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客家文化研究所简介

客家文化研究所简介

版 , 2 0 0 8 年 。 严修 鸿教授 : 2 0 0 7 年 以来发 表客 家语 言文化论 文6 篇 , 书稿章节5 万 字 。 谢栋 元 教 授 : 2 0 0 7 年 在 香 港 中文 大 学 第七 届 客 家 方 言 国 际 研 讨 会 宣 读 一 篇 论 文 。
客 家文 化研 究所 成 员积 极参加 国 内外 学术 交流 ,
2
0
0
8

1
2
lE
,

严 修 鸿 教 授 参 加 香 港 中文 大 学
主 办 的 : 历 时 演 变 与 语 言 接 触 : 中 国 东 南 方 言 国 际 研 讨 会 , 宣 读 论 文 : 《英 德 附 城 话 的 语 音 特 点 》 。 2 0 0 8 年 1 1 月 , 严 修 鸿 教 授 前 往 台湾 中央 大 学 客 家 学 院 , 参 加 第 八 届 客 家话 国 际 研 讨 会 , 宣读论 文 “粤 东客 家话 原 阴 上 、 阴去 调 交替现 象析 ” 。 2 0 0 9 年8 N , 严 修 鸿 教授 参 加 惠 州 客 家文
授 , 客 家文化史 、 地 方 文 学研 究专家罗可 群教授 等专家学者 为顾 问 , 现任 所 长 为严 修 鸿教授 。 成
员包括伍 方 斐 、 郑庆君 教授 , 李惠娟 、 魏 慧斌 、 梁传 豪、 陈 国海、 方 尤瑜 、 郭海鹰副教授 , 张
瑾 、 高云 坚 、 赖婉 琴 、 王 媛媛 讲 师等 。
客 研 所 的 宗 旨是 : 延 续 研 究 客 家文 学 的 传 统 , 注 重 田 野 调 查 , 以 现 代 录 音 、 录 像 的 手 段 , 保
存 民 间文 艺 , 并 沟 通 海 内外 , 发 掘 客 家文 化 资源 ; 协 助 引导 客 家文 化 协 会 的 活 动 : 参 照 台湾 等地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向来是一个勤劳、坚韧、团结、好学的民族,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客家人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文化、满族文化等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服饰文化则是客家人的重要身份象征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本文主要从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客家服饰逐渐被淡化和遗忘。

目前,许多客家人对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度较低,对传统服饰了解甚少,大多只是在传统节日或婚丧嫁娶等场合才会穿着传统服饰,以便符合客家人的传统习俗。

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多以现代化的服饰为主,对传统服饰的认同度不够强。

另外,由于客家人分布广泛,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变迁等原因,客家服饰的多样性也十分突出。

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客家人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和特色,这也给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客家服饰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客家服饰的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推广和传承客家服饰文化。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让年轻一代了解、熟悉和喜爱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客家服饰文化。

此外,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如网络等,可以将客家服饰文化推向更广的社会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客家文化,从而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

总之,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人的重要身份象征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今天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客家服饰文化,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广和发扬客家文化,让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

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

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

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

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愈发重视。

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之一,客家服饰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展开讨论,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客家服饰文化。

客家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款式和独特的特色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程度不尽相同。

在一些城市地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群中,对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度较低。

这主要是受到现代流行服饰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年轻人更倾向于穿着现代化的服饰。

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客家服饰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人们对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二、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挑战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力资源匮乏。

客家服饰的制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艺和技巧,但是由于缺乏传承人,这些技艺和技巧可能会失传。

年轻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情也较低,使得客家服饰传承面临了更大的困难。

2. 市场需求状况不佳。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穿着习惯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客家服饰逐渐失去了市场需求。

现代服饰的生产与销售模式也给客家服饰的传承带来了压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客家服饰文化,需要进行相关研究工作,以寻找更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传承方式。

1. 传承人培养。

加大对客家服饰制作技艺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成立培训班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提高对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度。

2. 创新设计与市场推广。

结合当代流行元素,对客家服饰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加强对客家服饰的市场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 倡导文化自信。

