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演化经济地理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演化经济地理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科研热词 驱动力 非均衡动态模拟 金融地理学 金融中心体系 重力模型 路径依赖与路径超越 计量经济 草根明星 芜湖 舟山市 网络空间尺度 网络演化过程 网络演化动力 碳排放 玉环县 独立工矿区 演变 演化经济地理 洞头县 河南省 民族社区 概念 新经济地理学 感知 影响 弹性影响 岛屿经济体 大都市 多中心空间结构 基于agent的建模 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民族社区 城市化 地理集聚 发展模式 信息腹地 信息化 作物 人口规模 人口结构 乡村民族社区
科研热词 新经济地理学 城镇体系 城市化 金融空间系统 金融地理学 路径依赖 自相似性 空间指向 空间布局 知识创造 演化趋势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动力 洛阳 河南省 普适性 新古典经济模型 教堂 技术学习 影响因素 延边胡鲜族自治州 广州 工业布局 对称破缺 对称 守恒律 学习场 大型工业企业 外向型经济 基督教 基于agent的建模 地理规律 地方效应 区域极化 区域差异 区位 动态模拟 创新地理 分形特征 分工深化 内域经济 人文地理系统 产业集群 不可观测量 rs技术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第1章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第1章经济地理学绪论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
社会学派 自然学派 应用学派
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
国家发展战略 区域综合发展 企业经营
图4:区域各利益群体关系示意图
利益个体 (国民、企业)
利益团体 (行业协会、国
民团体)
利益国家 (政府、议会等)
图5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 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 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 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 谈谈经济地理学当前研究重点的己
见!
(2) 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 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 开展相应的研究。
图7 世界人口增长
(3)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 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 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 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 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
(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 劳动就业)
(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 权力结构,产业集群)
思考题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图1: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路示意图

规律
科 完 善 程
分析 (前提、边界记)
(过程、成因)

描述
(多视角、全面)
游记
(经历、日记)
发展阶段
日常生活需要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海岛县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海岛县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 :改革 开放 以来,浙江海岛县产业结构发 生显著变化: 1 9 9 0年前 以海洋渔业居主导地位,
1 9 9 0 ~ 2 0 0 0 年旅 游 业快速 崛起 主 导 第三产 业成 长, 2 0 0 0 年 以 来水产加 工 与船舶修 造 等 临港工 业快
速成长主导二 、 三产业强劲发展. 2 0 1 1 年 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国家新区战略实施, 既 强化 了浙江海岛县重要地位, 又带给 海岛县发展压力. 研 究发现: ( 1 ) 浙江海岛县经济总体处于 “ 二三一” 强化型阶段 ; ( 2 ) 浙江海 岛县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显著, 即强烈依赖于独特海洋资源( 深水 岸线、海 岛及海洋旅 游资源) 和毗邻地 区国家战略实施等; ( 3 ) 浙江海岛县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资
源锁 定 效 应较 显 著 且伴 随基 础设 施 完善 日趋 强化 .研 究认 为应 从 浙 江海 岛县 竞 争性 优 势 资 源 的 经 济演化 路 径 锁 定效 应破 解入 手 ,形成 海 岛县 海 洋产 业选择 与培 育的新 路 径 ;并应 超 越 竞 争 性优 势 资源 、 国家战略 催化 等 新路 径锁 定效 应,以促 进 浙 江海 岛县 海 洋经 济可持 续发展 .
岛屿陆地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向海域 、 港口、 航道 与深海等综合性海洋资源转变.“ 十一五” 期间, 浙 江海岛县经济年均增长约 2 0 %, 其核 心动 力源 自
( 2 0 1 2年) 、 《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 2 0 1 2年) 等系列 重 要 政 策 促 成 海 岛县 从 我 国 沿海 开 放 地 区的 陆 域
边 缘走 向了海 洋世 纪 的前 哨.
产业结构的快 速调整与主导产业迅速成长 . 为此, 重点分析浙江海岛县产业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 、 路 径创造 的规律, 并从 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新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导言经济地理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并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区位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核心-边缘模型等,这些理论在实例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位论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研究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选择所在区位的原理和规律。

