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号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古人的姓氏字号常识介绍

古人的姓氏字号常识介绍

古人的姓氏字号常识介绍古代的人是怎么起自己的名字号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PPT课件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PPT课件

39
2021
竺——东汉时枞阳侯竹宴认为本姓源出伯夷、叔齐二 贤,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称竺氏。
田——源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国厉公儿子陈完因避难 逃到齐国,改姓田氏,当时陈、田读音相同。
郭——文王弟虢叔受封于虢,后虢国为晋所灭,后遂 改姓郭氏。
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姓拓跋,到孝文帝 时改拓跋为元姓,意为天下第一姓。
29
2021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
孔——源出于子姓,微子启封到宋国,后裔宋 襄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
马,动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便以父 亲的字“孔”为氏。
庄——按周朝的谥法,喜欢征讨的君主死后常 谥“庄”。春秋时有楚庄王,郑庄公,宋庄公 等,他们的子孙便以谥号“庄”为氏。
31
2021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往往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为氏,例如宋桓公的儿子 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 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鲁 桓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 字季,他们的后代分别以仲孙(后改孟孙)、叔孙,季 孙为氏,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 “三桓
司寇——相传夏、商时就有司寇的官职,掌管 治安刑狱。
28
2021
司徒——也是上古官名,尧舜时就设立了,主 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物,周朝以地官为大司徒, 相当于宰相。相传舜为尧司徒,子孙以为氏。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 靳尚任上官大夫,后代子孙以上官为氏。 乐正——周代设乐正之官,子孙以乐正为氏。
30
2021
孟——源出于姬姓,鲁桓公的儿子、庄公弟庆 父连续杀死两个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对,后被
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 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 老子(姓李名聃)有个孙子叫李宗,曾在 鲁国任士大夫,享用封邑为段和干,其后 代子孙遂以这两个地名为姓,称“段干氏 ”,后来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 其他: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2)以所居住的地名或出生地为氏。
• 神农氏(一说即炎帝)生于姜水,因而取 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 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 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齐桓公的子孙)中 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东郭的,后以遂以 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
• 以官为氏者,多以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 为氏。
•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 司寇、司空、司徒、太史
• 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 法官),子孙世袭此职,遂称“理氏”。商 纣王时,皋陶的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 了纣王,被杀,他的妻子携子理利贞避难 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果树的果实) 得生,遂改“理”为“李”。
•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或高官大臣死 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或品行给予一个称号, 即谥或谥号。
• 一是带褒义(表扬)的。如“文(经纬天地曰 文)、武(威强叡德曰武)、昭(圣闻周达曰 昭) 、景(布义行刚曰景) 、惠(柔质慈民曰 惠) 、穆(布德执义曰穆) 、桓(辟土服远曰 桓) 、康(温柔好乐曰康) 、平(布刚治纪曰 平)”。
• 孔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 庄蹻: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 大将。楚庄王之苗裔,“庄”为谥号。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
• 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 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 仲、叔、季等姓氏。鲁桓公的三个儿子老 大为庆父(字仲),老二为牙(字叔), 老三为友(字季),于是他们的子孙便称 为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叔孙氏、季 孙氏。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本文是关于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古代姓氏和名号

古代姓氏和名号

惠——柔质慈民,如,魏惠王 宣——圣善闻周,如,齐宣王 成——安民立政,如,周成王 明——昭临四方,如,魏明帝 献——聪明睿智,如,晋献公 穆——布德执意,如,秦穆公
贬恶谥号 古代贬恶的谥号,大约有 灵、厉、炀、幽四种。 灵——乱而不损,如,东周天子 周灵王泄心 厉——杀戮无辜,如,西周天子 周厉王胡 炀——好内远礼,如,隋炀帝杨 广 幽——壅遏不通,如,西周天子 姬宫涅

文经天纬地如周文王武威强睿德如周武王成安民立政如周成王明昭临四方如魏明帝献聪明睿智如晋献公穆布德执意如秦穆公贬恶谥号古代贬恶的谥号大约有同情谥号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简述
战国晚期的《世本》——中国最早 一部记载姓氏源流的著作 其他文献: 先秦两汉时期:《左传》、《史 记》、《潜夫论》(王符)、《风 俗通义》(应劭)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 官氏志》 唐代:《大唐氏族志》、《姓氏 谱》、《元和姓纂》(林宝) 宋代:《古今姓氏书辨证》(邓 名世)、《通志· 氏族略》(郑樵)

