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昆明的雨》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今日虽然没有下雨,但阳光暖暖的照进来,和课文的惬意却是一样的。
谁能跟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生1:大声朗读课下注释一。
师:这位同学结合课下注释说了他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老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摘录了一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汪曾祺。
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我年轻时爱唱戏,起初唱青衣,后来改唱老生。
大学时学了昆曲。
”“我觉得宋人字的特点是少拘束,有个性。
……那天喝了一点酒,字写得飞扬霸悍,亦是快事。
”“我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可以在画上题诗。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
”美国作家聂华苓来中国,“我给她做了一道煮干丝,她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
”师:这些文字我们知道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人?生:爱唱戏、画画、写诗、做菜,性格随性……师:汪曾祺的如此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他的文章具有传统诗画的典雅、生活化的世俗与情趣。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他《昆明的雨》。
攻克字词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ɑ黄焖鸡mèn 扳尖bān炽红chì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草茎jīng生:齐读两遍。
师:强调菌、茎的读音。
速读寻情师:过了字词关,就请同学们找出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词语?围绕着这一情感都写了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标注。
(师巡视,视读的情况来提问。
)生1:想念。
围绕着想念写了昆明的雨、草木。
生2补充:菌子、杨梅、缅桂、木香。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事物用不同颜色笔板书。
)师: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写了这些事物是不是跑题了?为什么?生1:没有,这些事物都是围绕着想念之情来写的。
师:但是题目是昆明的雨啊,不是我想念昆明。
生2:没有跑题,这些事物都是昆明雨季才有的。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代诗歌《昆明的雨》。
这首诗描写了昆明的雨水,带给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对于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了解和想法呢?学生1:这首诗有点神秘,让人感觉到昆明的雨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教师:很好!这首诗通过雨水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昆明的雨》)教师:好!大家读得很好。
现在我来为你们讲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昆明的雨》是一首充满艺术感的诗歌,它以雨水为线索,通过对雨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及其雨水的独特情感体验。
这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昆明的雨、昆明的夜、昆明的花和昆明的酒。
诗中描绘了昆明的雨水如何滋润大地,给人带来清新的感受。
雨水的音响大自然的呼唤,注入了大地的生命力量,让人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昆明的夜晚。
夜晚的雨声仿佛是大自然的歌唱,让人感受到雨水的美妙与神秘。
夜雨中的昆明仿佛沐浴在星光的洗礼之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然后,诗人描述了昆明的花朵在雨中的美丽。
花朵在雨中绽放出独特的风姿,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它们在雨水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诗人以昆明的酒作为结尾。
昆明的酒仿佛是雨后初晴的阳光,给人心灵上的愉悦和滋味。
诗人用昆明的酒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昆明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昆明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学生2: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很美,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昆明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的,这首诗以诗人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描绘了昆明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通过诗歌的艺术处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雨水、夜晚、花朵和酒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
学生3:老师,这首诗让我想去昆明旅游,感受一下那里的雨水和风景。
学生4: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
教师:非常棒!这首诗借助雨水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堂主题:昆明的雨课程内容:《昆明的雨》这首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授课时间:一个课时(45分钟)【教学活动一】(5分钟)目标:唤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引入课题。
1. 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昆明在哪个省份?它的气候如何?2. 引入: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由于地处高原,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而且昆明还有一个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昆明的另一个特点。
【教学活动二】(15分钟)目标:学习《昆明的雨》这首诗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1. 教师带读: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昆明的雨》。
2. 学生个人朗读:请两位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
3. 诗歌分析: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昆明雨的词语,总结出诗人对雨的感受和描写。
4. 想象练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昆明的雨中,描述他们感受到的雨滴、气温、雨声等。
【教学活动三】(25分钟)目标:用绘画作品表达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和感受。
1. 分组绘画: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一个学生的描述作为选题,并在纸上绘画。
2. 分享展示: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讲解他们对昆明雨的理解和感受。