根据区位论,企业会选择离供应市场和消费市场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同时,区位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企业决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例如地形、气候、交通等,都会对企业的选择产生影响。

实例1:深圳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深圳经济特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区位优势。

首先,深圳接近香港,这为深圳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方便了货物的进出口。

其次,深圳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非常近,该区域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为深圳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此外,深圳还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来深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例2:亚马逊的配送中心选择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在选择配送中心时,亚马逊会参考区位论的原理。

首先,亚马逊会选择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建立配送中心,以便能够快速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其次,亚马逊会考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确保商品能够迅速高效地配送出去。

此外,亚马逊还会根据所在地的资源情况和竞争环境做出决策。

例如,在美国亚马逊的配送中心分布广泛,覆盖了全国各地,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中心与边缘理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另一项基本理论。

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规律。

根据中心与边缘理论,经济活动会在中心地区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中心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3
Alongso(1964)城市经济学:阿隆索把杜能的理论进一步延伸为城市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然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十分狭窄,它没有考虑城市和区域之 间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成了“漂浮的岛屿”。 Hotelling(1929)空间竞争模型:霍特林空间竞争模型是把空间融入到主流经 济学中的另一种尝试,然而遗憾的是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把该模型视为解 释市场失灵的寡头垄断模型。 (3)空间不可能定理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新古典范式中是无法处理空间维度的。上述尝 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这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收益不变范式有着 直接关系,因为一旦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式,则市场将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如 果不存在规模经济,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 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 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 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 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 ,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 (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2、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3、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4、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2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1、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尝试
(1)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家把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看成是均质的,或者是 忽略空间要素(库姆斯等,2008)。在许多情况下,空间在经济学家眼里是中性 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因而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 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一种描述(约万诺维奇,2009)。 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相互重叠和相互补充的, 但是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学家在抽象的 和同质的空间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一般规律或机制;经济地理学 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分析的是在经济活动这种异质空间中的不同形式。 (2)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von Thünen (1826)农业区位:冯•杜能(1826)曾尝试性地把空间纳入到经 济学分析中,然而冯•杜能的这一研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足够的重视。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 以来) 行为主义方的价值判断作 为出发点和基础,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 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50-60年代:计量革命 60年代:实证主义分析法(不对社会经济活动价 值进行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 间的相互联系 ) 60年代末: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 为的分析。)
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 的机遇与挑战
(宏观)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 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学科的提出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 学的任务》-- 学科成立的标志
特点: 经地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70年代:结构主义分析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 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 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 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事
物的整体性及各部分(结构部位)之间的关 系

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 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 络、产业区等)

三、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
★通论经济地理学 1、经济活动及其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国内外区位理论及发展 功能部门区位选择及跨 国选择
(微观)
2、区域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活动—类型、结构(特色)
(中观)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方法、发展 轨迹 区域间经济联系
全球化发展情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

迁移者称为移民。

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

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市场的范围分为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基础部门的产品是面向区外市场,非基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重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在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中,根据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产业地理学、城市与区域发展、全球化与经济地理等。

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

在第三版中,强调了对基本概念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了经济地理学的定义、核心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内容。

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空间、地理位置、区域、地域、地理环境、地理条件等。

它们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市场联系等密切相关。

在方法上,经济地理学主要运用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经济地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2. 产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各类产业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演化和影响。

第三版中,产业地理学被强调为一个重点内容。

产业地理学探讨了不同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定位和集聚现象。

它研究了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原因、集聚效应以及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科技产业集聚带动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汽车产业的集聚则形成了一些汽车制造中心,这些都是产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3. 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之一。

第三版中,城市与区域发展在重点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了地理空间内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它关注城市化、城市扩张、城市体系等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联系起来。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功能转变,都会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

4.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第三版中,全球化与经济地理成为重点。

谈谈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谈谈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谈谈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行为和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区域经济的比较和分析等。

