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人蛇熊崇拜背后的寓意
解读古人蛇崇拜背后的寓意
解读古人蛇崇拜背后的寓意(七)印度有由来已久的崇蛇传统,眼镜蛇受到人们的崇拜。
印度人崇拜蛇,大约正如他们崇拜卡利女神一样,因为惧怕而产生敬拜,敬拜它是为了不让它发怒。
印历每年5月5日,是印度的拜蛇节。
印度有许多蛇神庙。
在喀拉拉邦,就有两座蛇神庙,蛇庙周围的林子里竖了许多蛇神像。
每逢星期日早晨,信徒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祈祷。
据说,蛇可以使无儿女的人生育。
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为大蛇舍湿所承受,一说而大神毗湿奴化身的化身,一说是毗湿奴的卧榻。
(八)巴基斯坦有一种民间传说,认为蛇可能变为龙、变为美女。
在这里,蛇失去了古时那令人敬畏的灵光。
在拉吉墓穴出土的一枚金龟子图章上面,巴力-赛特神造型流露埃及的风格,左右伸展着两翼,有一翼持长枪,另一翼握住双角蛇的身体,显出征服的姿态。
藉由这些巴力-赛特神征服双角蛇的造型可以看出,双角蛇在这类的图章里象征着埃及蛇,代表着夜间黑暗的恐怖势力;而在迦南地区则是波涛汹涌海洋的化身。
(九)以色列蛇在古代以色列是亦正亦邪的动物,以色列人对蛇的态度是又敬又畏。
蛇的小小尖锐毒牙足以让身材魁武的人致命。
然而牠每年脱去老旧的皮壳,再次开始新的生命,象征不老的生命。
在旧约里有几个例子显示,蛇与雅威及其它法术的关连,其中埃及十灾及铜蛇反映出古代近东传统对蛇的看法理解。
(十)中国在中国,有白娘子这样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是以蛇为基干和主要原型;中国人更是把人类始祖女娲传说为人首蛇身的神,让中国人与蛇有了血亲关系;同时还把蛇放到了对人命运有某种暗示的12生肖里。
但由于人们对蛇的恐惧,蛇的成语更多反映的也是她的负面意义。
比如形容人狠毒称为“蛇蝎心肠”;形容贪心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胆小有“弓杯蛇影”之说;形容做事没结果有“虎头蛇尾”之说;形容外表漂亮的内心狠毒的女性有“美女蛇”之称,闹得属蛇的人都改称自己属“小龙”等…三、结语远古时代先民们蛇崇拜,今天历史尽管过去了,但是蛇文化依然存在。
中国远古神话中那些人首蛇身的神灵,你都知道吗?
中国远古神话中那些人首蛇身的神灵,你都知道吗?用户1914993708 2018-05-19 14:31“很多远古之神,常常是人首蛇身,比如伏羲、女娲、共工等。
这是什么原因呢?”近日有网友提问,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这些远古之神来自外星球?有种说法是外星人曾造访地球,通过人种优化,引发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其实,远古之神出现人首蛇身是一种图腾崇拜。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虎、犀、狮、象……偏偏选择蛇作为图腾呢?1、蛇图腾起源于上古大洪水时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说中,都记述上古时期存在着一场举世罕见的大洪水。
在这场大洪水中,蛇的形象对远古人类留下深刻印象。
每当暴雨倾盆,电闪雷鸣,巨蟒苍蛇云游烟波浩渺中,海浪翻卷,泥沙俱下,咆哮天地。
在云贵川等地,至今还有“雨后走蛟”的说法。
通常是雨后的深山河流里,有蛟借水而走,甚至拖空了地基使房屋倒塌。
大水退后的河床和农田里,可以清晰看到“走蛟”痕迹,那是一条似乎用探钻打过留下的圆形通道,所到之处杂草、石头都被整齐的压倒。
“走蛟”说法或许能反映蛇图腾的起源。
远古的人们无法解释雨雾雷电与各种动物们的神奇表现,认为有个神在掌管一切。
蛇,这种常在雨后出现的动物,就这样成为氏族的图腾崇拜。
2、蛇图腾起源于上古母系社会时期蛇冬眠后在春天觉醒,蜕皮再生,这种“死而复生”的超能力,使它充满神秘感。
而且蛇的繁殖力超强,这也是上古人类的重要崇拜之一。
因此,蛇图腾表现了人类母系社会的原始崇拜:渴望拥有蛇那样的超强繁殖力和生命力,以保证氏族群体的数量和不断强大。
蛇图腾还广泛存在于西方,如希腊神话里的拉米亚就是是人蛇合体;女妖美杜莎拥有一头蛇发;智慧女神、胜利女神的盾牌都有蛇的形象;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手杖也是一条金蛇。
蛇图腾暗含了上古人类的生命力崇拜,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山海经》记述在钟山下生活着一群人,“人面,蛇身,赤色”。
也许,蛇身就是对母系生命力崇拜的一个表现。
3、蛇图腾是龙图腾的雏形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蛇图腾则是龙图腾的雏形。
楚俗动植物崇拜的内涵探微
楚俗动植物崇拜的内涵探微楚地社会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所以楚人的精神世界中保留了许多氏族社会的遗风。
在保留自己习俗的同时,又受到了中原文化传统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疆域的拓展.,楚人还把被征服的各地的神灵兼收并蓄于自己的意识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信仰,固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说法。
楚人原始巫鬼宗教的泛神论上自天,下至地,万物有灵,皆受尊崇。
楚人认为鬼神主宰一切,无所不在。
鬼神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宇宙万物和人间祸福,大至王朝的兴衰更替,小至个人的穷通,收成的好坏。
鬼神存在的基础是祭祀,只有不断显示灵通,影响人间命运的神才能不断地享受人间香火。
为获得庇护,人们想方设法同鬼神打交道,讨好、强制、欺骗,敬神、媚神、役神,用尽了占卜、修行、梦幻、祭祀等通神手段,人神交通的法旨和方式成为巫教、巫术,因为巫可“绝地天通”,替天行道,代神施令。
巫是人与神之间的信使。
楚先人对天、地、日、月、山、河和祖先顶礼膜拜,对动物、植物崇拜得五体投地,把动、植物当吉祥物,认为吉祥物背后隐藏着鬼神,隐藏着人神交通的玄机。
甚至对语言、文字、乐舞、气味、数学、器物等等诸多崇拜,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神灵,都有兆应,这是楚俗的原生态。
动物中,崇拜较广泛的有龙、狮、龟、蛇、鱼、凤、麒麟、白雉、白虎、白马、白鹿、鸾鸟、九尾孤、羊、鹰、蝠、熊、象、蚕、蝉、蟾、鹊、鹤、水牛、犀牛、鸳鸯、鸿雁等飞鸟走兽、家禽昆虫。
植物中,崇拜较广泛的有萱革、菖蒲、合花、桃、松、枫、柏、槐、桂、梅、竹、兰、菊、桐、荷、桑、栗、灵芝、牡丹等草木花卉。
把动植物神化,越少见越崇拜。
原始先民的信仰崇拜年湮岁杳,后人或者不能理解这些习俗的原始含义,或者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对这些习俗不断地修正附合,派生出灵芝兆祥瑞、龙风呈样、麒麟送子、喜鹊报喜,年夜狗吠吉、鸡声带贵客到、鸟屎落身兆灾、猫头鹰叫孝、竹子开花兆灾、狗哭兆灾等,并由崇拜产生相应的禁忌。
