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摘要】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介绍了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包括透视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然后探讨了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透视手法。

接着对比了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不同点,从技法、观念和审美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在结论部分进行了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总结,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并探讨了如何在绘画实践中借鉴和结合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透视法,以丰富和发展绘画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了解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异同,为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透视法、中西美术、绘画、比较、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点、结论1. 引言1.1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意义深远的研究领域。

在中西两大文化传统中,绘画透视法作为绘画中至关重要的技巧之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透视法不仅影响着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度,更是反映着中西方绘画对空间、光影和结构的理解与把握。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出了两种文化对视觉表现和审美价值的不同理解。

中西绘画中透视法的发展历程也各具特色,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对绘画的认知和表现方式。

通过比较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运用和发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的差异和联系,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平面感和意境表现,因此在透视法运用上与西方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绘画多采用“重远深浅”来表现远近关系,通过叠加颜色和线条的淡重变化来表现景深。

山水画中常用青绿墨淡来表现远处山峰,而近处山石则用深色、浓墨描绘,从而营造出距离感。

在传统中国画中,透视通常是隐含在画面中,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绘画逐渐受到西方透视法的影响。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透视是绘画中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

在中西美术中,虽然都有着绘画透视的概念和运用,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美术的绘画透视法入手,对两种绘画风格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西方绘画透视法西方绘画透视法主要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理论中,尤其是在达·芬奇和拉斐尔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研究光影和透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透视原理和方法的理论,如近大远小、遠近高低和变形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被视为绘画透视法的经典,对后世的绘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线性透视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透视法。

线性透视是通过画面中的水平线和收敛线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和高低。

除了线性透视之外,西方绘画中还有大量的透视方法,如大胆运用对比、明暗和色彩来表现远近距离,以及运用透视投影的方法来绘制立体物体等。

西方绘画透视法还强调了光影对于空间感的表现。

通过对感光性和明度的处理,西方艺术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形态,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中国绘画透视法的特点在于更加注重意境和艺术表现力,而不是追求准确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注重的是表现画家的意境感悟和情感表达,绘画透视在这里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于艺术创作的需要。

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是以形式透视和色彩透视为主要手段。

形式透视是通过构图和造型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高低,它不注重精确的透视计算,而更注重形式的变化和装饰的表现。

色彩透视则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运用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高低,也强调了光影对于空间感的影响。

中国绘画中的透视法还体现在线条运用上。

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变化和表现力,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远近,使画面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1.理论基础的差异中西美术中对于绘画透视的理论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绘画透视法以几何学的原理为基础,强调准确的视觉效果和立体感表现。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绘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画家在画布上创造出空间感和深度,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逼真。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的起源和发展有所不同。

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概念在明代开始引入。

这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科学和数学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

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更加系统和精确,而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则相对简化。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的原理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通过近似地模拟光的传播和视线的角度来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到画面中的物体仿佛跃然纸上。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强调心理透视,通过画家对物体大小、位置和形态的把握来创造出一种审美上的空间感。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应用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一般采用线性透视,即通过画面中的直线和交点来构建空间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常常采用形式透视,即通过对物体的形态和分布的掌握来表现空间感。

这使得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更加精确和准确,而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则更加灵活和自由。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艺术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真实表现,画家需要准确地描绘物体的形态和位置。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用于营造一种意境和情感,画家更加注重“意境”的表现,相对更加主观和抽象。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更加系统和精确,强调真实的空间感和形态;而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则更加简化和灵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这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无论是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都是为了创造出空间感和深度,让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的物体活灵活现,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和美的享受。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方式,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定义。

透视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人眼对物体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主要包括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则往往以近大远小、重视前景、透视逐渐减弱的方式表现。

在单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注重透视中心的设定和精确的透视线条绘画。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就应用了单点透视,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单点透视往往会通过局部的虚实对比和线条勾勒来表现。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来实现单点透视的效果。

在两点和三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更为明显。

立体派、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都大量地运用了多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更加抽象和立体的效果。

而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少有明显的两点和三点透视的表现,但是在古代建筑和园林的绘画中也能够看到一些多点透视的痕迹。

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对构图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通常被用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使观者的视线更加集中。

透视线也可以成为创作时的构图工具,帮助画家更好地布局和构图。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主要用来体现画面中的空间深度,通过近大远小的处理来展现画面的距离感。

透视法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常常被用来处理阴影和光影的变化,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则以水墨的淡重、浓淡、虚实等手法来实现透视效果,通过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深浅和远近。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表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绘画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中透视法更加侧重于画面的逼真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体现在构图和空间的处理上。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

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2)写意与写实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3)“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

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4)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

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墨分五色”来暗示色彩。

西方绘画: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

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5)光影与透视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6)构图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

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7)诗、书、画、印与签名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角签名和注明日期。

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是描绘三维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法。