3. 全班讨论:展示完毕后,全班进行讨论,讨论各组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活动四】(5分钟)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昆明的印象。
1. 组织学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写一篇50字的小短文。
2. 选读优秀作品:教师选读几篇优秀作品,点评学生的写作。
3.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昆明雨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影响。
【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有关昆明雨的资料,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
2. 背诵《昆明的雨》这首诗。
3. 分享自己对昆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昆明的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和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控制上还需要更精细的安排,同时需要更多的引入和扩展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名师工作室教研案例《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李硕责任编辑朱明明E-mail:*****************【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文本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提高审美情趣;2.体悟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雨,是饱含深情的。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雨中浅吟低唱。
义山怀远,咏巴山夜雨;摩诘送别,歌渭城朝雨;放翁僵卧,听夜阑风雨;易安感怀,吟雨疏风骤。
那么,今人写雨是否与古人有所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雨饱含着怎样的深情。
二、妙手丹青,画昆明雨景图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换一种形式来学习,用想象的语言把昆明的雨景画出来。
请看大屏幕,读一读要求。
(屏显:1.如果让你画一幅有关昆明的画,你会选择哪些素材入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2.你会把这幅画画成水墨画、工笔画,还是油画?说说你的理由。
)师:有些同学已经面露笑意,想必是胸有成竹了。
哪位同学想要分享?生:我选择的是草木和油画。
油画色彩明艳,可以突出草木的繁茂。
生:我会用工笔来画卖杨梅的女孩。
她娇俏、文静、可爱。
她的穿着也很有特点——绣花鞋,红色帽子。
我觉得工笔画更能表现她的灵气。
生:我想画那个捡鸡枞的笑话。
我会用水墨来画这个场景,因为这个场景非常有趣。
师:水墨画是写意画,注重传神而不是绘形,你再考虑一下。
生:或许工笔画更加合适,因为工笔画注重描绘形状。
生:我想画木香,画成油画。
因为文中写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油画可以把这种色彩与情态表现出来。
师:非常好!大家画的昆明图真是多姿多彩。
我们再来看一下汪曾祺的画,画中只有一株仙人掌和几只菌子,这是为什么呢?生:菌子美味,是昆明的一大特色;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同时也是昆明人的象征。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
汪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昆明,写了昆明的人、事、景、物,但仅仅用“昆明的雨”作为文章的标题,这是为什么呢?生:作者所写的都是雨中的人、事、景、物,一切都因为雨而得以存在。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2)《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生齐:想念、喜爱、赞美之情。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动情的声调齐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短短的一句话,却体现了汪曾祺平淡、朴实、简练却又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是否还有这样的词语、句子、段落,可以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同时把你有疑问的地方圈画出来,待会小组内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时我们再拿到班上来讨论解决。
(师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5-7分钟,之后讨论。
小组汇报。
)(在巡视过程中询问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反映汪曾祺的语言很难按照答题的套路去赏析,如修辞等表达技巧的套用。
师这时引导汪曾祺的语言就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技巧却胜似技巧。
)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爬”“遮”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化静为动,既写出了雨后木香的茂盛,又赋予它生机活力,使文章有一种动态的美。
师:如此美丽的景物吸引了作者的眼球,所以作者说,四十年后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的情味,除了刚才说的木香花的美还有什么吗?师:既然我们提到了按照答题方式,那我们看看能不能再用赏析字词的方式来看看这一段的其他内容。
作者写到“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他写了自己的行程,没写雨后的清水如何的明亮、波光粼粼,没写雨后看穿比丘尼装陈圆圆的石像的心理感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流水账。
但这样写却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只是默默地走,默默地看,一切都是静谧的,就连那只鸡都是一动不动的。
鸡的静美又反映了当时小街上行人稀少,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诗词比赛,导入新课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好!师: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看过吗生:看过。
师:好,《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两个选手轮流说出含有某个主题字的诗句。
如果一方在规定时间内说不出来,则另一方获胜。
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古诗词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也来比拼一下。
这几天我们兴化是“秋雨霏霏",今天的主题字是“雨”。
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好,两位同学古诗词基础确实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跟“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
师:作者是谁生:汪曾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再读一遍。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好,老师想把这个句子末尾的句号改一下,改成问号。
(板书: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快速跳读课文,把关键词用笔圈出来。
生:有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
生:有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生:有青头菌、牛肝菌。
生:有缅桂花。