这些都是建立在万物有灵鬼神崇拜基础上的乞福避祸之物,饲养、种植它们,或者用它们的形象做装饰物、佩物,当作祭品,分享神灵的福佑,利用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实用价值部分。
解读古人蛇崇拜背后的寓意
解读古人蛇崇拜背后的寓意摘要:远古时期人类由于对自然界认识的匮乏,出现了植物、动物、神灵等等的崇拜。
当然蛇作为一种神秘的动物自然也在崇拜范围之内,世界各地普遍具有与蛇相关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蛇在古代就被视为有魔力的动物,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形状的,古埃及的依祝女神,便是以眼镜蛇来象征的神祗,印度人、马来西亚人、非洲人也是以蛇为崇拜对象,因此在各个不同时期,我们都能看到众多的以蛇为主体形态的图案和雕塑作品。
关键词:蛇;象征;神话;宗教早在白垩纪(1亿4400万年—6500万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蛇类,它们没有像恐龙一样灭绝,而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大自然的残酷淘汰规律中繁衍至今。
古今中外有许多艺术家对蛇情有独钟,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具有与蛇相关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文学作品或造型艺术品,系统了解一下蛇背后的寓意,变得有趣且必要。
一、蛇的象征含义几乎多于其他任何一种动物(一)蛇性:情欲在欧洲文化中,蛇常常是情欲的象征,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就把蛇作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羽蛇在著名的以写作情爱场面的作家劳伦斯的作品中更是频繁出现。
在中国,古代《周公释梦》中认为如果一个男人梦见蛇,就该有艳遇发生,如果梦见蛇盘在自家床上,就该怀疑妻子是否红杏出墙。
在我国古代神话的众多天神中,传说女娲和伏羲这兄妹俩都是人首蛇身的神,当人类只剩下他俩而面临绝种时,两人不得不“观烟势而合”,从此延续人类繁衍。
(二)蛇性:诱惑蛇行动的方式悄无声息,诡异无常。
这与人类时不时突破封锁闪现的潜意识欲望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常把蛇与诱惑等行为联想在一起。
中国民间有美女蛇诱人的诡异传说。
基督教的《圣经》描述了蛇是怎样诱惑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过程。
古往今来的西方艺术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原罪”教义的时候,总不会忘记了蛇。
在希腊神话中,美杜萨是一个满头以毒蛇为发的美丽女妖,有致命的诱惑力,谁看上她一眼,就会瞬间化为石头。
【传统文化】图腾的信仰——蛇文化
【传统文化】图腾的信仰——蛇文化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龙蛇可以对说,龙是圣人精神的象征,龙能大能小,能隐能现,显则弥漫宇宙,隐则藏身于微芥。
蛇的特点是静定,力量绵绵不绝,象征圣人的魄力能耐。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比较敬而远之的对象,它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特别是在北方,一般很少有人打蛇,同时它也是一种耐力的象征,因为蛇扑食主要是以静制动法。
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
后来蛇的形象演化为龙!四象中,东方青龙是蛇的演化,北方玄武是龟和蛇的结合。
阴阳学说中,蛇类动物象征男性,代表阳,很多早期文化遗迹中发现的彩画都有蛇的形式。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娲和伏羲是人面蛇身。
根据考古材料,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和江南地区印纹陶上就有蛇纹。
说明蛇崇拜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与伏羲的神话故事,汉代文献中,记载女娲与伏羲是兄妹,汉代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画像,彰示出其奥秘。
见下图:这幅画里女娲和伏羲,腰身以上是人形,腰以下是蛇躯,两条尾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而上方两个小人儿,亦是上身人形,下身蛇躯。
相传宇宙还没有人类时,伏羲带女娲进了昆仑山,念咒说:“上天若要让我兄妹二人成夫妻,就让烟雾合拢;若不让,就让烟雾散去。
”果然烟雾笼罩了下来,女娲用草编了一把扇子遮住脸与伏羲成亲。
在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婚后生了个大肉球,球破后变成许多人。
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彰示母系氏族社会的伟大。
图腾,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是氏族的徽号、名称或标志,它的含义即“对祖先标志的崇拜”。
而上述人身蛇躯即是最早的“蛇图腾崇拜”。
汉族把蛇列为“五显神”、“五大家”之中,即:狐狸、蛇、刺猬、鼠、黄鼠狼。
在萨满请神(汉族称跳大神)中的“蟒神”,即是蛇的代表。
谁能和我说一下中国图腾崇拜的文化历史意义
谁能和我说一下中国图腾崇拜的文化历史意义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国,其各民族地区所有的图腾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地域性。
如东夷地区的图腾大多以鸟为主;而中原地区则以兽图腾为主,如麒麟,象;而苗蛮部落则以葫芦为代表 ... ,以蛇代替女娲和伏羲。
中国各民族的图腾文化有关知识过于繁杂浩瀚,在这里就以清朝女真族海东青图腾为代表。
女真族以海东青为图腾,其寓意就是借此弘扬女真族的民族精神。
王恒德先生曾写道:“动物崇拜是人类的自然崇拜之一,以动物或想象中的动物作为崇拜物件。
”而其大致分为两种;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当然,女真族动物崇拜属于后者。
女真族的动物崇拜时间跨度长,史久远。
一般认为,女真族图腾崇拜发轫于熊崇拜,但其崇拜主体依就为海东青。
海东青所展现的“以小搏大”的精神与女真族的奋发精神不谋而合。
从而,清朝海东青一直被奉若神明。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其所信仰的图腾往往能够完美契合。
换句话说:某个民族的图腾崇拜正是其民族精神形象化的体现。
中国图腾文化由于历史久远,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已经无法具体说明。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小,导致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