虽然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下面将对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进行比较。

在中西绘画中,透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古代。

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对远近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表现。

希腊古代艺术家认为,通过减小物体的尺寸和线条的密度来表现远离观察者的景物,从而形成了透视法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透视法的运用相对较少。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现气韵和意境,强调的是内在的情感和想象力。

很少使用明确的透视法来表达景深和空间感。

相反,中国古代绘画通常采用压缩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远近关系,创造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如达·芬奇和拉斐尔等,通过研究几何学和光影关系,将透视法进一步完善和应用于绘画中。

西方透视法主要通过远近点、视点和景深来表现三维空间,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与此相比,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构建主要依赖于色调、笔墨和构图等元素。

中国古代画家通常采用多种透视法手法,如“高远透视”、“散点透视”和“分带透视”等,来表现远近关系和视角的变化。

这些手法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而不是具体的线条和比例。

在现代中国绘画和近代中国西方绘画的交流中,西方透视法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许多中国画家开始借鉴西方透视法的理念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方面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

西方绘画发展了早期的希腊透视法,通过几何学的研究和光影关系的把握,将透视法应用于绘画中。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达情感和气韵,因此对透视法的运用较少。

在现代中国绘画中,西方透视法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构图和立体感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透视法是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透视法可以更准确地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和深度。

中西方在绘画透视法的探索和应用上都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经验,但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在表现方式、技法和审美观念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历史渊源、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代绘画透视法的研究始于墨家和道家的思想,在《墨子》中就有对透视法的描述。

而西方绘画透视法的研究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对透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一时期,透视法被认为是绘画的基本技法之一,几乎所有的西方古典艺术作品都遵循了透视法的原则。

而在中国,透视法的研究在明清时期逐渐兴盛,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透视法的研究并未达到西方那样深入。

二、表现方式在实际的绘画表现中,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被广泛运用,通过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真实形态和立体感。

线性透视主要是通过平行线在视觉上的缩短来表现远近距离,而空间透视则是通过色彩、明暗和虚实来构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形态。

西方绘画透视法强调真实性和精确性,通过透视和比例来准确地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而在中国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表现则更注重意境和表现力。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透视法主要是通过透视点和消失点来表现远近距离,但并不像西方那样强调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

中国画家更注重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虚实和构图的布局来营造出一种具有韵味和氛围的意境,不拘泥于真实的物象,而是强调表现出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审美特点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在历史渊源、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倾向于追求真实和精确的表现方式,而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在艺术观念和审美理念上的不同,也丰富了人们对绘画透视法的理解和欣赏。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是指通过绘画手段来展示艺术作品中的空间关系和深度感。

虽然中西方美术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技术,但在透视法上,两者有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西方绘画透视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主要通过线性透视法来表现远近间距离、高度、宽度等。

而中西方在对待透视问题上有很大的不同,在透视手法上也有着一些异同。

首先,中西方在场景的表现上有所不同。

以古代中国绘画为例,一般没有明显的单点透视,而是采用了飘渺的虚实手法,凭借着线条和颜色的变化描绘出一个整体氛围。

而在欧洲传统的绘画风格中,常常强调在一个明确的场景中表现透视。

这种表现方式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开展的研究和实践。

其次,中西方在透视方式上也存在不同。

西方的透视法注重利用线条、投射和消失点等元素来描绘空间的深度。

西洋画家通过精准的透视手法来模拟出眼睛所看到的景象,从而让观众能够获得一种近乎真实的空间观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通过山间的云雾、虚幻的墨色和本色绢的惨淡颜色,透过笔墨吐墨,升华出超越现实生活情境的意境。

除此之外,在透视法的处理上,中西方还有一些差异。

中国画常常追求“墨质”和“气韵”,在策略上主张把思想、情绪而不是单纯的物象转化到作品上来。

西方绘画则注重媒介和表现技巧的运用,有着更强的透视厚度和空间感觉。

总的来说,中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虽然有一些差异,但都是通过线条、投影等元素来模拟空间深度感,目的都是为了让艺术作品向观众呈现出真实的视觉感受。

在表现手法上,两者有各自特色,但都能呈现出绘画中的透视关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受,充分展示出中西方绘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真实。

中西美术对于透视法的运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不同之处。

一、透视法的起源在西方美术史中,文艺复兴时期是透视法得以系统化和完善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画家们开始研究人眼观察事物的方式,发现了透视的规律,并加以运用在绘画当中。

而在中国,透视法的运用则稍晚一些,直至近现代才开始引入中国的美术教育中。

在中西方美术的透视法运用上,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于绘画的不同理解和传承方式。

西方美术通过对透视法的系统研究和推广,使得绘画更加真实和立体化,而中国美术则更加强调意境和内在的表达。

二、透视法的展现方式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主要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当视点在画面中央时,画面中的平行线都会消失到一个点上,这种方式常常用于建筑和城市风景的绘画中。

