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物理趣味知识及实验)
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
第一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
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快感令不少人着迷。
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兴趣,那幺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快感,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
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
如果能亲身体验一下由能量守恒、加速度和力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效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这次同物理学打交道不用动脑子,只要收紧你的腹肌,保护好肠胃就行了,当然,如果你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无法亲身体验过山车带来的种种感受,你不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过山车的运动和乘坐者的反应。
在开始旅行时,过山车的小列车是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
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着轨道行驶的惟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
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是由于它的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来的。
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
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它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能。
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这就是为什幺要设计成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要低的原因:过山车已经没有上升到像前一个小山丘那样的高度所需要的机械能了。
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
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
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
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下。
初中校本教材有趣的物理实验
“三一教育”校本教材之有趣的物理实验(九年级全一册)主编:一中学校前言依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保障和增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要求,结合我地域和我校实际情形,为提高学生的实验与探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爱好,咱们把教材实验进行细化,便于同窗们进行实验探讨,编写了这本《有趣的物理实验》校本教材,以供我校九年级学生利用。
这册校本教材编写进程中,力求在内容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详尽的物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探讨方案方式、实验知识技术、相关参考资料和实践创新进程,同时提供更完备的大体链接知识。
本册校本教材由刘俊成教师主编,沈振国、姚明杰教师参与了编写,最后由徐金龙校长审核定稿。
欢迎广大教师和同窗们提出批评和改良意见,以便修改完善。
二0一五年七月目录模拟一磁场的方向-----------------------------------------------------1 模拟二链式反映--------------------------------------------------------2 探讨一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3 探讨二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4 探讨三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6 探讨四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7 探讨五探讨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9 探讨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0模拟一磁场的方向在物理学中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确实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磁场的方向磁感线:观看铁屑,咱们会发觉铁屑排成了很多条线,把这些线连接起来,咱们引入了另一个概念——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校本课程】物理校本课程-自行车、过山车及体育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校本课程】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常见的有普通载重自行车、轻便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童车、赛车、电动自行车等.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下面分别介绍自行车的有关原理和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一)自行车的有关原理一、车体设计原理A:手把连接前轮的转向机制是轮轴的运用,一般女装车手把大多比较宽,就是因为把“轮”的半径加大,可以更省力,骑起来很优雅.B:剎车把手是一个简单的杠杆,使用者用很小的力就可对剎车片产生很大的压力.C:前剎片是利用摩擦力使车轮减速,同时在接地点产生向后的摩擦力来使车体减速.以前轮夹式剎车和传统后轮轴心的盘式剎车来比较,对同样大小的剎车压力而言,前者因力臂较长,会比后者有较大的力矩,效果较佳.D:接地的轮胎也是靠摩擦力使车子前进,剎车也是同样道理.E:轮轴中央用滚珠轴承加黄油来减少摩擦,提高传动效率.F:踏板是轮轴的运用.G:前后齿轮是利用链条传动的齿轮系统,因为前大后小,所以费力而省时,可以把车子加速到很快.H:后齿轮传动给后轮是一种作用力施在轴上的轮轴系统.I:有些座垫下方是以弹簧为避震器,是弹簧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为弹簧秤外,另一大用途.J:新型自行车有些装上油压避震器,是帕斯卡原理的运用.二、为何自行车刚骑动时手把会不自觉转动?自行车基本上是两点着地,骑动时可以不倒下是因为两轮滚动时产生水平方向的角动量;当车子几乎静止时角动量消失了,质心要通过底座(人和车体在地面的投影)的机会非常少,不可避免就要倒下,此时若转动手把就会产生垂直方向的角动量,使车子保持平衡,这点和飞盘转动时可以保持平稳飞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为转动不是很完整,方向又一再改变,所以一般不能撑很久.