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群也逐渐形成。
城市群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城市组成的区域。
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引导,一些具备条件和优势的地区迅速形成了城市群。
本文将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群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原因。
首先,华东地区是中国最早形成并最具活力的一个城市群地区。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
这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周边省份密集发展。
华东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
此外,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关部门将经济特区设立在华东地区,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放,在经济发展上给予了巨大支持。
其次,在华北地区也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
这一地域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城市群拥有中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枢纽、最大的港口和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相关部门也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
另外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个省份。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交通便利且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并且相关部门也在这一地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
此外,在西部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城市群,如成渝城市群、西北五省(自治区)城市群等。
西部地区具备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能源开发、旅游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关部门也在这些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
总的来说,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差异主要受到自然条件、支持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华东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施了一系列开放,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
京津冀城市群则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相关部门支持。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交通网络
03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
航空运输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01
02
03
经济总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 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
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 构。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 竞争,吸引大量外资和企 业进驻。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 市运行效率。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参 与的城市治理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规划目标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推 动社会事业发展等。
04
北京-天津城市群
北京-天津城市群简介
北京-天津城市群由北京、天津 两大直辖市为核心,辐射周边 河北、山西等省市的部分城市 。
北京-天津城市群地处华北平原 ,环渤海湾,是中国北方最大 的城市群之一。
发展前景展望
经济增长潜力
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潜力均不可小觑。长三角城市 群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 强优势,未来有望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珠三角城 市群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成为 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强大的 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支撑,有望在未来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群
城市群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1—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1.都市区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金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大都市带概念: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大都市带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等。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该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希(),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带,沿着大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士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心,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黑文、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延伸,宽,面积约为13.万9平方公里。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年7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家0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大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大都市带。
这个大都市带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余0万,集中了日本50以%上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大都市带,人口密度也比后者高出3-倍4。
中国的主要城市群及其地理位置
交通网络:拥有完 善的公路、铁路、 航空等交通设施, 方便人员往来和货 物运输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 经济特点:以服务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经济实力雄厚 交通网络:拥有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港口交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处珠江下游,东临南海,西靠 珠江,南接香港、澳门
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 适合发展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成渝城市群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地形复杂,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 气候多样,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
经济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交通网络:拥有便捷的陆路、水路和航空交通网络 城市群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成渝城市群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
感谢观看
Thank you
汇报人:XXX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地处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太湖、西湖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广东省中部,包括广州、 深圳、珠海等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
主要城市:成都、重庆
城市群的名词解释
城市群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群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策略之一。
城市群由多个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城市网络,以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为特征。
本文将探讨城市群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由多个城市以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空间集合体。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流动的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进行紧密联系和合作,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和资源的共享,使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中形成一种协同效应。
二、城市群的特点1. 地理接近: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相对接近,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凑的空间布局。
这种地理接近促进了人口、资金和物质的流动,并且方便了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经济互补:城市群内的城市往往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色,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的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益,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3. 资源共享:城市群内的城市共享一部分资源,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这种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城市群内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4. 指标协同: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在规划和发展指标上进行协同,共同制定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这种协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并推动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群内的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专业化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也可以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
2.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有着相似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共同塑造了城市群的形象。
城市群的形象对吸引投资、人才和旅游至关重要,可以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3. 优化资源配置:城市群可以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国城市群划分与空间分布研究
【商 】 着改 革 开 放后 中国 经济 的 飞 速发 展 , 国城 市群 体 系不 断 完善 。运 用 分 形 理 论 的基 本 思 想 , 用 a g 软 件 对 中 国 }要 随 中 利 ri cs
城 市 群 的 空 间分 布 定 量 分析 发 现 , 国城 市群 的 不 均 衡 分 布 态势 和 空 间轴 线 分 布特 征 明显 。 中
定 阶段 的必然结 果 , 城市 群萌芽 于工业 化前期 , 工业
7 0
12 中国城 市群 的发展 阶段 划分 . 中 国的城 市群 发展可 以划分 为 3个历史 发展 阶
段 : 建 国初 期到 17 从 9 8年改革 开放 属于 城市 群孕育 萌 芽阶段 , 虽然在 此期 间中国城 市化 的波动 比较大 ,
出现 的 主 要 原 因 。
局 。苗长虹认 为 中国现 已发育有 可 以分 为 3大梯
队的 1 3个城市 群 , 在地 理空 间上显 现出“ 四大板块 ”
的分布形 态 。
l 中国 城 市群 发 育 与 划 分
1 1 城 市 群 发 育 过 程 .
