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第十章 货币政策
(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 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 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 的。
2、公开市场操作是灵活和精巧的,其规 模可以恰倒好处地把握。
3、公开市场操作是易于逆转的。当公开 市场操作中出现错误时,中央银行便可以 立即逆向使用这一工具。
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立即执行,不会有 行政性延误。
返回
(二)贴现政策
所谓贴现政策,主要指的是变动贴现率, 通过它可以影响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 从而对货币供应发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目标层次、操作手段及其 传导
货币政策的目标按层次分为三类:最终目 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手段和传导方式
最终目标
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有 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 国际收支平衡。但实践中不可能将这四个 目标同时作为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它们之 间存在相互冲突。如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之间、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是相互矛 盾的
返回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操作工具双重目标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单一目标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4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央行票据返回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直接调控手段所选择的中介目标是现金发行量和信贷总规模
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2)“可贷性假说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表述为:
M↑→贷款↑→I↑→Y↑
(3)“q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 为: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
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
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目录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1、存款准备金制度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1、金融市场2、金融机构3、企业居民户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物价稳定(二)充分就业(三)经济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五)其他目标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自从货币产生以后,就有了对货币放回管理的原始货币政策。
在货币由称量货币逐渐走向金属针铸币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私铸、滥铸劣质铸币对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影响,国家对货币铸造进行严格的规定。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资料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题目说明(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提示] 可以通过论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防范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来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目标上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提示] 此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从理论上来说有哪些中间目标可供选择;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货币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示]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现存的问题;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好处及条件;我国目前的状况已达到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要求;如何为中间目标的调整做好准备。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老师,老师Q Q:1156566573 老师电话:137********5.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提示] 货币供应量曾经普遍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带来的困难;其他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提示] 西方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西方国家放弃这一中间目标的原因;鉴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间目标;对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进行改进。
7.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提示] 可以结合目前票据业务蓬勃发展态势,对我国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论述,主要侧重对再贴现政策的功能、重要性、目前的条件等进行论述。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它包括通货膨胀控制、经济增长、就业率、利率稳定等多个方面。
首先,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是通货膨胀控制。
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购买力下降并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以确保物价稳定, 保障公民的购买力不受损害。
稳定的物价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决策,并维护了人民币的信誉和国家的经济形象。
其次,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二是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整体实力。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三是维持就业率稳定。
就业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活动水平,从而影响就业率。
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就业是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减少社会不平等。
此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还包括维持利率稳定。
利率是虹吸资金的成本,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利率,可以影响金融市场、投资和消费行为,从而维护利率稳定。
稳定的利率环境有助于企业规划长期投资和借款策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它包括通货膨胀控制、经济增长、就业率、利率稳定等多个方面。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和需求,灵活调整政策措施,以达到稳健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12227 臧凯一、演变历史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
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
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
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
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货币政策是国家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求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
它既具有长期的宏观调控目标,也需要进行短期的紧密调整。
本文将分析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这些目标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构筑起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基础。
首先,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是物价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通货膨胀过高,将会严重影响人民的购买力和经济活动的进行。
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着力控制通货膨胀率,保障人民币的购买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我国为例,央行设定的适度增长的物价指数就是为了实现物价的稳定。
其次,货币政策还需要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利率和信贷政策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求,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欠佳时,央行通常会采取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而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则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胀压力,维持经济的稳定。
最后,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还包括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经济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和市场都需要保持正常运作,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情况,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整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整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动态变化,对外部冲击做出及时反应。
短期调整往往在长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短期调整的主要手段包括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货币供应量。
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宽松信贷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利率和收紧信贷政策以遏制通胀。
此外,在金融危机等动荡时期,央行可能会采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提供流动性支持,并稳定金融市场。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和就业促进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可以有效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保持货币流通量合理平稳,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货币资金支持。
这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其次,保持物价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会削弱人民币的购买力,导致物价上涨,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维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必须坚决追求的目标之一。
央行通过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等手段,抑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稳定物价水平。