三、变速原理设前齿轮半径a、后齿轮半径b,a/b的比值愈大,可以愈省力,但省力一定较费时,所以车骑得不快,一般在起动时会把a/b调小一点,比较容易克服最大静摩擦力,之后再把比值变大.一辆十段变速的自行车有两个不同半径的前轮,后面有五个,以共有十种组合.四、剎车原理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急剎车车子可能向前翻倒.先考虑前轮剎死的情形:此时以前轮着地点为支点,因车子有向前的惯性(人车的质心明显在支点右上方),很容易有向前翻的情形发生;那后轮剎车的情形又如何呢?如果后轮剎死了车子的惯性一样向前,但此时前轮对地面的压力会增大,相对减少后轮的下压力,所以翻车的机会较少,当然若是向前的惯性实在太大,车子一样会以前轮为支点旋转而使后轮会上跷.综合以上可知:自行车最好不要单独剎前轮,若只有一个剎车系统应装在后轮,当然两轮一起剎车最理想.不论用那一轮剎车,前轮的下压力一定会增大,后轮的一定减少,所以前轮的剎车摩擦力比后轮的大.所以在机车或汽车上,效果较佳(当然也较贵)的碟式剎车装在前轮,后轮再装鼓式剎车,此即常在汽车广告中听到的”前碟后鼓”,但注意使用的前提是前后剎车一定同时作用,以免翻车.(二)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图1和图2是两种常见的自行车,在其中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包括杠杆、轮轴、摩擦、压强、能量的转化等力学、热学及光学知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一、力学知识1.摩擦方面(1)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2)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3)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转动方便.(4)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5)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2.压强方面(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S=2×10Cm×5cm=100×cm2,当一普通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6.5×104Pa.(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脚的压强,(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5)自行车的车座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身体的压强.3.轮轴方面(1)自行车的车把相当于一个轮轴,车把相当于轮,前轴为轴,是一个省力杠杆,如图3所示.(2)自行车的脚踏板与中轴也相当于一个轮轴,实质为一个省力杠杆.(3)自行车的飞轮也相当于一个省力的轮轴.4.杠杆方面:自行车的刹车把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5.惯性方面(1)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停止蹬自行车后,自行车仍然向前走,是由于它有惯性.(2)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人由于惯性而向前飞出去.6.能量转化方面(1)当人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是由于下坡时人和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能.(2)当人骑自行车上坡之前要紧蹬几下,目的是增大速度,来增大人和自行车的动能,这样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能上得更高一些.(3)如图4所示,自行车的车梯上挂有一个弹簧,在它弹起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车梯自动弹起.7.声学方面(1)自行车的金属车钤发声是由于铃盖在不停的振动,而汽笛发声是由于汽笛内的气体不断的振动而引起的.8.齿轮传动方面(1)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设齿轮边缘的线速度为v ,齿轮的半径为R,齿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则有v = ωR.二、热学知识在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是为了防止自行车爆胎,因为对于质量、体积一定的气体,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若超过了轮胎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爆胎的情况.三、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后面都装有一个反光镜,它的设计很巧妙,组成如图6所示,它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一个立体直角,用其内表面作为反射面,这叫角反射器.当有光线从任意角度射向尾灯时,它都能把光“反向射回”,当光线射向反光镜时,会使后面的人很容易看到.在夜间,当汽车灯光照到它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无论入射方向如何,反射光都能反射到汽车上,其光强远大于一般的漫反射光,就如发光的红灯,足以让汽车的司机观察到.四、电学方面在有些自行车上装有小型的发电装置,它利用摩擦转动,就像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手摇发电机一样,发出的电能供给车灯工作,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物理校本课程《⽣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案》⽣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案⾼⼀物理⽣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案⾼⼀物理⼀、课程背景⽣活是许多⾃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知识规律的作⽤就在于其来源于⽣活⽽⼜作⽤于⽣活,进⽽改变⽣活。
