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与墨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与墨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与墨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与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三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道家思想追求个体自我实现,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
本文将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影响,并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是仁爱、礼仪和中庸。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尊重和关爱他人,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仁爱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在行为和思想中避免过分和极端。
儒家思想以孔子的《论语》为代表作,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我实现和返璞归真,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和无为而治。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制度和人为规定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根源。
道家强调以自然为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个体返璞归真,学会无为而治,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个人的自由。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文学、艺术和传统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主张以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偏见,提出了“兼爱非攻”的观念。
墨家将爱与公平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墨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提倡的兼爱观念也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共同发展,互相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我实现和自由,墨家思想注重爱与公平。
尽管各有侧重,但这三种思想流派都试图回应人类生存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被正统文化所接受并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的对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争霸割据,兵荒马乱,无数思想家和学派纷纷涌现。
在这个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两者之间的对立与融合成为了当时思想界的热点与争议。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爱与兼爱的理念,提倡“非攻”的战争哲学。
墨子认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远大于其所谓的益处,他主张通过互爱互利的方式来解决纷争。
他反对世间一切不合理的事物,积极倡导普遍的福利,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
他的观点深受贫苦人民的拥护,影响甚广,但与儒家思想有着根本的对立。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仁爱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主张人伦关系的秩序,强调君子之道,追求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应有角色。
儒家思想在政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
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对待战争与和平的态度上。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礼仪、仁爱和道德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和平的理念,但其侧重点在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而墨家学派则更加关注的是制止战争,强调大规模冲突对社会带来的破坏,主张以互爱互利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墨家学派认为和平是社会幸福的基础,只有通过兼爱来实现,才能达到普世的利益。
墨子和儒家思想的碰撞,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看法上。
墨子主张实行天下为公的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公正和人民的福利。
他提出了“兼并”和“非攻”的政策,主张对外采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避免战争的发生。
他认为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推行公正的政策,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儒家思想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等伦理关系,强调个人履行自己的责任,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自我反省。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礼仪,推崇的是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品质。
尽管墨子和儒家思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在实践中,两者也有一定的融合。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个不同方面。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而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两者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儒家将个人修养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层次。
其中,“修身”意味着个人应修养品德和修炼道德规范,以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齐家”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尽职履责;“治国”注重国家治理和君主统治,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善待人民;“平天下”则表示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富裕。
墨家思想是由墨子创立的,强调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彼此兼爱,不分贵贱、亲疏;人们应该以利于民众为根本出发点,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人们应该尽力避免战争和伤害,主张和平共处和消除战争。
墨子还提出了“明效万物”的观点,认为人们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评判,以实现目标的最大化效益。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样重视伦理道德观念,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和家庭的和谐,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墨家思想则更加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和平相处。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墨家思想的兼爱和人类共荣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心他人,关注公共事务,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2019/5/19
4
•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 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 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 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 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 苦利他为己任。
• 总有人以为,中华文明难以和西方的现
代文明接轨,因为两者间差距太大,是
不兼容的。现在看看墨家,其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等思想就带了现代文明 的萌芽,虽然没能发展成主流,但说明
结 语
