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第2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_2017
候变化。人为干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如工业化、城市化)。人为
干扰叠加在自然干扰之上,共同加速生态系统的退化。某些干扰对生态系 统不仅造成静态压力,而且会产生动态压力。干扰可破坏或毁灭环境和生
态系统中的某些组分,造成系统资源短缺和某些生态学过程或生态链的断
裂,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3)恢复与重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类型:
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接带、森林边缘带、 沙漠边缘带等。
(1)山地平原过渡带
我国山地平原过渡带分为两种:我国三级阶地第一级台地 由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m,第二级台地海拔20001000m,第三级台地海拔200-300m;山地平原过渡带第一种 分布在第一、二级台阶与第二、三级台阶的陡坎地带,如昆 仑山-塔里木盆地、祁连山-河西走廊、大兴安岭-东北平 原、豫西山地-江汉平原等。第二种分布在台阶内部。 其脆弱性表现为:内、外力作用较强,对内、外力的抵抗 能力较低,存在较大的高度梯度,常形成特殊的热力和动力 条件,易形成暖区暖带和暴雨中心。如驻马店位于秦岭-黄 淮平原过渡带,多为暴雨中心。由于山地平原过渡带降水较 多,地形高差大,坡度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如黄土高原、 陕北高原等。
● 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苔原带
冰原带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1.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 2.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度表现更明显?
水 分
西北大漠
南方水乡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陆地自然带
纬度 位置
海陆 位置 太阳 辐射 影 响 热量 决 气候 定 水分 影 响 植被 土壤 带
自
然
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
西岸
中部
东岸
西岸
中部
东岸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高纬度地区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温带季风 气候 中纬度地区 亚热带季 风气候
地形海拔 水热差异
海拔较高的山地
普遍 分布 (低、高纬)
中纬地区
整体性 地 理 环 境 的 整 体 性 和 地 域 分 异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概念: 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表现: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
地域分异 (差异性)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以 热量 为基础 经度地带性:以 水分 为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方法:带谱倾斜高度定半球,基带定纬度。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 山顶 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基础:以 水热状况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
特征: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 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 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特征:植被贫乏,只有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土壤主 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 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 南部。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和动态演变 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 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2)表现 各级自然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整体性,它是各自然 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区域的整 体特征。
2、差异性 1)概念 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 部的差异,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 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二者派生出来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2)表现
纬向地带性差异: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 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 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其在地形平坦和面 积较大的地区,纬向地带性差异可以得到充分表现,如热 带地区、北半球的寒温带和寒带地区等。
2)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带的演变 a、古生代 泥盆纪:植物界从水生到陆生,大地开始披上绿装; 石炭纪:二叠纪的植被,已具有极其清晰的分带性。 晚石炭纪: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植物带。
热带植物带:分布于从西欧向西到美洲东部,向东经东欧、中 亚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带,形成高达30m左右的 茂密森林。
《综合自然地理》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由局部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
局部因素: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等
地方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充分分异(背景)后的进一步分异 地方性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二.地方性分异因素
(一)地貌部位和小气候 1.地貌(形态)部位:坡高、坡形、坡向
2.小气候
概念:近地面的光、热、风、水分等方面的综合状况。 小气候的形成:取决于下垫面的差异,其中主要是地貌部位的差别 小气候的分异:不如地貌部位明显,但却更为直接
不同坡向坡地上的太阳辐射 (北纬40°、坡度40°、全年)
格鲁吉亚巴统植物园南北坡气温和相对湿度差异(C· A萨鲍日尼娃)
不同高度南北坡气温 5 50 高度(cm) 28.0 23.8 南坡(℃) 23.8 22.2 北坡(℃) 4.2 1.6 气温差(%)
150 22.0 21.8 0.2
不同高度南北坡相对湿度 5 50 高度(cm) 54 64 南坡(%) 70 72 北坡(%) -8 相对湿度差(%) -16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地带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地域分异
热带
亚热带
北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
干旱
第一节 地域分异 一.基本概念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各组分及自然综合体沿着地理坐标方向,分化 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地理单位。 2.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分及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 (空间地理规律)。
热带雨林带的发育
一.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
2.干湿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从沿 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与经度无 关: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域分异规律(二)
月牙泉
沙漠芦苇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区域性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全球性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派生的分异规律中尺度地方性分异规律基本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基础根本原因小结东西延伸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水分为主海陆位置经度省性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延伸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ks5u精品课件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垂直地带性重点
水上处境:潜水面距地表不远,埋藏不深,潜水因蒸发 可上升到地表,影响土壤发育。这一处境有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入,从残积处境的土壤中淋溶出来的不同物质可 被潜水带到这里。水上处境又是过境环境,从分水岭来 的物质经过这里,被带到水下处境去。
水下处境:物质从侧面以流体或固体径流方式流入,土 壤(河泥、湖泥)自下而上发育,与下部基岩无关,周 围分水岭地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进入到这里,因此, 易移动元素的堆积可以作为水下处境的特征。
原因是山地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的变化; ✓ 垂直带性既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又受到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是此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地 域分异规律。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与赤道到
北极。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在哪里?