通过各类活动和宣传,增强人们对客家服饰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加强客家服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花朝戏为研究对象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云南、广西、台湾省份。

客家文化也是这些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花朝戏是客家地区文化遗产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一、花朝戏的起源及发展花朝戏,在客家语中又称做“坡头戏”、“山歌戏”等,是客家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流行于客家地区。

花朝戏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和清朝时期。

在明朝初期,花朝戏曾在福建石狮、南安等地出现,后逐渐传入了客家地区。

花朝戏自从传入客家地区后,就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客家地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初七和初八,花朝戏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表演活动之一,每一个村庄和家庭都非常重视。

在传统时期,花朝戏主要是一种娱乐性质的演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民间文艺逐渐趋于消失。

二、花朝戏的生存现状现在,花朝戏已经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客家文化也不例外。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客家地区,花朝戏的表演越来越少。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花朝戏逐渐被其他娱乐活动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花朝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既然花朝戏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探讨,如何让花朝戏得以传承下去。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花朝戏的保护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花朝戏,去欣赏和学习。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渠道,比如电视、电影等,将花朝戏推广给更多的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融合,让花朝戏更好地融入现代文化中。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互联网等方式,将花朝戏的内容、情节变成动画、网游,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花朝戏,让花朝戏得到更好的发展。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01、引言
客家村落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资源。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探索其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贡献力量。

02、客家村落民俗概述
2.1 客家村落的定义和特点
2.2 客家村落民俗的分类和特征
03、客家村落民族文化
3.1 客家人的历史和迁徙
3.2 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3 客家村落的民族意识
04、客家村落传统习俗
4.1 婚嫁习俗
4.2 丧葬习俗
4.3 生活习俗
05、客家村落的宗教信仰
5.1 儒教文化的影响
5.2 佛教在客家村落中的地位
5.3 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06、客家村落的节庆活动
6.1 农历传统节日
6.2 地方特色节庆
6.3 舞狮、炮竹等表演活动的民俗意义
07、客家村落民俗与可持续发展
7.1 保护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意义
7.2 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
7.3 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08、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客家村落民俗的全面调研与分析,发现客家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保护和传承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客家村落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追寻自己的文化认同。

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客家服饰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是客家人民的独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目前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对于客家服饰的认同程度不高。

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客家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服饰认同感不强,甚至有些人对客家服饰的了解非常有限。

客家服饰的传承形式存在局限。

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逐渐消失,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式难以完全满足传统服饰的制作需求,这导致客家服饰在一些地区的传承面临挑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加强客家服饰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游学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服饰的历史背景、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提高人们对客家服饰的认同感。

应该注重客家服饰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建立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机构、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传授客家服饰制作的技巧和工艺,培养更多的服饰制作人才,推动传统服饰的制作和商品化。

还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和数字设计等,保护和发展客家服饰的传统制作技艺。

还应该注重客家服饰与现代时尚的结合。

客家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不应该止步于传统,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使客家服饰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这样的设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客家服饰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向年轻一代传递客家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客家服饰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客家人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

当前,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保护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与现代时尚的结合,可以推动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人们对客家服饰的认同程度,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客家文化是中国五大民系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地,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客家人以勤劳、俭朴、坚韧的性格著称,其独特的服饰文化也成为了客家人的一大特色。

客家服饰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体现了客家人的朴实无华、纯朴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客家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与影响,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研究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现状及传承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客家服饰的历史沿革客家人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古代客家人的男子服饰主要是长衫和马靴,女子则穿着长袍和高跟鞋。

随着历史的变迁,客家服饰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明代初期,客家男子开始在头发上盘起发髻,穿着宽大、袖子宽大而衣身较短的衣服。

而女子则穿着肩带窄的衣服和长裙,头戴束发环或发髻。

到了清代,客家人的服饰更加注重实用和适应,男女服饰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女子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客家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客家服饰的特点1.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

客家服饰既注重穿着的实用,同时也注重服饰的美观。

在设计风格上,客家服饰追求简约大方,主打纯净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让服饰更显优雅和自然。

2.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客家服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现代的客家服饰不再局限于明清时期的服饰风格,而是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

