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903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b.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篇2: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雕塑照片)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
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
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f8d5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5.png)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了解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等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战国时期历史短片,激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作者:贾谊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请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体现荆轲等人物崇高品质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 答案:原因: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刺杀秦王。
例子:荆轲母亲教导荆轲为国家效力;荆轲妻子支持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为国家舍生忘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d754c27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2.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文章详细内容为:叙述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荆轲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荆轲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文言文词典、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同时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讨论荆轲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精神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3. 重点句式:……4. 荆轲精神:英勇、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精神的讨论较为热烈,但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一定难度,今后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篇章,进一步了解荆轲的事迹,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案5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73f84703647d27284b735199.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4、(6段)=〉配备副手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强暴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15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430a7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a.png)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忠诚、勇敢、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文朗读音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句子、词语解读: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国家危机,如何作出抉择。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学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分析的练习题,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3. 句子、词语解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荆轲的人物特点,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句子、词语解读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人物的性格特点: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bb01d54028915f804dc29c.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战国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诚、奉、兵、顾、穷、陈、私、乃等文言实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3课时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河水,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
易水边,一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
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
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决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的深沉,美的悲壮!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定格在历史的那一瞬间。
(板书:荆轲刺秦王)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资料积累:(1)走近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
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义大夫。
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重用。
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
汉元帝时,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9895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81f35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6.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d1be8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0.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6e7e2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7.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的全文阅读与解析,着重对文本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领悟古代士人的忠诚、勇敢、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精神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文言文翻译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战国七雄的背景,引出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句式,讲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典型文言文句式,讲解其翻译方法。
e.g. “荆轲顾笑舞阳,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其他文言文句式,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秦王等3. 重点词汇:国家、私仇、忠诚、勇敢、担当等4. 重点句式:荆轲顾笑舞阳,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其他文言文句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答案:见课后注释及翻译工具。
2. 拓展题目:查找资料,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使学生理解忠诚、勇敢、担当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0277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d.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276ba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5.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a26f7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6.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https://img.taocdn.com/s3/m/86ecdd9cdd36a32d72758115.png)
课前预习一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提高翻译能力。
二一、走近《战国策》《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了解背景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则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涉及成语1、切齿拊心:形容痛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了。
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3、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4、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三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收盛.()箕.( )踞.( )以骂 樊於.期( ) 切齿拊.( )心 长侍.( )足下 被八创.( ) 厚遗.( ) 蒙嘉 以药囊提.( )轲 夏无且.( ) 目眩.( )良久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8639d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4.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5ce877b4daa58da0114ad2.png)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A、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语言直接的感知,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去理解文意,有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B、讲授法:教学中教师始终起着带动作用,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将主要采取讲授法,提示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C、自主学习法:此方法将结合讨论法,探究法一起运用,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探究,开动脑筋,自主学习。
【教学设想】1、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2、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故事背景及《左传》。
2.诵读课文。
3.重点字词句疏通。
4.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其实,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过这一“战争手段”了,它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荆轲刺秦王》,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幻灯片展示)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48d2c5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3.png)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内容梳理、重点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记叙文的阅读兴趣。
3.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对古代记叙文的理解,对荆轲、秦王等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代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3. 内容梳理:分析文章的六要素,梳理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讲解重点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2. 内容:历史背景课文内容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等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古代刺客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点句子解析和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难点中对古代记叙文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
一、重点句子解析和主题思想探讨在课文《荆轲刺秦王》中,重点句子解析主要包括对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0b5b830912a21615792929.png)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
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
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五、流程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6年破燕,公元前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给(jǐ供应,供给。
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
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白衣冠
2 突出重点荆轲
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