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1

合集下载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汇报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汇报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汇报近年来,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税收改革的需要,我单位积极开展税务分类分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就此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如下:一、分类分级工作的意义。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是指根据不同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风险程度,将纳税人分为不同的类别,并采取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以实现税收公平和效率。

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纳税人的需求,提高税收征管的精准度和效率,推动税收征管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分类分级工作的实施情况。

我单位在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纳税人信息数据库,对纳税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类。

其次,我们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风险程度,制定了相应的税收管理政策和措施,对高风险纳税人进行重点监管,对低风险纳税人实行简化征管。

最后,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纳税人的精准监管和服务。

三、分类分级工作的成效。

通过分类分级工作,我单位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首先,税收征管的精准度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其次,税收征管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后,我单位的税收征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纳税人的一致好评。

四、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机制,强化纳税人分类管理和服务,提高税收征管的精准度和效率。

同时,我们将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税收征管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我单位在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将以此次总结汇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为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目标不懈努力。

关于建立县局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立县局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立县局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税收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税务部门所关注,如何构建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税收分析体系,切实发挥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税务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莒南县国税局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注重税收分析工作方法,初步建立了符合基层县局实情的三级税收分析体系(县级局层面综合分析、税源管理部门评估递进分析、税收管理员跟踪印证分析),使税收分析有了较强的针对性,较好地保障了税收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依托信息数据,建立县级局层面综合分析机制县级局层面综合分析主要对税收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开展征管质量水平的测算、宏观税负水平的测算、税负差异的评估和税收负担变化趋势的分析,参与部门以计统部门与信息中心为主。

根据分析目标,我们首先确定所需信息数据指标,对其进行采集:一是内部数据信息采集。

主要从CTAIS2.0、重点税源管理TRAS等软件系统进行采集;二是外部数据信息采集。

主要从财政、地税、工商、统计、外经贸、银行等获取相关联的外部数据。

然后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和增值利用,分别对税收完成指标分析、税源分析、税负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征收力度分析和征收效能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以税收总量与经济税源总量之间的关系为起点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向纵深层次分析,基于以下考虑:①从分析关系上看,这样使分析工作由简单到复杂,形成层层递进关系;②总量税收经济关系是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总体体现,直接关系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是纳税人最直接关心的问题;③总量税收经济关系是税收政策实施于具体纳税人的综合体现,是税收政策研究最直接相关的数据信息,是税收合理与否的最终体现。

(一)税收完成指标分析。

对其应征、待征、入库、减免、提退、查补、等各类税收数据分税种、级次、行业、重点项目和同期、上月、计划等内容进行定比、环比分析,运用比率比较、变动率比较、结构百分比等分析法,进行纵向分析。

新编税源分类管理经验【优质精彩实用】

新编税源分类管理经验【优质精彩实用】

税源分类管理经验一、实施分类管理的背景和内涵河南省国税局通过分析税收征管流程,总结征管工作规律,认识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税款征收的基础,而且是稽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

针对征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税负偏低及零负申报突出等问题,在今年初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实施分类管理,打牢征管基础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强对税源的管理。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搜集整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并在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行业税源管理信息电子档案;进而通过定期采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测算,与企业申报信息相比对,验证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如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问题则进行约谈举证或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今年年初,河南省国税局按照“优化服务,分类管理,以查促管,管住管好”的整体工作思路,在全省确定了32个主行业,并由各市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确定市局、县局管理的重点行业。

新乡市国税局结合本地税源特点,依据行业内在规律和行业规模,将全市29986户纳税人划分为30个大行业,286个子行业,并分市、县、所三级确定重点管理行业。

二、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一)创新税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1、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

在分类管理中,把企业看作行业中的一员,摸索行业管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加强纳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产业链管理,构建起立体管户机制。

(1)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

选取同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行业标准等信息,在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

在开展对小煤矿行业的典型调查过程中,采集30多条信息,并经过分析、测算,发现煤炭的产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工资等具有内在的联系:矿产资源补偿费每月按销售额的1%进行征收,吨煤耗电量约为8度,吨煤工人工资为23元。