3.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态度。

客家服饰反映了客家人的朴实无华、敦厚、坚韧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客家服饰的独特之处,便是由这些品质所塑造的。

三、客家服饰文化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客家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与影响。

一方面,现代的服装生产技术和流行元素的影响下,传统客家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市场。

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进入教育界的最早阶段,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客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可以促进孩子对于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本文旨在探究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并探讨其对幼儿综合发展的影响。

二、客家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1. 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是指中国南方的一个民系客家人的文化特点与文化传统。

其包括语言、饮食、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的特色。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备受瞩目。

因此,将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将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首先,客家传统文化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通过参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体验,幼儿可以增进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并且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之情。

三、1. 建立和谐的幼儿园环境为了将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里,悬挂客家文化主题的装饰品,布置客家风格的活动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浸入式的学习环境。

2. 引入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区域中,可以引入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如客家歌谣、客家方言、客家特色剪纸等。

这样的引入可以通过游戏、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组织客家传统文化活动在幼儿园中,可以组织一些与客家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客家民谣比赛、客家非遗剧场表演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客家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影响1. 提升幼儿的文化认知能力通过融入客家传统文化,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对客家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园外的生活中传播和发扬这一文化。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客家文化在华人社会中的地位日渐受到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承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貌。

本文旨在探讨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其传承。

客家人口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因此在不同地区的服饰文化也会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客家服饰都较为朴素大方,讲究实用与舒适,且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客家年轻人逐渐丧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不少人甚至认为客家服饰过于古老保守,不适合现代生活。

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侵入和影响,很多客家年轻人的审美趋向于西方化,对于传统服饰的欣赏程度也大打折扣。

这样的认同状况令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客家服饰的传承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宣传传媒、推动文化教育、举办文化活动等方面。

首先,宣传传媒方面应该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推广客家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在社会各个层面中的运用,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

二要加强文化教育力度,建立客家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学习和研究客家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要举办文化活动,如客家服饰展览、模特展示、服饰表演、服饰比赛等,通过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方式向社会传递客家文化的内涵,引导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客家服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中来。

三、总结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瑰宝,而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当前,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通过加强宣传传媒、推动文化教育、举办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推动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服饰文化,从而爱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1、客家服饰在传统节日中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的节日庆祝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在传统的客家祭祖节日中,家庭会表演庆典,客人会穿上当地的客家服饰前来,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这种方式渐渐被取代,很多家庭不再举办这种庆祝活动,更不会在活动中穿上这种传统服饰。

2、对于客家服饰的认同感出现裂痕
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服饰方面也随着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有些人会穿上传统的客家服饰,而有些人则不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出现了对于客家服饰的认同感裂痕,导致这种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

1、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现代化的推进,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包括客家服饰。

要想让这种传统文化得以守护和传承,唯一的办法便是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对客家服饰产生认同感,并愿意去传承。

这也可以通过学校、文化机构等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

2、逐步恢复客家节日的习俗
客家节日是客家人的传统节日,而这些节日中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客家服饰的使用,逐步恢复这些节日的习俗,有助于激发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感,并且让更多的人愿意去穿着这种传统服饰。

3、提高传统服饰的实用性
对于传统客家服饰来说,使其更能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穿着并传承,比如说,在款式上引入些许时尚元素、对于面料的选取可以多考虑一些人群使用的特点,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客家服饰的实用性。

总之,客家服饰作为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传承与认同都极为关键,则要想使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先是从文化教育开始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运用客家服饰积极推广,逐步弥补服饰的实用性缺陷等方法,才能让这种文化更好地自我发扬。

客家人文化研究

客家人文化研究

请欣赏三个个视频小短片
客家童谣朗诵-------广东一大学女生朗诵
宋祖英之客天下-----可以有对客家的大体认识
《我爱阿婆》--------特别推荐
+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
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 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 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 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 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 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 家人。 +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 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 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 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 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 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 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 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 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 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⒌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臵而成的粮食碾磨 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 来的。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 滑腻。 ⒍踏粄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 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 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臵出来的。 ⒎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 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 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 唱的,故称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 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⒏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粄、发 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 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⒐上学堂 上学路上,山雨袭来,阿哥连忙扯下蕉叶,小弟拿书包挡雨,二妹没忘带斗笠,她却用来 护书包。