这是图腾崇拜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对一些如干旱,雷电,日食,月食等的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转变为对神明的景仰与对图腾的崇拜。
如上文中提到的鱼纹,就表达了对绵延子嗣的期望。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清晰,理所当然图腾就转变成了精神信仰。
中国图腾文化所表现的特点则更让人深思。
第一:每个民族或氏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图腾,且与本民族文化祭祀活动息息相关。
第二:认为图腾与本族生息密切相关。
第三:图腾就是本族人的精神信仰。
第四:以人祭祀。
第五:认为图腾具有超自然的神祕力量。
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为对自然认识的浅薄,人们无法理解当时的“神蹟”,所以毫不犹豫的与本族图腾崇拜相融合。
总而言之,由于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够充分,因此图腾具有神祕性,而正因此形成了图腾文化。
从几件文物谈汉代人的熊崇拜现象
AppreciatION 鉴赏26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笔者在整理馆藏的汉代文物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熊有关或加入熊元素的文物大量出现,现就几件典型器物分别予以介绍。
一、熊足类:“熊足”已经成为文物考古的专有名词,大量出现在汉代陶仓(图1)、陶樽、石砚(图2)上,这些器物常以三只蹲立状小熊为足,熊的形象憨态可掬,生动活泼,颇为写实。
圆眼圆耳,口腔开膛较深,嘴部造型逼真。
四肢健壮,两爪扶膝,显得十分乖巧。
绿釉陶熏炉(图3),通高25.7厘米,炉口径17厘米,底径14厘米,该器物为盘豆形器座,上为半球形盖,盖与器座为子母口相扣合,盖顶部蹲坐一只小熊,熊右掌置于口前,左肢自然下垂(图4)。
灰陶立熊插座(图5),高16.4厘米,熊做蹲立状,腚部及后肢着地,粗短尾贴伏于地,前肢两掌置于膝上,头偏一侧,双目圆睁,咧嘴龇牙,长舌伸出口外,造型生动逼真。
汉代文物中的熊不仅塑造材料和方法多样,而且其形象也各具情态,活灵活现。
既有憨态可掬的小熊,又有凶悍威猛的老熊。
那么,汉代人为什么如此热衷地表现这一题材?它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文化从几件文物谈汉代人的熊崇拜现象贾 鹏图1:三熊足绿釉陶仓图2:三熊足盘龙石砚图3:绿釉陶熏炉图4:蹲熊(局部)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27意义?以熊为图腾,源远流长。
在遥远的历史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崇拜熊的强烈意识。
从传说时代到汉代,关于熊的传说就未曾间断过。
众所周知,黄帝氏族就是以熊作为图腾的氏族。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所谓的号即其族属,说明熊是黄帝氏族最高图腾始祖神。
《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先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
”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熊”同黄帝氏族的密切关系。
据说为战国时楚人所作的《山海经》中有关熊的记载多达12处,从中也可看出“熊”传说的古老和重要。
浅论古代蛇崇拜
浅论古代蛇崇拜图腾崇拜是古代人们对于未开化的世界所抱有的一种恐惧和敬畏的缩影。
它常常会伴着一种灾害或奇迹而突然产生。
譬如地震、火灾或者是洪水,在这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以一种动物作为自然本身(或者是他们的祖先本身)来膜拜。
进而达到免除灾祸的目的。
本文则将通过古人对于神话中关于蛇这一生物的崇拜,浅显地分析蛇崇拜诞生的依据以及提出对于后世蛇崇拜进而衍生出龙的推断。
关键词:蛇、洪水、帝王一、蛇早期的记录关于蛇崇拜的起源,我们绝对不可能从史籍中寻找到确凿的证据。
因为一个民族的信仰不可能作为一种变化而述诸于众。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推断蛇崇拜的仪式或者记录来追溯尚存记录的人们对蛇这种生物的观点。
早在《山海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蛇的记录超乎一般的数量。
记录中的蛇,多为神怪之属,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其中多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
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
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
在昆仑之北。
即使到了汉朝,我们也能见到关于蛇的记录。
这些蛇大多代表了一种权威,而为当权者所击败,藉以彰显这些当权者的地位不菲。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简说蛇的图腾崇拜
第22卷第3期Vol. 22No. 3南平师专学报Journal of Nanping T eachers College简说蛇的图腾崇拜陈利华(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2003年9月Sep. , 2003摘要蛇之图腾崇拜,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崇拜,至今仍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广为流行。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现存的蛇图腾崇拜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以期对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动物崇拜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蛇崇拜习俗表现中图分类号:B989.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5963( 2003) 03- 0036- 03图腾,是美洲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的一个方言词汇,它简单而准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即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们常把某种动植物或其他物体当作自己氏族的标志或象征,认定自己同他们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采用各种象征方式和举行各种特殊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认同的肯定。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类典籍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一些人面兽身物,其实就是这种图腾崇拜的典型反映,它们所兼备的人的智慧和兽的武力,正是先民所追求的完美结合。
