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_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外交
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1931-1937
国际观察OBSERVATION85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背景下,1931-1937年军国主义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期间,中国在远东国际关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从中国立场来审视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发展过程,研究了该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在与苏联关系上的主要特征,揭示了战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苏联和日本之间外交策略的双重本质,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作出重要决定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把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在东方形成的最关键几年里,促成或阻碍中苏相互理解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苏关系;中日关系;外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中苏关系也经历了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远东战争温床形成时期两个阶段。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1931-1937年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的中苏关系(1931-1935)在满洲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领导人主动解除与苏联的关系并非偶然。
自19世纪末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俄罗斯被视为对抗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的潜在盟友。
在甲午战争以清帝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告终后,1896年中国政府在俄国的支持下首次试图遏制日本的侵略,其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与中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的扩大这也导致了俄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30多年后的1931-1932年,历史又在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身上重演。
他们的目的是让苏联卷入新一轮的中日冲突,从而让中国从中获利。
20世纪30年代率领中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的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杨杰将军在他的文章中承认了这一点[1]。
同时许多公众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例如在1931年10月18日的公开声明中,中国青年基督教协会的成员呼吁立即无条件地恢复与苏联的官方关系,他们认为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
并非巧合的是,1931年9月以来李鸿章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各种谈话和讲话中多次出现了一句话:“联俄制日”[2]——这是大多数中国领导人在修改对苏联政策的真正目的。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与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涉及了几乎全球范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战国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抵抗侵略者,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措施。
本文将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一、战略1. 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在二战中承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侵略。
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中国制定了一个积极的抵御战略。
首先,中国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面对日本军队的强大实力,中国决定采取避实就虚的方针,避免正面战斗,骚扰敌人,逐渐消耗其战斗力。
这个战略思想的实施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也为中国战胜了日本军队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采取了地方抗战的战略,将重点放在了战略地理区域上。
中国利用自己的地形和地理优势,选择山地和林地等具有阻隔作用的地方,进行游击战。
这种战略有利于中国抵御侵略者,保护自己。
最后,中国还采取了联合国抗战的战略。
中国与其他同盟国合作,共同应对日本侵略。
中国在战争期间获得了来自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援助,这对保卫国家的战略意义重大。
2. 巩固防线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巩固了防线,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首先,中国加强了本土军事建设。
中国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战斗力。
此外,中国还在国境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防线和防御工事,以保护国家的领土。
其次,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战略。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了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战术1. 游击战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运用了游击战术。
游击战是中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情下采取的一种有效战术。
中国军队通过游击战术,避开日本军队的正面强攻,选择在山区、林地等难以进攻的地方展开游击战。
中国游击战的特点是机动灵活、隐蔽性强,对日本军队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2. 全民抗战中国在二战期间实施了全民抗战的战术。
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积极参与战争,并且广泛动员了人民的力量。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后果和影响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后果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对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作为重要的参战国之一,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和损失。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战争后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战争后果1. 人员伤亡和生活负担加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据统计,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0万人,特别是在国共内战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更是在对日战争中的伤亡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战争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生活物资的短缺和通胀问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2. 经济衰退和基础设施破坏中国在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的产业基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工厂、交通线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成为重灾区,给国家的经济和交通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战争所需的军费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债务负担,使得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困难状态。
3. 领土失利和国家安全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领土问题受到了重创,特别是在对日战争中,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的国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这对后来建设中国对外安全环境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二、战争影响1. 政治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中国内战进一步加剧,国共两党的对立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更多的民众支持,为中国后来的政权转变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影响战争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
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时间的苦难和痛苦,但也培养了他们的坚韧和抗争精神。