了我们还是有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土壤和
基础。着眼于未来,墨家思想的发展潜
力是巨大的。
• 在当今,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墨家弟子 那样以苦为极乐,但起码我们要学习墨 家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无父”不为过分。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那种 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空谈兼爱,是不现实 的,只能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已。相对 而言,儒家伦理更有可操作性。 • 归纳:兼爱,在物质匮乏时,难以实现。
• 墨家另一受人推崇的主张为“非攻”。非 攻就是反对战争,客观上对人民当然有好 处。但是墨子是如何劝人非攻的呢?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儒家仁爱墨家兼爱1前言“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存,不同思想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相互对立,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思想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的异同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注重礼法,认为只有依靠正确的道德知识,才能达到人民幸福安康的目的。
儒家主张文治,旨在通过规范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极尽差别对待,追求“仁”,强调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认为“君子以义语不以利言”。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温和、谦虚、有为而不自我表达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影响广泛。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成天下之事,观之如今之芸芸众生”。
道家主张超脱于世俗,强调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道家学说强调自然,认为天下万物皆从道而来,道即自然法则。
道家思想以其自然、超然、无为、悠然自得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3.墨家思想墨家学派强调“兼爱”,认为“非君子者不爱人”。
墨家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很有关注,提出了捐助、平分、比较少等政策。
墨家信仰武器攻击。
墨子认为战争与武器最终无法带来和平和幸福,提出和平和满足当前需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墨家思想以其“爱”的思想为特色,影响了中国道德伦理的形成。
4.名家思想名家学派强调辩论,主张言辞之道。
名家强调语言的表达与控制,重视辩论的技巧和人际交往的策略。
名家学派倡导的是机智、说服力和表达能力的学问,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5.法家思想法家学派强调法治,认为“惟忠信无以长久”,主张统治当局依据人性和逻辑需要,以明确规则为基础,实现治理法治和完善法制建设。
法家思想以其强有力的保障和管理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杂家思想杂家学派集中了不同文化学派的思想,他们的学说多样化,既有强调自然的道家学派,又有崇尚实用的农家学派,还有重视墨学、名学的思想。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根据老师提示的线索,比较一下儒、墨、道、法家思想,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思想爆炸的年 代带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论语》里,也就是“仁”, 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
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 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 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 多则上百人。
于是孔子站了岀来, 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
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 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岀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 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 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 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
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 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 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 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
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 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
总的来说,荀子的学 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 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 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
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 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 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 充满侠义精神, 很富有平民色彩。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哲学思想,被称为“诸子百家”。
在这些哲学思想中,虽然各家看法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
1. 孔孟之道与道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孟子是其学派的继承者。
孔孟之道注重“仁”,注重人伦道德的发扬和人的行为规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道家思想则不太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个体自我修养、改变自己的内在,追求“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孔孟之道与道家思想又有共同之处,都注重对生命的热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2.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提出了“兼爱”之说,认为人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
而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品德的发扬和尊重,更加强调“仁”,提倡“君子之道”。
然而,两者之间的某些共性也不能忽略。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强调“爱”和“无私”,倡导“全民皆胞”的观念,注重社会和谐共处。
3. 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释家思想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注重人的修行和内心的净化。
道家思想强调“道”,追求自然与自由。
两者在理论上有一定区别。
然而,二者却共同追求“超越”和“自我解脱”的目标,追求生命的信仰和意义。
4. 纵观诸子百家综观诸子百家,我们会发现虽然不同的思想观点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异议”,但是每种思想思想也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共鸣”。
例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很难求同存异,但是两种思想都能够从中寻找共性。
与此类似,其他的思想也无一例外,都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
5. 总结诸子百家,流传至今,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毫无疑问,每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因此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每一种思想也都包含着对人性和生命的探索,这种人性的共性贯穿于各种思想之中。