因此,不少关乎图腾崇拜的仪式中,都一无例外地有着对图腾物进行形象和力量模仿的表现,如安装兽牙、披戴羽饰、纹身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从对中国远古图腾物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远古人类所尊奉的动物种类繁杂多样,但蛇却是以神话形式承载的远古文化讯息中涉及量最大的一种体裁,它常常出现在神的手中或耳朵上,使人感到威灵无比。
同时,传说中许多赫赫有名的天神,也往往是人与蛇的混合体,就连西汉画像砖中所描绘的人文初祖伏羲和女娲,他们虽长着人的脑袋和身体,却也仍然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呈旋绕状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表现状态,明确无误地传递着人们对蛇图腾崇拜的祖先认同。
而被誉为奇异大观的山海经,则出场了更多的人首蛇身之神:水神共工,人面蛇身赤发;共工之臣相收稿日期: 2003- 06- 28作者简介:陈利华( 1972) ,女,汉族,讲师。
蛇文化的7大象征意义:包含诱惑与智慧
蛇文化的7大象征意义:包含诱惑与智慧蛇盘兔(剪纸)巴基斯坦蛇形灯具(木雕)志成2013年是中国癸巳年,癸属蛇,农历称蛇年。
蛇类和人类一样,也经历了地球冰川期的考验,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自有它的地位和奥秘,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更有它的文化与价值。
尤其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家、玄学家、巫师的眼里,蛇有着许多特有的意象——第一象征意义:先祖图腾蛇在古代曾经是一种受到褒扬、膜拜的圣物。
中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产物。
最早的龙就是象形一条大蛇,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龙”字就是如此。
而“黄土作人”的伏羲、女娲在远古人的信念中,都是“蛇身之神”。
古籍《拾遗记》卷二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伏羲)也。
”又据《路史·后记》讲:“天帝的女儿(九河神女)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而孕,经十二年生伏羲。
”另据郭璞传注《山海经》说:“女娲是古时神女,她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当中有七十次变化。
”在传世的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也常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
更有趣的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也是“人首蛇身”。
闻一多先生曾经“将山海经里所见的人面蛇身的神列一总表”,指出伏羲是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他统辖的神有所谓钓长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龙蛇之神。
《山海经》中还有神通瑰奇的共工、相柳、楔窳、贰负等,都是“蛇身之神”。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多蛇,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与蛇打交道。
因而,那里的古人对蛇产生了由害怕到依赖、信仰和崇拜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氏族与蛇有某些亲缘关系,于是奉蛇为图腾族徽。
福建闽族就是图腾蛇的。
闽族,演变到后来,主要是畲族和高山族,“畲”与“蛇”近音,不无渊源。
《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从虫,门声。
”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
“闽”字的“虫”通“蛇”解,即意谓家里供奉蛇的氏族。
第二象征意义:王权护神在古埃及,蛇是一种代表王权的动物。
我们看到的所有法老形象的头部王冠都是很特别的,这是类似于眼镜蛇处于攻击状态下竖起的扁平脖颈的一种装饰物;而法老王的手杖上也总是盘踞着一条蛇。
古蜀先民的蛇崇拜
古蜀先民的蛇崇拜核心提示:古蜀先民对蛇的崇拜,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蜀玉石蛇群数量之大、制作之精、内涵之丰富,为上古时代器物中所罕见。
它们构成了古蜀文化所具有的注重造型艺术、吸收多元文化、强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古蜀玉石蛇群在古蜀国祭祀活动中的大量使用,早于在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1000余年。
从蛇文化因素的孕育、起源到发展,可见古蜀文明是独立起源、独立发展、独具特色、璀璨多姿的一朵奇葩。
局部证明了顾颉刚在四十年代年提出的“巴蜀文化独立发展说”,以及苏秉琦所提出的古蜀文化“自成一系说”是可以确信的。
一.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记载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有鳞目。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蛇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小龙。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同为人身蛇尾。
《伪列子·黄帝篇》称:“庖慷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后来人们还把伏羲和女娲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
”说明烛龙氏族的图腾是赤色的人面蛇身。
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蛇的最早记载见于《史纪·三皇本纪》,书中说伏羲和女娲这二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都是“蛇身人首”。
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
