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案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会分析图、表等已知条件中的数据,确定出最佳模型.能在函数模型不确定时自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应用问题的求解过程,体验指数函数模型的特征,学会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建模与解模、用模的过程中体会函数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求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建一些简单的函数模型去解决问题,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评价.三、教学方法: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解决实际应用题的一般的步骤是什么?2.上节课解决了哪两类函数模型的问题?【设置意图】:以旧引新激发兴趣,再现应用技能.(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1):既没有给出函数模型,又无法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的情况,我们又如何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三)例题讲解:类型1:没有给出函数模型的情况例1. 某桶装水经营部每天的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为200元,每桶水的进价是5元,销售单价与日均销售量的关系如表所示:请根据以上数据作出分析,这个经营部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思考探究:问题(1):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假设每桶水在进价的基础上增加x元,则日均销售量为?问题(2):假设日均销售利润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是什么?问题(3):上述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问题(4):经营部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问题(5):根据上题你能总结一下用函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的一般思路吗?(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叫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动画进行引导、点拨,得出最终结论.)【设置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模的过程,采用问题式层层引导,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体会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好处.类型2:无法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的情况(选模、试模、分析模型的优劣)例2.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见课本)(1)根据表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 与身高xcm 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高中数学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课题: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采用尝试、讨论方式进行探究.2.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引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有几只鸡和兔?你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老师介绍孙子的大胆解法: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和兔就变成了“独脚鸡”和“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数,即:47-35=12;鸡数就是:35-12=23.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二)结合实例,探求新知例1.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探索: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有哪些?它们的取值范围怎样;2)所涉及的变量的关系如何?3)写出本例的解答过程.老师提示:路程S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注意t的实际意义.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并相互讨论、交流、评析.例2.某商店出售茶壶和茶杯,茶壶每只定价20元,茶杯每只定价5元,该商店制定了两种优惠办法: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何种函数模型来描述?2)本例涉及到几个函数模型?3)如何理解“更省钱?”;4)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在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完成本例题解答之后,老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它把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关系抽象出来,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过程称为建模,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高中数学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案数学教案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目标] 1.会用分段函数模型或自建函数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会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进行拟合.[重点] 根据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解答实际问题.知识点一解函数模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填一填]1.函数模型应用的两个方面(1)利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问题;(2)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并利用所得函数模型解释有关现象,对某些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解函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理关系.(2)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3)求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论.(4)还原:将用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答一答]1.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提示:(1)正比例函数模型:f(x)=kx(k为常数,k≠0);(2)反比例函数模型:f(x)=kx(k为常数,k≠0);(3)一次函数模型:f(x)=kx+b(k,b为常数,k≠0);(4)二次函数模型:f(x)=ax2+bx+c(a,b,c为常数,a≠0);(5)指数函数模型:f(x)=ab x+c(a,b,c为常数,a≠0,b>0,b≠1);(6)对数函数模型:f(x)=m log a x+n(m,n,a为常数,m≠0,a>0,a≠1);(7)幂函数模型:f(x)=ax n+b(a,b,n为常数,a≠0,n≠1).知识点二函数拟合与预测的一般步骤[填一填](1)收集数据;(2)画散点图;(3)选择函数模型;(4)求函数模型;(5)检验.若符合实际情况,则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若不符合实际情况则从(3)重新开始.[答一答]2.如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提示:通过收集数据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如下:第一步:收集数据;第二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散点图;第三步:根据点的分布特征,选择一个能刻画散点图特征的函数模型;第四步:选择其中的几组数据求出函数模型;第五步:将已知数据代入所求出的函数模型进行检验,看其是否符合实际.若不符合实际,则重复第三、四、五步.若符合实际,则进入下一步;第六步:用求得的函数模型去解释实际问题.以上过程可用程序框图表示如下:3.数据拟合时,得到的函数为什么需要检验?提示:因为根据已给的数据作出散点图,一般是以比较熟悉的、最简单的函数作模拟,但所估计的函数有时可能误差较大或不切合客观实际,此时要重新调整数据或选用其他函数模型.类型一建立函数模型的应用题[例1] 某汽车城销售某种型号的汽车,进货单价为25万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单价为29万元时,平均每周能售出8辆,而当销售单价每降低0.5万元时,平均每周能多售出4辆.设每辆汽车降价x万元,每辆汽车的销售利润为y万元(每辆车的销售利润=销售单价-进货单价).(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保证商家不亏本的前提下,写出x 的取值范围;(2)假设这种汽车平均每周的销售利润为z 万元,试写出z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每辆汽车的销售单价为多少万元时,平均每周的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分析] 解决本题需弄清楚:每辆车的销售利润=销售单价-进货单价;先求出每辆车的销售利润,再乘以售出辆数可得每周销售利润.通过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汽车合适的销售单价.[解] (1)因为y =29-25-x ,所以y =-x +4(0≤x ≤4).(2)z =(8+x 0.5×4)y =(8x +8)(-x +4)=-8x 2+24x +32(0≤x ≤4). (3)由(2)知,z =-8x 2+24x +32=-8(x -1.5)2+50(0≤x ≤4).故当x =1.5时,z max =50.所以当销售单价为29-1.5=27.5万元时,每周的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50万元. 在函数模型中,二次函数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后,可利用配方法、判别式法、换元法、函数的单调性等来求函数的最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最小等问题.[变式训练1] 据市场分析,烟台某海鲜加工公司当月产量在10吨至25吨时,月生产总成本y (万元)可以看成月产量x (吨)的二次函数;当月产量为10吨时,月总成本为20万元;当月产量为15吨时,月总成本最低为17.5万元,且为二次函数的顶点.(1)写出月总成本y (万元)关于月产量x (吨)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该产品销售价为每吨1.6万元,那么月产量为多少时,可获最大利润?解:(1)设y =a (x -15)2+17.5,将x =10,y =20代入上式,得20=25a +17.5.解得a =110. 所以y =110(x -15)2+17.5(10≤x ≤25). (2)设最大利润为Q (x ), 则Q (x )=1.6x -y =1.6x -⎝ ⎛⎭⎪⎫110x 2-3x +40=-110(x -23)2+12.9(10≤x ≤25). 因为x =23∈[10,25],所以月产量为23吨时,可获最大利润12.9万元.类型二 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题[例2] 已知某产品市场价格与市场供应量P 的关系近似满足P (x )=2(1-kt )(x -b )2(其中t 为关税的税率,且t ∈[0,12),x 为市场价格,b ,k 为正常数),当t =18时的市场供应量曲线如图所示.(1)根据图象求b ,k 的值;(2)记市场需求量为Q ,它近似满足Q (x )=211-x 2,当P =Q 时的价格称为市场平衡价格,为使市场平衡价格不低于9元,求税率的最小值. [解] (1)由图象知:⎩⎪⎨⎪⎧2(1-k 8)(5-b )2=1,2(1-k 8)(7-b )2=2, ⇒⎩⎪⎨⎪⎧(1-k 8)(5-b )2=0,(1-k 8)(7-b )2=1,⇒⎩⎪⎨⎪⎧ b =5,k =6. (2)当P =Q 时,有2(1-6t )(x -5)2=211-x 2, 即(1-6t )(x -5)2=11-x 2⇒2(1-6t )=22-x (x -5)2=17-(x -5)(x -5)2 =17(x -5)2-1x -5. 令m =1x -5,则2(1-6t )=17m 2-m . ∵x ≥9,∴m ∈(0,14].当m =14时,2(1-6t )取最大值1316,故t ≥19192, 即税率的最小值为19192. (1)本题利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利用给出的函数图象,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再利用函数关系式求最值,求最值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对于题中已给出数学模型问题,只要解数学模型即可,较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解模型,然后利用相应的解析式及对应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变式训练2] 灌满开水的热水瓶放在室内,如果瓶内开水原来的温度是θ1度,室内气温是θ0度,t 分钟后,开水的温度可由公式θ=θ0+(θ1-θ0)e -kt 求得,这里,k 是一个与热水瓶类型有关的正的常量.