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
《雨霖铃》省优质一等奖公开课实用原创课件
”
这是贾至与王员外之间的“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
-名方向
1.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诗歌表现手法。 2.鉴赏诗歌内容,掌握鉴赏方法。 3.理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和融情于景。
-词牌名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为唐玄宗所制。据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安 史之乱中,唐玄宗为避祸进入四川前被迫将杨贵妃赐死。 当他们到达斜口时,阴雨已经下了十多天,唐玄宗栈道中 听到铃声,加上对杨贵妃的殷切悼念之情,于是创作了 《雨霖铃》曲,用来寄托对杨贵妃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知内容
1、给生字注音(识记)
帐篷 zhàng
暮霭 ăi
元宵 Xiāo (夜)
为虎作伥 chāng
和蔼 ăi
云霄 Xiāo(云、天空)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哀婉、 悲伤、 凄清、低沉
3、齐读《雨霖铃》,体会分别时的哀婉、缠绵。
-析内容
1、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东坡在玉堂,曾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 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 把柳永、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 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析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 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 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 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 溢于言表。看似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 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雨霖铃的词藻华丽,意境深远, 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灵感。
雨霖铃的词意含蓄,富有韵味, 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
式和风格。
雨霖铃的词句结构严谨,逻辑清 晰,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的表达
力和感染力。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雨霖铃的词意深刻,富有哲理,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和文 化的内涵。
雨霖铃的词句优美,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雨霖铃的意境深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 美情趣。
在个人生活中的启示
雨霖铃的词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有助于启示人们在生活中正 确面对困难和挑战。
雨霖铃的词意含蓄,富有韵味,可以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提高生活品质。
雨霖铃的文学地位
雨霖铃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离别之词”。
雨霖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 重要,它代表了唐代诗歌创作 的巅峰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霖铃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 域,还涉及到音乐、绘画等领 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CATALOGUE
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启示人们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所作。
当时白居易已经44岁,经历了 多次离别和人生起伏,对人生有
了更深刻的感悟。
雨霖铃的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是白居易在船上听到雨声和 铃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创作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 征手法,如“雨”、“铃”、“船”、 “水”等,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享 受。
创作过程中,白居易采用了传统的“ 以景起兴,以情作结”的写作手法,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将离别 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 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 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演出经验总结
分享自己在多次演出中积累的经验,包括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如何与观众互动等。
演出技巧分享
分享自己在演唱过程中掌握的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色调整等,以及如何运用技巧提升演唱效果。
如何准备雨霖铃的演唱
曲目理解
深入理解《雨霖铃》这首曲目的背景、情感和意境,以便更好地演绎。
技巧练习
针对《雨霖铃》的演唱技巧进行专项练习,如高音、转音等,提高演唱水平。
05
雨霖铃的演唱技巧
Chapter
音色与情感处理
音色选择
根据歌曲的情感和风格,选择合适的音色,如柔和 、明亮、暗淡等,以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
情感处理
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变化,表现出歌曲 的情感起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
节奏与速度控制
节奏感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使演唱与伴奏保持一致,同时根据歌曲情感需要做出适 当的变化。
02
雨霖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 描绘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 诗歌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雨霖铃的内容解析
Chapter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概述
雨霖铃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表达离别 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过描绘离别的 场景和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离 别的无奈。
离别之痛
人生无常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咬字清晰
保持清晰的咬字,使听 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歌词
含义。
演绎方式
01
02
03
04
情感投入
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感 中,以情带声,感染听众。
肢体语言
通过适当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 情,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声音变化
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手法,如 轻声、重声、滑音等,丰富歌
曲的演绎效果。
艺术处理
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对歌 曲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其
互动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参 与度。
个性化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促 进其全面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力
情感表达
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将歌曲 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使听众产
生共鸣。
舞台魅力
展现出独特的舞台魅力,吸引 听众的注意力,增强歌曲的感 染力。
互动与交流
与听众进行适当的互动和交流 ,增强现场氛围和观众参与感 。
自信与从容
展现出自信和从容的态度,使 自己的演绎更加自如和自然。
柳永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词多写离别之情、羁旅之思和市井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意境深远。他的创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雨霖铃》的词意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01
02
03
寒蝉凄切
寒蝉在凄凉地鸣叫,声音 听起来很悲伤。这句描写 了离别的氛围,为整首词 奠定了情感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
在都城门外设帐饮酒,情 绪低落,没有心情。这句 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表 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
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
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雨霖铃》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
教学策略与方法
策略
采用“情境导入、文本解读、问题探究、课堂拓展”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朗读、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的创新点
01
02
03
创新点一
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词 的内涵和特点。
创新点二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 决问题。
注重情感体验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 深入体验作品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等,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 效果。
05
教学反思与展望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
教学态度认真
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实 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评价科学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 讨论成果等,能够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本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结合传统文化
本课程紧密结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诗词艺术,能够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雨霖铃 》这首词的内涵和意境。
教学方法得当
运用多媒体教学、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积 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学生表现优秀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认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 容,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与展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生态环境