需要注意的是: 上古妇女的称呼可在姓之 下加上“氏”字,如:嬴氏、 姜氏…… ★赐姓和改姓
古人 的名 号
古人的名 班固《白虎通· 姓名篇》:“故〈礼服〉 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 庙。’”古人给婴儿取幼名根据以 下几种情况: 1.根据出生日取名,例如:商代君王 的名字即依据生日的十干纪日来取, 如,大丁,外丙、盘庚、武丁…… 2.根据出生时的特殊情况取名,例如: 后稷,姓姬名弃;郑庄公,寤生 3.根据婴儿的外貌特征来命名,例如: 孔子,名丘,出生时有异相——牛 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 门状如反字。叔梁纥:“此儿秉尼 山之灵。”

关于谥号的起源: 一、起源时间: 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起自周文王之后; 一种认为起自周孝王之后。 在周孝王之前,所有的王号 都是自称。 二、产生及发展历程: 谥法刚产生时,赐谥权 完全掌握在周王朝手里;天子 有谥,而诸侯并不全都赐谥。

古代姓氏与名号

古代姓氏与名号

綽號
最初是由隱士們自稱的 最初是由隱士們自稱的 隱士們自稱 後來文人雅士普遍使用 後來文人雅士普遍使用 文人雅士 戰國時 有綽號者不多直至漢魏六朝 戰國時,有綽號者不多直至漢魏六朝 唐宋以後,文人墨客 墨客取號的越來越多 唐宋以後,文人墨客取號的越來越多 明清時,自號已蔚然成風
綽號的特徵
六忌
1. 2. 3. 4. 5. 6. 不可以國名為名 不可用國內職官名 不可用國內山川名 不可用某種疾病名 不可用牲畜名 不可用禮器和貨幣名
取名
作為一種歷史的具體的文化現象 作為一種歷史的具體的文化現象
取名方法不止“五法”,更不盡為"六忌 取名方法不止“五法” 更不盡為 六忌 六忌" 取名方法不止 所限
尊號
起源:為要能夠突出顯示秦帝國的空前 起源: 強大 尊號大多是生前奉上的,有的帝王可以 尊號大多是生前奉上的, 被奉上好幾次尊號
年號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 名號 的標志 「紀元」亦稱建元 紀元」亦稱建元 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 改元是從漢武帝 漢武帝開始 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 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 明萬歷等等
綽號的特徵
三,喜用道人、道士、和尚、居士、山人 喜用道人、道士、和尚、居士、 等稱號
綽號的特徵
四,以各種稱謂為號 如客、主人、散人、叟、夫、翁、老 如客、主人、散人、 人、生、先生等
謚號
王、公、卿、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跡 大夫, 給予的稱號 起始於周, 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
諡號含有褒貶之意
取名準則(特色) 取名準則(特色)
1. 2. 3. 4. 趨時尚 重形式 辨性別 省字格
取名準則(特色) 取名準則(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姓氏名号)

中国传统文化(姓氏名号)

四、关于避讳
(一)什么是避讳 避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
现象。所谓“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 官、父祖及古圣贤的名字,人们说话、作文时 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用各种变通的办法回避; 平时用到同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也必须设法 避开或改写,这就叫避讳。避违是封建礼制的 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违反了避讳的规定,就是 大不敬,定遭严惩。
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 郯、江、黄、葛、秦等氏 。
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 纪、州、向、齐等氏。
(二)姓氏的作用
1.姓的作用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
自分。” ——宋朝刘恕《通鉴·外纪》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
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班 固《白虎通·姓名》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 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 —宋朝郑樵 《通志·姓氏略序》 “氏焉者,为男别也;姓焉者,为女坊 也。” —顾炎武《日知录》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婚生三月而加 名。”——《周礼》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
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帝 王死后,都在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祀, 并追尊为某祖、某、宗,以确定、显扬其在皇族中的 地位,所谓庙号就是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这一 制度始于殷代。
谥号:皇帝死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康、景、惠、宣、成、献等;二是恶谥, 如幽、厉、灵、煬等;三是夭谥,如悼、哀、怀、憨、 闵等。

