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和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方案与计划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8ad06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6.png)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方案与计划1. 背景目前,医疗行业对于电子病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纸质病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纸张浪费,也很难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安全、易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2.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的电子病历系统,以满足医疗机构的需求。
该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 高度安全性: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医疗数据的安全;- 高效性: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病历信息处理时间;- 便捷性:方便医生和护士随时随地访问和更新病历信息;- 可扩展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规模和需求的医疗机构。
3. 方案基于以上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方案:3.1 系统架构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模块:- 前端界面:提供给医生和护士使用的病历录入、查询和更新界面;- 后端服务器:负责处理病历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安全控制;- 数据库:用于存储病历数据的可靠数据库系统;- 安全控制模块:保护病历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数据分析模块:提供病历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功能。
3.2 功能设计该系统应包含以下基本功能:- 病历录入: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界面录入患者的病历信息;- 病历查询:医生和护士可以根据患者信息、疾病类型等条件查询病历信息;- 病历更新:医生和护士可以随时更新患者的病历信息;- 病历共享: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系统共享病历信息,方便协作和交流;- 数据统计:系统提供病历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功能,帮助医院进行业务决策。
3.3 数据安全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医疗数据的安全,系统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访问控制:设置不同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制对病历信息的访问;- 数据加密:对病历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 审计日志:记录系统的操作日志,追踪数据访问和修改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系统备份: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4. 计划以下是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大致计划:4.1 需求分析详细了解医疗机构的需求,包括病历管理流程、数据量、用户规模等。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916ec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3.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引言:电子病历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存储和共享的一种系统。
与传统的纸质病历相比,电子病历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和计划,包括系统的设计框架、功能模块、安全性保障以及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
一、系统设计框架(1)系统整体架构电子病历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前端用户界面、后端数据库和中间的数据传输、处理层。
前端用户界面是患者和医务人员操作系统的界面,后端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病历数据,数据传输、处理层负责将前端操作转化为数据库操作,并提供相关服务。
(2)前端用户界面设计前端用户界面应简洁、直观,方便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患者界面应包括个人信息、就诊记录、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模块,医务人员界面应包括患者管理、病历记录、医嘱管理等模块。
(3)后端数据库设计后端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可以设计多张表,如患者表、就诊记录表、检查结果表等,通过建立关系实现不同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关联。
二、功能模块(1)患者管理患者管理模块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个人病历、过敏史、病历诊断等内容,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
(2)病历记录病历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患者的就诊过程,包括主诉、病史、检查结果、诊断意见等。
医务人员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和查看患者的病历记录。
(3)医嘱管理医嘱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医生对患者的医疗建议和用药方案。
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情况进行医嘱的制定、修改和查看。
(4)检查结果查询检查结果查询模块用于查询和查看患者的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尿常规、X光片等。
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唯一标识符快速定位和查看相关的检查结果。
三、安全性保障(1)用户权限控制通过用户权限控制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包括只读权限、修改权限和管理员权限。
医务人员需提供有效的凭证进行登录,并进行权限验证。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的方案与计划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的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df019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4.png)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的方案与计划
一、背景
在今天的医疗保健行业,电子病历系统已经成为常规服务的重要组成
部分。
这类系统能够大大改善医院的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纸质档案的存储空间,提高医护人
员的工作效率等诸多优势。
因此,建设电子病历系统也成为当今医院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系统建设方案基于统一的数据库架构,选择由电子
流程和审核组成的医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专业的安全机制,保证患者信
息的安全可靠,为管理提供支持。
二、建设方案
1、确定建设范围
2、系统开发
依据技术的不同,系统开发可以分为基础架构建设、应用程序开发、
系统保护与维护等模块。
基础架构建设:建设具有稳定可靠,网络安全的技术环境,使用
TCP/IP协议将用户、数据库服务器等连接到一起。
应用程序开发:基于建立的技术架构,采用Java语言开发病历系统
的各种应用程序,满足业务需求。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fb0038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d.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在医疗领域,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与计划是关乎医疗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议题。
借助现代技术,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实现病历信息的集中、标准化、共享与安全。
本文将探讨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与计划,以及推行该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首先,为了有效推行电子病历系统,我们需要制定完善的建设方案与计划。
该方案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在制定方案之前,需要明确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目标和需求。
这需要与医院管理层和医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了解。
通过细致的需求分析,可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医务人员的工作需要,并为医院管理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
2.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核心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这可以通过合理的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机制来实现。
3. 数据采集与整合电子病历系统的关键在于准确获取和整合病历数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计与实现各类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
此外,数据的整合以及与医生、护士、药房、实验室等部门的数据交互也是至关重要的。
4. 用户培训与推广一套好的电子病历系统只有被医务人员广泛接受和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因此,用户培训与推广是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训内容应包括系统功能和操作细节等方面。
同时,通过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系统建设过程,并及时解决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系统的满意度和推广效果。
在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技术挑战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需要各种技术的支持,包括软件开发、数据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
面对技术挑战,我们可以寻求专业技术团队的协助,或者引入合适的第三方解决方案。