雨天景象,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生 态氛围,表现出地区特色与民族 风情。
名家点评与学术研究
胡适
《雨霖铃》是中国诗史上的标 志之作,它的语言很自然,跟 水墨画融为一体,具有中国文 艺美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贺敬之
语调婉转、比兴新奇,风格恬 淡、词华俊逸,被誉为韩退之 后“雨霖铃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许宏志
金圣叹将此作评价为中国古典 诗词之中最高峰的一部,不亚 于晋唐诗歌的巅峰。
音乐艺术与文学作品
钢琴曲
将雨水的音响引入了钢琴的演奏 中,从而得出了一首极富文学意 味的钢琴曲。
书画结合
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造就了艺 术形式的不同,同时也使这幅画 包容了更广泛的顾客。
书法作品
多位文学家将《雨霖铃》诗的一 些诗句用于书法创作之中,用书 法艺术来体现对这个文学理论的 语言感知和风格感掌握。
4 影响
被誉为雨神诗选,广为流传,被后世推崇为 韩退之之后的“雨霖铃芒”。
作者梁启超简介
生平
梁启超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 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化名流,在 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历史印记。
文化贡献
擅长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方 面,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百家争 鸣”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传承
积极倡导文化自觉,注重中国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国现 代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之一。
雨霖铃在社会传媒中的影响
1 音乐作品
《雨霖铃》 这首曲子早已远远地超出了可爱的《雨霖铃》 的范畴。
2 电影作品
与《雨人》、《雨中曲》等影视作品一起,被誉为陈意涵的“雨量三部曲”影视作品,展现 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3 文学创作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教课目的】品鉴意象,体会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分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日来学习一首对于离其他词《雨霖铃》(板书)二、展现目标三、作者简介投影柳永 ( 约 980-- 约 1053 年 ) ,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因为善于词曲,熟习了很多歌妓,常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漂泊的生活。
54 岁方考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暮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思卓著,但一世宦途崎岖,在北宋有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据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批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听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同生活中获得了感情上的安慰,同时他深深认识歌伎们的生活,怜悯她们的不幸遭受。
所以他的作品,好多是反应同她们在一同的离合悲欢,感情诚挚。
《雨霖铃》即是此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走开国都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感人的分离情形。
(板书:雨霖铃柳永)四、朗读指导:1、生读 2 、听录音,注意停留、感情3、生读五、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诵,并请用平常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悲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夜晚时候,一阵急雨刚才停留。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意绪,正在恋恋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相互凝视,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万语千言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悲伤的是分别,更况且又逢这冷淡悲凉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晚酒醒时身在哪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晓风和拂晓的残月了。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2024版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
01
02
03
04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词
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 不同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
合作和交流能力。
邀请学生尝试朗诵词作,指导 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布置相关拓展阅读任务,引导 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作品,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关系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建设
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组织,加强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与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 氛围。
个别辅导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 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跨学科整合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如历史、艺术等,拓宽学生 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需求
1 2 3
针对问题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 难度,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提高教学 效果。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雨霖铃》中的技巧运用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等景 物,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达离
别的哀伤。
虚实结合
在描写离别场景时,既有现实的描 绘,又有对未来的想象和虚构。
用典自然
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如“都门 帐饮”化用江淹《别赋》中的典故 。
韵律、平仄和押韵探讨
韵律和谐
整首词在韵律上和谐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雨霖铃》中的文化元素
1 2 3
离别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经典词 作,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 深切感受。
意象运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寒蝉凄切”、“长 亭晚”、“骤雨初歇”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哀 怨的氛围。
情感共鸣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引 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慨,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 的传统美德。
意义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凄凉的秋 景来烘托和暗示离别的伤感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限惆怅和对恋人的深 切怀念。全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02 诗词内容赏析
全文朗读与录音
01
提供标准的全文朗读录音,帮助 学生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语调。
02
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目录
• 引言 • 诗词内容赏析 • 诗词风格与技巧分析 • 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 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 国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目的
通过介绍柳永的生平、创作背景 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雨霖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实录【课程分析】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
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
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雨霖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教案背景《雨霖铃》是一首中国民间传唱的古老歌曲,由南宋文学家柳永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乐府词的代表之作。
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实力,深受人们喜爱,被广泛传唱并流传千古。
教授学生《雨霖铃》不仅是让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以及音乐特点。
2. 学会欣赏《雨霖铃》的音乐和文学价值。
3. 能够理解并运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描述《雨霖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柳永。
了解南宋的社会背景、文学特点和柳永的生平。
2. 分析《雨霖铃》的音乐和文学特点。
了解其曲调、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在音乐和文学上的艺术价值。
3. 欣赏《雨霖铃》的音乐录音,并学习歌词的解读和理解。
4. 小组合作,根据《雨霖铃》的歌词创作一段小剧场表演,展示对《雨霖铃》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雨霖铃》有较全面的了解。
2. 听音乐法:通过播放《雨霖铃》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的美妙。
3.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和创作《雨霖铃》的小剧场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使用多媒体资料和教科书,向学生讲解《雨霖铃》的音乐和文学特点。
3. 欣赏:播放《雨霖铃》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并体会其音乐美。
同时,对歌词进行解读和讨论。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雨霖铃》的歌词创作一段小剧场表演,表达对《雨霖铃》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5. 展示:学生完成小剧场表演后,进行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关于《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和音乐特点的问题。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情于景 )
离
下阕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过渡: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