(2)垂直带性受经度省性的影响明显
垂直带谱
因素4:人类活动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整体性在我国最早提出整体性概念的李春芬教授,他在?南美洲地理环境的构造?〔科学出版社,1962〕一书的前言部分指出:“所谓地理环境构造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络性,它们互相联络、互相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此后,广阔学者对这一概念不断充实和补充,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好的理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络性。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互相作用、互相联络,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属性是整体性最根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展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构造。
该属性是内在联络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开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开展的过程中。
该属性是内在联络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现以澳大利亚大陆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澳大利亚大陆,首先,南回归线中贯的纬度位置以及东西长、南北窄的大陆轮廓等原因,使大陆各组成要素均导致气候具有干热的特点,因此,感热就成为各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络性。
其次,山地偏于东侧沿海的地形构造以及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递减等原因,使该大陆自然带呈半环状〔或马蹄状〕构造,即空间组合性。
第三,作为原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以及所经历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形式,遂使该大陆的生物界具有古老性、原始性和特有性,总的可视为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之所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①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发生的事物〔或现象〕,依普遍联络的法那么而发生的互相作用那么是事物开展的真正原因之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总和,其中涉及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变化。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因此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非常复杂,而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基于这些联系和影响的表现。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它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运动等原因,地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
例如,靠近海洋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平坦的地形,而位于地球板块交界处的地区则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比如高山和深谷。
气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主要与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有关,包括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因素。
由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而极地地区则气温极低,干燥寒冷,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也非常独特。
水文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海、冰川、湿地等,而地下水则主要存在于岩石孔隙和地下水层中。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沙漠地区常常缺乏水源,而雨林地区则水资源丰富。
生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方面之一。
它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系和各种生态系统。
由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温带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而热带地区的雨林生态系统则非常脆弱,受到破坏的风险很大。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非常复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地球自身运动、大气、水文、生态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导致的,这也为人类在不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2
沟谷、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
栏 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
目
开 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
关 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
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
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 丰富,贫瘠的土壤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
成⑭热带雨林 气候。 不足,且⑰ 海洋水汽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地理 环境 要素 的整
由于降水丰沛,地表 难以大量输送到高原 水丰富,地貌深受 上,因而形成
⑮ 流水 作用影响。 ⑱热带疏林草原 气
关
湿热的气候形成了茂 候,进而形成了不同
体性 密的⑯ 森林 。热带 的水文、生物、土壤
雨林植被和气候、水 条件和地貌景观
时 栏
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目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⑧ 流水 、冰川、
开
地貌
关
海水、风、⑨ 地下水 等的影响
植物
受光、⑩热 、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处于岩石圈、⑪ 水圈 、大气圈和⑫生物圈 相互
土壤 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主·学习区
解析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 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 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
第一节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⑬ 其他要素 甚至整个地理环境
本 的改变。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南北方2月景观差异
西北内陆某地
东南沿海某地
以上两组图片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量差异
水分差异
土壤
气候差异
水文
植被
地貌
自然环境差异
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
自然带
自然带的命名 温度带 + 植被 + 带
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沙漠和绿洲相邻
鸣沙山和月牙泉
想一想:为什么沙漠中会有绿洲?
探究
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 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是 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2.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 的景观有何差异?是什么因素导 致这些差异?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 西两侧及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 西半部的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 吗?
自
为然
例 )
带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
温带 荒漠
草原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表现:在__中__纬度大陆表现的更典型
“一山看世界,一天游全球”——珠穆朗玛峰南坡登山探险
(点击景观图可放大)
从山麓到山顶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1.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发生改变。
2.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哪种地域分 异规律相似?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岩石
构成地球固体表面, 提供矿产资源,影响 地貌和土壤形成。
生物
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 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 活跃的要素,对土壤、 气候等产生影响。
土壤
是岩石风化物和生物 活动产物组成的地球 表面疏松层,为植物 生长提供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整体性
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它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重 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
地带性分异规律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的。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岩浆活动等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区域性分 异规律。
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机 制,包括地球自转、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和作用机制。
地域分异规律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
探讨地域分异规律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以及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性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02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气候类型的影响
气候类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气候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自然地理 环境和生态系统。
热带气候类型对应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温带气候类型对应着 广阔的草原和森林;寒带气候类型则对应着寒冷的苔原和冰原。
05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纬度地带性分异
热量带沿纬度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变化, 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形成不同的热 量带,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VS
洋流对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暖流经过 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 区气候寒冷干燥。
02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一)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1.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本带气候属于多雨类型,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最为活跃。
林下的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2. 热带稀树草原带本带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发育,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有局部的分布。
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4个月以上的干季。
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部非洲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
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类型,植被缺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4. 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很清楚地表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则表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部非洲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
气候属于亚热带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的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的高温和干旱引起强烈的蒸发,因此本带仍是一个缺水地区。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
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 亚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 )4.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分布规律的表现
缺失 改变
斑状分布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经度) 地带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形成 影响 基础 因素
热 量 太阳 辐射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及特例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探究活动:看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一样吗?
