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儒学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南儒学的研究
摘要:儒家思想很早就传入越南并在越南不断发展,对越南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礼仪规范、民间的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儒家学说在越南经过损益、整合和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是探讨儒学在越南的传播,特色和对越南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越南,儒学
1.引言
儒家学说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以孔子学说为依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中越两国关系悠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极为深远。而儒家思想则早在秦汉之际就开始传入越南,对越南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儒学在与越南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经过整合和重构,融入了许多本土文化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中国儒家文化。
2.儒学在越南的传播
2.1儒学在越南传播的原因
儒学之所以能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接受儒学,既有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又有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原因来看,中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儒学传播到越南具有地缘上的优势。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广西、云南山水相连,有1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既没有高山大漠的阻挡,又没有大江大河的隔绝,跨境而居,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非常适宜文化交流和传播。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人缘相亲,同根共祖。越南古代典籍认为:越南民族的始祖是“神农”的后代。越南人把“鸿庞氏”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泾阳王”,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女,
曰‘神龙’,生雒龙君。雒龙君娶帝来女,曰‘妪姬’,生百男,是为百粤之祖。……封其长为雄王,嗣君位,建国号为文郎国。”从这些历史传说和记载看,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祖先。胡志明主席在1945年9月2日发表的《致华侨兄弟书》中也指出:“中越原是一家人。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种族的相同,使越南人对中华文化(其中包括儒学)有着一种先天的亲和性,比较容易接受。
从文化原因来看,越南长期使用中国的文字,是汉语文化圈的重要成员。秦汉时期,越南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赵佗的南越国时期,汉字开始传入越南,以后,越南就开始使用汉字。这种语言文字的相同和相通,使儒学可以不必通过翻译就可以直接为越南人民所了解和接受。
从社会原因来看,儒学在越南的广泛传播适应了越南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加速封建化进程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需要。越南独立之后,开始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思想上控制人民,越南的封建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当时的越南,实行儒、道、佛“三教合一”,然而,佛教和道教不能从根本上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只有儒家宣传的的大一统思想和等级尊卑、纲常名教、礼义教化最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李朝开始,封建统治阶级改变“崇佛抑儒”的政策,逐渐重视儒学。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是儒学在越南得以广泛传播的社会原因。
2.2儒学在越南的传播概述
儒学传入越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具体于何时传入越南今已不可确考。学界认为儒学是在越南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时从中国传入越南的。儒学在越南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从秦汉时期到公元10世纪前,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直接在越南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政策,儒学逐渐深入越南。
这一时期,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第一,任职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封建官吏大力推广儒学。汉朝派去的官吏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交趾、九真的两位太守锡光和任延任职期间,
大力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致力于教育事业,教民以礼仪。
第二,南迁的中原士大夫与在中原学成后返乡做官的交趾人积极地弘扬儒学。中原战乱期间,不少中原文人学士、封建士大夫为逃避战乱纷纷迁往越南。如经学家刘熙、程秉、薛综等都曾到过越南。再者,交趾人主动到中原求学,如汉朝时交趾人张重、以一及唐朝时爱州日南人姜公辅、姜公复等。这些人,特别是学成后返乡做官者很自然地会在当地传播儒学。这些南来北往的士大夫都对儒学在越南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移居交趾的中原百姓和当地民众的密切交往间接起到了传播儒学的作用。在与当地民众的日常交往中,移居交趾的中原百姓的言谈和处世间接地传播了儒家文化,使“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观念成为家喻户晓的伦理道德。
第四,作为汉文化载体的汉字也同时输入越南,从而促进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但是,“郡县时期”儒学的传播还不够深广,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其次,越南的吴朝、丁朝和前黎朝是封建王朝的草创时期,新兴政权不稳,重武轻文,封建统治者用佛教来束缚人们的精神,将佛教尊为国教、僧侣领袖尊为国师的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佛学盛于儒学。
再次,越南李朝时虽然同样尊崇佛教,甚至达到了鼎盛期。但是,封建阶级要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必须宣扬“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因而开始重视儒学并着手培养精通儒学的人才,于1075年首次开科取士,倡导士子尊儒。这一时期是儒释道并尊,儒学作为政治思想理论,用来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关系和统治秩序,而佛教则作为麻痹人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宗教地位高于儒教。陈朝统治的前期以佛教为主,后期以儒学为主,儒学处于上升阶段,地位日益提高。但是总体而言,也还是儒释道并举。后黎朝时儒学独尊,达到了鼎盛期,开始全面实行以儒学为中心的政治与文化教育政策;又将科举考试制度化,并定乡试之法,改革会试,皇帝亲自主持廷试。阮朝时儒学继续昌盛,统治者大力兴办儒学教育,重视社会教化,取士制度也一如既往,但是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灭亡,儒学逐渐走向衰弱。越南独立建国后,儒学的传播主要依靠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表现为兴办儒学教育,开科取士,甚至翻刻儒家经典,并利用朝贡的机会到中国索要和购买经书。另外,中越学者的交流和华人华侨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等,都对儒学南传越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