它不仅涉及到产业、交通、城市等经济领域,还关注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空间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它通过对地理空间的统计、计量、模型分析等方法,揭示地理空间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经济地理学也借鉴了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论体系。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和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从而指导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规划。

例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劣势,指导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可以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等条件,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合作。

经济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地理、社会、文化
等多个领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经济现象与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指导经济发展和规划。

在未来的发展中,经济地理学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行为在地域上的分布、演变和影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多样的,涉及到地理环境、地域经济、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它们对经济活动的展开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产业的布局和城市的发展。

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政治制度等要素,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和分析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变化,深入理解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

2. 地域经济地域经济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包括城市、区域和国家等,经济行为的整体表现和演变。

地域经济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域内不同产业的分布、交通与物流网络的构建、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塑等。

通过研究地域经济,经济地理学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机制,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它描述的是不同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成。

产业布局的形成和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分析和解释产业布局的特征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4. 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和发展中心,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

城市发展研究关注城市的发展路径、城市体系的演变、城市功能特征等方面。

通过研究城市发展,经济地理学可以揭示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 汪健(上海大学)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 汪健(上海大学)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上海大学汪健11.前言尽管关于经济活动空间现象的探究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德国区位理论(Johann V on Thünen, 1826; Weber, 1909; Christaller, 1933; Losch, 1940),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二战以后的50年代,由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才真正被大家所熟知。

2Isard (1949) 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的模型,只是为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工程学等不同学科关于空间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平台。

随后Alonso (1964) 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urban land bid-rent theory),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但不论是―区域科学‖的包罗万象,还是城市经济学的扎实微观理论基础,都面临着一个根本的难题就是无法解释经济集聚现象产生的缘由和城市为什么形成的内在机制。

而经济学关于经济集聚外部性的分析早在Marshall (1920) 时代便已给出了基本阐述: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是外部经济产生的根源。

但经济学始终无法给出完整的一般均衡的模型分析,内生地去解明外部性的存在。

直到Krugman (1980, 1991) 关于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分析的论文相继出现,陆续有大量学者真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其中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 这一分支把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元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之中。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规律与特征、不同地理尺度的经济集聚的形成机制、集聚和增长的内在关联等不断受到关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 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主要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了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他区域研究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同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额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学经济地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经济地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经济地理学的心得体会学习经济地理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和空间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学经济地理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经济地理学让我意识到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学,我了解到某些地理特征可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而某些地理特征则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国际贸易,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短缺等地理因素,可能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次,经济地理学让我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空间结构。

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案例,我清楚地看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的原因。

经济地理学让我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往往与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有密切关系。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有着发达的工业和采矿业,而地理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则可能更依赖农业和旅游业。

这种空间分布的差异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学习经济地理学也让我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经济增长,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社会影响。

学习经济地理学使我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取得平衡。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应只看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还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这对于我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决策的思考角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学习经济地理学也让我充分认识到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理因素不仅影响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会改变地理环境和地理格局。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地理演化理论,它研究了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种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化和影响因素。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空间的重要性: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经济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空间的条件和限制。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空间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联系,研究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发展。

2. 产业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和机制,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和分散的平衡发展。

3. 知识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区域差异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空间和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来缩小区域差异,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5. 全球化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全球化对地理空间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认为全球化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但也会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和不平等。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
策措施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方的两个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学方的两个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学方的两个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经济地理学方的两个发展趋势:演化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多维转向”。

1.1.3经济地理学研究1.2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在经济地理学方面,李小建等人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研究视角”的特点是对地理事件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经济地理学知识的积累过程。

研究经济生活的空间和区位,乃构成了经济地理学的核心[7],而这种特征也其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提供了丰厚的土壤[8]。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1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可以总结如下:① 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可以整合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②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和其他相关部分。

③ 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位置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以及经济活动与环境(包括环境条件和各种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④ 这种研究包括各种规模,从小范围到国家,再到世界范围的研究[2]。

2.2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3]。

一个是以地理学家N.N.巴兰斯基、N.N.科洛索夫斯基和y.g.索什金为代表的地区学派。

这所学校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分布规律。

另一个是以Y.K.feegen和O.A.Konstantinov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院,他们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分配,关注其规律。