此外,还应进行充分的系统测试和演练,以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2. 数据质量与标准化病历数据的质量和标准化是影响系统效果的关键。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17585a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e.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目录
1. 概述
1.1 目的
1.2 背景
1.3 相关病历系统介绍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
2.2 技术需求
2.3 安全需求
3. 系统架构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3.2 前端界面设计
3.3 后端逻辑设计
4. 实施计划
4.1 项目启动
4.2 系统开发
4.3 测试与优化
4.4 上线与运行
5. 系统维护与支持
5.1 培训与培训
5.2 故障排除
5.3 数据备份与恢复
6. 风险管理与控制
6.1 风险识别
6.2 风险评估
6.3 风险控制
7. 总结与展望
系统架构设计
电子病历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整个系统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数据存储、前端界面和后端逻辑的整合
与优化。
首先,数据库设计需要满足实时存取、安全性、可扩展性等
需求,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性。
其次,在前端界面设计中,用户
友好的交互界面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体验。
最后,后端逻辑设计要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快速响应,同时考虑数据
传输安全和算法优化,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在电子病历系统的架构设计中,需要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充分沟
通需求,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协作。
通过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打造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架构,为用户提供便利、安全的电子病历
管理平台。
整理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
![整理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5abd705302d276a201292e65.png)
附件2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附件2北京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
一、适用范围(一)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乡镇卫生院。
(二)本标准共设置4章100条,用于乡镇卫生院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乡镇卫生院实地评价的依据。
二、标准分类(一)基本条款。
将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列为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乡镇卫生院。
(二)推荐条款。
在基本条款基础上,针对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增设推荐条款,以“★”标注。
三、条款分布四、能力结果表达方式(一)采用A、B、C、D四档表达方式。
A档:代表“优秀”;B档:代表“良好”;C档:代表“合格”;D档:代表“不合格”。
(二)评判原则。
凡是达到B档“良好”者,必须先达到C档“合格”要求;凡是达到A档“优秀”者,必须先达到B档“良好”要求。
(三)能力标准的性质结果。
五、能力结果前置条件★:申报达到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除满足机构名称、医疗安全和机构管理条件外,还应满足服务能力条件。
目录第一章功能任务和资源配置...................................................................................................- 8 - 1.1功能任务 ................................................................................................................................- 8 - 1.1.1基本功能 .............................................................................................................................- 8 - 1.1.2主要任务 .............................................................................................................................- 8 - 1.2科室设置 ................................................................................................................................- 9 - 1.2.1临床科室 .............................................................................................................................- 9 -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9 -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9 - 1.2.4计划生育科 .........................................................................................................................- 9 - 1.2.5职能科室 .......................................................................................................................... - 10 - 1.3设施设备 ............................................................................................................................. - 10 - 1.3.1建筑面积 .......................................................................................................................... - 10 - 1.3.2床位设置 .......................................................................................................................... - 10 - 1.3.3设备配置 .......................................................................................................................... - 10 - 1.3.4公共设施 .......................................................................................................................... - 11 - 1.4人员配备 ............................................................................................................................. - 11 - 1.4.1人员配备 .......................................................................................................................... - 11 - 第二章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 12 - 2.1服务方式 ............................................................................................................................. - 12 - 2.1.1门急诊服务 ...................................................................................................................... - 12 - 2.1.2住院服务 .......................................................................................................................... - 12 -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13 - 2.1.4转诊服务 .......................................................................................................................... - 13 - 2.1.5远程医疗服务★............................................................................................................. - 13 - 2.2服务内容和水平.................................................................................................................. - 14 - 2.2.1基本医疗服务................................................................................................................... - 14 - 2.2.1.1病种(见附件)............................................................................................................ - 14 - 2.2.1.2急诊急救服务 ............................................................................................................... - 14 - 2.2.1.3内(儿)科医疗服务.................................................................................................... - 15 - 2.2.1.4外科医疗服务 ............................................................................................................... - 15 - 2.2.1.5妇(产)科医疗服务★.............................................................................................. - 15 - 2.2.1.6全科医疗服务 ............................................................................................................... - 16 - 2.2.1.7中医医疗服务 ............................................................................................................... - 16 - 2.2.1.8眼、耳鼻咽喉医疗服务★.......................................................................................... - 