关于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探讨(五篇范文)

关于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探讨(五篇范文)

关于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探讨(五篇范文)第一篇:关于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探讨【摘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使税源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深化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为迫切需要。

正确处理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税收征管现状着手,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税收征管改革;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税源管理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起点。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顺应这一新的形势发展变化,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更好地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就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中国的税收征管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税收征管的主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如何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对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结构性优化,如何在方式、手段中加强与完善税收征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税源发展变化要求必须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中国的纳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纳税人资产规模大,税源结构复杂。

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规模效益,现在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实行集团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财务核算实行一级核算,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经营规范,市场覆盖面广。

税源包括母子公司、总分机构、跨区甚至跨国企业,税源的复杂性决定税收征管的困难度。

其次,纳税人税收专业化,维权意识较强。

对很多大企业,尤其是重点税源企业而言,非常重视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一般都聘请了具有税务、会计和法律方面的高级人才,形成专家级的团队。

这些企业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税收筹划水平很高,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对现行税收征管提出挑战。

(二)现行税收管理模式要求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我国税收管理模式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税源的变化之间存在诸多的不适应。

首先,税制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国内外学者对于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 上,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收征管效率、税源结构优化等方面,但尚未形成 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收征管效率、税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并形成了较 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同时,国外政府也积极推进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
税源行业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国民经 济行业分类标准、产业结构、税负水 平、税收风险等因素。
分类标准
根据上述依据,可以将纳税人所处行 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 业、房地产业等不同类型,并针对不 同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实施目标与原则
实施目标
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施目标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税收公平等。
某企业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案例
该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将税源分为若干个行业,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相应的税务管理 方案,有效降低了企业税务风险。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 践与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税源行业分类管理概述 • 实践经验分享 • 思考与建议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对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优 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税源行业分类管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税源行业分类管理是指税务机关根据 纳税人所处行业的特点,采取有针对 性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的过程。

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5篇)

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5篇)

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5篇)第一篇: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税源管理是税务部门做到税前监控、税中征收、税后稽查、运行机制。

税源管理是指对各种税基的控管,是税收工作的基础,是推动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和“两基”建设巩固完善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财政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

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

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经过调研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税源管理的覆盖面不够,科学性、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目前税源管理的主要落脚点在各级重点税源监控上,对整体税源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另一方面,目前的税源档案一般只有纳税人税收基本情况、纳税申报表、纳税人财务报表及纳税检查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只能反映纳税人过去应纳税收和已纳税收及一些基本情况,而不能对纳税人的经营全貌、纳税人未来经营趋势、可能影响的税额进行分析和预测。

因此在指导税收计划编制和征管工作方面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要打上一定的折扣,税源管理在指标体系和制度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2、税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省已开发使用了一套税源管理软件,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市还不能完全从征管软件中直接采集数据,特别是企业财务状况数据,税源管理软件与现行征管软件处于割裂状态,征管软件的税源管理模块也未能投入运行,税源管理手段基本处于半手工状态,使管理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3、上级各部门对系统工作布置业务重叠,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税源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应用面宽,税政、征管、计会等各业务部门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也因此从各自业务出发,在系统内布置了不同侧重、不同需求的税源管理工作。

关于建立县局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共12页

关于建立县局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共12页

关于建立县局三级税收分析体系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税收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税务部门所关注,如何构建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税收分析体系,切实发挥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税务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莒南县国税局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注重税收分析工作方法,初步建立了符合基层县局实情的三级税收分析体系(县级局层面综合分析、税源管理部门评估递进分析、税收管理员跟踪印证分析),使税收分析有了较强的针对性,较好地保障了税收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依托信息数据,建立县级局层面综合分析机制县级局层面综合分析主要对税收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开展征管质量水平的测算、宏观税负水平的测算、税负差异的评估和税收负担变化趋势的分析,参与部门以计统部门与信息中心为主。