中国传统文华中的姓氏名号

中国传统文华中的姓氏名号

1、氏的产生
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是姓的分支,产生于父系
氏族社会,是表示拥有一定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 的家族系统的父系血缘符号。其名称来源于氏族 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封赐。其主要功能是区别 贵贱,先秦时男子才称氏。 《资治通鉴· 外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制其子孙之所自分。” 姬姓到周代时为王姓,历代周王继承王统,继承 姬姓,无氏。而其庶子庶孙则被分封到各地,或 以封国封地为氏,或以祖名祖字为氏,分衍出432 个氏。
商朝的祖先“子姓”,后分成殷、时、来、宋、
空等氏。
周朝的祖先“姬姓”,后分成管、蔡、郕、霍、
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邨、郁、邯、晋、应、韩、凡、蒋、邢、茅、 昨、祭、吴、虞、郑、燕、隋、巴等氏 。
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
郯、江、黄、葛、秦等氏 。
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
第一讲 姓氏名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人们初次见面时总要打个招呼:“您贵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您怎么称呼?”、“您叫什么名字?” 一些会议在叙及参加者的顺序时往往说是按姓 氏笔画来排列的。 这里,“姓氏”和“名字”都是偏义复合词 (偏义词),即问你的姓和名,氏和字已失去 了意义。 但是,在先秦,姓和氏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概念,一个人的名和字也往往是不一样 的。
“氏焉者,为男别也;姓焉者,为女坊
也。” —顾炎武《日知录》
1.姓的作用
(1)别种族
(2)明世系
(3)别婚姻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国语· 晋语》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001中国传统文化-姓名ppt课件

001中国传统文化-姓名ppt课件
7
看看你能否知道落款的意思? 山陰陳士鐸敬之甫號遠公又號朱華子著述
8
中國傳統文化—姓、氏、名、字、號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石軍
1
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天文曆 法、姓名、年龄称谓、避讳方法、度量衡制 度以及與中醫有個的藥物、方劑、穴位等事 物命名等知识,尤多反映于古医书中。
2
姓、氏
我國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
一、姓氏
姓,是一種由母系社會而來的族號。
自称名:人前称自己,尊敬對方 《本草綱目》:“楚蘄陽李君東璧— 謂余曰:時珍,荊楚鄙人也。‘“
周代貴族男子常加“伯、仲、
字與名在意義上有聯繫 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如仲尼 “珍,寶也;璧,瑞玉圜也 現雖不用表字,但也用以排行。
還有在字后加“父或甫”。如伯禽父
有時省去排行,僅字后加“父或6 甫”
別號,古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有別號(別字)
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趙姬、孔姬 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謚號,武姜,文姜 孟氏不需區別時,直接在姓下加“氏”,武姜稱姜氏 待嫁,要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以表示排行
以氏為姓, 姓氏逐漸合一
長孫、宇文、賀蘭 統謂之姓, 呼延,來自少數 平民也有了姓 名族的譯音
戰國后
漢以後
後世
5
名字,古人有名有字。
字是成年时由尊輩代取得,別號往往是晚年自取的,與名 不要求有意義上的聯繫。
兩字的別號 張從正,號戴人 薛雪,號一瓢
三字以上的別號 葛洪,號抱樸子 王冰,號啟玄子 李杲,晚號東垣老人
四字的別號常壓縮為兩字 如東垣
別號和字應用上無區別
其他的敬稱 官職—王太僕 地望---劉河間 任職之地---張長沙 有的字、號、官職、地 望等並用---聞丹溪朱先 生彥修醫名遍四方