”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
属天。
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
”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
民间有种说法,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即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二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源于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汉代一些文物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
中华文明与龙蛇崇拜
中华文明与龙蛇崇拜作者:黄剑华来源:《月读》2022年第02期中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稻作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龙的崇拜了。
上古时期,中国各个族群都流行对动物的崇尚,有的崇虎,有的崇鸟,有的崇鱼,有的崇熊,有的崇象,有的崇蛇,并将这些动物作为族徽或标识。
各族群崇尚的这些动物,有的与狩猎或捕鱼有关,有的与居住生存环境(山林、平原或江湖沼泽)相关,还有的则与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古人的想象中,龙是司理雨水的神虫,所以与南方水稻的播种栽培关系十分密切。
汉代许慎《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参见〔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82页)说的是春天稻谷播种之时龙要登天降雨,到秋天稻谷丰收之后龙才潜渊冬眠。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是由多种动物特征拼凑起来的一个神奇角色,其主要特征是以各种水族为主体,如扬子鳄、蛇、龟、鱼等,它们都是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动物,还有象鼻、牛耳、鹿角、马鬛、虎掌、鹰爪等,也是南方常见动物的特征。
而将这些动物特征组合在一起,不仅说明了上古不同族群的融合,也进一步塑造和增强了龙的神奇性质。
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龙的影响不断扩大,也就成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炎黄各族共同崇拜的对象。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龙的崇拜是随着稻作文化由南而北的传播形成的,并在传播和流传过程中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民俗的一种符号,受到历代统治者与各个阶层的尊崇,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充当了重要角色。
传世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龙的记载。
《山海经》中就记述了神奇的应龙为黄帝所使而杀蚩尤与夸父,并记述了奇异的烛龙、鸟身龙首神、人面龙身神等。
《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乘两龙的记述,如《山海经·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等等。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民族,而蛇作为“龙”的原生形象也是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蛇图腾信仰应早于龙图腾。
本文试图对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和现今文化遗存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蛇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与龙图腾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z中国古代;蛇图腾;龙图腾;China ancient times the snake totemism hay discussed【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are worship dragon totem nationalities, but snake achievement “dragon” the primary image also was the ancient times ancients worship object, the snake totem belief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e dragon tote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he ancient times to be connect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nowadays culture remain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the discussion snake totemism development and the vicissitude, as well as its and between dragon totemism origin relations.【Key word】 Ancient times; Snake totem; Dragon totem序蛇,俗称“长虫”系属爬行纲,蛇亚目,长条形,有鳞无肢,种类很多,捕食鼠、蛙、鸟等小动物,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解读古人蛇熊崇拜背后的寓意
解读古人蛇熊崇拜背后的寓意叶舒宪不是在做“自说自话”似的论证,而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开掘。
他把探索的触角探伸到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深处中去,在众多头绪纷繁的中原和戎狄的文化历史关系史中去探索新的可能,而这种探索不是多种观点的选择和理论论述,而是从实物图像上呈现和证明各区域文化的源流关系,因为,实物图像不只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因而图像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系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想形式,而找到了实物图像即文化符号的联系就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文化、精神、思维、思想的联系。