最后,促进经济增长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央行可以通过调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推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刺激经济发展。
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提高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这些目标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实
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变化,灵活掌握政策的力度和方向,确保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提供坚实支持。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其主要目标是保持通货膨胀率在适度水平、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首先,通货膨胀控制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激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和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通货膨胀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通货膨胀的过度或过低。
其次,货币和金融稳定也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确保金融系统的运转平稳,防止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发生,保护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调整、流动性管理等手段来维护金融稳定,确保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和财务安全。
此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还包括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
货币政策通过稳定物价、降低利率等手段,鼓励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实现这些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权衡利益,综合考虑。
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以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并同时考虑其
他因素,如就业、财政状况、外部环境等。
总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维护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稳定,维护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国际贸易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稳定是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当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率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水平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当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水平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果货币政策只关注宏观经济稳定而忽视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可能会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波动和经济不稳定。
相反,如果货币政策只关注物价稳定而忽视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和国际贸易不平衡。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在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
总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国际贸易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需要在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中国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包含经济的增长、就业充分、稳定的物价水平、稳定的利率、稳定的汇率、平衡国际收支。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有两种,一是以稳定币为首要基本目标的单一目标;另一个是双重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又兼顾经济的发展。
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预期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
价格稳定是指将价格总体水平的变化短期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发生显着或剧烈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低到一个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在没有重大波动或衰退的情况下,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要好。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期目标和操作目标。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单目标、双目标还是多目标,都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当时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时间。
但是,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有偏差、不能波动。
央行虽然不能直接带来这些条件,但可以针对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
这两种货币政策标准之间经常存在冲突。
这一政策可以实现一个目标,但也使另一个目标更难实现。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一个时期优于另一个时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衰退。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以下三种:1.扩张性货币政策。
是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从而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2.收紧货币政策。
这意味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从而减少信贷支出和货币供应规模,抑制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要确保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一、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入手,分析其内涵和实现方法,并探讨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1. 维持物价稳定作为最基本的货币政策目标,维持物价稳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通过适当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
例如,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收紧信贷等手段来抑制通胀;而在通胀压力较小时则可以采取宽松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水平、扩大信贷规模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加强物价监管和调控,防止价格波动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加强价格信息收集和发布,及时公布物价变动情况,引导市场预期;同时加大对价格垄断、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2.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信贷规模、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实现。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经济增长:首先,扩大信贷规模。
当经济发展面临信贷紧缩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性措施来扩大信贷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其次,降低利率水平。
当经济发展面临投资不足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来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意愿和消费者购买欲望。
3.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采取措施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风险,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提高市场透明度。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度来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预期,减少投资者恐慌情绪的出现。
4. 保障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水平,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是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保持物价的稳定,货币政策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率。
其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还包括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调节利率、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货币政策还要关注就业状况。
就业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保障。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就业水平,确保社会就业稳定。
最后,货币政策的目标还包括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货币政策需要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总之,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
长的稳定、促进就业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保持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论述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பைடு நூலகம்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ppt 38页)
(五)经济增长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1、正相关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使该国经济实力增强 ,由此会带来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2、负相关
由于经济发展,GDP的增加,必然增加了对进 口商品的需求,使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有可 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四、各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和冲突性,各个国家所 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不一样的。
而不利于债权人。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货币正常功能的发挥; ②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状况的预期; ③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
(二)充分就业
1、充分就业的涵义
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可以在 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如何理解“充分就业”?