…...师:这些都与“雨"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有关系。
因为有雨,仙人掌长得特别浓绿。
生:因为有雨,牛肝菌、青头菌这些菌子,味极鲜腴。
生:有了雨,昆明的杨梅又红又大,特别好吃。
生:因为有了雨,昆明的缅桂花开得很艳,“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生:雨天,作者和友人在酒店一直坐到午后,那情景让人特别难忘。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134丨素例丨案例《昆明的雨》教学实录◎郭伟郭伟,四川省仪陇县永乐中学教师。
(课前老师和学生简单认识、交流)一、检查预习,积累词语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昆明 的雨》。
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吗?生:预习了。
师:好。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生:11段。
师:同学们在段前标序号了吗?生:标了。
师:这可是个好习惯。
下边我还想检测一 下预习情况,我想找位男生在黑板上写几个词 语,有谁想来试试的吗?(生沉默)师:看来大家对自己的预习没信心呀。
(生 笑)(老师点了前排的一位男生)师:第一个词:文中用来形容菌子新鲜肥美的词语。
第二个:菌中之王的名称。
最后一个:文中用来形容木香长得非常浓密的一个三字词语。
(上台的男生三个词语均未写对)师:同学们,我们以后预习课文可得再细致些。
(师生共同梳理三个词语:鲜腴、鸡土从、密 匝匝)二、整体感知师: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了一个词来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情感——生:想念——师:把整个句子读出来。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作者只是想念昆明的雨吗?文中还写了 些什么呢?快速读课文,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PPT展示: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____________〇我想念____________。
(学生小声朗读)师:最快的读是——生:默读。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师: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想念昆明的仙人掌。
生2:我想念缅桂花。
生3:我想念昆明的景物。
师:景物概括性挺强的,范围也很广,能具体 说说什么景物吗?生3:(犹豫)緬桂花。
师:緬桂花很受欢迎呐。
(生笑)还有别的景 物吗?生3:……(语塞)I素例I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9年03月135师:刚才写的“密匝匣”是形容——生3:木香。
师:完整地说~'句。
生3:我想念昆明的木香。
生4:我想念那房东母女。
生5:我想念那苗族女孩。
生6:我想念昆明的菌子。
生7:我想念昆明的杨梅。
师:还有吗?生8:还有我和友人在莲花池旁小酒馆一 起喝酒。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2、拓展延伸:欣赏汪曾祺先生另一篇散文《胡同文化》的片段,谈谈自己的 体会。讨论明确:“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 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为了使大家营业,为了使大家有合适的房屋居 住。这种大动迁不是要把有传统特色转为较少特色的房屋,而是要把它转为更 现代化的建筑。”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伤感;“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有许多现在看来还是 很有情趣的……这样的胡同就要灭绝了上想来,感慨良多”表达了作者对老北 京胡同的喜爱之情;“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之外,许 多胡同都早已残破不堪,丧尽了原来的光样和韵味完全变成了穷街陋巷有的胡 同里连一棵树也见不到,除了夏日中午有成群的孩子在地上的树影里打闹之外, 平时少有人来。”
参考内容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提起戴望舒,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创作的《雨巷》。(板书:雨巷)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巷呢?又在 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投影:《雨巷》意境图)
二、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生10:我认为是戴望舒的恋人。因为诗中出现了“丁香一样的女 子”。(板书)这表明他们之间有某种。生11:我认为不是戴望舒的恋人。因 为诗中并没有明确的描写他们是恋人关系。而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好,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意象。(板书)诗中 的意象有“雨巷”、“丁香”、“姑娘”。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忧虑之情;“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既怀旧又伤感,喜欢 回忆一下过去,这些照片都能起这样一个作用。”表现了作者的达观之情; “为此,他想呼吁梁思成先生这样的人再来一次浩劫后的北京到处拆残的半座 城,给人心灵上的压抑感。”表现了作者的愤激之情;“有些新建筑是不错的, 但大多数与北京的旧建筑不协调前门一带到了无文章既无原来构件,也无宁日 构件,结果是什么文章看也看不出,凑凑合合,毫无文章可言。二、听课文录音,Fra bibliotek体感知课文 内容。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
雨之精神写不出?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
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师:外貌描写?(生笑)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什么特点?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9月15日上午地点:一年级一班课堂【上课前】教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它叫做《昆明的雨》。
谁能告诉我昆明是在哪个省份?学生1:昆明位于云南省。
教师:很好!云南省是我国位于西南部的一个省份,被誉为“天府之国”。
昆明的气候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相比如何?学生2:昆明的气候比我们这里温暖一些,因为它位于低纬地区,受到南亚季风和海洋季风的影响。
教师:非常棒!昆明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雨水较多。
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所描述的主题之一。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诗歌朗诵】教师:同学们,请跟我一句一句地朗读这首诗。
全班学生:《昆明的雨》教师:很好!我们现在来一起回顾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诗中有哪些词句是在描述昆明的雨?学生3:有“总在关山雨未收”和“淋湿了大街小巷”。
教师:对的!这两句都是在形容昆明的雨水。
它告诉我们昆明的雨水多么的持久和浸湿大街小巷。
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词句是在描述昆明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呢?学生4:有“云南的山放光明”和“滇池的水愈发湛蓝”。
教师:非常好!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云南的山和滇池的美丽。
云南的山放光明意味着山的美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耀眼,滇池的水愈发湛蓝则表示湖水的清澈更加明亮。
【诗歌理解与解读】教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一下,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首诗所描绘的昆明的雨水和自然景观?学生5:我觉得这首诗通过形容昆明长时间不停的雨水,表达了昆明的雨季是多么长久和持久的。