城市起 源于 第 二次 社会 劳动 大 分工 ]是 社 会 , 生产力和科 学文 化发 展 到一 定 水平 、 会 劳 动地 域 社 分 工达到一 定程度 的产物 。城市 群是城 市发展 到一
城市发展研究 1 5卷 20 0 8年 6期 u bnSu isV 11 o62 0 ra tde 0 .5 N . 0 8
董 青等: 中国城市群划分与 分布研究 空间
但 中国 的城 市体 系 发 育 已相 对 成 熟 , 市 群 的雏 形 城 已基 本 显现 。从 17 年 改 革 开放 到 19 98 9 8年是 城 市 群 体系 形成 发展 阶段 , 市 化 比率 从 1 .%增 加 到 城 79 3 . %∽ 。中国进 入 城 市 化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 大 城 04 三
城市群知识点
城市群知识点城市群是指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的区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城市群的基本知识点。
一、城市群定义及形成原因城市群是指由相邻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
城市群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需求、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因素。
二、城市群的特点1. 地理位置接近:城市群的城市通常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交通便利,形成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
2. 经济联系紧密: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经济体系。
3. 人口流动频繁: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频繁,人口资源在城市群内流动,形成人口的再分配。
4. 功能互补: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中国现阶段的城市群1. 京津冀城市群:由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其他城市组成,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2. 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的若干城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3. 珠三角城市群:由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若干城市组成,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4. 成渝城市群:由成都、重庆及周边地区的若干城市组成,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四、城市群带来的影响1.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形成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人口流动调控:城市群内人口的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再分配,调控了人口的就业与居住。
3. 城市间合作加强: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合作频繁,相互共享经验、资源,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五、城市群的发展趋势1. 规划引导:政府根据城市群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关规划,引导城市群的有序发展。
2. 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3. 城市交通网络改善:加强城市群内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城市间的联系与流动效率。
4. 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群内实施产业升级与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精品
1.1都市区概念
(3)都市区的定义 • 周一星: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 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 • 宁越敏(2003):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 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 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 缘区。
精品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精品
2.都市圈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一 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的圈层式结构。 李国平(2004)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圈 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 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 郭熙保,黄国庆(2006)给出的都市圈定义: • 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阶段时出现的,以一个或少数几
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圈域内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次 中心或节点,辐射周边腹地区域,依托发达便利的 交通、通信网络,经济联系紧密,具有较高城市化 水平和一体化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
我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 虽然几乎没有国家的 城市化战略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城市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具体 框架, 但却有一系列复杂的、对城市化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的方针和立 法的指导路线。战略即方针后面的思想、乎段和目标的组织框架, 也 许由于适当的改造可以被借鉴应用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但是具体的 方针却不能够直接加以利用。
core)、 流 测 度 ( Data of flow )、 大 都 市 区 特 征
( Metropolitan character ) 和 基 本 地 理 单 元 (Geographic unit ) 四 个 方 面 进 行 。 近 年 来 , 美 表1
15-20% 的 人 口 ), 还 表 现 为 各 种 流 要 素 在 核 心
低、 强化流联系和弱化都市区特征等趋势。
1960 年 代 , 日 本 也 效 仿 美 国 的 做 法 , 提 出 了
“都 市 圈 ” 和 “通 勤 圈 ” 的 概 念 , 并 进 行 了 明 确的划定 ( 表 1 ); 在国内 , 都市区也偏重于功 能概念, 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 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 能 地 域 ( 史 育 龙 , 1996 )。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 经 济统计区” 星 , 1988 )。 ( 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s) 的概念, 但并未制定相应的划分原 则 (周 一
规划研究动态Plann源自ng Research Progress
规划研究所 朱杰
栏目主持 :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有关都市统计区的划分出现核心城市门槛降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94.7 86.7 71.8
常州市区
97.2 91.2 90.7
90.2 77.3 79.5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江阴市 宜兴市
溧阳市 金坛市
吴江市
太仓市
96.3
95.0
83.5
84.3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 •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 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包含周边100 公里左右的区 域,地跨苏皖 两省,面积达 43236平方公 里,覆盖人口 约2600万人。 2011年总GDP :14678亿元 扬州
滁州
镇江
南京
城市群研究进展-顾朝林
研究背景
很显然,相关城市群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人和科学家重 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支撑学科——城市地理学 及其城市地理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强化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为国家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服务。本文重点进行城市群研究进展的 综述,为相关的城市群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内 容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四、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五、中国城市群空间划分研究