物理作为⼀门⾃然科学在这⼀⽅⾯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活中。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活这⼀环节,以致使许多⼈认为物理学⽽⽆⽤,因⽽对⽣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不见了,从⽽造成了实际⽣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活,勇于探究,学以致⽤,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亲近⽣活,了解⽣活,探究⽣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常⽣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课程⽬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活,勇于探究,学以致⽤,促进发展”为宗旨,全⾯落实素质教育,让师⽣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带着物理的眼光⾛进⽣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平,形成⼀⽀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认识物理与⽣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处理信息的能⼒和解决问题的能⼒。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活中的趣味物理(⾼⼀年级,⼀学期,24课时)第⼀章、趣味物理讲座1、步⾏者和蒸汽机车的奥秘2、应该怎样跳下⾏驶着的车?3、电磁列车4、引⼒有多⼤?5、在铁路的弯道处6、失重现象7、假如没有摩擦8、冰棍和冰激凌9、趣味物理⼩实验第⼆章、科普知识1.超声波及其应⽤2.⼈造地球卫星3.⽰波管4.质谱仪5.晶体⼆极管6.失重与宇宙开发7.恒星的⽣命历程8.雷达9.⾃⾏车上的⼒学知识10.潮汐产⽣的原因11.⽇光灯12.光圈指数中的规律13.ABS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第三章、我们⾝边的物理现象第四章、⽣活中的物理四、课程实施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本课程在⾼⼀年级开设,将纳⼊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
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集锦
生活中的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源自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3.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塞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4.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5.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6.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7.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了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不同介质中,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4. 实验探究5.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重点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
a. 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成像距离透镜20cm,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成像距离透镜10cm,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2)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可成实像或虚像。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只能成虚像。
(3)判断:a. 正确。
b. 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成像规律3.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4. 作业设计中的判断题和答案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 折射定律的基本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校本课程(物理趣味知识及实验)
力的大小。 ( 3) 用( 2)步的方法同样标出代表合力的木条的刻度,代表合力的大小。 ( 4) 分别在木条的链接处利用螺丝钉将木条固定住(仍可以活动) ,模型如图
.3.
六盘水市第一中学 ★★★ 校本开发
物理与生活
(上图是我校兴趣小组学生所作模型展示) ( 5) 通过改变两根木条 (代表两个分力) 的夹角, 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合力的改
变情况,通过刻度可以计算出合力的大小,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堂评价
A
B
C
D
自我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教师评价
实A
B
C
D
自我评价
( 3)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一位
置 O,记录两弹簧秤的示数,用铅笔记下 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 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 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 F1和
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F 的图示。
( 5)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到,例如:一辆汽车行驶在大桥上,桥面会产生形变,用钢丝悬挂一个苹果,钢
丝也会发生形变, 这些都属于微小形变, 不容易观察, 对于不容易观察到的微小
形变,可以通过某些实验装置来验证其存在。
物理中很多概念是抽象得让人无法想象,譬如说“力” ;物理中的很多现象 不明显,肉眼是看不到的, 譬如说书放在水平桌面上我们都难以想象桌面发生了 形变——向下弯曲。 那么这种微小的形变我们必须想办法看到它, 这也就给我们 提出了实验设计的难题。现在我就研究微小形变的方案予以阐述。
趣味授课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我们开展了一次趣味授课物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实验器材1. 钢尺2. 玻璃杯3. 水盆4. 小石子5. 彩色粉笔6. 胶带7. 透明胶管8. 吸管四、实验步骤1. “尺子的秘密”- 将钢尺的一端放在桌面上,另一端悬空。
- 用彩色粉笔在悬空端画一条直线。
- 将钢尺慢慢倾斜,观察粉笔划过的轨迹。
- 分析钢尺倾斜过程中重心的变化。
2. “浮力小船”- 在水盆中加入适量的水。
- 将小石子放在玻璃杯底部,并用胶带固定。
- 将玻璃杯倒置放入水中,观察玻璃杯是否浮起。
- 分析浮力的产生原因。
3. “吸管的力量”- 将透明胶管的一端套在吸管上,另一端放在水盆中。
- 吸气,观察水是否被吸入胶管中。
- 分析大气压强的作用。
4. “光的折射”- 将胶带贴在桌面上,形成一条直线。
- 将透明胶管放在胶带上,观察胶管在直线上的折射现象。
- 分析光的折射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尺子的秘密”- 实验结果显示,钢尺倾斜过程中,粉笔划过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这说明钢尺的重心在不断变化,导致轨迹发生变化。
2. “浮力小船”- 实验结果显示,玻璃杯在水中浮起。
这是因为小石子增加了玻璃杯的重力,使得玻璃杯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
3. “吸管的力量”- 实验结果显示,水被吸入胶管中。
这是因为吸管内的空气被吸走后,外界大气压强将水推入吸管。