第八章中国文化常识之姓氏名号

第八章中国文化常识之姓氏名号

• 「欧阳」姓的源头有两个: 一、夏禹的后裔。夏禹之后,传到第六个君主,便是 少康。少康的儿子,改姓欧阳,是为欧阳姓的一支。 二、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春秋时,越王勾践的第 七代孙无疆,把他的儿子蹄封到乌程欧余山,任欧阳亭 侯的职位。后来越国被楚国灭了,蹄的后人,便以官职 为姓,姓了欧阳。这一支的后人,有些继续姓欧阳,也 有一些改姓欧。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都是春秋时代“卧薪尝 胆”的 越王勾践的后人。
考妣。父母死后的称谓。《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 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日嫔。”古代亦用以称 在世的父母,《尔雅· 释亲》:“父曰考,母曰妣。” 祖。父母以上的尊长均可称之为“祖”。
舅。母亲的兄或弟,但古代丈夫之父、妻子之 父 及 妻 子的 兄 弟 亦可 称 舅 。 如 《 礼 记 · 坊 记》:“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 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堂。同祖亲属称为“堂”。古谓之“从”, 六朝谓之同堂,唐代始称“堂”,沿用至今。 如堂伯叔、堂兄弟、堂姐妹。
号东坡;也可以是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的,如李白自 号青莲居士,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1、谥号
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按其 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 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美谥带褒义的,如文、武、景、忠等; 二是恶谥带贬义的,如灵、厉、幽、炀等; 三是平谥表同情的,如哀、怀、悼等。 与朝廷赐谥相对而言,又有所谓私谥。
封建社会称已故国君或尊长的名字叫讳。 在书写或说话时不直接称呼国君和尊者的名字,遇到和他 们的名字相同的字时要设法回避,称避讳。 避国君和孔子的名字,叫国讳或公讳;避祖先和尊长的名 字,叫家讳或私讳。 避讳的主要办法有: 1、改字 2、缺笔 3、空字

中国传统文化—姓名字号

中国传统文化—姓名字号

中国传统文化——姓名、字号“姓”据《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反映了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姚姓,大禹姒姓等。

“氏”“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姓氏的发展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号作氏。

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

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另外,夏、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姬等。

【举例:孟姜女】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一、姓1.也叫姓氏;2.春秋以前,姓氏分开;3.秦以后,姓氏不分;4.汉代,统称为姓。

姓的具体来源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2.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姓氏与名号——中国古代称谓简介(一)

姓氏与名号——中国古代称谓简介(一)

姓氏与名号——中国古代称谓简介(一)姓氏与名号——中国古代称谓简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称呼,在单位领导称呼你小王,下属称你科长,朋友则称呼你老王或直接喊外号。

在家里,父母喊你小名,妻子喊你昵称,孩子叫你爸爸。

到了网络空间,又会给自己取个网名。

而你的姓名仿佛只是存在于身份证上而已。

古人的称呼比今天的我们还要复杂,一个人甚至可以有几十个称呼。

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常识,就很容易弄错,甚至搞出笑话来。

一、姓氏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内容,陌生人见面往往会问“您贵姓?”我们平常又会把姓称为姓氏,那么姓和氏是不是一回事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姓氏是怎么回事。

(一)姓氏的起源姓是什么呢?《说文解字》说:“姓,人所以生也。

”也就是表示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

姓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都带有“女”字偏旁,比如:姬、姜、姚、姒、妫。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人们都是随母姓的,后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人们就改成了随父姓了。

遥远的夏商时期,我们只知道夏朝是姒姓,商人是子姓,更详细的情况也就说不出什么了。

进入西周以后,周人建立了宗法制,于是开始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姓氏制度。

周人是姬姓,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把他的姓直接冠在名的前面。

比如周公叫旦,但是人们并不把他称呼为姬旦。

人们平常只是把氏冠在名的前面。

那么什么是氏呢?这就要讲一下周人的宗法制度了。

所谓的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而来的。

由它构成了贵族间的等级阶梯,形成西周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继承权的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根据这一制度周王既是普天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的大宗,代表社稷,主持宗庙,掌握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天子的宗庙被称为太庙,祭祀历代祖先。

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

其余诸子封为诸侯或采邑,称为别子。

他们又在各自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

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第一节古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

“无骇卒。

羽义请谥与族。

公问族于众仲。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公命以字为展氏。

”(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依照他的出生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氏。

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以为族号。

做某官而有功,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族号。

也有以封邑为族号的。

)这里所说的族,是后起的族号,指的是氏。

可见姓是比较固定的,而氏则随情况不同而不断变化。

一、古代的姓姓起源于何时?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姒等都有女字偏旁来看,大约在母第系社会就有了姓的分别了。

为什么要有姓的区别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这段话可归结为三点:1、姓是“纪世别类”的,也就说,早期的姓,不是个人或个别家族的族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在我国远古社会,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部落或氏族,这些氏族都有不同的姓。

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白是嬴姓,太白是凤姓。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根据《春秋》考得见于春秋时代的二十二个姓:妫、姒、子、姬、凤、嬴、己,任、女、祁、、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女、允。

这也就是远古二十二个氏族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后代。

例如:姬姓,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鲁、晋、郑、卫、虞、燕、虢、吴随、等,据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