根据分析目标,我们首先确定所需信息数据指标,对其进行采集:一是内部数据信息采集。

主要从CTAIS2.0、重点税源管理TRAS等软件系统进行采集;二是外部数据信息采集。

主要从财政、地税、工商、统计、外经贸、银行等获取相关联的外部数据。

然后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和增值利用,分别对税收完成指标分析、税源分析、税负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征收力度分析和征收效能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以税收总量与经济税源总量之间的关系为起点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向纵深层次分析,基于以下考虑:①从分析关系上看,这样使分析工作由简单到复杂,形成层层递进关系;②总量税收经济关系是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总体体现,直接关系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是纳税人最直接关心的问题;③总量税收经济关系是税收政策实施于具体纳税人的综合体现,是税收政策研究最直接相关的数据信息,是税收合理与否的最终体现。

(一)税收完成指标分析。

对其应征、待征、入库、减免、提退、查补、等各类税收数据分税种、级次、行业、重点项目和同期、上月、计划等内容进行定比、环比分析,运用比率比较、变动率比较、结构百分比等分析法,进行纵向分析。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自201X年以来,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执行问题。

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

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税收管理粗放问题。

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

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

三是税收管理机制问题。

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

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形成管理的盲区。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自20xx年以来,随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县级以下税源管理部门孕育而生。

两年来,我局按照“属地管理,划区分类,户事相宜,权责相应,人机结合,动态监控”的原那么,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优势,建立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管理责任的落实,促使税收征管效能的稳固提高。

对税源按行业进展分类管理,以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加强了税源管理根底工作,标准了税收管理和纳税效劳行为,初步解决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任务也上了新台阶,圆满完成了收入考核目标。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效劳为根底,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根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防止。

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因素,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

比方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税收管理中的弱点问题,如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展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税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其 能够更好地适应税源管理工作需要 ,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税源监督力度
完善监督机制
01
建立完善的税源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职责和程序,确保监督的
有效性和公正性。
加强执法监督
02
对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防止执法不公、不严等问题
,保障税源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推行社会监督
强化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税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 纳税人信息的共享,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和准确 性。
推广先进的税源管理方法
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税源的精准分析和预测, 为税务部门提供有力支持。
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参考国际上先进的税源管理经验和方法,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探索 适合的管理模式。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税源管理概述 • 加强税源管理的策略 • 具体实施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税源管理概述
税源管理的定义
税源管理是指税务部门通过对纳税人 、征税对象和纳税申报等税源信息的 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实现对税 源的监控、预测、评估和监督控制。
税源管理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的 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 重要途径。
税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税源信息不对称
由于各种原因,税务部门对税源信息的掌握存在不对称现象,导 致管理难度加大。
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目前,税务部门对税源的监控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难以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纳税情况。
逃税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一些纳税人存在逃税行为,给国家税收收入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

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_图文(精)

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_图文(精)

(三)从经济活动看,“现金、个人卡交易处处有,假票、阴阳票开具满天飞”。

增值税链条的大致流向是:原材料供应-初加工-再生产-总批发-经销商-商业零售或缴纳营业税行业。

每一环节普遍都存在现金、个人卡交易和不开具发票的行为;而且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进行帐外经营,由于不需发票抵扣税款和列支成本,同样会诱使上游环节的不开具发票和帐外经营,最终导致发票控管作用的失效以及整个链条税基的侵蚀。

对于销售必须开具发票的企业和行业,为了抵扣税款和列支成本,购进必须取得发票或有意多取得发票,于是“培育”了现在的假票市场和“开票公司”。

闽侯局在对全县混凝土行业的所得税进行调查时发现,成本中的手工版普票有50%以上是假发票或“大头小尾”票。

(四)从监控效果看,“日常监管证据不足,纳税评估暂无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商业增值税税负一直偏低,企业所得税亏损面居高不下,虽然加强了内部考核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有力、有效的监管手段。

管理员对零低税负企业的监管,多是“威胁”一下或“商量”一番;对每个月几户的纳税评估任务,也多是看看帐而已,顶多再盘点一下库存,工作的方式方法显然已落伍,领导层的工作思路也已出现偏差。