①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可做; ②充分就业并不追求零失业率,而是要把失业率降 到整个社会能够承受的限度;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对“充分就业”有不同 的理解。
②数据较易获得,具有可测性; ③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规定贷款规模,具有较好的
可控性。 缺点:
①金融市场发达,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较弱;
②可控性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不利 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③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 2、汇率
尤其是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可以采用。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
(二)货币供应量 1、优点: (1)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 (3)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 (4)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2、缺点: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
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 货币乘数的变化;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等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稳定货币价值、保持金融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首先,我国货币政策的第一个目标是稳定货币价值。
稳定货币价值是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它可以稳定物价水平、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和保护人民币资产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如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要控制通货膨胀风险。
此外,我国还加大对货币供应量的监管力度,保持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的合理匹配,以稳定整体货币环境。
其次,我国货币政策的第二个目标是保持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我国货币政策旨在通过调控金融体系的运行,防止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包括宏观审慎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同时,我国加强了金融统计和监测体系,提高金融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安全。
第三,我国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
我国货币政策旨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灵活的工具和手段,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贷款利率等,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国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人民币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货币政策旨在提高人民币的流通性、稳定性和可交换性。
我国鼓励和支持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和结算中的使用,通过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合作等措施,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
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
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
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
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即: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③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1、稳定物价——首要目标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稳定货币购买力,使一般物价水平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3、充分就业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即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用失业率来衡量。
4、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设置中介指标的作用:表明货币政策的实施进度为央行提供一个追踪监测的指标便于央行随时调整*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①可测性②可控性③相关性④抗干扰性*根据中介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分为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目标)1.操作目标近期中介指标,是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影响的变量,是货币政策信号的首次传递者经常采用的操作目标(1)基础货币(2)存款准备金(3)短期利率2.中间目标远期中介指标,是操作目标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货币政策信号的二次传递者,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的中间目标:(1)货币供应量(2)长期利率(3)银行信贷规模(4)汇率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货币供应量利率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平衡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首先,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
货币市场的稳定对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它对金融市场、资本流动以及货币信用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
维持货币市场稳定意味着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匹配,以避免通胀或通缩的发生。
其次,货币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通过运用货币政策,政府可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来刺激或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稳定价格水平。
通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而通缩则是物价普遍下降。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价格的稳定,以保持消费者购买力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稳定的价格水平能够提高消费者信心,促进长期投资和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是平衡国际收支。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和财政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一个稳定的国际收支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外部市场的稳定。
最后,货币政策的目标还包括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政府可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和影响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并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以及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通过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经济运行,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的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以及调控手段。
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因此要保证选择的科学性。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如何选择最终目标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问题。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只有一个,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然而,在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中,很难对四个目标进行兼顾,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目标进行选择。
本文通过对两种货币政策类型进行介绍,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对最终目标进行调整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最终目标;调整
引言: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是能够对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一系列调控手段,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例如,通过对货币的供给进行调控以及对利率的调整等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种经济问题,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货币理论是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货币政策是从政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反映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制定时所遵守的准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多个,选择不同的目标会实现不同的发展效果,因此需要对目标进行科学的选择。
通过多年的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四个,如何同时实现这四个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类型
