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第1课时[含答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学生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能够正确画出热力环流图,3.能够解释局部大气环流,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成因与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必修一P28~P30内容,完成填空,并用红笔在课本上标出)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____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散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方法指导 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
2.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2近地面 →空气的 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差异→空气的 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海陆风(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典例剖析】【例题1】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4、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7、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例题2】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李文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材分析】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诱思探究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合作讨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学习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关键部分,祈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
二、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以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介绍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的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原理;五.教学策略: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六.教学环境设计: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实践应用。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3.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4.大气的水平运动。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地理《1.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太阳辐射B.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 同一水平面上的压差异D. 地转偏向力2. 有关低层大气增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的结果B. 主要是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又将热量传导给空气的结果C. 主要是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的结果D. 主要是太阳光线直接照射的结果3.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D. 大气逆辐射4. 太阳、大气、地面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依次是()A. 太阳、地面、大气B. 太阳、大气、地面C. 地面、大气、太阳D. 太阳、大气、地面5. 关于风向和气压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近地面风向最终垂直于等压线B. 风是由高压向低压流动的C. 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相平行D. 摩擦力和风向方向相反6. 地球的大气圈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图中①、③、④三个箭头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7.“月夜苦寒”是因为大气的()A. 反射作用弱B. 吸收作用弱C. 散射作用弱D. 逆辐射作用弱8.夏季的露水()A. 多出现在阴天的夜里 B. 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C. 大气逆辐射强的夜晚D. 风力较大的夜晚9.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 吸收作用B. 反射作用C. 折射作用D.散射作用10.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A.气旋B.水平运动C.垂直运动D.热力环流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也更为人性化,经常会出现晨练指数、防晒指数等名词。
2.1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
白天多云,对太 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 逆辐射作用强。
低气压
甲
高气压
低气压
乙
丙
高气压 B 冷却
1. 2.
丁
低气压 A 受热 高气压 B冷却 丙>丁>乙>甲
画出高空、近地面等压线弯曲状况 比较甲乙丙丁四点气压的高低。
规 律 总结
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
近地面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 、等压面向下凹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海陆风
高 低 低 高 低
低
高
高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白天:吹海风
夜晚:吹陆风
夏季
冬季
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
夜晚:吹山风
B
A 郊区
市区
A 郊区
B
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植树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课堂小结: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越往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合作探究(二)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
D
A B
a
C
b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
先有 垂直 运动,再形成 水平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面冷热不均
;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 B>C>D>A 是 。
学习目标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 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3、能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叙述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 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预习学案学案制定人:宋爱霞使用时间:2012 -09-18【预习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认真阅读课本,填写学案空白处,并在课本上划出记住)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是。
3.近地面空气以、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4.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5.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波长的关系:温度越高,波长,温度越低,波长。
6.读图,回答A、B、C、D所表示的含义:A.辐射,B.辐射,C.辐射,D.作用。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是通过、进行的。
大气的保温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3、读课本图2.3及右边文字,写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不均大气的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差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预习自测】1、右图为“北京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气温变化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月9日白天与夜晚气温都比3月8日低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的反射作用2、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
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强,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近地面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4、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晴天,地面辐射增强B.晴天,大气逆辐射增强C.晴天,大气逆辐射减弱D.晴天,地面辐射减弱【预习评价】自我评价:优一般差教师评价:优一般差【预习留言板】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内探究学案学案制定人:宋爱霞使用时间:2012 -09-19【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
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过程,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
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等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三、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而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
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用生活实例通过比喻的方法说明。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如果地球外围没有大气,地球上还会有生命的存在吗?地球周围的大气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是什么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呢?请同学们看我们第一节的课标告诉我答案。
今天我们只学习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设计意图】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通过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具体表现形式和影响。
教学过程《自主学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2)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才能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a、大气的选择吸收O3——吸收水汽、CO2——吸收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b、云层、大尘埃——反射太阳光,云量越多反射越,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作用结果。
c、空气分子、小尘埃——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色,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作用。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使大气增温,因此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③大气受热过程的意义:影响着大气的、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 状态。
(3)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向下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叫 。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
《合作探究》1、读图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2、秋冬季节,霜冻易发生在晴朗的夜晚还是多云的夜晚?《达标检测》1.下列四种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 .大气辐射B .太阳辐射C .大气逆辐射D .地面辐射 2.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 .吸收作用B .反射作用C .直射作用D .散射作用 3. 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重要原因是 A .沙漠地区太阳辐射热量少B .沙漠地区水汽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差C .沙漠地区大气中固体杂质多D .沙漠地区人类破坏活动少4.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你认为哪个对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课题 2.1冷热不均引起
大气运动(一)设计
教师
罗兆旭授课
教师
时间 10月20—26日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难点:热力环流等压面表现形式
教法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教具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2.受热过程
(1)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反射,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和吸收。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
使大气增温,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3)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但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程标准原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定位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够射到地面;近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被截留。
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指点迷津】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地面辐射的波长也就比太阳辐射的要长。
相对而言,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2.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判断(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知识链接]1.太阳辐射强度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教案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根据刚所学的知识,比较P1、P2、P3三个高度的气压值大小。