现有一只某种类型的热水瓶,测得瓶内水温为100℃,过1小时后又测得瓶内水温变为98℃.已知某种奶粉必须用不低于85℃的开水冲调,现用这种类型的热水瓶在早上六点灌满100℃的开水,问:能否在这一天的中午十二点用这瓶开水来冲调上述奶粉?(假定该地白天室温为20℃)解:根据题意,有98=20+(100-20)e-60k , 整理得e -60k =3940. 利用计算器,解得k =0.000 422 2.故θ=20+80e -0.000 422 2t .从早上六点至中午十二点共过去6小时,即360分钟.当t =360时,θ=20+80e -0.000 422 2×360=20+80e -0.152,由计算器算得θ≈88℃>85℃,即能够在这一天的中午十二点用这瓶开水来冲调奶粉.类型三 拟合函数模型的应用题[例3] 某个体经营者把开始六个月试销A ,B 两种商品的逐月投资与所获纯利润列成下表:该经营者准备下月投入12万元经营这两种产品,但不知投入A ,B 两种商品各多少万元才合算.请你帮助制定一个资金投入方案,使得该经营者能获得最大利润,并按你的方案求出该经营者下月可获得的最大纯利润(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 只给出数据,没明确函数关系,这样就需要准确的画出散点图.然后根据图形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解] 以投资额为横坐标,纯利润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散点图,如图所示.观察散点图可以看出,A 种商品的所获纯利润y 与投资额x 之间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二次函数模型进行模拟,如图①所示.取(4,2)为最高点,则y =a (x -4)2+2,再把点(1,0.65)代入,得0.65=a (1-4)2+2,解得a =-0.15,所以y =-0.15(x -4)2+2. B 种商品所获纯利润y 与投资额x 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线性的,可以用一次函数模型进行模拟,如图②所示.设y =kx +b ,取点(1,0.25)和(4,1)代入,得⎩⎪⎨⎪⎧ 0.25=k +b ,1=4k +b ,解得⎩⎪⎨⎪⎧ k =0.25,b =0.所以y =0.25x .即前六个月所获纯利润y 关于月投资A 种商品的金额x 的函数关系式是y =-0.15(x -4)2+2;前六个月所获纯利润y 关于月投资B 种商品的金额x 的函数关系式是y =0.25x .设下月投入A ,B 两种商品的资金分别为x A ,x B (万元),总利润为W (万元),那么⎩⎪⎨⎪⎧ x A +x B =12,W =y A +y B =-0.15(x A -4)2+2+0.25x B .所以W =-0.15(x A -196)2+0.15×(196)2+2.6. 当x A =196≈3.2(万元)时,W 取最大值,约为4.1万元,此时x B ≈8.8(万元). 即该经营者下月把12万元中的3.2万元投资A 种商品,8.8万元投资B 种商品,可获得最大利润约为4.1万元.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然后根据散点图的形状,选用比较接近的可能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所涉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若符合实际,可用此函数模型解释问题,若不符合实际,则继续选择模型,重复操作过程.[变式训练3] 我国2014年至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元)如下表所示:(1)画出函数图象,猜想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近似地写出一个函数关系式;(2)利用得出的关系式求生产总值,与表中实际生产总值比较.解:(1)画出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从函数的图象可以看出,画出的点近似地落在一条直线上,设所求的一次函数为y =kx +b (k ≠0).把点(0,8.206 7)和(3,10.239 8)的坐标代入上式,解方程组,得⎩⎪⎨⎪⎧ k =0.677 7,b =8.206 7. 因此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 =0.677 7x +8.206 7.(2)由得到的关系式计算出2015年和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0.677 7×1+8.206 7=8.884 4(万亿元),0.677 7×2+8.206 7=9.562 1(万亿元).与实际的生产总值相比,误差不超过0.1万亿元.1.一根蜡烛长20 cm ,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 cm ,燃烧时剩下的高度h (cm)与燃烧时间t (h)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为图中的( B )解析:由题意h =20-5t,0≤t ≤4.结合图象知应选B.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如图给出了红豆生长时间t (月)与枝数y (枝)的散点图,那么红豆生长时间与枝数的关系用下列哪个函数模型拟合最好( C )A .y =t 3B .y =log 2tC .y =2tD .y =2t 2 解析:符合指数函数模型.3.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10元/个销售时,每天可卖出100个,若此商品的销售单价涨1元,日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此商品的销售单价应定为14元.解析:设销售单价应涨x 元,则实际销售单价为(10+x )元,此时日销售量为(100-10x )个,每个商品的利润为(10+x )-8=2+x (元),∴总利润y =(2+x )(100-10x )=-10x 2+80x +200=-10(x -4)2+360(0<x <10,且x ∈N *).∴当x =4时y 有最大值,此时单价为14元.4.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火箭的最大速度v 米/秒和燃料的质量M 千克、火箭(除燃料外)的质量m 千克的函数关系式是v =2 000·ln(1+M m ).当燃烧质量是火箭质量的e 6-1倍时,火箭的最大速度可达12千米/秒.解析:当v =12 000时,2 000·ln(1+M m)=12 000, ∴ln(1+M m )=6,∴M m =e 6-1.5.某学校准备购买一批电脑,在购买前进行的市场调查显示:在相同品牌、质量与售后服务的条件下,甲、乙两公司的报价都是每台6 000元.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的,从第11台开始按报价的七折计算,乙公司的优惠条件是均按八五折计算.(1)分别写出在两公司购买电脑的总费用y 甲,y 乙与购买台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根据购买的台数,你认为学校应选择哪家公司更合算?解:(1)y 甲=⎩⎪⎨⎪⎧ 6 000x (0≤x ≤10,x ∈N ),60 000+4 200(x -10)(x ≥11,x ∈N ) =⎩⎪⎨⎪⎧ 6 000x (0≤x ≤10,x ∈N ),4 200x +18 000(x ≥11,x ∈N ),y 乙=5 100x (x ∈N ),(2)当x ≤10时,显然y 甲>y 乙;当x >10时,令y 甲>y 乙,即4 200x +18 000>5 100x ,解得x <20.答:当购买的台数不超过20台时,应选择乙公司,当购买台数超过20台时,应选择甲公司.——本课须掌握的三大问题1.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引入自变量建立目标函数解决函数应用题时,一是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是要检验所得结果,必要时运用估算和近似计算,以使结果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3.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要充分使用数学语言,如引入字母,列表,画图等使实际问题数学符号化.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26。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2.通过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教学要求]对于函数增长的比较,教科书分了三个层次:首先以实例为载体让学生切实感受不同函数模型间的增长差异,然后采用图、表两种方法比较三个函数(2x y =,x y 2=,x y 2log =)的增长差异,最后将结论推广到一般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函数基本模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科书用4个例题作示范,并配备了较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在4个例题中,分别介绍了分段函数、指数型函数、二次函数的应用.在例4和例6中还渗透了函数拟合的基本思想.本章安排的实习作业主要是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函数实例,并运用已学习的函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感受函数的广泛应用.课本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认识及应用,都是通过实例来实现的.这是因为函数模型本身就来源于现实,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这样做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或建立数学模型,并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学生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的增长速度的认识还很少,因此让学生比较这几种函数的增长差异会有一定困难.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另一个困难.[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1)新课进展一、实例分析投资回报和选择奖励模型两个实例,让学生对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发现当自变量变得很大时,指数函数比一次函数增长得快,一次函数比对数函数增长得快.(底数0 a )例1(课本第95页例1)分析与解:课本第95——96页.关键:阅读、理解、审题重点:让学生体会指数爆炸问:在例1中,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根据例1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分别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你能借助计算器做出函数图象,并通过图象描述一下三个方案的特点吗?由以上的分析,你认为应当如何做出选择?例2(课本第97页例2)本例将三个函数增长模型同时呈现给学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它们增长速度的差异.教学时,除了用函数的图象直观展示这种增长差异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表格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例2涉及了哪几类函数模型?本例的本质是什么?你能根据问题中的数据,判定所给的奖励模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吗?通过对三个函数模型增长差异的比较,你能写出例2的解答吗?本课小结通过师生交流进行小结:确定函数的模型——利用数据表格、函数图象讨论模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第二课时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2)新课进展二、三类函数增长差异的比较1.通过图、表比较2x y =,xy 2=两个函数的增长速度.2.探究2x y =,x y 2log =两个函数的增长速度.3.说说函数x y 2=,2x y =,x y 2log =的增长差异.在区间),0(+∞上,总有x x 22log >;当4>x 时,总有22x x >. 所以当4>x 时,总有x x x 22log 2>>.4.一般的,在区间),0(+∞上,尽管函数)1(>=a a y x ,)1(log >=a x y a 和)0(>=n x y n 都是增函数,但它们的增长速度不同,而且不在同一个‘档次’上,随着x 的增大,)1(>=a a y x 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会超过并远远大于)0(>=n x y n的增长速度,而)1(log >=a x y a 的增长速度则会越来越慢.因此,总会存在一个0x ,当0x x >时,就有x n a a x x <<log . 探究(课本101页):x y x y y x 2121log ,,)21(===-的衰减情况. 通过观察获得这三个具体的函数的衰减情况,然后得出结论并推广到一般情况:存在一个0x ,当0x x >时,)10,0(log <<<>>a n x a x a x n .第三课时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复习导入问: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你是否注意到函数变化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结合上节课学习内容或者课本进行回答.新课进展一、例题及分析例3(课本第102页例3)本例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是确定的,需要我们利用问题中的数据及其蕴含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此题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用函数模型(分段函数)刻画实际问题.(1)获得路程关于时间变化的函数解析式:⎪⎪⎪⎩⎪⎪⎪⎨⎧<≤+-<≤+-<≤+-<≤+-<≤+=.54,2299)4(6543,2224)3(7532,2134)2(9021,2054)1(8010,200450t t t t t t t t t t s(2)根据解析式画出汽车行驶路程关于时间变化的图象.