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合集下载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基础主干落实一、人口增长1.背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代表:英国和美国。

3.影响:(1)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大众教育1.背景: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2.表现:3.影响: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城市化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2.表现: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四、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1.背景: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2.表现:(1)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日益富裕;广大工人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不满,就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重点任务驱动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城市的发展犹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记述着人类发展的历程,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世界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图一、图二相关的历史事件,(4分)并分析两个历史事件的相同点。

(4分)答:图一:工业革命;图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相同点: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都造成了环境污染。

材料二近代城市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城市出现哪些新气象。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新气象的原因。

(4分)答:新气象:科技进步;工厂使用大机器生产;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近代交通出现。

部编人教版九下历史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9张PPT)

部编人教版九下历史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9张PPT)

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增加和大众化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
来积极方面的影响。
2、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 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3、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主动融入世界潮流; 坚持对外开放;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科技创新;
政治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上: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 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 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悉尼 0.8 2 22.5 48.2 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看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 势有什么共性? 这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 现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上升。
19世纪中期,诗作为城市发出了吟唱:
巴黎景象 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 高楼沐浴在雾海, 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波德莱尔 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化的不满
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 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曼彻斯特
资料 1 : 英国的曼彻斯特原 来只是个小镇,工业革命期 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 除了有很多纺织厂以外,还 建立了煤气厂和印刷厂等, 逐渐成长为大型城市。
23.50% 18.50% 17.50%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福利制度、教育改革、文化变迁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变化的原因。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5.案例分析:以某一个工业化国家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和影响。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素养三:历史解释】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
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 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
——阿萨·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 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 人”。(2分)
12
2.以下是1851年英、法、中三国人口表,据此表述正确的是( C )
A.英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推
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国家
B.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主要
由于人口太多
英国
C.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 法国 用强于农业文明
D.法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所 中国
以城市化水平不高
总人口 (单位: 万人)
1 793
2.大众教育 (1)目的:适应 工业化 发展的需要。 (2)表现:19世纪初, 德国 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统教育
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 免费义务教 育。
(3)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 进了社会发展。
3 578 约43 216
农村人口 百分比
46% 75% 89%
城市人口 百分比
54% 25% 11%
12
点拨:农业社会的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低于完成或正在进 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 作用强于农业文明,故C正确。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
(1)图1和图2共同反映了一个主题,请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提炼该主题。(1分) 答案:工业文明的发展(或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1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6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化的推进、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的普及、科技的突破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阐述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如: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是什么?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科技的突破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练习1、人口的增长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化境污染1.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 800万。

造成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B.文艺复兴的推动C.新航路开辟的推动D.工业革命的推动2.下列有关20世纪初英国劳动力结构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C )A.农业劳动力人数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B.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工业劳动力人数相当C.农业劳动力人数大大少于工业劳动力人数D.不再划分农业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 A ) A.工业革命 B.“光荣革命”C.文艺复兴D.新航路开辟4.大众教育开始兴起是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它最早开始于( C )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5.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城市卫生条件得到改善[B.城市缺乏统一规划C.城市供排水设施开始建设 D.大部分英国人已生活在城市6.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 C )①出现垄断组织②社会矛盾激化③殖民掠夺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进行讲述,包括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工业化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科技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挑战与对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第三产业,福利国家,教育改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工业化国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编写小论文,深入研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变化。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4.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讨论。

4.视频资料:准备与发达国家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共23张PPT)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共23张PPT)
——查尔斯·波德莱尔
19世纪中期,诗作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
表达了诗人对城 市化的不满
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
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也在发生着变化。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充斥
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
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 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3、大众教育——目的和作用
时间: 19世纪中期以后 目的: 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
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 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城市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4、环境污染——治理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 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 气污染防控法案……8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 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 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 通拥堵等。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 经济》正式提出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经60多年 治理……今天的伦敦,已经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式城市”。
现象:贫富分化 成因: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 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 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2、贫富分化——结果
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工人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 越不满,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 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13张PPT).ppt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13张PPT).ppt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
研究角度:①儿童妇女权利;②教育问题;③交通工具;等等。 (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801年 1841年
40%30% 30%Fra bibliotek20%
英国
20.00% 15.00% 10.00%
17.501%8.50%
10%
5.00%
0% 1696年
1831年
0.00%
农业
工业
商业运输业
读图观察,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原因? 出去工作不能证明地
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
1.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2.时间:19世纪中期以后 3.代表: 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4.表现: 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 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 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70年以后,英国、 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 免费义务教育。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 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5.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 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 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 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 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 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 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
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社会变革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本课以英、美、日三国为例,通过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使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真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助于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掌握英、美、日三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社会变化的双面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英、美、日三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美、日三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介绍英、美、日三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工业化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在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课堂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一、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变化。

首先,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大大增加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它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工人阶级得到了迅速增长,新的城市贵族和富商阶层也出现了;再次,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2. 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化,劳动力分配不同,社会阶层划分也越加明显。

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机器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工人的职业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机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工人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职业分类也越来越多。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阶层分化也愈加明显。

3. 产业化的影响工业化的兴起,导致了生产和商品的社会化,这使得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于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在市场上的竞争和表现。

市场经济的产生,使得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成为了常态,这也带来了许多财富与机会,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二、工人运动的兴起1. 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