现代学术视域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及其思考

现代学术视域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及其思考
天府 新论
2 0 1 3年第 1 期
现代学术视域中的客家文化研究 及其思考
马 强
[ 摘要】 客 家文化研 究发展 至今 影响所及 已经 日益扩 大 ,与诸 多现 代人 文社 会 科 学 学科 产 生 了联 系,或相 互渗 透 ,或 互为联盟 。成 为一 门跨 学科 、 多学科研 究的对 象。客 家话 与 中
民系对华 夏 民族语 言 文化 价 值 的集 体 珍 重 。 … 客
至 处 于 渐 渐 消 亡 的 危 险 状 态 ,令 人 堪 忧 。 四川 、陕
南 的 客 家 年 青 人 近 年 来 大 量 外 出 打 工 ,客 家 语 除 了
家 话 蕴 含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文 化 信 息 ,许 多 学 者 包 括 早
客 家 话 最 为 引 人 注 目 ,其 特 殊 的 古 代 汉 语 意 义 早 已
被学 者所 看 重 。客 家 人 有 珍 爱 自 己 民系 语 言 的传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基金 2 0 1 2 年资助 项 目 ( 项 目编号 :1 2 B Z S 0 3 3 ) ;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基金 2 0 0 9 年 度规划 项 目 ( 项 目编号 :
国古代汉语有一定渊源关系,保 留着若干先秦关中、河洛古语词汇和音韵材料。客 家文化研 究与历 史地理学研究近年来相互倚重,一批历史地理学家先后投入其 中,研究成果丰硕。客
家 民俗 文化保 留着许 多传统儒 家礼仪 文化 因子 ,是研 究汉 民族 中古 时期风俗 文化 的重要 活化
石。客 家文化与谱谍学关 系甚大,是客家文化研究催生了中国现代谱谍 学的诞生,客家谱谍
于当代 史学与客 家研究具有 同等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客 家文化;学术研究;地域文化 ;古代汉语;历史地理学

闽西客家文化研究报告

闽西客家文化研究报告

闽西客家饮食文化研究摘要: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集地之一,闽西客家文化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独具特色。

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定居下来后,将原来的饮食文化和南方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全新的饮食文化。

本论文通过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对其餐饮行业、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闽西、客家饮食文化、闽西八大干、客家美食一、闽西客家饮食文化历史沿袭(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同时又受闽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饮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

其根在中原,所以分布于今日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近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要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决定。

客家文化--包括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经过五次大的往南迁徙浪潮,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对闽西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前三次主要在于自身的生成,后两次主要在于向外传播。

而更重要的是,客家先民根在中原,他们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而据谱谍记载,客家先民每次从中原南迁时,都有不少人从中原直抵闽西,其中第一次客家移民浪潮时,从中原直接流人闽西的就至少有卓、罗、郭、詹、邱、何诸姓,由此可见,闽西客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是中原文化。

当然,由于自第二次客家移民浪潮起,流入闽西的客家先民不少曾徙居过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南等地,这就使闽西客家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居住于这些地域的民族和民系的文化的影响。

客家文化研究的开拓者——罗香林

客家文化研究的开拓者——罗香林

客家文化研究的开拓者——罗香林罗香林(1906~1978),客家学大师。

字元一,号乙堂。

190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

1924年夏毕业于本县兴民中学,到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

1926年夏从上海政治大学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兼修社会人类学。

1930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

1936年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讲授史学,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

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

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

个人简介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

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

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

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

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

生平- 190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县宁新镇。

- 1924年,毕业于兴民中学。

- 1926-1930年,获清华大学文学士学位。

- 1931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

- 1932年,获哈佛燕京社奖助金。

- 1932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 1941年,发起“中国史学会”。

常与中山大学黄现璠教授一道探讨民族研究的问题。

- 1936年,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中山大学教授。

- 1940年,编撰“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

- 1934年,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九月兼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1945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頿。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研究论文范文我国文化习俗多种多样,起着客家风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客家文化的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国客家文化篇1:《浅谈赣南客家文化艺术》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

