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完美版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一、引言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名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这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和分析这首诗,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在定风波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学生能够:- 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 分析定风波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作品。

2. 教学内容- 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定风波的基本结构和诗意;- 定风波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定风波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

3. 教学方法-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定风波的好奇心。

- 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

- 比较:将定风波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 鉴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定风波相关的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探索欲望。

2. 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作者简介以及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诗意。

通过解读诗句和分析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

3. 比较将定风波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4. 鉴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朗诵和创作,展示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效果1. 学生的知识掌握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定风波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和诗歌创作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定风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本次定风波教学中,我担任教师角色,负责教授定风波这首古文诗。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和改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古文诗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内容选择:选取《定风波》这首唐代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内容组织:分为导入、课文解读、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四个环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使学生全面感知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相关音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定风波的初步印象。

2. 课文解读环节:教师通过逐句解读、词语解释和情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情感体验环节:通过朗读、音乐和影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联想。

4. 拓展延伸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角色扮演和艺术欣赏等活动,拓宽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和个人反思评价等。

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反思》摘要:下面是由语编分享《定风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到,()集苏轼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题写600左右,以上就是语编分享《定风波》教学设计全部容下面是由语编分享《定风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到教学目标、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怀和作品旷达境、理作品思想容体会诗歌包含人生哲理3、学习词以见表现手法教学重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怀和作品旷达境;学习词以见表现手法教学难理作品思想容体会诗歌包含人生哲理课安排课教学程、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二、初课检预习检评指正、抽朗、其它学生评比较三、序了背景、齐序、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地天气人物缘由3、具体分析()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三春天()地沙湖道谪居黄州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不满新法某些政策及其执行流弊写些批评和讽刺性诗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乌台诗案结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被杀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那里偏居荒野躬耕乐08年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沙湖购买田地(3)天气雨晴()人物雨具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5)故交代写作缘由四、再诗鉴赏形象;理思想学习手法、生齐、讨论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再语句回首向萧瑟处归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回首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作骤雨肆虐情形现切都归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切苦难都会成这是语双关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事件见出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特色以见、结再风雨再多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种怎样洒脱与豁达啊!五、重探究、拓展思维、说说你比较喜欢句子什么?洒脱淡然心宁静、能出词词眼吗?引导《水调歌头》归3、引入词作《临江仙》、如何理苏轼归? 介绍坎坷、漂泊生坎坷生岁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出任先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又先知登州高升翰林学士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被逐惠州、儋州任节使副使别驾(知州佐官)漂泊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河南浙江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浙江河南江苏河北广东海南5、归是历众多思想、诗人、学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6、苏轼归和他们能划等吗?介绍辉煌生苏轼与他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能代表宋代法成就法合称宋四7、结苏轼人生态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辈子他从没抛弃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他身上矛盾又统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避风港就是己心灵心灵驿心灵心灵归所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脱种象征这是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潇洒里面有人生淡然和心灵超脱!六、他山石可以攻玉、所谓他山石可以攻玉下面让我们再看首苏轼黄州期所写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生齐3、请学们谈谈这首词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凄清萧瑟氛围孤独苦闷心境(彷徨与追)、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舟从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黄州历程样是被贬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化而已化天地万物心画卷融人世烦忧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代又代人七、背诵诗课堂练习、由朗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豁达与超脱、学生比赛背诵3、学生先评教师再作适当指导、很我们这些学太厉害了这么短能背得这么熟练你们记忆能力是不可怀疑了不知道你们写能力如何下面给3分钟用散化语言改写这首词00左右5、学生朗己改写6、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诗八、课堂结布置作业、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风雨东坡滤都变成片晴空了苏轼我们撑起了把伞撑出了片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样明亮样豁达如做不到再多他吧、布置作业()背诵课上提到三首词()集苏轼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题写600左右教学记苏轼是学生重掌握部分还下节课加强对旷达心胸理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风雨东坡滤都变成片晴空了苏轼我们撑起了把伞撑出了片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样明亮样豁达不少学生发言让我很感动以上就是语编分享《定风波》教学设计全部容。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完美版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完美版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设计思路】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定风波教学反思】一、引言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名篇,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

它以其深情、豪放、细腻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本教学反思旨在回顾我在定风波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理解词的特点和表达手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欣赏定风波这首词。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定风波的背景介绍- 词的特点和表达手法- 定风波的分析和欣赏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合作等。

通过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到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深入分析词的特点和表达手法;通过分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完成定风波的欣赏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定风波的音频,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了解背景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包括词的创作时代、作者苏轼的生平背景等。

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定风波的背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分析词的特点和表达手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了解到定风波这首词的特点,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等。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4. 欣赏定风波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欣赏和解读定风波的一部分内容。