战争中,中国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事各种支援工作,体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国际地位和外交影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为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更多的声誉和支持。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权利,使中国在外交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觉醒并寻求摆脱不平等的条约。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1924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再次成为日本侵略的目标,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吸引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大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21世纪初,中国继续在外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还与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外交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对中国意图的质疑。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中国逐渐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框架,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全球和平与繁荣。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近现代外交仍将继续发展,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对盟军的支持和援助
中国对盟军的支持和援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盟军之一,积极参与了抗击侵略的战斗。
中国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还派遣了志愿军前往战场,为盟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中国对盟军的支持和援助。
一、物资支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
在战争期间,中国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如食品、军火、药品等。
中国的支援物资直接有效地补充了盟军的消耗,提高了战争的胜算。
此外,中国还通过物资援助的形式,向盟军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
这些物资的运输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需要保卫护送。
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确保物资安全送至战区,为盟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志愿军的派遣中国在抗战的最后阶段,派遣了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为盟军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志愿军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战斗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作战,为盟军赢得了宝贵时间和战略优势。
志愿军的派遣不仅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战斗力量,也在战场上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
他们与盟军一同奋战,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作出了贡献。
三、情报与情报交流中国在战争期间积极搜集情报,并与盟军进行情报交流。
中国的情报支持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和情报依据。
中国情报部门的努力,为盟军战争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盟军的胜利。
中国不仅积极提供自身搜集的情报,还与盟军分享了自身的战斗经验。
中国的情报信息和战斗经验对盟军的作战策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盟军的作战效果提供了帮助。
四、外交支持中国在战争期间通过外交途径积极支持盟军的战斗。
中国与其他盟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通过外交途径向盟军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和援助。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角色,为盟军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中国的外交支持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后盾,增强了盟军在战争中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中国通过外交途径的努力,为盟军赢得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盟军的支持和援助是多方面的。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胜利与挑战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胜利与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一次战争,对于参战国家的外交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交胜利与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胜利与挑战,通过准确的叙述和分析来全面呈现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中国的外交胜利1. 抗战相助的国际援助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第一个外交胜利是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援助。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积极争取到了一系列国家的支持,包括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
苏联在抗战初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尤其是苏联飞行员在中国组建的航空大队,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则通过“莱特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军备援助,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抗日力量。
2. 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抗战合法地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另一个外交胜利是在国际舞台上成功维护了自身的抗战合法地位。
中国以联合国创建国之一身份参加了波茨坦会议,有机会重申其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参战早,战损巨大,为反法西斯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过国际舞台上的发声,中国成功地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承认,并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和国际声誉。
二、中国的外交挑战1. 日本侵略者的外交策略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军事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策略来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
他们积极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斡旋,试图分化中国的国际支持。
通过愚弄外国舆论,日本试图将中国描绘成战争的始作俑者,以此抹黑中国的形象,消耗中国的国际声誉,从而降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 国际援助的限制与困难尽管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国际援助,但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限制。
例如,在军事援助方面,苏联对于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时机和数量有所限制,尤其在苏德亲善条约签署后,苏联的军事援助进展缓慢。
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同样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包括技术转让、军火供应、和人员支持等方面的限制。
10_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外交一、抗日战争前半期:苦撑待变七七卢沟桥事变1、从争取南北夹击到苦撑待变(1)南北夹击政策的失败七七事变之后,南京政府的策略:军事上:“全力以赴,务求一胜”外交上:“南北夹击,速停速了”与日本交涉:使战争限于局部范围7月12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制定了两阶段作战方案:第一阶段,海军配合陆军在华北的作战;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在上海进行作战,将战争从华北扩展到华中和华南地区。
7月29日,已经占领平津地区的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对华作战计划》,进行了多个方向开展进攻、后备部队陆续投入的全面部署。
要求国联讨论英法美继续执行“静观和忍耐”的政策。
1937年10月6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对中国表示道义支持”,决定召开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并邀请其他在远东有特殊利益的国家参加。
1937年11月3日,布鲁塞尔会议召开。