二点透视是指平行线在水平方向上消失到一个点上,通常用于近景的绘画。

而三点透视是指当视点在画面之外时,画面中的平行线会向两侧的两个消失点收敛,这种方式通常用于鸟瞰或者低角度的景物绘画中。

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方式则更加灵活和多变。

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运用重远轻近的手法来表现透视关系,通过颜色、线条和形态的变化来表现深远和近景之间的距离变化。

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也常常通过构图和造型来表现远近透视关系,通过山石的远近大小和粗细来表达远近的距离感。

三、透视法的意义和表现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使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化。

通过透视法的运用,画家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物体的距离和立体关系。

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使得西方绘画不仅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也能更好地表达出画家的观察和创作。

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表现意境和情感上。

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氛围,透视关系并不是最为关注的部分。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出现
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中国油画出 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新尚谊的 《瞿秋白》《塔吉克新娘》杨飞云的 《北方姑娘》 等等一批代表性画家及 其作品。
杨 飞 云 《 北 方 姑 娘 》
《塔吉克新娘》
《瞿秋白》
战洪宽作品
岭上雪
江南小镇
家乡雪
中 国 军 人
东方人是线性的唯美思维方式,西方 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不能说 这个说法对还是错,至少在绘画上有 这个趋势。据说,当年郎士宁给乾隆皇 帝画了一张肖像,乾隆皇帝说,“你画 的很象,但是不美!” 这一句话就概括 出了中西方美术风格的特点 。
差异总括
一.中西方美术最主要差异在于透视, 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 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 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民国中后期绘画
1927年,国Biblioteka 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 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 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 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代表 为: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 和江南画家群;徐悲鸿及其传派
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
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作画主 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 就亦很高。
未来派的重要性是激进的主张和无政府主
义的口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煸动性。 代表画家:塞弗里尼
《呐喊》 蒙克
表现派
达达主义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的艺术运动,它试 图通过废除传统的 文化和美学形式发 现真正的现实。通 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抗议活动表达对资 产阶级价值观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绝 望。 特点:荒谬,玩世 不恭,强调直觉、 反习惯性思维逻辑)
清代末年民国早期
上海形成了在"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 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上海画派。画 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吴昌硕。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构图技巧。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独特之处。

本文将针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下的绘画艺术。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透视法。

透视法是绘画中用来表现三维空间、使画面更有立体感的一种技法。

在绘画中,透视法能够让画面更加真实,使画面上的物体更加接近真实物体的样子,这就是透视法的基本作用。

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由意大利画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

他主张在绘画中要通过线性透视法来表现深度,即在画面上通过画出远近的线条以模拟真实空间的深度。

线性透视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角线来创造空间的深度,使画面更加真实。

此后,西方绘画中透视法的发展主要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单点透视法、双点透视法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推广和深化。

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则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明显的线性透视法的运用。

古代中国画家注重表达的是画面中物体的气韵和象征意义,而非真实空间的立体感。

因此在古代中国画中,透视法并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受到过多的关注。

直到近现代,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接触和交流,透视法开始逐渐被引入中国美术中。

西方的线性透视法在中国美术中被引入后,逐渐得到了中国画家的接受和探索。

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在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中都有着不同的应用。

在古典绘画中,一些中国画家尝试将线性透视法与传统的中国画风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点的新型绘画风格。

而在现代绘画中,一些中国画家则更加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透视法的技巧和精髓,使得中国绘画有了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在应用上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之处,也有着一些独特之处。

无论是在西方美术中还是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都是绘画中的重要构图技巧,能够让画面更加真实、有立体感。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观念特征与西方透视观念的异同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观念特征与西方透视观念的异同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观念特征与西方透视观念的异同
在透视学上,西方的绘画一直在追寻一种自然真实的立体空间,强调理性程序,强调科学严谨,如果说西方的传统绘画一直在追寻一种自然真实的立体空间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绘画却是在追寻另一种心理真实虚灵空间透视。

形成这种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

(5分)
中国传统绘画与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史紧密相连的,成为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这种无为的至高境界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观念,描绘万物中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强调“主观体悟”和追求“物我两忘”境界取向,使得中国画家对云山烟景﹑浑芒大气进行高登远眺,俯仰观察,摆脱了自然物象表面的局限,努力深入到自然的本体之中,表现生命的真谛。

由此确立了中国特有的透视法则:主张采用数层视点而不是单一视点,构成绘画中虚灵的空间透视模式,表现宇宙的生气和节奏,万物的精神与意蕴,不仅仅是自然的真实存在。

(10分)
总之,在透视学上,西方更多偏向理性程序,强调科学严谨,自然真实;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多强调感性,意象,似与不似,强调“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精神境界。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散点透视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