二、造成税源管理弱化的主要原因自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GDP规模以举世罕见的速度快速增长,税收总量更是年年攀升,尤其近年来,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且规模越来越大,客观上造成了我们税务机关,在现有的征管模式、征管手段下,越来越控不住税源了。

但仅仅是因为客观因素吗我们全国税务系统干部有百万之众,仅次于公安;征税成本已接近8%,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按道理“收好税”是做得到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制度设计上去寻找原因。

(一)缺少专业的税源监管机构。

税收业务大致可分为纳税服务、征管事务、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

其实,现在税务系统内部的各级业务部门和基层分局大部分是在处理征管事务,税源分析、监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接近真空(总局信息中心下发金税异常数据算是税源监控工作),这与国外税务局的内部机构设置是大相径庭的,相反,人家的日常征管事务比重很小,而监控功能很强大。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落实税收政策,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我单位积极开展税务分类分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一、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建设。

我单位积极推进税务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税收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根据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实际需求,将纳税人分为不同的分类,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和信息库,实现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精准管理。

二、加强宣传和培训。

为了使纳税人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和相关法规,我单位加强了税收宣传和培训工作。

定期举办税收政策解读会和纳税人培训班,帮助纳税人提高税收意识,增强自觉遵纳税法的意识。

三、优化服务流程。

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我单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税便利性。

通过推行网上办税、手机APP办税等便民措施,让纳税人能够更加便捷地完成税收申报和缴纳工作。

四、加强监督和检查。

为了确保税务分类分级工作的有效实施,我单位加强了对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了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成效总结。

通过税务分类分级工作的开展,我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纳税人的纳税意愿得到了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得到了提高,税收工作的合规性和便民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是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单位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为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成份日益复杂多样,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面对当前纳税人生产经营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遵从意识不强、税收风险高等情况,烟台保税港区国税局从“规模+行业"管理入手,强化分类监管,分层应对税收风险,并对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当前税源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一线征管力量薄弱。

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能力与管理要求有一定差距.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部分人员缺乏激情、活力和创新力,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比较弱。

既懂政策法规、又懂税收业务,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多,特别是信息管税的意识相对较弱,加上管户多,很难深入到纳税人实际经营的全过程。

以烟台保税港区国税局为例,目前在岗人员133名,其中从事一线税源管理人员51名,占总人数的38。

3%,平均年龄50岁,共管辖各类纳税人8423户,人均165户。

(二)信息渠道不畅.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国税机关很难全面准确搜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有效监控.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等,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可靠的保证.同时,国税、地税、工商、海关、金融、电力等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较差,纳税人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传递,存在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纳税人信息的准确性,成为信息化管税的障碍。

(三)管理方式相对粗放。

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身兼多职,容易导致工作顾此失彼,定期巡查、实地查验、税源分析等制度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落实。

另一方面,客观、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形成和完善,税源管理中应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没有具体的要求,导致税源管理任务不明、责任不清、方法不得当。

二、实施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具体实践根据区局管辖范围相对狭小、税源分布相对集中等实际,以年纳税总额、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等指标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税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管细大税源、管深中税源、管住小税源”为目标,对不同类型税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一)重点税源集约化管理.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具有跨国界、跨地区经营,行业跨度大,关联交易业务频繁,内部结构和财务核算体系复杂等特点,以优化纳税服务为前提,以信息采集为重点,以数据分析为着力点,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防范重点税源税收流失。

税源分类管理经验经验交流

税源分类管理经验经验交流

税源分类管理经验经验交流
税源分类管理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税源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税
源分类管理的经验交流:
1. 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税源分类管理需要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以便能够对不同的
税源进行准确的分类。

这可以包括不同行业、不同税种、不同规模等因素。

2. 分类管理一体化:将税源分类管理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一体化,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例如,将税源分类信息与纳税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分类
和管理。

3. 借鉴经验: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或组织的税源分类管理经验,了解其管理方式和效果,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4. 定期更新分类标准:税源分类管理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行业
的发展,分类标准也需要进行定期更新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况。