⏹“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世界局势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933年10月,希特勒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4年8月,希特勒法西斯专政体制确立;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10月24日,德意成立“罗马—柏林轴心”;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
请求美国和苏联的支持1937年9月12日起,宋美龄在南京通过美国广播网,直接向美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
美国:如果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就得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
苏联:吸引日军南下,可减轻自身压力。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贷款,提供军事物资,派出军事顾问和志愿飞行员。
日军侵占华北华中(2)苦撑待变的实施中日实力对比悬殊“远东慕尼黑”1939年7月24日,英、日达成《有田-克莱琪协定》;7月12日,英国应日本要求,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
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1938年1月):“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患我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外交和国际关系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外交和国际关系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成为了亚洲战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勇敢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战斗之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战时外交和国际关系,为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秩序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中国在战争初期的外交努力主要集中在争取国际支持,尤其是希望能够得到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
中国国民党政府派遣外交代表团,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行动,并且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
然而,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局限性,中国在战争初期并没有取得太多实质性的支持。
随着战局的扩大,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转变外交策略,试图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联盟来寻求国际支持。
1942年,中国召开了代表包括多个国家的联合国的会议,这是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会议,也是中国战时外交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国民党政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联合国宪章》草案,呼吁各国共同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
尽管没有获得其他国家立即的认可,但这一行动表达了中国维护国际正义和世界和平的决心。
除了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支持外,中国还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保护了自身的领土主权。
在中国境内,日本军队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中国政府积极向外国组织和个人传达对日本侵略的情况,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此外,中国还与苏联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为中国的抵抗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战局逆转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4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创始会议,并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参与了联合国的建立。
作为二战的胜利国之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人民也为自己在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到骄傲。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外交和国际关系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和责任担当。
中国政府通过坚持合法权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三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试题
初三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试题1.下列图片中的外交成就发生在中国外交活动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时期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国政府继续采取敌视新中国,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的政策,企图扼杀新生的政权,一直延续长达二十多年,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基础上,开展更加灵活、主动、多变的外交政策,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通过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2011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问美国等都是展现了新时期的外交外交成就。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2.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外交状况曲线图,其中属于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峰期间的外交成就是A.上海成功召开APEC会议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峰期间的外交成就”,分析图片可以知道第二次建交的高峰是在1972年左右,依据已学孩子是可知1972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 2013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0月7日至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顺利举行。
会议决定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也将是中国第二次举办此会议。
据此回答1-2题。
1、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2、进入新世纪后十多年,中国两次承办此会议表明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②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中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④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1、B 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150-200)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
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
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
全称京师同文馆。
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
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
又称《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
同年7月未经“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政策
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政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法西斯势力在欧洲迅速崛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也深受法西斯侵略的困扰。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积极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
首先,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手段,争取国际支持。
面对法西斯势力的侵略,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1941年,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确保了苏联在东北边境地区的中立,为中国在抗战中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组建,并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关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抵制法西斯侵略。
这些外交举措有效地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为中国在抗战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盟国的合作。