(二)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研究
1、城市群的系统研究
城市群作为一种地域组织源于一个城镇化区域里相邻城市的相互 作用,即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普遍的产物。
年代 1980年代末 1989年 1992年 2001年 2006年 相关事件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城市密集区 李世超最早进行城市群专门研究,从介绍戈特曼的城市带理论 入手,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城市带的相关内容。 姚士谋等出版《中国的城市群》一书,对城市群进行了定义。 按照城市分布的地域范围与规模等级划分城市群类型 姚士谋修订城市群定义 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列入超大型城市群
1、城乡过渡区
1991年加拿大城市地理 学家麦吉用城乡过渡区 (Desakota)表示这种出现 在人口密集的热带地区,处 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 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相 互作用,以劳动密集的工业、 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业的迅速 发展为特征的地区。 ——描述亚洲大城市连绵区 的空间结构。
2、扩展型大都市区
研究背景
2008-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 海经济带等地。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 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 别的城市化方针。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三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判别城市群并无单一固定的标准,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城市群的边界是渐变的,没有精确现成的模型可用;界定城市群需要有效把握其本质内涵,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 有一到几个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城市群的核心与支配地位,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渗透促进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全面发展;城市群的中心是一两个或以上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也可以是一两个或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具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聚集与扩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劳动力就业、金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技术信息、决策功能等极化效应,同时又扩散开来;2. 完善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属于高城市化水平区域,由于各国、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状况差异巨大,城市化水平也难以确定单一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较为合理;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在空间上与某一级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相重合,还可能包含几个较低层次的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由少数特大、大型以上核心城市与多数中小城市及市镇相互串连而成的城市群体,层次分明,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中间不发生断层,上下不缺层,城市的职能作用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产生较高的城市群体能级效应;3. 一定规模的人口与空间城市群内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人口规模与密度都很大;虽然不同地区的差别非常悬殊,但综观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密度的最低标准大致为: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20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中等以上城市10个左右,城市密度2个/万平方公里左右;4. 较高的产业发展与分工协作水平城市群内非农产业比重较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来说,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应达到70%以上;在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前提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产业配套合理、分工互补、协作密切,产业的梯度转移顺畅,分工协作程度较高;5. 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网络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与通讯等许多现代运送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性、一体化系统;多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贯通,速度快,密度高,运量大,技术领先,将发展极、各城镇以及相关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群拥有包括大型交通通讯枢纽和对外口岸,如规模相当的海港或空港或多条国际航线在内的成熟的基础设施网络;第二节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二、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区域内出现的空间再组织现象,这种空间组织变迁正是以产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进行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调整与优化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一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从城市群的萌生、发展到成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在空间形态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究其实质,由企业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及其由此所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构成这一过程持续演进的基本动力;1. 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为城市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即萌芽阶段;城市主要表现为单核心向外蔓生发展,分散的城市间规模等级差别较小,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也有少数城市分布于远离交通沿线的地区;因此,主要城市中心的吸引范围非常有限,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仅限于狭窄的交通沿线的城市之间,远离交通沿线的城市间以及这些城市与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间仅有微弱的功能联系;城市间专业化生产联系差,各城市周围被不同的农业地带所环绕;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低水平均衡发展时期:这是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②极核发展时期:这是形成单一中心、核心—边缘式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时期,城市和边缘区竞争加剧,但城镇之间共生作用尚弱,城市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发达、交通便利而且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直接承接国际化、全球化的要素转移;2. 城市组团发展阶段在该发展阶段,交通干线重要中心城市侧向联系的渗透干线发展,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质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起初的侧向联系首先从重要城市中心开始,并与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城市相连接,这极大地优化了两个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间的功能地域结构;随着渗透干线的延伸以及在渗透干线上较大规模城市的建立,各城市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市以内城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而原有的联系密切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组团;在这一阶段,容易形成以多核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体系以垂直发展为主,前、后向联系纵深发展,共生作用加强,企业由极核中心向外围扩散十分显着,形成次级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镇逐步发展的城镇体系;3. 