而描绘云南的山和滇池的美丽,体现了昆明的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魅力。
教师:非常好的解读!这首诗的确通过描述昆明的雨水和自然景观,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气候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更加了解和认识昆明。
学习诗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和体验。
【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学习了一首名叫《昆明的雨》的诗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
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昆明的雨》语言温润、沉静,文化味浓。
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在细读细品中体味其滋味,帮助学生将阅读推向深处。
作家王安忆这样评价汪曾祺的散文:“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王安忆《过去的生活)汪曾祺自己也曾说:“我认为作家的职责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
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昆明的雨》这篇散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
笔者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中设置两个环节,第一各环节通过分析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事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从而体会作者情感;第二个环节则是通过多角度品味语言来感受昆明雨的特点与作者情感。
下面笔者就品味语言具体谈谈。
一、在读中悟得句子的情感。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准确地体悟出作者的情感、心意。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朗读语气、声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回想往事时的感情基调是轻松的、欣喜的,同时又是平淡的,再细究,还是深沉的、多情的,是多种情感混合的,在读中悟得语言的精妙。
片段一:师:《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散文,接下来我们一起品读其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汪曾祺的生活意蕴。
【屏显】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昆明的雨》课堂实录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生:XXX,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XXX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XXX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XXX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XXX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XXX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师:作者是?生:XXX。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XXX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菌子、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
师:好,还有没有?生:XXX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这其实是阐释了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要表达一个大的主题,或者对大的事物进行描写或对一个抽象事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来作为载体。
下面,我想问,雨季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生(自主回答):景、物……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XXX在《昆明的雨》中,通过想念雨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对雨的描述,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借助各种具体的事物,如菌子、杨梅、仙人掌、白兰花等,来丰富对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心灵深处下一场明亮透雨——《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四单元选入五篇散文,承载着学生了解不同散文特点,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独特之处,体验作者独特情感体验和深刻人生感悟的学习任务。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中作者回思昆明往事,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展示了昆明特有的民俗风情,倾诉了对那段诗意往事无尽的眷恋之情。
作者将自己的深切情思和人生感悟隐藏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信手撷来入文,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红线,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悠长。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逐步渐深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自读的真正转变。
【学生起点】言我之志,抒我之情,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经历线和情思线,关注作者独特的体验认知。
《昆明的雨》含蓄、空灵、优美、淡远,是汪曾祺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上课之前,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预习学案中设置三个感知类问题:(1)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写了昆明的雨中哪些景物?(3)作者对昆明的雨怀有怎样的情感?从课上预习交流来看,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已对以上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什么能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领会。
学案中设置的生成性问题为“读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止步于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停留于昆明的美景,而这篇文章所寄寓的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对平凡日子所汲取的诗意人生态度的理解并不到位。
【目标终点】本文追忆当时情味、怀想诗意昆明,质朴的文人情怀、内心的美好追求等无限情思都凝结在点点滴滴的雨中,投射在被雨浸润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丁香花等种种景物上,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需“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此正确理解文字的深意和作者的深情。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整理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昆明的雨师:汪曾祺是哪里人?生1:高邮人。