为了对抗法西斯势力,中国积极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1941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互不侵犯条约》,确保了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此外,中国还与英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通过这些外交合作,中国与盟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同时,中国还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在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外交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签订了《中印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互不侵犯条约》,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组建,并与东南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这些外交合作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并确保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最后,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国内各抗日势力的合作。
在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与国内各抗日势力进行外交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侵略。
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与国内的民主党派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共同抵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日本,为结束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局势打下了基础。
而中国作为参战国之一,经历了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期间,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一、对外战略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抗日,共同形成了统一对外战略。
两党共同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形成了对外统一战线的格局。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独立、和平、统一为目标,与苏联、美国等抗日盟国保持密切合作,争取国际援助,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二、国共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国共合作的表面下,两党之间存在着内斗和冲突。
例如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威胁,以及共产党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等。
但尽管如此,他们在对外战略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以民族独立为目标,通过联合抗战来保存民族利益。
三、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胜利。
首先,中国成功地争取到了苏联的支持。
1937年7月7日,中国国共两党终于缔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并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在与美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胜利。
中国获得了美国的道义和物质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援助项目是美国派遣的飞虎队。
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1941年12月,中国成功地将滇缅公路纳入联合国军事战略,加强了与英美等盟国之间的联系。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了在开罗、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认可和支持。
四、国际交往的局限性尽管中国在抗战期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胜利,但由于主要战略目标是抵抗日本侵略,因此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受到了一些限制。
例如,由于抗战形势的紧迫,中国与苏联等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军事合作为主,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较少。
中国外交官灌醉希特勒
中国外交官灌醉希特勒作者:汪幸福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13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曾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殊不知,他未坐上德国元首兼总理宝座之前,曾在一次宴会上丑态百出,栽倒在中国驻德国公使刘文岛手上。
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很重视与德国的关系,经常派人到德国考察、学习,进口大量德国的武器和特工器材,而且聘请德国军事专家当顾问。
为加强两国关系,蒋介石派保定军校毕业,颇有政治、军事经验而且精通英、法、德语的刘文岛出任驻德全权公使。
1931年9月,刘文岛正式赴德就任。
刘文岛抵德后,广结善交,与德国政府高层及各界人士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德国总统兴登堡还专门接见过他。
希特勒创立的纳粹党一直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终极目标。
到1929年时,纳粹党党员发展到17.8万人,成为德国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1930年,纳粹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同年举行的国会选举中获得650万张选票,在国会获得107个席位,一跃成为德国第二大党。
1932年7月31日,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再次获胜,夺得320个席位,统治了国会。
1932年8月初的一天,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党首的希特勒及部分纳粹党头目兴致勃勃地应邀出席由各国驻德使节参加的大型宴会。
宴会开始后,希特勒给各国使节敬酒。
轮到中国公使刘文岛时,狂妄自大的希特勒想起中国的贫弱,不给刘文岛敬酒。
希特勒此举,让自尊心极强的刘文岛深受刺激,他端起酒杯主动给希特勒敬酒:“我是中国公使刘文岛,到贵国已经一年了,你们的纳粹党虽然蒸蒸日上,不断壮大,我们却没有机会在一起举杯饮酒,今天这个机会千载难逢,特敬你一杯。
”希特勒见刘文岛来敬酒,十分鄙视,他盯着刘文岛,一字一句地说:“你敬酒,我可一干而尽,我敬你时,你能一口喝下去吗?”刘文岛以前在国内做过将军,还当过市长,各种应酬不断,酒功早练得炉火纯青。
他不慌不忙地说:“可以,可以。
”希特勒爽快地拿起酒杯,将一杯烈性酒倒进嘴里。
刘文岛举杯一饮而尽。
中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附参考资料【内容标准】(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34.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这里的“决定”出自A.《九国公约》B.慕尼黑会议C.《凡尔赛和约》D.雅尔塔会议(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15.“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国人?A.德国B.捷克斯洛伐克C.波兰D.奥地利(2009年·湖南省岳阳市)27、“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遭遇同样命运。
”这段话中的“我们”是指下列哪个国家A.捷克斯洛伐克 B.英国 C.波兰 D.法国(2009年·四川省南充市)19.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是B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阴谋C.德国突袭波兰D.德国进攻苏联(2009年·新疆自治区)11.把绥靖政策推向高峰的是()A.德国进攻波兰 B.德国进攻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慕尼黑协定》的签署(2009年·湖北省长春市)13.“用希特勒制衡斯大林、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以换取祸水东流”的阴谋出现在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2009年·四川省甘孜州)35.在1938年9月底的慕尼黑会议后,丘吉尔曾说:“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丘吉尔所说的“你”指的是 ( )A.张伯伦 B.达拉第 c.希特勒 D.墨索里尼(2009年·江苏省泰州市)19. 右图中,张伯伦手中挥舞的文件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最大危害是A. 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B.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C. 为德国闪击波兰创造了条件D. 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2009年·江西省)10.1938午9月21日,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声明说:“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各个国家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对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分析中国是如何在这场战争中保卫自身利益的。
一、抵御侵略和反对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正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作为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国家,中国政府不断努力保护国家利益并维护国家主权。
在战争初期,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外交行动,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抵御侵略者的入侵。