4. “光的折射”- 实验结果显示,胶管在直线上的折射现象。
这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趣味授课物理实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物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校本课程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它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
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物理,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引导全校高中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目录第一单元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1课时)第二单元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2课时)第三单元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1课时)第四单元体育中的物理(2课时)第五单元GPS-全球定位系统(2课时)第六单元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2课时)第七单元电饭锅工作原理及保养常识(1课时)第八单元微波炉的工作原理(2课时)第九单元激光(1课时)第十单元磁悬浮列车(1课时)第十一单元超声波的应用(1课时)第十二单元载人航天三大难题(1课时)第十三单元看照片的艺术(1课时)第十四单元了解冰箱的构造(1课时)第一单元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
高中物理课堂趣味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趣味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及平衡的条件;
2. 学习如何利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物体平衡问题;
3.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吊钩、弹簧测力计、定标尺、小砝码等;
2. 实验材料:吊钩、弹簧、砝码;
3.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吊钩挂在支架上,挂上一个弹簧;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
3. 在弹簧上挂上一个砝码,使其达到力的平衡状态;
4. 测量这个砝码的质量;
5. 继续在弹簧上挂砝码,记录不同质量对应的弹簧弹力和砝码质量;
6.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质量与弹簧弹力的关系曲线。
实验要点:
1. 弹簧的弹力与砝码的质量成正比关系;
2. 在平衡状态下,弹簧的弹力等于挂在上面的物体的重力;
3. 利用力的平衡原理,可以求解物体的质量。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力的平衡条件及利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奥秘。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一、课程背景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生活中的趣味物理(高一年级,一学期,24课时)第一章、趣味物理讲座1、步行者和蒸汽机车的奥秘2、应该怎样跳下行驶着的车?3、电磁列车4、引力有多大?5、在铁路的弯道处6、失重现象7、假如没有摩擦8、冰棍和冰激凌9、趣味物理小实验第二章、科普知识1.超声波及其应用2.人造地球卫星3.示波管4.质谱仪5.晶体二极管6.失重与宇宙开发7.恒星的生命历程8.雷达9.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10.潮汐产生的原因11.日光灯12.光圈指数中的规律13.ABS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第三章、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第四章、生活中的物理四、课程实施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
初一校本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对象:初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2. 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物理原理的推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指导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如水的表面张力、静电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疑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趣味物理实验》。
二、讲授新课1. 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
2. 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3.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一个物理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报告1. 学生完成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2.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并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提问: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2.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实验指导?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备注:1. 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校本教材物理趣味实验
物理趣味实验趣味实验一:瓶内吹气球实验器材: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实验步骤: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趣味实验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实验器材: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实验步骤: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趣味实验三:会吸水的杯子实验器材: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创新: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趣味实验四:会吃鸡蛋的瓶子实验器材: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实验步骤: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趣味实验五:瓶子瘪了实验器材: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