正是靠着实物图像的比较和证明,叶舒宪才恢复了被历史遮蔽、遗忘和扭曲了的中华祖先神话的原貌。
先祖之所以崇拜熊,这是因为熊的冬眠春出的习性。
正是根据这种来自对熊图腾更广大谱系的原型意义的把握,叶舒宪重新破译了第一重证据即古文献和古神话的意义。
《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
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
叶舒宪解释:熊穴的“冬闭”,说的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熊穴的“夏启”,则表示熊在春夏之际从冬眠中醒来,重新走出洞穴。
分明是熊在熊穴中出出入入。
先民是把熊看成了死而复生的神灵,正是循环性的冬眠形象,使熊在初民心目中获得某种神圣性。
而原先莫名其妙匪夷所思长期不能解的先祖鲧、禹和启的神话,正是在这种原型意义的把握中获得了豁然开朗的解释。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汉武帝说他在中岳嵩山亲眼看见了“夏后启母石”。
颜师古给汉武帝的话加注解说:“启,夏禹之子也。
其母涂山氏女也。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先秦古籍中还有禹的父亲鲧化熊的情节,以及鲧单独从腹中生育出禹的情节。
叶舒宪认为:“把祖、父、子三代的出生神话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到一种前后交错呼应的连环叙事情节。
古埃及的蛇崇拜:现象与成因
引言古埃及人信奉多神、崇拜多种动物,蛇、猫、狗、狮子、胡狼、鹰、河马、甲虫等诸多动物都属受崇拜之列。
其中,蛇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崇拜对象,在古埃及传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折射出古埃及的哲学思想。
古埃及境内生活着多种蛇,其中不乏眼镜蛇(如图1)、蝰蛇等剧毒蛇。
蛇与古埃及人王室和民间的关系都很密切。
在古埃及的建筑上随处可见蛇的踪影,在法老的权标和冠冕上蛇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名鼎鼎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传说死于毒蛇之口。
通过考察古埃及蛇崇拜,有助探寻古埃及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一、古埃及神话和艺术中蛇的形象古埃及蛇的形象与普通人、王室和神都密切相关,而且蛇的形象具有混合性和多重性,这与埃及人对其他动物的崇拜不尽相同。
古埃及人对很多动物的形象赋予是单一的善或单一的恶,比如猫、鹰等等,而对蛇则是有爱有恨。
1、神蛇:神明、创世、善恶交织古埃及的神灵体系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它们中间出现的蛇神都能够代表蛇在古埃及的重要象征意义。
有的神手中带有蛇的神器,有的神头上或身上盘着蛇。
笔者根据不同神话体系和不同文献对古埃及的蛇神或与蛇有关的神进行了整理(见表格1)在古埃及神祗中出现的动物形象中,蛇是出现得最多的之一(可能仅次于人形神和狮形神)。
在古埃及太阳神巡游冥界的故事中,出现的三位神都和蛇有关。
太阳神“拉”的形象是一直头顶由眼镜蛇盘绕的鹰头。
拉神每天巡游冥界,要经过被喷火巨蛇把守的12道关卡,其中最危险的第七道是由巨蛇Apophis控制,Apophis为阻止太阳神的前进而饮干地下尼罗河的河水。
保护拉神的正是Mehen女蛇神,拉神靠其他神的帮助强迫Apophis吐出河水并杀死了它,太阳神走后Apophis复活,并每天在太阳神的路上攻击。
拉神还将太阳眼化为一条竖起的眼镜蛇以保护自己。
因此,“拉神和所有的人神都有两只并列的眼睛。
……他把太阳眼化为一条树立起来的眼镜蛇,用它来保护自己免遭敌人的袭击。
”Isis女神曾制造了一只毒蛇并将拉神咬伤,使其痛痒难当,直到拉神满足了Isis 愿望才得以解脱蛇毒的苦痛。
伏羲_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第15卷第4期2002年10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5 No.4Oct., 2002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范立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州510632)[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
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
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伏羲;女娲;神话;蛇崇拜[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4-0455-04 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
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
一《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女娲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典籍中伏羲的形象还有间接的说明,《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图腾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熊图腾:认熊做祖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这种人和动、植物的亲缘关系,也就是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太帖”,意为祖母。
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
这都是以熊为图腾,认为熊是自己氏族的祖先。
史书记载黄帝时期有六个氏族,这六个氏族分别以“熊、罴、貔、貅、貙(chu)、虎”为图腾,这六种都是动物。
黄帝自己属于“有熊氏”,就是说黄帝属于熊氏族,《史记》当中注释:“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也就是说,有熊氏居住在河南新郑。
还有一个就是大禹,大禹也是有熊氏,他的妻子是涂山氏,涂山氏的图腾是狐狸。
这就是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氏族和以狐狸为图腾的氏族之间的婚姻。
至于后来传说大禹的妻子是个狐狸精,其实是对原始时期图腾和人关系的一种误读。
不管原始初民相信自己是什么神圣动物的后代,但是实际上,他们还是普通的人类。
人类最早生孩子跟男人没啥关系这种“亲缘关系”直接导致了图腾生育信仰,就是人类最早的生育观念。