都市圈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城市间相互联系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与渗透干线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支线网络的发展;那些位于渗透干线上的主要城市继续接受较高级城市的辐射功能,自身又对次级城市扩散其部分功能,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不久,来自边远城市的交通支线得以建立,除了通过渗透干线间的联系外,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始得到发展;然后,更小的城市便通过起初的干线开始发展,不久它们也开始连接起来;这种相互联系的过程继续沿着干线和支线,与日益增加的专业化生产相对应;通过空间经济联系以及集聚与扩散作用,各城市试图改进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出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依存的都市圈;4. 城市群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以及城市等级系统的出现是成熟的城市群的重要特征;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能满足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发展都市圈整体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圈功能空间竞争的结果;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共生互控效应逐步加强,城市职能分工日趋明确,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梯度转移的波及效应逐渐明显,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方式日益优化,城市群地域结构开始形成;三城市群的空间演变城市群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伴随着城市群的空间演进,城市群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包括城市群整体外推和城市群内部的扩展,受城市群的伸展轴、节点和结节地域、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影响,它的扩散影响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城市群功能的集聚和分散以及城市群的结构调整,因此,建立开放、有序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分布比较均一的状态下,城市群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较大差异,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也会发生变形;1. 城市群的整体外推按照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宏观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整体外推划分为三种模式:1团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大多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它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作城市集合体外接圆或圆弧,城市群主体部分都在其范围之内;团状空间扩展模式的形态表现为核心城市的功能强大,城市节点和结节地域在城市群的伸展轴上均匀地分布;我国的中原城市群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2带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城市扩展表现出明确的空间指向,沿交通线的扩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空间结构不平衡逐渐增强,城乡梯度出现,集聚进一步强化;它主要是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群向外均匀扩展的态势被打破,致使其回避限制条件而沿着几条主要轴线向外延伸;如果城市群向外延伸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小,则城市群呈现出典型的带状;如果受到的限制较大,则城市群表现为组团与廊道形式的带状;这类城市群通常规模比较小,等级较低,我国的关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3星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它或者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受放射形城市交通网络的影响,导致城市群的伸展轴沿着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轴线向外扩展,大中城市数量增加,集聚与扩散并存,空间不平衡加剧,城市群的圈层结构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形,空间形态呈现出星状;这类城市群的规模通常较大,等级较高的东京、纽约、伦敦等一些世界级的城市群都属于该类型,我国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形态也都属于该类型;2. 城市群的内部扩展按照城市群的内部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内部空间扩展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1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初期的扩散过程中,由于自身还需要集聚经济要素,并不具备圈层扩展的能力,往往只能沿主要的发展轴向外扩展,这就形成了“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第一阶段,城市发展呈现多中心的孤立发展特征,空间结构呈现点状发展,区域空间发展相对均衡,此时集聚对城市空间的扩张起主导作用,并多依自然地形和交通设施发展,其源动力来自于对周围区域的吸引;城市空间扩展还表现以下特征:一是城市扩展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城市间联系的微弱性,三是扩展方向的不稳定性;2双子座的空间模式;在城市群内有两个核心城市,它们无论是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还是在城市群中发挥的作用,都起着“双核心的作用”;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群都具有这种双核心的特征,如北京和天津、广州与香港、沈阳与大连、济南与青岛、福州与厦门等;3核心—圈层空间模式;城市群内部的核心首位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突出,且对外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向外延伸的伸展轴在各个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在核心首位城市扩散作用明显之时,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扩展模式就从轴向扩展为主转向圈层扩展;城市群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核心首位城市带、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和城市群腹地带等四大部分,它们以首位城市为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各圈层内的产业结构、城镇规模、城镇密度及城镇组群的等级依次降低如图1所示;以此为骨架形成理想的城市群结构形式;这种理想的空间结构最终是否发生偏离,还受制于以下因素:首先,双核或多核结构;在城市群内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规模接近的大城市,使圈层结构在这些大城市影响范围的同侧出现圈层范围的压缩或缺失;这种情形在我国的几大城市群中比较多见,如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等都具有这个特点;其次,由于环境自然条件如江河湖山体的阻隔,城市群圈层结构的连续性、贯通性出现断裂和变形,而外围圈层呈现出松散和组团状的格局,如川渝城市群;第三,城市群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圈层结构也有差异;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的规模比较小,单个城市出现“一次极化”,边缘的经济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趋势非常明显,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强,基本只有一个圈层结构;城市群的成长阶段,首位城市出现,城乡差别明显,集聚与扩散作用加剧,城市出现核心区和外围区两个圈层;城市群的形成阶段,首位城市等规模较大城市的边缘地区出现“二次极化”,都市圈开始形成,扩散作用波及城市的外围地区,都市圈出现核心区、辐射区和个体带;城市群的成熟阶段,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比较明确,城市群向外的扩散和集聚作用都显着强化,波及更大的区域,出现了城市群腹地等四个圈层如表2-1所示;表2-1 