16 - 2.2.1.9口腔医疗服务★.......................................................................................................... - 16 - 2.2.1.10康复医疗服务★........................................................................................................ - 17 - 2.2.2检验检查服务................................................................................................................... - 17 - 2.2.2.1检验项目 ....................................................................................................................... - 17 - 2.2.2.2检查项目 ....................................................................................................................... - 17 - 2.2.3公共卫生服务................................................................................................................... - 17 -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 18 - 2.2.3.2健康教育 ....................................................................................................................... - 18 - 2.2.3.3预防接种 ....................................................................................................................... - 18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 19 -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 19 -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 19 -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 20 -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 20 -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 20 -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 21 -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 21 -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 21 -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 22 -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 22 -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 22 - 2.3服务效果 ............................................................................................................................. - 22 - 2.3.1服务效率 .......................................................................................................................... - 22 - 2.3.2满意度 .............................................................................................................................. - 23 - 第三章业务管理.................................................................................................................... - 23 -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 23 - 3.1.1执业管理 .......................................................................................................................... - 23 - 3.1.2规范诊疗 .......................................................................................................................... - 24 - 3.2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 24 -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 24 -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24 -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 24 - 3.2.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 24 -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 - 25 -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25 - 3.2.2.3首诊负责制度 ............................................................................................................... - 25 - 3.2.2.4查房制度 ....................................................................................................................... - 25 - 3.2.2.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25 - 3.2.2.6手术、麻醉授权管理★.............................................................................................. - 26 - 3.2.2.7病历书写规范管理........................................................................................................ - 26 - 3.2.2.8手术管理★ ................................................................................................................. - 26 - 3.2.2.9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讨论制度★.......................................................................... - 27 - 3.2.2.10输血管理★ ............................................................................................................... - 27 - 3.2.2.11血液透析管理★........................................................................................................ - 27 - 3.2.2.12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 28 - 3.2.2.13临床检验管理 ............................................................................................................. - 28 - 3.2.2.14中医管理 ..................................................................................................................... - 28 - 3.2.2.15康复管理★ ............................................................................................................... - 28 - 3.2.2.16病案管理 ..................................................................................................................... - 29 - 3.3患者安全管理...................................................................................................................... - 29 - 3.3.1查对制度 .......................................................................................................................... - 29 - 3.3.2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 30 - 3.3.3危急值报告制度............................................................................................................... - 30 - 3.3.4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 30 -3.4护理管理 ............................................................................................................................. - 31 -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 31 - 3.4.2执行《护士条例》........................................................................................................... - 31 -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 31 - 3.4.4护理安全管理................................................................................................................... - 32 - 3.5医院感染管理...................................................................................................................... - 33 -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 33 - 3.5.2医院感染监测................................................................................................................... - 33 - 3.5.3手卫生管理 ...................................................................................................................... - 33 -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 34 - 3.6医疗废物管理...................................................................................................................... - 34 -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 34 -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 34 - 3.7放射防护管理...................................................................................................................... - 35 - 3.7.1放射防护管理................................................................................................................... - 35 -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 35 - 3.8药事管理 ............................................................................................................................. - 35 - 3.8.1药品管理 .......................................................................................................................... - 35 - 3.8.2临床用药 .......................................................................................................................... - 36 - 3.8.3处方管理 .......................................................................................................................... - 36 -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 36 - 3.9公共卫生管理...................................................................................................................... - 37 - 3.9.1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 37 - 3.9.2落实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与经费补偿............................................................... - 37 - 第四章综合管理.................................................................................................................... - 38 - 4.1党建管理 ............................................................................................................................. - 38 - 4.1.1党的组织建设................................................................................................................... - 38 - 4.1.2党风廉政建设................................................................................................................... - 38 - 4.2人员管理 ............................................................................................................................. - 38 - 4.2.1绩效考核制度................................................................................................................... - 38 - 4.2.2人才队伍建设................................................................................................................... - 39 - 4.3财务管理 ............................................................................................................................. - 39 - 4.3.1财务管理 .......................................................................................................................... - 39 - 4.4后勤管理 ............................................................................................................................. - 40 - 4.4.1后勤安全保障................................................................................................................... - 40 - 4.5信息管理 ............................................................................................................................. - 40 - 4.5.1信息系统建设................................................................................................................... - 40 - 4.5.2信息安全 .......................................................................................................................... - 40 - 4.6行风建设管理...................................................................................................................... - 41 - 4.6.1医德医风建设................................................................................................................... - 41 - 4.7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 41 - 4.7.1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 41 - 4.8分工协作管理...................................................................................................................... - 41 - 4.8.1分工协作 .......................................................................................................................... - 41 - 附件 (43)第一章功能任务和资源配置1.1功能任务1.2科室设置1.3设施设备1.4人员配备第二章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2.1服务方式2.2服务内容和水平2.3服务效果第三章业务管理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3.2医疗质量安全管理3.3患者安全管理3.4护理管理3.5医院感染管理3.6医疗废物管理3.7放射防护管理3.8药事管理3.9公共卫生管理第四章综合管理4.1党建管理4.2人员管理4.3财务管理4.4后勤管理4.5信息管理4.6行风建设管理4.7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4.8分工协作管理附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推荐病种一、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基本病种(66种)(一)内科(26种)高血压病(I10.x0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25.103)、先天性心脏病(Q24.900)、心肌炎(I51.400)、脑卒中(I64.x00)、眩晕综合征(H81.901)、偏头痛(G43.900)、急性气管炎(J04.100)、支气管炎(J40.x00)、肺炎(J18.900)、肺气肿(J43.90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27.90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6.900)、腹泻(K52.916)、胃肠炎(A09.901)、结肠炎(A09.902)、胆囊炎(K81.900)、泌尿道感染(N39.000)、急性肾小球肾炎(N00.902)、糖尿病(E14.900)、高脂血症(E78.500)、贫血(D64.90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45.900)、带状疱疹(B02.900)、皮炎(L30.900)、肺结核(A16.200)。
电子行业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行业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ee6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6.png)
电子行业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1. 引言随着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推行数字化转型,医疗行业也不例外。
传统的纸质病历系统存在信息共享不便、易丢失、难以管理等问题,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电子病历系统已成为电子行业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提出一个可行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以解决传统病历系统存在的问题。
2. 系统架构电子病历系统主要由四个模块构成:2.1 病历信息录入模块该模块用于将现有纸质病历转化为电子格式。
医疗人员通过系统的界面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检查结果等数据。
数据录入可以通过手动输入、扫描、自动识别等方式进行,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2.2 病历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用于对电子病历进行管理和存储。
系统应具备统一的数据库,提供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查询功能。
医疗人员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更新和删除患者的病历信息。
