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必修5 §1.1.2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图2A B
C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四、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①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
②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③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 的长度)。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
试解决。
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
一点C (如图2),用卷尺量出AC 和BC 的长,用
测角仪测出∠ACB 的大小,那么△ABC 的大小就
可以确定了。感觉似乎在△ABC 中已知AC 、BC
的长及夹角C 的大小,可以求AB 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 、D 两点
(如图3),用卷尺量出CD 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
图中∠1、∠2、∠3、∠4的大小。在△ACD 中,已知∠ACD 、∠ADC 及CD ,可以用正弦定理求AC ,同理在△BCD 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 。那么在△ABC 中,已知AC 、
BC 及∠ACB ,似乎可以求AB 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2:在△ABC 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 2=a 2+b 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3:在△ABC 中,如图4,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
在Rt △ACD 中,AD=bsin ∠1,CD= bcos ∠1;
在Rt △BCD 中,BD=asin ∠2, CD=acos ∠2; 2222222222c =(AD+BD)=b -CD+a -CD+2AD BD
= a 2cos 1cos 22sin 1sin 2
=a 2cos(12)
a 2cos
b ab ab b ab b ab C
⋅+-∠⋅∠+∠⋅∠+-∠+∠=+- 学生4:如图5,过A 作AD ⊥BC ,垂足为D 。 222222
2222()22cos c AD BD b CD a CD a b a CD
a b ab C
=+=-+-=+-⋅=+-则:
学生5:如图5,AD = bsinC ,CD = bcosC ,
∴c 2 =(bsinC )2+(a- bcosC )2 = a 2 +b 2-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2 = a 2 +c 2-2accosB ,c 2 = a 2 +b 2-2abcosC 。
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 为钝角或直角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
图4D A
图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