城市群体结构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作用力集聚集聚扩散扩散集聚扩散结构特征城市城市区域都市圈城市群圈层数量一个圈层两个圈层三个圈层四个圈层圈层结构核心区核心区和外围区核心区、辐射区和个体带核心区、辐射区、个体带、城市群腹地4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在城市群内部同时存在着几个在规模、功能等方面相当的城市,且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也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向心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吸引范围不断袭夺、削弱或加强,城市群体内部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位移扩展和跳跃式扩展并存,两个或多个都市之间由于引力加强和影响空间的临近,会出现互为影响区、互为空间环境的局面,城市群体空间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演化;沿交通走廊的扩展使它们进一步聚合,同时新生的次级交通走廊也成为城市群扩展的短轴方向,波及至城市化发展的低谷区,形成交互式的扩展局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可以便利地进入这些网络体系,从而促进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模式的形成;如中原城市群及次级城市群都具有这种模式的特征;在城市群空间作用格局中,任何一点所接受的空间扩散都不是单一的距离衰减效应,而是多个方向、多种扩散的复合,因此,整个区域就表现为整体的相对一致性、密切性;在聚集与扩散机制双重作用下,城乡空间格局发生着演化和交替;随着相近的城镇不断聚集和扩散,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城市群的轮廓;在城市群形成的初期阶段集聚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成长阶段集聚扩散是主要的驱动力,在形成阶段扩散集聚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成熟阶段扩散是主要的驱动力;正是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不同等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把城市群内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技术扩散体系、市场组合体系和功能分布体系;城市群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核心首位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类异质空间上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力量协同谋求聚集经济;1.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联系阶段集聚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表现为向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促使城市集聚的因素主要有:交往活动的需要、经济收入的限制、较高的可达性、产生经济规模效益的需求、城市中心区的地位的象征性和吸引力等;长期不断的集聚,将使集聚区突破内部张力平衡,形成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如此循环往复;城市及其群体是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创新源地,集聚功能产生了城市经济的高效益,其根源来自于集聚经济效益和信息经济效益;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动力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来自企业外部的成本节约优势,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聚集在特定地区,通过产业功能所获得的外部经济,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与其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每个企业都能获益,超出部分来源于集聚造成的有利环境;所谓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因产业领域或经营区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组织是垂直分离的或纵向分化的,专业化的企业之间通过外部交易网络,共同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随着城市“极化”作用的增强和优势产业得以确立,外部规模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额外的边际收益;为了获得这部分收益,那些与城市优势产业关系密切的辅助性、补充性产业开始向城市内聚集;当然,只靠规模经济,只能使某些产业的特定的生产中心得到发展,而在多样化经营下,各种经营之间的机能特殊化得以增强;具有异质性的产业及其活动的集聚,使得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足够的个体与之相适应,从而可以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彼此的损失;由于这种不同产业间相互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集聚效应,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据此产生了产业的集聚经济;产业的集聚吸引了人口的集中,在需求的指向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人口就近选址,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在人口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形成的第三产业甚至一些与集聚经济无关的产业随之也集聚于城市,城市集聚经济逐步形成;2.以扩散为主导的空间联系阶段扩散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城市空间向外扩张、蔓延和创新的行为在地域空间的传播过程;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城市内部相关城市,甚至城市群外部进行产业扩散,以带动中心城市和整个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一阶段,产业扩散成为城市群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群发展阶段向前推进,产业和人口的迅速集中,必然造成城市集聚不经济,使产业发展的成本大大提高,产业的边际产出被拥挤成本、通勤成本、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提高所抵消;生产要素成本和报酬发生了变化,那些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失去城市区位的集聚经济效应,而不得不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产业扩散的结果是在核心首位城市的周围形成若干个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之间由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或劳动地域分工联系而联系紧密,最终以核心首位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群;当然,产业向外扩散除了前面分析的被动扩散外,还有主动扩散;所谓产业被动扩散是当城市中产业集聚膨胀到一定程度而导致集聚不经济时开始的,同样地产业的扩散导致了一批卫星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兴起,从而最终形成城市群;被动扩散是在城市产业集聚膨胀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新的集聚经济体,是产业的扩散而形成的,世界上很多城市群,如美国五大湖区城市群、欧洲西部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被动扩散就起到了很大的驱动作用;所谓产业主动扩散一般是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下进行,韩国的汉城城市圈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当然,在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经常同时存在同时进行;因此,如果说集聚。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群的定义和特点城市群是指由多个城市以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通常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相对集中的人口、产业和交通网络。
城市群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人口集聚和城市密度高:城市群内的城市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密度高,人口集聚成为城市群的重要特征。
1.2 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1.3 交通便利: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交通网路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1.4 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具有较强的功能互补性,可以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城市群的分类根据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城市群分为以下几类: 2.1 单中心型城市群: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2 双中心型城市群:由两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两个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
