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合集下载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 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案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案情境,采用材料解读、讲授法、启发式教案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华师大版PPT课件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华师大版PPT课件
.
南京

12
.
13
淮海战役中支前的民工
.
14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
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43万人
——陈毅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结合《淮海战
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和课后《邓小平不 坐黄包车》有关内 容,请你谈谈对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认识。
放东北,对扩大解放区,巩固解放军的战略后方,具
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意义。
.
8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战果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东北全境 .
返回
9
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进攻矛头该 指向哪个地区?
比较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的时间 说明了什么?
这两次战役在空间上一南一北,但在时间上却是 基本相同的。这充分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已能发动 多方向跨区域的大规模歼灭战。
.
1
1.知识记忆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作战 南京、 上海解放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比较变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 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 较理解其作战意图。
.
2
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
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 军队52万余人。
林彪、罗荣
桓、刘亚楼、
1948.9.1 2-1949-
1.13
刘伯承、陈 毅、邓小平、

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

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渡江作战。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从1946年6月底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党中央又根据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了战略大决战。

1948 年9月,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1)合作→分裂→再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2)再合作→再分裂
轻巧识记——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迁移情况
概念阐释——“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 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 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 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 治的区域(“国统区”)。
角度3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史料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 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 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①毛泽东却说: “民意。”② 解读
① 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认识失败的真正原因。
[命题探究]
角度1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重庆谈判的目的
史料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①,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
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
解读 ① 日本投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② 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和平建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
历史意义。
内战的爆发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和谈失败
二、渡江战役
南京
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 党政权垮台了
湖口
江阴 江阴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3.右图所示战役是( C ) A.渡江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签订《双十协定》 ②平津战役
③解放南京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5. (河南省)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 A )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②毛泽东都直接参 与其中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④都为国 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民国34年,你一定会知 道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件历史大事( B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 攻序幕 B.重庆人民庆祝《双十协定》的签订 C.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D.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展开局部反攻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猛虎掏心三 大 战Fra bibliotek役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 历史意义 数 国民党军队 歼灭和 的主力基本 改编敌 上被消灭, 人150多 大大加速了 万人 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 胜利。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踏雪寻梅】1.了解国共内战是美苏全球争霸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产物。

2.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失败的表现。

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意义。

【按图索骥】一、“缓兵之计”——重庆谈判1.背景(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结果: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二、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转折: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6——1947.6)(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2)结果: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以及对陕北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误区警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2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6——1948.9)1947年6月,、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3.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9——1949.1)1948年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和平的烟幕——北平谈判(1)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②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1949年4月,国共两党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八年级 上学期 历史第17课笔记

八年级 上学期 历史第17课笔记
战略防御1947年夏源自战略进攻二、内战爆发
1、 1946 年 6 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 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2、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 陕甘宁 解放区, 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 延安 , 中共中央转战 陕北 。 彭德怀、 贺龙 率领 西北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 的进攻。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伯承、 邓小平率领 晋冀鲁豫解放军, 1947 年夏, 强度黄河,向国统区进攻,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 大别山地区,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南京和湖北 重镇武汉 ;人民解放军 转入战略进攻 。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真实意图是什么?
①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制造和平假象,欺骗人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到达重庆 时间:1945年8月 目的: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 和平阴谋 3、成果: 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17课_解放战争(共4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17课_解放战争(共47张PPT)
——毛泽东于1947年底
这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土地改革: 学思之窗)(反攻阶段,配合军事反攻)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 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
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
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经济上:土地改革( 反攻阶段,配合军事反攻)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430万人
365万人 280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万人
1946年6月
1948年秋
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增到280万人,实力有很
大的提高;建立了相当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并掌握了攻坚
技术;刘不邓仅大能军打运过用大战别,山而且的能战打略阵反地战攻。有解成放效区土;地 改参军革支的解基前放更本区踊完土跃成地, 。改生各产主革的要基迅解本速放完发区展相成继,。连使成后一方片更加,巩可固作战,
• 国内意义:结束了半殖半封社会的屈辱历 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 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 迫民民族的解放斗争。
• 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复习与回顾: 中共成立后领导进行革命的史实有哪些呢?
1.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渡江战役(时间)、 解放南京(革命胜利标志)时间、意义。
(3)追剿残余部队。
1949年4月21日 渡江战役打响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 占领南京。 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 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 一天——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一、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有哪些?二、三大战役:、、三、第一板块:完成下列表格:完成下列小问题:1、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最先攻克的是哪一座城市?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哪一次战役?4、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运用的战略战术是什么?5、三大战役中,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战术的是哪一次战役?3、平津战役最终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解放?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是谁?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二板块:渡江战役1、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2、渡江战役:时间:毛泽东、朱德发布命令:参战部队:南京解放:3、南京的解放有什么意义?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一试你的成绩如何?一、单项选择题1、辽沈战役中采取的战术特点是()A、中间突破B、关门打狗C、隔而不围,围而不打D、蘑菇战术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3、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A、武器好坏B、军队数量C、天时地利D、人心向背4、1949年4月21日至23日渡江战役的胜利()A、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B、解放了北平和天津C、转入了战略反攻D、解放了东北全境5、下列战役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课文P106页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人在1945年的合影。

