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传统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 掌握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关系;4. 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5.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文化的主导与士人文化的兴盛- 中国文化的入世与开放3. 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与互动作用4.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变迁5.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 视听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特定话题的文化分析报告,考察学生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能力;-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对中国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文献1. 教学资源- 图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视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等;- 网络资源: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CULT1001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范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范畴2.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4.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5.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与影响6.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的平衡方法-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文化表演等。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论文占30%。

五、参考教材1.纪宝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李光辉,《中国文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六、参考网站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意义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旨在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2.1.1 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1.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2 中国古代文化2.2.1 先秦文化2.2.2 儒家文化2.2.3 道家文化2.2.4 儒家与道家的并称2.2.5 唐宋文化2.3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3.1 中华礼仪之美2.3.2 传统节庆文化2.4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4.1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2.4.2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2.5 中国传统文学2.5.1 古代诗词及其韵律美2.5.2 传统戏曲艺术2.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6.1 儒家思想2.6.2 道家思想2.6.3 佛家思想2.7 中国现代文化2.7.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2.7.2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3.1.1 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1.2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3.1.3 熟悉中国传统礼仪、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基本特点3.1.4 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3.2 情感态度价值观3.2.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3.2.2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2.3 培育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3.3 实践能力3.3.1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3.3.2 培养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能力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4.1.1 理论教学4.1.2 实践教学4.1.3 讨论交流4.1.4 多媒体辅助教学4.2 课程设计4.2.1 开设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4.2.2 安排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4.3 评价方式4.3.1 平时表现4.3.2 期中考试4.3.3 作业4.3.4 期末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5.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六、其他事项6.1 注意事项6.1.1 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视野6.2 教学团队6.2.1 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6.2.2 配备专门的助教和实验助理,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6.3 课程更新6.3.1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6.3.2 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上即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对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一定要掌握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的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兼及其转型与创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

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可开、相互依存的,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因为我们向学生们介绍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知识本身,而是要使学生透过这些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而辅之以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可能因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通常涵盖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示例:1. 课程简介-介绍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

-概述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

2.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文化起源、发展和演变。

-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的形成和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

3.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4.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古代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和舞蹈的特点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的艺术风格。

5.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朝代。

-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6.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

7. 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和音乐的发展和风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 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9.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和挑战。

10. 课程总结与展望-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回顾。

-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大纲,实际教学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目标和学生群体来进行调整和安排。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章节副标题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 力
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 地位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歌赋: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结 合,包括歌曲、赋诗等多种 形式
代表作品:《诗经》、《楚 辞》、《唐诗宋词》等
特点: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语言优美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 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 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人 物和作品
特点与风格:阐述书法的 特点,如笔法、结构、章 法等,并介绍不同书法流 派和风格
《中国文化导 论》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中国文化概述
04
中国古代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化0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0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特点和亮点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中国文化的定义
狭义: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广义:指中国历史长河中所 有文化现象的总和
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内容:思想、道德、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成果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添加标题
原始文化:包括原 始宗教、神话传说 等
添加标题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

94 學年度第 1 學期 中原大學 應華系 課程計畫課程代碼CL203A 授課教師 黃孝光 課程名稱(中文)中國文化導論 開課班級 應華一 課程名稱(英文)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學分數 2 必/選 修別必修 選修 性質 全學年 半學年 選課備註 無 授課語言中文外語: 人數上限60 人 課程教學目標: 依專題方式逐次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之課題,使學生對此有基本認識。