例4(课本第103页例4)本例中,数学模型n e y y 0=是指数型函数模型,它由0y 与r 两个参数决定,而0y 与r 的值不难得到.本题意在让学生验证问题中的数据与所提供的数学模型是否吻合,并用数学模型解释实际问题,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这也是此题的难点.借助计算器做出函数图象,比较与实际的吻合度.课堂练习课本第98页练习第1、2题.布置作业课本第107页习题3.2A 组第1、2、3题第四课时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2)新课进展一、例题及分析续例5(课本第104页例5)课本第104页表3-9中数据的变化是有特定规律的,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所提供的数据特点,由数据特点抽象出函数模型.同时,应注意变量的变化范围,并以此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例6(课本第105页例6)只给出了通过测量得到的统计数据表,要想由这些数据直接发现函数模型是困难的.思考:散点图与已知的哪个函数图象最接近,从而选择这个函数模型.课堂练习课本第106页练习第1、2题.二、例题的回顾与总结4个例题各有特点,例3、5是一类变量之间具有确定关系的问题,根据这个关系就可以建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与例2、5不同的是,例4、6都是需要判断所选择的函数模型与问题所给数据的吻合程度,像例6用“当取表中不同的两组数据时,得到的函数解析式可能会不一样”这句话体现了这点不同;例4、6略有不同的是例4给出了函数模型,例6需要自己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函数模型,这反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建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逐渐明确和感受这一点.例7 教师用书第107页第4题布置作业课本第107页习题3.2A组第4、5、6题.。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教案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函数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2.小组合作学习;3.课堂实践。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复习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提出问题:“函数模型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3.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步骤二:讲解函数模型的基本概念(20分钟)1.介绍函数模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模型的含义: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模型来描述一个实际问题;3.示范几个常见的函数模型。
步骤三:探究函数模型的特性(20分钟)1.引入函数模型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2.以实例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函数模型的特性;3.学生合作完成几个练习题。
步骤四:应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1.通过实例介绍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自由落体、物种数量增长等;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函数模型并解决问题;3.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完成一篇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函数模型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熟练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2.书面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教材》;2.多媒体教学工具;3.实际问题的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函数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能够应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函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2.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第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
教学重点:两函数模型实例的讲解。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象,判断问题所适用的函数模型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二、新课例3、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2)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汽车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km与时间th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
解:(1)阴影部分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阴影部分面积表示汽车在5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360km。
(2)根据图有:⎪⎪⎪⎩⎪⎪⎪⎨⎧<≤+-<≤+-<≤+-<≤+-<≤+=542299)4(65432224)3(75322134)2(90212054)1(8010200450t t t t t t t t t t s 它的函数图象P 10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函数图象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提高读图的能力。
例4、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依据。
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y =rt e y 0,其中t 表示经过的时间,y 0表示t =0时的人口数,r 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
表3-8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P 103)(1)如果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2)如果按表3-8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达到13亿? 分析:分别求出1950到1959年的每一年的增长率,再算出平均增长率,得到从口增长模型y=55196e 0.0221t ,作出原数据的散点图,作出模型的函数图象,可以看出这个模型与数据是否吻合,用Excel 电子表格作出图象展示给学生看。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解: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函数y=0.25x, y=log7x+1,y=1.002x的图象(图3.2-2)
y 8 7 6 5 4 3 2 1 O
y=0.25x y=1.002x y=5 y=log7x+1
200
400 600
800 1000
x
观察图象发现,在区间[10,1000]上,模型 y=0.25x,y=1.002x的图象都有一部分在直线y=5的 上方,只有模型y=log7x+1的图象始终在y=5的下方, 这说明只有按模型y=log7x+1进行奖励时才符合公司 的要求. 下面通过计算确认上述判断.
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 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 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 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解:
设第x天所得回报是y元,则 方案一:y=40(x∈N*);
20 1.05E+06
30 40 1.07E+09 1.10E+12
400
70 1.18E+21 4900
900
80 1.21E+24 6400
1600
„ „ „
y=2x 1.13E+15 y=x2 2500
再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图2)
y
y=2x
1.13E+15
1.10E+12 y=x2
0.953
0.877
0.817
y log1 x
2
3.322 1.737
1
高中数学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1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汽车的行驶规律”,理解一次函数、分段函数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模型”,使学生学会指数型函数的应用,了解函数模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过程与方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物理、人类社会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素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段函数和指数型函数的应用.教学难点:函数模型的体验与建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在课本第三章的章头图中,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兔子们几乎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使澳大利亚人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与之相应,图中话道出了其中的意蕴:对于一个种群的数量,如果在理想状态(如没有天敌、食物充足等)下,那么它将呈指数增长;但在有限制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符合对数增长模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这一节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不同函数模型的应用.思路2.(直接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这一节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不同函数模型的应用.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我市有甲、乙两家乒乓球俱乐部,两家设备和服务都很好,但收费方式不同.甲家每张球台每小时5元;乙家按月计费,一个月中30小时以内(含30小时)每张球台90元,超过30小时的部分每张球台每小时2元.小张准备下个月从这两家中的一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其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也不超过40小时.设在甲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x 小时的收费为f (x )元(15≤x ≤40),在乙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x 小时的收费为g (x )元(15≤x ≤40),试求f (x )和g (x ).(2)A ,B 两城相距100 km ,在两地之间距A 城x km 处的D 地建一核电站,给A ,B 两城供电,为保证城市安全.核电站距城市的距离不得少于10 km.已知供电费用与供电距离的平方和供电量之积成正比,比例系数λ=0.25.若A 城供电量为20亿度/月,B 城为10亿度/月.把月供电总费用y 表示成x 的函数,并求定义域.(3)分析以上实例属于那种函数模型. 讨论结果:(1)f (x )=5x (15≤x ≤40);g (x )=⎩⎪⎨⎪⎧90,15≤x ≤30,2(x -30)+90,30<x ≤40.(2)y =5x 2+52(100—x )2(10≤x ≤90).(3)分别属于一次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应用示例例1 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1)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2)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 004 km ,试建立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 (km)与时间t (h)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回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引导.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面积为路程;由于每个时间段速度不同,汽车里程表读数s (km)与时间t (h)的函数为分段函数.解:(1)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汽车在这5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360 km.