5. 加强数据分析和利用:通过对税源分类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可以发现税源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6.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税源分类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以便
能够全面了解和管理税源。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加强协作机制,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和准确性。

以上是一些税源分类管理的经验交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其他相关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好的工作模式,就是他们“善其事”的好工具。

“收好税”历来是税务机关的核心工作,笔者所在国税局自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后,收到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6月份实现新增税源入库22190万元,占全局当期总收入的10.39 %。

之所以能“善其事”,得益于我们“利其器”,那就是有一套好的工作模式。

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打造的税源分类管理新模式,为我们高质量地实现税收收入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我局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初衷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国税局对纳税人采取了划片分区的管理模式,在同一个分局、同一税收管理员责任区内,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纳税人混杂在一起,管理粗放,税负公平难以把握,税收收入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也要求必须尽快调整划片分区管理模式,实行按行业分类控管,方有利于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缓解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

国税成立至今,税收收入年年递增,而人员编制几乎没有增长,余姚市国税局下设四个基层分局,一个在城区、三个在农村。

全市共有各类纳税人41700多户,而税收管理员只有68人,人均管户613户,且城区分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

部分责任区管理员还集受理、调查、核批于一身,人少户多事多且权力相对集中,导致许多责任区管理员疲于应付,特别是对服务性调研、退税工作、联动任务、注销清算、风险应对等特殊事项的完成敷衍了事、质量不高。

“一人统管”局面导致纳税服务效率低下,纳税人满意度有所下降。

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后,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将业务素质较高、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干部调配到重点税收管理岗;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调配到业务相对单一的一般税收管理岗。

人才资源得到充分优化,税源管理质效得到大幅提高。

(二)防范税收执法的风险问题。

原来“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使得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执法风险也相应集中。

肥城市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

肥城市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

肥城市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肥城市地方税务局深入落实省市局推行税源管理新模式的部署和要求,从深化管理机制建设入手,大力构建“依托信息技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征管流程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核心,分级分类管理”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税源管理职能合理重组,税源管理风险有效规避,税源管理质效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通过分析预警、综合评估等管理措施加大税源监控力度,增收2100万元,管理增收效益十分明显。

主要做法是:一、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分级分类管理包括分级专业管理和分类特色管理。

分级专业管理的核心要求是及时调适税源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建立市局、基层分局、征管责任区三级管理机制,在各级各部门实现税源管理的专业化。

分类特色管理是结合税源的“规模、行业特点”,对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散税源”,结合不同类型税源的不同特色,分别定制针对性的控管方案,分类实现税源管理的专业化。

分级分类管理的核心是体现专业化要求,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征管流程为导向,建立以“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核查稽查—增值应用”为主线的税源管理框架;根本目的是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堵塞税收漏洞,促进应收尽收。

二、分级专业管理,搭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管理架构在管理机制上,我局建立市局、基层分局、征管责任区三级架构,根据税源管理侧重点的不同分别实施专业化管理,整体形成管理层级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格局。

(一)重组管理职能,搭建三级专业化税源管理架构。

税收管理员是基层一线税源管理的主力军,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税源管理质效。

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形式有:户源多,人力少;案头事务多,下户调查少;税源复杂多变,单兵应对能力不足;税管员一手包办“纳税核定、申报征收、核查处理”等工作,形成实际上的全能型集权式管理,这种“保姆式”管理方式导致税管员权力过大,责任过轻,效率较低。

因此,我局以征管流程为导向,对税收管理员职能的进行大幅调整重组,着力打破税源管理职能由税收管理员统包统揽的旧模式,根据“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散税源“三类税源的不同特点,分别赋予市局、基层分局、征管责任区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能,实现“监控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促进了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全面提升税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我国税务系统不断优化税收管理体制,加强税收分类分级管理工作。

