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相李鸿章》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晚清第一相李鸿章》有感
班级:12软件4班姓名:刘晓健学号:201200301150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徘徊在软件园校区的图书馆,拿出这本富有历史沧桑的书籍,映入眼帘的便是恢弘大气的书名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这一下子便吸引了我的眼球,读一本这样的历史小说想必是极好的事情,结果也的确是这样。
打开百度,输入“李鸿章”,在百科里面,有长达十数页的篇幅介绍这位晚清重臣,足以看出李鸿章肯定是一个奇闻轶事众多的名人,也可以了解其对晚清的重要影响。
怀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晚清第一重臣的敬畏,我开始翻阅《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很快就被其波澜迭起、扣人心弦的内容所深深吸引。
渐渐的,我发现这不仅是小说,更是历史——是一部用小说的笔法忠实反映王朝走向没落的晚清史。
我们李鸿章并不陌生。
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年来却又颇具争议。
他是晚清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亲手创建了北洋海军,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
李鸿章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争议纷纭;盖棺后对其千秋功罪也难有定论。
但在以前的教科书及某些辞书中对其都持否定评价,因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上签名的正是阁下,加之,镇压太平天国他居功至伟,毁掉北洋舰队他难辞其咎,种种历史无不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有辞书称其“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
但这位中堂大人到底是“英雄”还是“卖国贼”呢?读完这本小说,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历史本身是复杂的,从古至今总有人把历史当成可以任意搓揉的泥巴,不是掩盖就是歪曲历史真相。
而在我看来,本书作者余云叶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真正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从网上得知,他为了写这本书,光在国家图书馆就泡了数月,几乎收集了所有有关李鸿章的史料,也请教了不少专家,并沿李鸿章当年的重要足迹,考察采访了天津、保定、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等十余省市,耗时3年,数易其稿。
只看在余先生的认真劲,也可以想象出这本书有多优秀。
本书从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李鸿章进京考中丁未科进士(时年24岁)写起,按时序一直写到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李鸿章去世。
以李鸿章的为官生涯为主线,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悬念叠起,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李鸿章那充满危难惊险而又屡屡逢凶化吉的一生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历史背景波澜壮阔,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官场的激战中,让人时不时地为主人公的成败捏一把汗的同时,却又在残酷鏖战、血腥风雨的间隙,时不时地享受着师生间深厚的交情、同窗间真挚的友情、家人间浓浓的亲情中传递出来的那份感动、喜悦与温馨……
李鸿章的一生以做曾国藩幕府的一只鸿鹄、建立淮军联手湘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为起家,通过剿灭东西捻军屡建奇功、查办贪污贿赂案件左右逢源、开展洋务运动有声有色……,为自己的仕途添上了一块又一块稳稳当当的铺路石,于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读此书中,我也有所思考,在晚清时期,究竟是什么让李鸿章的历史地位顿
时拔地而起,最终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考虑再三,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鸿章是个清官,当然不敢加“绝对”一词修饰,但是教育现在的为官者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也是关于李鸿章的小说产生洛阳纸贵的原因。
(二)、在他任北洋大臣期间产生过许多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
第一次出国考察,第一次派留学生,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虽然没有让中国从此富强,但起码为中国的重新崛起而奋斗过!就像一个爱做好事的人,不能因为没有办成好事而被怨声载道啊!况且,在清朝末期他是支持维新派变法的,只是那时的他已是昨日黄花。
(三)、正如历史课本上讲,贻误战机,签订条约他是身不由己,因为整个大清国已不再是东方雄狮,他不签也会有人签,不应该一锤定论他是罪魁祸首,他只是无能的大清国一个代罪羔羊。
因为,他上头还有皇帝、太后,战与不战、是战是和、签与不签他做不了主。
他不应该一个人扛下无能的大清国所有统治者的罪!
李鸿章忍辱负重,因甲午海战败于日本,受清王朝指派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视其为平生之奇耻大辱,耿耿于怀。
直至他去世那一刻,还写下《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
”慷慨悲歌,一述平生。
此诗的最后两句,是警告后人莫忘东邻小国的狼子野心。
果然,他去世后不到30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就踏上了中国的国土。
李鸿章真是“卖国”吗?此诗也作了回答。
当然,这部小说的本身更是一种回答。
李鸿章从一个翰林院的编员到建立天下第一军——淮军,在到总理衙门发展洋务、做外交家,到最后的晚清第一相。
其官路可谓一路坎坷,历尽千辛,最后终于功高至伟。
其间,他完全可以推翻支离破碎的晚清,自己封王,但是为报慈禧知遇之恩,他没有。
他文武双全,是个军事家,是个出色的外交家。
可以说做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
他所经历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王朝(其为官作为主要在最后三个王朝),正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
尽管李鸿章用他的才识力挽狂澜,创建淮军与北洋水师、办洋务等等,企图自强富国,但结果都与他愿违。
难怪梁启超感叹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的可悲正是他所处的境遇,即腐朽的晚清王朝。
在本书封面背后,有着这样一句话:“有位哲人说,历史材料中潜藏着某些属于未来的东西。
”虽然这是说作者作文的勤奋和睿智,但是我觉得在其他方面历史也对后世有着属于未来的东西。
李鸿章为官一生,信仰两条原则:一、要在草莽中崛起,必须有依靠。
二、提拔人要对自己绝对忠诚,否则,无异于自搬石头砸自己脚。
诚可谓至理名言。
今日之从政为官者,不宜当醒乎?悟乎?
总之,如梁启超先生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毁英雄,若李鸿章的老板不是慈禧,而是武则天,我想李鸿章今天的历史地位或许要另当别论了!不管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起码他一心一意为大清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李鸿章现今还有几个?
参考资料:《晚清第一相》——余云叶《是小说,更是历史》——余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