(2)根据图1,有s =⎩⎪⎨⎪⎧50t +2 004,0≤t <1,80(t -1)+2 054,1≤t <2,90(t -2)+2 134,2≤t <3,75(t -3)+2 224,3≤t <4,65(t -4)+2 299,4≤t ≤5.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所示.图2图3两种优惠方案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20010031010010x x x ≤≤⎧⎪⎨>⎪⎩,,-,,g (x )=500500()3100500.10x g x x x ≤≤⎧⎪=⎨->⎪⎩,,,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 a lthus,1766—1834)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y=y0e rt,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y0表示t=0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2)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达到13亿?解:(1)设1951~1959年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r1,r2,r3,…,r9.由55 196(1+r1)=56 300,可得1951年的人口增长率为r1≈0.020 0.同理可得,r2≈0.021 0,r3≈0.022 9,r4≈0.025 0,r5≈0.019 7,r6≈0.022 3,r7≈0.027 6,r8≈0.022 2,r9≈0.018 4.于是,1951~1959年期间,我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r=(r1+r2+…+r9)÷9≈0.022 1.令y0=55 196,则我国在1950~1959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模型为y=55 196e0.022 1t,t∈N.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作出函数y=55 196e0.022 1t(t∈N)的图象(图4).图4由图可以看出,所得模型与1950~1959年的实际人口数据基本吻合.(2)将y=130 000代入y=55 196e0.022 1t,由计算器可得t≈38.76.所以,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那么大约在1950年后的第39年(即1989年)我国的人口就已达到13亿.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而是让人口自然增长,今天我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某电器公司生产A型电脑.1993年这种电脑平均每台的生产成本为5 000元,并以纯利润20%确定出厂价.从1994年开始,公司通过更新设备和加强管理,使生产成本逐年降低.到1997年,尽管A型电脑出厂价仅是1993年出厂价的80%,但却实现了50%纯利润的高效益.(1)求1997年每台A型电脑的生产成本;(2)以1993年的生产成本为基数,求1993年至1997年生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的百分数.(精确到0.01,以下数据可供参考:5=2.236,6=2.449)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引导. 出厂价=单位商品的成本+单位商品的利润.解:(1)设1997年每台电脑的生产成本为x 元,依题意,得x (1+50%)=5 000×(1+20%)×80%,解得x =3 200(元).(2)设1993年至1997年间每年平均生产成本降低的百分率为y ,则依题意,得5 000(1-y )4=3 200,解得y 1=1-255,y 2=1+255(舍去).所以y =1-255≈0.11=11%, 即1997年每台电脑的生产成本为3 200元,1993年至1997年生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约为11%.点评:函数与方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请同学们体会它们的关联性.拓展提升某家电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决定调整产品的生产方案:准备每周(按120个工时计算)生产空调、彩电、冰箱共360台,且冰箱至少生产60台.已知生产这些家电产品每台所需工时和每台产值如下表:(以千元为单位)解:设每周生产空调、彩电、冰箱分别为x 台、y 台、z 台,每周产值为f 千元,则f =4x +3y +2z ,其中⎩⎪⎨⎪⎧ x +y +z =360,12x +13y +14z =120,x ≥0,y ≥0,z ≥60,①②③由①②可得y =360-3x ,z =2x ,代入③得⎩⎪⎨⎪⎧x ≥0,360-3x ≥0,2x ≥60,则有30≤x ≤120.故f =4x +3(360-3x )+2·2x =1 080-x ,当x =30时,f max =1 080-30=1 050. 此时y =360-3x =270,z =2x =60.答:每周应生产空调30台,彩电270台,冰箱60台,才能使每周产值最高,最高产值为1 050千元.点评:函数、方程、不等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转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请同学们借助上面的实例细心体会.课堂小结本节重点学习了函数模型的实例应用,包括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等;另外还应关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回答.教师提示、点拨,及时评价.引导方法: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总结.作业课本习题3.2A组5,6.设计感想本节设计从有趣的故事开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函数模型的选择,然后通过几个实例介绍常用函数模型.接着通过最新题型,训练学生由图表转化为函数解析式的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每个例题的素材贴近现代生活,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2课时作者:王仁海,瓯海中学教师,本教学设计获浙江省教学设计大赛省一等奖.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A版)》第三章的“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即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模型的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而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其重点,也是难点.函数模型的应用教学,既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通过实例来说明函数模型的应用,是因为函数模型本身就来源于现实,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或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并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中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了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学习了3.2.1几类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和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学会了如何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模型应用能力.这为理解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也为深入理解如何建立合适的拟合函数模型提供了依据.但学生对于动态数据认识薄弱,对于综合应用函数图象与性质尚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选择合适的模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函数图象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本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拟合的基本思想,学会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数据画出函数图象,从拟合简单的一次函数模型入手,掌握多角度观察函数图象的技能,探究出各种合适的拟合函数模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体验函数是描述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将实际问题化为函数模型,建立合适的拟合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如何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思想一、创设应用情境,引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过两种函数模型的应用,分别是利用给定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那么在既没有给出函数模型又无法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呢?二、组织探究例 1 下表是我校从实施研究性学习以来,高一年级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在我市每年一次的评比中获奖的相关数据.析式.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使新知识和原知识形成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探究:(1)组织学生读、议,小组讨论该如何分析题目?①列表②描点图1③根据点的分布特征,可以考虑以一次函数y =kx +b (k ≠0)作为描绘篇数与年份的变化趋势.取(1,14),(4,35),有⎩⎪⎨⎪⎧14=k ·1+b ,35=k ·4+b ,解得⎩⎪⎨⎪⎧k =7,b =7.这样,我们就得到函数模型y =7x +7.作出此模型函数图象如下:图2根据上述图象,我们发现这个函数模型与已知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这说明它能较好地反映我校获奖篇数与年份的变化趋势.图3确定函数模型由前三组数据,用计算器确定函数模型:+12x+41;图4可见,乙同学选择的模型较好.此变式训练是为进一步巩固例1的拟合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2 我校不同身高的男、女同学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体重y kg与身高x 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的同学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下面请各位同学对照拟合函数模型来测算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设计意图本例题以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再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引发学生构建自身基础上的“再创造”,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问题(1)的探究:①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分析数据,发现本题只给出了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表,要想由这些数据直接发现函数模型是困难的.②教师引导学生将表中的数据输入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它们的散点图.教师提问所作散点图与已知的哪个函数图象最接近,从而选择这个函数模型.图5由图可发现指数型函数y=a×b x的图象可能与散点图的吻合较好,可选之.③教师再问:如何确定拟合函数模型中a,b值.④教师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小组合作探究,求出拟合函数模型中a,b的值,然后画出图形,得到的拟合函数效果如何?⑤教师下去巡视后,请小组中的1名成员上台到实物投影处讲解.组1:选取(168,61.4),(172,66.2)两组数据,用计算器算出a=2.6,b=1.019.这样得到函数模型为y=2.6×1.019x,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与散点图.图6我们发现,函数y=2.6×1.019x不能很好地反映我校学生身高与体重关系.组2:选取(154,46.5),(168,61.4)两组数据,用计算器算出a=2.2,b=1.02.这样得出函数模型为y=2.2×1.02x,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与散点图.图7我们发现,散点图上的点基本上或大多数接近函数y=2.2×1.02x的图象,所以函数y =2.2×1.02x很好地刻画了我校学生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问题的特点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本题需要判断选择的函数模型与问题所给数据的吻合程度,当取表中不同的两组数据时,得到的函数解析式可能会不一样,需不断修正.当然本题若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的拟合功能,那么获得的函数模型会更精确,下课后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并且本例题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请一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将之一般化,用流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总结提升的能力.