同时,系统还应具备权限管理功能,以确保病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2.3 病历信息共享模块该模块用于实现病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系统,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共享患者的病历数据,便于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同时,系统也应支持与其他医疗系统的数据交互,实现无缝集成。
2.4 病历信息分析模块该模块用于对病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系统,医疗机构可以获取各种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基于大数据和等技术,系统可以对病历数据进行挖掘和预测,提供辅助诊断的功能。
3. 系统特点3.1 安全性电子病历系统应实现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系统应具备权限管理功能,只有经过授权的医疗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病历数据。
同时,系统还应具备防止非法入侵和数据泄露的安全机制。
3.2 可扩展性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医疗机构不断变化的需求。
系统的架构应设计为模块化,方便增加新的功能模块和集成第三方系统。
同时,系统应支持分布式部署,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18ef0a2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2.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1. 引言在传统的医疗健康管理中,病历通常以纸质形式存储,并且因为其易损和容易遗失的特点,给医疗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电子病历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与计划,包括系统构建的目标、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实施步骤和风险管理等内容。
2. 目标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改进传统的纸质病历管理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实现病历数据的电子化存储,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实现病历数据的快速检索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提供辅助决策功能,改善医疗管理的质量和精度。
•提供数据报表和统计功能,支持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需求分析在进行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以下是我们对电子病历系统的需求分析: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3.1.1 病历数据管理•实现病历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和删除功能。
•提供病历模板,便于医生进行记录。
•实现病例的归档和保留功能。
3.1.2 病历数据共享和交流•实现病历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功能,便于医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提供权限管理,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3.1.3 辅助决策•提供病历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功能,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提供患者健康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推送功能。
3.1.4 数据报表和统计•提供各类数据报表和统计图表,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和分析。
3.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需采取合适的数据加密和备份策略。
•系统的易用性要好,操作界面简洁明了,用户可以快速上手操作。
•系统的扩展性要好,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模块,适应日益发展的医疗需求。
4. 技术选型在进行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工具来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运行。
以下是我们对技术选型的建议:•前端框架:选择流行的前端框架,如Vue.js或React,以实现良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体验。
某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
![某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82b7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0.png)
某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背景电子病历系统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病人的医疗质量。
鉴于此,为某医院建设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子病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目标- 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通过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减少纸质病历的使用,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从而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 提升病人的医疗体验: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使病人的就诊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病历系统,确保病人的隐私和医疗数据的保密性。
方案系统架构我们建议采用分布式架构,将电子病历系统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
- 前端部分:提供给医生、护士和病人使用的界面,可以通过Web 应用程序或移动应用程序进行访问。
前端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交互设计和友好的界面。
- 后端部分:负责数据存储、处理和安全性控制。
建议使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存储。
功能模块电子病历系统应包含以下基本功能模块:1. 患者管理模块: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该模块管理患者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病史、诊断记录等。
2. 诊疗记录模块:医生可以通过该模块记录每次就诊的详细信息,包括症状、体征、诊断、治疗方案等。
3. 医嘱管理模块:医生可以通过该模块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和用药指导。
4. 检验检查模块:医生可以通过该模块查看患者的检验和检查结果。
5. 电子处方模块:医生可以通过该模块开具电子处方,方便患者获取药物。
6. 报告查询模块:患者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自己的病历和检验结果。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了确保病人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恢复。
2. 访问控制:在系统中设置角色和权限管理,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和修改病人的信息。
3. 加密技术:采用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中不被非法获取。
电子病历建设方案
![电子病历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69d7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8.png)
电子病历建设方案一、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病历已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病历,成为医疗行业中的常用工具。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拟定了电子病历建设方案,旨在引入电子化的病历管理系统以优化医疗流程和提升患者体验。
二、目标与规划1. 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各个环节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实现电子病历的创建、存储、查询和共享。
通过引入该系统,将大幅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减少纸质病历的使用量,并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2. 规划(1)系统建设阶段:- 确定项目需求和范围,明确系统功能和工作流程;- 罗列必备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选择适用的电子病历管理软件,并与供应商协商合作事宜;- 建立数据中心,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系统应用阶段:- 培训医护人员使用新系统,并梳理和优化病历管理工作流程;- 逐步推广系统应用,包括全部科室、分院和门诊部门;- 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监控系统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实施步骤1. 需求分析首先,与各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需求沟通,了解他们在现有病历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痛点。
分析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技术要求。
2. 选择合适的电子病历管理软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一款适用于本医院的电子病历管理软件,包括以下功能:患者信息管理、病历记录、医嘱管理、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处方管理等。
3. 建立数据中心和网络结构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存储全部病历数据,并确保可进行定期和完整的数据备份。
同时,建立包括内网和外网的网络结构,方便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和其他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
4. 系统部署和测试根据制定的时间表,进行系统的部署和配置,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5. 培训与推广为所有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操作新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及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及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5140f4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0.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及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一、方案设计1.项目目标:建设一个全面、高效、安全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2.系统功能设计:a.登录和权限管理:支持多用户登录和权限管理,确保系统安全。
