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知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常用自动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 互动:提问和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资料。
2. 计算机: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演示软件。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组成。
通过举例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等。
介绍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常用自动控制器原理和应用(15分钟)介绍常用的自动控制器,如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讲解其原理和结构,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
4. 课堂互动(5分钟)提问和回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检查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清晰性等。
3. 课程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2.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
3.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案例,用于分析和学习。
五、教学拓展1. 开展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自动控制实验室,实地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1.1.1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科研开发、军事领域、特别是空间技术和核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在人类不能直接参与工作的场合,就更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了。
自动控制技术还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提供了可能和帮助。
1.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1945年之前,属于控制理论的萌芽期。
⏹1945年,美国人伯德(Bode)的“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至此进入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此时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用于导弹、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控制系统的一般理论”(卡尔曼Kalman)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多参数系统,高精度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提出了最优控制等问题。
⏹七十年代以后,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自动控制理论继续发展,进入了大系统和智能控制时期。
例如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信息论、仿生学等为基础的自动控制取得的很大进展。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2.1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反馈控制理论⏹图中为放水阀,为进水阀,水箱希望的液位高度为。
当放水使得水箱液位降低而被人眼看到,人就会打开进水阀,随着液位的上升,人用大脑比较并判断水箱液位达到时,就会关掉。
若判断进水使得实际液位略高于,则需要打开放水而保证液位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人参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用眼睛观察到实际液面的下降(实际液面高度);⏹用大脑将实际液面与要求液面高度进行比较(与产生偏差);⏹根据比较的结果(与偏差的正负),用手操作阀的开启或闭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3.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表示方法;4. 能够应用PID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和调节;5. 能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教案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共分为10个单元。
单元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单元二: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单元三:时域分析方法-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定性分析单元四:频域分析方法- 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Bode图和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单元五: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单元六: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Ziegler-Nichols调参法和Chien-Hrones-Reswick调参法单元七:校正与补偿- 系统的校正和补偿方法- 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的比较单元八: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裕度- 极点配置法和根轨迹法的应用单元九:多变量控制系统-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单元十: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利用MATLAB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 实际系统的控制实验设计和实施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计算机仿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具备设计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时域分析方法;四、频域分析方法;五、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六、校正与补偿。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掌握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了解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2)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2.2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表示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第三章时域分析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响应3.2 时域性能指标3.3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频域分析方法4.1 复频域的基本概念4.2 频域性能指标4.3 常用频域分析方法第五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5.2 稳定性的判据5.3 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第六章校正与补偿6.1 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概念6.2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6.3 控制系统的执行器6.4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方法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实验设计: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表示。
2.积分环节()ss G 1=微分环节()()()221lg 2011lg 20T T L ωωω+-=+=()⎪⎩⎪⎨⎧〉〉--=-〈〈=+-=T T T T 1,lg 20lg 20lg 201,001lg 202ωωωω通过以上例子,可总结出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相频率特性曲线有以下特点:(1)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在低频段的形状,只与系统的开环增益 K 和积分环节的个数有关,即曲线起始段的斜率由积分环节的个数决定,即()dec dB N /20-⨯。
0型系统,()ωL 曲线起始段是高度为k lg 20的一条水平线;(2) 在交接频率处曲线的斜率变化应视典型环节而定,如遇到 惯性环节,斜率要减少20dec dB /;遇到二阶振荡环节,斜率要减少40dec dB /;遇到一阶微分环节,斜率要增加20dec dB /。
(3)绘制对数相频特性曲线()ωφ时,起始段的渐进性方向趋势为⎪⎭⎫ ⎝⎛-⨯2πN ,高频段的渐进性方向趋势为()⎪⎭⎫⎝⎛-⨯-2πm n ;然后再求出交接频率处的准确值,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即得该系统的对数相频特性渐进曲线。
