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审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审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朱程远;建筑1102班;学号:2011001652
摘要:东西方的传统文化在语音、文学、艺术以及建筑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究其原因,二者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宗教思想、社会意识和自然观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差异也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美与丑的不同判断方法。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发展;东西方传统建筑;差异;原因;
中华文明的发源是在黄河及长江流域。这两片流域之间肥沃的土壤造就了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基本条件。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农田为生,依赖着这里的土地。温和的气候使得这里的人们性格温和;当时并不便利的陆路交通使得邻近的敌人并不过多。而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这里的人们对于家园的热爱胜过一切。而西方文明(这里就以希腊文明作为起源)的发源是在地中海边缘。这片地方由于沿海便利的交通条件而耕地稀少,使得农耕文明不可能在这里长远的发展,于是经商则成了这里的人们经济的支柱。而便利的交通带给这里的人们便利的交通和财富的同时,也将嗜血的敌人带到了这片土地。经商的人奔波于各地,对于自己家园的热爱则并没有如此的热切。于是这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的两种文明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两个方向的发展,这在神话中就能体现。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神都是自然的化身,自然界中各种的自然现象都代表着一位神。它们并不像后来的影视剧当中有如此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类似于一种虚幻的“气”的存在。而在西方的古代神话中,神就是明确的一个人的形象,各种神话文学作品中都是以人的形象来描述,神与凡人的区别只是在于能力的大小。神可以与凡人通婚,凡人中的英雄甚至可以杀掉神。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章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百家争鸣”的高度。先贤们可以说是成批成批的来,在华夏大地上播撒下了智慧的种子,使他们发扬光大,相互交融。而之后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于是,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已经不用分析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又一次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
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使得中国处于一种“超级稳定”的状态下。同时由于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处世态度也是逆来顺受,追求于隐居山林,过室外桃园的生活。于是发展到了今天,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已经是不能单单的用某一方面就能很好的说出来了。
说了这么就得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现在说说差异的具体表现。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最能说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建筑方面的差异了。而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能够十分直观的表现当地文化特征的存在。对于东西方传统建筑方面的差异最容易体现的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建筑类型、空间布局几个方面。由于这几点在中外建史课上以及有过详细的学习所以便择要言之:
一是建筑材料,中国历史建筑以土( 砖)木材料为主,西方以石材为主。从“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古史传说到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址; 从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到秦汉魏晋直至宋元明清各代的历史建筑; 从《考工记》、《营造法式》等官方建筑指导典籍到《鲁班经》《园冶》等匠师、文人的建筑著作; 从地面历史建筑遗存到“事死如事生”的地下墓葬考古材料。无不证明中国建筑从起源、发展至成熟时期,土( 砖) 木结构是唯一主线,土( 砖) 木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在西方,从克里特岛的迈锡尼文明到发源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皆以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罗马帝国时期西方建筑文明达到辉煌,古罗马大斗兽场、万神庙成为典型代表,混凝土结构技术虽然盛行,但仍然需要采用大量石材贴面装饰,以期达到石制的外观。天主教成为罗马国教后,罗马的建筑风格也被传教士传到了欧洲各国,石材建造的高大教堂成为每个城市最华丽、最主要的建筑。可见,东方历史建筑以土( 砖) 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而石材则是西方建筑材料的主流,东西方建筑正可谓是“石头的史书与木材的诗篇”。
二是建筑类型,东方历史建筑以民居和礼制建筑为主;西方则以神庙、教堂等宗教建筑为主。前文也提到等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征,“礼”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本,左右着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宗庙、社稷、名堂、辟雍、坛、庙以及因“礼”而产生的门阙、华表、牌坊等。同时,寺、庙、宫、观类宗教建筑也较多地模仿礼制建筑的构建布局。从目前我国现存历史建筑观察,礼制性建筑遗存为我国历史建筑的主要类型,并且具备规模大、艺术成就高的特点。而在西方基督教则一直是全民信仰的主要宗教。也正因如此,教堂和神庙建筑得以在历次的战争中幸免战火侵袭而大量保存下来。就此而言,东方历史建筑遗存以民居、礼制性建筑为主,西方则以教堂、神庙等宗教类建筑为主。
三是空间布局,东方历史建筑以建筑群形式“横向”扩展为主,西方则以高大向上的“纵向”扩展为主。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阶级的划分与构成。维系这种宗族、血缘关系的思想体系即宗法、礼制思想。受此影响,东方历史建筑无论是民居还是礼制建筑多表现为向外封闭内部空间开放的建筑群格局,学界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