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

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

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

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

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 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

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传承研究客家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客家服饰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工艺特点,被视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当今社会,客家服饰文化的认同现状和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客家服饰文化认同现状1. 客家服饰的特点客家服饰在设计风格和工艺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约朴素:客家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耐穿性,追求简约、朴素的设计风格,符合客家人的朴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精致细腻:客家服饰在细节处注重装饰和工艺,采用刺绣、绣花等技艺,体现出精致细腻的工艺特点。

(3)注重文化内涵:客家服饰融合了客家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通过图案、色彩等元素表达了对客家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2. 认同现状在当今社会,客家服饰的认同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与现代融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客家服饰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点。

(2)地域性认同:客家服饰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反映出客家人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族群认同:客家服饰被视为客家人族群认同的象征,代表了客家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二、客家服饰文化传承研究1. 传承现状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材料和工艺保护:受到现代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影响,传统的客家服饰材料和工艺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失传。

(2)技艺传承困难:客家服饰的刺绣、绣花、编织等技艺传承面临困难,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学习机构。

(3)市场需求萎缩:随着服饰市场的变化,传统的客家服饰需求逐渐萎缩,市场前景不明朗。

2. 传承研究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客家服饰文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调查研究:对客家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设计风格、工艺特点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2)技艺传承:建立和完善客家服饰的技艺传承机构和学习平台,培养一批传统工艺技师和设计师,推动客家服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客家文化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它,本次调研旨在深入研究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语言、饮食、建筑、传统节日等内容,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加深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向客家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客家村庄,考察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民俗活动等。

三、调研结果1.客家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占据了这些地方的重要比例。

2.客家人以农耕为主要职业,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较高。

3.客家人的语言主要为客家话,这种语言保存完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方言。

4.客家人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以客家菜为代表,风味独特,口味偏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5.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土楼和客家围屋为代表。

这些建筑结构独特,具有防御性和社区意识。

6.客家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他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调研发现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客家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传承意义。

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下,保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非常重要。

五、调研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大众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加强客家语言的传承和教育,推动客家语言的使用和传播。

3.加强客家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其文化和旅游价值。

4.加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感受。

客家研究导论

客家研究导论

客家研究导论一、客家的基本概念客家人是指在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南方闽粤赣地区的汉族人民。

从历史上看,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纷纷外逃。

北宋末年黄河流域的人口有一半左右南迁至福建、江西两省,也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

南宋迁都临安(杭州),一些士大夫携带家眷又来到浙南山区。

到了明代,大量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南迁,史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又称“两湖熟,天下足”。

明朝灭亡后,又有许多人继续向南迁移,更多的是两广和福建,主要原因还是土地贫瘠,田地不足,于是成群结队地寻找新的栖息之所,这就是“客家人”最早的由来。

二、客家人的迁移及其分布客家先民于北宋末年以后陆续从中原南下,开始时定居于赣南、闽西一带,随着客家人的不断繁衍发展,逐渐向粤东、粤北以及广西、四川等地播迁,尔后逐步向台湾、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各国扩展。

如今,海内外的客家人已达6000万之众。

三、客家文化的基本内容客家文化包括客家学、客家宗族观念、客家姓氏、客家方言等四大部分。

1、客家学的基本内容。

客家学包括客家语言学、客家史学、客家文化学、客家经济学、客家社会学等五个方面。

2、客家宗族观念。

客家宗族组织实行家族式管理,形成了一种家族文化。

3、客家姓氏。

从古代客家姓氏构成来看,就含有复姓、合姓、别姓、客姓等多重血缘的特点。

4、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除具有共同的语音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调等。

四、客家文化研究的现状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客家研究的课题项目。

中国大陆至少有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社会团体开展了客家文化的研究。

各地兴办了许多客家研究的专业期刊、报纸和网站。

有关的论文、著作数量相当可观。

客家研究正在逐渐摆脱其边缘化的处境,成为一门显学。

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提升客家文化软实力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都支持客家研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