这一照片拍摄在()A、重庆谈判期间B、转战陕北期间C、挺进大别山期间D、政治协商会议期间7、课文P109页的形势图是发生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A、百团大战B、挺进大别山C、平津战役D、辽沈战役8、课文P117页图片中的这一日期非常重要,这一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A、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B、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第17课_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_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373 万人
280 万人
130 万人
365 万人
195 万人 1947年6月 1948年秋
1946年6月
背 景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 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 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 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 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 决定采取收缩防线、重点防御的战略方 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 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 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 略决战。
2、战略反攻 3、战略决战 4、全面胜利
刘邓挺进大别山(标志)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黄百韬
黄维
杜聿明
肢 解 敌 人
各 个 击 破
平津战役示意图
(1948.11.29--1949.1.31)
傅作义接受 和平改编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三大战役概况
战役 辽沈 时间
1948.9—11
部队 东北解放军
战果
淮海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平津
解放东北全境 47万 中原、华东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 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55万 东北、华北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52万
复习导入
解放战争第一年主要战场在哪里? 解放区 我军是处于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 我军的作战方法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目标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结果如何? 先后打破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使我军于1947年6 月开始转入反攻,挺进大别山。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人教版必修1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2、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
1946.6—1947.5 战略防御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形势图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947.5—1948.8 战略反攻
1948.9—1949.1 战略决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 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山 东


大 别 山
刘 邓 大 军 挺 进 大 别 山
大 别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陈赓 兵团
陈粟 大军
大 刘邓 别 大军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2.三大战役 (1948.9—1949.1)
第17课
解 放 战 争
一、内战的爆发
内战的爆发是否 可以避免?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①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② 美蒋勾结准备内战
党美 的国 军援 事助 装国 备民
美 军 在 塘 沽 登 陆 训美 练军 国教 民官 党帮 军助
美国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这种形势下,国民党为 什么还要搞重庆谈判?
三 大 战 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歼敌47万
430 300 290 余 左右
100万 人
130
单位:(万人)
沈阳市民欢庆 东北全境解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将解放战争放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去思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旨在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起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等。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解放战争的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画面和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以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

必修一第17课讲课稿解放战争

必修一第17课讲课稿解放战争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目的: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 和 平 民 主 团 结 ”
1945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 表张治中来延安接蒋介石赴重庆谈判
纪 要年 ,, 即国 《共 双双 十方 协签 定署 》会 谈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 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 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 9月-11 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 1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 1月
47万 多人 55 万多 人 52万 多人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 时间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解放地 区
歼灭或俘 获 敌指挥官
范汉杰 廖耀湘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 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 9月-11 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 1月
47万 多人 55 万多 人
长 春
锦 州
沈阳
营口
中共进行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经济上:当时东北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地区,其中大 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国的 80%。铁路1.4万公里,占全国的50%以上,公路占全 国的50%,另外还有广阔的航运网,许多优良的港湾。
战略上:如控制了东北就可以使东北和华北各解放 区连成一片,并有一个兵源充足,物资雄厚的后方, 摆脱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分割包围的局面。 军事上,中共在东北的力量强于国民党。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战略防御)3、1947年夏,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 第18课: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