【板书】
1.常用的概念
气压:
高压、低压:
等压面:
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常用概念之后,我们一起来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是相等的
【板书】
(1)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
①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相等:A=B=C
我们再来看看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大,所以气压高,而高空空气密度小,所以气压低,A>A1、B>B1。
因此可以得出: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比上空的高(即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板书】
②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比上空的
高(即高度升高,气压减小)气压值大小。
学生认真听讲和观
察
思考受热不均匀的
情况下产生什么结
基础。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层、层、层等。
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作用。
【课堂探究】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读右下图:a.图中左、中、右三个部分,所代表的辐射类型依次是太阳辐射、辐射、辐射。
b.将如下现象和其在图中的序号对应起来: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反馈练习】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下列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大气辐射B.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3.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5.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与陆地和海洋相似的热力性质差异。
据此完成7~8题。
7.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存在()①1月,冷低压②8月,热低压③1月,冷高压④8月,热高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正确表示青藏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大气运动的是()A.①B.②C.③D.④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1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11.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二、综合题12.读“某地海拔1千米附近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课题: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计划课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以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介绍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媒体选择新课导入如果没有了大气,也就没有了生物界,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我们生活在大气中,却往往因为大气看不到和摸不着,而“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
但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切实感受到大气的“风云变幻,气象万千”。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大气的运动。
学生思考回忆周围的现象。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导入新课。
2.2.2大气的运动 学案(含答案)
2.2.2大气的运动学案(含答案)课时课时22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学习目标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3.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如图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如图中箭头标出的空气的运动方向。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2风的形成原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符号F1F2F3类型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与风向相反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4.力的作用效果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探究点一热力环流图A中,乙地有一团废纸,废纸被点燃后图B,甲.乙两地的冷热状况发生了变化,并且发生了系列现象。
注意观察灰烬的运动状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废纸团后,灰烬是怎样运动的答案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并下沉到甲地,从地面附近的甲地被风带进火堆。
2通过灰烬的运动轨迹,你认为近地面受热和冷却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会如何运动答案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下沉。
3垂直运动后,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之间有没有对应关系答案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减少,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 s e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季风环流B.热力环流C.大气环流D.三圈环流3.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太阳辐射B.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5.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图2-1-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图2-1-1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D.乙>甲>丙>丁6.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B.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C.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D.近地面受冷多的地方,高空形成高压7.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应()A.与等压线平行B.垂直于等压线C.与等压线斜交D.无法确定8.下面关于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并不能产生运动B.实际上空气不可能沿着等压线运动C.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D.摩擦力可以改变风的速度,不能改变风的方向9.观察图2-1-2,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明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
图2-1-210.图2-1-3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示意图”,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2-1-3(1)图中近地面_________________点是高压区,_________________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1.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①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⑧ 。
2.热力环流的形成【自主检测】1.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2. 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现象的天气原因是()A.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3. 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地势高,空气稀薄③白天太阳辐射强④云层厚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4. 下列关于近地面大气受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B.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C.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然后以传导和对流形式传递给大气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下沉B. 空气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C. 地面间的冷热不均只能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D.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自我反思】——疑点: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预习成果展示及评价】【规律总结】①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作用,云层越厚,削弱作用越 。
②大气对地面有 作用:主要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 有关,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 。
【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观看动画,用图示表示过程。
2. 过程总结——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气压分布特点和等压面弯曲规律①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 ; ②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 ;③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气压 , 下凹的地方气压 。
④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总是 。
⑤A 、B 、C 、D 四处的气压值由大到小为 。
【跟踪训练】下图为某地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压:①<②<③B 、气温:甲地<乙地C 、气流:乙地流向甲地D 、天气: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小组合作完成: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1. ★ [海陆风]在下图中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的气压的高低,画出白天、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能说出其形成过程。
【议一议】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 ★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 在右图上用箭头标出大气的流向,并解释其形成。
【议一议】城市规划中应将绿化带、卫星城、污染严重的工厂如何布置?3. ★ [山谷风]【跟踪训练】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图1)中,正确的是 (双选) ( )陆地海洋山谷市区 郊区郊区冷热热山谷 A B C D图1 热力环流示意图【自我小结】我的疑点是:【当堂检测】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拉萨能够成为中国著名“日光城”主要是由于________作用强。
()A.①B.②C.③D.④2.形成“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夜间()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3.下面图甲为滨海地区某日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图乙为该地区此日某时段气流状况,由图甲可知乙图出现的时间约为()A.6时~18时B.18时~次日6时C.8时~16时D.16时~次日8时4.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右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2)A地气压(高或低),B地气温(高或低),A地天气状况,B地天气状况。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你能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山谷风现象吗?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课后巩固学案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东风C.东南风和西北风D.西南风和东北风2.下面能够正确反映上图中等压面分布的是()右图为低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a~e为不同高度的气温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应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D.甲>丙>丁>乙4.若a~d为不同气压值,则由热力环流的规律可知下面各项中错误的为()A.气流方向乙→甲B.气流方向丙→甲C.气温甲>乙D.气压甲>丙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京市城区的城市热岛现象较明显,下图为2008年4月某日北京地区城市和郊区平均气温水平变化示意图。
(1)图中现象被称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大气质量的有利影响是什么?(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有什么意义?(4)请画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简图。
【能力提升】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7.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参考答案课前预习学案①太阳辐射能②地面③吸收④太阳短波辐射⑤地面长波辐射⑥辐射热交换⑦纬度分布不均⑧温度差异⑨冷热不均⑩垂直⑪气压⑫水平【自主检测】1B 2A3C 4B 5D课内探究学案探究点一【规律总结】①削弱强②保温大气逆辐射强【学以致用】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探究点二【规律总结】等压面的判读技巧①相等;②降低;③高低。
④相反。
⑤B>A>D>C【跟踪训练】C【学以致用】1.【议一议】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议一议】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跟踪训练】BD【当堂检测】1A 2C 3C 4.(1)如右图逆时针(2)高高阴雨晴朗(3)B (4)增强课后巩固学案1.A 2.C3.C 4. B5.(1)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厂、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废热。
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改善大气质量。
(2)空气对流上升运动,且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3)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4)图略(城市为上升气流,乡村为下沉气流,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乡村,近地面气流由乡村流向城市)【能力提升】 6.B7.C 8.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