问题(2)探究:由于是研究学生自身的体重问题,因而学生的兴趣很高,每人很快都编好了自己的问题,解答起来.如一男生身高175 cm,体重80 kg,他的计算如下:将x=175代入y=2.2×1.02x,得y=2.2×1.02175≈70.4.由于80÷70.4≈1.136<1.2.所以,该男生体重正常.设计意图采用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学生单独完成的模式.因为本题是测算自己本身体重的问题,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本题问题难度不大,但意义重大,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素材,即用拟合函数来预测自己关心的日常生活问题,学生体验过程方式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三、练习反馈教材本节练习1.学生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批改、交流.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个别指导为主,体现面对全体学生的理念,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小结反思以小组中1人总结,3人倾听的方式,对本课内容进行自主小结,教师归纳强调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设计意图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数学能力,自主小结的形式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是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梳理.五、课外作业教材习题3.2A组1题,B组1题.六、课外实践通过拟合函数模型看温州经济发展.上网收集1995~2005年温州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对外经济三项数据,建立适当的拟合函数模型,画出拟合函数模型的图象,并通过拟合函数图象来预测温州在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设计意图课外作业为巩固作业,课外实践为拓展作业,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再创造能力.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探究——画出散点图,建立模型,体会不同函数模型拟合的准确程度.↓探索研究——由数据画出散点图,建立拟合函数模型,尝试选择不同的函数拟合数据并不断修正.↓巩固反思——师生交流共同小结,归纳建立拟合函数模型应用题的求解方法与步骤.↓作业回馈——强化基本方法及过程,规范基本格式.↓课外实践——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运用拟合函数思想来解决,培养问题意识及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知识结构问题探讨(1)第三章的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是否可以设置为3课时,给定的函数模型、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各设置1课时,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的广泛应用,真实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体现新课程的问题性,应用性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加拓展学生数学活动的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2)在函数模型的应用中,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实际应用最广泛、学生最陌生、也是难度最大的,尤其是如何建立适当的拟合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在教材中是否可安排更多的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加深学生对如何建立适当拟合函数模型的理解.并在练习中多安排渗透拟合函数思想的思考题.。
人教版高中必修1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模型的概念,并掌握基本函数模型的构成和性质;2.掌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3.学会使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函数模型的构成和性质;2.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3.使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函数模型的抽象概念;2.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的理解和掌握;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其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函数模型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基本函数模型的构成和性质。
(2) 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函数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2.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下几种。
(1) 导入新知识引入新知识需要考虑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推荐以下两种方式:•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PPT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基本概念;•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2) 训练实际应用能力针对练习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题讲解法:通过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了解函数模型的实用性;•自主创作法:鼓励学生尝试自行分析实际问题,创作并解决问题。
(3) 评估学习效果通过考试和检测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程度,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五、教学步骤1. 教师引入通过PPT、讲课、互动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函数模型和应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开始对新知识感兴趣并逐渐理解。
2. 学生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组实际问题,让他们分析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然后将结果展示给全班。
3. 老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函数模型的应用方法。
高中数学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能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预习导引]1.解决函数应用问题的基本步骤利用函数知识和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审题;(二)建模;(三)求模;(四)还原.这些步骤用框图表示如图:2.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得出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解决学生疑难点要点一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例1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学生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x)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f(x)值越大,表示接受的能力越强),x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min),可有以下的公式:f (x )=⎩⎪⎨⎪⎧-0.1x 2+2.6x +43,0<x ≤10,59,10<x ≤16,-3x +107,16<x ≤30.(1)开始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长时间? (2)开讲后5 min 与开讲后20 min 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3)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5的接受能力以及13 min 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个难题? 解 (1)当0<x ≤10时,f (x )=-0.1x 2+2.6x +43=-0.1(x -13)2+59.9.故f (x )在(0,10]上单调递增,最大值为f (10)=-0.1×(-3)2+59.9=59;当16<x ≤30时,f (x )单调递减,f (x )<-3×16+107=59.因此,开讲后10 min ,学生达到最强的接受能力(值为59),并维持6 min. (2)f (5)=-0.1×(5-13)2+59.9=59.9-6.4=53.5,f (20)=-3×20+107=47<53.5=f (5).因此,开讲后5 min 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开讲后20 min 强一些. (3)当0<x ≤10时,令f (x )=55, 则-0.1×(x -13)2=-4.9,(x -13)2=49. 所以x =20或x =6.但0<x ≤10, 故x =6.当16<x ≤30时,令f (x )=55,则-3x +107=55. 所以x =17 13.因此,学生达到(或超过)55的接受能力的时间为17 13-6=11 13<13(min),所以老师来不及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道难题.规律方法 解决已给出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题,关键是考虑该题考查的是哪种函数,并要注意定义域,然后结合所给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最后结合其实际意义作出解答. 解决此类型函数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阅读理解,审清题意.读题要做到逐字逐句,读懂题中的文字叙述,理解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并从中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第二步:根据所给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问题.第三步:利用数学的方法将得到的常规函数问题(即数学模型)予以解答,求得结果. 第四步:再将所得结论转译成具体问题的解答.跟踪演练1 统计表明,某种型号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每小时的耗油量为y (升)关于行驶速度x (千米/时)的函数解析式可以表示为:y =112 800x 3-380x +8(0<x ≤120).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当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要耗油多少升? 解 当x =40时,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10040=2.5(小时),要耗油⎝ ⎛⎭⎪⎫112 800×403-380×40+8×2.5=28.75(升),即当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耗油28.75升. 要点二 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2 提高过江大桥的车辆通行能力可改善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大桥上的车流速度v (单位:千米/时)是车流密度x (单位:辆/千米)的函数.当桥上的车流密度达到200辆/千米时,造成堵塞,此时车流速度为0;当车流密度不超过20辆/千米时,车流速度为60千米/时.研究表明:当20≤x ≤200时,车流速度v 是车流密度x 的一次函数. (1)当0≤x ≤200时,求函数v (x )的表达式;(2)当车流密度x 为多大时,车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桥上某观测点的车辆数,单位:辆/时)f (x )=x ·v (x )可以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精确到1辆/时)解 (1)由题意:当0≤x ≤20时,v (x )=60;当20≤x ≤200时,设v (x )=ax +b ,再由已知得⎩⎪⎨⎪⎧200a +b =0,20a +b =60,解得⎩⎪⎨⎪⎧a =-13,b =2003.故函数v (x )的表达式为v (x )=⎩⎪⎨⎪⎧60,0≤x ≤20,13-x ,20≤x ≤200.(2)依题意并由(1)可得f (x )=⎩⎪⎨⎪⎧60x ,0≤x ≤20,13x -x ,20≤x ≤200.当0≤x ≤20时,f (x )为增函数,故当x =20时,其最大值为60×20=1 200; 当20≤x ≤200时,f (x )=13x (200-x )=-13x 2+2003x =-13(x 2-200x )=-13(x -100)2+10 0003,所以当x =100时,f (x )在区间[20,200]上取得最大值10 0003. 