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

平津战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8.9--1948.11)
战 略 决 战
长 春
锦 州
沈阳
营口
4.辽沈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一,战役歼敌47万余人,我军兵力进一步增强.一 增一减,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军政素质上,而 且还在数量上超过了对方.这对此后解放战争的 战局演变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 第二,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这是我军第一 次完整地解放一个行政大区。 东北土地辽阔,矿产丰富,工业发达,铁路稠密.解 放东北,对扩大解放区,巩固解放军的战略后方, 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意义。
共 产 党 国 民 党

危 机 四 伏
一、三大战役——主力大决战
1、辽沈战役 2、淮海战役 3、平津战役
示意图
示意图
示意图
示意图
三大战役全图
请你来指挥
三大战役视频
渡江视频
二、渡江作战——最后胜利
1、渡江战役 2、解放南京 1949、4、21 1949、4、23
一、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 1、为何战略决战首先是在东北展开? 2、在辽沈战役中,对沈阳、长春、 锦州三地,解放军先攻哪一地?为 什么? 3、特点“关门打狗”
(1948.11--1949.1)
张家口
新保安
大同
战 略 决 战
1949、1、31
北平
塘沽 天津
石家庄
战役胜利的意义: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至此解放区在长江以 北基本上连成一片。国民党主力基本上 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大大 加快。
长春
辽沈战役
锦州


沈阳

三 大 战 役 形 势 图
长春
辽沈战役
(二)淮海战役
1、以哪里为战场中心?为什么? 2、特点: “中间突破”
(1948.11 -- 1949.1)
战 略
决 战
碾庄
陈官庄 徐州
双堆集
战役胜利的意义:
淮海战役在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 多,使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基本 解放。此后,解放军进逼长江北岸,南 京城内的国民党政权日暮途穷。
三大 战役 合计
基本上消灭国 民党主力精锐, 奠定全国解放 胜局
解 放 战 争 胜 利
江阴
南京
湖口
二、渡江战役
湖口 500多公里 江阴
时间:1949年4月21开始 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国民政府 22 统治结束 5月27日,中国最大城市 上海 解放。 年
渡江胜利的意义
渡江作战是解放江南的第一步,南京的解放 标志着建立22年的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 陆覆灭。
锦州


沈阳

三 大 战 役 形 势 图

碾① 庄
陈官庄
②双堆集
淮海战役
长春
平津战役
张家口
③北平 ①
辽沈战役
锦州


沈阳

天津

三 大 战 役 形 势 图

碾① 庄
淮海战役
陈官庄
②双堆集
渡江战役和全国基本解放
战役 名称
时间
参战部队
战果
意义
辽沈 1948.9—11.2 共52天 淮海 1948.11.6 — 1949.1.13 平津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平津战役
1、特点:
A、“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
B、“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在此战役中,党中央解放北平是采 取的是什么手段?为什么?
①采取了和平手段; ②保护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 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受战争的破坏;对傅 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 领的倒戈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 例
东北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解放东北 歼敌47万 全境
奠定了解放 歼敌55.5万 长江以南各 省的基础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共65天 1948.12.5— 东北野战军 改编、歼敌 1949.1.13 华北野战军 52万 共 64天
1948.9.12— 四大野战军 1949.1.13 改编、歼 敌150万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思 考

论一论:国民党为什么会走向覆灭?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国民党来看:
逆民意 失民心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
顺民意 得民心
民众支持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得 民 心 者 得 天 下 !
第17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内容标准:
1、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和渡江战役 2、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 利的主要原因。
背 景 1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 机 军队人数 动 士 兵 气 1946、6—1948、8 力 上 130万 280万 多 高 升 昂 下 430万 365万候国民党 力量占了绝对的优势,为何 中共可以取得成功?
解放东北
东北野战军
辽沈战役
解放华北 三歼 大灭 战敌 役军 胜主 利力
中 国 共 产 党
战 略 决 战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华北野战军
平津战役
解放徐淮地区
中原野战军
淮海战役
进军江南
奠基
华东野战军
渡江战役
解放 推翻 国民 南京 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