b.电子病历管理:实现电子病历的创建、查看、修改和存档等功能。
c.电子处方管理:支持医生开具电子处方,并与电子病历关联,便于患者的取药和用药管理。
d.医嘱管理:实现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和指导,包括用药、饮食、检查等,方便医生和患者共同管理。
e.报告查询:提供患者的检查报告、检验结果等查询功能,便于医生查看患者的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
f.数据分析:对患者的病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供医院管理者决策参考。
3.系统开发技术:a. 前端技术: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用户界面的设计和交互操作。
b. 后端技术:采用Java或Python等编程语言,结合MySQL或Oracle等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c.数据安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系统实施计划:a.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技术选型,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b.系统开发和测试: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系统的开发和测试,确保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c.系统部署和培训:将系统部署到医院的服务器上,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使用指导。
d.系统运维和支持:定期对系统进行运维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故障排除。
1.机制建立:成立由医院行政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和医疗科室等多个部门组成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专门工作组,并制定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2.沟通与协调: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讨论和协调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进展,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畅通。
3.需求收集和优先级确定:由相关科室提出需求,工作组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限制,确定各项需求的优先级。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5feed8e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d.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成为了现代医疗领域的必然趋势。
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病历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和计划。
一、项目概述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项目旨在将传统纸质病历转化为电子化形式,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病历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能够满足医疗机构对病历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共享性的要求,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风险。
二、项目目标1. 实现病历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取代传统纸质病历,提高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2. 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子病历数据库,确保病历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3. 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界面,使医务人员能够更高效地查看和修改病历信息;4. 实现病历信息的共享,方便患者就医时医院之间的病历信息传输;5. 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病历信息的质控。
三、建设方案1. 系统架构电子病历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服务器负责数据存储与管理,客户端提供用户界面和操作功能。
服务器端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满足海量病历数据的存储需求。
客户端采用易于操作的界面,包括病历查看、编辑、打印等功能模块。
2. 功能模块(1)患者管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录入、就诊记录查看、医嘱管理等功能;(2)诊断与治疗:包括疾病诊断录入、治疗计划制订、手术安排等功能;(3)检验与检查:包括各类检验结果录入、检查报告查看、影像资料管理等功能;(4)药物管理:包括开药处方录入、药品库存管理、用药监控等功能;(5)报表统计:包括疾病统计分析、用药趋势分析、医疗费用统计等功能。
3. 数据安全为保证电子病历数据的安全性,应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修改病历信息。
同时,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四、项目计划1. 项目启动阶段:确定项目组成员,明确项目目标和需求,编制详细的项目计划书,确定项目资源投入和时间安排。
电子病历建设方案
![电子病历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a7444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3.png)
电子病历建设方案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病历已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病历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为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更好地推进电子病历建设,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建设目标1、实现病历的电子化存储和管理,提高病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优化病历书写流程,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3、促进医疗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方便临床决策和医疗质量控制。
4、满足医疗法规和质量管理的要求,保障医疗服务的合规性。
二、系统功能需求1、病历书写与编辑功能提供便捷的病历书写工具,支持文本、图表、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录入。
具备智能提示、模板引用、病历纠错等功能,提高病历书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库存储病历数据,实现数据的加密、备份和恢复。
支持数据的分类、检索和统计分析,便于病历的管理和利用。
3、医疗信息集成能够与医院的其他信息系统(如医嘱系统、检验检查系统、影像系统等)进行无缝集成,实现医疗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共享,减少数据重复录入。
4、病历质量控制建立病历质量评估体系,对病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
提供病历修改痕迹记录和审核功能,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5、临床决策支持通过对病历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支持,如疾病预测、用药推荐等。
6、患者信息管理能够全面管理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记录、过敏史等,为医疗服务提供全面的患者信息支持。
7、权限管理与安全控制设置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操作病历数据。
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保障病历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三、技术架构1、前端应用采用基于浏览器的 Web 应用或移动应用,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访问电子病历系统。
2、中间层使用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交互,实现系统的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3、数据层选择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Oracle 等)或大数据存储技术(如 Hadoop)存储病历数据,根据数据量和性能要求进行合理选型。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3110e9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5.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1.引言现代医疗系统中,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日益重要。
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提高医疗信息的管理效率,增强医生之间、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减少医疗错误和检查重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等。
本文介绍了一个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与计划。
2.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医院的需求和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要求,我们对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2.1系统功能需求(2)医生工作站功能:提供医生查看病历、书写诊断意见、开具医嘱等功能。
(3)药房管理功能:实现医生开具医嘱后药房的药品发放和药品库存管理。
(4)统计分析功能:提供病例统计和分析报表,方便医院管理和决策。
2.2系统性能要求(1)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确保医生和用户可以流畅地使用系统。
(2)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确保医生和患者的隐私和医疗信息的安全性。
3.系统架构设计(描述详细的系统架构设计)4.系统开发与实施计划4.1系统开发阶段(1)需求分析和设计:对上述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工作。
(2)系统开发:根据系统设计和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开发工作。
(3)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确保系统的质量。
(4)系统文档编写:编写系统的用户手册、技术文档等。
4.2系统实施阶段(1)系统安装:将开发好的系统安装到医院的服务器中。
(2)系统培训:对医院的医生和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操作系统。