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性。

散点透视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

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

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

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

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

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

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

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

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

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的活动生动而清楚地表现出来。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绘画透视法是指通过绘画技巧和知识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形状。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点。

下面将对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进行比较。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使观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形状。

透视法能够使画面有更强烈的空间感,使观者感觉到画面中的物体具有立体感。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可以通过线条、明暗和色彩的运用来实现。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透视法都要求在画面中引入一个或多个透视中心,以便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都强调视线的重要性,即绘制物体时要考虑到观者的视角。

透视法也都要求在绘画中使用近大远小的原则,即离观者较近的物体应当大,离观者较远的物体应当小,以增加真实感。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透视的原则方面,中西美术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式画中,透视法被较为抽象化和简化,注重表现物体的精神和神韵。

而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更加注重物体的形状和纹理细节的表现。

在透视法的运用和表现手法上,中西美术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式画中,透视法通常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形状的安排来表现,相对较为简单和抽象。

而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对比和质感的表现来强调物体的立体感。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它们在视觉效果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下面将对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进行比较。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都是通过运用空间和距离的概念来创造出三维感。

无论是中国古代绘画还是西方现实主义绘画,透视法都是表现物体远近和深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透视法,画家可以将三维的物体形象穿透到画面上,使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两者都运用了线性透视法,即通过画出一条或多条透视线来构建画面空间。

线性透视法能够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相对合理的大小和位置,增强了真实感和立体感。

两者都运用了投影透视法,即通过光线和投影关系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形态。

投影透视法能够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明暗的层次,增强了物体的形态感和空间感。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艺术对透视法的理解和应用方式不同。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透视法被运用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中,但并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成为以透视为主导的绘画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的透视法更加系统和完善,并且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西方绘画通过透视法的精确运用,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形象和空间感。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线条的自由取舍和意向性的表现来呈现物体的远近和深度。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几何形状和光影效果的刻画,通过明暗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来塑造物体的形态和空间感。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在视觉效果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中西美术,透视法都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们通过运用空间和距离的概念来创造出真实感和立体感,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通过对比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画家理智客观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文化背景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法是绘画技法的基础理论,是在一定的媒介中对形状进行组织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画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在一个平面的二维画面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已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到两宋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绘画透视理论,北宋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①法理论就是其成熟的标志;而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对透视的研究,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化的绘画技法。

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即“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指单元式的透视方法,即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散点透视”是指复元式的透视方法,即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多组灭点。

很多人对“散点透视”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找不到产生散点透视的视点,也找不到体现散点透视的透视框架,在历史文献和画论中更找不到论述散点透视的理论依据②,认为中国画根本没有焦点,其透视观念只能称作“远近法”。

但笔者认为,具体用哪个词汇来描述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透视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散点透视”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又与“焦点透视”在词义上相对应,因此是合适的,本文仍沿用此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

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

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
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

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

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
的活动生
动而清楚
地表现出
来。

在一
幅画面中
把不同时
空的生活
片段有机的组织在了一起,每个片段巧妙的用屏风隔开,既得到一个连贯的画面空间,又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具体场景,不同场景以床榻、屏风加以分割连接,使观者十分清楚的看到韩熙载的生活场景。

又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为表现清明时
节汴梁城内外人物热闹繁忙的活动场面,就是采用高视位平行移动视点,让欣赏者感到自己是站在高处随游人在移步赏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为了使画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往往并不是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结合,既可以使观者移动视点,前后、上下看个清楚,又可以把景物推远拉近,还可以把平视与俯视的画在一起。

多出观察方法综合运用,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形成完整统一的画面。

西方的焦点透视也叫定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

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

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例如我们现在学着的素描色彩等,都非常讲究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透视又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面处理属于典型的平行透视关系,耶稣所在的位置是心点,屋顶、两侧的的墙、窗户所形成的一组直角
线,直指心点,集中了视线,突出了中心人物。

餐桌是一条长长的水平线,横贯画面,既稳定平衡了气氛,又组织了视线下移的作用。

另外还有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间小道》也属于平行透视的构图,观者如同身临其境,地面上的小道在隐形的直角线限制下迅速由宽变窄;两边的树木由高变矮,由疏变密,向心点延伸集中,从而将欣赏者的视线引至深处,造出画面的深度和距离感。

中西方绘画透视总的区别也就是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采取移动视点的方法,移步换景,把不同之处观察到的景物按照画面的需要加以组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情趣。

着重整体感觉和总的视觉效果,这正是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特色。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人更追求一种完美。

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
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

但中国画并不是,郎世宁来中国画了一张有投影的小孩头像差点带来了杀身之祸,中西绘画的巨大不同也来自于传统思想的不同,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

作为国画专业的学生,要透彻了解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

不仅研究它们的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在美育的工作中存在的同时还要努力创新,美,是思辨的哲学、最微妙的心理学、最情感的艺术。

美是文化精髓的集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