热带草原带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1. 图中三地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2.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在什么纬度表 现明显?
1.图中三地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2.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 度表现更明显?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自然带与气候、植被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900
700
600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900
700
400
300
200 100 00
500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 温 温 温 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带 带 带 地中海气候 0 草 荒 草 35 亚热带常绿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 漠 原 带 带 带 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50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第02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
第 1 级地带性差异:陆地 11 个自然带(图) 第 1 级非地带性差异:6 陆和 4 洋 第 2 级差异性:陆地 30 个自然地理区 第 3 级差异性:陆地 101 个自然地理副区
复习思考题
名词: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全球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 陆地自然带为什么会演化?
温带阔叶林带:位于温带草原东西两侧,降水 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较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 干燥,为落叶阔叶林;在较低纬度地区,冬季 气候温暖,则为常绿阔叶林。多被开辟为农田, 天然森林保留地已很少。野生动物在平原地区 也很少,在山林中尚可见到的动物有熊猫、梅 花鹿等。
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亚欧大陆 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 东西伸展。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 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由云杉、 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 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 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主。
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 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岛屿。全 年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 的平均温度低于0℃。植物非常稀少, 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 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动物界贫乏, 南极大陆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 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 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 南、北半球冰原带的海水中,有鲸和 海豹等。
Ⅰ 1 4 2 Ⅲ Ⅳ Ⅴ 6 9 10 11 8 Ⅵ Ⅶ Ⅷ Ⅸ 12 Ⅺ 13 Ⅺ Ⅹ Ⅹ 5 7 9 8 10 Ⅷ 6 3 3 4 5 Ⅴ Ⅵ Ⅶ 9 10 10 Ⅷ Ⅸ 10 6 Ⅵ Ⅶ 4 Ⅳ Ⅴ 6 7 Ⅲ 5 3 2 Ⅱ Ⅱ Ⅰ
大洋自然带 Ⅰ. 北极带 Ⅱ. 副北极带 Ⅲ. 北温带 Ⅳ. 北亚热带 Ⅴ. 北热带 Ⅵ. 赤道带 Ⅶ. 南热带 Ⅷ. 南亚热带 Ⅸ. 南温带 Ⅹ. 副南极带 Ⅺ. 南极带
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3、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的 相互关系
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均出自于自 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 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后者来自地 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 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 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空间上或时间上是作用都是 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 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二 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 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 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
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 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 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 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 • 低级的地域分异特性的逐级综合也将把高级分
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分异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
二、干湿地带性 • 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 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 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 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 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气候: 气候: • 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 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 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 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 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 ),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 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 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
(地理实践力)2.从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综合思维)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根据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综合思维)4.运用实例说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域差异1.含义:不同地域,①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2.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②外部条件(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与③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外部条件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差异表现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差异景观同纬度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湿润区干旱区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不同纬度低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④多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⑥水循环、⑦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热带寒带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⑤少4.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举例⑧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⑨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表现自然环境存在由⑩赤道到⑪两极的规律性变化低纬度和高形成横穿整个大陆的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纬度地区 自然地带中纬度地区 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大陆东岸: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 主导因素⑭ 水分 (海陆分布) 表现自然环境存在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性变化 中纬度地区 呈现森林带—⑮ 草原带 —荒漠带的变化规律特别提醒 森林自然地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地带。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大陆外形格局
返回
世界地形
世界地震震中分布
返回上页
1.4.2 (全)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
大陆和大洋的
垂直地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2.1 纬度地带性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的东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 极圈地区
苔原气候-苔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
典型土壤 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 燥红土 荒漠土
1.6
11.2
2.2
22.6
4.5
28.9
5.7
39.9
7.8
37.0
7.3
0.8
0.1
海洋 (深度:m)
0-200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6000 6000以上
148.9
29.2
各级深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青藏高原
北极熊 热带丛林
A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
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B 呢?