小结:1. 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作业:(2) 幅值稳定裕度令幅相曲线穿越—180°相位线所对应的频率为g ω,这个频率称为相角穿越频率,此频率所对应的幅值为()g A ω。
幅值稳定裕度的定义:相角穿越频率时的幅频特性的倒数称为幅值稳定裕度,简称幅值裕度,即()g g A k ω1=对于最小相位系统,1>gk 表示闭环系统稳定,而且g k 愈大,系统愈稳定;若1<g k ,闭环系统不稳定。
(3)相位稳定裕度令幅相曲线穿越0dB 线所对应的频率为c ω,这个频率称为幅值穿越频率,此频率所对应的相位为()c ωϕ。
相位稳定裕度的定义:幅值穿越频率c ω的相频特性与-180°之差称为相位稳定裕度,简称相位裕度,即()c ωϕγ+︒=180如果闭环系统稳定,则相位裕量0>γ,并且γ愈大,闭环系统愈稳定;反之,当0<γ,闭环系统不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于工程系统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教案分为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和教学总结五个部分。
一、导入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等。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1.引入控制系统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举例说明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温度调节器等。
-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如稳定性、精确度、鲁棒性等。
2.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输入、输出、传感器、执行器等。
-解释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器等。
3.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状态空间等。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电机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引入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4.控制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等。
-讲解先进的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优化控制等。
-针对不同的控制任务,介绍相应的控制算法和调参方法。
5.实验与仿真-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解答问题:教师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逐步分析其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四、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完成课后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3.准备下一堂课的报告,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学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组成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1.1 引言控制观念生产和科学实践中,要求设备或装置或生产过程按照人们所期望的规律运行或工作。
同时,干扰使实际工作状态偏离所期望的状态。
例如:卫星运行轨道,导弹飞行轨道,加热炉出口温度,电机转速等控制控制:为了满足预期要求所进行的操作或调整的过程。
控制任务可由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来完成。
§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1.2.1 自动控制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的水箱液面,因生产和生活需要,希望液面高度h维持恒定。
当水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平衡时,水箱的液面高度维持在预定的高度上。
当水的流出量增大或流入量减小,平衡则被破坏,液面的高度不能自然地维持恒定。
所谓控制就是强制性地改变某些物理量(如上例中的进水量),而使另外某些特定的物理量(如液面高度h)维持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上。
人工控制的例子。
这种人为地强制性地改变进水量,而使液面高度维持恒定的过程,即是人工控制过程。
1.2.2 自动控制的定义及基本职能元件1. 自动控制的定义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或状态)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当出水与进水的平衡被破坏时,水箱水位下降(或上升),出现偏差。
这偏差由浮子检测出来,自动控制器在偏差的作用下,控制阀门开大(或关小),对偏差进行修正,从而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2. 自动控制的基本职能元件自动控制的实现,实际上是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人的基本功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的。
画出以上人工控制与动控制的功能方框图进行对照。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实现人工控制的功能,存在必不可少的三种代替人的职能的基本元件:测量元件与变送器(代替眼睛)自动控制器(代替大脑)执行元件(代替肌肉、手)这些基本元件与被控对象相连接,一起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下图是典型控制系统方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1.1.1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科研开发、军事领域、特别是空间技术和核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在人类不能直接参与工作的场合,就更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了。
自动控制技术还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提供了可能和帮助。
1.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1945年之前,属于控制理论的萌芽期。
⏹1945年,美国人伯德(Bode)的“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至此进入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此时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用于导弹、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控制系统的一般理论”(卡尔曼Kalman)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多参数系统,高精度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提出了最优控制等问题。
⏹七十年代以后,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自动控制理论继续发展,进入了大系统和智能控制时期。
例如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信息论、仿生学等为基础的自动控制取得的很大进展。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2.1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反馈控制理论⏹图中为放水阀,为进水阀,水箱希望的液位高度为。
当放水使得水箱液位降低而被人眼看到,人就会打开进水阀,随着液位的上升,人用大脑比较并判断水箱液位达到时,就会关掉。
若判断进水使得实际液位略高于,则需要打开放水而保证液位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人参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用眼睛观察到实际液面的下降(实际液面高度);⏹用大脑将实际液面与要求液面高度进行比较(与产生偏差);⏹根据比较的结果(与偏差的正负),用手操作阀的开启或闭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前言一、重要性1、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到电路、电机拖动、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动控制原理课不仅是高校控制类专业必修课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非控制专业也列入必修课,也各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
3、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技术,控制技术的的基础是控制理论,没有先进的控制理论就没有先进的控制技术。
二、本课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介绍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三大分析设计方法,并介绍校正的相关概念与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三、如何学好该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主要把握几个环节:1、知识的连续性,一环扣一环,及时消化理解;2、要掌握好电路、电机拖动及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3、加强作业练习,作好课堂笔记;4、利用好答疑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加强实践环节,上好实验课。