别 今宵酒醒:杨柳岸 晓风 残月 — 凄凉怅惘
此去经年: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孤独无聊
(情景交融 )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理解性默写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 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___寒__蝉__凄__切__,__对__长__亭__晚_,__骤__雨__初__歇__。” 2、《雨霖铃》(柳永)中的“ 执_手__相__看__泪_眼_,,_竟_无__语__凝。噎”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 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 出来。 3、《雨霖铃》(柳永)中的“ __念__去_去__,__千__里__烟__波_, ___暮__霭__沉__沉__楚__天__阔__。”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虚中见 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 心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宋代晏几道《采桑子》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
• 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 凉感,蝉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
小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
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 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 集中诉说了与情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的离愁,是写别情的典范之作。
柳永词推荐
蝶恋花(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 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暮霭】
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 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蔼沉沉楚天阔”烟波千里,暮霭楚天是诗人别后惆 怅伤感、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 “山连暮靄迷前浦,云拥春流入远江。” (明王世懋《横塘春泛》) “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赢得无言悄悄” (木兰花慢 柳永)
• 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 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从内容上看是对 别后情形的设想。从结构上看,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
• 意境迷蒙辽阔。虚景写实情,惆怅伤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悲伤,更 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 经受得了!
• 直接抒情。主题句。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 人离别的心情。“伤别离”点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 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整体感知 上阕: 离别时的难分难舍
下阕: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白居易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
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 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寓 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名句欣赏 今宵酒醒何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 《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触景生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今夜酒醒后我会身在何处呢?怕是只有杨 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 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广为传诵。 • 是作者的想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写酒醒伤情,凄凉怅惘。(鉴赏见后)
研讨与练习
1、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 明确: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
•
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
•
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
•
日后良辰好景虚设的孤独无聊。
研讨与练习
2、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 明确:上片实写离别时的情景,
•
下片则是想象别后的情景。
• 意境凄凉清丽,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雨霖铃
柳永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 _多__情__自__古_伤__离__别____, __更__那_堪__,__冷__落__清_秋__节_。”这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 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
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 感。
5、《雨霖铃》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 “今__宵__酒__醒__何_处_,_杨__柳__岸__,_晓_风__残__月___。” 6、《雨霖铃》(柳永)词中的“此_去_经__年__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_________。”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 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 7、 《雨霖铃》(柳永)词中的“ _便__纵__有_千__种__风__情___, __更__与__何__人_说____?”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 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 慨。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 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 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 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 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心爱的人难 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雨霖铃 柳永
第二课时
意象分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历来为人传诵,甚至 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讨论:这两句词中的 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 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 人借此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怎样的情怀?
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 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
典型意象: 酒、柳、月、风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 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
审美情趣。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
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 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 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 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这首词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 十大曲”之一,历来人们都爱赏它, 认为是写别情的典范之作。
象 征
离 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 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 起词人的愁思。 “残月”意味着恋人之间 无法重圆相聚,只能天涯一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长亭】
•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
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 “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 绪。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弘一大师)《送别》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绿杨陌上多别离。 ——温庭筠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
杨柳岸,晓风残月。
成为名句的原因: 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
愁的意象入词,构成凄凉哀 怨的意境,情景交融,淋漓 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 情怀。
• 除了以上的意象外,这首词还运用 了哪些意象?
• 寒蝉、长亭、兰舟、暮霭
【寒蝉】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 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 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 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 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 念和悲愁了 。
【兰舟】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宋 李清照 《一剪梅》)
• 岁晚离人何处?杳杳兰舟西去,魂归巫峡路。 (唐-冯延巳 应天长) • 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宋-柳永 采莲令) • 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 (清-龚自珍 过扬州 )
西路。
——北宋林逋《点绛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 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李白《菩萨蛮》
【兰舟】
•
木兰舟。亦用为小舟的美称。木兰树因为材质
坚硬而又有香味,所以一直是制作舟船的理想材料,
而木兰舟、兰舟也成了诗家对舟的美称。
•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 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 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 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兰舟代表漂泊,抒发诗人的 孤独与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