課程綱要及進度:課程綱要:1.課程簡介2.認識全人教育3.文化的內涵4.文學與思想(西遊記)5.姓氏與民族融合6.宗教信仰7.文化變遷課程進度:週次日期內容備註1 9/13 頑石點頭─課程簡介宣佈分組、參觀圖書館展覽2 9/20 認識全人教育完成分組3 9/27 文化的內涵、民族融合4 10/4 文學與思想(西遊記)5 10/11 專題演講改至10/12於演藝廳6 10/18 宗教信仰7 10/25 參與通識活動改至11/3 19:00音樂廳朱宗慶打擊樂園8 11/1 溫書假9 11/8 期中考期中考週(停課)10 11/15 口頭報告報告1、2交個人自傳30%11 11/22 口頭報告報告3、412 11/29 口頭報告報告5、613 12/6 口頭報告報告7、814 12/13 口頭報告報告9、1015 12/20 節期慶典(歡樂聖誕)16 12/27 全體總動員(書面評鑑) 最後上課日(書面評鑑)學習腳?英文課程簡介:1.課程簡介2.認識全人教育3.文化的內涵4.文學與思想(西遊記)5.姓氏與民族融合6.宗教信仰7.文化變遷授課方式:演講討論設計研究遠距教學上機實習教科書(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盧建榮、林麗月中國文化史五南出版社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參考書(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空白)考核項目及評分標準、比例:個人自傳30%出席20%書面報告20%學習腳蹤30%電子信箱:hkhuang@.tw。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文学院公共平台选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

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该课程的任务: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及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做到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一一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一一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2学时)1.文化的性质。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学时)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三)、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学时)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学时)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Microsoft Word 文档

30万字
中国文化导论(共53小节)
上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化和传统文化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第三节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第一节原始宗教的产生
第二节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
第三节 ?叭宋┣缶桑 魑┣笮隆?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篇
第四章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新情
第二节汉代儒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第三节宋代儒家哲理化的理欲之论
第四节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价值追求
第五节儒家人生哲学模式
第五章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第一节先秦道家从无为到逍遥的演变
第二节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作用
第三节道家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的流变
第四节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第五节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
第六章墨家思想的兴衰
第一节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
第二节利即是义与忠孝惠慈
第三节尚贤与尚同
第四节墨家人生哲学模式
第五节墨家的悲剧:由显学而绝学
第七章法家思想的浮沉
第八章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下篇
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第十章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第十一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第十二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十三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后记。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拓展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课程即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概述第一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节“文化”概说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概述第四节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教学要求: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章古代称谓第一节古代亲属关系——九族三党五服第二节古代姓名称号第三节避讳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宗法制社会关系及姓氏名称等。

第二章古代衣食住行第一节衣第二节食第三节住第四节行教学要求:了解古代衣食住行的一般状况,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古代教育与选举、科举制度第一节古代教育第二节选举制度第三节科举制度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掌握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弊。

第四章古代官制第一节古代的文官制度第二节古代的武官制度第三节常用职官沿革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官、武官制度。

第五章古代礼制与法制第一节古代的礼制第二节古代的法制教学要求:了解古代礼制与法制的产生时间、背景及意义,掌握古代不同时期礼制与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现代文员专业的基础必修课(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旨在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的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

本课程为研究性课程。

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员因尽可能从某一侧面对传统文化做深入的理解,而此可为思想、制度、伦理、艺术、风俗中之任一端。

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无意在一学期内让学员掌握多少概念、知道多少史实。

"导论"之意在做一引导,而非概述、通论之类。

本课程应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先秦文化
了解先秦文化的基本情况,世界文明发展的轴心时期的中国文化-诸子百家。

了解"士"的起源及士文化发展的简况。

了解早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家思想。

了解"和而不同"的时代精神。

第二部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
了解文化一统的意义。

了解儒学独尊后的儒家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魏晋的时代精神。

了解道家思想再传播的过程。

了解人性的自觉的文化特征。

了解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了解孝及孝的精神。

了解"出处去就"的人生意义。

了解儒道互补在传统中形成主流的意义。

第三部分:唐宋文化
了解繁荣的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了解佛学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了解宋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了解三教合一的意义。

了解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

了解宋理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文化南移的过程。

第四部分:元明清文化
了解明清市民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及国人接受的过程。

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走向衰落的本质。

了解明清时期对传统的总结。

《四库全书》的一般情况。

第五部分:近现代文化
了解西学东渐于近代的意义。

了解洋务运动的文化内涵。

了解"五四"对传统批判的意义。

了解中国文化今天的命运及对于未来的意义,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