通过学习不同思想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以及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孟子曾 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 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 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 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 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 位。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 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支解,并最终淡出 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 仍有多篇失佚。
《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 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日本漫画《墨子攻略》
• 内容讲的是墨家思想的继承者
革离为了发扬墨子精神(既
防守精神),不断帮助弱小的城 市守城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 是墨家首领撇弃墨家原来的精 神,帮助秦国,而革离却要一 直遵墨家信念,不但要和强大 的敌国对抗,更要和变味的墨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
除弊。
•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 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
从 积 极 方 面 看 , 是 忠 ; 消极 方 面看 , 是 恕 。 仁 从 仁 忠和 恕都 是 爱人 之 方 , 而言 之 即是 仁 。孟 子对 合 于仁 的弘扬 比孑 子 有 过之 而无 不 及 。 仅从 人 性 L 不 论 角度论 证 了仁为 人 性所 固有 、 是人 与 生俱 来 的 本 能 。 且 在 本 体论 、 识 论 领 域 为 仁 的 确 证 提 而 认 供 论 据 。更 为 重要 的是 , 子 的 “ 孟 仁政 ” 接 阐述 直 了 仁 的贯 彻 实 施 , 仁从 道 德 观念 、 天 本 性 转 使 先 化为 具体 行动 和治 国方 略 。
点 明忠恕是 孑 子 整个 思想 体系 的核 心与 主题 。所 L
谓“ 恕” 忠 即仁 。这不仅 证 明 了孔 子思想 以伦理思
想 为核 心 。而 且 证 明 了仁 是 孔 子伦 理 思想 的核
一
、
心 。 孔子 那里 , 在 仁最 基本 的含 义是爱 人 。 论语 》 《
记载 :樊迟 问仁 。 日 :爱 人 。”(论语 ・ “ 子 ‘ ’《 颜渊 》 )
的 共 同 点 正 是两 家 在 先 秦 成 为 “ 学 ” 显 的根 本 原 因 的话 , 么 , 家 思 想 的不 同点 则 绝 好 地 解 释 了秦 后 儒 那 两
墨 两 家 相 差悬 殊 的历 史 命 运 。
关 键 词 :类号:22 24 B 2; 2 B
“ 以易别 " 兼
— —
儒 家仁 爱 与墨 家兼爱 比较
魏 义 霞
( 龙 江 大 学 ,哈 尔滨 10 8 ) 黑 5 0 0
摘要 : 孔孟 推 崇 仁 , 子 提倡 兼 爱 , 是他 们 共 同 的 伦 理 原 则 和行 为追 求 。与 天 本 论 的 价值 旨趣 相 一 墨 爱 致 . 孟 和 墨 子 都请 出 上 天 为 爱 的 合理 性 和 权威 性 做 辩 护 , 使 爱 与 天 成 为 儒 家 和 墨 家 哲 学 及 伦 理 思 想 孔 这 的 共 同 之处 。另一 方 面 , 孟 与 墨 子 所 讲 的 爱 具有 相 去天 壤 的 理 论 意 蕴 和价 值 旨趣 , 立 言 宗 旨 、 想 内 孔 在 思 涵 、 值 取 向 、 在 方 式 和行 政 操 作 等 方 面 展 示 出种 种 差 异 和 对 立 , 现 了道 德 理 想 主 义 与 现 实 功 利 主 价 存 体 义 、 护 宗 法 制 度 与 提倡 兼 爱 平 等 , 维 以及 轻 视 自然 科 学 与 热 衷 自然 科 学 的不 同 。如 果 说 儒 家 和 墨 家 思 想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目录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3)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 (3)3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区别 (5)参考文献 (8)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一、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3、“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4、“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5、“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6、“恕”——宽恕、宽容。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8、“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二、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三、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四、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张银娜(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摘 要] 先秦诸子争鸣,儒墨均为显学,其观点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本文以墨家哲学思想为基点,着重从礼乐观、仁爱观、天命观三方面阐述儒墨两家哲学思想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种学说差异的原因,并论述墨家哲学思想日渐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 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学式微[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738(2006)04 0064 03*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P132)从时间上看,墨家产生于儒家之后,墨子大约活动于公元前486~388年间,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2](P379)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一派。
可以说,墨家学说乃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儒墨两家思想进行比较。
一、礼乐观儒家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周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为为政者找到一种长治久安之道。
尤其是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显得尤为重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颜渊第十二 )又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论语 雍也第六 )而墨子主张 非乐 ,在他看来 礼乐 是等级森严的封建领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具体表现和武器。
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
故此,出身贫贱、平民阶级中的一员的墨子猛烈抨击儒者所主张的 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 的观点。
墨子在 非儒 中说: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博学不可以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瞻其乐。
繁饰淫术,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欺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以此讥讽儒教宗师孔子个人之矫揉造作也。
这确实击中了儒家的要害。
儒家荀卿指责墨子主张节约, 慢无差等 ,不容君臣有隔,有悖伦理,大骂墨子是 役夫 。
至于 乐 ,墨子更是反对,他认为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里,王公大臣还整日歌舞升平,是在剥夺民衣食之财,故他在 非乐 篇中指出: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K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楼榭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这是墨子 非乐 的根本原因,其真实动机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一种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将儒墨两家的理论相对比,就可以看出儒家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墨家是站在庶民阶级的立场的。
冯友兰指出: 墨翟虽然没有明确地从根本上批判周礼,但上面所说的墨子这些主张的实际意义,就是反对和批判周礼 。
[3](P65)二、仁爱观仁爱 和 兼爱 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
从总体意义上来看,儒家的 仁爱 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 亲亲 之爱最真实,最浓厚,即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