(3)系统上线:将系统正式推广使用。
5.风险管理在系统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如技术风险、人员培训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如:(1)加强对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系统开发的质量。
(2)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3)开展系统上线前的全面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6.结束语通过本文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我们可以看到该系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明确了系统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开发计划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881e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4.png)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一、系统需求分析1.系统概述:该电子病历系统是为了解决传统病历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存储、共享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
2.功能需求:(1)病历信息录入和浏览:提供方便快捷的病历信息录入和浏览功能,支持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录入。
(2)病历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病历信息共享,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检索功能。
(3)病历信息安全:确保病历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设立权限管理机制,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病历信息。
(4)统计和报表功能:提供各种统计和报表功能,方便实施医院管理和决策。
二、系统设计1.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前端用户接口、应用程序、数据库和文件存储等组件。
2.数据库设计:建立适当的数据库结构,包括病人信息表、病历信息表、医生信息表等。
3.界面设计: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和查找病历信息,同时考虑不同用户角色的需求。
4.安全设计:采用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等措施,确保病历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设立权限管理机制,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病历信息。
三、系统实施1.系统采购: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进行系统采购和部署。
2.系统开发:根据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确保系统功能的完善和稳定。
3.系统调试: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修复和改进系统的问题。
4.系统上线:将系统部署到用户环境中,对用户进行培训和功能演示,确保用户能够熟练使用该系统。
四、系统运维与维护1.定期维护: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数据备份:对系统的数据库和文件进行定期备份,确保病历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故障排除:及时响应用户的问题反馈,快速解决和处理故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系统评估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用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方案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维与维护以及系统评估。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及计划及多部门协调机制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及计划及多部门协调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920296f7e87101f69f319532.png)
.专业资料分享.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以及多部门协调体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促使我院电子病历的应用与发展,规范电子病历使用行为,保护电子病历实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办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配套文件联合实质状况拟订制度。
第二条合用范围与实行步骤本制度合用于电子病历当事人在本院内运用电子病历进行的各种医疗活动。
第三条主管部门及其职责杨础中心卫生院医务科是本院电子病历的主管部门。
领导组织:组长:李长友副组长:王曙梅成员:郑绍霞、衣祝生等主要职责是:一、制定并实行电子病历管理的规范和发展规划;二、负责医疗机构实行电子病历的审批工作;三、指导协调电子病历的实行;四、监察、稽察电子病历的使用;五、保障电子病历实行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当事人权益。
第四条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部门职责一、贯彻履行国家有关电子病历的法例和规定;二、拟订本单位电子病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三、保证电子病历的安全运作;四、负责对本单位或所属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五条实行原则参加电子病历活动的当事人应该恪守有关法律、行政法例恪守诚实信誉原则。
第二章电子病历实行的基本要求第六条医疗机构申请实行电子病历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拥有保证电子病历实行的技术设备。
2、具备保证电子病历实行的各样安全举措。
3、专业人员获得电子病历使用资格。
4、法律、法例规定的其余条件。
第七条医疗机构的义务实行电子病历的科室应依据以下义务:一、实行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不得利用电子病历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以垄断手段或其余非法方式伤害电子病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行电子病历的科室一定高度重视电子病历的安全问题,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稽核制度。
第八条电子病历系统运转要求一、电子病历系统一定在有关的诊断环境或诊断地区内使用。
二、用于电子病历的计算机系统一定切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有关安全性、稳固性的要求。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a53a7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e.png)
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病历系统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实现病历的数字化管理,方便医生查看、编辑和统计病历数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对于医疗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目标1. 实现病历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降低医疗成本,减少纸质病历的使用。
3. 提高患者满意度,方便患者查询和复印病历。
4. 为医疗机构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医疗决策。
三、建设内容1. 电子病历系统的需求分析:分析医疗机构的业务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基本信息管理、病历管理、检查检验报告管理、医嘱管理、手术记录管理等。
2. 系统设计与开发: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架构、数据库结构和界面布局,开发电子病历系统。
3. 系统测试与验收: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确保系统满足需求,达到预期效果。
4. 培训与推广:对医疗机构的员工进行系统操作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病历系统。
同时,对外宣传电子病历系统的优势,提高患者对电子病历的认可度。
5. 后期维护与升级: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根据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对系统进行功能升级和优化。
四、实施步骤1. 成立项目组:组建由医院管理层、信息科、临床科室代表组成的项目组,负责项目的推进和协调。
2. 需求调研:项目组成员深入各临床科室,了解医生和护士的使用需求,收集相关业务数据,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3.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方案,明确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技术要求。
4. 软件开发: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包括数据库设计、界面布局、业务逻辑处理等。
5. 系统测试:完成软件开发后,进行系统测试,确保系统功能正常、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6. 培训与推广: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确保他们能熟练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对外宣传电子病历系统的优势,提高患者认可度。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及计划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及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a670c3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5.png)
1、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包括更新与升级的相关记录2、协调机制3、信息需求分析报告4、实地查看实地查看病历质控平台1、管理规定2、见13、见1 及病历资料质控活动记录、质控简报等督导改进记录5.1.1.1 有在院长 (或者副院长) 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护理部【C】1.有在院长 (或者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2.按照标准配置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2.在院长主持下,有明确的主持部门与多部门的协调机制。
3.有具体措施、有信息需求分析文件。
4.建立电子病历系统。
【B】符合“C”,并电子病历系统应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要求。