中国政府与盟国积极合作,并与英美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派遣大使团赴各国,向世界传达中国对抗侵略的决心和意愿。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派遣军队参加战斗,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
二、担任世界重要角色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参与,使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
中国的抗日战争被视为东方战场上最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战争之一。
中国的参战不仅为东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希望和鼓舞,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参战对国际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所承受的日本侵略,削弱了日本的力量,减轻了其他盟国的压力,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的参战也促使其他国家更加重视亚洲地区的安全问题,增强了对亚洲国家的关注。
三、争取国家地位的提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争取自身的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坚持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恢复被侵略的领土。
与此同时,中国也借助战争的机会,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谈判,争取在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战争期间提出了“九一八新政策”和“九一二新政策”,明确表示自己的战争目标和原则立场。
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结语总而言之,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保卫了自身利益,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积极 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 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开拓外交新局面
A、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参加并促进了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圆 满成功
2、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方针
既打美国又打苏联
珍宝岛事件
设疑:对于苏联大国沙文主 义行径,中方的态度是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C、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 相田中角荣
4、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无 敌 国 外 交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 界和平
B、不结盟政策
C、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D、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 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E、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 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 (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2、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 的是 A “另起炉灶” C “一边倒” B 团结世界人民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斡旋与谈判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斡旋与谈判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外,外交斡旋与谈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斡旋与谈判进行探讨。
一、太平洋峰会太平洋峰会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外交斡旋与谈判平台。
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太平洋峰会上进行会谈,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等重要问题。
中国代表蒋介石在会上坚决维护了中国的合法权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决心。
通过这次会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为中国的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中美友好协定中美友好协定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项重要外交成果。
1942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协定》,确立了中美两国的团结合作关系。
根据该协定,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中美友好协定还明确了两国在战后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角色,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争取了更多的空间。
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又一项外交成果。
该条约于1945年签署,标志着中苏两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紧密联合。
根据该条约,中苏两国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互相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八国联军的外交斡旋八国联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组成的联军,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国联军通过外交斡旋,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联军成员国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支持,助力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
八国联军的外交斡旋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一把利剑,加快了抗战胜利的步伐。
五、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交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外交
一、抗日战争前半期:苦撑待变
七七卢沟桥事变
1、从争取南北夹击到苦撑待变
(1)南北夹击政策的失败
七七事变之后,南京政府的策略:
军事上:“全力以赴,务求一胜”
外交上:“南北夹击,速停速了”
与日本交涉:使战争限于局部范围
7月12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制定了两阶段作战方案:
第一阶段,海军配合陆军在华北的作战;
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在上海进行作战,将战争从华北
扩展到华中和华南地区。
7月29日,已经占领平津地区的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对华
作战计划》,进行了多个方向开展进攻、后备部队陆续投入
的全面部署。
要求国联讨论
英法美继续执行“静观和忍耐”的政策。
1937年10月6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对中国表示道义支
持”,决定召开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并邀请其他在远东有
特殊利益的国家参加。
1937年11月3日,布鲁塞尔会议召开。
“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世界局势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3年10月,希特勒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1934年8月,希特勒法西斯专政体制确立;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10月24日,德意成立“罗马—柏林轴心”;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
侵略集团初步形成。
请求美国和苏联的支持
1937年9月12日起,宋美龄在南京通过美国广播网,直接向
美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
美国:如果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就得承受沉重的经济负
担。
苏联:吸引日军南下,可减轻自身压力。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贷款,提供军事物资,派出军事顾问和志愿飞行
员。
日军侵占华北华中
(2)苦撑待变的实施
中日实力对比悬殊
“远东慕尼黑”
1939年7月24日,英、日达成《有田-克莱琪协定》;
7月12日,英国应日本要求,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
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蒋介石(1938年1月):“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患我
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
”
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1938年2月):“我们
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
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
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胜利!”
