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西北师范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个 性的发展。 第四,教学过程技术化、形式化。 第五,教学组织纪律化。 第六,教学评价划一化。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 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 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 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 学生受益
二、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于数学的价值 (二)关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 性 (三)关于数学学习 (四)关于数学教学 (五)关于数学学习评价 (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主题三:综合文科教育
活动: 请以列举“关键词”的形式将你理解的“综合 文科教育”描述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并和全 班同学一起分享你们组的意见。 1.我理解的“综合文科教育”是: 2.我们小组理解的“综合文科教育”是:
理二 念、 与审 特美 征教 育 的
主题五: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教学目标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 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 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 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 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 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 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背离。
第二,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失落。 第三,科学教育中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断层。
二、STS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一)STS教育的特点 第一,在科学教育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个 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 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第二,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
第十单元: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主题一:反思科学教育
活动: 请以列举“关键词”的形式将你理解的“科学 教育”描述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并和全班同 学一起分享你们组的意见。 1.我理解的“科学教育”是: 2.我们小组理解的“科学教育”是:
3.总结与点评:
一、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问题反思
(二)STS教育的实践
1.STS教育的实践观 2.开放、丰富的STS课程 3.生态化的STS教育体系
主题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传统数学教育的不足
数学教育观念的滞后,人才的发展模式与时代发展的需 求不能适应; 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繁、 难、偏、旧”的状况;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学生苦于死记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
主题四: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 能力
一、传统唯理性教育的不足 第一,唯理性教育难以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 第二,唯理性教育难以培养出真正有智慧的人。 第三,唯理性教育难以培养出体格强健的人。 第四,唯理性教育难以培养出真正会审美的人。
第第第第第 五四三二一 、、、、, 生主情感渗 动观境染透 形性性性性 象。。。。 性 。
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 纲要》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信息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 点
1.发展性。 2.综合性。 3.应用性。 4.工具性。 5.实验性。 6.趣味性。
主题六:体育与健康
一、传统体育存在的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单一化。体育教学中追求“达 标至上”,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 评价作用,乃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 单一目标,即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达标”, 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必然限制了教 学工作的广度,使学生在绝对单一目标下,得 不到学习空间和健康成长。 第二,教学内容竞技化,并存在一定的低水平 重复。
拓展学习:
周庆元,杨云萍.学科教育:时代的永恒主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总结与点评:
一、综合文科教育的“名”与“实”
第一,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斐然成就,使得自然科学取 代哲学和神学成为新权威的象征,与此相应,科学主义思 潮兴起,文科和文科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分科教学制度所造成的学科的分裂、分割、分离, 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难以完成,教师之间形成的 “专业隔阂”在综合化的要求下一时难以消融。 第三,在我国,文科被消融在科学之中,文科教育的目的 也就被涵盖在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中,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 自然也就被认为适合于解决文科问题,甚至以为只有用解 决科学问题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文科问题才是正确的, 才有发展前途。
二、 综合文科教育的基本理念
ຫໍສະໝຸດ Baidu
在课程内容上,力图使德智体美劳及职业教育相 结合,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相得益彰。 在功能上,实现将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 德等融为一体的和谐完美的课程功能。 在形态上,使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分科课 程与综合课程、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取长补短。 在类型上,保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选课程 与任修课程的动态平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