【A】符合“B”,并有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系统具备病案质量控制功能,能满足医院病案基本信息的采集,医疗质量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C】1.对由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2.对禁止使用“模版拷贝复制病历记录”有明确的规定。
3.病历记录全部内容、格式、时间均以签名后的纸版记录为准,存档。
【B】符合“C”,并计算机打印病历的书写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按照病历管理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A】符合“B”,并有职能部门监管,对问题与缺陷及时反馈,定期总结,持续改进措施有效。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的方案与计划,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
(可选,卫生部或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电子病历试点单位为必选) (信息科负责)4.23.7.2由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病历记录全部内容、格式、时间、签名均以纸版记录为准,而非模版拷贝生成的病历记录。
( 医务科、院感办、信息科负责)信息科信息科信息科信息科信息科医务科医务科医务科医务科医务科1、医院护理组织架构图:护理管理目标(见护理年度工作计划;护1.有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与计划以及多部门协
调机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促进我院电子病历的应用与发展,规范电子病历使用行为,
维护电子病历实施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配套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与实施步骤
本制度适用于电子病历当事人在本院内运用电子病历进行的各
类医疗活动。
第三条主管部门及其职责
杨础中心卫生院医务科是本院电子病历的主管部门。
领导组织:
组长:李长友
副组长:王曙梅
成员:郑绍霞、衣祝生等
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并实施电子病历管理的规范和发展规划;
二、负责医疗机构实施电子病历的审批工作;
三、指导协调电子病历的实施;
四、监督、稽查电子病历的使用;
五、保障电子病历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当事人权益。
第四条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部门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子病历的法规和规定;
二、制定本单位电子病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保证电子病历的安全运作;
四、负责对本单位或所属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五条实施原则
参与电子病历活动的当事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第二章电子病历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六条医疗机构申请实施电子病历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保证电子病历实施的技术设施。
2、具备保证电子病历实施的各种安全措施。
3、专业人员取得电子病历使用资格。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医疗机构的义务
实施电子病历的科室应遵循以下义务:
一、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不得利用电子病历牟取不正当利益;
不得以垄断手段或其他非法方式损害电子病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电子病历的科室必须高度重视电子病历的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稽核制度。
第八条电子病历系统运行要求
一、电子病历系统必须在相关的诊疗环境或诊疗区域内使用。
二、用于电子病历的计算机系统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
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有关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
三、电子病历系统必须米用国家审定的安全保密产品。
四、电子病历系统的术语、编码等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五、电子病历系统运行时间必须准确时间记录必须完整。
第九条认证制度
本院电子病历活动的身份有效证明实行数字认证制度。
凡参与电子病历活动的科室、电子病历备份站点应当到在院电脑中心予以认证同时电子病历当事人也应对其身份进行数字认证。
第十条电子病历签字
一、实施电子病历的科室应当米用电子、手工签字以确保电子病历的有效性。
二、电子病历米用电子、手工签字生效原则。
第三章电子病历建立
第十一条建立原则
一、电子病历的建立应符合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配套文件的要求。
二、电子病历的建立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三、电子病历的建立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四、建立电子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取得卫生部门书写病历的资格。
五、医务人员应保证所撰写的电子病历的真实性。
第十二条书写要求
医疗机构建立的电子病历必须满足下列的要求
一、电子病历的书写应当客观、真实、规范、完整。
二、电子病历的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特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中医术语的使用应依照有关国家标准、规范执行。
第十三条病历签收
一、医务人员按照规定书写电子病历后应使用手工签字进行确认。
二、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电子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经电子签字后方可生效。
第十四条完成时限
一、医务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子病历的书写。
二、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十五条电子病历交换的要求
电子病历可以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学单位之间交换。
但交换只
能限于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不得违反国家保密和法律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规定。
电子病历的交换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电子病历的接受方必须提交有关证明。
二、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和主管部门提供的交换平台具有良好的
兼容性。
三、电子病历交换采用主管部门提供的标准代码进行。
第十六条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产权。
未经当事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他人的电子病历也不得向第三人泄露他人的电子病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法律义务
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子病历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危害其他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
第十八条法律责任
—、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破坏或擅自销毁电
子病历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追究行为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以上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有关法律纠纷的解决
电子病历当事人认为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留存或调用和交换过程对其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有权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法律部门投诉
或起诉。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条定义
本办法下列术语的含义电子病历系指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存储、传输和调用的数字化医疗记录。
电子病历应包括传统病历的所有信息并能够等同实现传统病历的全部功能。
电子病历当事人系指使用电子病历的患者或其权利关系人、医疗机构以及电子病历系统运作服务商。
电子签名系指在电子病历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或在逻辑上与电子病历有联系的数据它可用于鉴别与电子病历有关的签名持有人和表明此人认可数据病历所含信息。
数字证书系指为了证明电子签名的真实性而签发的、用来确认某一特定电子签名持有者的有效身份或其他特点的记录。
第二十一条电子病历的分步实施
在尚未具备安全实施电子病历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使用电子病历率先实现医院内部的医疗信息无纸化传递和医疗信息共享但病历文书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定时打印按照手写病历的管理要求归档保存。
在该阶段打印病历文件与手写病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电子病历无法律效力。
当条件成熟后可按照本管理办法逐步过渡到电子病历。
第二十二条解释
本制度由杨础中心卫生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电子病历系统使用与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工作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与管理法规》、《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等法律和规范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指导临床使用,增强与临床工作的互动,及时反馈临床信息系统功效,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畅通有效,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信息管理沟通协调制度。
一、信息科每月到医院各科室至少一次征求临床科室对信息管理
以及对信息科工作改进的意见。
二、信息科每月纽织一次到医院各科室检查检査内容包荷信急网络系统以及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合理。
三、信息科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医院各科室沟通、整改
指导信息系统工作°
四、信息科与医院各科室沟通內容
1、对信息网络设备、硬件、提出的合理要求,性能是否良好,维修维护意见。
2、对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方面、合理化建议、使用规范、操作要求、软件需要达到的要求医院的信息规划等及时与全院工作人负沟通、整改。
3、软硬件意外其他信息方面的意见。
五*沟通方式
1、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信息科会仪
2 、与医院各科室工作人贡面对面沟通
3、与医院外的专业人士、专业公司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沟通。
六、沟通原则
尊重、合作、服务、赏识、分享的心、诚实守信、互相尊重、达成共识、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