2.3 辐射型城市群: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的城市群,周边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中心城市。
2.4 网状型城市群:由多个城市相互之间呈网状连接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
三、城市群的影响和作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和国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1 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内的城市密集集聚了人口和产业,有利于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提升。
3.2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内的城市通过互补和协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3.3 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和互动:城市群内的城市与周边农村地区的联系紧密,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3.4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城市群内的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可以进行合作,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和资源的浪费。
四、国内外著名的城市群 4.1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
城市群
主要内容:城市群的概念(名词解释、城市群病、中国实例)、城市群形成(分类、国情)、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区别、成渝城市群、两会上关于成渝城市群的规划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以安岳为成渝之心,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地理区位四川盆地、成渝地区核心城市成都、重庆主城成渝之心安岳北弧中心遂宁南弧中心内江核心城市城市群英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名词解释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例如: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中文“城市群”(城市圈)为中国大陆地区自1990年代以后常用的地域经济用语,1994年5月版《结构论》(上海、北京图书馆,1991-19 93年曾邦哲论文集)用了“城市群”来分析大河流域与湖泊、海岸交汇区域形成的亚文化圈城市网络,提出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城市群,美国的东西海岸线、五湖区与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欧洲的城市群与著名大学网络等地缘文化学。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梯队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1009-6000(2011)11-0086-06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城镇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08AJY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翟义波,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津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梯队发展研究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helon Development翟义波ZHAI Yi-bo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逐渐成为全球新的空间竞争主体单元。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也涌现出了众多规模不等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核心区。
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实际,提出了划分城市群的新标准,并以此对国内城市群进行重新划分。
同时以空间视角,对当前国内城市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城市群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梯队结构。
发展国内城市群,需要重视其内在固有的梯队特性,采用逐步推进、梯度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分布;梯队发展Abstract: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units of spatial competition in glob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 number of city groups varying in size have emerged in China and become the core area of our economy. According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the new standard of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while the urban group under the new standard has been re-classified. From the space pointof view, the cur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can be found with echelon 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urban agglomeration, we need to focus on its inherent echelon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echelon development城市群是指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以通畅的交通为基础,由彼此距离邻近、联系密切的众多城市密集分布而成。
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 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 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 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 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 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 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 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 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 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 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圈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 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 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 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 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 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 命名。 陈耀认为都市圈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核 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员的通勤率一般不低于15%, 也就是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至少有15%流向中心 城市;第二,周边城市的货物交易量中,至少有 75%要向中心城市流动。
中国城市群各级城市定位分析
中国城市群各级城市定位分析中国城市群各级城市定位分析中国有很多城市群,“截至2017年3月底,中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共12个国家级城市群。
”各级都市圈每个城市群中都有一个主导地位的城市,但是每个城市群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规划又是差异很大,如果了解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然后在顺应国家政策来进行产业布局,肯定是非常好的。
当然,未来的房价也写在发展中了。
怎么了解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呢?国务院给各个城市群中的城市规划都作了一个批复,仔细看好这些批复文件,理出来国家对于每个城市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态度,自然就是搞清楚了。