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它是由于物体和地球的引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能量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的能量。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这就是为什么在设计中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略矮一点的原因。
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够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就会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尾部车厢的车轮是牢固地扣在轨道上的,否则在到达顶峰附近时,小车厢就可能脱轨飞出去。
*
美國皇家峽谷懸索橋蹦極,321米
蹦极
蹦极
中國澳門旅遊塔蹦極,233米
跳楼机
*
*
跳楼机
*
*
跳楼机
*
*
*
*
过山车、蹦极、 跳楼机、摩天轮 中的物理知识
过山车
*
*
在刚刚开始时,过山车的小列车是依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
车头部的车厢情况就不同了,它的质量中心在“身后”,在短时间内,它虽然处在下降的状态,但是它要“等待”质量中心越过高点被引力推动。
物理组校本课程
自制热气球实验目的: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而上升。
实验器材:塑料袋、受热底盘支架、固体酒精、烧杯、火柴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空气会上升以及热气球在运动、旅游等方面的应用。
指导学生设计热空气会上升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总结出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是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同伙伴一起设计探究实验的合作能力,养成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对别人的成功给予赞许的习惯。
通过对“孔明灯”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现象进行猜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空气轻从而上升的原理。
教学难点:设计热空气上升的实验,培养学生互相启发、相互补充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提问:知道人们现在将热气球应用在哪些方面吗?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讲解。
开阔学生思路的同时了解最新的热气球发展状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热气球上升的?学生猜测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好吗?二、探究环节热空气真的能上升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能上升吗?小组讨论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交流、汇报。
安全是实验课组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解点燃酒精和熄灭火焰的方法。
做这个实验老师还有三个要求:1、实验过程要用眼睛观察、用手感觉塑料袋的变化;2、放开手的时候小组同学可以喊1、2、3同时松手,看看哪一组的塑料袋飞的最高;3、用脑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其他发现。
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前先动脑,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操作。
三、联系生活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想一想,你见过吗?科学来源于生活,知识要到生活中得以验证。
四、介绍孔明灯并布置作业。
热气球让13亿中国感到自豪,知道为什么吗?最早的热气球是中国人发明的,那就是孔明灯。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指导“孔明灯”的由来。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引言1. 课程背景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特开设本节物理校本课程。
本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与物理相关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2.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第一章:力的认识1. 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拉、推、提等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4)总结:通过力的示意图,巩固对力的认识。
三、第二章:重力与摩擦力1. 教学内容(2)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3)重力和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抛物线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
(2)新课: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重力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应用。
四、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教学内容(1)能量的概念及其分类。
(2)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3)生活中能量的转化现象。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跳远、抛物线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能量的转化。
(2)新课:讲解能量的概念、分类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能量的转化过程。
(4)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能量的转化现象。
五、第四章:简单机械1. 教学内容(1)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2)滑轮组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撬棍、吊车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简单机械。