四、参考书1、卢京潮编著,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蒋大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3、谢克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4、杨自厚编著,自动控制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卢京潮编著:主要特点:(1)内容较丰富;(2)有系统仿真分析;(3)第一章有相关新知识。
蒋大明等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实例较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主要参考第二章和第五章内容。
杨自厚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设计方面讲述全面、系统。
(3)主要参考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内容。
五、学时分配(80学时)六、本课程自学内容1、动态误差系数(2学时)提纲:广义误差系数:动态位置误差系数、动态速度误差系数、动态加速度误差系数等。
要求:能求系统的动态误差。
所需知识:传递函数、稳态误差2、高阶系统(2学时)提纲:(1)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2)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估算。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4)学会设计简单的线性控制器;(5)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2.4 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3)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观测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解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区别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介绍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介绍自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数学模型的概念介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2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法2.3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离散系统的Z域表示法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稳定性概念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稳定性的判定标准3.2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介绍尼科尔斯-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3.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介绍离散系统的劳斯-赫尔维茨判据第四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4.1 控制器设计概述介绍控制器设计的意义和目标解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4.2 连续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介绍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方法4.3 离散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介绍离散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离散控制器的实现和优化方法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5.1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意义和目的解释仿真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5.2 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5.3 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6.1 状态空间的概念介绍状态空间及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解释状态向量和状态方程的含义6.2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表示法的基本原理解释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矩阵的概念6.3 状态空间分析法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法在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方面的应用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7.1 非线性系统概述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分析的重要性7.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数学模型解释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方法7.3 非线性控制策略介绍非线性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第八章: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应用8.1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释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8.2 鲁棒控制介绍鲁棒控制的定义和目标解释鲁棒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优势8.3 自适应控制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定义和原理解释自适应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九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优化9.1 系统实现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的意义和目标解释系统实现的方法和技术9.2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数字控制器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解释数字控制器实现中的主要技术问题9.3 系统优化方法介绍系统优化方法的定义和目标解释系统优化方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十章: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控制系统案例分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0.3 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案例分析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自动控制的概念与系统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是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和生产线中,如机械手、自动化流水线等。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生产过程的优化。
工业自动化
在航空航天领域,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飞行器的姿态、高度、速度等参数,保证飞行器的安全和稳定。如飞机自动驾驶仪、导弹制导系统等。
稳定性
系统应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及时对输入信号做出反应,提高控制精度。
快速性
系统应能够准确地将输入信号转换为期望的输出信号,减小误差。
准确性
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抵御外部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抗干扰性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03
现代控制设计方法
利用线性代数、状态空间、最优控制等理论进行系统设计,如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等。
总结词
自动控制原理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实际系统的抽象描述,用于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传递函数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一种数学描述,用于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和稳定性。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是两种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内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稳定性。此外,反馈控制、PID控制器等也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重要概念。