综上,当x =100时,f (x )在区间[0,200]上取得最大值10 0003≈3 333, 即当车流密度为100辆/千米时,车流量可以达到最大,最大值约为3 333辆/时. 规律方法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跟踪演练2 某投资公司投资甲、乙两个项目所获得的利润分别是M (亿元)和N (亿元),它们与投资额t (亿元)的关系有经验公式:M =13 t ,N =16t ,今该公司将用3亿元投资这两个项目,若设甲项目投资x 亿元,投资这两个项目所获得的总利润为y 亿元. (1)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 (2)求总利润y 的最大值.解 (1)当甲项目投资x 亿元时,获得利润为M =13x (亿元),此时乙项目投资(3-x )亿元,获得利润为N =16(3-x )(亿元),则有y =13x +16(3-x ),x ∈[0,3].(2)令x =t ,t ∈[0,3],则x =t 2, 此时y =13t +16(3-t 2)=-16(t -1)2+23.∵t ∈[0,3],∴当t =1,即x =1时,y 有最大值为23.即总利润y 的最大值是23亿元.1.某公司市场营销人员的个人月收入与其每月的销售量成一次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知,营销人员没有销售量时的收入是( )A .310元B .300元C .390元D .280元 答案 B解析 由图象知,该一次函数过(1,800),(2,1 300),可求得解析式y =500x +300(x ≥0),当x =0时,y =300.2.小明的父亲饭后出去散步,从家中走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看10分钟报纸后,用20分钟返回家里,下面图形中能表示小明的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是( )答案 D3.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现有2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细胞的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 A .y =2x B .y =2x -1C .y =2xD .y =2x +1答案 D解析 分裂一次后由2个变成2×2=22个,分裂两次后4×2=23个,……,分裂x 次后y =2x +1个.4.长为3,宽为2的矩形,当长增加x ,宽减少x2时,面积达到最大,此时x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12解析 S =(3+x )(2-x 2)=-x 22+x2+6=-12(x -12)2+498,∴x =12时,S max =498.1.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引入自变量建立目标函数解决函数应用题时,一是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是要检验所得结果,必要时运用估算和近似计算,以使结果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3.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要充分使用数学语言,如引入字母,列表,画图等使实际问题数学符号化.一、基础达标1.某同学家门前有一笔直公路直通长城,星期天,他骑自行车匀速前往,他先前进了a km ,觉得有点累,就休息了一段时间,想想路途遥远,有些泄气,就沿原路返回骑了b km(b <a ),当他记起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便调转车头继续前进,则该同学离起点的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为(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s 是关于时间t 的一次函数,所以其图象特征是直线上升.由于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该段时间的图象应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线段.然后原路返回,图象下降,再调转车头继续前进,则直线一致上升.2.国内快递1 000 g 以内的包裹的邮资标准如下表:( ) A .5.00元 B .6.00元 C .7.00元 D .8.00元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x =1 200时,y =7.00元.3.某机器总成本y (万元)与产量x (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y =x 2-75x ,若每台机器售价为25万元,则该厂获利润最大时应生产的机器台数为( ) A .30 B .40 C .50 D .60 答案 C解析 设安排生产x 台,则获得利润f (x )=25x -y =-x 2+100x=-(x -50)2+2 500.故当x =50台时,获利润最大.4.根据统计,一名工人组装第x 件某产品所用的时间(单位:分钟)为f (x )=⎩⎪⎨⎪⎧cx,x <A ,c A ,x ≥A(A ,c 为常数).已知工人组装第4件产品用时30 min ,组装第A 件产品用时15 min ,那么c 和A 的值分别是( ) A .75,25 B .75,16 C .60,25 D .60,16 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组装第A 件产品所需时间为c A =15,故组装第4件产品所需时间为c 4=30,解得c =60.将c =60代入cA=15,得A =16. 5.某工厂生产某产品x 吨所需费用为P 元,而卖出x 吨的价格为每吨Q 元,已知P =1 000+5x +110x 2,Q =a +xb ,若生产出的产品能全部卖出,且当产量为150吨时利润最大,此时每吨的价格为40元,则有( ) A .a =45,b =-30 B .a =30,b =-45 C .a =-30,b =45 D .a =-45,b =-30 答案 A解析 设生产x 吨产品全部卖出,获利润为y 元, 则y =xQ -P =x ⎝ ⎛⎭⎪⎫a +x b -⎝ ⎛⎭⎪⎫1 000+5x +110x 2=⎝ ⎛⎭⎪⎫1b -110x 2+(a -5)x -1 000(x >0). 由题意知,当x =150时,y 取最大值,此时Q =40.∴⎩⎨⎧-a -52⎝ ⎛⎭⎪⎫1b -110=150,a +150b =40,解得⎩⎪⎨⎪⎧a =45,b =-30.6.已测得(x ,y )的两组值为(1,2),(2,5),现有两个拟合模型,甲:y =x 2+1,乙:y =3x -1.若又测得(x ,y )的一组对应值为(3,10.2),则选用________作为拟合模型较好.答案 甲解析 对于甲:x =3时,y =32+1=10,对于乙:x =3时,y =8,因此用甲作为拟合模型较好.7.武汉市的一家报摊主从报社买进《武汉晚报》的价格是每份0.40元,卖出的价格是每份0.50元,卖不掉的报纸还可以以每份0.08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在一个月(以30天计算)里,有20天每天可卖出400份,其余10天每天只能卖出250份,但每天从报社买进的份数必须相同,他应该每天从报社买进多少份,才能使每月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并计算他一个月最多可赚得多少元?解 设报摊主每天买进报纸x 份,每月利润为y 元(x 为正整数). 当x ≤250时,y =0.1×30×x =3x . 当250≤x ≤400时,y =0.1×20×x +0.1×10×250-(x -250)×0.32×10=2x +250-3.2x +800 =1 050-1.2x . 当x ≥400时,y =0.1×20×400+0.1×10×250-(x -400)×0.32×20-(x -250)×0.32×10=800+250-6.4x +2 560-3.2x +800 =-9.6x +4 410.当x ≤250时,取x =250,y max =3×250=750(元). 当250≤x ≤400时,取x =250,y max =750(元). 当x ≥400时,取x =400,y max =570(元).故他应该每天从报社买进250份报纸,才能使每月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值为750元.二、能力提升8.衣柜里的樟脑丸,随着时间会挥发而体积缩小,刚放进的新丸体积为a ,经过t 天后体积V 与天数t 的关系式为:V =a ·e-kt.已知新丸经过50天后,体积变为49a .若一个新丸体积变为827a ,则需经过的天数为( )A .125B .100C .75D .50 答案 C解析 由已知,得49a =a ·e -50k ,∴e -k=⎝ ⎛⎭⎪⎫49501.设经过t 1天后,一个新丸体积变为827a ,则827a =a ·e-kt 1, ∴827=(e -k)t 1=⎝ ⎛⎭⎪⎫49501t, ∴t 150=32,t 1=75. 9.“学习曲线”可以用来描述学习某一任务的速度,假设函数t =-144lg ⎝ ⎛⎭⎪⎫1-N 90中,t 表示达到某一英文打字水平所需的学习时间,N 表示每分钟打出的字数.则当N =40时,t =________(已知lg 2≈0.301,lg 3≈0.477). 答案 36.72解析 当N =40时,则t =-144lg ⎝ ⎛⎭⎪⎫1-4090=-144lg 59=-144(lg 5-2lg 3)=36.72. 10.如图所示,某池塘中浮萍蔓延的面积y (m 2)与时间t (月)的关系y =a t,有以下几种说法:①这个指数函数的底数为2;②第5个月时,浮萍面积就会超过30 m 2; ③浮萍从4 m 2蔓延到12 m 2需要经过1.5个月; ④浮萍每月增加的面积都相等.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__.答案 ①②解析 由图象知,t =2时,y =4, ∴a 2=4,故a =2,①正确.当t =5时,y =25=32>30,②正确, 当y =4时,由4=2t 1知t 1=2,当y =12时,由12=2t 2知t 2=log 212=2+log 23.t 2-t 1=log 23≠1.5,故③错误;浮萍每月增长的面积不相等,实际上增长速度越来越快,④错误.11.在对口扶贫活动中,为了尽快脱贫(无债务)致富,企业甲将经营状况良好的某种消费品专卖店以5.8万元的优惠价格转让给了尚有5万元无息贷款没有偿还的小型残疾人企业乙,并约定从该店经营的利润中,首先保证企业乙的全体职工每月最低生活费的开支3 600元后,逐步偿还转让费(不计息).根据甲提供的资料有:①这种消费品的进价为每件14元;②该店月销量Q (百件)与销售价格P (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③每月需各种开支2 000元.(1)当商品的价格为每件多少元时,月利润扣除职工最低生活费的余额最大?并求最大余额. (2)企业乙只依靠该店,最早可望在几年后脱贫? 解 设该店月利润余额为L ,则由题设得:L =Q (P -14)×100-3 600-2 000.①由销量图易得:Q =⎩⎪⎨⎪⎧-2P +50,14≤P ≤20,-32P +40,20<P ≤26,代入①式得 L =⎩⎪⎨⎪⎧-2P +P --5 600,14≤P ≤20,-32P +P --5 600,20<P ≤26,(1)当14≤P ≤20时,L max =450(元), 此时P =19.5(元);当20<P ≤26时,L max =1 2503(元),此时P =613(元).故当P =19.5(元)时,月利润余额最大,最大余额为450元. (2)设可在n 年后脱贫,依题意有12n ×450-50 000-58 000≥0,解得n ≥20.即最早可望在20年后脱贫.三、探究与创新12.物体在常温下的温度变化可以用牛顿冷却规律来描述:设物体的初始温度是T 0,经过一定时间t 后的温度是T ,则T -T a =(T 0-T a )·⎝ ⎛⎭⎪⎫12h t,其中T a 表示环境温度,h 称为半衰期.现有一杯用88℃热水冲的速溶咖啡,放在24℃的房间中,如果咖啡降温到40℃需要20 min ,那么降温到35℃时,需要多少时间? 解 由题意知40-24=(88-24)·⎝ ⎛⎭⎪⎫12h 20, 即14=⎝ ⎛⎭⎪⎫12h 20,解得h =10.故T -24=(88-24)·⎝ ⎛⎭⎪⎫1210t . 当T =35时,代入上式,得35-24=(88-24)·⎝ ⎛⎭⎪⎫1210t , 即⎝ ⎛⎭⎪⎫1210t =1164. 两边取对数,用计算器求得t ≈25.因此,约需要25 min ,可降温到35℃.13.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交通安全等带来了严重影响.经研究,发现工业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是雾霾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因素,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为此,某工厂新购置并安装了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使产生的废气经过过滤后排放,以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已知过滤过程中废气的污染物数量P (单位:mg/L)与过滤时间t (单位:小时)间的关系为P =P 0e -kt (P 0,k 均为非零常数,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其中P 0为t =0时的污染物数量.若经过5小时过滤后还剩余90%的污染物.(1)求常数k 的值;(2)试计算污染物减少到40%至少需要多少时间(精确到1小时,参考数据:ln 0.2≈-1.61,ln 0.3≈-1.20,ln 0.4≈-0.92,ln 0.5≈-0.69,ln 0.9≈-0.11.)解 (1)由已知,当t =0时,P =P 0;当t =5时,P =90%P 0.于是有90%P 0=P 0e -5k .解得k =-15ln 0.9(或0.022).(2)由(1)得,知P=tP⎪⎪⎭⎫⎝⎛0.9In51e.当P=40%P0时,有0.4P0=tP⎪⎪⎭⎫⎝⎛0.9In51e.解得t=ln 0.41 5ln 0.9≈-0.9215-=4.600.11≈41.82.故污染物减少到40%至少需要42小时.。