(2)新课:讲解杠杆、滑轮组和斜面的原理及特点。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简单机械的使用。
(4)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目录第一章、力学篇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2.不倒卡通娃制作3.桥梁种类4.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5.摩擦力知识6.哪一种鞋底的防滑性能好7.登天利器—火箭8.水火箭的制作9.小结第二章、热学篇1.浮力的利用—飞艇和潜艇2.沉浮子的制作3.浮力天平4.自己举起自己5.热能的利用——地热6.纸“锅”烧水7.蜡烛上的蛇形风车8.孔明灯制作的方法9.总结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
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
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
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
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演员必须不断小心地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顺利地通过钢丝。
有一种看上去更加惊险的摩托车走钢丝,摩托车不仅在钢丝上行驶,而且车身的下面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车厢,坐在车厢的演员还做出多种高难度动作,看上支使人觉得更加惊险,其实这个节目倒十分安全,因为挂在下面的车厢使整体的重心下降到钢丝绳的下面,反而成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书主要针对高中学生开设,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物理知识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趣味制作,以让学生更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共设置两篇。
第一篇为“趣味实验与制作”主要介绍与学生课堂相关的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以及学生可以利用熟悉的身边资源进行的一些制作。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为“物理与生活”。
主要介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体现物理知识的内容以及简单介绍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最新科学发现。
通过第一篇的学习,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动手,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解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通过本课程第二篇的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有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篇趣味探究与制作第一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模型制作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我们一般选用平行背景资料边形定则,其一般的实验过程为(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放于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3)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记录两弹簧秤的示数,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的图示。
(5)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拉力F′的图示。
(6)比较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等。
一、制作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制作原理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另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根据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应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三、材料准备:固定材料自选(如长型木条等)、刻度尺、螺丝钉四、制作过程:(1)选用五根长形木条,其中四根代表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一根代表合力边。
(2)利用刻度尺、小刀和钢笔在相邻两条木条上按一定的比列标出刻度,代表力的大小。
(3)用(2)步的方法同样标出代表合力的木条的刻度,代表合力的大小。
(4)分别在木条的链接处利用螺丝钉将木条固定住(仍可以活动),模型如图(上图是我校兴趣小组学生所作模型展示)(5)通过改变两根木条(代表两个分力)的夹角,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合力的改变情况,通过刻度可以计算出合力的大小,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习态度: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第二课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探生活中的形变无处不在,面包上的手印,扎头发用的橡皮筋,凹陷的沙发,拨动的琴弦…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这些形变比较明显,容易观察,但是有的形变却很难直接观察到,例如:一辆汽车行驶在大桥上,桥面会产生形变,用钢丝悬挂一个苹果,钢丝也会发生形变,这些都属于微小形变,不容易观察,对于不容易观察到的微小形变,可以通过某些实验装置来验证其存在。
物理中很多概念是抽象得让人无法想象,譬如说“力”;物理中的很多现象不明显,肉眼是看不到的,譬如说书放在水平桌面上我们都难以想象桌面发生了形变——向下弯曲。
那么这种微小的形变我们必须想办法看到它,这也就给我们提出了实验设计的难题。
现在我就研究微小形变的方案予以阐述。
方案一:数学原理:柱体表面积一定时,圆柱的体积最大在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弹力》的课后练习中,是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演示微小形变的。
其在教学中按照此法演示,因液面升降的幅度很小,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笔者经研究发现,若将此装置略加改动,并添加必要的步骤,效果较为理想,改动方法如下:将细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后拉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将较粗的一端少许插入红墨水中,用手封住细端后将玻璃管提出,连同橡皮塞一起插入装满红墨水的扁玻璃瓶后放手,在细玻管中将形成被空气分开的红墨水和水两段液体柱,通过挤压橡皮塞等方法将红墨水部分的液体柱调整到玻璃管粗细交接的一段(如图2所示).这样,再用手挤压扁玻璃瓶时,细管中红墨水部分液体柱的升降就更为明显,演示效果更佳。