详细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
02
CHAPTER
控制系统类型与组成
开环控制系统
输入信号不受输出信号影响的系统,常用于简单的控制任务。
闭环控制系统
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形成闭环,能自动调节系统参数,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复合控制系统
结合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控制系统类型
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教案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教案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授课方式:讲课、案例分析、实验演示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和主要特性,并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和分析技术;同时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基础知识(3学时)1.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和分类1.2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性1.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2.1 信号与系统基础2.2 时域分析2.3 转移函数法2.4 稳态误差分析2.5 系统稳定性2.6 根轨迹法2.7 频域分析第三章控制系统设计(15学时)3.1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3.2 PID控制器设计3.3 二阶系统控制器设计3.4 状态空间法3.5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第四章控制系统应用(9学时)4.1 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4.2 控制系统的实验演示4.3 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1.板书讲解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简单明了的图表进行讲解和演示。
2.多媒体辅助授课法:通过PPT、视频、动画、模拟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数学模型。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控制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设计技巧。
4.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体验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考核学生对控制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定:考核学生对控制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报告评定:考核学生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掌握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导论本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3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本章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和掌握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能确定被控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掌握根据原理图绘制系统方框图的方法。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5控制系统设计概论本章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2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和作用,区别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使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实际中所用的控制系统,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方式:采用工程实例和设疑方法引导学生用系统论,信息论观点分析广义系统的动态特征、信息流,理解信息反馈的作用。
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在讲述控制理论发展史引入我国古代指南车和“二弹一星”特殊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在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专业教育。
在讲述控制系统系统设计概论,引用转台转速控制和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设计实例,强化设计训练。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概念较多,多举事例说明,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吴秀华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孙亮,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年。
《自动控制原理》黄家英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自动控制原理》李友善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控制理论基础》王显正、陈正航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域对应的不同种类的数学模型,学会系统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求法,能绘制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会用结构图等效变换和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知识教案
本课程介绍一、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的基本概况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掌握制冷空调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构造、组成和工作原理。
3.初步具备对简单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解读和操作技能。
三、本课程的特点:1.是针对由制冷、电气、电子等技术综合而成的实际自动控制系统。
2.是制冷原理、空气调节、制冷设备、电工学、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的综合应用。
3.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先详细介绍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对系统组成和控制对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和应用技术。
在介绍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技术时,采用的是先分支后整体的思路,即在介绍系统部件的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再介绍整个系统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一、制冷与空调技术的概况制冷(Refrigeration)技术是一门研究人工制冷原理、方法、设备及应用的科学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把制冷分为“普冷”和“深冷”(又称低温技术)两个体系,普冷的制冷温度高于一120℃,而深冷低于一120℃,但它们的划分界限不是绝对的。
1834年英国人波尔金斯(JacobPerkins)制成第一台用乙醚作制冷剂的制冷机以来,制冷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制造了建立在不同原理上工作的各种制冷机,其中有1844年美国人高斯(Goss)发明的空气压缩式制冷机;1862年法国人卡尔里(Carre )制成的吸收式制冷机;1874年瑞士人皮克(RaoulPierre Pictet)首先制造了以二氧化硫作制冷剂的制冷机;同年德国人林德(Linde )发明了氨制冷机,因此成了公认的制冷机始祖,对制冷技术的实用化起了重大作用。