教学设计: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3.2.2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例1某市的一家报刊摊点,从报社买进《晚报》的价格是每份0.20元,卖出价是每份0.30元,卖不掉的报纸可以以每份0.05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在一个月(以30天计)里,有20天每天可卖出400份,其余10天每天只能卖出250份,但每天从报社买进的份数必须相同,这个摊主每天从报社买进多少份,才能使每月所获的利润最大?并计算他一个月最多可赚得多少元?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可以提示引导:设摊主每天从报社买进x份,显然当x∈[250,400]时,每月所获利润才能最大.而每月所获利润=卖报收入的总价-付给报社的总价.卖报收入的总价包含三部分:①可卖出400份的20天里,收入为20·0.30x;②可卖出250份的10天里,收入为10·0.30·250;③10天里多进的报刊退回给报社的收入为10·0.05·(x-250).付给报社的总价为30·0.20x.解:设摊主每天从报社买进x份,显然当x∈[250,400]时,每月所获利润才能最大.于是每月所获利润y为y=20·0.30x+10·0.30·250+10·0.05·(x-250)-30·0.20x=0.5x+625,x∈[250,400].因函数y在[250,400]上为增函数,故当x=400时,y有最大值825元.例2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一种新药,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据监测: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y与时间t之间近似满足如图所示的曲线.(1)写出服药后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4微克时治疗疾病有效,假若某病人一天中第一次服药时间为上午7:00,问一天中怎样安排服药的时间(共4次)效果最佳?图3-2-1-15解:(1)依题意,得y =⎪⎩⎪⎨⎧≤<+-≤≤.101,32032,10,6t t t t (2)设第二次服药时在第一次服药后t 1小时,则32-t 1+320=4,t 1=4.因而第二次服药应在11:00; 设第三次服药在第一次服药后t 2小时,则此时血液中含药量应为两次服药量的和,即有32-t 2+32032-(t 2-4)+320=4,解得t 2=9小时,故第三次服药应在16:00; 设第四次服药在第一次后t 3小时(t 3>10),则此时第一次服进的药已吸收完,此时血液中含药量应为第二、三次的和,32-(t 2-4)+32032-(t 2-9)+320=4,解得t 3=13.5小时,故第四次服药应在20:30.变式训练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学生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 (x )表示学生接受概念的能力〔f (x )的值愈大,表示接受的能力愈强〕,x 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分),可有以下的公式: f (x )=⎪⎩⎪⎨⎧≤<+-≤<≤<++-.3016.1073,1610.59,100.436.21.02x x x x x x(1)开讲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长时间?(2)开讲后5分钟与开讲后20分钟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解:(1)当0<x ≤10时,f (x )=-0.1x 2+2.6x +43=-0.1(x -13)2+59.9,由f (x )的图象,知当x =10时,[f (x )]max =f (10)=59;当10<x ≤16时,f (x )=59;当16<x ≤30时,f (x )=-3x +107,由f (x )的图象,知f (x )<-3×16+107=59.因此,开讲后10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并能持续6分钟.(2)∵f (5)=-0.1×(5-13)2+59.9=53.5,f (20)=-3×20+107=47<53.5,∴开讲后5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开讲后20分钟强.点评:解析式与图象的转换是函数应用的重点,关于分段函数问题更应重点训练. 拓展提升探究内容①在函数应用中如何利用图象求解析式.②分段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③函数应用中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举例探究:(2007山东省青岛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21)某跨国公司是专门生产健身产品的企业,第一批产品A 上市销售40天内全部售完,该公司对第一批产品A 上市后的国内外市场销售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如图3-2-1-18(1)、图3-2-1-18(2)、图3-2-1-18(3)所示.其中图3-2-1-18(1)的折线表示的是国外市场的日销售量与上市时间的关系;图3-2-1-18(2)的抛物线表示的是国内市场的日销售量与上市时间的关系;图3-2-1-18(3)的折线表示的是每件产品A 的销售利润与上市时间的关系.图3-2-1-18(1)分别写出国外市场的日销售量f (t )、国内市场的日销售量g (t )与第一批产品A 上市时间t 的关系式;(2)第一批产品A 上市后的哪几天,这家公司的国内和国外日销售利润之和超过6 300万元? 分析:1.利用图象求解析式,先要分清函数类型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2.在t ∈[0,40]上,有几个分界点,请同学们思考应分为几段.3.回忆函数最值的求法.解:(1)f (t )=⎩⎨⎧≤<+-≤≤,4030,2406,300,2t t t t g (t )=203-t 2+6t (0≤t ≤40).(2)每件A 产品销售利润h (t )=⎩⎨⎧≤≤≤≤.4020,60,200,3t t t . 该公司的日销售利润F(t )=⎪⎪⎪⎩⎪⎪⎪⎨⎧≤≤+-≤≤+-≤≤--,4030),240203(60,3020),8203(60,200),8203(3222t t t t t t t t t , 当0≤t ≤20时,F(t )=3t (203-t 2+8t ),先判断其单调性. 设0≤t 1<t 2≤20,则F(t 1)-F(t 2)=3t 1(203-t 12+8t 1)-3t 2(203-t 22+8t 2)=209-(t 1+t 2)(t 1-t 2)2. ∴F(t )在[0,20]上为增函数.∴F(t )max =F(20)=6 000<6 300.当20<t ≤30时,令60(203-t 2+8t )>6 300,则370<t <30; 当30<t ≤40时,F(t )=60(203-t 2+240)<60(203-×302+240)=6 300, 故在第24、25、26、27、28、29天日销售利润超过6 300万元.点评:1.利用图象求解析式,先要分清函数类型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是找出关键点.2.在t ∈[0,40]上,有几个分界点,t =20,t =30两点把区间分为三段.3.二次函数的最值可用配方法,另外利用单调性求最值也是常用方法之一.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应用.作业课本P 107习题3.2A 组3、4.。
高中数学_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课前预习【温馨寄语】面对不可能,除了茫然,还有努力突破 【学习目标】1.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函数的理解与应用。
2.会通过对给出数据的分析,抽象出相应的确定性函数模型,并验证函数模型的合理性。
3.了解函数拟合的基本思想。
会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通过观察图像判断问题所适用的函数模型,学会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能够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或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函数模型函数解析式(1)正比例函数模型 (2)反比例函数模型 (3)一次函数模型 (4)二次函数模型 (5)指数函数模型 (6)对数函数模型 (7)幂函数模型 (8)分段函数模型2.思考:利用给定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3. 思考:求解近似函数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 4.阅读教材103页例4,结合教材110页,探究以下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曾提出了物体在常温环境下温度变化的冷却模型。
如果物体的初始温度是1θ,环境温度是0θ,则经过时间t 后物体的温度θ将满足010()kte θθθθ-=+-⋅,其中k为正的常数。
请设计一个方案,对牛顿的冷却模型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课堂探究一、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1、若有一同学在探究上述牛顿冷却模型中,做了如下实验:取一个普通的玻璃杯装满开水,测得其初始温度1=100Cθ,环境温度0=30Cθ,每隔2分钟测量其温度,记录处理数据后得到如下表格的值20C,一杯100C的开水降到40C需要多少时间?)假设冰箱冷冻室温度为-20C,应该在炒菜之前多长时间将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1.09。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教学案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教学案2学习目标1. 通过一些实例,来感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函数的理解与应用;2. 了解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应用.教学重点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函数模型的构造教学设计一、目标展示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本第101到第104页,并完成导学预案自主预习内容复习1: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53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复习2: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汽车在前3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_km,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t 时,汽车里程表读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6km,那么在[1,2]数S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探究任务:幂、指、对函数的增长差异问题:碰到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求解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典型例题例1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意义;(2)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汽车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和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小结:分段函数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函数模型,与生活息息相关,解答的关键是分段处理、分类讨论.例2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 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0rt y y e =,其中t 表示经过的时间,0y 表示0t =时的人口数,r 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 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单位:万人)(精确到0. 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2)如果按表中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将达到13亿?小结:人口增长率平均值的计算;指数型函数模型四、达标检测课本第104页练习1,2五、课堂小结1. 分段函数模型;2. 人口增长指数型函数模型;课后作业课本第107页A 组5,6。
高中数学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教案(2)新人教A版必修1