初民们凭借简单的生活经验推断:吃饭可以疗饥,喝水能够止渴;但是性行为跟生育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实在太长了,所以原始人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认为,生育,是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带来的神迹,自己的祖先就是图腾所代表的动物或者植物。
这种图腾崇拜,其实就是生殖崇拜最早的表现形式。
有意思的是,先民们直观地看到女人生孩子,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生育和男人无关。
这种对生育的误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通常来说,原始的图腾生育信仰当中认为女性生育通常有两种方式:感生信仰和吞食生育信仰。
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新探
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新探作者:付维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付维鸽(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对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其原型是熊与蛇两种动物形象的结合。
“玉猪龙”实际上是“熊首蛇身”玉器,它是巫觋做法时使用的法器,表现的是红山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大地丰收、种族繁衍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首蛇身”玉器宗教功能有所减弱,装饰功能占主导。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巫觋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05-04考古发掘出土物有明确的出土位置及其共存遗物,为我们研究文物提供了事实依据。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仅有4件:辽宁省建平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M4中出土了2件;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14中出土了1件;河北省阳原姜家梁M75出土了1件。
其中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14属于二次叠骨葬[1],对研究“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意义不大。
故,本文从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次葬的三件“玉猪龙”入手,探究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
一、研究成果简述近些年,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各位专家学者众说纷纭,确有百家争鸣之势。
虫形玉龙说认为其功用是昭示并诱导雷雨[2];昆虫幼虫说认为其寄托着红山先民的“生存繁衍”和“再生”的信仰[3];熊说认为“玉熊龙”与神话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直接有关联[4];猪灵云纹说认为它是事神时佩戴的玉神器,是猪灵与云纹二种崇拜、猪首与云团二种形象的复合型玉神器[5];鹿说认为其反映的是一种鹿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6];胎形龙说认为它是主人在宗教祭祀时的通灵之物[7]。
笔者认为熊说更确切、更符合实际,“玉猪龙”实际上就是“熊首蛇身”玉器。
二、“熊首蛇身”玉器提出的前提——红山文化存在熊、蛇崇拜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图腾崇拜,在笔者看来应该就是熊、蛇崇拜。
龙崇拜与熊崇拜及熊崇拜被替代的原因
龙崇拜与熊崇拜及熊崇拜被替代的原因作者:修文强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修文强(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熊崇拜是原始狩猎社会中的一种主要崇拜,在原始文明社会中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熊崇拜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开始由狩猎社会转型至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雨水关系密切,在这个背景下龙被人类认为是雨神的化身,随着龙崇拜与祖先崇拜和王权结合,狩猎社会广泛存在的熊崇拜逐渐被农业社会的龙崇拜所替代。
关键词:狩猎社会;熊崇拜;农业社会;龙崇拜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4-02熊崇拜在中国上古狩猎时代普遍存在,从东北亚的狩猎民族传统看,至今仍然存在熊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像日本的阿伊努族,中国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以及俄罗斯的埃文基族、那乃人、乌尔奇人,西伯利亚的基里亚克人,其熊祖先、熊图腾的神话故事五花八门。
①熊崇拜的出现与当时社会以狩猎经济为主有直接的联系。
正是由于在森林里狩猎的过程中,熊始终对猎人构成威胁,出于对熊的敬畏和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人类为了在精神上寻找保障和安慰,熊崇拜便随之出现。
人类希望通过熊崇拜加强与熊的亲缘关系,以减少遭受熊袭击的几率,并将凶猛的熊看成威猛无比的神兽,能够镇压和祛除邪恶。
但是当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龙崇拜逐渐出现并最终替代了熊崇拜。
一、龙崇拜与农业经济学术界百年以来对于龙的起源进行了广泛研究。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龙源于大蛇,章太炎在《说龙》中认为龙为鳄鱼,何新的《龙:神话与真相》亦秉承此说,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认为龙的原型为雷电,王小盾在《龙的实质和龙文化的起源》中认为龙源于胚胎原型,等等。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从中国古代艺术品看关于蛇的崇拜与民俗(上)
作者: 郑岩
作者机构: 山东省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37-46页
主题词: 崇拜;民俗;形象;出土;中国古代艺术;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观念;古代宗教;纹样