为了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我们对税务分类分级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现将报告如下:一、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税务部门加强对税收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完善,不断优化税收分类分级管理政策,明确了各项税收的分类标准和管理程序,为税收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税收分类分级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对税收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税务部门有效提高了对各类税收的管理水平,加强了对不同纳税人的分类管理,确保了税收的公平、公正和及时征收。

三、税收征管能力不断提升。

税务部门通过分类分级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了税收征管能力,加强了对高风险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力度,有效防范了税收风险,保障了国家税收的稳定增长。

四、税收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税务部门加强了对不同纳税人的服务,提高了税收服务水平,为纳税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税收服务,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一致好评。

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对于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组织的税收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六、未来工作展望。

在未来工作中,税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税收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的完善,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加强对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组织的税收管理,为国家税收的稳定增长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税务分类分级管理工作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提升税收管理水平,为实现税收稳定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行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推行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推行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是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宁夏国税局为顺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要求、大数据应用管理时代及征管体制改革的趋势,围绕“调机构、转职能、促征管”积极探索分类分级管理体制性创新,着力建立适应税收征管发展的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征管方式转变,推动税收征管体系和征管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突破。

一、准确把握分类分级管理的意义和内涵2015年10月,中央决定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将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推向了时代的前台,其中提出的“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更是新一轮征管改革的前奏和突破口,分类分级管理不仅仅是对传统税源管理的一种替代,更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迫切需要,对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可持续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税务机关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商事制度、简政放权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及营改增后纳税人数量成几何数,纳税人的经营状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人少户多、能力不足矛盾加剧。

原来传统的“人盯人”“各事统管”“单兵作战”已不能适应当前税收征管的需要。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纳税人实施科学分类,对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分级,发挥不同层级税收专业团队化作用,通过差异化管理提高整体税收征管效能,是适应和解决当下税源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增强税源控制能力的最佳渠道。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征管质效的现实需要分类分级管理通过调整好机构、配置好资源、优化好职能,打破自治区、市、县层级和固有职能,推进税收管理的实体化运作,既能做到因人制宜、量才使用,又可以将有限的征管资源向一线倾斜,推动税收征管、纳税服务整体工作质效的全方位提升。

(三)实施税收大数据及风险管理要求的重要举措随着金税三期系统的上线以及“互联网+税务”行动的稳步推进,数以亿计的海量数据进入了金税三期,需要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整合各类税收征管数据资源和第三方涉税信息,促进税收征管数据信息搜集整理和类型分析更具针对性,建立全方位综合治税体系,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有效化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性难题。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我国税收体制不断完善,税务分类分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税收管理和纳税人,我们对税务分类分级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税收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一、税务分类分级工作的意义。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纳税人的税收管理需求,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促进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便捷化。

通过对不同纳税人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税收政策的落实和税收征管的监督,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税务分类分级工作的主要内容。

税务分类分级工作主要包括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纳税人的纳税等级,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纳税行为和纳税风险等因素,对纳税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确定了不同的纳税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

三、税务分类分级工作的成效。

通过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税收政策的精准落实,使得纳税人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另一方面,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便捷化,使得税收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地防范了税收风险,维护了税收秩序。

四、今后的工作展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税务分类分级工作,不断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税收服务,推动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总之,税务分类分级工作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促进税收管理的规范化和便捷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税务分类分级工作,为国家税收管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税源分类管理经验1 精品

最新-税源分类管理经验1 精品

税源分类管理经验今年以来,新乡市国税局按照省局工作部署,根据本地税源大户少、中小企业多、行业分布较为集中的特点,实施了以分行业为主的分类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以分类管理为抓手,以电子档案为依托,全方位、立体型的税源管理机制。

一、实施分类管理的背景和内涵河南省国税局通过分析税收征管流程,总结征管工作规律,认识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税款征收的基础,而且是稽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

针对征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税负偏低及零负申报突出等问题,在今年初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实施分类管理,打牢征管基础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强对税源的管理。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搜集整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并在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行业税源管理信息电子档案;进而通过定期采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测算,与企业申报信息相比对,验证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如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问题则进行约谈举证或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今年年初,河南省国税局按照“优化服务,分类管理,以查促管,管住管好”的整体工作思路,在全省确定了32个主行业,并由各市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确定市局、县局管理的重点行业。