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共同探讨定风波的意义、形象描写等方面的内容,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效果1. 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导入环节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对定风波的背景、词的特点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 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 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和情感 态度。
分析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 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找出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 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本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 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悟。
05
作业与要求
作业布置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三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苏 轼作品的理解。
要求与建议
要求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建议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提炼出本次课程的优点 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和教训。
展望未来
根据本次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展望未 来的教学方向和改进重点,制定出更 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 《定风波》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 无喜无悲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年龄较小、生活阅 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 由于《定风波》是一首宋词,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和人物背景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难点2:抽象情感的把握
•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 受苏轼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置身于雨中, 面对风雨无惧无畏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 情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定风波》教学反思「篇一」关于《定风波》教学反思关于《定风波》教学反思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看得出来,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

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一下子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的缘故吧!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学生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每次上课都在想,应该怎样上才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不论是文学上的还是能够结合他们的考试,但往往总是准备了一大堆,想了很多却感觉无从下手,所以只有去听课,去请教各位有经验而又优秀的老师。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内容,但上的时候有感觉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想想,想的总不是现实,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但即使认为自己准备很充分了,还是一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自己感觉不到的,所以,汇报课就成了让自己更好的成长进步的舞台。

各位老师听课的评价,对我这个缺乏经验的初涉者是一种馈赠,句句充满鼓励和真诚的话语暖到了我的心底。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知微见著,举一反三。

显示春的活力,惹人喜爱,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三来熟知苏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诵读感悟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预设点一: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

预设点二:人物的不同行为,为写下文写人物的粗犷豪放、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笔。

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预设点一:沉着。

预设点二:通达。

预设点三:随遇而安。

预设点四:豪放。

自主探究品味语言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莫听”为何不是“不听”?“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何妨”是什么意思?“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烟雨”?“烟雨”是指自然界的烟雨吗?“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境界吗?下阕:“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样的归去吗?“归去”后的标点句号好还是叹号好,为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风雨”晴“?联系上下句,表明词人一种怎么的人生情怀?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探事究理多元解读任何经典诗文,解读的空间是无限的,探事究理,深化解读,这是在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基础之上比较系统化整体条理化的多元解读,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交流、质疑之间,肯定碰撞出不少的思想火花。

那是学生群体智慧的结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以小见大?“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鉴赏《定风波》这首词的关键,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读到“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想到谁曾有过类似的归去?他们的归去一样吗?有人认为苏轼在词中表现的是无奈的“旷达”,对此你如何理解?学生探究生成:……读写结合,纵深拓展多种诵读和多元解读是为了达成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写作则是学以致用的一种高级样式,可以此直抵他们生命的自觉。

预设点:全词作为作文素材可用于:相信生活。

坚守自我。

乐观面对。

保持从容。

相信未来。

可据其中词句内涵,横向纵向挖掘,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作文。

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除了可用于上面或材料之外,还能用于“态度决定一切”“豪迈人生”等话题,甚至可用作作文标题或者文章论点。

可以作者为中心轴,多点辐射进行作文。

苏轼一生写了不少的诗词,试从下面诗词来对《定风波》作逐句延伸对点解读。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写作展示:(略)小结:(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思路以诵读为先导,自主探究为手段,解读人物形象为目标,读写结合为训练点来设计的。

意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来唤醒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自觉,哪怕是一丁点的触动也是成功的,备课比较全面,驾驭课堂也比较从容,能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导,积极穿针引线,上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尤其注重读写结合,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学生课后的确写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延续。

尽管如此,课堂还是有美中不足,学生诵读“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该高昂读的很响嘛还是中调读的淡然澄净?我指导不得力,忽略了“归去”后的句号,没有及时引导。

词人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内心,是不需要宣誓的。

同时讨论“归去”时,除了有“归山林”“归沙田”“有庙堂”“归自我(精神家园)”之说,还有人提出“无处可归”,这一很有见地的发现也被我忽略掉,真是不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上有时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

向我们充满智慧的学生敬礼。

学生反馈我们学生之所以害怕古代诗文,是因为它难懂。

老师让我们从多次诵读开始入手,甚至要求在背诵基础上来解读诗词,字——词——句——文,层次分明,步步为营,犹如庖丁解牛一样很是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教师在授道解惑的同时,是不是有必要穿插高考诗词考试的题型和一些解题的步骤以及技巧,毕竟高考如何拿高分更是我们学生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如何做到提升鉴赏和注重解题两不误是语文老师讲授古代诗词的一个主攻方向,两者倘若做到和谐结合,相得益彰,让我们学有所得,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语文的诗词课堂将更加生气盎然。

同行反馈古诗词教学,教师难上学生难懂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课堂往往一背了过,或者教师一窜到底,完全忽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本节课教师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开始切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词人从遇雨徐行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归去;由泰然处之,到欣然遇之,最后到超然视之。

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见证了苏轼一次自我净化的精神洗礼,尽管润物细无声,但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是震撼人心的,刻骨铭心的。

这一点从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和沉思的表情可以预见。

“品味语言”和“多元解读”的梯度解读总给人如出一辙之嫌。

“读写结合”点子虽好,但没有能在课堂展示,无法检验“写”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