D
C
赫特纳(德国人,1859~1941 ):从 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的主题 乃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是地域分异因素。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因素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㈡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必须区分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不同含义。
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
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㈠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属全球性分异。
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两者都是全球性分异的表现。
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全海洋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山系和高原。
㈢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以上三种地域分异都是大尺度地域分异。
㈣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分异。
㈤小尺度地域分异由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但是,无论何种尺度的地域分异都是由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课时数:8课时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难点:垂直地带性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1,两大因素(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1)全球性地域分异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
(地带性地域分异)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发生热力分带性。
而这种热力分带具有全球规模,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
气候的地带性使得其他自然地理成分亦相应呈地带性分布。
辐射平衡值与积温划分热力带和热量带。
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1,纬度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热量带:赤道带——————寒带;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大部分气候地貌,甚至某些岩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景观各成分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
景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3,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大洋表层按纬度方向的有规律变化。
海洋自然地带界线具有季节变化特征。
表层比深水层地带性明显,地带数目多。
全海洋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对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干扰。
四、自然地带学说(一)自然地带学说的形成背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中国《禹贡》划分九州: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1,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2,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1)能量基础;(2)动力学原因: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3)东西延伸,南北更替;(4)并非惟一规律,还有非地带性规律。
(三)地带性理论的“危机”与发展1,危机道库恰耶夫在世和去世后,地带性理论受到责难。
2,发展A,牛文元的观点:三阶段B,作者的看法:突破单纯考虑热量因素;从要素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将地带性规律扩展到海洋;揭示沿海与大陆腹地地带谱的差异;确认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应该摈弃。
一、海陆分异1,陆地与海洋景观:两类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系统。
2,海陆分布的表现A,固体地球的形状似葫芦体。
三对大陆和一独立大陆;大洋与大陆之间存在对跖分布。
B,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C,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在南半球。
D,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1,海陆起伏曲线:陆——875m,海——3800m。
2,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1,大陆的形状: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
地中海为陆间海。
2,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1,广阔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以周边海岸为起点,愈向大陆腹地而愈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2,地表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与任何经度值都没有确定关系。
3,干湿度分带性在高纬和极地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中低纬度区表现很典型。
4,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实际上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三类:A,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分布区(大陆内部和边缘),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B,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北美大陆西部。
C,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1,大地构造总具有其地貌表现,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
2,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的次级构造——地貌分异,同样可以形成次级自然区。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1,属于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各种地方气候的特点A,海岸气候:相对湿度高。
B,湖岸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C,森林和灌区气候:似海岸气候。
D,城市气候: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
乡村风,辐射少,能见度低,降水增加。
E,地方风影响地方气候地方气候不仅可以导致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地域分异,有时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1,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主要由地貌——气候分异引起。
2,赤道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不及中纬度区,但比之高纬度依然不可忽视。
如非洲和南美洲。
3,中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常明显,其中尤以北半球中纬度为甚。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1,地貌部位——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2,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1,垂直带性分异的前提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垂直带性分异本质上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其能量基础是地球内能。
分异的特点体现在垂直带结构。
二、垂直带谱的特征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度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之分。
森林型与草原荒漠型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A,山地纬度愈低,海拔愈高和相对高度愈大,垂直带性分异愈显著,垂直带谱也可能愈完善。
B,从沿海向内陆,相同高度和相对高度下,垂直带谱由复杂变得愈简单。
3,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其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冰冻圈——全球冰川积累消融零平衡线即粒雪线形成的圈层。
最干旱的山地雪线最高.4,山地垂直带不可能是全球纬度地带和非纬度水平地带的缩影或“拷贝”。
纬度地带:1℃/100km,10℃ /1000km;垂直地带: 0.65℃/100m,6.5℃ /1000m;山地垂直带与水平地带在水热条件有相似之处,但仍然存在明显差异。
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
所跨纬度,坡向等决定水热差异。
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特罗尔提出(喜马拉雅山系)。
1,自南向北的变化;2,南东——北西向变化;3,垂直变化;二、高原地带性分异1,高原地带性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
水平地带的热量——地理纬度;高原地带的热量——高原的海拔和纬度位置(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2,高原地带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
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
3,扩展了的垂直带表现为水平地带,又是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
4,低海拔区水平带的最大高度限制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高原地带的最低高度限制问题。
水平地带:热带1500m;中纬度1000m;高纬度500 m。
5,高原地带同任何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一样,必然发生水平方向的分异。
这种分异主要不是由高度造成的温度差异,而是纬度辐射因素和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
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平地带。
马克耶夫提出了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式,并归纳了自然地带更替的5条规律。
斯特拉勒也提出过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式。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1,各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
温度递减(共同成因)。
2,两者的差异A、水热对比关系变化不同湿度B,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C,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3,垂直带谱的差异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来区分。
质:带谱组成和各带谱之间的关系;量:各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度上下限和分布面积比例。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对地带性规律的三种理解A,狭义:纬度地带性。
B,广义: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
C,中义:水平地带。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者互不从属,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同时起作用。
3,地带性(显域)与隐域土壤与植被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认识地域分异规律是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的前提.农业发展:粮食生产。
土地利用:垂直带的利用,基塘生产。
生态环境建设: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