所以这篇,就将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的地位,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直观感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国务院批准各级城市规划在我眼中,全国只有目前几个城市群值得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
这几个城市群包含很多值得分析的东西。
其他城市群,比如京津冀肯定是北京老大天津其次河北承接产业,又比如中原城市群,都是一群穷朋友组个团,郑州打个头阵而已。
不值得进行对比分析,当然也是值得逐个纵向分析的,这之后再写。
长三角、珠三角包括成渝城市群,则城市内部更均衡发展,一些城市等级经济地位没有那么明显区别,所以就值得分析比较了。
当然之后的篇章还是会分析一些重点城市的城市地位。
这个城市群可以说是以上海为龙头,全国最强的城市群了。
最发达的无疑是上海,其次发达的城市是:南京,杭州,苏州,再次级的城市为:无锡,常州,宁波,合肥,嘉兴。
长三角城市群最关键的就是对比来看各个城市之间的地位,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是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放在一起对比,其余城市都是以这四个城市为中心发展,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
我将沪宁杭合苏放在一起,同时常州和无锡是一个参考。
城市群研究报告
霍华德出版《明天:一条通 提出城镇集群(town cluster)的概念 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称地方性要素集聚的地区为集合城市 格迪斯出版《进化中的城市》(conurbations)或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
严重敏翻译W 克利斯泰勒的 我国城市地理学家最早关注“城市群”问题。 “城市的系统” 宋家泰1980年 “城市—区 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 最早使用城市群术语。将城市-区域分为(1) 相应于行政区域的城市经济区域(2)非行政 区的城市经济区域,其中多中心的城市区域 称为城市群。
2003年香港地理学家薛凤 旋通过不同的亚洲案例提出了 扩展型大都市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的概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一些劳动和土地密集型的低增 值的经济活动需要转移到外围 的城郊和农村,在这些大城市 周围形成庞大的“城乡交接带” 或“半农半工贸带”。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群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一)城市群的地理空间研究
1、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作用认识
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必须是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大的 影响,能在多种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上综合发挥中心作用 的城市或城镇群。
2、城市群的空间、网络和生态特征
城市群是多个城市的 空间组合。 城市群具有网络 空间特性。 城市群的生态特征。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一组相互关联、 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有机结合的城镇群。
Company
LOGO
城市群研究报告
内 容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四、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五、中国城市群空间划分研究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3)郭熙保,黄国庆(2006):试论都市圈概念及其界 定标准。
• 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作了探讨 • 从定性上来讲,都市圈至少应满足“两大、两高、
多通”三项总体原则。
精品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A“两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域整体人口 规模较大、经济总量大(远高于其土地面积占比);
精品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2)国内研究现状 • 目前,国内在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都对都市圈的空
间界定做了研究。
精品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界定标准 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 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市GDP中心度大于45%;中 心城市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外围地区到中心城 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
,发展相对滞后。 • 都市圈的划分标准离不开一国的人口、土地面积大
小及构成等基本国情。
精品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总体上,我国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介于 日、美之间。人口和土地面积是都市圈大小的两个 重要指标,因此我国都市圈的划定标准必然和日、 美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直接照搬照抄美 国或日本的标准。
• B“两高”:都市圈域内城市密集度高,城市化水平 高(至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C“多通”:都市圈内城市间有快速便利的交通通道 相连接,人员、物质、资金、信息等流通通畅,往 来频繁,联系紧密。
精品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从定量上,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和远景,以 及人口、地理等相关条件,在都市圈域界定上提出 初、中、高三级标准:
一词来源于英文“Metropolitan Area”,也译为大 都市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代合治①(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曲阜273165)提要 从城市化的角度,运用定量方法在全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型政区中筛选了125个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界定了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型政区;空间分布态势中图分类号 F291 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城市群区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从我国实际出发,城市群地区应为城市型政区,即建制市的行政辖区。
为此,本文综合测度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型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筛选了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
①1 城市群基本地域单元的选择1.1 城市型政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至1994年底,全国有省级城市型政区(直辖市)3个,地级城市型政区(地级市)206个,合计209个。
为综合测定各城市型政区的城市化水平,本文运用了多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
首先,选取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a1)、区域人口密度(a2)、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区域总面积之比(a3)、区域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a4)等4项指标作为变量。
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A H P法)确定它们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结果见表1。
第三,以209个城市型政区为样本,利用统计资料计算出各政区上述4项指标的原始值x ij,为消除量纲影响并使标准化值x’ij介于0~1之间,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极大值标准化处理。
第四,利用公式C=∑a j x’ij 进行加权求和,获得了209个城市型政区的城市化综合指数。