姜姓,齐、申、吕、许等异姓封国,据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

妫姓,陈国,据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

姒姓,越国,据传是夏人的后裔。

嬴姓,秦、徐等国。

子姓,宋国,是商代的后裔。

姓,楚国。

2、姓有“别婚姻”的作用。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

古代的姓氏、名号

古代的姓氏、名号

古代的姓氏、名号古人的姓和氏上古时期,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以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有了姓,不少古姓就从女旁就是明证。

例如:姬、姜、嬴、姚等,可以说那时的姓实际上是氏族的称号。

远古传说中的氏族,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

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姓是有社会意义的。

姓的社会意义主要是用来区别氏族,区别氏族关系重大,同一氏族的任何成员不能通婚。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古人已经认识到近亲婚姻对后代遗传的危害。

另外,姓又与权利密切相关。

在氏族社会,同一氏族的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而进入奴隶社会,只有贵州才有姓,奴隶是没有姓的。

到了春秋、战国,平民仍然没有姓,只有名,如《老子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左传晋灵公不君》中的“灵辄”等。

上古姓和氏是有区别的。

姓是一种族号,氏则是姓的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同一氏族子孙繁衍而成的各支特有的称号,是不断变化的。

例如:周人是姬姓,下面又分孟氏、游氏、季氏、孙氏。

据说周人的姬姓是黄帝传下来的,是不变的。

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是变化了的。

氏可以变,可以自立,这种自立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大致说来,可以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南宫适、西门豹、百里奚:可以以受封的采邑为氏,如解狐、知罃;也可以以官名为氏,如司马牛、乐正克;还可以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是宋公孔嘉之后,嘉的字是孔父。

姓和氏是逐渐合一,约在战国以后。

到了汉代,从天子到庶民都可以有姓,这样姓便成了通称。

古代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称氏是为了“明贵贱”,称姓是为了“别婚姻”。

因此,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显得重要。

表现在下面两种情况:(一)未出嫁的女子为了区别,便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以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二)已嫁女子为了区别,大致有如下几种办法。

1、在姓上冠以她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秦嬴齐姜郑姬国姜2、在姓上冠以所嫁别国国君受封的国名。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姓氏名号一、姓的起源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

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

也有本人就改氏的。

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新课程名师导学(七)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津、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内容繁多,今天就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姓名字号的知识作一些梳理。

你们最早知道有关自己姓氏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
叶:很小的时候就背诵《百家姓》,但有关知识还是不太了解。

师:《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张:老师,《百家姓》是不是就收集了整整一百个姓氏呢?
师:不是的,《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欧阳、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诸葛、皇甫、公孙、慕容、宇文、司徒、司空等都是复姓。

叶:老师,不知我们的姓氏排在多少位?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们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师:叶辉同学,你的“叶”姓排在第49位,张伟薇同学的姓氏排在第3位,老师的姓氏排在第99位。

张:老师,古人的名字有名有姓有字的,好像比现在复杂是吗?
师:是的,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

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

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就由父亲命名了。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它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
很容易看出名与字的协同关系。

又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这些名与字是相反相在的关系
叶:老师,古人的名字好像还有号。

师:对,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的,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还有比如东坡居士,易安居士,稼轩居士等。

张:老师,书上经常出现“谥号”又是什么?
师: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作为一种褒扬。

例如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
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叶:那名和字有没有联系呢?
师:有的,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像现在一样,父母给孩子取什么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

或寄托希望,或表示纪念等。

如马三立:这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意思。

我们看下面这些名字都有什么含义:
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

刘禹锡,字梦得:“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

张:老师,我看〈水浒传〉时,发现里面很多人都没用名字,而是直接用一个外号,是怎么回事?
师: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像这部小说中很多人的外号一看就觉得这个人物的性格就展现出来了。

如:花和尚行者智多星及时雨母夜叉一丈青
母大虫豹子头青面兽神行太保黑旋风
拼命三郎浪子鼓上蚤矮脚虎等
叶:那古人称名,称写有没有什么讲究呢?
师: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一般有这样几种称法
1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不然,籍何以至此?”“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一般称谓
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

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白居易字乐天,杜甫号少陵野老,关汉卿号已斋叟,苏轼谥“文忠”
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姓名字号就有这么多的讲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翻阅资料,提高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