摘要: <正> 蛇,是极常见的爬行动物,其身体修长无足,舌分两歧,鳞饰斑烂,形象狰狞。
蛇类分布区域广远,出入于浓密的树木草丛间,居住在阴冷的洞穴里,予人以神秘感觉。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蛇怀着畏惧与崇拜的心理,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印度、东南亚、日本、美洲等许多地区都存在着有关蛇类的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形形色色的崇拜与禁忌。
在古代中国,蛇与民族的象征物——龙的关系极密切。
龙是想象中的神物,是古人综合了许多种动物的特征而产生的,其原型的主体便是蛇。
我国传世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蛇的记载,近现代也常可见到与蛇有关的民俗。
田野考古学兴起以后,地下出土的古代艺术品又使我们看到了古代宗教和艺术中蛇的最直观的形象,其内容之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古人蛇熊崇拜背后的寓意
叶舒宪不是在做“自说自话”似的论证,而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开掘。
他把探索的触角探伸到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深处中去,在众多头绪纷繁的中原和戎狄的文化历史关系史中去探索新的可能,而这种探索不是多种观点的选择和理论论述,而是从实物图像上呈现和证明各区域文化的源流关系,因为,实物图像不只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因而图像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系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想形式,而找到了实物图像即文化符号的联系就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文化、精神、思维、思想的联系。
正是靠着实物图像的比较和证明,叶舒宪才恢复了被历史遮蔽、遗忘和扭曲了的中华祖先神话的原貌。
先祖之所以崇拜熊,这是因为熊的冬眠春出的习性。
正是根据这种来自对熊图腾更广大谱系的原型意义的把握,叶舒宪重新破译了第一重证据即古文献和古神话的意义。
《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
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
叶舒宪解释:熊穴的“冬闭”,说的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熊穴的“夏启”,则表示熊在春夏之际从冬眠中醒来,重新走出洞穴。
分明是熊在熊穴中出出入入。
先民是把熊看成了死而复生的神灵,正是循环性的冬眠形象,使熊在初民心目中获得某种神圣性。
而原先莫名其妙匪夷所思长期不能解的先祖鲧、禹和启的神话,正是在这种原型意义的把握中获得了豁然开
朗的解释。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汉武帝说他在中岳嵩山亲眼看见了“夏后启母石”。
颜师古给汉武帝的话加注解说:“启,夏禹之子也。
其母涂山氏女也。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先秦古籍中还有禹的父亲鲧化熊的情节,以及鲧单独从腹中生育出禹的情节。
叶舒宪认为:“把祖、父、子三代的出生神话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到一种前后交错呼应的连环叙事情节。
禹是石头母亲裂开胸所生出的;禹的儿子启,也是石头母亲涂山氏所生出的;禹的父亲鲧有化熊的特异变形能力;禹自己也拥有化熊的特异变形能力。
禹的母亲修己有化石头的变形能力;启的母亲涂山氏也有化石的变形能力。
在三代人五个角色中,作为祖父母和父母的四位长者居然都表演场‘变形记’的神话场景。
把这些化熊化石的男女人物同熊穴神话联系在一起看,可以概括出一组二元对立:男人,化熊,入穴,死(冬眠开始):英雄末路;女人,化石,开穴,生(冬眠结束):英雄再生。
”叶舒宪更进一步从神话象征叙事通则总结鲧、禹和启的神话,“在表层叙述上讲的是代表阳性的熊与代表阴性的石的结合,在隐喻层上表达的则是:阳性之熊进入到阴性的石头洞穴。
而石头洞穴,早自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成为原始猎人们心目中的女性性器之象征——大地母亲的子宫。
象征大地母亲神子宫的洞穴,如果总是固定的闭锁状态那就充其量只能孕育生命,当
然不可能诞生出新的生命。
所以开启和关闭、入穴和出穴的循环运动,实际上充当着古神话有关夏后氏‘鲧-禹-启三代神祖叙事的深层语法”、“石头开启而生人的神话,其实是熊罴类冬眠动物的周期变化所转换生成的一种象征性表述:初民观察到熊进入石头洞穴冬眠的现象,通过幻想催生出人化熊化石的情节,在神话叙事中喻示个体生命的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关闭;而冬眠结束重新走出石洞,则是一个新生命周期的开始,神话思维通常理解为死而再生、复活,当属春天的神话”。
正是在这个神话思维的维度,叶舒宪对“启”的名字做了进一层的解析:“夏后启作为标准的熊之传人,他的名字‘启’就是其出生神话的提要,或者称为‘关键词’。
‘启’的出生的故事其实就是以叙事情节来图解的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季节大转换”;“所谓‘启户’一说,在特指语境中表示打开洞穴之口”。
“‘禹生于石’的说法,都是同一个冬眠春出神话‘启户’或‘穿穴’原型的不同表述而已”。
很显然,叶舒宪是把图像叙事和神话叙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但说到底还是用图像叙事解释神话叙事。
鲧、禹和启的熊神话叙事的原型是在熊图像的构型那里就表现出来的。
所谓图像叙事,就是图像构型对背后仪式叙事的象征性表达。
熊的团神造形和环形就是表示“永恒回归”和重新开始即死而复生的仪式性的“叙述程式”。
而这种仪式性的“叙述程式”则是从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中派生而来的,这样,“我们若将这些有限种类的仪式看作是构成文学叙事的深层结构,则无限的作品便是由这些深层结构按照不
同的转换规则生产出来的表层结构了”(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熊形象所象征的仪式性叙事是深层结构,而鲧、禹和启的神话则是表层结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完全可以把熊的其他神话传说和故事都看成是熊形象叙事深层结构的不同表层结构的变形。
叶舒宪的“熊图腾:从神话到小说”部分,正是从熊原型自神话到小说的演变轨迹,使其成为重构熊图腾原型谱系重要的一环。
在此,我们又一次体味到了叶舒宪学术研究中弗莱式宏大思维方式和对原型演变精细解剖的风格。
叶舒宪在后世为数不多的写到熊的小说中总结出熊是“季节循环的象征”,“复活的象征”和“佛的象征”,从而使神话熊原型在后世小说中找到了象征化的变形表现,也使后世小说在熊神话那里得到了原型的深层结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