从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可以将货币政策划分为扩张性以及紧缩性两种货币政策。
接下来就对两种政策进行介绍:
1.1扩张性货币政策
它是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通过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运行机制是对货币的供应增长速度进行提高,进而对总的需求进行刺激,当总需求增长之后就会带来就业率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政策中,通常会降低存款的利率,降低贷款的难度。
因此,当社会总需求相对较低时,国家就会实施这种货币政策。
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通常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将经济带向回升。
因此,扩张性货币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投资以及消费。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价,从而扩大货币的支付,跨过经济衰退期。
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其常常会带来三种结果:第一种是降低了货币的流通。
第二种是增加了社会需求量,但是物价水平没有发生改变,而给经济带来了增长。
第三种是一种消极的影响,物价水平虽然被抬高,但是人们的消费需求没有改变,因此结果就是没有带来经济的增长。
1.2紧缩性货币政策
它是一种稳健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控制经济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等经济形态而制定的货币政策。
其运行机制时货币的供给量有所减少,并且银行利率提高,进而减少社会的总产出,从而对物价水平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因此,它与上一种货币政策正好相反,该政策的实施能够降低需求水平,并且提高利率使得贷款变得困难。
当经济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阶段时,政府通常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社会总需求。
在这种政策下,银行利率会有所提高,人们贷款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中央银行实施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减少货币的供应量,进行债券的抛售以及提高利率等。
通过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控制经济增长的趋势,并且化解通货膨胀给国家带来的压力。
2.我国货币政策经历的几个时期
改革开发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1年,这个阶段属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我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控制住通货膨胀。
在此期间,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因此我国经济经历了三次波动。
第一次是1978年到1981年,政府进行了调整政策。
第二次是1982年到1986年,政府实施了软着陆政策。
第三次是1987年到1991年,政府实施了治理整顿”和“双紧”两项政策。
第二个阶段1993年到2004年,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得到解决,开始出现经济过剩现象。
同时,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以经济以及法律等作为主要的手段,开始制定多种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不断的体现出货币政策的作用与价值。
这个阶段我国经济也经历了不同的考验,首先是1993年到1996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危机。
其次是1997年到1998年经历的经济危机。
接下来又是从1992年到2002年长达十年的通货紧缩时期。
面对不同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进行应对,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国法律对货币政策值设定了一个目标,即“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从该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要保持货币的稳定,与此同时要兼顾经济的增长。
从该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两点要求:首先,要保持货币的稳定,及时是在短期内,货币的比值也不能发生较大的波动,虽然要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但是稳定的币值才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其次,货币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稳定货币的币值,第
二个层次才是促进经济的增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
因此,保持货币的稳定是货币政策中的最主要的内容,而经济增长是在货币稳定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然而,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所指定的,而中央银行对其最终目标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目标,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与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目标相呼应,中央银行也将保持货币的稳定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2)虽然中央银行将维持货币的稳定设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但该目标不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其目的是要以此带来我国的经济增长。
(3)在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中,二者同样具有主次之分,也就是说只有保证货币处于稳定的状态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的运行中,货币政策不仅仅是进行我国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同时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我国公众可以依据政策对政策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进行监督与衡量,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价值。
4.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其主要手段是对货币的利率以及供应量等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社会的总需求量发生改变,进而对我国的经济进行调节,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通过多年的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以下四个。
4.1物价稳定
该目标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通过实现物价的稳定最终能够带来我国经济的稳定。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对物价水平进行控制,使其不会发生大的波动,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衡量物价是否稳定的指标有三个:
(1)GNP平均指数,该指数能够对最终产品的价格以及劳务价格的变化进行衡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2)消费物价指数,该指数能够对消费物价的变化情况进行衡量,其研究对象是消费者的日常指出。
(3)批发物价指数,该指数能够对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化情况进行衡量,其研究的对象是批发交易,该指数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正常的波动,需要对指数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4.2充分就业
第二个目标是实现充分的就业,在该目标下,所有有能力并且有意愿的就业者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就业率能够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区间。
4.3经济增长
该目标中强调经济的增长,并且能够以合理的速度保持下去。
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衡量本国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
国政府通常会根据一段时间内GNP的增长幅度进行指标的确定,并且中央银行直接将该指标值设置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其值用百分比来表示。
4.4国际收支平衡
该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最后一个目标,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之内对国外经济往来的一个统计表,能够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产生的包括商品以及劳务在内的多方面的交易内容;
(2)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债券以及债务等内容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3)对于以上所描述的交易内容以及变化情况,如果不能进行相互抵消,则为了进行收支平衡,需要进行无偿的转让。
总结
对于我国来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整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经济的影响,很难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当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时,我国的经济就会产生各种问题,结构弊端也会不断的显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首先,可以将多种货币政策进行综合的使用,对我国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实现经济的合理增长;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对我国的三农产业以及中小型的企业提供支持,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转型;第三,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机制进行完善,并且对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第四,提高金融机构进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并且不断的扩大金融机构进行定价的范围;最后,将风险管理等理念引入到宏观经济调控中,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对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