师:那为什么作者会写昆明的雨呢?因为他在昆明学习生活过,对昆明怀有很深的感情,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一起感受汪老先生的昆明情怀。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PPT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预习问题1展示:作者写昆明的雨,为什么写了很多跟雨无关的事物?(教师批注:真的无关吗?)我把同学们的问题转化为: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景和事?试一试,概括时能不能都加上一个“雨”字。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并明确:写了雨季的菌子,杨梅,缅桂花……回忆间接写雨的文章:《春》、《雨的四季》,并PPT展示《春》片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学生预习问题2展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昆明的雨?明确点拨:形象具体,便于传达作者的独特感受。
三、精读品味语言3.学生预习问题3展示:昆明雨季的景、事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以至于作者四十年后还想念昆明的雨?(勾画出典型语句,圈点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空白处批注。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并指导朗读: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为什么说昆明的雨明亮、丰满?生:这句话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水分饱满,草木旺盛师指导学生读出意蕴,学生再读,读出画面感。
2.第六段中,那句话写出了记忆中仙人掌的样子?原句: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改句:我确实亲眼看见过仙人掌。
师:原句与改句有什么不同?生:写出了昆明特有的风俗。
雨季的空气的湿润,写出了昆明的雨季的仙人掌。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时间:2019年9月20日地点:昆明市某中学主题:《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诗《昆明的雨》,这是一首描写昆明特有气候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老师出示诗歌《昆明的雨》的诗歌内容)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特别是描写了昆明的雨,感觉很有情感。
老师:是的,这首诗确实很美,它不仅描写了昆明的雨,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内涵。
学生2:我觉得诗中的雨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它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老师:非常好,你的理解很到位。
昆明的雨是诗人的情感寄托,是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也是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雨水的洗涤也代表了对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学生3:我觉得诗中还有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就像是昆明特有的山水气息一样,很舒缓。
老师:没错,诗中的宁静和恬淡正是昆明特有的气候和环境所呈现的。
这种自然的恬静和舒缓的氛围也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4:我觉得诗中最感人的是对亲情和家乡的眷恋,特别是最后一句“踏雨归来如有梦,目断昆明天。
”,感觉很令人动容。
老师:是的,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在异乡漂泊的人们,更能深深体会到家乡的珍贵和美好。
学生5:老师,我想知道诗人是怎么用语言描写出昆明的雨的?老师:很好的问题。
诗人通过对昆明的雨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富有张力的语言,比如“翠影斑驳钉花干”的描写,展现了雨后的昆明更加美丽的景色。
同时还用了“如梭弹,轻细丝如织”。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昆明雨的轻柔和疏密有致的特点。
学生6: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能像诗中的诗人一样,用美丽的语言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呢?老师:学会用美丽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情感,需要我们对生活和自然有很敏感的触觉,诗人之所以能用如此美丽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就是因为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然有着敏锐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
雨之精神写不出?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
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从中可以还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更热衷于品尝火炭梅,通过描绘火炭梅的形与色,引起读者的想象。
刚才这位同学找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准确,那么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生:我找的句子在第7段。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句话写出了牛肝菌的颜色、味道、口感,我看了后很想吃。
(生笑)师:解读得很好,“滑,嫩,鲜,香”这四个字让人垂涎欲滴,想迫不及待地品尝它。
同学们再注意一下这句话的特点?生(齐):一字一句!师:短句!多吗?读一读。
(学生读)师:请举例!生: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生: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生: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朗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好,再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品读感想。
生:第7段中作者写道:“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学生读完,师生同笑)生:这句话写出了干巴菌长得很丑,让人觉得幽默搞笑,具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句话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粗俗却不失真,形象写出了干巴菌的颜色外形,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生活化接地气,读者爱读。
生:还是这句话。
(生读)“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我看到这两句话的结尾同时都用了问号与感叹号,第一句话是表示怀疑吃惊,第二句话是表示怀疑惊叹。
师:我们写作中有这样用过标点吗?(生齐答没有)这位同学评析得很到位,她说了第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深深疑惑与惊讶,半信半疑的态度,是设问,第二句话表现出作者的惊叹赞美,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啊?!大家都能感受到吗?请同桌也来读一遍,让全班同学再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句子,所有学生共同体会)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一定听出前后句情感不一样。