新乡市国税局结合本地税源特点,依据行业内在规律和行业规模,将全市29986户纳税人划分为30个大行业,286个子行业,并分市、县、所三级确定重点管理行业。

二、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一)创新税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1、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

在分类管理中,把企业看作行业中的一员,摸索行业管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加强纳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产业链管理,构建起立体管户机制。

(1)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成份日益复杂多样,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面对当前纳税人生产经营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遵从意识不强、税收风险高等情况,XX 保税港区国税局从“规模+行业”管理入手,强化分类监管,分层应对税收风险,并对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当前税源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线征管力量薄弱。

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能力与管理要求有一定差距。

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部分人员缺乏激情、活力和创新力,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比较弱。

既懂政策法规、又懂税收业务,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多,特别是信息管税的意识相对较弱,加上管户多,很难深入到纳税人实际经营的全过程。

以XX保税港区国税局为例,目前在岗人员133名,其中从事一线税源管理人员51名,占总人数的38.3%,平均年龄50岁,共管辖各类纳税人8423户,人均165户。

(二)信息渠道不畅。

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国税机关很难全面准确搜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有效监控。

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等,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可靠的保证。

同时,国税、地税、工商、海关、金融、电力等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较差,纳税人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传递,存在部门间的
信息壁垒。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纳税人信息的准确性,成为信息化管税的障碍。

(三)管理方式相对粗放。

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身兼多职,容易导致工作顾此失彼,定期巡查、实地查验、税源分析等制度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落实。

另一方面,客观、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形成和完善,税源管理中应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没有具体的要求,导致税源管理任务不明、责任不清、方法不得当。

二、实施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具体实践
根据区局管辖范围相对狭小、税源分布相对集中等实际,以年纳税总额、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等指标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税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管细大税源、管深中税源、管住小税源”为目标,对不同类型税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

(一)重点税源集约化管理。

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具有跨国界、跨地区经营,行业跨度大,关联交易业务频繁,内部结构和财务核算体系复杂等特点,以优化纳税服务为前提,以信息采集为重点,以数据分析为着力点,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防范重点税源税收流失。

区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科,统一管理年纳税500万以上、占全局收入80%以上的企业。

一是建立监控管理台帐。

规范数据采集内容、时间、方式,逐户建立信息控管档案,重点涵盖企业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等信息,整体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强化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源监控和跟踪管理,关联业务及时得到监控。

二是强化数据分析应用。

结合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台帐,对涉税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监控,积极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准确预测税收收入,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对重点税源月度税收收入环比、同比变化及时跟进分析,了解税收变化原因,并逐户提出应对措施,为组织好税收收入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提供个性化服务。

针对大企业纳税意识较强、纳税行为较规范、服务需求高等特点,定期召开税企交流会,对涉税风险及时进行跟踪、提醒,引导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防范税务违法行为,同时对企业建立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据以确定相应的税收服务管理措施,提供个性化税收政策指导服务。

(二)中小税源行业化管理,把握规律性,突出风险管理。

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财务会计核算相对不够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取等特点,以建立行业指标体系为基础,以分析评估为重点,实施风险管理。

在区局范围内打破地域界限,根据税源结构特点和管理工作实际,以纳税人规模、行业为主体,将6614户中小税源划分为20个行业分类集中管理。

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

打破原有的征管机构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方式,合理设置岗责,优化业务流程,实行“因事设岗,分岗管事”。

将调查核实业务前移办税服务厅由专门人员集中管理,使基层一线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税源监控。

税源管理科设置综合管理和分析评估两类专业岗位。

综合管理岗主要负责税源管理的日常检查及纳税服务工作;纳税评估岗主要负责上级下发、承接预警评估系统及本单位自行发起的纳税评估任务的处理及提出相关征管建议,实现了“单兵作战”向“团队作业”的转变。