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用墨子的话说就是: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64 2006年8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Aug.,2006 第19卷第4期 Jour nal of Shiy an Technical Institute Vol.19N o.4* [收稿日期] 2006 05 27[作者简介] 张银娜(1983-),女,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以此达到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的良好局面。
下面着重从二者动因的差异来比较两种思想的不同。
儒家认为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 孟子 离娄 ) 道千乘之国 节用而爱仁 ( 论语 学而 )孔子 仁爱 的心理动因是 报恩心 ,报恩心主要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是其他情感的基础。
因为人一出生首先享受到的就是父母的怀抱之爱,个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给的,因此必须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并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丧守制度。
如果能爱父母,便能推而广之爱其他人,如果不能爱父母,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的利益少于父母的人呢?所以 孝 乃为 仁 的根本。
关于为 仁 的方法,孔子推崇 忠恕 之道,认为 恕乃可终身行之者也 ,即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认为只要孝亲,以同情心待人,便可达到 仁 的境界。
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是人心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
但是,同样自然地是,别人对我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家认为,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贱,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毋使起。
墨子曰: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又曰: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贱;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调和;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辱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仁者非之。
( 兼爱第十五 )与孔子强调爱的心理动因不同,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功利动因。
墨子的兼爱是基于功利主义的,是主体以自爱之心去爱与我相对待的客体。
最终实现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即唤起对方爱自己的目的,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 墨子 兼爱中 )在墨子看来,修身是实现兼爱的前提,而修身的目的却在功名。
墨子这种以功利作为出发点的道德修养思路较之孔子 以义为上 的修身原则,显然是停留在形而下的感性层面墨子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
天是兼爱的保证,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
在 法仪 篇中,墨子说: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贱人者,天必祸之。
在这里,爱人不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而是免祸求福的功利思想在作祟。
综上所述,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内在修省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贯穿着道德的主体精神。
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之外,还有内在的保证,更有一套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
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是天道与人道相融合,内在与超越相统一的爱。
而在这点上,墨子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心性的探究。
因此,儒家的仁爱易转化为实际,而墨家的兼爱作为一种博爱,虽然是对仁爱的超越,但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社会,就难免流于空想。
三、天命观孔子讲 天命 。
他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又曰: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事情由天命支配,而且认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成败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所谓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人们应该承认天命,顺天命而行,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但是同时,孔子也认为人还是应该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然后听其自然 。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完全由人自身努力所决定,与天命无关,他说: 为仁由己 。
孔子没有否定天命,但对天命的威力做了限制,天命可以让人的某些正确的行为不成功,但不能不让人做正确的事情。
在对待 鬼神 的问题上,孔子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定的,他对鬼神没有明确肯定或否定,基本上采取的是 存而不论,敬而远之 的态度,他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墨子批评儒家的这种模糊态度,曰: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 墨子 公孟 )墨子对待 天命 问题的态度是坚决的。
墨子曰: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无欲义而恶不义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然则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也。
又曰: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见,必得罚。
又曰: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 墨子 天志 )他批判儒家的 命富则富,命贫则贫 的宿命论。
墨子认为宿命论是暴人之道,是为不肖者开脱的,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
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认为 命 之一字乃堕落者之护身符,阻人自强或自新之路,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墨子极力反对,认为人若认命,则会安于命,而怠于行,则世界之进化终不可期,而人道或几乎息矣。
因此,墨子提出 非命 、 尚力 的主张,号召人们强力而为,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 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 ,认为 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 。
由此可见,在天人关系上,墨子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个人的富贵以及国家的治乱都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 兼相爱,交相利 贯彻的程度,而不是预先决定的命运,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墨子比孔子表现了更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5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在对待 鬼神 的问题上,墨子则明确肯定了鬼神的存在。
墨子认为,鬼神具有赏罚善恶的能力,其标准同于 天志 的标准。
可见,墨子的 明鬼 与 天志 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都是督促人们实现 兼爱 的。
墨子借天言志,借鬼言志,可以增强自己理论的力度,但同时也反映了手工业者力量的薄弱,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具有空想性。
冯友兰说: 墨子要证明鬼神的存在,本来是为了给他的 兼爱 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
[3](P65)四、墨学式微之因儒墨两家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形式上的对立与功能上的互补。
墨子一生所言所行, 形劳天下 , 自苦为极,以救世之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