1881年后又出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制冷机,1890年有了以水为制冷剂的蒸汽喷射式制冷机,1930年出现了以氟利昂为制冷剂的制冷机,后者给制冷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0.5学时)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0.7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分类方法(2)分类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线性、非线性、连续、离散、定常、时变等3、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史(0.5学时)1.控制理论胚胎与萌芽期2.经典控制理论的孕期与形成时期(Classical Control)3.现代控制时期(Modern Control)4.智能控制时期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0.2学时)1.基本要求的提法(1)稳定性(2)快速性(3)准确性●教学小结与拓展: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布置作业或思考题:简述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0.4学时)一、数学模型(0.2学时)1.数学模型的概念2.数学模型的形式3.数学模型的建立二、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0.2学时)举例说明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2-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1.6学时)一、传递函数的定义(0.2学时)二、传递函数的局限性(0.2学时)三、传递函数的性质(0.3学时)四、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0.3学时)1.零—极点表达形式2.时间常数表达形式五、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0.6学时)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一阶微分环节 4.积分环节5.理想微分环节 6.振荡(二阶振荡)环节 7.二阶微分环节8.延迟环节●教学小结与拓展: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简化举例讲解等效变换的应用二、信号流图及梅森增益公式1.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1)信号流图(2)信号流图使用的术语(3)信号流图的性质(4)信号流图的绘制(5)信号流图的等效变换2.梅森增益公式(1)梅森增益公式(2)举例(案例分析)●教学小结与拓展: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梅森增益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 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3.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4. 控制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5. 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6.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校正方法;7.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例子,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
4. 知识拓展:介绍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和其工作原理,以及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
5. 稳定性分析: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实践操作。
6. 性能优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性能优化的实践操作。
7. 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8.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案例或小组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10.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课件:提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材料。
2. 实验设备和器材:用于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3. 实际案例和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问题解决。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
4.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案内容:课时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1.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2.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课时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 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法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课时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性能指标1. 稳定性分析与判据2. 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课时四:经典控制方法1. 比例控制2. 比例-积分控制3. 比例-微分控制4. PID控制器设计课时五:现代控制方法1. 状态空间控制2. 标准回路配置法3. 频域设计法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过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控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加强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次自动控制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建议:1.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程介绍一、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的基本概况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掌握制冷空调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构造、组成和工作原理。
3.初步具备对简单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解读和操作技能。
三、本课程的特点:1.是针对由制冷、电气、电子等技术综合而成的实际自动控制系统。
2.是制冷原理、空气调节、制冷设备、电工学、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的综合应用。
3.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先详细介绍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对系统组成和控制对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制冷空调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和应用技术。
在介绍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技术时,采用的是先分支后整体的思路,即在介绍系统部件的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再介绍整个系统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一、制冷与空调技术的概况制冷(Refrigeration)技术是一门研究人工制冷原理、方法、设备及应用的科学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把制冷分为“普冷”和“深冷”(又称低温技术)两个体系,普冷的制冷温度高于一120℃,而深冷低于一120℃,但它们的划分界限不是绝对的。
1834年英国人波尔金斯(JacobPerkins)制成第一台用乙醚作制冷剂的制冷机以来,制冷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制造了建立在不同原理上工作的各种制冷机,其中有1844年美国人高斯(Goss)发明的空气压缩式制冷机;1862年法国人卡尔里(Carre )制成的吸收式制冷机;1874年瑞士人皮克(RaoulPierre Pictet)首先制造了以二氧化硫作制冷剂的制冷机;同年德国人林德(Linde )发明了氨制冷机,因此成了公认的制冷机始祖,对制冷技术的实用化起了重大作用。
1881年后又出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制冷机,1890年有了以水为制冷剂的蒸汽喷射式制冷机,1930年出现了以氟利昂为制冷剂的制冷机,后者给制冷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到了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制冷(又称热电或温差电制冷)又独树一帜,成为制冷技术的新秀,对微型制冷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制冷的具体实现有许多方法,工程上常用的有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半导体制冷等制冷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可以根据使用的条件进行选择。
在各种制冷方法中,蒸气压缩式制冷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大约占90%以上。
空调是空气调节的简称,它是通过对空气的处理使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简称“四度”)达到一定要求的工程技术。
二、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应用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涉及的温度区域非常广阔,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接近于绝对零度的最低温到室温或更高。
制冷的应用范围一般可分为三个温区。
①低温区(约一100℃以下)主要用于气体液化、低温物理、超导和宇航研究。
②中温区(-100-5℃)主要用于食品冻结和冷藏、化工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冷却过程、冷藏运输等。