6、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6.1演化经济地理学进化视角:经济地理学的前沿方向[8]。

演化经济地理学: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15]。

演化经济地理学: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16]。

经济地理学将是“演化主义”的主战场[16]。

6.2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多维转向”“新经济地理学”几乎同时在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流行,但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前者是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后者是制度、文化等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多维转向”“关系视角”成为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它得益于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视角”和“文化视角”以及交织于多种地理尺度上的经济变化过程中行为者的“社会空间”关系,并可以区分出更细的视角[20]规模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

A Third Approach in Economic Geography:
Evolutionary Economics
作者: 胡志丁[1,2];葛岳静[1];侯雪[1];唐顺英[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50
出版物刊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页码: 89-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制度;演化;第三条途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不断出现,似有形成新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地理三足鼎立之势。

从方法论、核心假设、分析模式和空间引入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与演化方法的异同,对演化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其学科贡献做了简单的回顾。

研究得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方法既不能还原为新古典的方法,也不能还原为制度的方法,在研究方法、核心假设、分析模式、空间处理和解释途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然而演化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并不是毫无联系、彼此没有可借鉴之处,它们是经济地理研究中的3个不同方面,且各自解决了一个对方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3) 认为演化结果非最优化。

演化分析强调整个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很难预测。

虽然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变异的存在,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并不必然趋于最优的结果。

系统论是其分析方法
传统的经济地理或者关注微观层面(理性的,计算主体,减少运输成本),或者关注宏观层面(合理的结构决定组织的绩效) 。

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将宏观层面(结构) 和微观层面(企业) 相结合,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动态互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层次不“对话”的局面。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组织积累所形成的结果,主张从企业出发研究区域和产业问题。

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
“新奇”(novelty) 是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且成为划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

威特(Witt) 教授从认识论角度将新奇界定为“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并认为“新奇的创生”(即“创新”),是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研究置于企业研究之上,并强调经济变化(如技术创新、全球化等) 对经济时空结构会产生影响。

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用演化的方法来分析既定结构中的变化(如企业的空间组织的演化、一个部门中企业数量的空间演化、网络中节点和联系的空间演化、区域中企业的演化) 或结构性变化(如新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在一定空间上的出现,以及旧有的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的衰落),并分析在一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中的当前空间形态(如企业、部门、网络或区域的空间形态) 。

历史是演化的基础
演化经济学采取历史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时间不可逆性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

演化经济地理学除了接受演化经济学的“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外,同时还坚持空间特质性,认为企业的行为或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而不仅仅是由微观(组织的惯例)和宏观结构(制度和地理结构) 决定的。

“路径依赖”是理解演化思想的重要概念。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会不可避免地锁定于这一特定路径(如技术或生产模式),稳定了选择结果,并常常与收益递增有关,因为其他企业通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成功战略;另一方面,对于产业/ 企业/ 区域来说,可能由于陷入刚性专门化的陷阱而被锁定,这将对其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Grabher1993) 。

惯例是演化的轨道
惯例(Routines) 是“做事的程序和方式”,企业依据惯例行事能节约决策成本。

动态、复杂的经济过程会使企业产出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的生产功能,而且在于能够评价和储存过去选择的结果。

组织具有记忆功能,将外部信息内化为组织的技巧,成为其遵照执行的惯例。

知识是惯例的核心要素,惯例储存系统知识,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
期被复制和发展,类似于生物的基因而被一代代传承。

无论是企业选址,还是区域/ 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惯例的影响。

多样性是演化的方向
重视协同演化过程。

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共生演进”,而不是传统观念的“生存竞争”。

受这种观念影响,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强调多样性特征,重视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企业发展与企业环境共同演化、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共同演化。

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是路径依赖的,而且强烈地受个人/企业家
决策、技术和制度创新、制度设置安排等方面的影响。

尽管初始的发展路径相同,但是以后会出现不同的趋势,那是因为在惯例起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改变了其原有的发展路径。

从狭义的演化观点出发,变量或者多样性是选择性演化的重要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