前者深表怀疑,后者除了惊讶还饱含喜爱之情,作者赞不绝口。
(教师范读,全班学生再次体会)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语言十分接地气,贴近生活。
我们知道,作者汪曾祺先生也是位美食家,这些语句中也体现出一种美食文化。
生:我找的是第10段里的句子。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比较朴实,平淡,贴近我们的生活。
师:其他同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吧?这些平淡无奇的语言,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雨下大了,走不了,就近找一饭馆踱进去,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生:舒服得来)生:第6段中写道:“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师:破折号有什么作用?生:补充说明师:很好,请继续评析。
生:通过这两句话,我了解到一些昆明当地的风俗,也看到了昆明仙人掌的特点:多且肥大。
师:不错,这两句话体显出昆明当地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我们仿佛看到了用雨季里泛着绿意、湿气的仙人掌为主人驱邪祈福的画面。
我们再看后面紧接着的句子:“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百姓日常生活很了解,体现出一种农业文化。
用仙人掌代替篱笆,体现了昆明当地人……? 生:他们懂得就地取材,让仙人掌的作用最大化。
师:回答得很好,这就体现出当地人懂得物尽其用,就地取材。
篱笆院墙不是防?生:(齐)小偷!师:而是防家畜!昆明百姓?生:善良、淳朴!生:我找到第7段里的句子。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滴溜儿圆”有意思,有趣。
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
短句“滴溜儿圆”,同学们可以借此想象一下鸡油菌的外形。
同时我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口语化,活泼俏皮,极具人情味。
生: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极具家常化,似乎感觉作者正在与外面面对面的交流。
师: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作者通过写一个笑话,写出“火车之慢,鸡枞随处可见。
”语言脱口而出,让读者倍感亲切、自然。
生:我品读了第9段的句子。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通过这些句子,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语言也是非常平实、自然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读了第9段的几个句子,我们看到房东爱不爱花?哪句话?(全班学生:爱花。
她怕房客们乱摘他的花)师:房东惜花、爱花,但为什么要送花呢?生:因为她心地善良,懂得分享。
师: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吧?房东母女爱花,同时愿意送花,可见她们心地善良,具有淳朴的性情,此处的语言富有情谊。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为什么心感到软软的?(全班学生:因为作者被感动了。
)师:我们平时长跑后,会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昨天吃了妈妈做的汤圆,会感到糯糯的软软的,好吃;作者的心软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他感慨于房东的纯朴热情,她陶醉在浓郁的花香中好,请所有同学一起再读一下这句话,细细品味一番。
(学生带感情朗读,教师跟读)生:我找的是第5段的句子。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这两句话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同时引用了古诗里的句子,富有诗意。
师:评析得不错,我们一起看到第五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学生带感情齐读)师: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到:这些句子的语言十分典雅,引用了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前半句出自杜甫的《春望》,后半句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
诗句中的两个字:“深”、“长”表现出昆明的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作者把看似不联系的句子放在一起,仍让读者感到自然、典雅、别致、文白相衬。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在文中穿插一些诗句,以此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生:作者还用首诗结尾,让人意犹未尽!师:是啊!喝酒作诗寄托情感,这份闲情雅致或许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出来!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生:我也想评析第5段里的句子。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这句话描绘了昆明雨季中草木被雨水充分滋润的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师:这句话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第五段,作者写道“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突显出枝叶的什么特征?(全班学生:很美,充满生机)师:草木枝叶能掐出水来。
“显示出近于夸张的旺盛”,是不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五段,边读边凭借作者的语言去想象,去感受。
(学生朗读,教师跟读)生:我想评析第10段中的语句。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这句话很贴近生活,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师: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观察十分仔细,描述的画面让人读来有趣。
生:还有第十段中间的句子。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这里似乎写到了一些关于历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
师:这位同学品读得很细致,这里的语句展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一种历史文化。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第10段的前两句,作者提到了一首诗……全班学生:《夜雨寄北》师:这是一篇多么富有美感诗意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屏显。
)师:我们一起评析交流了许多句子,品味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现在跟随老师的脚步,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
(教师板书,学生笔记)四、了解作者,体悟情感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先生。
(屏显。
学生默读)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
入乡随俗,客居他乡。
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
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
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