③高温区(5^-50℃)主要用于空气调节和热泵设备。
三、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的内容自动控制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进行操作,它是围绕着工业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对制冷与空调系统参数如压力、温度、湿度、流量、液位、空气成分等自动检测和调节,还可以对制冷机器和设备进行保护,使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保证储藏食品和空气的质量,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节约能源消耗及降低运行成本等,以避免发生事故。
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温度控制一种是由被冷却对象的温度变化来进行控制,多采用蒸气压力式温度控制器;另一种由被冷却对象的温差变化来进行控制,多采用电子式温度控制器。
2.湿度控制一是采用相对湿度控制;二是采用绝对湿度控制,即露点控制。
3.压力控制当制冷系统出现超压和欠压现象时,压力控制器发挥作用,断开压缩机电路,促使压缩机停机保护。
4.流量控制制冷剂流量控制系统常常采用电子膨胀阀作为制冷剂流量调节机构。
温度传感器放在蒸发器进出口,分别测量蒸发器进出口的温度,两者之差与蒸发器内压降的过热度修正值之和作为蒸发器实际的过热度,蒸发器实际的过热度与设定过热度的偏差作为蒸发器过热度反馈信号送人控制器,同时将压缩机的转速作为前馈信号送人控制器。
5.空气质量控制空调系统使用的回风量愈多,掺混的新风量愈少,节能效果就愈明显。
然而,无限制地减少新风,又会影响室内空气品质(IAQ)。
空调系统常常是基于室内空气中典型的有害气体(以CO2为代表)的浓度变化来控制新风量,继而控制被处理环境中的空气质量。
6.装置的安全保护四、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进行简易自动控制装置的探索,但由于技术与理论的限制,直至1788年,都未有重大突破。
1920年,反馈理论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放大器中,标志着自动化领域技术进人新时期的开始。
同年,美国也出现了PID调节器,1948年,控制理论的经典部分已基本形成。
可以说,自动控制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制冷空调装置带来重大变革。
制冷空调系统的控制有三种方式:早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直接数字式控制器(DDC )控制系统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irected Digit Control)即DDC控制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常规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由硬件决定,若改变控制规律,则必须改变硬件;DDC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的改变则只需改变软件的编制。
.模糊控制FLC (Fuzzy Logic Control)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形成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重要分支,适合于结构复杂且难以用传统理论建模的问题。
在制冷空调系统的过程控制中,由于控制对象的时滞、时变和非线性的特征比较明显,导致控制参数不易在线调节,而FLC 却能较好的适应这些特征,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家用空调器上。
随着模糊控制技术在空调系统中应用研究的不断深人,在控制目标方面从早期的温度控制发展到以热环境综合评价指标PMV(Predicted Mean V ote)作为控制基准;在控制策略方面从基于查询表方法的简单模糊控制发展到与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的智能模糊控制。
这些智能控制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效果。
近20年来,制冷空调自动控制技术发展很快,除经典自动控制理论应用外,现代控制论、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理论开始应用于本领域。
概括地说,目前制冷空调自动化工作已逐步转向计算机化、数字化。
为了提高制冷空调设备的整体水平,各国均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最优控制。
美国、丹麦、德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挪威等国均有一些著名大学与公司联手,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验上竞相研究。
归纳起来制冷空调自动控制技术的热点为节能控制、装置动态特性,以及控制方法与制冷空调自控元件的研究。
(1)更加重视制冷空调装置的节能控制制冷空调装置的耗能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日益递增、在发达的工业国家,这一能耗已占到总能源的1/3。
近年来,国际制冷界为了提高制冷空调装置的节能水平,从自动控制原理、仿真优化理论和计算机集成控制角度出发,分析制冷空调装置各设备、各参数的数学模型,并用动态分布参数及参数定量藕合的观点分析,建立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而进行仿真优化,从装置与系统的总体性能出发,寻找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各部件参数与尺寸的最佳匹配设计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从装置与系统内部设计出发,进行节能,提高经济性。
(2)注意制冷装置动态特性研究通过制冷装置动态特性的研究,把制冷空调装置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从传统的静态特性转到动态特性上来,以便为制冷空调装置及其各部件的最佳匹配(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寻找合适的制冷装置(包括热泵)的数学模型,为计算机控制制冷循环提供必要条件。
(3)控制方法与制冷空调自控元件面临更新换代时期自从20世纪初制冷装置开始采用最原始的自控元件(热力膨胀阀),至60年代后期,自控元件结构形式变化繁多,但从控制方法上归纳,一直沿用经典控制方法中的双位控制,如各种温度控制器、压力控制器、油压差控制器、液位控制器和各型电磁阀,以及直接作用式比例控制器,如热力膨胀阀、旁通能量调节阀、吸气压力调节阀、背压调节阀等。
目前,全球正在进人网络化时代,制冷空调系统也逐步网络化。
欧洲的西门子、梅洛尼两家公司于1998年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利用这些类似的“家庭电子系统( HES) "可实现对多种家电器具网络性控制,以及对外的通信联络。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Internet对世界各地的制冷空调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已经成为现实。
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Internet的常规空调系统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五、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制冷与空调装置是为了实现某种工艺介质的温度、湿度等一系列要求的机器和设备。
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完成冷媒循环的制冷工艺系统,另一是实现制冷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自动控制系统。
充分认识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是自动实现制冷工艺系统热工参数调节和控制,以及装置正常工作的保证。
(1)多干扰性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干扰通常分为外扰和内扰。
(2)控制对象的特性制冷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维持被控环境一定的温、湿度,控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冷空调系统本身,而不是自控部分,了解控制对象的特性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3)温度与湿度的相关性和空调系统的整体控制性制冷空调系统中主要是对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控制,这两个参数常常是在一个控制对象里同时进行调节的两个被调量,两个参数在控制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自控中要充分考虑到温、湿度的相关性。
空调自控系统是以空调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为中心,通过工况转换与空气处理过程,每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控制系统,任意环节有问题,都将影响空调房间的温、湿度控制,甚至使整个控制系统无法工作。
(4)具有工况转换的控制制冷空调系统是按工况运行的,因此,自动控制系统应包括工况自动转换部分。
第1章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方框图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品质指标。
2.掌握被控对象的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能运用过渡过程曲线分析并掌握控制规律的性质和应用,了解执行器和传感器的特性。
1.1自动控制的基本组成自动控制系统就其基本组成而言是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的。
自动控制原理图也就是自动控制流程图,通过自动控制流程图可以看出生产过程中系统所实施的自动控制方案。
自动控制流程图是用规定的文字、图形符号,按照工艺流程绘出的。
自动控制流程图主要反映每个控制系统中的被控变量及其测点位置、执行器种类及其安装位置、控制器的安装,以及各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