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把普通玻璃管换成把玻璃泡去掉了的温度计上的毛细管,这样红色液体柱上升的高背景资料度就明显些。
方案二:光的原理:利用光的反射在教材中是这样设置实验的:如图3,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平面镜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镜子要向箭头方向倾斜.由于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光点会在墙上有明显的移动,把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我对实验装置做了如下改进,如图4,用一面镜子,把光点投在天花板上。
一方面,实验器材更简单,另一方面,光点投到天花板上更容易找到。
如果采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时光点投到教室的窗玻璃上或窗帘上,难以寻觅。
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平面镜应该足够小,否则也会影响实验效果。
方案三:力学原理:利用初中所学杠杆原理如图5为装置图(小黑点为杠杆支点),当在薄板桌面下挂上重物时,桌面向下弯曲,带动与之相连的杠杆装置,将微小形变逐步放大,指针向上转动较大角度。
由图5所示的位置变为图6所示的位置方案四:力学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在一张足够光滑的水平放置的大桌子上近距离放置两个光滑小球,两小球静止,你用手轻轻地在两球之间的桌面上用力按,观察会有什么现象?你会发现小球会向你手按的地方滚动。
这个现象也说明当我们用手按两球之间的桌面时,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
以上是我研究物体发微小形变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希望大家多指点,并期待在研究物体微小形变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发现问题吧第三课 潜望镜制作学习态度:ABCD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 动 手 能力实验过程 ABCD自我评价ABCD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BCD自我评价ABCD教师评价课堂评价大家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且当光照射到平面镜背景资料上,产生发射,人们利用这些原理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装置,这些装置为人们服务,潜望镜就是其中一种。
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
其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唯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
潜望镜常用于潜水艇,坑道和坦克内用以观察敌情。
材料准备:做潜望镜只需要两面一样大的小方镜和一块硬纸板。
假如你的小镜子长十厘米,宽七厘米,这样,你就应该准备一张宽4×7=28厘米的硬纸板。
纸板的长度可以根据条件自己决定。
纸板长一些,潜望镜就可以做得高一些。
制作过程在纸板上划出三条平行线,象图中所表示的一样,每条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七厘米。
把涂黑的部分剪去。
用刀子沿着虚线划一个痕迹(注意不要划透)。
然后,利用桌边折一下,这样就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用牛皮纸把它粘好。
用白胶布把小镜子象下艇在水下航行的时候,也必须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的情况。
制作过程:买两块小镜子。
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
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理论图)(实物图、我校学生作品)学习态度: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第四课滴水点灯主持人已经说过,这个实验叫“滴水点灯”。
所谓滴背景资料水点灯,就是用水去点燃灯火。
有句俗话说:“水火不相融”。
这句话恐怕没有不知道的。
而主持人却说滴水点灯,不是天方夜潭吗?请别过早加以否定。
许多看来与常规相悖的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譬如说,冰是凉的,但高压下可以得到热冰。
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用它制成的光敏管,阻值却随光线强弱而变化。
这些例子,可以说明事物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
说到这里,有人心里嘀咕: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你说滴水点灯,那就演示演示吧。
对,还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更令人信服呢,事实才是最好答案!下面,我将用水把电灯点亮。
这是一个小电珠、水槽,水槽旁边有一杯水。
拿起水杯,将水倒进水槽,注意电珠是否点亮。
电珠亮起来了,光芒四射。
它照亮了三尺讲台,也照亮了我们的心:滴水点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奇怪吗?不奇怪!不奇怪吗?奇怪!奇怪者,以水点灯也。
不奇怪者水并没有真正燃烧。
电珠亮起,因为连接电池的电路通了,电珠不亮,可能是连接电池的线路断开。
打开盖子,我们看到这里有两节干电池,电池的两端用导线接到电珠上。
将连接电珠的导线截去一段后安上绝缘水槽,往槽中倒水,水淹过连接水槽一端导线的金属板,电路接通,电珠就亮了。
当然,水是电的不良导体,因此,应事先在水中加点食盐。
这样,水槽里的水就成了导电液,其作用等于补上截去的那段导线。
刚才,我演示的是食盐水作导体使连接电池和电珠的电路相通。
下面的表演中,我们会看到比这更为奇特的现象呢。
制作材料:一号电池两节;电池盒一个;电珠座一个;电珠一个;三极管(9013)一只;塑料盒(约9×6×2 cm)一个;木板、导线、铜皮适量.制作过程:1) 作支架:用木板做一个22×14×2.5 cm的无底木盒,将25×4×2 cm 的木板竖立在盒上,用钉子钉牢.2)作导电水槽:用塑料盒做水槽,用铜皮做电极。
将2片长约3 cm的条形铜皮用易熔胶粘在塑料盒两端底部,并用易熔胶把塑料盒粘在支架底盒前面。
3) 装电池盒与电珠座:用白乳胶将电池盒粘在立柱与塑料盒之间的底盒上.将电珠座如图1B固定在立柱上,使电珠座距立柱顶部约2 cm,见图1A.然后,在立柱旁,电池盒底部、塑料盒两电极旁分别钻两个孔(共6个孔),用于连接导线.4)连接电路:按图2连接电路,并注意将三极管、导线隐蔽在底部。
实验方法与现象:安上小电珠,用烧杯装好盐水,将盐水徐徐倒入小槽,电珠即被“点”亮.原理解释:未倒盐水前,水槽中两电极断路,电珠不亮.倒盐水后,因盐水导电,两电极通路,电珠发亮.学习态度: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 自我评价A B C D 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第五课游标卡尺的研究与模型制作游标卡尺,是一种测量长度、内外径、深度的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