1938-1941年的世界局势:
19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挪威;
4月9日,占领丹麦;
6月10日,占领挪威;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
5月14日,荷兰投降;
5月28日,比利时投降;
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
1940年5月10日,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首相;
1940年7月,德国进攻英国;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缔结《三国同盟条约》,轴
心国集团正式形成。
中国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
苏联:再次提供贷款和军火;
美国:提供贷款和军火,并有志愿航空队参战;
英国:开放滇缅公路
2、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远东政策的分析
(1)害怕对日制裁会影响美日贸易
美国陆军部长、前国务卿史汀生(1937):“日本的侵略得到了
我国的大力支持,这种侵略行为不仅受到支持,而且我们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举足轻重,如若断绝援助,这种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
”
(2)孤立主义的制约
1940年美国《幸福》杂志作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
主张绥靖的占40.1%
主张听其自然的占35%
主张实行强硬政策的只占11.1%
(3)“先欧后亚”的战略考虑
1940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也就是在
欧洲问题解决之前要尽量避免与日本开战。
(4)临战前的缓兵之计
以马尼拉为基地的美国亚洲舰队和以珍珠港为基地的美国
太平洋舰队拥有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4艘。
日本却拥有9艘航空母舰,战列舰10艘和巡洋舰35艘。
(5)破坏德日意集团的计划
1941年初,德国急切希望日本在远东采取行动,以削弱英国和牵制美国。
而美国恰恰担心这一点,便想通过谈判争取日本不因美国参加欧
战而援引三国公约在远东开火。
二、抗日战争后半期:联合作战
世界大战的转折
1940年9月,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反法西斯联盟逐渐形成;
1941年8月,美英发表联合声明《大西洋宪章》;
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苏美英三国代
表会谈,签订了战时第一个三国协定:《对俄国供应第一号
议定书》,实际确认了三国同盟关系;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
式建立;
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联合作战计划
(1)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0年7月底,日本近卫内阁开始积极推行南进政策,日、美之
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1940年7月,美国宣布废除日美通商条约,对日本限制出口飞机
燃料、润滑油和废钢铁。
10月,对日全面禁运废钢铁。
1941年3月,日、美之间开始谈判。
7月底,日军侵入越南南方。
英美立即冻结了日本在两国的资
产;美国宣布禁止除棉花粮食以外的一切物资对日出口。
10月,日本东条内阁上台,一面加紧准备对美作战,一面继续日
美谈判。
11月下旬,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递交“赫尔备忘录”,要求日本
从中国和越南撤军,日美双方不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支持中国国民
政府以外的任何其他政权等。
日本拒绝了美国的要求,并于12月1日的御前会议上,做出了对
美、英、荷开战的决定。
珍珠港事件
战争迅速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随后向英美宣战。
德意等轴心国也在12月11日向美国宣战。
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
随之,“自由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拉丁美
洲国家也对日宣战。
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向德意两国宣战。
(2)中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
1942年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
家宣言》。
1943年8月14-2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议”上美英中三国共同制定了美英苏中四国关于创立常设的联合国组织的宣言草案。
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国正式签署《中苏美英关于普遍安全
的宣言》(“四强宣言”)。
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完全承认。
1943年11月,蒋介石应邀参加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
议”。
组建中国战区:蒋介石为最高统帅,美国将军史迪威成为参谋
长。
主要任务是入缅作战。
2、中美中英新约的订立
(1)1943年中美中英新约内容
1. 废除美英的领事裁判权;
2. 废除美英在中国的租界和使馆区;
3. 废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取消庚子赔款,取消了
在华驻兵特权;
4. 废除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行权,废除领水权,废除外国军舰
进入中国领水的特权;
5. 废除由英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的规定。
(2)新约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斗
中国政府的努力
美英维护其在远东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