表1 各类变量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指标变量a1a2a3a4贡献度0.4240.1220.2270.227 1.2 城市群基本地域单元的确定由于我国城市型政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作为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本文在界定其综合指数原则上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314),据此确定了125个城市型政区为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它们分别是北京(0.594)、上海(0.758)、天津(0.556)、石家庄(0.323)、唐山(0.342)、秦皇岛(0.322)、保定(0.457)、太原(0.567)、大同(0.398)、阳泉(0.426)、呼和浩特(0.473)、包头(0.533)、乌海(0.676)、沈阳(0.563)、大连(0.479)、鞍山(0.489)、扶顺(0.539)、本溪(0.533)、丹东(0.391)、锦州(0.349)、营口(0.413)、阜新(0.395)、辽阳(0.439)、盘锦(0.461)、葫芦岛(0.334)、长春(0.393)、吉林(0.418)、四平(0.314)、辽源(0.400)、通化(0.391)、白山(0.484)、哈尔滨(0.522)、鸡西(0.453)、鹤岗(0.500)、双鸭山(0.416)、大庆(0.439)、伊春(0.592)、佳木斯(0.356)、七台河(0.421)、牡丹江(0.430)、南京(0.532)、无锡(0.512)、徐州(0.318)、常州(0.441)、苏州(0.415)、南通(0.369)、扬州(0.330)、镇江(0.412)、杭州(0.395)、宁波(0.362)、温州(0.327)、嘉兴(0.355)、舟山(0.332)、合肥(0.366)、芜湖(0.375)、淮南(0.485)、马鞍山(0.470)、淮北(0.416)、铜陵(0.505)、福州(0.337)、厦门(0.519)、南昌(0.410)、景德镇(0.376)、萍乡(0.349)、新余(0.345)、济南(0.461)、青岛(0.417)、淄博(0.464)、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 R EAL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 M EN TV o l.17 N o.2Jun.1998①代合治,男,33岁,副教授 来稿日期:1997-12-29枣庄(0.372)、东营(0.388)、烟台(0.369)、潍坊(0.317)、济宁(0.321)、泰安(0.348)、威海(0.337)、莱芜(0.371)、郑州(0.434)、洛阳(0.335)、平顶山(0.316)、鹤壁(0.324)、焦作(0.370)、武汉(0.561)、黄石(0.516)、鄂州(0.370)、长沙(0.371)、株洲(0.314)、湘潭(0.344)、广州(0.607)、韶关(0.337)、深圳(0.662)、珠海(0.620)、汕头(0.534)、佛山(0.549)、江门(0.414)、湛江(0.318)、惠州(0.349)、潮州(0.334)、中山(0.385)、东莞(0.358)、汕尾(0.485)、揭阳(0.340)、南宁(0.390)、柳州(0.481)、桂林(0.401)、梧州(0.413)、北海(0.315)、防城港(0.317)、海口(0.929)、三亚(0.351)、成都(0.400)、重庆(0.355)、自贡(0.318)、攀枝花(0.467)、贵阳(0.627)、昆明(0.426)、西安(0.460)、铜川(0.429)、兰州(0.488)、嘉峪关(0.588)、金昌(0.402)、西宁(0.539)、银川(0.468)、石嘴山(0.475)、乌鲁木齐(0.688)、克拉玛依(0.740)。
2 城市群的界定2.1 城市群的等级标准作为一个城市群应具备3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不能被非基本地域单元分隔。
第二,组成城市群的地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若城市型政区总体水平达不到基本地域单元标准,而其市区与城市群地域相连,则可将其市区并入相应的城市群。
第三,城市群应达到一定的面积、人口、城市规模,若一个或几个地域相连的基本地域单元达不到城市群的规模下限,也不应列为城市群。
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城市群的下限标准应为:地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总人口在500万人以上,其中城市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城市数量在5座以上,其中应有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并依据城市群的面积、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等进一步将城市群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等4个等级类型,各类型城市群的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各类型城市群的划分标准名称面积 万km2总人口 万人城市人口 万人城市数量 座城市等级结构特大型城市群≥10≥5ぁ000≥2ぁ000≥40完整大型城市群5~103ぁ000~5ぁ0001ぁ000~2ぁ00020~40完整中型城市群3~51ぁ000~3ぁ000500~1ぁ00010~20较完整小型城市群1~3500~1ぁ000150~5005~10不完整2.2 我国城市群的判定依据上述标准,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型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型城市群4个,分别是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型城市群4个,分别是吉中城市群,黑东城市群、福厦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小型城市群8个,分别是石太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群、郑洛汴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湘城市群、北部湾沿岸城市群、重庆城市群、关中城市群。
需指出的是,有些城市群的判定指标处于不同的类型之中,在判定这些城市群类型时主要依据了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指标。
3 主要城市群的特点3.1 特大城市群我国现有沪宁杭一个特大型城市群。
该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和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扬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12个地级市及湖州市区,共有城市48座,其特点一是规模大,城市群总面积9.961万km2,总人口7ぁ339万,城市人口2ぁ565万;二是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完整,48座城市中,超大城市2座,特大城市1座,大城市4座,中等城市15座,小城市26・14・第2期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座,基本上呈梯形分布;三是中心城市地位突出,1995年上海城市人口已达834万,为全国首位城市,次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人口也分别达到226万和121万;四是城市密度大,平均密度为4.82座 万k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7倍多,铁路沿线和苏南地区更为突出,沪宁铁路平均每36ぁkm有1座城市,沪杭铁路平均每38ぁkm 有1座城市,杭州—宁波铁路平均每28ぁkm有1座城市,苏南地区密度高达6座 万km2。
3.2 大型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唐山、秦皇岛、廊坊等地市,面积5.554万km2,总人口3ぁ310万,城市人口1ぁ457万,城市总数9座。
虽然城市数量偏少,但面积、人口规模大,故列入大型城市群行列。
其突出特点一是城市规模集中程度高,北京、天津城市人口已分别达到619万和474万,唐山城市人口亦达到112万,三城市合计占城市群城市人口4 5以上,二是城市分布具有组团式特点,以北京、天津、唐山为核心分别构成了首都城镇组团、天津城镇组团和冀东城镇组团。
辽中南城市群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沈阳、扶顺、本溪、辽阳、鞍山、丹江、营口、大连、阜新、盘锦、锦州、葫芦岛等12个地级市,面积11.404万km2,总人口3ぁ392万,城市人口1ぁ610万,城市数量23座。
其突出特点为:第一,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完整,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齐全,分别有1,3,5和9座,基本呈金字塔型分布。
第二,城市规模集中程度高,超大和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51.7%,小城市只占7.5%,尤其是辽中地区超大特大城市密度之高居各城市群之首。
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城市群包括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淄博、济南、泰安、莱芜、济宁、枣庄等11个地级市及日照市区,面积9.483万km2,总人口5ぁ312万,城市人口1ぁ589万,城市总数38座。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城市群规模大,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等已达到或接近特大型城市群的标准;第二,中心城市规模偏小,1995年济南、青岛城市人口仅为164万和166万,中小城市数量多,占城市总数的84.2%,占城市人口的59%;第三,城市密度大,平均为4.22座 万km2,与沪宁杭城市群相当,尤其是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级市,密度达6座 万km2,所辖的16个县(市)中,县级市占15个,只有1个由海岛组成的长岛县,小城镇也很发达,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8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东莞、深圳、惠州、汕尾、汕头、揭阳等11个地级市,面积5.2ぁ295万km2,总人口3ぁ094万,城市人口1ぁ175万,城市总数28座,加上香港、澳门,城市人口达1ぁ822万,城市数量达到30座。
其突出特点一是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广州和香港城市人口已达317万和616万,它们都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城市;二是城市密度大,平均为5.35座 万km2,居各城市群之首,尤其是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澳门两条城市带,密度高达5.87座 万km2和7.46座 万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