于是,一些工人领袖以及各种工会组织等便迅速崛起,成为了工人利益的代表者。

2. 欧美工人运动的兴起欧美国家中的各种工人组织相继出现。

比如,在英国,工人们为了争取改善工作条件,进行了各种示威和罢工等,取得了一些胜利。

而在美国,工人组织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后期,早期的美国工人组织是由一些打击垄断企业和对抗警察等非法活动所组成。

3. 工人运动的表现工人运动的表现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它们可以采取罢工、示威、游行、企业占据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3、大众教育:
(1)出现时间:19世纪以后 (2)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3)表现: 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①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②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③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大众教育: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
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英国导生制
教师上课时先选 择一些年龄较大或 较优秀的学生进行 教学,然后,由这 些学生做"导生",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 己刚学的内容教给 一组学生。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
权利的经工济业基革础命,人促口进增经长济出发现展了,明生显变活化水。平在提工高业;革命时期后
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 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
亡医的疗疾卫病生、条瘟件疫改、饥善荒,、出地生方率性上战升争和有所死减亡少率,下人降口;增长至少是
4不市城 城、断里工市市工流。业地化业向革区/革城城命的命市开镇过推,始程化城动后。是市了,指越随城人来着市口越工化向大业城的,和市进越商集程来业聚,越的和多城发农的市展村人,人地生农口区活村增转在人变多城口为。
想一想:早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1)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2)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的随城轨着市道城供公市排共的水客发设车展施和,建有人设轨们起电的来车生,等活街城方头市式照公也明共在日交发益通生完工着善具变,。化还。出现了马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侵1害81。3 年许1多2市月民,出伦现敦胸出闷现、浓窒重息的等烟不雾适。感这,场发烟病雾率持和续死 亡吹率散了急了几剧笼天增罩,加 在当。 伦时直 敦人至的们烟1说2雾站月。在9据街日统边,计看一,不股当到强月街劲因对而这面寒场。冷大1的烟87西雾3 风而 死的年人1多2 月达伦4,敦00也0 有人一。场此大次雾事,件这被场称大为雾“使伦伦敦敦烟的雾死事亡件” 。 率比平时上升了40%。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Hale Waihona Puke 二 、城市化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1: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 的人数增加;(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劳动力结构变化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
位19提世高纪创英造国条城件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大众教育(目的: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 家庭卫生条件也逐步得到改 善。1890年,伦敦的一些富 人家庭已安装了抽水马桶。 但浴室还没有进入家庭,人 们想洗澡就必须到公共浴室。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马电拉车的在轨德道国公柏共林客周1车8边90的年里巴特黎希的菲街尔道德问世
三、工业化与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增 想一想 长的因素有哪些?
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 高; 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③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局较为稳 定。
读一读:阅读下列两组数据,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导 致这一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印证了教材的那一结 论?
知识拓展
城市环境与家庭卫生条件的改善
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法国等先 后开展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人们开始用砖块、石子铺设城市的街道。 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经有了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 明才得到彻底改善。随着排污管道的建设,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景 象也越来越少。马车曾经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19世纪中期以 后,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 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19世纪 末,城市面貌已有大为改观。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 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坐在垃圾堆上玩耍。
相关史事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 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 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 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厕所、垃 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 烂肉烂鱼等等。”美国大城市处理 污物的方式,也只有在半夜用马车 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 市人口增长太快,住房变得拥挤不 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 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 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 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 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 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 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 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京雾霾
雾都:伦敦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 英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 市化的发展趋势,而由工 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一 系列“城市病”便在英国 发作起来。英国的“城市 病”最突出的病症表现在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上。
左图为工业革命时期英 国的大气污染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 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 城市世上界空上。最伦著敦名被的有“浓雾厚都的”烟—雾—笼伦罩敦,交通瘫痪,行人小 心翼伦翼敦地之摸雾索,前曾进是。英市国民工不业仅革生命活以被来打空乱气,污健染康的也缩受影到。严
工业革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资技术 基础和其他必须的条件,推动了城市化;同时, 城市化又与工业革命密切联系、并行发展。
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
资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原
来只是个小镇,工业革命期 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 除了有很多纺织厂以外,还 建立了煤气厂和印刷厂等, 逐渐成长为大型城市。
社会问题
贫富分化 思考: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这一问题出 现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贫富分化。 成因: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 制和市场垄断,不断对社会财 富进行聚敛形成。
2016年调查报告, 美国前10%的富有家 庭拥有51万亿美元财 富,约占美国家庭总 财富的四分之三。
贫富分化的表现
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卢一德方运面动,:资英本国工家人攫以取破了坏大 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机富器裕为;手另段一反方对面工厂,主广压大迫工 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和时剥间削从的事自高发强工度人运的动劳。动首, 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领他称们为对卢不德公王平,的故名社。会相现传状 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莱后斯不特久郡,一就个有名叫工卢人德破的坏 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工随人着,社为会抗矛议盾工日厂主趋的尖压锐迫, 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第一个捣毁织袜机。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工业化与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 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人口总量增长:
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
1)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 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3)政局稳定。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口增长出现了明 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 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资料2:美国的纽约位于哈德 孙河入海口处,濒临大西洋。 由于开通了运河,兴建了铁 路,这里的交通非常便利, 很快就成为美国最大的城市。
曼彻斯特 纽约
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和对城市的管理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 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 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 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