二是建立完善行业指标体系。

掌握行业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围绕物耗、能耗、产销率等主要涉税经济指标,测定行业基准税负和指标体系,建立分行业、分税种等不同类型的较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监控指标参照值,完善行业管理模板,加强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和共享,以数据为基础对行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税源控管有效,以实现由“单户管理”向“批量管理”的转变。

三是强化行业风险管理。

建立《行业风险监控管理指引》,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税源管理过程。

通过建立风险监控管理指引,一方面,便于同行业税负率、利润率等风险指标的分析比对,及时发现疑点,采取有针对性风险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分析调查、税负测算、专项评估等措施,
提高行业税收管理的规范性和针对性,确保同行业管理标准统一,监控指标可比,纳税评估有效。

(三)个体零散税收社会化管理,注重合作性,强化协税护税。

针对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少、税源分散、经营不稳定、账簿不健全等特点,按照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和税收定额管理,实行集中监管与委托代征相关结合的方式,推进协税护税。

一是实施定管分离。

重点抓好对个体大户和临界起征点业户的管理。

统一设置《定额信息采集表》,按照调查核实岗采集定额信息、定额核定测算小组确定定额、征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公示、税源管理科综合管理岗后续监控的程序,强化定管分离管理,确保定额公平、公正,实现了核定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提高了管理质效。

二是实施社会管税。

在税权集中的前提下,规范和推行新的《委托代征管理办法》,扩大专业化市场和楼宇经济社会化管税范围,从完善社会化协作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委托代征工作,将大量的征收和监控职责交由代征单位负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通过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突出了核心业务,实现了“单兵作业”向“团队作业”的转变,强化了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事项的管理,征管资源优势得到
有效发挥,仅今年上半年纳税评估就入库税款1367.8万元,同比增长46.08%。

三、进一步深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专业化、团队型税源管理队伍。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不是简单的将纳税人分类,而是依托信息资源,运用专业化手段对税源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这对税收管理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必须以分级分类管理为核心,合理划分税源和管理层次,按不同环节和管理事项划分税源管理岗位,细化税源管理人员职责,使每个环节或事项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以细化分工方式促进专业化管理水平。

对纳税评估、行业管理等重点事项应建立组长负责制,通过专事专管、团队作业的方式履行管理职能,拓宽税源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税源管理“质”的提升。

(二)建立多渠道、实用型信息采集机制。

提高税源监控水平的难点和关键在于税务机关如何掌握纳税人的信息。

税收信息来源复杂多样,既有内部信息,也有外部信息,不同的岗位所掌握的信息不同,税源管理对不同类型企业所需求的信息也不尽不同。

为此,应采取多种渠道,着重在实用型上做文章,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切实增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是规范信息采集范围。

采取“共性”与“个性”指标分类采集的方式,“共性”指标指当前国税部门规定企业上报的资料,纳税人应将规定的内容、范围定期上报;“个性”指标则根据企业的规模、行业特点和工作需求,分类确定信息采集要
素,并将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与税源管理各环节相串联,力求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二是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密切与地税、工商、质检、海关、银行、房管等部门的合作,充分采集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涉税信息,丰富税源管理信息资源,弥补内部信息不完整的不足,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三)建立易操作、清晰型监督评价体系。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必须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在内容设置上,要突出操作性、必要性,不搞“一刀切”,要突出税收执法权及重点事项的监督。

如重点税源管理主要考核管理与监控、宏观税负分析、组织收入等内容;中小税源主要考核户籍管理、行业管理、定税管理、税控发票票表比对等内容;在监督方式上,要从“结果式”向“过程式”转变,侧重各管理层级、各岗位的监督制约,注重执法监督向过程纵深延伸,将执法监督的重点由事后监督转移到事中监督和过程监督上;在评价标准上,要在“质”上求突破,要健全完善以计算机评价为主、以人工考核为辅的动态监控考核机制,以减少指标的人为影响,特别是要克服以往看底稿、查台帐的做法,要注重从执法的准确性、纳税人的遵从度及工作成效方面着手,不断提升监督评价效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