有规律,各地都出现在5、6月份,最小月降水量出现的月份,全流域普遍出现在11、12月。
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期(4~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90%,1~3月、10~12月合计只占10%~40%。
2.3. 降水年际变化鄱阳湖流域1956~2011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631.0 mm,折合降水总量为2646亿m3;鄱阳湖流域2001~2011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601.8 mm,折合降水总量为2598.5亿m3。
流域年降水量最大值为2139.6 mm (3471亿m3、1975年),最小值为1145.6 mm (1858亿m3、1963年),极值比为1.87,年降水系列的Cv值为0.16。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反映了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比较稳定,1956~2000年系列与2001~2011年系列Cv值比较接近,不同系列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统计值见表1。
2.4. 降水地区分布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有5个高值区,一是怀玉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乐安河的古坦、清华一带,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普遍大于2000 mm;二是武夷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信江南部,资溪以东的武夷山脉地带,与福建省北部边境形成一个高值区,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2000 mm。
该高值区与地形的高程有明显关系,其年降水量的分布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三是九岭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铜鼓以东,宜丰以北,靖安以西的九岭山南麓为主的狭长地区,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高普遍大于1800 mm,最高值出现在宜丰县潭山镇找桥村附近,其值略大于2000 mm;四是罗霄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井冈山市和遂川西部地区,与湖南省界形成一狭长的高值区。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于1600 mm,而在其中心区的小夏、七岭、上洞一带,其年降水量普遍大于1800 mm;五是庐山高值区:由于地形抬升的关系,在星子县庐山山区形成了一个降水量高值区。
中心区庐山降水量达1800 mm以上。
低值区在赣中南盆地:该区位于峡江以南,信丰以北,东至吉水、白沙、兴国,西达林坑、横岭、坪市的广大地区。
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小于1500 mm,中心区小于1400 mm,出现在吉安以南,赣州以北的吉泰盆地。
3. 地表水资源量3.1. 径流的多年变化及年内分配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436 × 108 m3,平均年径流深885.1 mm。
径流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集中。
4~6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0%,4~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81%,且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占年径流35%~40%的洪水资源不仅白白流失,且易造成洪涝灾害。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年际分布不均,丰水年如1998年径流量2429 × 108 m3,枯水年如1963年径流量558.3 × 108 m3,前者约是后者的4.4倍,三是来水高峰期与用水高峰期不同步,7~9月为用水高峰季节,占全年用水量的60%~70%,而来水量仅占全年的23%左右,加之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不足,往往容易出现干旱缺水。
Table 1.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表1.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特征值统计表系列年降水量均值C V年降水量最大值(mm)年降水量最小值(mm)极值比降水深(mm) 降水量(亿m3)1956~2000年1647.6 2670.1 0.162139.6(1975年)1145.6(1963年)1.872001~2010年1601.8 2598.5 0.172086.2(2010年)1298(2007年)1.611956~2011年1631.0 2646.0 0.162139.6(1975年)1145.6(1963年)1.87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3.2. 径流地区分布特点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大致呈如下特点:大部分地区在700~1100 mm 之间,总趋势是东部大于西部,中部小于东部与西部,在深渡、虎山、梅港、李家渡、芜头、宁都、石城一线以东地区普遍大于1000 mm ,大致从南部的赣州盆地开始,从赣州市沿赣江流向北,经吉泰盆地、鄱阳湖湖区至长江沿岸,形成三个低值区。
全省高值区有:怀玉山高值区、武夷山高值区、九岭山高值区和井冈山高值区,其中心地带径流深均大于1200 mm ,全省最高值在武夷山区,中心地带径流深大于1400 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