3.2.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运用函数思想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的实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的处理实际问题.难点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一、新课引入:2003年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紧急启动“建立非典流行趋势预测与控制策略数学模型”研究项目.67岁的马知恩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昼夜攻关,于5月19日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成果,并制成了可供决策部门参考的应用软件.这一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数据拟合参数,并对全国和北京、山西等地的疫情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指出,将患者及时隔离对于抗击非典至关重要.分析报告说,就全国而论,若非典病人延迟隔离1天,就医人数将增加1000人左右,推迟两天约增加2100人左右;若外界输入1000人中包含一个病人和一个潜伏病人,将增加患病人数100人左右;若4月21日以后,政府未采取隔离措施,则高峰期病人人数将达60万人.这项研究在充分考虑传染病的一般流行机制、非典的特殊性、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控制中心每日发布的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流行病传播机理建立了非典流行趋势预测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模型,并对非典未来的流行趋势做了分析预测.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例1:(课本第104页例5)某桶装水经营部每天的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为200元,每桶水的进价是5元,销售单价与日均销售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销售单价/元 6 7 8 9 10 11 12日均销售量/桶480 440 400 360 320 280 240请根据以上数据作出分析,这个经营部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解:(课本P104)课本第104页表3-9中数据的变化是有特定规律的,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所提供的数据特点,由数据特点抽象出函数模型.同时,应注意变量的变化范围,并以此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例2:(课本第105页例6)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身高:cm;体重:kg)身高60 70 80 90 100 110体重 6.13 7.90 9.99 12.1515.0217.5身高120 130 140 150 160 170体重20.9226.8631.1138.8547.2555.051y kg与身高x 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探索:1)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根据统计数据,画出它们相应的散点图;2) 观察所作散点图,你认为它与以前所学过的何种函数的图象较为接近?3) 你认为选择何种函数来描述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的函数关系? 4) 确定函数模型,并对所确定模型进行适当的检验和评价. 5) 怎样修正确定的函数模型,使其拟合程度更好? 课堂练习(课本P106练习 NO :1)例3:根据市场调查商品在最近40天内的价格P (万元)与时间t 的关系,用图(1)中的一条折线表示,销售量Q 与时间t 的关系用图(2)中的线段表示(t ∈N +)。
高中数学_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课前预习【温馨寄语】面对不可能,除了茫然,还有努力突破 【学习目标】1.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函数的理解与应用。
2.会通过对给出数据的分析,抽象出相应的确定性函数模型,并验证函数模型的合理性。
3.了解函数拟合的基本思想。
会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通过观察图像判断问题所适用的函数模型,学会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能够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或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函数模型函数解析式(1)正比例函数模型 (2)反比例函数模型 (3)一次函数模型 (4)二次函数模型 (5)指数函数模型 (6)对数函数模型 (7)幂函数模型 (8)分段函数模型2.思考:利用给定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3. 思考:求解近似函数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 4.阅读教材103页例4,结合教材110页,探究以下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曾提出了物体在常温环境下温度变化的冷却模型。
如果物体的初始温度是1θ,环境温度是0θ,则经过时间t 后物体的温度θ将满足010()kte θθθθ-=+-⋅,其中k为正的常数。
请设计一个方案,对牛顿的冷却模型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课堂探究一、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1、若有一同学在探究上述牛顿冷却模型中,做了如下实验:取一个普通的玻璃杯装满开水,测得其初始温度1=100Cθ,环境温度0=30Cθ,每隔2分钟测量其温度,记录处理数据后得到如下表格的值20C,一杯100C的开水降到40C需要多少时间?)假设冰箱冷冻室温度为-20C,应该在炒菜之前多长时间将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1.09。
高中数学《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中数学《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三、学学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自查阅读教材,尝试实践,合作交流,共同探索。
2、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设想(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2003年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紧急启动“建立非典流行趋势预测与控制策略数学模型”研究项目,马知恩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昼夜攻关,于5月19日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成果,并制成了要供决策部门参考的应用软件。
这一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数据拟合参数,并对全国和北京、山西等地的疫情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指出,将患者及时隔离对于抗击非典至关重要、分析报告说,就全国而论,菲非典病人延迟隔离1天,就医人数将增加1000人左右,推迟两天约增加工能力100人左右;若外界输入1000人中包含一个病人和一个潜伏病人,将增加患病人数100人左右;若4月21日以后,政府示采取隔离措施,则高峰期病人人数将达60万人。
这项研究在充分考虑传染病控制中心每日工资发布的数据,建立了非典流行趋势预测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模型,并对非典未来的流行趋势做了分析预测。
本例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拟合,从而找到近似度比较高的拟合函数。
(二)尝试实践探求新知例1.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发下表(身高:cm;体重:kg)身高60 70 80 90 100 110体重6.13 7.90 9.99 12.15 15.02 17.50 身高120 130 140 150 160 170体重20.92 26.86 31.11 38.85 47.25 55.05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ykg与身高xcm的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案
一、教学目的
1、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差异;
2、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例外增长的函数模型的意义;
3、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式、图象、表格)并结合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以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例外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几类例外增长的函数模型
1、复习引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函数的例子?
生:细胞分裂;银行储蓄;早晨跑步锻炼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师:很好,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用好数学,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便当.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利用数学为我们服务的例子.
2、新课
(用幻灯片展示例题)
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1)每天回报40元;
2)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3)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一种投资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提示:
1)、考虑回报量,除了要考虑每天的回报量之外,还得考虑什么?(回报的累积值).2)、本题中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利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函数模型来描述;由学生自己根据数量关系,归纳概括出相应的函数模型,写出每个方案的函数解析式,教师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函数模型的选择上作合适的指导.
设问:根据所列的表格中提供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分别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三个方案的数量变化情况,对“增加量”进行比较,体会“直线增长”、“指数爆炸”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进行交流.
利用计算机作出函数图象,引导学生根据三个方案的例外变化趋势,描述三个方案的特点,为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通过自主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综合学生的分析意见,教师总结:选择最佳方案,除了要考虑每天的收益,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的总收益.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投资8天以下(不含8天),应选择第一种投资方案;投资8~10天,应选择第二种方案;投资11天(含11天)以上,则应选择第三种方案.
设问:若有人给你这么一个建议:投资前8天用第一种方案,第9天到第10天用第二种方案,投资第11天开始用第三种方案.你觉得这建议如何?
3)、(幻灯片展示例题2)
设问:本题中涉及了哪几类函数模型?实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函数的例外增长情况对于奖励模型的选择影响,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比较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每一个奖励模型的奖金总额是否超过5万元,以及奖励比例是否超过25%进行分析,由各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作出总结,并利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对三个模型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写出统统的解题过程.
第二课时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1、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应用数学函数模型能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们不仅要应用好数学模型,我们更应该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通过自己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
2、新课
1)、(用幻灯片展示例题3)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弄懂题意,由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课堂练习:P
128第1、3题.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函数图象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提高读图能力非常严重.分段函数也是刻画现实问题的一个严重的函数模型.
2)、(用幻灯片展示例题4课本P
12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通过观察图象判定问题所适合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机的数据拟合功能得出详尽的函数解析式,再用得到的函数模型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函数应用的一个基本过程.
课堂练习:P
123第1题.
教师小结:用已知的函数模型来刻画实际问题时,由于实际问题的条件与得出已知函数模型的条件会有所例外,所以,必须对模型进行修正.
3)、(用幻灯片展示例题5课本P
123)
让学生集体讨论,寻求相应的函数模型,并作出解答.
教师小结:所收集到的数据中,规律性很明明的问题,可直接找出与之对应的函数模型进行解答.
4)、(用幻灯片展示例题6课本P
124)
观察散点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点的连线是一条向上弯曲的曲线,根据这些点的x
分布情况,可考虑用y=a·b这一函数模型来相似刻画这一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与身高x的函数关系.
课堂练习:
P
133B组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